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现状及问题来源
食品安全现状及问题来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的大计。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多年来,中国立足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不可否认经过努力,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合格率逐年上升。从十五六年以前的百分之五六十,现在已经增长到90%左右,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显著好转一年比一年好。虽然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总体情况是好的,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国安徽阜阳的“毒奶粉”、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药残严重超标的“多宝鱼”、含三聚氰胺的“三鹿毒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漏洞,使得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民生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更是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有:
(一)食品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
1、食品监管体制不顺。例如,“三鹿奶粉事件”是21世纪中国有组织有规模的一个高科技造假。农民把牛牵到挤奶站挤奶出售,由挤奶站收集起来再把牛奶统一给卖给三鹿。由于三聚氰胺是不溶于水的,农民不懂也没有机会添加三聚氰胺,而三鹿也不可能自砸招牌,经过调查三聚氰胺就是在挤奶站加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否认,政府是有责任的,政府的责任在于:第一,奶站没有人管。因为是分段管理,农业部管农业,工商管流通。奶站处于一个两不管的尴尬地位。第二,从地方政府来讲,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于早知道的情况隐瞒不报,而三鹿对于奶源监管力度不够,所以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安全的食品不是监督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
2、食品添加剂滥用情况普遍。不仅仅是上面说的三鹿奶粉,还有苏丹红、孔雀绿等种种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事件层出不穷。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限量经及如何标注等都在相关标准中作出了规定,但从企业得到的反馈情况看,企业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限量理解比较透彻,而对于标签标注问题,认为只要不超过限量值,标注与否并不重要.还有些企业对标签标准理解不透彻,认为只要不是企业作为配料主动添加的添加剂,可不标注.(二)食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食品流通是构成整个食品周转的重要环节,上连生产领域,下接消费领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流通食品除了加工的终端产品外,还包括大量的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和果蔬产品。在食品流通的行业中,包括各类食品批发公司、食品批发市场、食品超市、食品商场、食品冷冻冷藏企业和与其相关的冷冻冷藏设备制造企业、食品流通设备制造企业、食品保鲜器材及包装材料制造企业等等,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群体,监管的难度较大。一些食品经营企业销售超过规定的保质期以及添加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现象时有发生,食品添加剂超标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农贸市场熟食裸露销售现象客观存在,流动摊点食品卫生状况堪忧,前店后厂、食品小作坊、小饭店无证经营或证照不全现象严重。在食品仓储、运输问题上,很多经营者缺乏相关知识,导致食品在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破损、变质。
(三)食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消费信息陷阱。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里,电视、街头、杂志随处可见信息,而那些虚假信息也时刻包围着人们。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所设下的信息陷阱,欺骗性是很强的,如果不加倍小心注意,就会上当受骗。例如: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食品越来越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近年来,这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虚假宣传销售保健食品的案件在各地频频出现。以“专家”健康讲座的幌子吸引老年人来听课,再由几个年轻女孩给你量量血压、做个健康调查,一阵吹嘘后就将保健食品当药品高价推销给老年人。
消费观念陈旧。消费者的一些知识误区也助长了某些企业为盈利滥用添加物的情况。例如,旧的消费观念认为,小麦面粉越白越好,这就鼓励了一些企业对面粉漂白剂的多量使用;有人误认为蛋黄越红越好,使得非法使用苏丹红的企业有空可钻;饮食健康过分依赖所谓保健品,导致所谓补充“各式各样营养”的保健品食品不穷。
对于食品安全警惕性太低。在消费过程中,未认真查看商品的包装、生产日期、是否是伪劣商品,在农村常常还有消费者贪图便宜购买劣质食品,这些不合格食品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对于以上来源,可看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监管部门、生产企业都应该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在这个监管系统中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政府是第二责任人。企业的社会责任两头连着食品安全责任和法律责任,而政府应当负责落实企业承担的安全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公众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公众积极参与能够促进企业和政府承担安全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相关部门要积极为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使之形成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引导消费者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第二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在逐渐提高,然而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这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安全。