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浅谈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
以文辅政是办公室和秘书科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而起草领导讲话则是政务服务的重中之重。做为一名参加工作的新人,平时虽然也有接触文字材料工作,但大多是一些简单工作总结,对于领导讲话这一题材相对还是比较陌生的,结合基本的文字工作,谈谈我对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的理解。
一、领导讲话稿的基本理解。
所谓领导讲话,就是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各种会议上所作的指示性发言。那么领导讲话稿,当然也就是指各级领导人在各种重要会议上所作的带有指示或指导性讲话时所用的文稿。领导讲话稿是领导者从事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二、写好领导讲话稿的几点思考。
写领导讲话稿是我们文秘人员服务领导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文字工作能力是我们文秘人员的看家本领,综合运用文字的能力是我们服务领导的基本技能。如何提高我们的文字工作能力,这个一个都知道答案的问题。提高文字工作能力的途径无非还是学习、多写多练等等。我认为学习需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主要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的 1
政治理论成果,这些理论知识就是我们文秘人员的业务知识。这些学习的内容很多、也很宽泛,需要我们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性、主动性,联系实际系统学、广泛学,真正做到学懂弄通。二是要我们加强县志、县情的学习。给领导写讲话稿通常要站在领导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和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全县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同时要对办公室的职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各个时段的重点工作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以动态的心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三是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二)勤于沟通汇报,与领导建立“默契”。写好领导讲话稿,最基本有效的是与领导的沟通。要熟悉领导者的领导习惯,领会好领导意图,还应熟悉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常用工作方法和讲话习惯。要在两人之间建立一种可以“对接”的工作语言。这涉及在两方面,一是要能够准确把握和理解领导的意图和思想,即解决“听懂”的问题;二是要能够及时向领导提供他最为关心的信息,即解决回答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培养自己的政治修养和政策水平,更多的是平时的知识积累。在工作中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态度,乐于并善于同领导交流思想,要通过听、谈、议、读等渠道,从领导者讲话中了解个人的特点,然后再将这些特点反映到文稿中去。
(三)要精益求精,在文稿修改上下苦功夫。文稿初成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少问
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反复修改之后,要提前把讲话稿送到领导手中,以便于领导查漏补缺,提前熟悉讲话内容,充分准备,从而使讲话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篇:谈谈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今天,很高兴就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和同志们交流一下。大家知道,以文辅政是办公室和其他文字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而起草领导讲话则是政务服务的重中之重。大家知道,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实施领导职能,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发布公文、直接指挥等等,但最普遍、最常用、最大量的是召开会议。不是说“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吗?其实外国人也爱开会,国际间的会议一个接着一个,联合国几乎天天有会。开会就要讲话,起草一个好的领导讲话稿,对于鼓舞士气、凝聚民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今天主要讲以下六点:一是领导讲话稿的概念;二是基本分类;三是主要特点;四是起草讲话稿要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五是基本要求;六是应注意事项(也是自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讲话稿的概念
所谓领导讲话,就是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各种会议上所作的指示性发言。那么领导讲话稿,当然也就是指各级领导人在各种重要会议上所作的带有指示或指导性讲话时所用的文稿。领导讲话稿是领导者从事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二、领导讲话稿的基本分类
领导讲话稿适用范围相当广泛,种类也比较多。一般可分为*类:
(一)导向性讲话。会议开始时,就召开会识的背景、缘由、目的、开好会议的要求发表讲话,多是以会议主持人或执行主席身份讲话;会议进行中,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结合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话,引导与会者用文件、上级指示精神统一认识。
(二)指导性讲话。在大会工作报告之后,对会议的中心议题作重点阐发,结合当前形势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向与会者提出应当怎样分析和认识一些具体问题。其中往往提出对某些实质性问题的处理原则,具有明显的指示、指导性质。
(三)总结性讲话。可分为阶段性总结和会议总结讲话。在会议进行中所作的阶段性讲话一般是按会议议程,在转入下一议程之前,就会议已经讨论的问题,针对讨论中的发言、讲话情况作客观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作为阶段小结;在会议结束时,对会议进行总结,提出贯彻会议精神的意见和要求。
按照所参加会议的性质,也可以分为工作会议的讲话稿、专题会议的讲话稿、代表大会的讲话稿、座谈会的讲话稿、研讨会的讲话稿等等。
三、领导讲话稿的主要特点③
一是权威性。讲话历来是政治家和各级领导宣传政见、安排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的演讲和发言,目的是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的科学性、指导性意见。因此,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全局性、综合性、指导性、有效性。领导者职务的不同,讲话的权威效果也不同。
二是思想性。领导讲话要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起点要高,立意要深,这样才能让人思考,让人信服,让人知道其所以然,从而打动听众,不然人家听你讲什么?
三是鼓动性。领导者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部署某项任务、针对形势、问题或某种思想动态,展开富有启发性、示范性的议论,提出目标,发出号召,通过讲话起到激励、鼓动的作用。因此,领导讲话具有鼓动性。
五、起草领导讲话的三点要求
(一)避免雷同。领导者参加会议应邀讲话,常常会遇到多位领导人讲同一个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重复讲,势必使听众失去兴趣,会场将产生无人关注的局面。起草人员应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在避免雷同上下功夫,使领导讲话既全面又独特,紧紧抓住观众,收到好的效果。一般来讲,独辟蹊径会避免雷同现象,常常也会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有些会议的主办单位分头请领导出席并讲话,所送的是相同的背景材料,缺乏总体设计,起草讲稿很可能重复。避免雷同确实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一般说来,撰稿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可根据领导者的特定身份就会议的主旨阐发观点,展开议论,这样可较为自然地成为“一家之言”;二是适当变换议题的角度,用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阐发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选择那些富有新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和求异思维的需要,使听众开拓视野,回味无穷;四是会议组织者要有总体设计,撰稿人不仅要拥有会议背景材料,还应该和会议组织者研究讲话的内容、侧重点。避免重复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撰稿人预先着手,多角度展开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论述,以使领导讲话独具色彩而富有成效。
(二)独树风格。领导讲话最忌千篇一律地发表意见,平淡无奇。每个人都有的异于他人的品格,异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风格、个性。领导讲话也要有风格、个性,这是客观实践所决定的。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领导者的讲话只有突出个性,才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从而使讲话化作听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工作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如果整篇讲话都是文件搬家、照抄报纸,那么听众的感觉便始终处于麻木的、未触动的状态。毫无新意的讲话,只会使听众越来越没有耐心。任何一篇成功的讲话稿都有其独具的风格,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或文采飞扬。起草领导讲话,不应拘于一章一法的限制和束缚,应随讲话的内容和场合而随时变化,不仅要逻辑严明、思路清晰,而且要生动活泼、文采盎然这样可使讲话更富有生气,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三)适当调剂。由于会议不同,领导的讲话有长有短,如果是遇到长一些的讲话,一般来讲与会者会感到疲劳,精力往往不会象开始那样集中,特别是到会议最后,主要的东西已经讲完,听众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以至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抽烟、闲聊、打瞌睡,甚至有的收拾东西准备走人。这样,讲话就需要调剂情绪和气氛了。对这一点,撰稿人也要预先考虑到,适当在较长的讲话中增加一些“调剂品”,激发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运用即兴调剂要因领导讲话的内容而变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有时用在开头,有时用在中间,有时用在结尾。讲话即兴调剂是领导者机智灵活的表现,能够很好地借鉴使用调剂艺术将使领导讲话自始至终保持活力,富有吸引力。大家知道,西方人爱幽默,一位著名神父讲经,上台就和教徒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他问教徒:“你们知道今天我要讲什么吗?”众答:“不知道。”神父说:“不知道我给你们讲什么呢!”转身就走。台下一看着急了:“神父不要走!请给我们讲讲吧!”神父再问:“那么,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吗?”众人改口:“知道!”神父笑着说:“知道了我还有什么可讲的!”转身又要走,教徒恳切挽留。神父三问:“你们究竟知道不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呢?”教徒想:这是在和我们玩脑筋急转弯啊!商量了一下,一些人回答“知道”,另一些人回答“不知道”。心想这下你总抓不着把柄了。不料神父言道:“请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的人听!”还难不倒他!开了这个玩笑后才给教友讲经。不用说,这次讲经的效果非常好,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适当调剂是十分必要的。说到这儿大家也许已经明白,也许有的同志还不明白,上边我所讲的,其实就是在适当调剂呀!
⒈要进一步明确讲话稿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讲话稿一般是授命写作,也就是“命题作文”。讲话稿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常言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这是授命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融会有关政策、精神和理论,在领导的意图上进行阐述发挥,这样的授命写作才能打得住。决不能固执已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写进文稿之中。
⒉要明白领会领导意图主要途径。
⑴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划,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这是因为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握住这个方面就会把握住领导意图的总体。
⑵主动扑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原则、要求、措施,掌握领导层的活动意向和动态。领导的行政活动是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形式,了解了领导活动动态,有助于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把领导意图具体化。
⑶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与领导常谈论一些问题,了解领导者思考的热点问题。要掌握领导日常谈论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对其连贯思索,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会有系统、整体的理解。
⑷直接具体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者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要及时予以澄清。与其它文章写作相比,领导对自己将要作的讲话,有时会提出比较成熟的见解和构思,但更多的时候是只有要点,甚至连要点都没有。领导已有成熟见解和构思的,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毫不遗漏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转化成顺畅的文字就可以了;对领导的要点式意图则要敢于将自己考虑到的、在拟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性提出来,请领导明确指示处理意见和办法,切忌在动笔之后再三番五次找领导问这问那;对连要点都没有的拟稿任务,文秘人员则要全面思考、深刻分析,及时请示领导,征求各方意见。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白白放弃了深入了解领导意图的良机。否则写出的文稿会作大的改动,甚至推倒重来。
⒊要熟悉领导者的领导习惯。领会好领导意图,还应熟悉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常用工作方法和讲话习惯。这里所要讲的并不是习惯的好坏问题,是讲话者自身一些特有的东西。讲话和报告类的文字材料,由于是领导者亲自讲,因而要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讲话习惯写作,使文稿与讲话者的特征基本吻合起来,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要通过听、谈、议、读等渠道,从领导者讲话中了解个人的特点,然后再将这些特点反映到文稿中去。否则,文与人的习惯特征不统一,领导者和听众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不习惯的感觉,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文稿特征与领导习惯相差太远而不被领导者看中和接受,也很难完成任务,对起草者的影响也不好。熟悉领导的思维和讲话习惯并不难,只要留心亲耳仔细听几次领导者脱稿讲话,就会熟悉基本特征,再琢磨分析一下,一般都会适应,其过程是可以缩短的。
总之,讲话稿是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风采的重要载体,领会领导意图对写好文稿至关重要。要不断“了解领导、适应领导、学习领导”。“了解领导”就要了解其理论素养、思想内涵、决策取向;“适应领导”就要适应其思维特征、性格特点、语言习惯;“学习领导”就要学习其领导艺术、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在讲话稿中充分体现领导特点,与领导风格充分对接。要把握好*个字:“知意图、看对象、分轻重”。知意图,就是对领导提出的重要观点、想法及近期在其他场合的讲话精神领会好,把领导还未想清楚、说明白的问题弄清楚,明确表述出来。并随藤摸瓜,完善领导意图,把领导暂尚未谈到、且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到讲话中来;看对象,就是根据特定场合和特定的对象来设计讲话内容,使讲话紧扣会议的中心议题;分轻重,就是对一篇讲话的各个部分作深入分析,把应当突出的重点找出来,下大力气写深写透。
(四)要大量搜集写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如同搞建筑必须有水泥钢筋、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一样。起草讲话决不可凭主观想象,而是要建立在充分素材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对素材的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的过程。搜集素材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有众多的文本材料,另一个就是平时多注意思考,进而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群。
⒈注意平时收集分析材料。收集材料,就是掌握素材,包括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及重要思想观点。“备料”一定要充裕。有人对收集材料觉得并不重要,不当回事,而在写作运用时却常常有了新的认识,感到它的使用价值了,后悔没有积累,再找时间来不及了,甚至无法找到。有时积累的一些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这个材料没有白白积累。因此积累时不可嫌多,运用时又不可能很多,这也许就是素材积累与使用之间的一个特点。收集材料途径有三:
一是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现实材料。特别是写“讲话稿”、“意见”、“规划”时特别需要这样的依据。通过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具体生动,真实可靠,印象深,感受深。常言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沉下去,摸实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不看风使舵,不随风倒,更不能带着各种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适履,歪曲事实。要客观地倾听,平等地讨论,适当地提问,注意点面情况的结合,对调查的材料要做必要的核实。
