第一篇:食堂食品来源与食品安全的调查报告
轮机工程学院轮机11—4中队关于食堂食品
来源与食品安全的调查
学校名称:大连海事大学
调研组成员:轮机工程学院轮机11—4中队团总支
轮机工程学院11——4中队关于食堂食品来源与食品安全的调查
一、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向来都是人民生活之根本,国家稳定之基础,社会发展之前提。对于学校来说,食品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作为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生活,身体素质的基本保障。从我们可以选择的途径来看,这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校内食堂食品来源,第二是校内食堂食品安全问题。
轮机11—4中队团总支针对这两方面对大连海事大学各食堂进行调查,发现学校食堂在食品来源上是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采购的,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有很多的监控措施来确保同学们所吃的食物是质量过关,有营养的。
调查时间:2013年4月17日——2013年4月24日
调查地点:学校几个主要餐厅(一餐厅、二餐厅、三餐厅、西山培训餐厅、四餐厅、五餐厅、心海餐厅)、文勤楼。
调查对象:餐厅工作人员、窗口负责人、后勤餐饮服务中心党委书记。调查方法: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调查人:轮机工程学院轮机11—4中队团总支。
调查分工:
1、区队长、团支书、副区队长负责采访后勤集团相关领导有关食品
来源和食品安全监督措施。
2、班级其他同学分为7个小组撒网式对各食堂窗口食品来源和如何
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进行调查。
二、调查所得信息
(1)食品来源调查
食堂出售食品的质量好坏第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采购。为此,团支部分为7个小组深入各个食堂进行食品来源的访问调查。通过跟食堂各窗口负责人及后勤相关领导的交流得到如下信息:
1、采购方式:食堂各窗口食品原料来源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食品原料
是各窗口提前申报所需食品原料,由后勤集团统一购买,按需分配,另一部分食品原料是由各窗口负责购买。
2、采购原料分类:由后勤统一采购的食品原料有:粮、油、肉、蛋等大宗
商品,由各窗口采购的食品原料有:油菜、白菜、茄子、辣椒、韭菜、生菜等蔬菜、鱼、调料等。
3、采购原料地点:后勤统一采购的食品原料是来自有相关营业证书、有卫生检疫证书、大连各高校统一认证的公司或企业;各窗口所购买的蔬菜来自凌水市场、西南路批发市场等正规蔬菜批发市场。
4、食品原料质量:后勤购买的食品原料在售卖之前经过相关的检疫部门进
行检疫,后勤采购部在采购的同时会检查食品原料质量是否合格,如不合格将退还食品原料,重新购买其他优质食品原料;各窗口在购买蔬菜的时,都是从有营业执照的商家购买,由有经验的采购人员把关蔬菜质量,每次采购的蔬菜种类、数量、来源、供货方联系方式、接收人员等信息都有记录和备案,以供查询。
综合来看,学校食堂的食品来源是安全可靠的。从粮、油、肉、蛋等方面来说,这些食品原料都是从大连市内各高校统一购买地点进行购买,这就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也使购买的价格更低廉。针对最近的H7N9病毒传染,肉食品厂家必须经过相应检疫确保没有此病毒才能出售禽肉。经小组同学调查,各窗口自行购买的蔬菜通常是一个食堂到所有窗口统一到一个地点购买,蔬菜质量都是新鲜优质的。同学们对食堂食品的来源可以放心,食品原料不会出现质量问题。各食堂在制作食品时对食品原料的加工都按照:先进先出,后进后出的经济原则,因此变质的食品原料不会出现在食物中。
(2)食品安全调查
食品安全的调查是从餐具、餐厅各窗口内部卫生,再到厨师、监管部门、监管程序等琐碎而必要的环节入手。通过搜集相关文字材料,后勤餐饮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的详细介绍,以及我们平时的观察等方式得到了如下的信息:
1、餐具用具消毒具体流程
饮食餐具的物理热力消毒和化学药物消毒
a.煮沸、蒸汽柜消毒:温度要保持100度,作用10分钟(餐具交出摆放)
b.洗碗机消毒:温度在85——100度以上,冲洗消毒40秒以上
c.紫外线消毒:用于凉菜间、备餐间、操作台面的消毒,消毒30分钟 d.化学消毒:是使用洗消剂进行洗消和消毒。二氯异腈尿酸钠(优氯净),1公斤水:0.42克优氯净,餐具浸泡入液体中作用5—10分钟。
e.菜板刀具消毒:用洗消剂洗涤冲洗干净后,用酒精均匀地涂洒在板、刀具上,用火点燃消毒后,定位存放。
2、各窗口工作人员的录入
凡各窗口工作人员都需要到大连市卫生监督机构指定的体检机构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取得身体健康证后才能工作,身体健康证每一年进行一次检验从而确保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无影响。
3、食品留样制度
a、责任人:由餐厅设专职卫生管理员协助餐厅经理负责每餐食品留样具体工作实施。
b、留样数量:每一餐各种、各类主副食食品均留样250克,每餐必须留样。
c、保存方法与时间:每种食品成品采集后,需标示采集日期、餐次,并附当餐食谱,然后置于性能良好的冷餐留样柜内,在摄氏5~10度条件下保留48小时。
d、留样所需用具:用已消毒的专用餐具密封或将盖盖好。
e、留样柜内禁止存放其他食品。
f、每天留样的操作记录由相关人填写,各餐厅的餐厅经理核查。
经过我们各小组的调查发现,所有食堂都具有食品留样的留样柜,里面有食物,有相关标记的时间,餐次等信息。
4、监督管理机制
a.为了确保食堂的食品是安全的,后勤每隔一段时间统计各窗口的物资使用情况,从而计算出食品是否偷工减料;
b.对于餐具用具清洗消毒每天都有详细记录,经过调查发现消毒按照正常的规章制度进行,所有餐具都是把餐具里的水给空出后再送到各个窗口;
c.每周后勤部门都会对餐厅进行卫生检查,检查形式灵活,最大程度的避免的漏洞。
5、剩菜处理办法
剩菜处理的流程为:等到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裹并放置保鲜柜中,下一次开餐前在7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中至少加热5分钟才能再次售卖。综合食品安全调查的几方面,虽然在各环节的消毒及监管方面是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的,但是仍然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餐饮人员在烹饪食品或售卖食品时会带有一些不卫生的行为,售卖食品的时候没有戴口罩,有的餐饮服务人员不戴帽子,抽烟,部分人直接用手拿钱等细节问题和个人习惯问题。
三、总结
这次调研以访问的形式为主,以文献、观察方法为辅,全面而具体的把学校食堂的食品来源与食品安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核实与调查。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发现学校食堂的食品来源环节能够保证进入食堂的原材料是质量合格的产品。食品安全方面从学校后勤相关部门,各食堂的分管经理,再到各个食堂窗口都是有比较严格的程序来保证食品的安全。虽然制度完善,监督严格,但是仍然有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在其中。比如餐饮服务人员的个人卫生,售卖食品未按照规定戴口罩,在食堂内抽烟,用手拿钱等。在此希望后勤相关部门能够定期对餐饮服务人员的个人卫生进行检查,比如手指甲是否过长,男工作人员的胡子是否过长等等;对一些不讲卫生的习惯相关的直接负责人要提出并进行改正,从而提高同学的就餐质量。