在食品安全隐患之下,我们必须注意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要充分利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发挥企业的职业道德观以及公民作为主人翁的监督作用;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在面临国际环境的挑战,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做到不损坏公民的健康生命权,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存在问题;频发原因;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2012年2月13日,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在《食品卫生法》颁布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国食品工业一直呈高速发展状态,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食品卫生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霍乱、伤寒等食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显著提高;食物中毒发生数量和中毒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在食品原料种养、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仍存在。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特别突出,大致面临着五大问题。一是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2011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瘦肉精”养猪一事。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二是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全猪肉白菜水饺检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是食源性疾病问题;四是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如2011年4月,合肥、南京等多地的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一种吃多会致癌的食品添加剂)将猪肉变牛肉。五是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2011年6月底,“新华视点”初步揭开了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长期食用地沟油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1]
(二)公众对待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现在吃饭吃出了担心与忧虑,人们常常发出感叹:“吃一顿饭容易,但要吃一顿安全的饭就太难了”!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
告的数据分析,市民的生活安全感特别缺乏。由于受到中国几乎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均存在着担忧。这导致了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抵达信任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由此可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已相当明显——接近于不信任,如若再发生什么食品安全事故,就将挑战公众底线了。
从近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明显存在较大漏洞,宣传工作也不够到位。但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出现,并不代表有关部门形同虚设。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存在事实的一部分,而作为政府部门,在媒体曝光后,须有所反映。因此,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宣传工作还需加大力度,修补漏洞,做好本职,保障食品安全,尽可能让百姓不再“谈食色变”。
二、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积极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消极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政府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处罚力度不够,相关法律规范不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使得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丧失信心,造成了比较消极的社会意识,从而对我国的食品生产事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
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随之而来对人民健康安全的威胁,使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了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相关措施来解决食品安全生产问题,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检验,又体现了认识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大量涌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曲折前进的发展道路——食品安全问题彻底危害了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不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国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等社会权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依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现阶段的食品生产安全事故屡屡频发,不可不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噪音”,但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无法按正常健康的渠道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来获得利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除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因素制约外,政府监管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又一重要原因。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违法产销者还未形成足够的威慑力,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国家缺乏对作为食品原料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限制或尚未制定强制性标准,使这些食品原料屡屡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源头。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如果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政府监管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内在因素,那么国际食品生产市场的竞争就是造成食品安全生产问题的外因了。质优价廉的外国食品对国内食品市场造成冲击,加上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迫使本来发展维艰的食品生产企业投入更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只能想方设法竭尽全力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利润空间。