二是广开材源,积累第二手材料。即收集一些与所写公文有关事物的变革情况,以便分析其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有见解的观点。报纸、文件、会议材料,信息、简报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材料等等,都可及时记下来,分门别类,积累起来,用时非常方便。
三是有备无患,储备基础材料。积累一些与文稿写作有关的公文,包括法规、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甚至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文稿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
调查、收集、积累材料有三忌。一忌凭兴趣出发,要从工作需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出发;如果凭兴趣出发,就可能片面、狭隘,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了材料。二忌听风就是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凭想当然办事。三忌实用主义地调查收集材料。
总之,调查积累材料,要靠勤看、勤问、勤想,一要广,二要实。要养成勤奋读书、阅报、看文件、记笔记和思考的好习惯,一些词语、成语要常读读、看看,对一些重要文件、讲话的关键段落要能够背诵。这样可使你的材料库和思想库应有尽有,样样俱全,头绪清晰,有备无患,用时才会信手拈来。人脑不怕用,就怕空。其记忆力的容量是无比巨大的,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储存总量,是数字计算机的“秘书工作”万倍。只要用心,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丝毫没有问题。
大家都知道,某某委办公厅对办公厅(室)中层以上干部提出的目标要求有三条:一是政策水平达到同级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水平;二是政治理论水平达到同级党校讲师以上的水平;三是对全局情况了解和掌握程度达到同级综合部门的水平。要达到这个要求,不勤奋学习,不认真钻研,不积累大量的知识,那肯定是不行的。厚积才能薄发嘛。
2.注重系统思索储蓄观点。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那就要在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观点群并有较强的逻辑线索之下才能形成。历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相当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性积累、观念积累之下,经过提练加工完成的。有些作家写了一两本好书再写不出新东西,也是积累不足或者耗尽的缘故。我们所讲的观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如何结合实际去有针对性地认识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理性与现实结合起来。有了材料,不能堆砌,而要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无实,空洞无据,不能服人,更不能具体生动地感人;无虚,就事论事,就没有深度,不能发人深思,启迪人的智慧。选材用材得当才能避免“空”和“长”的问题。
所谓储备观点,就是讲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有备无患,需则用之。这样在写文章时,就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材料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经,以事实叙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为纬,织出美的绫罗绸缎来。否则现学现卖、现想现卖,都不会搞好文字工作。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领导人不是称职的领导,同样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文字工作者也不能算是合格的。
储备观点关键要能抓住抓准问题。抓问题是指抓一个时期有反映价值的情况。能不能写出有意义、有分量的文章,首先看问题抓得准不准(举例:神父与修女打门球)。问题抓得准,抓在点子上,抓在要害上,抓在火候上,文章就有了生命力,写的文字差一些也不要紧,那只是个修改、补充问题了。反之,问题抓不准,文字写得再好,精雕细刻,也不能用。所谓抓在点子上,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中有这个情况,而且是个重要情况,而中央和上级部门正需要了解这个情况;抓在火候上,就是眼下最需要这个情况,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抓在要害处,就是抓住这个情况的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而不是拖泥带水,喧宾夺主。
抓题目一定要思想解放,敢于思索,富有创新精神。当今需要在坚持大原则前提下,勇于创新,提出并写出别人没写出的问题,提出并写出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写出别人欲言而又未言的东西。衡量一个文字工作者水平的标准有三点:别人没想到的你写出来了,为上;别人想到但没说出来而你写出来了,为中;别人想到并说出来了而你又说出来的,为下。
(五)要认真细致地构思谋篇
构思谋篇非常重要。比方做衣服,没有衣料不行,但有了衣料,剪裁不好也不行,甚至会把衣料给毁掉了。起草文稿也一样,即使有了必要的材料,如果结构安排不好,仍然写不出好的文稿来。要注意两点:即设计好文章结构和深化讲话主题。
⒈设计好文章结构。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起草文稿的重要方略。一个写作任务下来,撰写者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文件起草,首先是从宏观上考虑,又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设计结构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功夫,房子质量就没有根本上的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报告起草常常见的大返工,往往出在内容及主体结构上。所以,撰写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领导方略,会谋篇布局。
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构思、谋篇。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也就是不死板,不杂乱。具体要求有四: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安排结构要考虑到以下四点:第一,全面考虑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二,层次段落要围绕主旨,按照表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需要来安排。第三,条理清楚,方便表述,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领会和接受。第四,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有正确、严密的逻辑和照应关系,通篇浑然一体。
布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列书面提纲。提纲是详是略,应根据文稿内容需要和作者的行文习惯而定。一般搞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体会,重要讲话,诸如大型会议上的领导同志讲话,提纲应尽可能列得细一些,甚至可以细到每段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阐明什么问题以及精彩的阐述语言等。这样,再稍加扩充、润色、归整,就可以成为一篇象样的文稿。二是打腹稿。虽没布局成文,但中心有个轮廓勾画,短一些、急一些的文稿多采取这种办法。
⒉深化讲话主题。讲话的主题,是通过载体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明确意图、基本意见,是行政目的的具体体现。所谓讲话主题的深化,就是主题向纵深层次性发展,呈现出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残缺到完整的态势。主题不存,公文无魂;主题突出,文稿有神。《出师表》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它深蕴了“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之所以代代相传,就在于他提出了“居安叫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的精辟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之所以载入史册,关键在于通过阐述各个战场的情况揭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真理。党的xx大报告,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xxxx’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以最简练的语言,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界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的历史定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可见,主题越突出,思想性就越强;思想性越强,文稿的生命力就越强。
深化讲话主题要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细化领导要求。领导意图与要求最初表现的形式的比较复杂的。有的十分明确,有的仅是个倾向,有的比较零碎,个别情况下还有意见分歧的态势。因此,要对其进行提炼、深化处理,形成一个正确的领导集团(班子)的旨意。这个深化过程,首先是补充完善。领导人的新思想刚刚产生时,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很难完全正确,这就要调动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从实际出发,把它系统起来,成为完整、严谨、系统的领导思想。第二是凝炼提高。要经过智囊组织的熔炉加工、优化、磨砺,再送入领导思想体系。第三是延伸挖掘。要善于分析领导思想的发展趋势,按着这个趋势拓展思路,延伸思维。这种伸延不是随意的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从客观事物的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有所突破和创新,使新的思想始终保持一种对工作的最佳导向力。(这是一项富于开拓性的工作,要善于学习,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是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讲话稿主题是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支持、丰富和完善的。各种材料与主题内在联系的关联度高低,对表现主题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材料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规律常常是蕴含在深层次里。事物的本质最能揭示主题。因此对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注意向深处开掘,尽量挖掘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对事物要着力探求其思想意义,要在事物所显示的多方面中找出最主要最深刻的方面。这个过程就是对主题的深化的处理。
三是政策策略的具体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策略思想,一般通过会议或纲领性文件下发,贯彻到各级组织和各地区。但路线的贯彻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事件、具体政策。深化主题,必须紧紧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揭示在具体问题、具体事件上的意义,对具体事项上都有的现实、明确、具体的表现,把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图明确在各项具体事物中表达出来。
四是要量体裁衣。同样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书记与副书记讲可能不一样,某地长与副某地长讲也可能性不一样,分管领导讲与部门领导讲就更不一样。有些话在私下讲可以,但正式讲就不行;有些事口头讲可以,书面讲就不行;有的话局长讲可以,书记、乡镇长讲就不行。这就是分寸,这就是区别。起草领导讲话稿要站在领导层位,把握好角度,既要克服本位意识、部门色彩,又要防止“出格”、“越位”。要首先了解清楚会议召开的有关背景,在弄清场合的大小,摸清讲话对象、与会人员的多少及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构思讲话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是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起草领导的讲话稿更要慎重。领导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要讲的话,如果顺序弄颠倒了,实际效果就有很大不同。事前应说的话拿到事后来讲,别人肯定会说你是马后炮;事后应说的话若放在事前说,人家肯定会说你是瞎指挥。因此,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当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部门在为党委、政府领导起草讲话时往往站的较低,把本该由部门领导讲的话改由党委、政府领导去讲。不是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而是站在部门的角度,怎么痛快怎么讲,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明显场合不妥、语言不妥、对象不妥,与领导的身份不相称。这是文秘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加以避免的。
深化主题要采用以下基本方法:
主题确立以后要讲究深度,即立意要高。务虚,就要把话说在点子上,一针见血;讲实,就要把怎么办说清楚,拿过来就能干,有操作性,切忌在半空里论过来、议过去,主题散而不清。这就要求撰稿人具有较深的思想理论功底,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加强对客观事物的深刻了解和理解,掌握、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材料积累丰富并能熟练地掌握写作技法。
第一,敏锐察觉发现问题,尖锐、鲜明地提出问题。对客观事物中的问题要有敏锐的“触角”,有深厚的洞察力。在众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觉问题,并且敢于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阐发观点,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实质,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超前意识强,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将产生较深的社会效应。这种方法对深化主题有着强烈的震撼作用。
第二,深刻全面分析问题,立足本质剖析问题。主题的深化常常依赖于对问题深刻、全面地分析。要运用逻辑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主题在强有力的说服力下得以深化。分析问题要用层层“开门”的手法,把主题自然展开,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这样”之类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使内在的逻辑力将主题深化。
第三,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标本兼治提出措施,正确合理解决问题。某地有某地情,某地有某地情,必须一级一级具体化。否则,讲话就会流于形式,难免陷入“假大空”,其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就要打折扣。所以,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把握其主要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科学地提出对策,切实地解决问题。一篇领导讲话,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就是主题的深化过程,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并能深刻地揭示问题本质,是深化主题全过程的表现。
第四,得当用语。语言使用得当,关键是讲话的语法语气要恰如其份。领导的讲话、报告、讲演等一定要注意语法语气,这样能进一步体现领导者的讲话意图,有利于实现领导者所要追求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科学表述敏感性问题。一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要公正客观。要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大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等,不能单纯用现在的政策责怪过去。二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在提法上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效果,不能只图痛快,滥用剌激性字眼。三是对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正面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分析原因时领导机关要主动承担责任,不要一味批评基层的同志。四是对一些不能回避且拿不准的问题,要从效果出发,留有余地,做到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遵守写作一般选词规律的同时,重点是掌握好下列修辞方法。①俗语。包括谚语、俗话、俚语、民谣,通俗易懂,广为流传。适当引用一些俗语,可以使讲话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毛泽东主席的演讲风格质朴自然,大气磅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俗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从而使演讲达到了“等闲言语变瑰奇”的意境。如用“懒婆娘的裹脚步——又臭又长”的歇后语形容空话连篇的长文章;在《论持久战》中,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人所共知的俗语,告诉军民要保存力量,等待时机,夺取胜利。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另外,讲话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一些文言词语文字简明、含意深刻,可以酌情使用。②强调语。讲话中的主张、意见、要求部分,常常大量使用强调语。所谓强调语,即带有强调口气的词语,多是一些能愿动词,例如“要”、“一定”、“必须”、“务必”、“坚决”、“严加”、“禁止”、“不准”、“严禁”等。③进解。对前边使用了一个词,接着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目的或是赋以新意,或是拓宽其含意。进解方法,在前词与后解之间或是使用“就是”,或用“即”,或用“也就是说”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更加准确、清晰的印象,有利于防止歧义。④警语。讲话中为了做到言简意赅、发人深某某,当使用一些警语。警语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格言为特征的警语。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二是以成语为特征的警语。“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为政清廉”等。三是以比喻、歇后等辞格为特征的警语。如“夹紧尾巴做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⑤换字。它也是在公文写作中较多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换字,就是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形象、明快,将比较固定的一具词语中的某一个字临时加以更换。如“与其说他向前看,倒不如说他向‘钱’看”。可见换字可使语言很有说服力,铿锵有力,十分生动,形象逼真。