第二篇:浅谈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浅谈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摘要: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食品添加剂走入公众视线,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本文从对食品添加剂的公众认知出发,浅谈食品添加剂的定义、类型及其在食品加工行业中的作用。通过对食品添加剂的初步了解,分析其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明确非法添加物与食品添加剂的区别,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维护食品安全。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发奶制品质疑,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致使肉制品需求减少,同年,台湾公布300多家品牌旗下900多种塑化剂超标的食品名单,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2012年老酸奶“工业明胶”如坠云雾,苏丹红事件屡屡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食品添加剂更是成了广大消费者谈之色变的的东西,那么食品添加剂是否真如人们想象中的可怕有毒呢?什么才是真正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
1.食品添加剂的概念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了解一点的占了近80%,一点也不了解的超过了15%,非食品化工专业的学生对该领域感到非常陌生。作为高知识群体的大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了解的程度如此之低,于普通大众更甚。长期以来,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的渠道进行了解,舆论导向明显,加上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在食品和媒体广告上声称“本品不含防腐剂”、“本品不含添加剂”,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进一步混乱和对食品添加剂的恐俱。揭开层层面纱,来具体了解一下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
1.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根据我国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立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为: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因此,食品添加剂并非营养物质,它不同于食品营养强化剂,尽管我国将部分食品营养强化剂列入天然营养素范围,但除此之外大部分食品添加剂并不具有营养价值的,对人体健康并无益处。
1.2食品添加剂的类型与作用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6大类、22小类、1747种,其中香精香料有1286种而国外的添加剂使用更为普遍,全世界使用的添加剂约有4000~5000种。我国批准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增强食品营养价值而加入的营养强化剂。常用的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D,赖氨酸、葡萄糖酸、乳酸钙、动植物蛋白质等等,这些常在食品的营养配料表上看见;
(2)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加入的防腐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储存期的物质,防腐保鲜是食品添加剂的重要功能。现在不论什么季节都能吃到反季的水果,保鲜剂功不可没。常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山梨酸、二氧化硫、醋酸、乳酸;
(3)为改善品质而加入的色素、香料、漂白粉、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等。这些添加剂在食品中也很常见,如饼干的配料中可能会有磷酸氢钙,磷酸氢钙就是一种食品膨松剂,还有中国人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油条,当中就有明矾和小苏打,同样也是食品膨松剂;很多人都喜欢喝的可乐,一般含有焦糖色,即通常说的色素;现在口香糖中常用的木糖醇,是一种甜味剂,不仅能增加甜味,糖尿病人也能吃,而且木糖醇也是防龋齿最好的甜味剂,口香糖的草莓味则是因为用了草莓香精,其主要成分是食品香料;
(4)为便于加工而加入的消泡剂、脱膜剂、乳化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等。例如典型的“卤水点豆腐”,豆腐是我国的古老发明,卤水就是一种食品凝固剂,所以食品添加剂不是现代才有的,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和人类文明史同样悠久。
食品添加剂种类丰富,用途广泛,被誉为食品加工业的“灵魂”。这些品种繁多的食品添加剂弥补了加工食品的缺陷,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食品色、香、味的需求,增加了产品的可选择性,为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它在食品加工行业中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
2.食品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强调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或因素,它是一种科学概念,也是理想状态。要求食品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食品安全一般指相对安全性,指一种食品或成份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食品是否安全,还要取决于食品制作、饮食方式的合理性、适当使用数量以及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因素。食品安全作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应当正视却不应误解。
2.1食品安全与食品添加剂