4、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大量涌现说明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问题,也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党在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上暴露的问题也说明了党对食品安全管理和发展领域同样需要一个不断深化并完善的认识过程,这是急不来的。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消极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积极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相关法律规范不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工作丧失信心,形成了消极的社会意识,继而对我国的食品生产事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相关部
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在食品生产行业自觉遵纪守法;提高执法者素质,使之有法必尊,执法必严,使食品安全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使积极的社会意识得以重新树立,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接踵而来的食品安全事故对群众造成了身体和经济损害,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已经不安全,有关部门认识到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的紧迫性,形成正确的认识;面对此种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措施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并着手建立食品安全机制和民众监督体系,以确保食品生产和食品市场进入良性发展的同时达到保障群众的的身体和经济利益的双赢局面;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时,应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建议,这样才能使食品行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保障群众的利益和健康。
(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不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长期发展。政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法厂家进行严厉打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和社会权益;建立健全的食品生产机制和监督体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食品生产者创造经济价值又能创造社会价值,使食品行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食品行业不可避免地碰到困难和挑战,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国家必须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快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政府要加强食品源头质量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搞好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抓好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消费四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全方位监管;面对外企的严峻挑战,中国食品行业必须联手以质取胜,而不能一味的减低生产成本;党对食品安全管理和发展领域需要一个不断深化并完善的过程,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逐步建立一个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的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找出食品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强壮自身,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416083793.二〇一二食品安全事件回顾[EB/OL]., 2012-5-2
[2] 苏婵.2011年食品安全事件大回顾[EB/OL].http://,2012-03-20
[3] 胡卫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三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瘦肉精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瘦肉精养猪为例
摘要:近几年,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市场暴露出一些重大安全隐患,2000年8月上海两家公司的37名员工在食用猪肝后导致“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中毒。2001年1月浙江余杭先后有60多人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中毒。2001 年以来,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发生人“瘦肉精”中毒事件。我国食品安全,结合最近我国发生的多宗重大食品安全卫生案例以瘦肉精为例分析目前我国食品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从瘦肉精的危害到瘦肉精流入市场的渠道来分析:通过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总结如何去避免这些不该发生的卫生事故,如何加大管理与监督力度,以及整改先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及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提高各食品企业的社会道德意识,加快推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其中最终目的是要对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长远治理与监督。
关键词:食品安全;瘦肉精;生猪肉
目前,我国食品质量以瘦肉精养猪为例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是目前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致病微生物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等。
2、加工和销售过程污染问题
饲料和动物源性食品加工过程污染也是造成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饲料加工过程中,使用饲料添加剂或保存不善带来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加工过程中使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物也会造成动物源性食品污染。另外,物源性食品在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由于保存不当而腐败变质,造成污染。
我们看看现在中国猪肉屠宰业的现状,分析一下中国鲜猪肉品的现状。中国人均年猪肉消费量从1990年的20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39.6公斤,1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中国肉类协会07年公布的数据)。按照全国12亿人口算,06年,中国猪肉消费达到4752万吨。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我们猪肉消费也得到较大的提升,2010年初步估计,中国猪肉消费总量为11000万吨,双汇2010年鲜猪肉销量为80万吨,占据市场份额的0.7%,加上雨润、金锣等10多家大企业冷鲜肉的份额仅占到2%左右。那么其他98%的市场是那些企业呢?很明显,大部分猪肉是像南京兴旺屠宰场一类的地方小屠宰场加工生产。我们再看看现阶段中国生猪养殖情况。瘦肉精问题的源头还是在养殖上。中国生猪养殖主要靠农户散养,监管起来比较难。对于生猪出栏是否合格,瘦肉精检测不是一个必检项目。除了双汇等大企业,中国的大部分屠宰企业没有检测瘦肉精的能力和设备。瘦肉精的检测可以说是一个真空。