除此之外,统稿者还是要充分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一是要有创新意识。发挥撰稿人员接触和消化吸收材料多、思考和议论问题比较多的优势,围绕文稿的主题进行创新,大胆提出一些丰富、深化的意见。不能让撰写人员有依从一般文稿模式的观念,更不能有盲目服从统稿者意志的思想,要让他们在撰写过程中,不断闪现思想火花,从而把文稿的主题表达更准确、更深刻。二是要有责任心。分块负责不是随心所欲,撰稿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分工撰写哪一部分文字,都要认真谨慎,大到谋篇布局、观点提炼、数据引用,小到语言推敲、标点符号运用等,都不能出现差错。无论是领导讲话稿还是汇报材料,都要能经得起社会各界包括各种才俊之士、权威人士的检验。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要在“精于战略”的同时也要“娴于战术”。写作时要尽可能的排除干扰,一气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和完整连续的思路。
(七)要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
文稿草就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修改。曹雪芹著《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遍!《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著,也都是作者花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节逐段逐句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而现在有些作家根本不修改,躲在写字楼里用电脑码字,“用身体写作”,几天便造出一部大部头来,一年能写好几部全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据权威机构统计,XX年,我国出版长篇小说直逼“秘书工作”*部,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年里,长篇小说的创作总量才“秘书工作”部。现在一年的创作量,比原来近**年的总量还多好几倍。但大家想一想,又有多少作品令人难忘呢?浮躁若此,还指望出什么名著,也只有失望而已了!就这一点而言,还不如古人。我们的古人在语言艺术上非常注重“炼字”,主张“意胜”,要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越是名家,越不肯放过对自己语言的铸炼。象白居易作诗后先读给老妪(音雨)听、征求老太太的意见啦,欧阳修把稿子挂在墙上边读边改折腾不少日子啦,人们都耳熟能详了。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用“到”字,再用“过”字,又换“入”、“满”等**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有了颜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动感十足,据说也是经过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其实“绿”字也好,“闹”字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的画卷,动态地刻划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而其它的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但也并不是说今不如昔。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但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就特别注重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它的开头开始用的是“盘”字,发表时主席改为“旋”。既与出句“飞”相呼应,“旋”更突出动态,“四百旋”比“四百盘”生动多了,更把庐山写活了。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的“乱”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和刚才说过的“绿”字、“闹”字一样,均属卓绝千古之字。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修改文稿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第一,要勇于写作,谦于修改;第二,要严肃认真,一字不苟;第三,要统观全篇,大处着眼;第四,要精益求精,小处着手;第五,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第六,要摒弃偏见,力求客观。
反复修改之后,要提前把讲话稿送到领导手中,以便于领导查漏补缺,提前熟悉讲话内容,充分准备,从而使讲话达到预期效果。另外,撰稿人还有必要主动听会,感受会场效果。会后主动征求与会者的意见,虚心、诚心地听取各方面对领导讲话的反映,取长补短,以便下一次把讲话稿写得更好。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修改的基本方法:
1.审阅修改法。初稿完成后,起草者本人应从头至尾进行审阅,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到全篇的结构布局,发现问题,留下标记,全部阅完,再回过头来认真细致地修改。
2.通读修改法。自读自改或一人读大家改,在读诵的过程中发现文中语句不通畅、衔接不紧密、表达不清晰及缺词丢字等方面的毛病,随笔修改。领导同志的讲话,采取这种办法最好。
3.冷藏修改法。文稿拟就之后,暂时搁置一旁,等头脑冷静、思维清晰之后,再拿出来“复看”。这时,有些毛病不需别人指点,自己能很快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对较急文稿不太适用。
4.讨论修改法。即集体会诊。主要是对一些内容复杂、事关重大的文稿,请熟悉文字或相关业务的同志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一起修改,这样可以打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或认识上的偏执。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发征求意见稿,在较大范围内修改。
5.特邀修改法。即求助高手。一些政策性强、业务难度大的公文,可邀请有关领导、权威人士进行把关,帮助修改。这样可以使文稿更加可靠、科学、准确。
第三篇:谈谈文秘人员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谈谈文秘人员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今天,很高兴就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和同志们交流一下。大家知道,以文辅政是办公室和其他文字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而起草领导讲话则是政务服务的重中之重。大家知道,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实施领导职能,有多种方式和手段,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发布公文、直接指挥等等,但最普遍、最常用、最大量的是召开会议。不是说“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吗?其实外国人也爱开会,国际间的会议一个接着一个,联合国几乎天天有会。开会就要讲话,起草一个好的领导讲话稿,对于鼓舞士气、凝聚民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今天主要讲以下六点:一是领导讲话稿的概念;二是基本分类;三是主要特点;四是起草讲话稿要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五是基本要求;六是应注意事项(也是自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讲话稿的概念
所谓领导讲话,就是领导者为实施领导,在各种会议上所作的指示性发言。那么领导讲话稿,当然也就是指各级领导人在各种重要会议上所作的带有指示或指导性讲话时所用的文稿。领导讲话稿是领导者从事领导管理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二、领导讲话稿的基本分类
领导讲话稿适用范围相当广泛,种类也比较多。一般可分为*类:
(一)导向性讲话。会议开始时,就召开会识的背景、缘由、目的、开好会议的要求发表讲话,多是以会议主持人或执行主席身份讲话;会议进行中,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结合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话,引导与会者用文件、上级指示精神统一认识。
(二)指导性讲话。在大会工作报告之后,对会议的中心议题作重点阐发,结合当前形势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向与会者提出应当怎样分析和认识一些具体问题。其中往往提出对某些实质性问题的处理原则,具有明显的指示、指导性质。
(三)总结性讲话。可分为阶段性总结和会议总结讲话。在会议进行中所作的阶段性讲话一般是按会议议程,在转入下一议程之前,就会议已经讨论的问题,针对讨论中的发言、讲话情况作客观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作为阶段小结;在会议结束时,对会议进行总结,提出贯彻会议精神的意见和要求。
按照所参加会议的性质,也可以分为工作会议的讲话稿、专题会议的讲话稿、代表大会的讲话稿、座谈会的讲话稿、研讨会的讲话稿等等。
三、领导讲话稿的主要特点③
一是权威性。讲话历来是政治家和各级领导宣传政见、安排部署工作的有效形式。领导讲话不同于一般的演讲和发言,目的是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实施本级的决定,对分管的工作提出的科学性、指导性意见。因此,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全局性、综合性、指导性、有效性。领导者职务的不同,讲话的权威效果也不同。
二是思想性。领导讲话要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起点要高,立意要深,这样才能让人思考,让人信服,让人知道其所以然,从而打动听众,不然人家听你讲什么?
三是鼓动性。领导者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部署某项任务、针对形势、问题或某种思想动态,展开富有启发性、示范性的议论,提出目标,发出号召,通过讲话起到激励、鼓动的作用。因此,领导讲话具有鼓动性。
四、起草领导讲话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权威与平易的关系。一篇好的讲话稿,总是权威性与平易性相结合的产物。领导讲话无疑要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与讲话人的身份、地位、所代表的方面相符合,立场坚定,原则性强,严肃、认真、鲜明、有力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起到应有的强调、号召作用。这种权威,确实是一种原则的把握。领导与听众由于职务上的差异,客观上极易产生距离感。如果领导讲话时再居高临下,处处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措辞生硬,发号施令,更会拉远彼此的距离,阻碍双方情感上的交流,就得不到思想上的共鸣,起不到应有的影响、教育和引导作用。所以,起草领导讲话,一是要注意教而有诚。领导讲话坦率、诚挚,就能够很快沟通、大大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自然而亲切的气氛中传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特别是起草领导对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的讲话稿时,要多把自己摆在受教育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干部们的真实想法。要把握好语言的轻重和分寸,既能点到痛处,又要尊重对方,把善意贯穿于施教的全过程,使人们能为领导的真诚所感动,乐意接受领导的批评。二是要注意大而有理。领导讲话时离不开讲大道理,要始终站在比普通人更高的角度,这是必须的。但是要把握好分寸,大要大得恰如其分,高要高得合情合理。可以把大道理拆成一个个便于大家理解的小道理,这样就会让人更容易接受。不仅要言之成理,还要善于把“理”说透,将各种事理渗透到亲切、自然的语言诱导中,便于领导权威的自然贯彻,消除逆反心理,起到讲话应有的权威效果。
二是庄重与幽默的关系。领导讲话无疑要庄重,不能拉家常式的漫谈、闲扯,要严肃、认真、准确地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阐明自己的思想。这是领导讲话所必须把握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一个领导者不论是在何种社会环境中,运用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能超越一定的原则限度,去阐述、说明、表现领导者的思想意识。领导者既不能无原则地去评价某些事、某些人,也不能无原则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一味地表现自己,或以我为中心。起草领导讲话一定要坚持这个原则,行文沉稳、扎实、郑重其事,不可随心所欲,以使领导活动严肃、认真、原则性强,达到预期目的。但如果在讲稿中一味照本宣科或讲些大话、套话、空话,开始说一通形势如何如何,结尾原则性地提提要求,老一套,没有一点灵活性,也打动不了听众。灵活性是原则性运用过程中一种必要的补充,以基本原则为指导,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处理。幽默性是灵活性的种绝妙体现。在讲话中适当增强语言的幽默性,不但会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而且也会为领导者的风度增添异彩。
三是深入与浅出的关系。领导讲话,总是要通过阐明一定的道理来说服人、教育人,“以理服人”可以说是讲话所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但是如果仅仅以此为根据,通篇都是名词、定义、概论,一味进行简单的“满堂灌”,会使人觉得深奥难懂。起草领导讲话稿,要将说理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使所要阐明的道理生动、明了,听众易于接受,把高深的道理讲得明白流畅、简单透彻。首先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和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功力。撰写讲话要想事理严明而又深入浅出、明白通畅,撰稿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平时注意积累各学科的知识,并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悟性与灵感。其次,掌握语言的技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讲话语言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如借题发挥法、引经据典法、用数字说明法等,掌握一定的技巧,并在起草中灵活应用,会使领导讲话有理有据,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五、起草领导讲话的三点要求
(一)避免雷同。领导者参加会议应邀讲话,常常会遇到多位领导人讲同一个问题,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重复讲,势必使听众失去兴趣,会场将产生无人关注的局面。起草人员应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在避免雷同上下功夫,使领导讲话既全面又独特,紧紧抓住观众,收到好的效果。一般来讲,独辟蹊径会避免雷同现象,常常也会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有些会议的主办单位分头请领导出席并讲话,所送的是相同的背景材料,缺乏总体设计,起草讲稿很可能重复。避免雷同确实需要动脑筋、想办法。一般说来,撰稿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可根据领导者的特定身份就会议的主旨阐发观点,展开议论,这样可较为自然地成为“一家之言”;二是适当变换议题的角度,用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阐发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三是选择那些富有新意的材料来说明问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审美活动和求异思维的需要,使听众开拓视野,回味无穷;四是会议组织者要有总体设计,撰稿人不仅要拥有会议背景材料,还应该和会议组织者研究讲话的内容、侧重点。避免重复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撰稿人预先着手,多角度展开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论述,以使领导讲话独具色彩而富有成效。
(二)独树风格。领导讲话最忌千篇一律地发表意见,平淡无奇。每个人都有的异于他人的品格,异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风格、个性。领导讲话也要有风格、个性,这是客观实践所决定的。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安排部署工作,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领导者的讲话只有突出个性,才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从而使讲话化作听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工作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如果整篇讲话都是文件搬家、照抄报纸,那么听众的感觉便始终处于麻木的、未触动的状态。毫无新意的讲话,只会使听众越来越没有耐心。任何一篇成功的讲话稿都有其独具的风格,或真挚细腻,或警喻深刻,或文采飞扬。起草领导讲话,不应拘于一章一法的限制和束缚,应随讲话的内容和场合而随时变化,不仅要逻辑严明、思路清晰,而且要生动活泼、文采盎然这样可使讲话更富有生气,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三)适当调剂。由于会议不同,领导的讲话有长有短,如果是遇到长一些的讲话,一般来讲与会者会感到疲劳,精力往往不会象开始那样集中,特别是到会议最后,主要的东西已经讲完,听众的情绪开始松弛下来,以至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抽烟、闲聊、打瞌睡,甚至有的收拾东西准备走人。这样,讲话就需要调剂情绪和气氛了。对这一点,撰稿人也要预先考虑到,适当在较长的讲话中增加一些“调剂品”,激发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运用即兴调剂要因领导讲话的内容而变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有时用在开头,有时用在中间,有时用在结尾。讲话即兴调剂是领导者机智灵活的表现,能够很好地借鉴使用调剂艺术将使领导讲话自始至终保持活力,富有吸引力。大家知道,西方人爱幽默,一位著名神父讲经,上台就和教徒开了这样一个玩笑。他问教徒:“你们知道今天我要讲什么吗?”众答:“不知道。”神父说:“不知道我给你们讲什么呢!”转身就走。台下一看着急了:“神父不要走!请给我们讲讲吧!”神父再问:“那么,你们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吗?”众人改口:“知道!”神父笑着说:“知道了我还有什么可讲的!”转身又要走,教徒恳切挽留。神父三问:“你们究竟知道不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呢?”教徒想:这是在和我们玩脑筋急转弯啊!商量了一下,一些人回答“知道”,另一些人回答“不知道”。心想这下你总抓不着把柄了。不料神父言道:“请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的人听!”还难不倒他!开了这个玩笑后才给教友讲经。不用说,这次讲经的效果非常好,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适当调剂是十分必要的。说到这儿大家也许已经明白,也许有的同志还不明白,上边我所讲的,其实就是在适当调剂呀!