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震惊全国,该事件是食品安全领域一起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给整个奶制品行业也带来了极大的波及。“三聚氰胺”事件的演变过程、揭露过程、以及后续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那么三聚氰胺是是添加剂吗?它是水泥添加剂、是塑料添加剂、也是涂料添加剂,但却不是食品添加剂。当前公众之所以对食品添加剂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很重要原因是混淆了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类型。因为直接关系到公众的人体健康,国家对食品添加剂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管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满足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是确有必要,不需要加就不加,能少加就少加;二是安全可靠,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是经过毒理学实验证明对人体无害的;三是政府许可,我国对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范围和用量都有明确的规定。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使用非法添加物作为食品添加剂。
有些食品生产者违反法律规定,混淆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将不允许使用的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去。如:苏丹红、三聚氰胺、吊白块、“瘦肉精”等,苏丹红是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红色染料,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但其初级代谢产物苯胺对人体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吊白块则是一种工业用漂白剂。食用含 “吊白块”食品后可引起过敏、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产生中毒,肾脏、肝脏受损等疾病。而瘦肉精则是一类β-激动剂化合物。毒性容易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尤以肝脏等内脏器官残留较高。当人们食用了含 “瘦肉精”残留的动物内脏和肉品后,常造成急性或慢性食肉中毒,当摄入量较大时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刺激作用,摄入量过大,还会危及生命。可见,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祸因经常是因为使用了非法添加物。
(2)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一方面可能是食品添加剂添加标准滞后造成超标、超范围使用;另一方面主要是食品生产企业对于添加剂缺乏了解,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造成超标超范围使用,不按照规定乱添加。为了其生产的食品达到保质期长、食品色泽好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根本不顾添加剂的使用量问题,加入超标的防腐剂和着色剂;有的则是为了降低成本,不顾标准和质量,超标准、超量使用高倍甜味剂,还有的使用过期的食品添加剂,产生严重后果。
(3)食品生产商不当宣传。
某些食品生产商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迎合消费者误解食品添加剂的心理,借助媒体上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炒作,标榜其产品不含“食品添加剂”,误导消费。事实上,食品不含有添加剂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真实的。
2.2规范食品添加剂市场,维护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使广大消费者草木皆兵,加上媒体的舆论炒作,食品添加剂成为诸多问题的替罪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规范和管理食品添加剂市场,首先需要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有正确的认知,减少因舆论导向而造成的盲目排斥,通过公众力量才能更加有效的反向推动食品安全的监督与管理。
其次,完善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定与实施。加强监管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和标准,随着工业与科技的发展,不断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有利于促进食品生产者规范使用,也有利于执法者有据惩处。同时,法律法规的建立提供了强制和暴力手段,是规范市场的有力支撑。最后,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加强技术创新。有研究表明,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经营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责任感、经济驱动、企业规模、检测能力、内部产品质量标准都对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决策和方法有重大影响。提高企业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造成危害。
综上,我国现有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经常牵连到食品添加剂,消费者的不了解造成了对食品添加剂的各种误解。应当通过科学的事实让消费者明白使用食品添加剂保障食品安全的客观需要,是维护食品安全的因素。没有食品添加剂不会有现代食品,也不可能有食品安全。进一步规范和管理食品添加剂市场,解决当前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食品添加剂和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食品添加剂的作与安全性控制 赵同刚 2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关系探析 贺学荣 3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徐瑾 4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孙宝国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孙金沅,孙宝国
第三篇:食品安全与食品包装材料
食品安全与食品包装材料