“瘦肉精”是好几种类似的药物的俗称,在国内用得最早、用得最多、成为“瘦肉精”猪肉中毒的元凶是盐酸克伦特罗。盐酸克伦特罗原是一种平喘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发现,盐酸克伦特罗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会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因此成了第一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也是一种“瘦肉精”,是一种医药原料,一种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的强心药。还可以用于治疗肌肉萎缩症,增长肌肉,减少脂肪蓄积,并对胎儿和新生儿生长有益。美国FDA在2000年批准,可以用于动物营养重新配剂,广泛地用于畜牧业和养殖业。可以同时提高动物的日增重,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动物的蛋白质含量。养猪业有提高猪肉瘦肉率的需求,而“瘦肉精”能满足这样的需求,想要杜绝“瘦肉精”的使用非常困难,因此“瘦肉精”猪肉在中国屡禁不止。
加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和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标准体系、认证认可体系、监管体系、监测体系、信息交流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等八大体系,需要通过强化政府监督、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起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础的动物性能食品安全诚信制度,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形成“法律保障、政府监管、企业负责、公众参与”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新局面。
行生猪肉品标识管理,引导企业品牌经营生猪肉品的标识有助干产品质量安全追踪溯源.有助于落实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率先实施“一猪一标一码 检疫标识管理制度。即屠宰后的生猪经检疫合格打上检疫耳标.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对检疫合格的肉品进行标识和管理,猪肉品可从屠宰到市场流通全程跟踪。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创品牌。
开展生猪基地认定工作
启动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组建了各行业的专家库.制定了认证工作细则,按照 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开展认证工作。规模化养猪基地都通过了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 这些基地全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推动了周边县市无公害生猪基地的建设。
7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生猪肉品质量安全工作,既要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还要发挥企业的自律作用.更要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推进生猪肉品质量安全工作.增强生产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营造一个放心消费氛围.抓住“3.1 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等机会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一是经常组织市检测机构、有关企业到居民住宅区 超市、农贸市场等地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现场有奖知识竞赛等形式 提高市民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二是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 市民等到养猪基地定点屠宰场参观现场体会生猪肉品生产加工过程三是组织市民到检测机构参观了解检验检测工作的业务程序;四是动员组织市畜禽肉品批发商会2O多家肉品批发商向社会倡议经营放心肉.培育诚信守法经。
最终希望通过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参考文献:
1.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 年第10 期。
2.周婷、王宪:《食品安全控制浅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 年第21 卷第3 期 3.张永建、刘宁、杨建华:《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 年第2 期。
4.《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书籍作者:编委会图书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作者:周应恒
6.张清安.范学辉 动物性食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残留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9)7.田寒友.李家鹏.任琳.乔晓玲 我国猪肉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期刊论文]-肉类研究2009(11)8.田寒友.李家鹏.任琳.乔晓玲 我国猪肉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期刊论文]-肉类研究2009(11)9.《兽医药品学——2010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论文集》 2010年 动物组织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彪 王世宏
10.瘦肉精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临床医生》2002年02期
第四篇: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
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
内容摘要:近年,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他活跃在各大媒体之上,在2012年全国两会最关注的十大话题当中,食品安全问题亦榜上有名。因此,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陆续被媒体曝光于群众面前。今年来,这些曝光之声更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被曝光的国内知名品牌越来越多,让食品安全问题显得更加严重。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文章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监督 现状 对策
一、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当今,食品产业已经是在许多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聚氰胺奶粉,咸鸭蛋含有致癌苏丹红,人造蜂蜜,红枣、蜂胶、鸡蛋,假葡萄酒,假阿胶,紫砂煲由泥土与化学物质混合而成,地沟油,水银蒸虫草,硫磺蒸人参,福尔马林泡海参,大头娃娃奶粉,双氧水泡鱼翅,植物油涂大米,金华火腿敌敌畏,血旺掺甲醛,石膏制豆腐,石蜡火锅底料,还有刚爆出的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灌水银的长江刀鱼„„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名单还会变得更长。