六、起草领导讲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几点体会)
(一)要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起草领导讲话是一项重要的辅助决策活动,是一种代言行为,也是一项复杂的劳动过程。领导讲话稿是用以指导工作的,稍有松懈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起草领导讲话责任重于泰山。不在其位,要谋其政。要关起门来当书记,当县长、局长。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种主动服务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要想到,能够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领导服务,为人民服务,是一种机遇、一种荣誉,是自身价值的展示,应该抓住时机,为之献身。对领导交给的材料任务,要感到是一种信任、一份责任、一种义务,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应该有一种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感觉。如果有讲话起草任务躲着走,不尽心、不尽力,不仅是对工作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长此以往,就会失去领导信任,业务上的提高、政治上的进步就无从谈起。所以,同志们一定要能吃“苦中苦”,能坐“冷板凳”,以一流的状态、作风和敬业精神去对待和搞好领导讲话的起草工作。特别是目前,社会和各级领导者对秘书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奉献精神要求很高很严,但秘书人员的薪酬、待遇却与工作性质、工作负荷很不相称,秘书人员的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承认。干我们这一行,工作要求、辛苦程度比一般人高得多,但工资不高,提拔困难,无职无权,磨屁股熬眼,能人不愿干,笨人还干不了。有人说我们是四种人:“政治上是红人,工作上是忙人,生活上是穷人,身体上是病人。”同志们整天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付出很多,确实很辛苦、很艰苦、很清苦,在此谨向各位同行表示慰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有“清灯孤影苦思寻,字斟句酌撰公文,暑寒饥渴浑不顾,错把晨曦当黄昏”的工作精神和“耐得寂寥与清贫,虽苦犹荣坦荡心,蛰身栖居文秘苑,耗尽青春亦无恨”的崇高境界。
(二)要切实吃透上级精神
领导讲话一般都是传达落实上级文件或会议精神的,本单位开展一项工作也必须保持和上级精神相一致。所以,一定要明确上级精神,总体上讲的什么,重点是什么,当前做什么,应注意些什么问题等,都要反复学习,紧紧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为写出高质量的讲话稿打下基础。如何吃透上级精神呢?要注意准确归纳。因为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往往博大精深,要善于抓住中心,把握主题,突出重点,否则就会觉得句句都重要,难以取舍,不得要领。一方面不能照搬照抄,但同时对基本精神、关键论述等也必须适当学用。关键要掌握好一个“度”。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起草文稿时,着力研究上级精神,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把握政策准确全面,引用政策原汁原味,落实政策不折不扣,确保上级精神在文稿中得到切实体现。二是在文稿审核时,看其内容是否符合上级精神,所提措施办法是否与现行政策相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做到贯彻上级精神全面不变形,体现上级政策规定具体不走样。
(三)要准确领会领导意图
起草领导讲话稿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属于一种被动型写作。要想以己之笔写出领导的心中所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把领导的意图吃透、弄准。常言道:“定位不准,累死三军”、“理定而辞畅”、“领会上头,摸清下头,两头一碰,才有写头”,能否领会好领导意图,是决定讲话稿写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把握领导思想,表现领导主张,体现领导要求。认真按照领导思路打磨文稿,做到领导的思考深入到什么层次,讲话稿就准确表达到什么层次;领导的指向触及到什么方位,讲话稿就准确跟进到什么方位;领导的要求具体到什么程度,讲话稿就准确反映到什么程度。
⒈要进一步明确讲话稿写作与领导意图的关系。讲话稿一般是授命写作,也就是“命题作文”。讲话稿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常言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受命于谁,文章思维和特征服从于谁,这是授命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融会有关政策、精神和理论,在领导的意图上进行阐述发挥,这样的授命写作才能打得住。决不能固执已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领导,写进文稿之中。
⒉要明白领会领导意图主要途径。
⑴学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重要规划,了解每个时期突出强调的方针政策。这是因为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把握住这个方面就会把握住领导意图的总体。
⑵主动扑捉机会参加一些会议,了解一个时期上级领导拟安排的工作重点、原则、要求、措施,掌握领导层的活动意向和动态。领导的行政活动是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形式,了解了领导活动动态,有助于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同时有利于把领导意图具体化。
⑶积极参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与领导常谈论一些问题,了解领导者思考的热点问题。要掌握领导日常谈论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对其连贯思索,这样对领导的思想情况会有系统、整体的理解。
⑷直接具体领受领导指示,最好是当面征询领导者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对一些模糊问题要及时予以澄清。与其它文章写作相比,领导对自己将要作的讲话,有时会提出比较成熟的见解和构思,但更多的时候是只有要点,甚至连要点都没有。领导已有成熟见解和构思的,比较容易处理,只需毫不遗漏地将其记录下来并转化成顺畅的文字就可以了;对领导的要点式意图则要敢于将自己考虑到的、在拟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次性提出来,请领导明确指示处理意见和办法,切忌在动笔之后再三番五次找领导问这问那;对连要点都没有的拟稿任务,文秘人员则要全面思考、深刻分析,及时请示领导,征求各方意见。切忌唯唯诺诺、不懂装懂,白白放弃了深入了解领导意图的良机。否则写出的文稿会作大的改动,甚至推倒重来。
⒊要熟悉领导者的领导习惯。领会好领导意图,还应熟悉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常用工作方法和讲话习惯。这里所要讲的并不是习惯的好坏问题,是讲话者自身一些特有的东西。讲话和报告类的文字材料,由于是领导者亲自讲,因而要根据个人的思维习惯、讲话习惯写作,使文稿与讲话者的特征基本吻合起来,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要通过听、谈、议、读等渠道,从领导者讲话中了解个人的特点,然后再将这些特点反映到文稿中去。否则,文与人的习惯特征不统一,领导者和听众都会产生一种陌生感或不习惯的感觉,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文稿特征与领导习惯相差太远而不被领导者看中和接受,也很难完成任务,对起草者的影响也不好。熟悉领导的思维和讲话习惯并不难,只要留心亲耳仔细听几次领导者脱稿讲话,就会熟悉基本特征,再琢磨分析一下,一般都会适应,其过程是可以缩短的。
总之,讲话稿是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风采的重要载体,领会领导意图对写好文稿至关重要。要不断“了解领导、适应领导、学习领导”。“了解领导”就要了解其理论素养、思想内涵、决策取向;“适应领导”就要适应其思维特征、性格特点、语言习惯;“学习领导”就要学习其领导艺术、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在讲话稿中充分体现领导特点,与领导风格充分对接。要把握好*个字:“知意图、看对象、分轻重”。知意图,就是对领导提出的重要观点、想法及近期在其他场合的讲话精神领会好,把领导还未想清楚、说明白的问题弄清楚,明确表述出来。并随藤摸瓜,完善领导意图,把领导暂尚未谈到、且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到讲话中来;看对象,就是根据特定场合和特定的对象来设计讲话内容,使讲话紧扣会议的中心议题;分轻重,就是对一篇讲话的各个部分作深入分析,把应当突出的重点找出来,下大力气写深写透。
(四)要大量搜集写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如同搞建筑必须有水泥钢筋、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一样。起草讲话决不可凭主观想象,而是要建立在充分素材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对素材的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的过程。搜集素材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有众多的文本材料,另一个就是平时多注意思考,进而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群。
⒈注意平时收集分析材料。收集材料,就是掌握素材,包括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及重要思想观点。“备料”一定要充裕。有人对收集材料觉得并不重要,不当回事,而在写作运用时却常常有了新的认识,感到它的使用价值了,后悔没有积累,再找时间来不及了,甚至无法找到。有时积累的一些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这个材料没有白白积累。因此积累时不可嫌多,运用时又不可能很多,这也许就是素材积累与使用之间的一个特点。收集材料途径有三:
一是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现实材料。特别是写“讲话稿”、“意见”、“规划”时特别需要这样的依据。通过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材料往往具体生动,真实可靠,印象深,感受深。常言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沉下去,摸实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不看风使舵,不随风倒,更不能带着各种框框去找材料,削足适履,歪曲事实。要客观地倾听,平等地讨论,适当地提问,注意点面情况的结合,对调查的材料要做必要的核实。
二是广开材源,积累第二手材料。即收集一些与所写公文有关事物的变革情况,以便分析其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有见解的观点。报纸、文件、会议材料,信息、简报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材料等等,都可及时记下来,分门别类,积累起来,用时非常方便。
三是有备无患,储备基础材料。积累一些与文稿写作有关的公文,包括法规、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甚至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文稿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
调查、收集、积累材料有三忌。一忌凭兴趣出发,要从工作需要、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出发;如果凭兴趣出发,就可能片面、狭隘,甚至有意无意地歪曲了材料。二忌听风就是雨,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凭想当然办事。三忌实用主义地调查收集材料。
总之,调查积累材料,要靠勤看、勤问、勤想,一要广,二要实。要养成勤奋读书、阅报、看文件、记笔记和思考的好习惯,一些词语、成语要常读读、看看,对一些重要文件、讲话的关键段落要能够背诵。这样可使你的材料库和思想库应有尽有,样样俱全,头绪清晰,有备无患,用时才会信手拈来。人脑不怕用,就怕空。其记忆力的容量是无比巨大的,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储存总量,是数字计算机的***万倍。只要用心,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丝毫没有问题。
大家都知道,省委办公厅对办公厅(室)中层以上干部提出的目标要求有三条:一是政策水平达到同级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水平;二是政治理论水平达到同级党校讲师以上的水平;三是对全局情况了解和掌握程度达到同级综合部门的水平。要达到这个要求,不勤奋学习,不认真钻研,不积累大量的知识,那肯定是不行的。厚积才能薄发嘛。
2.注重系统思索储蓄观点。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那就要在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观点群并有较强的逻辑线索之下才能形成。历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相当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性积累、观念积累之下,经过提练加工完成的。有些作家写了一两本好书再写不出新东西,也是积累不足或者耗尽的缘故。我们所讲的观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如何结合实际去有针对性地认识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写文章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理性与现实结合起来。有了材料,不能堆砌,而要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无实,空洞无据,不能服人,更不能具体生动地感人;无虚,就事论事,就没有深度,不能发人深思,启迪人的智慧。选材用材得当才能避免“空”和“长”的问题。
所谓储备观点,就是讲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有备无患,需则用之。这样在写文章时,就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材料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经,以事实叙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为纬,织出美的绫罗绸缎来。否则现学现卖、现想现卖,都不会搞好文字工作。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领导人不是称职的领导,同样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文字工作者也不能算是合格的。
储备观点关键要能抓住抓准问题。抓问题是指抓一个时期有反映价值的情况。能不能写出有意义、有分量的文章,首先看问题抓得准不准(举例:神父与修女打门球)。问题抓得准,抓在点子上,抓在要害上,抓在火候上,文章就有了生命力,写的文字差一些也不要紧,那只是个修改、补充问题了。反之,问题抓不准,文字写得再好,精雕细刻,也不能用。所谓抓在点子上,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中有这个情况,而且是个重要情况,而中央和上级部门正需要了解这个情况;抓在火候上,就是眼下最需要这个情况,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抓在要害处,就是抓住这个情况的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而不是拖泥带水,喧宾夺主。
抓题目一定要思想解放,敢于思索,富有创新精神。当今需要在坚持大原则前提下,勇于创新,提出并写出别人没写出的问题,提出并写出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写出别人欲言而又未言的东西。衡量一个文字工作者水平的标准有三点:别人没想到的你写出来了,为上;别人想到但没说出来而你写出来了,为中;别人想到并说出来了而你又说出来的,为下。
(五)要认真细致地构思谋篇
构思谋篇非常重要。比方做衣服,没有衣料不行,但有了衣料,剪裁不好也不行,甚至会把衣料给毁掉了。起草文稿也一样,即使有了必要的材料,如果结构安排不好,仍然写不出好的文稿来。要注意两点:即设计好文章结构和深化讲话主题。
⒈设计好文章结构。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起草文稿的重要方略。一个写作任务下来,撰写者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文件起草,首先是从宏观上考虑,又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设计结构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功夫,房子质量就没有根本上的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报告起草常常见的大返工,往往出在内容及主体结构上。所以,撰写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拥有领导方略,会谋篇布局。
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即构思、谋篇。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也就是不死板,不杂乱。具体要求有四: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安排结构要考虑到以下四点:第一,全面考虑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第二,层次段落要围绕主旨,按照表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需要来安排。第三,条理清楚,方便表述,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领会和接受。第四,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有正确、严密的逻辑和照应关系,通篇浑然一体。
布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列书面提纲。提纲是详是略,应根据文稿内容需要和作者的行文习惯而定。一般搞文字工作的人都有体会,重要讲话,诸如大型会议上的领导同志讲话,提纲应尽可能列得细一些,甚至可以细到每段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阐明什么问题以及精彩的阐述语言等。这样,再稍加扩充、润色、归整,就可以成为一篇象样的文稿。二是打腹稿。虽没布局成文,但中心有个轮廓勾画,短一些、急一些的文稿多采取这种办法。