摘要:根据食品包装所以的材料,本文就从食品安全角度分析食品包装材料一些问题和展望了食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1.食品包装材料的含义及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包装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后一道工序,它起着保护产品质量和卫生,不损失原始成分和营养,方便贮运,延长货架期和提高商品价值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食品包装已经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直接相关的包装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食品包装行业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市场上各种食品包装材料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以符合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不但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到我国的食品包装业,甚至整个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指出,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指“包装、盛放食品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接触食品的涂料。”在此定义中,指出了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种类主要有:(1)塑料制品;(2)橡胶制品;(3)陶瓷器、搪瓷容器;(4)铝制品、不锈钢食具容器、铁质食具容器;(5)玻璃食具容器;(6)食品包装用纸等系列化产品(7)复合包装袋。[1] 2.塑料包装材料存在的问题
食品包装行业,我们常见的塑料包装薄膜有PE、PP、PET、PVC、EVOH、PVDC等。但PE薄膜不宜包装含有植物油的食物,尤其不适合盛放热或加热的食品,用其包装和覆盖后的食品进微波炉里加热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性。同样PVC也不可以包装食物加热,因为PVC保鲜薄膜遇热后薄膜内的增塑剂会析出而污染食品。纵观市场现状,我们急需一种安全、环保以及各方面性能优异的食品包装材料。[2] 2.1新型包装塑料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认证的强制推行以及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食品包装材料需要吻合其各项安全质量指标。而BOPA薄膜由于它独特的性能将会在食品包装市场脱颖而出,尤其是其高端品,需求大增,市场占有份额可观。BOPA薄膜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相对于PE和PP具有很高的穿刺强度,其耐破裂、耐;中击性以及拉伸强度等都是包装薄膜中最好的。相对于EVOH、PVDC等阻隔性材料它又具有节省成本和符合环保要求的优势,并且其耐油性很强,由于其气体和芳香阻隔特性介于良好和优异之间,对O2和CO2的阻隔性比低密度聚乙烯高100倍左右,特别适合于芳香敏感性包装,如要求延长保存期的易腐食品,所以BOPA薄膜是食品保鲜、保香的理想原料。此外,其柔顺性优良、耐温范围广(-60~150℃),它能在要求极高的消费品包装和运输包装中提供极高的安全性,加上适用温度范围极广,从冷冻至蒸汽消毒等多种应用领域均可使用。加之透明性较好,且无毒无害,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的今天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因此BOPA双向拉伸尼龙薄膜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望成为未来食品包装市场的后起之秀。3橡胶制品包装材料存在的安全和卫生问题
橡胶制品厂用作奶瓶、瓶盖、高压锅垫圈技术送食品原料料、辅料、水的管道等。有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天然橡胶是异戊二烯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既不分解,在人体内部也不被消化吸收,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包装材料。但由于加工的需要,常在其中加入多种助剂,如促进剂、防老剂、填充剂等,给涉及食品带来安全隐患。合成橡胶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原料,种类较多,是由单体经过各种工序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游离小分子对人体有有害。[4]
4陶瓷容器的主要危害
我国是使用陶瓷制品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陶瓷容器主要用于酒腌制品及一些传统风味食品的包装,与金属塑料等包装材料制成的容器相比陶瓷容器更能保持食品的风味。用其包装部分酒类饮料相当长的时间不会变质,甚至存放时间愈久愈醇香由此产生了酒是陈的香这句俗语。此外陶瓷包装的食品给人以纯净天然的感觉。更能体现传统的民族特色。因此尽管陶瓷容器重量大易破碎且不透明。一般
亦不再重复使用,但仍有一定用量陶瓷包装材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卫生安全问题,主要是指上釉陶瓷表面釉层中重金属元素铅或镉的溶出。一般认为陶瓷包装容器是无毒、卫生、安全的不会与所包装食品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但长期研究表明釉料特别是各种彩釉中所含的有毒重金属如铅和镉等易溶入到食品中去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彩釉是硅酸盐和金属盐类物质,着色颜料也常使用金属盐类物质。这些物质中多含有铅砷镉等有毒成分。当烧制质量不佳时彩釉未能形成不溶性硅酸盐在使用陶瓷容器时易使有毒。
制作过程中在坯体上涂的陶釉、瓷釉、彩釉等。釉是一种玻璃态物质,釉料的化学成分和玻璃相似,主要是由某些金属氧化物硅酸盐和非金属氧化物的盐类的溶液组成当使用陶瓷容器或搪瓷容器盛装酸性食品(如醋、果汁)和酒时,有害物质容易溶出而迁移入食品,甚至引起中毒,如铅溶出量过。[5] 5铝质金属包装材料主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金属包装材料具有优良的阻隔性能和机械性能,表面装饰性能好,废弃物处理性能好。但其化学稳定性差,特别是包装酸性内容物,金属离子易析出而影响食品风味。铁和铝是目前使用的两种主要的金属包装材料,其中最常用的是马口铁、无锡钢板、铝和铝箔等。马口铁罐头盒罐身为镀锡的薄钢板,锡起保护作用,但有时锡也会溶出而污染罐内食品,随着罐藏技术的改进,已避免了焊接处铅的迁移,也避免了罐内层锡的迁移,如在马口铁罐头盒内壁涂上涂料。但有实验表明:由于表面涂料而使罐中的迁移物质变得更为复杂。铝制包装材料主要是指铝合金薄板和铝箔。其主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在于铸铝中和回收铝的杂质。目前使用的铝原料的纯度较高,有害金属较少,而回收铝中的杂质和金属难以控制,易造成食品污染。[6] 6.玻璃制品包装