屡屡曝出的食品质量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国民众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国人对“洋品牌”的信任集中表现在奶粉行业,由于“三聚氰胺”和一系列国产乳制品的质量问题,对于国产奶粉的不信任,是许多中国消费者的一个普遍心理。除了崇尚“洋品牌”,国内不少消费者对“专供”、“特供”的产品也情有独钟。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规定比较粗放,缺乏具体且合理的刑罚标准。政策法规不健全,国家在管理和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问题不断
3.监管疏漏。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 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现条块分割、沟通不畅,同时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导致一些领域重复检测,而一些领域得不到检测,出现监管上的漏洞甚至“真空”。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使得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
4.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还有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1)增加执法人员责任感,对政府有关执法部门人员、管理人员,对从事食品种植、生产、销售人员以及家属应系统地、经常性进行开展道德、责任、法律法规教育、宣传,在他们心中牢牢地树立起质量关、道德观来进行这种工作。政府有严格的奖惩制度,从思想源头上把住质量安全关,净化了思想,就不会有不净的行动及后果。这是根本,根本抓不好,手段及制度均起不了作用,问题会时而发生。(2)与国际接轨,迅速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及相关法律程序,做到有法可依。社会的需求也是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即便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其需求也是多样性的,分不同层次的。目前,新的产业不断产生或派生出来,就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不同的需求也在创造着五花八门的新产业。
(3)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书,创新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务求在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加强现场监督检查、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加大监督抽验力。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4)增加媒体透明度,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督促、检查、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企业支持、百姓欢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四、当代大学生的看法与做法
大学生对于食品质量还是很关心的,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食堂就餐,大部分同学对于食堂的卫生满意度并不高,认为满意的同学也大多是基于对学校有关部门的信任。食堂卫生安全总体来讲不错,比如使用消毒餐具,这方面在同学中口碑还是较高的,但是也有有待加强的方面,比如饭菜中偶尔出现不卫生的东西,或者服务人员服装卫生不合格,这严重影响了食堂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不是说政府还是企业的责任就可以了事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好比就我们而言,已经知道我们周边的地下作坊提供的食品是不达标的,就应该抵制,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打给电话叫外卖就一直宅在宿舍。与此同时,大学生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也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已经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数同学还是能够捍卫自己的权利,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能够勇敢的说出来,而他们遇到的问题,以食品中毒和过保质期为多。
参考文献: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张敏
2、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何文娟
3、讨论中国食品安全检查体系问题,萧蓓蕾
第五篇:中国环境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物来源
摘要(Abstract)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愈来愈凸显,环保压力也在持续加大。我国的环境污染大体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光污染、放射性污染)。
关键字:中国 环境污染 主要污染物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一、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mg/L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mg/L。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60mg/L)。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mg/L;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mg/L。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2.污染来源
①能源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自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1997年原煤消费已达13.9亿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14.5亿吨。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细颗粒物(直径小于10μm)和超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μm)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它们主要来自工业锅炉和家庭煤炉所排放的烟尘。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也大多来自这些排放源。工业锅炉燃煤占我国煤炭消耗量的33%,由于其燃烧效率低,加之低烟囱排放,它们在近地面大气污染中所占份额超过其在燃煤使用量中所占份额。虽然居民家庭燃煤使用量仅占消耗总量的15%左右,然而其占大气污染的份额常常是30%。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90年代初,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00多万吨,到1997年,已上升至2300万吨,预计到2000年将增至2800万吨左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二氧化硫排放的头号大国。研究表明,我国大气中87%的二氧化硫来自烧煤。我国煤炭中含硫量较高,西南地区尤甚,一般都在1%-2%,有的高达6%。