⒉深化讲话主题。讲话的主题,是通过载体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明确意图、基本意见,是行政目的的具体体现。所谓讲话主题的深化,就是主题向纵深层次性发展,呈现出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残缺到完整的态势。主题不存,公文无魂;主题突出,文稿有神。《出师表》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它深蕴了“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之所以代代相传,就在于他提出了“居安叫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的精辟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之所以载入史册,关键在于通过阐述各个战场的情况揭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真理。党的十六大报告,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以最简练的语言,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伟大实践和认识的历史经验,界定了我们党在新世纪的历史定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根本走向。可见,主题越突出,思想性就越强;思想性越强,文稿的生命力就越强。
深化讲话主题要把握以下重点:
一是细化领导要求。领导意图与要求最初表现的形式的比较复杂的。有的十分明确,有的仅是个倾向,有的比较零碎,个别情况下还有意见分歧的态势。因此,要对其进行提炼、深化处理,形成一个正确的领导集团(班子)的旨意。这个深化过程,首先是补充完善。领导人的新思想刚刚产生时,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很难完全正确,这就要调动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从实际出发,把它系统起来,成为完整、严谨、系统的领导思想。第二是凝炼提高。要经过智囊组织的熔炉加工、优化、磨砺,再送入领导思想体系。第三是延伸挖掘。要善于分析领导思想的发展趋势,按着这个趋势拓展思路,延伸思维。这种伸延不是随意的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从客观事物的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有所突破和创新,使新的思想始终保持一种对工作的最佳导向力。(这是一项富于开拓性的工作,要善于学习,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是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讲话稿主题是通过各种具体材料支持、丰富和完善的。各种材料与主题内在联系的关联度高低,对表现主题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材料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规律常常是蕴含在深层次里。事物的本质最能揭示主题。因此对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注意向深处开掘,尽量挖掘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对事物要着力探求其思想意义,要在事物所显示的多方面中找出最主要最深刻的方面。这个过程就是对主题的深化的处理。
三是政策策略的具体完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包括策略思想,一般通过会议或纲领性文件下发,贯彻到各级组织和各地区。但路线的贯彻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事件、具体政策。深化主题,必须紧紧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揭示在具体问题、具体事件上的意义,对具体事项上都有的现实、明确、具体的表现,把党和国家的政治意图明确在各项具体事物中表达出来。
四是要量体裁衣。同样一项工作、一件事情,书记与副书记讲可能不一样,市长与副市长讲也可能性不一样,分管领导讲与部门领导讲就更不一样。有些话在私下讲可以,但正式讲就不行;有些事口头讲可以,书面讲就不行;有的话局长讲可以,书记、乡镇长讲就不行。这就是分寸,这就是区别。起草领导讲话稿要站在领导层位,把握好角度,既要克服本位意识、部门色彩,又要防止“出格”、“越位”。要首先了解清楚会议召开的有关背景,在弄清场合的大小,摸清讲话对象、与会人员的多少及知识水平的高低等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构思讲话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是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时,起草领导的讲话稿更要慎重。领导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要讲的话,如果顺序弄颠倒了,实际效果就有很大不同。事前应说的话拿到事后来讲,别人肯定会说你是马后炮;事后应说的话若放在事前说,人家肯定会说你是瞎指挥。因此,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当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部门在为党委、政府领导起草讲话时往往站的较低,把本该由部门领导讲的话改由党委、政府领导去讲。不是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而是站在部门的角度,怎么痛快怎么讲,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明显场合不妥、语言不妥、对象不妥,与领导的身份不相称。这是文秘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加以避免的。
深化主题要采用以下基本方法:
主题确立以后要讲究深度,即立意要高。务虚,就要把话说在点子上,一针见血;讲实,就要把怎么办说清楚,拿过来就能干,有操作性,切忌在半空里论过来、议过去,主题散而不清。这就要求撰稿人具有较深的思想理论功底,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加强对客观事物的深刻了解和理解,掌握、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材料积累丰富并能熟练地掌握写作技法。
第一,敏锐察觉发现问题,尖锐、鲜明地提出问题。对客观事物中的问题要有敏锐的“触角”,有深厚的洞察力。在众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觉问题,并且敢于旗帜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阐发观点,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实质,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所未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超前意识强,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将产生较深的社会效应。这种方法对深化主题有着强烈的震撼作用。
第二,深刻全面分析问题,立足本质剖析问题。主题的深化常常依赖于对问题深刻、全面地分析。要运用逻辑思维透过现象抓本质,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主题在强有力的说服力下得以深化。分析问题要用层层“开门”的手法,把主题自然展开,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这样”之类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使内在的逻辑力将主题深化。
第三,要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标本兼治提出措施,正确合理解决问题。市有市情,县有县情,必须一级一级具体化。否则,讲话就会流于形式,难免陷入“假大空”,其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就要打折扣。所以,要根据事物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把握其主要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科学地提出对策,切实地解决问题。一篇领导讲话,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就是主题的深化过程,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并能深刻地揭示问题本质,是深化主题全过程的表现。
第四,得当用语。语言使用得当,关键是讲话的语法语气要恰如其份。领导的讲话、报告、讲演等一定要注意语法语气,这样能进一步体现领导者的讲话意图,有利于实现领导者所要追求的目的。特别要注意科学表述敏感性问题。一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要公正客观。要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大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等,不能单纯用现在的政策责怪过去。二是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在提法上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效果,不能只图痛快,滥用剌激性字眼。三是对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正面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分析原因时领导机关要主动承担责任,不要一味批评基层的同志。四是对一些不能回避且拿不准的问题,要从效果出发,留有余地,做到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遵守写作一般选词规律的同时,重点是掌握好下列修辞方法。①俗语。包括谚语、俗话、俚语、民谣,通俗易懂,广为流传。适当引用一些俗语,可以使讲话生动形象,妙趣横生。毛泽东主席的演讲风格质朴自然,大气磅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俗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从而使演讲达到了“等闲言语变瑰奇”的意境。如用“懒婆娘的裹脚步——又臭又长”的歇后语形容空话连篇的长文章;在《论持久战》中,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人所共知的俗语,告诉军民要保存力量,等待时机,夺取胜利。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另外,讲话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一些文言词语文字简明、含意深刻,可以酌情使用。②强调语。讲话中的主张、意见、要求部分,常常大量使用强调语。所谓强调语,即带有强调口气的词语,多是一些能愿动词,例如“要”、“一定”、“必须”、“务必”、“坚决”、“严加”、“禁止”、“不准”、“严禁”等。③进解。对前边使用了一个词,接着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目的或是赋以新意,或是拓宽其含意。进解方法,在前词与后解之间或是使用“就是”,或用“即”,或用“也就是说”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更加准确、清晰的印象,有利于防止歧义。④警语。讲话中为了做到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当使用一些警语。警语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格言为特征的警语。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二是以成语为特征的警语。“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为政清廉”等。三是以比喻、歇后等辞格为特征的警语。如“夹紧尾巴做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⑤换字。它也是在公文写作中较多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换字,就是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形象、明快,将比较固定的一具词语中的某一个字临时加以更换。如“与其说他向前看,倒不如说他向‘钱’看”。可见换字可使语言很有说服力,铿锵有力,十分生动,形象逼真。
(六)要合理使用起草方式
公文起草一般有四种起草方式:一是办公室起草;二是部门起草;三是组成起草小组起草;四是领导亲自起草或主持起草。不管采取那种起草方式,其实无外乎三种模式:即个人承担、群体承担、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方法。
对特别重要的讲话,采用起草组的方式,如党的十六大报告,胡锦涛同志亲任起草组组长,组织各路好手,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起草修改工作,拿出了高质量的报告,体现全党的意志、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成为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除此之外,对于比较简单的一般性的讲话,可采用个人承担的办法;对于政策性、全局性、指导性较强,对某一方面工作有全局指导性的重要讲话,则应当采用群体共同研究的方法;有时对一些工作汇报等由许多单项内容汇总起来的讲话材料,可采用个体分头起草,集体研究修改的方法。具体采取哪种形式,要根据工作要求和文秘人员的情况来确定。
这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领导亲自动手起草讲话的重要性。
写作,历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成盛事”。古今中外,很多政治家都高度重视自身的文字修养。唐代公文有严格的“职述”和“代拟”规定。“职述”就是担任某种职务的官员,必须亲自动手撰写与其职务相称的公文,不得假手他人,如有违例,轻则贬官,重则治罪。在以科学、法治、人本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写作更是一项高素质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能力。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中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这不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领导工作中的原则性的问题。现在重申这一原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能力和领导能力,改善和加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
从领导者的角度讲,写作是保持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作为现代社会的管理者,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激发下属的创造热情,有效地组织起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开拓和实干精神的群体,而写作是保持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首先,写作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积累,需要领导者有较强的理论水平、政策眼光、业务能力和思想方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勤于阅读、勤于思考,这本身就是对领导素质的促进。其次,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使人的思想经常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工作中产生淅思路、新观点的基础。写作有助于思维方式的训练能够提高领导者的整合能力。领导干部每天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怎样正确而高效地处理这些事情?正确的思维方法是事半功倍的关键,而较强的写作能力则对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实用写作的基本要领体现了人类思维及处理问题的一般原则,如观点鲜明,重点在前、一般在后,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目的明确、行文简捷等,对这些写作原则的深刻感悟,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整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工作思路。同时,还可以使领导者以才服人,无形中提高领导者的演讲水平,增添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从文章的角度看,领导写作能准确地表达工作思路,切中要害。因为领导干部具有高瞻远瞩、把握全局的优势,亲自动手写文章更能精辟地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深入的思考。这种优势,是一般秘书人员很难具备的。领导写作有利于讲话、文章的个性化,使之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总之,写作不仅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技能,还是勤于政务、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领导同志动手写些文章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谈一谈分块写作时的统稿问题。这主要是对办公室主任和综合科长们说的。