玻璃是一种古好老的包装材料。3000 多年前埃及人首先制造出玻璃容器,从此玻璃成为食品及其它物品的包装材料。玻璃作为包装材料的最大特点是,高阻隔光、亮透明、化学稳定性好、易成型,其用量占包装材料总量的10% 左右。用作食品包装的玻璃是氧化物玻璃中的钠钙硅系列玻璃,在包装安全性方面熔炼过程中,应避免有毒物质的溶出。一般来说玻璃内部离子结合紧密,高温熔炼后大部分形成不溶性盐类物质,而具有极好的化学惰性,不与被包装的食品发生作用,具有良好的包装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熔炼不好的玻璃制品,可能发生来自玻璃原料的有毒物质溶出问题。所以对玻璃制品应作水浸泡处理或加稀酸加热处理。对包装有严格要求的食品药品可改钠钙玻璃为硼硅玻璃同时应注意玻璃熔炼和成型加工质量以确保被包装食品的安全性。注意避免重金属如铅的超标,对加色玻璃应注意着色剂的安全性。玻璃瓶易碎爆炸,有专家提出啤酒改用软包装另外采用PET(聚酯)瓶包装啤酒亦可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7] 6食品包装用纸等系列化产品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用来包装食品和药物的材料绝大多数是塑料制品,但让人们担心的是,在一定的介质环境和温度条件下,塑料中的聚合物单体和一些添加剂会溶出,并且极少量地转移到食品和药物中,从而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严重的甚至会致畸致癌。同时由于世界上每年消耗的塑料制品很多,人们使用完后随手丢弃,由于塑料很难腐烂,这也让环保业伤透脑筋。日本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尤其是许多经营食品的商人们已逐渐舍弃塑料包装。在现代包装工业体系中,纸与纸容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纸包装材料占包装材料总量的40%左右,从发展趋势来看,纸包装的用量会越来越大。纸包装材料之所以在包装领域中独占鳌头,是因为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例如:加工性能好、印刷性能优良、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便于复合加工、卫生安全性好、原料来源广泛、容易形成大批量生产、品种多样、成本低廉、重量较轻、便于运输,废弃物可回收利用;而塑料用做包装材料是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性能优良,成为近40年来世界上发展最快、用量巨大的包装
材料。但是,塑料包装材料用于食品包装有很明显的缺点,存在着某些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及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问题。[8] 6.1纸包装材料存在的安全和卫生问题
纸质包装材料在食品行业被广泛应用。纯净的纸无害、无毒,但由于生产包装纸的原材料受到污染;或在加工处理中,纸和纸板中通常会有一些杂质、细菌和某些化学残留物。如清洁剂、涂料、改良剂,从而影响包装食品的安全性。目前,食品包装用纸存在安全性问题主要是由于:(1)原料本身的问题:生产食品包装纸的原材料本身不清洁、存在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问题,或采用了霉变的原料,使成品染上大量霉菌,甚至使用社会回收废纸作为原料,造成化学物质残留;(2)生产过程中添加了荧光增白剂,使包装纸和原料纸中含有荧光化学污染物;(3)含有过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4)像塑料包装材料一样,也存在着油墨印染问题。[9](7)复合包装袋
美观、轻巧、价廉的彩印复合膜包装袋已成为食品包装的主要形式之一,复合食品包装材料是食品包装材料中种类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软包装材料。复合食品包装袋的组成材料主要为塑料薄膜、铝箔、黏合剂及油墨,其中薄膜和铝箔约占总成分的80%、黏合剂占10%、油墨占10%。复合食品包装材料的危害主要是材料内部残留的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的迁移与溶出而导致食品污染。复合食品包装材料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迁移溶出是导致复合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接触材料,包括食品容器、器具和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问题,并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卫生限量标准。但我国目前对于复合食品包装材料的国家标准只有蒸发残渣、高锰酸钾耗氧量和脱色试验、重金属、溶剂残留和苯类溶剂残留等卫生安全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指标的设置还不够完善。因此,对于使用量大、范围广的复合食品包装材料,对其卫生安全性必须更加重视,加大科研投入和标准的研制工作,尽早解决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迁移问题和检测工作,确保复合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10](8)食品包装发展趋势
8.1绿色包装化
包装在对食品提供保护,防止食品受外界微生物或其它物质的污染,防止或减少食品氧化和其它反应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装对于人类生活而言不可或缺,同时也由于不合格的包装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关于绿色包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一般说来,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称为绿色包装。绿色包装最重要的含义是保护环境,同时也兼具资源再生的意义。综合来说,食品包装企业在实行可持续发展时应朝以下方向发展:安全化——实现食品和食品包装的双QS化;透明化——开发和生产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包装制品,便于废弃物回收利用;减量化——包装用材料尽量做到薄、轻;资源化——对现有较高价值的包装制品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对包装废弃物的妥善处理;产业化——企业自身或者委托他人对其产品进行回收利用,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国际化——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包装业研究成果,来减少因出口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企业由过去的“生产——消费”型转变为现在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8.2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食品包装材料也必须含有科技水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未来的食品包装只有在其技术含量上提高了,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今在食品包装领域的生产特别是发达国家占有垄断性。我国的食品包装产业要想打破欧美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垄断行径必须在包装材料的科技创新领域有突破性,方能在食品包装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食品包装材料今后发展主流趋势是功能化、环保化、简便化和科技化。无菌包装采用高科技和分子材料,保鲜功能将成为食品包装技术开发重点,无毒包装材料更趋安全,塑料包装将逐步取代玻璃制品;采用纸、铝箔、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制造的复合柔性包装袋,将呈现高档化和多功能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将使快餐包装面临巨大发展机遇。食品工业是21世纪的朝阳工业,食品包装材料更为飞速发展,食品包装材料领域将是未来食品产业的一大支柱。[11]
1.颜亦斌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期刊论文]-包装与食品机械