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②机动车尾气: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严重超标,北京和广州氮氧化物空气污染指数已达四级,已成为大气环境中首要的污染因子,这与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密切相关。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负荷的60%以上,其中,排放的一氧化碳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氮氧化物达到40%,这表明我国特大城市的大气污染正由第一代煤烟型污染向第二代汽车型污染转变。198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仅有300万辆,1990年为500万辆,1997年增至1300万辆,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0万辆,2010年将达到4500-5000万辆。而目前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低,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中期水平,单车污染排放水平是日本的10-20倍,美国的1-8倍。如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仅为洛杉矶或东京的1/10,但这三个城市的汽车污染排放却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自80年代以来,汽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70%以上,加入汽油的四乙基铅量年均2900吨。含铅汽油经燃烧后85%左右的铅排放到大气中造成铅污染。汽车排放的铅对大气污染的分担率达到80-90%。从1986-1995年10年间,我国累计约1500吨铅排入到大气、水体等自然环境中,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对居住城市的儿童、交警和清洁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污染危害
由于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气肿和慢性气管炎,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疾病负担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疾病调查已发现暴露于一定浓度污染物(如空气中所含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所导致的健康后果,诸如呼吸道功能衰退、慢性呼吸疾病、早亡以及医院门诊率和收诊率的增加等。1989年,研究人员对北京的两个居民区作了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在这两个区域都监测到了极高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估算结果显示,若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11%;若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倍,则总死亡率增加4%。对致死原因所作的分析表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加1倍,则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38%、肺心病死亡率增加8%。1992年,研究人员对沈阳大气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每增加100mg/L,总死亡率分别增加2.4%和1.7%。城市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其它人体健康损失也很大。分析显示,由于空气污染而导致医院呼吸道疾病门诊率升高34600例;严重的空气污染还导致每年680万人次的急救病例;每年由于空气污染超标致病所造成的工作损失达450万人次。
与此同时,室内空气质量有时比室外更糟。对我国一些地区室内污染的研究显示,室内的颗粒物(来自生物质能和煤的燃烧)水平通常高于室外(超过500mg/L,厨房内颗粒物浓度最高(超过1000mg/L))。据保守的假设估计,每年由于室内空气污染而引起的早亡达11万人。由于在封闭很严的室内用煤炉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件在中国北方年年发生。在我国由室内燃煤烧柴所造成的健康问题与由吸烟而产生的问题几乎相当。受室内空气污染损害最大的是妇女和儿童。
二氧化硫等致酸性污染物引发的酸雨,是我国大气污染危害的又一重要方面。酸雨是大气污染物(如硫化物和氮化物)与空气中水和氧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排人大气层,与其他化学物质形成硫酸和硝酸物质。这些排放物可在空中滞留数天,井迁移数百或数千公里,然后以酸雨的形式回到地面。目前我国酸雨正呈急剧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危害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29%左右,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并继续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危害。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PH值为3.5的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7%;PH值为3.0时减产21.6%,PH值为2.5时减产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植物树叶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据对南方八省份研究表明,酸雨每年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1.93亿亩,经济损失42.6亿元,造成的木材经济损失18亿元。从全国来看,酸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40亿元。
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危害甚大。由于机动车尾气低空排放,恰好处于人的呼吸带范围,对人体健康影响十分明显。如排放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能大大阻碍人体的输氧功能,铅会抑制儿童的智力发育,造成肝功能障碍,颗粒物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尾气排放对交通警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有资料表明,交通警的寿命大大低于城市人的平均寿命。此外,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在大气中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其污染范围更广,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大。
二、水污染(water pollution)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长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类水质的河段。但长江江面垃圾污染较重,这是沿岸城镇和江上客船乱扔垃圾所致。成堆的垃圾已严重妨碍了葛洲坝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影响了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性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2.5%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29.2%的河段为Ⅳ类水质,其余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