一篇较大的领导讲话稿往往需要几名撰写人员承担完成,这也叫分块负责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能够有效及时地完成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分块负责与统稿的关系至关重要。有效的统稿过程既是一种有益的工作程序,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同样有助于提高统稿者的综合协调能力,有助于统稿者对自己的文字能力、思想方法以及综合协调水平的再认识。作为文稿起草的主持者在进行有效的统稿时,要使撰稿者和统稿者都能发挥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谋求“双赢”。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既要分块负责,又要做到分而不散,统而不“死”。具体分工时,可根据撰稿人员日常联系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因人而异。撰写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分块负责与逐段讨论的办法。在领导交待意图形成提纲后,将撰稿人员集中起来,逐段逐段进行推敲,一部分一部分地讨论,使大家从整体上把握文稿,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样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有时能一气呵成。二是分块负责与相互修改的办法。对撰稿人员交上来的稿子,通览后做到心中有数,但不急于统稿,要求大家互换稿子相互修改,都来体会统稿的感觉,这样能使撰稿人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增见识,相互促进。三是分块负责与集体“会诊”的办法。集体“会诊把脉”,目的是完善、补充文稿的内容,增强文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和责任心。好的统稿者不能做居高临下者,更不能是只说不做者。撰稿人员和统稿者相互配合得好,能使撰稿和统稿相得益彰,相互得到提高。统稿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引导、提示,不能放任自流。首先,要求撰稿人员在文稿起草前明确提纲。有了提纲心中就有了底子。有时也不要拘泥提纲,要敢于不断完善、修改或突破提纲,不要过分相信和过分依赖提纲,提纲是死的,而我们所要表述的工作内容是实实在在和活生生的,有时绝不是一个提纲所能包容的。其次,要把握工作,以工作为主。领导讲话稿大都是用来总结、部署、指导和推动工作的,撰稿人员在构思、动笔之前,必须明确工作重点,如对整体工作发展,各项工作在整体工作中的位置及进展,各个时期对全局工作起带动作用的重点工作,一些重要工作的政策规定等,都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正确把握,避免文稿与实际工作形成两张皮。其次,再要求撰稿人员一定要明确文稿体裁。这样在谋篇布局时就能掌握正确的表达形式,做到胸有成竹。是讲话稿就要写成讲话的口气,是汇报稿就要成汇报形式,运用适当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述,容易使文稿为领导所认可,较多地被各方所接受,减少非议。
除此之外,统稿者还是要充分发挥撰稿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一是要有创新意识。发挥撰稿人员接触和消化吸收材料多、思考和议论问题比较多的优势,围绕文稿的主题进行创新,大胆提出一些丰富、深化的意见。不能让撰写人员有依从一般文稿模式的观念,更不能有盲目服从统稿者意志的思想,要让他们在撰写过程中,不断闪现思想火花,从而把文稿的主题表达更准确、更深刻。二是要有责任心。分块负责不是随心所欲,撰稿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分工撰写哪一部分文字,都要认真谨慎,大到谋篇布局、观点提炼、数据引用,小到语言推敲、标点符号运用等,都不能出现差错。无论是领导讲话稿还是汇报材料,都要能经得起社会各界包括各种才俊之士、权威人士的检验。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要在“精于战略”的同时也要“娴于战术”。写作时要尽可能的排除干扰,一气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和完整连续的思路。
(七)要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
文稿草就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修改。曹雪芹著《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遍!《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著,也都是作者花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节逐段逐句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而现在有些作家根本不修改,躲在写字楼里用电脑码字,“用身体写作”,几天便造出一部大部头来,一年能写好几部全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据权威机构统计,2002年,我国出版长篇小说直逼****部,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年里,长篇小说的创作总量才***部。现在一年的创作量,比原来近**年的总量还多好几倍。但大家想一想,又有多少作品令人难忘呢?浮躁若此,还指望出什么名著,也只有失望而已了!就这一点而言,还不如古人。我们的古人在语言艺术上非常注重“炼字”,主张“意胜”,要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越是名家,越不肯放过对自己语言的铸炼。象白居易作诗后先读给老妪(音雨)听、征求老太太的意见啦,欧阳修把稿子挂在墙上边读边改折腾不少日子啦,人们都耳熟能详了。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用“到”字,再用“过”字,又换“入”、“满”等**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有了颜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动感十足,据说也是经过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其实“绿”字也好,“闹”字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的画卷,动态地刻划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而其它的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但也并不是说今不如昔。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但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就特别注重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它的开头开始用的是“盘”字,发表时主席改为“旋”。既与出句“飞”相呼应,“旋”更突出动态,“四百旋”比“四百盘”生动多了,更把庐山写活了。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的“乱”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和刚才说过的“绿”字、“闹”字一样,均属卓绝千古之字。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修改文稿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第一,要勇于写作,谦于修改;第二,要严肃认真,一字不苟;第三,要统观全篇,大处着眼;第四,要精益求精,小处着手;第五,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第六,要摒弃偏见,力求客观。
反复修改之后,要提前把讲话稿送到领导手中,以便于领导查漏补缺,提前熟悉讲话内容,充分准备,从而使讲话达到预期效果。另外,撰稿人还有必要主动听会,感受会场效果。会后主动征求与会者的意见,虚心、诚心地听取各方面对领导讲话的反映,取长补短,以便下一次把讲话稿写得更好。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修改的基本方法:
1.审阅修改法。初稿完成后,起草者本人应从头至尾进行审阅,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到全篇的结构布局,发现问题,留下标记,全部阅完,再回过头来认真细致地修改。
2.通读修改法。自读自改或一人读大家改,在读诵的过程中发现文中语句不通畅、衔接不紧密、表达不清晰及缺词丢字等方面的毛病,随笔修改。领导同志的讲话,采取这种办法最好。
3.冷藏修改法。文稿拟就之后,暂时搁置一旁,等头脑冷静、思维清晰之后,再拿出来“复看”。这时,有些毛病不需别人指点,自己能很快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方法的缺点是对较急文稿不太适用。
4.讨论修改法。即集体会诊。主要是对一些内容复杂、事关重大的文稿,请熟悉文字或相关业务的同志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一起修改,这样可以打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或认识上的偏执。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发征求意见稿,在较大范围内修改。
5.特邀修改法。即求助高手。一些政策性强、业务难度大的公文,可邀请有关领导、权威人士进行把关,帮助修改。这样可以使文稿更加可靠、科学、准确。
如何写好领导讲话稿
领导讲话是领导活动的组成部分,讲话稿是领导讲话的书面载体,具有传达政策,指导工作、布置任务,报告情况和交流信息的功能,用途十分广泛。
关于“怎样才能写好”这个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答案。下面,我根据教材《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内容、吸收部分公文专家的观点、结合本人以前的工作经历,以及这几年来在从事文秘工作的一些感悟,归纳了四点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关门“当领导” 所谓的“关门当领导”,就是指秘书在写作过程中要调整心态,换位思考,将自己摆在领导的位置,站在领导的高度,研究上级的政策,梳理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态势,通盘考虑全局性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单位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打个比方,你在为书记写稿子时,要想到“我就是书记”、在给市长写稿子时,“我就是市长”,给局长写稿子那就是局长了。不能受岗位、职位的局限。秘书“虽是小人物,但考虑的都是大问题”,---由于又当“书记”、又当“市长”、“局长”,总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间长了,秘书的能力也就比较全面了,所以,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很多领导都有过当秘书经历)。
说到这,有的同学会问,你本来就是一小秘书,你把自己摆在领导位置,这样合适吗?合适,不仅合适,而且很合适。通过刚才讲过的秘书定义知道,秘书其中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当参谋、出主意,而撰写领导讲话稿,就是当参谋、出主意的主要体现。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进入了“领导状态”,也才最大可能地知道“领导在想什么”、“哪些工作需要加强”、“什么措施最得力”,这样,写出的讲话稿才会定位准确,这样的讲话才“像”领导讲话。
总之,就是要求秘书在撰写讲话稿的过程中,关起门来“当领导”,忘记自己的身份,进入“忘我”的境界、“失去自我”,从领导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平时我学领导,写前我问领导,写时我是领导”。(当然,“关门”当领导,也就是关门时,你把自己当成领导,当一“开门”,你该是谁还是谁。)
二、少说“普通话”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语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皇帝都感到说话不容易,可见,说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少说“普通话”,就是要多讲领导想讲的话,多讲能体现领导“水平”与“特色”的话,少说空话,大话、套话。当然,也不是要领导多讲方言。要想让领导讲出“水平”、体现“特色”,需要做到下面的“四要”。
一要“文如其人”。这里的“人”不是讲话稿的撰写者,而是指讲话稿的使用者---领导。讲话稿是领导的讲话稿,必须反映出领导的个体特征。具体来说:一是体现领导性格。大家知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千人千面’,领导首先是人,而且是性格各异的人,有的豪放率真,有的沉稳含蓄,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沉闷古板„„。不同性格的领导,其讲话的风格必然不同,对事例、句式、词汇和语气的选择也不一样。“罗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领导喜欢文风平实,语言纯朴;有的领导讲究文采、偏爱对仗工整。作为秘书,一定要因人而异,“看人下菜”,写出体现领导性格的讲话稿。切不可“千人一面”,更不能“张冠李戴”,使领导风格错位。(我研究了省委徐光春书记的讲话,发现他好用古文,喜欢引经据典,去年,他在郑州大学讲话时,整篇讲话稿3000多字,引用“古文”达16处之多。我在部队工作时,我们师长讲话,就喜欢用数字,因为他从老山前线回来,文化程度不高,只相信数字,什么“知乎者也”,他根本没兴趣。所以,我们这一帮当参谋的给他写讲话稿时,首先做的是找数字。)。二是符合领导身份。这里所讲的身份主要是指领导所担任的职务。具体到某位领导其职务总是一定的,不同职务的领导,讲话的角度不同,讲话的内容也有区别。(例如:书记与市长不同,市长与局长不同,正局长与副局长又不同。正职要从全局的宏观出发,讲工作的意义、原则和思路,而分管的副职则要讲具体工作的要求、措施和步骤。如果正职做主体报告,副职要讲话可从贯彻落实的角度讲几点意见,如果是副职做报告,正职可从宏观的角度提几点要求)。三是流露领导情怀。刚才讲过,领导也是人,人是有感情的,领导也不例外。大凡处在一定位置的领导,绝大多数对党的事业是忠诚的,对人民群众是有深厚感情的,写不出领导真情实感的讲话稿,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讲话稿。
二要“有的放矢”。这里“的”有两方面所指,一是讲话的内容,二是讲话的对象。从讲话内容来讲,要言之有物,不能虚无空洞。因为领导讲话都是有目的的,或解决问题,或阐明思想,或发表评论,或兼而有之,所以讲话稿写作要体现鲜明的导向性和现实的操作性,不要讲假话、套话、空话。最好是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一语中的,不能让人听了不解其意,听了半天,不知“你要干什么”、“要我怎么干”;拿破仑对秘书们一再重申的训令就是六个字:“要清晰!要明白!”(视情况举例子)
从讲话的对象来说,秘书不仅仅要考虑到领导的风格,也还得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也是讲话稿写作的重要依据。少说“普通话”,就是要讲群众想听、愿意听、听的懂,起作用的话。(如在机关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要讲究点文采,理论性、逻辑性可以强一些;如果听众是基层干部群众,就要注意语言的平实,直来直去,你说的太深了,满口的文言文,别人也听不懂,犹如“对牛弹琴”,毛主席早就批评过,“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而是人的错)。当然,要想提高讲话效果,还得要考虑领导讲话时与听众的互动交流,不能让领导演“独角戏”;(就如教学一样,教学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与学是分不开的,我教你才学,我不教你学叫自学,你学我才教,你不学我也没法教,我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云里雾里,你们在下面该干嘛干嘛,跟没事人一样,那讲课又有什么效果?当然,今天没有。请问平时的课堂上有没有这种情况,---这个可以没有--)
三要“言当其时”。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领导讲话也是在一定的时空下进行的,不能讲几年都是那几句,没有任何时代特征。作为领导者,不仅要善于顺应时代潮流,更要敢于推动和引领时代潮流。所以,起草领导讲话稿还要把握时代脉动,点击新生事物,撷取鲜活语言。
四要“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起草领导讲话稿也不例外。作为领导,他也不喜欢人云亦云,总希望提出高人一筹的见解来;大家听领导讲话,也都希望听到新鲜的东西,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所以领导讲话中就要尽量涉及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加大信息量,扩大知识面,让人耳目一新。有些领导讲话效果之所以不好、没人愿意听,原因往往在于好讲官话、套话、老话、废话,习惯于从文件中来到文件中去,讲的尽是原则性道理和程式化语言,老腔老调老面孔,模式僵化,千篇一律,缺乏新意,毫无生气。(比如: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策划没有不精心的、部署没有不周密的、宣传没有不广泛的„„。还有,中央讲了省里讲,省里讲了市里讲,市里讲了县里讲,你讲我讲大家讲,讲的都是一样的内容,没有结合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没有独立见解,全是照搬照抄,会议也开了,领导也讲了,但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因此,讲话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丰富和全面,才能打动听众,发人深省,更好地传达意旨。
三、执笔“三分主”
实践证明,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讲话稿,秘书必须要有发挥的机会和空间。执笔“三分主”就是要求秘书在写作过程中,遵循领导写作意图,尊重领导意见,而不能拘泥于领导个人,要有“三分”的主见。当然,另外的“七分主”是领导的,否则主次不分了,那就不是“领导的讲话稿”,而是“秘书的讲话稿”。
实际工作中,领导在向秘书交代任务时,有的喜欢交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连提纲都给你列好,让你“照单做菜”。这样做,对秘书来说是固然是省了不少事,至少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秘书的发挥。试想,如果领导的观点是正确的、全面的、与时俱进的,也就罢了,如果观点不全面,甚至不客观,而秘书还必须一味的被迫服从领导的观点,生拼硬凑一些材料去佐证领导的观点,这样的写作效果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事,偏颇的观点或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工作。(说到这,我想问一下,你们认为“领导有没有判断失误甚至错误的时候”---“有,这个真的有”)。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现在的领导大部分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丰富,博学多才,但由于他们从事领导工作后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应付行政事务,接受新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有时也会觉得知识不够用,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短板”甚至“空白”。此时,秘书人员应当在不影响领导威信的前提下巧妙地给以提醒或弥补。这样,领导与秘书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将对工作的开展极为有利。在秘书学上,将领导与秘书的关系延伸至“互补关系”就是这个道理。(试想,如果你起草的讲话稿,不仅“体现了领导意图”而且还“发展了领导的意图”,写出连领导都没想到,连领导都受启发的东西,领导能不满意吗?如果你没有任何主见,东拼拼、西凑凑,这儿抄一段,那里搬几句,这样领导会认为你就是个“二道贩子”,会觉得这伙计要么是水平不行,要么是在敷衍他。)