2.和东芹浅析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l生的影响[期刊论文]-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双向拉伸尼龙薄膜(BOPA)简述[期刊论文] 《塑料包装》-2003年3期高新
4.食品工业中橡胶制品的选择与应用吴大伟,张英贤(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5.欧盟提高食品用餐具瓷器制品入市门槛 沈学友
6.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分析[期刊论文] 《中国食物与营养》 7.曹申义 何不推出啤酒软包装
8.舍“塑”求“纸”:食品包装的未来趋势[期刊论文] 《中国包装》-2005年2期胡慧平
9.浅谈食品包装用纸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及其危害[期刊论文] 《湖北造纸》-佘集锋
10.复合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研究[期刊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程坚 11.食品包装新理念[期刊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5期张国进
第四篇:食品添加剂的来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留下了古人对食物保鲜的最早观点。如果那时有防腐剂,孔夫子就不用担忧了。和孔子的那个年代相比,今天中国食品的生产、加工、经销、售卖和消费的方式已经彻底改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的链条被拉得越来越长,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食品中去。与此同时,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也受到了挑战。
从油条、豆腐开始,中国应用添加剂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早在东汉时期,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国人吃了上千年的油条、豆腐,历史上尚未出现一例长期吃这种食品产生的中毒事件。
亚硝酸盐大概在800 年前的南宋用于腊肉生产。公元6世纪,农业科学家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的方法。泡菜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加工过程中先民不自觉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过去的食盐、海盐等全都是粗制天然盐,正是泡菜口感变脆的因素。
世界范围内,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 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到目前位置,全世界食品添加剂品种达到25000种,其中80%为香料。直接食用的有3000-40000种,常见的有600到1000种。
从数量上看,越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越多。美国食品用化学品法典中列有1967种,日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约有1100种,欧盟允许使用的有1000到1500种。
这个名单也在调整中。溴酸钾作为面团调节剂在发达国家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报告显示,过量使用溴酸钾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血液及肾脏并可能致癌。中国在2005年7月1日下达了“禁止使用溴酸钾”的命令。
食品添加剂市场在中国规范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的副总经理彭冲回忆说:“大概1996年才开始,都是化工店和小门市形式的,这边卖化肥,那边就卖食品添加剂,都用麻袋装。这造成一种错觉,大家认为添加剂跟农药是一样性质的。”
1996年,国家出台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添加剂开始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了。10年后,2007年国家颁布了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国标,从过去禁止放什么添加剂,具体到每种产品允许放什么。
1992年,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剂公司张利胜从大连工业大学的食品工程系毕业,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添加剂工厂,于是他就到一家食品加工厂当上了技术员,研究饮料、肉类、果酱、罐头,经常是春夏两季加工水果,冬天加工肉类。
在那家厂干了8年后,张利胜又去了另外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研究肉制品的生产配方。“当年刚接触食品添加剂,真是有点恐慌,觉得添加剂有点像毒药。”而现在,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灵魂。
这个观点,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不谋而合。“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因为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要想按照家庭方式来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
范志红不认为食品添加剂是魔鬼。“实际上,国家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整体安全性是比较高的,在正常用量下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加工食品来说,如果没有这些食品添加剂,就很难想象食品能有足够的时间运输和出售,也很难想象消费者能够吃到放心的食品。”
中国食品供应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可以认为是大约20年前开始,20年时间还不足以让中国建立完全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用了一百多年。工业化程度越高,对食品加工的要求就越高,加到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质也越多。这其中有合法无害的添加剂,也有非法有毒的添加物。随着食品工业化日益加深,中国人也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把生化技术制造出来的东西吃了下去。