淮河于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干流水质以Ⅲ、Ⅳ类为主,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一级支流有52%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二、三级支流有71%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于氨和高猛酸盐指数。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监测的50%的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监测的50%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汞、挥发性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松花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监测的70.6%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和生化需氧量。
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水库污染相对较轻。与1996年相比,1997年巢湖和滇池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太湖有所减轻。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为:滇池最重,其次是巢湖(西半湖)、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博斯腾湖、兴凯湖和洱海。湖泊水库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严重富营养化和耗氧有机物增加。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高猛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大型水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和挥发性酚。部分湖库存在汞污染。个别水库出现砷污染。
2.污染来源
1997年,全国污水排放量约416亿吨,其中45%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55%为工业废水。在淮河流域约有75%的化学需氧量来自工业废水,其余来自生活污水。
①工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
②城市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1997年与1990年相比,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整整翻了一番,达到189亿吨,而我国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仅为13.6%。全国各地生活污水对当地水体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山东省生活污水占废水总量的40%,而重庆市生活污水则产生了当地水体中68%的化学耗氧量和85%的生物耗氧量。
③农业废水: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尽管我国的化肥使用量与国际标准相比并不特别高,但由于大量使用低质化肥以及氮肥与磷肥、钾肥不成比例的施用,其使用效率较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廉价低质的氨肥的使用。这种地方生产的氨肥极易溶解而被冲人水体中造成污染。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导致物种的损失(鸟类),并造成一些受保护水体的污染。牲畜饲养场排出的废物也是水体中生物需氧量和大肠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肉类制品(包括鸡、猪、牛、羊等)在过去的15年中产量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动物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体。在杭州湾进行一项研究发现,其水体中化学耗氧量的88%来自农业,化肥和粪便中所含的大量营养物是对该水域自然生态平衡以及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的最大威胁。
3.污染危害
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渔业和农业生产(通过被污染的灌溉水),也增加了清洁水供应的支出。水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物种的损失。
一些疾病与人体接触水污染有关,包括腹水、腹泻、钩虫病、血吸虫、沙眼及线虫病等。改善供水卫生条件可以极大地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同时也可减少幼儿因腹泻而导致的死亡。总体而言,我国此类疾病发病率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低。与其他收人水平相当的亚洲国家相比,我国水供应与卫生条件是好的,尽管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存在一些差异。1990年,我国只有1.5%的总死亡率和3%的总疾病负担源于与供水及卫生条件有关的普通疾病(如腹泻、肝炎、沙眼、线虫病等)。与之相比,在我国,慢性障碍性呼吸道疾病占总死亡率的16%和总疾病负担的8.5%
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被认为与水污染有关——如皮肤病、肝癌和胃癌、先天残疾、自然流产等。研究人员曾经对水污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过一些研究。但如果没有进行多年的大规模病疫学调查,是很难找到这些疾病的准确病因的。与肠道疾病(如腹泻)不同,与水污染有关的癌症和先天残疾是由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造成。
目前,我国的城市卫生系统正处于过渡时期——由于化肥的广泛使用以及农村收入的提高,用于农业的粪便收集系统已基本消失了,城市污水总量随城市人口的增长而上升,但现代化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尚未形成。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全国范围,尤其是北方地区的肠道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4.污染危害的经济价值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如果按支付意愿价值估计,约为540亿美元/年。约占1995年GDP的8%。而用人力资本价值估计,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则为240亿美元,占GDP的3.5%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solid waste pollution)1.污染现状
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亿吨,其中乡镇企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4.O亿吨,占总产生量的37.7%,危险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约占1.0%。1996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69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占1.3%。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堆存量已达65亿吨,占地51680公顷,其中危险废物约占5%。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亿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近年来,塑料包装物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2.污染来源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1996年,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不包括乡镇企业)6.6亿吨,其中危险废弃物产生量993万吨,占1.5%;冶金废渣7369万吨,占11.2%;粉煤灰12668万吨,占19.2%;炉渣7759万吨,占11.8%;煤矸石11425万吨,占17.3%:尾矿18857万吨,占28.6%;放射性废渣227万吨,占0.3%;其它废弃物6599万吨,占10%。在产生固体废弃物的工业行业中,矿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的产生量最大,占总量的95%左右,其中尤其以矿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主,占总量的60%。