当然,这里说的是“执笔三分主”,就是要求秘书在写作的时候,有一定的主见,如果领导认为这“三分主”不符合他的意图,那秘书也不要坚持。因为,一开始咱们就谈到,秘书在工作中作用始终是辅助性的,没有决定权,秘书可以领导的口气写讲话,但秘书终归是秘书,不能越俎代庖,反客为主,将自己意见强加于领导。(这里可视情况举例子)
四、苦练“基本功”
一般来讲,大多数领导对讲话稿的期望值非常高,甚至高于其它公文。但领导由于工作繁忙,有时只给秘书交代一下主题,有的连主题也不说,放手让秘书自己去发挥,即便在交代一些主要意图时,很多时候也并非都清晰明了,大多是一些大致的思路和感性的认识。要写出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强的文稿,这就要求秘书正确领会这些思路和认识,进而细化、提炼、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要做到这点,确实很不容易,必须练好三个“基本功”。
首先,要练好吃透“上情”的功夫。秘书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上级文件和相关会议精神,高度关注每个阶段上级突出强调的工作重心,因为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上级会议精神、方针政策和群众意志的具体体现,秘书只要把握住这个总抓手就把握住了领导的总体思路。(如今年,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强调的是“六个着力、六个切实”;我省徐光春书记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的工作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全省的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突出的是提高干警队伍综合素质。这些会议精神与有关文件,就是我给领导写讲话稿的指针,不管给书记,还是给院长写讲话稿,这些总体思路与方向都是一样的,不能变。“方向一错,全盘皆输”。)
其次,要练好摸清“下情”的功夫。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邓小平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导者的工作思路、工作点子,从根本上讲,也是来源与时代、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基层。离开实践、脱离群众,领导也就成了“睁眼瞎”,讲话肯定也不可能讲到“点子”上,说不到“要害”处。因此,不管领导是否深入基层,作为为他代笔撰写讲话稿的秘书,一定要经常深入到基层工作的第一线,认真调研。对领导分管的基层单位或部门的情况做“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反映基层的材料能够“随时调用”,“信手拈来”。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不说外行话”;只有这样,写出来的讲话稿才“真实可靠”、才有“群众基础”。(比如,在高校的校长办公室,文秘人员除了具有秘书学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懂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等知识,这样,才能避免说“外行话”。最好秘书本身就是具有教师资格的兼职教师,就样,他才最大可能近距离地接触教学一线的教师与学生,尽可能了解教学一线第一手的真实、详细资料,毕竟,在高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其它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都要服务服从于“教学”,如果不了解教师、学生的情况,又不懂教育规律,写出的讲话稿避免不了“假、大、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第三,要练好领悟领导“意图”的功夫。一篇讲话稿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领导是否认可,是否满意,这是文稿的“生命线”。因为领导讲话稿是为领导写的,也要由领导去讲。为此,秘书在起草文稿时,必须尽可能地领会领导意图、体现领导意图。(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事不由东,累死也不中”。在写讲话稿的过程中,领导就是秘书的“东家”。“东家“不满意,讲话稿就过不了关)。但是“人心隔肚皮”,领导想什么,有时还真不好猜。这就要求秘书练好领会领导“意图”功夫,有事没事多“琢磨”领导。好在秘书经常接触领导,了解和捕捉领导意图的途径比较多,比如,可以从主动询问中获得,从领导批示中领会,从批评表扬中领悟,从讲话材料中把握。有经验的秘书,会在陪同领导检查工作、考察调研、参加会议、研究文件,甚至一起吃饭、散步、闲聊时,捕捉领导谈话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然后进行归纳分析、连贯思索,这样,对领导的意图就会有了总体上的把握。(今年的新生报到那几天,我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细节,那几天,尽管天气很热,但院长总是穿着便服到新生报到现场转,经常和看起来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长聊聊。看到了这个细节,就有了院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这样一段讲话:
同学们,你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在你们报到的那几天,我其实经常就站在你们的后边,一直在看着你们。你们的家长中很多是来自边远的农村,有的下岗在家,他们手头拮据,衣衫皱褶,汗流浃背,但脸上却写满了幸福,是他们不辞辛劳、千里迢迢为你们忙前忙后,叮咛嘱托,临走时还放不下的频频回头。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到这,我想起三年前我送女儿到大学的情景,我的心情与你们父母的心情是一样的。在这里,作为你们的院长,同样作为一名家长,我想真诚地劝告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最后,真心地祝愿同学们在以后的警校生活中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谢谢大家!
同学们,刚才咱们讲到了写好领导讲话稿需要抓住的四点,即关门“当领导”、少说“普通话”、苦练“基本功”、执笔“三分主”。但“功夫在诗外”,一篇好的讲话稿往往需要秘书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心血,这就要求秘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灯、坐得住板凳,多写、多练、多琢磨,才能写出让领导满意的“精品”,也才能在工作中获得“主动权”、“话语权”。
第四篇: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之二)
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之二)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领导讲话稿的特点
领导讲话稿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主旨鲜明,重点突出
如果一个领导在台上讲话,说了很多,听众还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个讲话稿一定是不成功的。领导讲话稿要做到主旨鲜明、重点突出。针对什么问题,表明什么观点,拥护什么方针,传达什么政策,批评什么错误,提出什么要求等等,都要集中明确。为了做好这一点,讲话稿的写作首先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来写,其次要注意抓住要点、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2.语言通俗,表达生动
常见有些领导在台上讲话时,台下的听众或心不在焉,或窃窃私语,或左顾右盼,或昏昏欲睡,这样的讲话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不是成功的讲话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内容空洞,也可能是语言枯燥、表达生硬,引不起听众的兴趣。语言通俗、表达生动,是领导讲话稿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写作中必须注意这一点。为此,八股腔调不能有,枯燥的说教不能有,要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吸引力。
3.台上台下,双向交流
讲话稿在引起台下人思想和感情的共鸣时,才算是真正被听众接受了。事实上,讲话稿虽然是一个说、众人听的单声话语,但台下听众用表情与讲话人进行的无声交流,决定了讲话不是单向性的,而是跟听众的相互交流。为此,撰写讲话稿时必须心中有听众,要预测听众可能出现的反应,力求与听众形成共鸣。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领导讲话稿的效用
各种不同种类的领导讲话稿有共同的普遍效用,又有其各不相同的特殊效用。起草领导讲话稿,首先要摸清领导要讲什么,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搞清楚了这一点,文稿的起草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起草工作中才能具有较强的自觉性、针对性、主动性和科学性,减少和避免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总的来讲,领导讲话稿的基本效用应当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推动改革开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推进四个文明建设及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讲,各种领导讲话稿应当分别产生以下效用:
1.宣传真理。在当前主要就是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两大根本性建设,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重要政策。领导同志所作的理论辅导性讲话稿要专门发挥这一作用,其他讲话稿也要体现这一作用。如,江泽民 1998 年 11 月 2 日《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邓选》三卷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起到了最权威、最有力的宣传作用。又如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1月14日《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对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对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起到了最直接、最有力的宣传作用。
2.部署工作。即对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工作进行部署,讲清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方法,讲话成为该项工作开展的起点。如邓小平1975 年 7 月 14 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军队整顿的任务》的讲话,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军队整顿的内容和方法。又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国钧同志2003年10月29日《在全市社区创业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对开展社区创业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拉开了社区创业行动的帷幕。
3.提高认识。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事物,因高层次的领导同志站得高、看得远,进行深刻阐述和分析后,能使下级提高认识。如邓小平1992 年初南巡讲话中讲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判断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才是硬道理‛,‚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383页)等,这些十分重要而深刻的论断,提高了全党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认识。又如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1月14日《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深刻阐述,提高了全党对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认识。
4.解放思想。如邓小平1977年5月24日关于《‚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谈话,同年 7 月 1 日关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讲话,指导和推动全党从‚两个凡是‛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跨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5.鼓舞士气。如邓小平1978 年 3 月 8 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
幕式上的讲话》,首先讲:‚今天能够举行这样一个在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就清楚地表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肆意摧残科学事业、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情景,一去不复还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82页)并在讲话中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真理,对建国28年来的科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给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这篇讲话稿宣告了‚科学的春天‛的到来。6.申明观点。如邓小平在 1988 年 9 月 5 日会见捷克总统胡萨克和 9 月 12 日听取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两次谈话,提出和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褒扬正气。如毛泽东 1944 年 9 月 8 日在张思德追悼大会上所作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借追悼张思德,提倡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篇讲话成了教育和激励后人的不朽名篇。8.抨击歪风。如毛泽东 1942 年 2 月 8 日在延安干部大会上的演讲《反对党八股》,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鞭辟入里,发人猛醒,对当时正在蔓延的党八股歪风起到了有力的遏制作用。9.总结经验。如邓小平1943 年 1 月 26 日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对五年的对敌斗争进行了回顾和概述,总结了 10 条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对敌斗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许多讲话都有总结经验的内容,特别是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如十六大报告对江总书记在位13年的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了十条基本经验。
10.传递信息。如毛泽东在 1945 年 10 月 17 日在延安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关于重庆谈判》,介绍了谈判所取得的收获,揭露了国民党一方面谈判、一方面进攻的两面行为,还分析了国际形势,起到了使全党明确时局、统一思想的作用。
11.解疑释问。如邓小平1980 年 3 月 16 日在中央召集的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在强调‚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时,以有力的论证解释了‚是不是又在收‛、‚是不是会妨碍百花齐放‛等疑问,澄清了某些模糊认识。
12.增进友谊。如邓小平1984 年 3 月 25 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的《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的谈话,以及历次同其他外宾的谈话,都起到了这种作用。
抽象地讲,领导讲话稿的效用仅是指可能产生的和应当产生的效用和作用,是理论上的,具体到实践中,这些效用能否产生或产生多大,要看领导讲话精神的落实情况。但是我们首先还是要把领导讲话稿写好,要使领导讲话稿具备产生某种效用的前提条件。如果讲话稿
平平淡淡,甚至文不对题、谬误百出,那就根本不会产生积极效用,甚至会产生负面效用。(共十五部分,未完待续)
第五篇: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
领导讲话是领导参与公务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途径。无论是高级领导还是基层领导,无论是机关领导还是企业领导,只要做领导工作,就离不开讲话。在某些场合,领导即兴讲话,不需要讲话稿;但在正式场合,为了提高讲话质量,需要事先拟写好讲话稿或讲话提纲。由于领导公务繁忙,一般需由秘书人员代拟讲话稿。所以,掌握领导讲话稿的写作方法,是每个秘书人员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这里就领导讲话稿的起草工作,试论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领导讲话稿的类别
领导讲话稿依据不同的场合、对象和用途,可以分为 3 类 22 种。
(一)会议类讲话稿,这是领导讲话稿中数量最多、占比重最大的一‚族‛。我们平时所说的‚领导讲话稿‛,主要是指这一类。
1.党代会、人代会等代表大会的报告。内容一般是对上一届或上一次会议以来工作情况的回顾总结和对今后工作的部署。要求内容全面,表述严谨、庄重。
2.会议开幕词。一般在比较隆重的大型会议上使用。内容主要是讲明会议的目的、意义及用法,要富有启示性、鼓舞性。
12.综合性会议上的专题发言稿。主要是分管某一条战线、某一方面工作的领导同志在综合性会议上就自己分管的战线或工作讲情况和意见。要主题突出,富有资料性、参考性,并注意不过分强调自己分管工作的重要。要讲‚实‛,不要讲‚虚‛;要讲‚适‛,不要讲‚过‛。
13.在新旧领导工作交接会议上的讲话稿。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会议讲话稿。在这种会议上往往有三个讲话,一是卸任领导的讲话,一是接任领导的讲话,一是上级领导的讲话。卸任和接任领导的讲话,都要讲得谦虚、诚恳,并有表态的意思。上级领导讲话,则要对双方都给予肯定,并对该级领导班子及下属提出一些要求和希望。