旅美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网名)介绍了一段美国食品安全发展早期的历史。1906年有位以社会小说和揭露丑闻闻名的作家Upton Sinclair出了一本书,叫做《The Jungle》,描写了一个肉加工厂的恐怖情形。肮脏、杂乱,就跟我们的社会中时不时爆出的“黑心作坊”一样。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常让人吃不下饭。当时美国农业部化学局的主管,一位叫哈维·威利的化学家,组织一些勇敢的志愿者进行了“神农尝百草”的实验——他们大量服用甲醛(防腐剂)、硼酸(膨松剂)以及其他一些当时人们往食品里加的东西,最后导致生病。《The Jungle》和哈维的实验,促进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案》,由哈维领导的农业部化学局对食品药品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这个部门就是FDA的前身。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此逐渐建立。
在中国食品工业化早期,食品安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并不长。用范志红的话来说,就是那时候有东西吃就不错了,食品安全意识无从谈起。
但范志红说,其实那时候的食品安全事故并不少。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甲肝大暴发,涉及30万人。那时,往辣椒粉里掺红砖粉之类的行为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没有食品安全意识,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那时掺什么都毫无顾忌。
据卫生部资料,1982年,中国食品卫生合格率是61.5%,1994年上升到82.3%,2001年提高到88.6%。正是从2001年开始,食品安全事件进入公众视野,频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作为业内人士,张利胜对媒体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妖魔化报道,一直耿耿于怀。他说:“大家重视食品安全是好事。但是三聚氰胺、苏丹红,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填充物,说白了,放这些东西就是投毒,但是大家把这些都归因为食品添加剂惹的祸。”
我国当前约有2亿多的农户在以小作坊等分散的方式生产初级农产品,包括我们所吃的粮食、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等,由于他们的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意识,因此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梳理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发现,从饲料肥料、种养、屠宰、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食物供应的整个链条,日益工业化。每个环节都有安全漏洞。各种名目的非食用物质在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被加入到食品中,甚至完全是用化学材料“制造”出来的食品也越来越多地占领了市场。
2001年3月至9月,广东中洋饲料有限公司因购买“瘦肉精”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河源600多名市民中毒,成为震惊一时的大案。该公司原经理林清源被判有期徒刑4年。
2004年,阜阳发生劣质奶粉事件,12名婴儿因食用这种没有营养价值的“空心奶粉”而死亡,229名婴儿因此营养不良。劣质奶粉是用淀粉、蔗糖替代乳粉,奶香精调香调味而成。
2004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揭露龙口粉丝掺假。一些粉丝生产商为降低成本,掺入粟米淀粉,为了增白,使用有致癌作用的碳酸氢铵化肥、氨水进行增白。龙口粉丝这一历史名牌也被非法添加物攻陷。而苏丹红事件则突显了食品供应全球化安全的可怕之处。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的产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一号。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一号”的行动席卷全球。最后,广州市增城区田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红一号的食品添加剂被认定为这次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源头。
就在英国警告之后,2005年2月23日,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清查在国内销售的食品(特别是进口食品),防止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被销售及食用。当年3月29日,中国紧急制定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开始正式实施。
“目前,已经有17种非法添加物被列入黑名单。”张利胜介绍。
在中国食品行业,目前使用的技术标准99.8%由国外制定的。国外一般按产品定标准,标准与产品一一对应;中国则是按类别划分,如各种蔬菜只有一个标准—蔬菜类。因此同样,一个农药残留物,国外有2000多项标准,中国只有100多项。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而中国技术标准更新速度较慢。如牛奶,1986年制定了国家生鲜牛奶收购标准GB6914-86。该标准规定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标,国家一级奶应小于50万个/毫升、二级奶100万个/毫升、四级奶则达到400万个/毫升。而美国、加拿大规定,如牛奶中微生物超过5万个/毫升,就要从严处罚。
监管标准缺位外,法律成了食品安全的保障稻草。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卫生法(试行)》,我国第一部食品卫生专门法律诞生至今,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但是多头管理和监管失控,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2月28日正式出台。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仙认为,《食品安全法》虽然规定食品安全问题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但卫生行政部门是否就要因此承担所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责任还有待考量。
近年来,虽然更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于公众视野,但很多专家并不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感到悲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因为长期为食品企业辩护,成为网友攻击的对象。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应该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来讲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它具体的标志就是我们国家总的食品合格率在15年以前大概只有50%到6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90%左右。”