②废旧物资:我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4-1/3,大量可再生资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严重,造成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吨废钢铁、600多万吨废纸、200万吨玻璃未予回收利用,每年扔掉的60多亿废干电池中就含有8万吨锌、10万吨二氧化猛、1200多吨铜等。每年因再生资源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50-300亿元。
城市生活垃圾。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快,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1997年达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440公斤。而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仅达55.4%,近一半的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置,致使三分之二的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
3.污染危害
我国传统的垃圾消纳倾倒方式是一种“污染物转移”方式。而现有的垃圾处理场的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垃圾增长的要求,大部分垃圾仍呈现露天集中堆放状态,对环境的即时和潜在危害很大,污染事故频出,问题日趋严重。
①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未经处理或未经严格处理的生活垃圾直接用于农田,或仅经农民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后果严重。由于这种垃圾肥颗粒大,而且含有大量玻璃、金属、碎砖瓦等杂质,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致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据初步统计,累计使用不合理的垃圾肥,每0.06公顷达10吨以上的土地,保水和保肥能力都下降了10%以上。重庆市因长期使用未经严格处理的垃圾肥,土壤的汞浓度已超过本底3倍。
②严重污染空气。在大量垃圾露天堆放的场区,臭气冲天,老鼠成灾,蚊蝇孽生,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向大气释放。仅有机挥发性气体就多达100多种,其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物。
③严重污染水体。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是有机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任意堆放或简易填埋的垃圾,其含水量和淋入堆放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流入周边地表水体和渗入土壤,会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致使污染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例如:贵阳中1983年夏季哈马井和望城坡垃圾填埋场所在地区同时发生痢疾流行,其原因是地下水被垃圾场渗滤液污染,大肠杆菌值超过饮用水标准770倍以上,含菌量超标2600倍。
④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垃圾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产生甲烷气体的厌氧环境,使垃圾产生沼气的危害日益突出,事故不断,造成重大损失。例如,北京市昌平县一垃圾堆放场在1995年连续发生了三次垃圾爆炸事故。如不采取措施,因垃圾简单覆盖堆放产生的爆炸事故将会有较大的上升趋势。
四、噪声污染(noise pollution)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71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3.5~65.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56.5分贝(面积加权)。在统计的43个城市中,声级超过55分贝的有33个,其中,大同、开封、兰州三市的等效声级超过60分贝,污染较重。
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超标城市的百分率分别为:特殊住宅区57.1%;居民、文教区71.7%;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80.4%;工业集中区21.7%;交通干线道路两侧50.0%。
2.污染来源
在影响城市环境噪声的主要来源中,工业噪声影响范围为8.3%;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在5%左右,因施工机械运行噪声较高,近年来扰民现象严重;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大约占城市的1/3,因其声级较高,影响范围较大,对声环境干扰最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逐年增加,是影响城市声环境最广泛的噪声来源,其影响范围已达城市范围的47%左右。据环境监测表明,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据全国统计,在反映环境污染的投诉中,关于噪声污染的人民来信和来访的件数逐年增加,已从1991年的2.78万件增加至1995年的3.90万件,增加了40%以上;而反映噪声污染问题的投诉占环境污染投诉的信访比例则从1991年25%增加到1995年的35.6%,五年中增加10个百分点。这一比例高居各类污染投诉的首位。由于环境噪声污染影响范围较大,近年来因噪声扰民引起的纠纷不断出现,其中以反映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建筑施工场所噪声扰民居多。
3.污染危害
①噪声使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妨碍休息和睡眠等。噪声影响睡眠的程度大致与声级成正比,在40分贝时大约10%的人受到影响,在70分贝时受影响的人就有50%。突然一声响把人惊醒的情况也基本与声级成正比,40分贝的突然噪声惊醒约10%的睡眠者,60分贝的突然噪声惊醒约70%的睡眠者。在强噪声下,还容易掩盖交谈和危险警报信号,分散人们注意力,发生工伤事故。
②噪声引起耳聋。在强噪声下暴露一段时间后,会引起一定的听觉疲劳,听力变迟钝,经休息后可以恢复。但是如果长期在强噪声下工作,听觉疲劳就不能复原,内耳听觉器官发生病变,导致噪声性耳聋,也叫职业性听力损失。如果人们突然暴露在高强度噪声(140-160分贝)下就会使听觉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流血,双耳完全失听。在战场的爆炸声浪中就会遇到这种爆震性耳聋。
③噪声引起疾病。在强噪声的影响下可能诱发一些疾病。已经发现,长期强噪声下工作的工人,除了耳聋外,还有头晕、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从而引发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更强的噪声刺激内耳腔前庭,使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还引起眼球振动,视觉模糊,呼吸、脉搏、血压等发生波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环保网《2011年全国环境污染状况报告》.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0》.3.中国环境保护部《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2010.6.3.4.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