14.在各种邀请会、协作会、联席会上的讲话稿。这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会议,这种会议面对的不是下级,而是外地、外部门的客人。作为东道主发表讲话,要对客人表示欢迎,对本地、本部门的情况作一简介,还要讲会议的目的和议程。要讲得诚挚、热情、实在。
(二)宣传类讲话稿,这是出于宣传某种主张、某项工作、某件事情的目的,在非会议场合的讲话稿。
1.通过广播发表讲话。这种讲话形式在战争时期经常运用,毛泽东、朱德等都曾通过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对解放区军民,对全国同胞,也对敌军发表过多次广播讲话。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同志也经常采用这种讲话方
须有别于一般的讲话,要措词严谨,具有文采,形成书面。
以上分类,主要是从讲话的场合、对象、用途的不同而划分的。对于领导讲稿的种类,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比如,可以讲话方向的角度来划分,分为下行、平行、上行三类。下行讲话即指对下级的讲话;平行讲话即指那些礼仪性的讲话,向兄弟单位介绍情况和经验的讲话,在邀请会、协作会上的讲话等;上行讲话即某一级领导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的发言,这对于上级来说显然不能算领导讲话,但对于本级秘书人员来讲,则是需要自己帮助起草和整理的‚领导讲话稿‛。从讲话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总结性讲话稿、部署性讲话稿、号召性讲话稿、辅导性讲话稿、应酬性讲话稿等多种。从讲话稿的规范与否来划分,还可以分为规范性讲话稿、(如党代会、人代会的报告)、非规范性讲话稿(其他讲话)或正式讲话稿、非正式讲话稿等等。怎样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针对不同讲话的内在需求,把握住它们的基本风格和特点,使自己写出的讲话稿具有强烈的‚文体感‛,起到‚以文辅政‛的作用。
二、领导讲话稿的效用
各种不同种类的领导讲话稿有共同的普遍效用,又有其各不相同的特殊效用。起草领导讲话稿,首先要摸清领导要讲什么,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搞清楚了这一点,文稿的起草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起草工作
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判断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才是硬道理‛,‚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383页)等,这些十分重要而深刻的论断,提高了全党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认识。
4.解放思想。如邓小平1977年5月24日关于《‚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谈话,同年 7 月 1 日关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讲话,指导和推动全党从‚两个凡是‛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跨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5.鼓舞士气。如邓小平1978 年 3 月 8 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首先讲:‚今天能够举行这样一个在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就清楚地表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肆意摧残科学事业、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情景,一去不复还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82页)并在讲话中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真理,对建国28年来的科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给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这篇讲话稿宣告了‚科学的春天‛的到来。
6.申明观点。如邓小平在 1988年 9 月 5 日会见捷克总统胡萨克和 9 月 12 日听取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
不是又在收‛、‚是不是会妨碍百花齐放‛等疑问,澄清了某些模糊认识。
12.增进友谊。如邓小平1984 年 3 月 25 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的《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的谈话,以及历次同其他外宾的谈话,都起到了这种作用。
抽象地讲,领导讲话稿的效用仅是指可能产生的和应当产生的效用和作用,是理论上的,具体到实践中,这些效用能否产生或产生多大,要看领导讲话精神的落实情况。但是我们首先还是要把领导讲话稿写好,要使领导讲话稿具备产生某种效用的前提条件。如果讲话稿平平淡淡,甚至文不对题、谬误百出,那就根本不会产生积极效用,甚至会产生负面效用。
三、领导讲话稿的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就是谋划讲话稿的篇章结构。就像搞建筑,首先要精心设计,画出略图、详图,再照图施工,方能盖起高楼大厦。
谋篇要围绕主题。领导讲话稿的主题通常是由领导同志来定的,秘书人员要做的,是围绕这个既定的主题,谋划最能表现这个主题的篇章结构。许多领导同志既交待主题,又交待篇章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起草人员要积极地参谋,予以具体设计和完善。
一般来讲,领导讲话稿可分为五部分,即标题、称谓、关系。如邓小平1979 年 11 月 2 日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所作《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挥党的优良传统》的报告,讲了三个问题:⑴高级干部的生活待遇;⑵认真选拔接班人;⑶切实关心群众生活。这三个问题之间显然是并列关系。
(二)自然式
即讲话不分板块,只分若干个自然段,多数是依照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如邓小平1985 年 3 月 7 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了《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讲话之后,又即席作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讲话,记录整理出来的讲话分四个自然段,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第一段提醒大家要做到‚四有‛,并强调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第二段专门讲理想;第三段主要讲纪律,谈理想和纪律的关系;第四段强调共产党员一定要严格遵守纪律。也有的讲话内容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如邓小平1980 年 11 月 20 日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所作《对二野历史的回顾》的谈话,基本上是按二野历史的时间顺序讲的。
(三)提纲式
即像列提纲那样,在一篇讲话中讲多个问题,每个问题开头有一个主题句,每个问题的篇幅都很简短。如毛泽东 1949 年 3 月 13 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结论中关
1稿有了大观点,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中观点、小观点。正如构筑房屋除了要有大梁,还要有檩、有椽一样,搭起骨架,再配之以材料,才能完成工程。一般地说,以‚板块式‛构思的讲话,每一板块要有一个‚中观点‛,每一板块中的每一段落又要有一个‚小观点‛。锤炼观点是起草讲话稿的关键战,又是攻坚战。锤炼出了观点,组合了观点,讲话稿的起草就完成了一大半。这里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观点要正确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什么叫‚正确‛?就是要符合‚两情‛。一是要符合‚上情‛,即要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符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部署、指令。二是要符合‚下情‛,即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这一点并非多余,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确有一些地方领导同志常常讲出一些与上相违背、与下相脱离的观点。比如,在 1992 年初小平南巡谈话精神下达以后,有的地方领导同志还在强调区分姓‚社‛姓‚资‛问题。1984 年中央部署开展治理整顿,目的是控制经济工作中投资过热、投资规模过大的不健康趋势。但是有的地方经济长期落后,没多少投入,没搞什么项目,也非要‚大整顿‛、‚急刹车‛。某地领导同志为了表示贯彻中央精神的‚坚决‛,在讲话稿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有枣没枣打三杆子‛。这句俗语是说不管有事
3作实施领导的方法。三个观点呈递进关系。其中关于‚职责‛部分又分为三个‚小观点‛:⑴抓政策;⑵抓改革;⑶抓协调。三者呈相互配合的关系。又如某领导同志关于抓‚机遇‛的一段讲话,其中分设三个观点:⑴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清机遇;⑵要有历史的责任感,珍惜机遇;⑶要以科学的态度,用好机遇。三个观点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深入,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五、领导讲话稿的材料运用
这里讲的‚材料‛,是指起草者为着既定的起草目的,从各方面搜集、摄取并写入讲话稿之中的事例、知识或论据,是构成‚材料‛(文章、讲话稿)的材料。讲话稿中常用的材料,大体上有三类:
(一)依据类材料。就是发表这一讲话、阐述这一观点的依据。主要包括: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⑵中央和上级的部署、指示。⑶本地发生的重要情况和进行的重要工作。
(二)佐证类材料。就是为讲话中的观点佐证的事实、事例。其中包括:⑴与讲话观点相联系的典型单位的成绩和经验。⑵能够说明观点的实际发生的问题。⑶能够佐证观点的数字。
(三)辅助类材料。就是能够帮助加强讲话的说服力、增强吸引力,可调节讲话口气、活跃会场气氛、提高讲话效
5效果也很好。如某领导同志在‚企业评政府‛的讲话中引用了《梁史》中‚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这句古语,简洁、深刻地说明了‚企业评政府‛、‚下评上‛的意义,与会者听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群众语言。在领导讲话中适当用一点群众语言,有时也会增强讲话的感染力。如某领导同志在讲发展农村经济时提出通过横向联合‚发横财‛、通过出口创汇‚赚洋钱‛,巩固发展乡镇企业‚半壁江山‛,推广‚骑着黄牛奔小康‛的经验等等,其中采用了不少群众语言,讲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于材料问题需要强调的两点是:第一,材料要积极用,但要服从、服务于讲话的主题和观点,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用理论、语录和中央指示要少而精,不要代替自己的阐述;用各种事例要选用最能说明观点的最典型的事例,要用得贴切,不要以此冲淡了观点;用典故、比喻、古语及群众语言,要用得自然,恰如其分,不要勉强、生硬。第二,用材料,就要大量地占有材料。古人讲写文章要‚厚积薄发‛,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只有大量占有材料,使用材料时才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才能用上最好的材料。所以,担负起草任务的文秘人员,必须十分注重对材料的搜集、摄取和积累。要多读书、多看文件资料、多搞调查研究、多接触群众,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逐步做到库存丰厚,常备不乏。
7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30页)的讲话中的一段: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这段话非常通俗、通顺,最长的句子也才有 11 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很有气势。写讲话稿要能体现出它的基本语言特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写着读‛、‚读着写‛,即边读边写,体验写出的句子是否好读,如果不好读、不上口,即使从文理上能讲得通也要修改。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要做到‚通俗易读‛。关于领导讲话稿语言的基本功特点,还有两种提法需要研究。一种是说领导讲话的语言应当‚口语化‛。什么是‚化‛?毛泽东讲过:‚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所以,不能轻易讲‚化‛。领导者语言要通俗易懂,要多用口语,但通俗中要有庄重、高雅,不能全部用口语,一些口语在写入讲话稿时也要加以改造。领导讲话稿既要有口语的自由、灵活、简短,又要有书面语的规范、缜密、严谨。一种是说领导讲话稿中不要用‚半文半白‛的话。中国的文言文是前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并已为后人接受的优秀词语。有些词语可以‚拿来‛原封应用,有些则可以‚改造‛应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出
9般性的工作,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部署;不是单纯的经济斗争,而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紧可慢的事情,而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必须立即抓、大力抓的大事、急事。这样,把正面论述转换为连续几个‚不是,而是‛的正反两面论述,把一般句式转换为排比句式,就讲出了新意和气势。
2.进行具体分析。不是一般地、笼统地讲问题,而是展开讲,对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进行具体分析的语言,决不可能是照抄来的语言,因此就很有可能产生出富有新意的语言。如某领导同志在讲一些职能部门转变职能迟缓、企业有不少意见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一是有些同志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法》和《条例》,缺乏认真的学习,对新体制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对部门工作如何适应改革的新要求,思想准备不足,工作不得要领;二是有些同志对‚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的思想没有认真贯彻,仍然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抓权、集权‛的作风,习惯于把企业当作政府机关的附属物,对手中的权力恋恋不舍,对既得利益恋恋不舍;三是有些部门只抓业务、不抓队伍,结果管理混乱,队伍中问题很多,有些工作人员仍然在
1经典论述。对仗的手法在报告中也用的较多,如著名的‚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还有‚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报告中还有大量的短句,如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等,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等。
5.组合、创造新的词汇。如某位领导同志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讲话,提出了‚强农‛、‚富农‛、‚护农‛、‚活农‛和‚支农‛五项要求,其中除‚支农‛是老话外,其他都是新的词汇。讲话中并分别作了解释,提出:强农就是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富农就是帮助农民实现富裕,护农就是保护农民利益,活农就是深化农村改革、搞活农村经济。这样,这个讲话就很有新意,并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组合、创造新的词汇要注意,一定要出之有理,出之自然,不能生造那些半通不通、使人似懂非懂、受之勉强的所谓‚词汇‛。
(三)领导讲话语言的形式美
形式是内容的依托。讲话语言的形式美可以给讲话内容增色,增强内容的感染力、战斗力。讲话语言的形式美有很多,这里着重谈以下几种。
1.整齐美。这是符合人们传统审美习惯的一种美,它
3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全中国六万万人民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事业努力奋斗!我们的伟大的祖国万岁!
5.连贯美。即连贯地重复用某一个词语,频频敲击人们的视觉,使人听着‚过瘾‛,记得牢固。以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几个句子为例(《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318点,没有论证;或只有原则要求,没有具体要求、具体措施,没有可操作性。要部署某一项工作,但使人听后仍然搞不清楚要怎样做这项工作。或者没有讲出激励、约束措施,使人感到该项工作做与不做、做好与做不好都没有什么差别。戒‚空‛,一是要看‚实‛的东西有没有。如:领导层并未对开展某项工作进行缜密的研究,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仓促上阵动员,起草人员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情况下,文秘人员应该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建议和帮助领导同志进行这方面的谋划。二是‚实‛的东西已经有了,起草人员能否写进去?这就要在谋篇布局和选用材料上下功夫,要朝‚写实‛的方向努力,要多用‚实‛的材料,不仅要充分反映领导的具体思路,还要加以补充和完善。
(三)戒‚长‛,‚长‛即动辄洋洋万言,啰里啰嗦,拖泥带水,短话长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节奏都在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提出‚戒长倡短‛的要求。在这方面,也要学习毛泽东,他的名篇《为人民服务》只有 800 多字,里边讲了许多名言;他在1957年接见团的三大代表时的讲话只有143字,其中还讲了‚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