但我们有别的选择吗?在超市里,我们试图去寻找没有添加任何成分的食品,可惜很难找到。即使是蔬菜和水果,这些天然非加工食品,也笼罩在农药、抗生素、激素等阴影之下。一个数据表明,人类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剂,有2000多种添加剂正充斥我们的生活。2007年全国的添加剂总产量高达524万吨,从中获得销售收入529亿元。
范志红的学生曾经在北京海淀区的超市对136种肉制品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72%含有发色亚硝酸盐(增色),46%含有防腐剂,41%含有植物蛋白。调查还发现,肉制品中大多添加了增味剂,也就是增鲜剂。
方舟子说,不要把非法的添加物和合法的添加剂混淆,在加工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是难以避免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他说:“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该不该使用添加剂的问题,而是添加剂的使用量是否恰当,添加剂名单是否能即时更新。既不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剂,也要反对滥用食品添加剂,同时要尽量使用更安全的添加剂。”
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曾计算:一个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大体相当。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每一种添加剂尽管都经过了国家质检部门的检验,但复合摄取的结果究竟如何,却是未知和模糊的。
范志红觉得,添加剂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添加其他一些非食用的物质。
明矾油条、滑石粉面条、漂白粉馒头、大头婴儿毒奶粉、地沟食用油、黑色素酱油、毒粉丝、甲醛啤酒、注水猪肉、蓝耳猪肉、炭疽病牛肉、禽流感鸡鸭、工业食盐、吊白块味精、孔雀绿鱼肉、高浓度残留蔬菜瓜果、外加苏丹红咸蛋、抛光陈米、硫磺银耳、三聚氰胺奶粉、福尔马林鸡爪,这些化学物质从未被批准添加到食品中,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却成为食品的主角。
曾有网友这样无可奈何地描绘我们一天的“幸福”生活:“早晨起床,掀开黑心棉做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过了期的碘超标还掺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准时赶到地下烟厂上班,中午在餐馆点一盘用地沟油炒的避孕药喂的黄鳝,再加一碟敌敌畏喷过的白菜,盛两碗陈化粮煮的毒米饭;晚上蒸一盘瘦肉精养大的死猪肉做的腊肉,沾上点毛发勾兑的毒酱油,夹两片大粪水浸泡的臭豆腐,还有用福尔马林泡过的凉拌海蜇皮,抓两个添加了漂白粉和吊白块的大馒头,还喝上两杯富含甲醇的白酒。唉……这日子过的真是那个爽!”虽是极尽调侃之能事,其中的几多心酸和无奈。
在范志红看来,在这个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生产者的行为。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和危险食品,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第五篇:食堂食品安全
食堂食品安全专项自检自查汇报材料
水炉完小长期以来把食堂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放在第一位,抓平时,重细节。根据《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的通知》的精神,我校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的食品安全工作展开了全面、认真的自检自查,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食堂卫生工作
每学期初,学校专门召开食堂卫生工作会议,明确职责和具体分工,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食堂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各项具体安全工作制定计划明确责任。同时召开学校教职工、后勤人员会议,学习上级颁发的文件,要求学校后勤人员提高食堂卫生工作意识,增强食堂卫生常识,切实认识到学生安全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保证把孩子教育好,管理好,保护好,让家长放心地将孩子交到我们的手中。
二、确保饮食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三、健全卫生、食品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责任到人,搞好食品卫生宣传,由值周教师做好对食堂每周一次的检查。
四、调整厨房内部布置。一是蒸饭间,二是蔬菜加工间,三是打饭间。
五、把好四个关,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1)把好采购、加工关:采购做好验收工作,加工做到烧熟煮
透,做好食品留样工作。
(2)把好“消毒”关。所有的餐具、用具都高温蒸汽消毒。
(3)把好“个人卫生”关。做到身体不适的职工不能进入食堂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及经过食品卫生培训合格才能上岗,工作人员进入食堂必须做到“三白”。
(4)杜绝非工作人员进入厨房关,杜绝放毒现象发生。
六、整改措施
为有效的控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做好各类事故隐患监控,切实保障学校师生员工健康安全。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学校卫生室、食堂要通过课堂教育、板报、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力度,使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知识深入人心,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自身健康。同时,也使食堂的工作人员自觉按照《食品卫生法》进行操作营业。
(2)加大管理力度,杜绝校门流动摊点的食品流入学校;食堂生产加工加强卫生监管,严格操作规程。
(3)学校通过健康教育,告诫学生不吃霉变食品,不买三无产品,不喝生水冷水,教育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三是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题讲座,开展健康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加大对学校周边饮食摊点的监控力度,禁止学生到无证摊点就餐或购买副食、饮料等商品。
七、存在问题
(1)、学校因经费原因,学校食堂配套设施标准不高。
(2)、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都是临时工,工资低,不够安心。
总之,要持之以恒做到上述几条,才能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学校食品安全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乐丰乡水炉完小 2013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