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防范与控制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03:3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防范与控制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防范与控制问题研究》。

第一篇:关于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防范与控制问题研究

关于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防范与控制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自律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是实现“三性”原则的保证,而风险点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则不言而喻。为此,本文认为,基层商业银行应切实转变观念和工作作风,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不断寻找防范风险的办法和途径,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以达到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目的。真正实现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控制度 风险点防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同题。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扩大市场,提高资产负债质量,增强竞争实力;另外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强化内部管理,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当前,基层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加大,科技运用拓宽,管理难度增强,服务要求提高,业务领域不断扩大,新业务不断推出,银行风险点也不断增多。因此.强化风险监控和案件预警机制,实现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加强经营风险点的管理,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也是当前基层商业银行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课题。1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表现形式

银行风险点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容易发生差错、案件,出现漏洞的环节和部位,一般表现为制度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三个方面。

目前商业银行在强化内部控制、风险点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重要和基本的内控制度特别是风险点的控制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突出表现在内部金融风险的积聚和违法违规违章经营行为的存在,为风险和案件的发生埋下了种种隐患,突出表现在:

管理风险点:一般而言,基层负责人法纪观念淡薄.管理水平低、要求低,检查监督不力,易产生风险隐患。如会计储蓄管理中,少数基层行大额支付业务、自制凭证业务、特别转存业务未按规定审查,个别基层行存在单位交现不及时入账。

操作风险点:由于基层网点操作员责任心性不强.警惕性不高,专业水平低,违反规定操作,而产生许多风险隐患。

如未按规定使用印、押、证,对重要物品领取和交回未及时登记;内部往来业务核算及对账不合规,报单给客户自带.无登记签收手续且入账不及时等。

服务风险点:由于服务竞争激烈,服务对象复杂,服务设施不适应形势要求,产生了许多风险隐患。如不法分子利用ATM作案,偷看客户密码,掉包换卡.假冒银行名义张贴公告,窃取客户资金;营业时间以外的客户挂失、紧急止付没有明确操作规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不规范,后台仅根据客户一个电话便办理止付,操作很不规范,容易引起纠纷。

科技风险点:由于科技开发、管理、应用与业务发展和人员素质不同步,产生了许多风险隐患。如科技开发与业务发展不同步,科技管理不到位,科技应用不规范等方面。

业务创新形成的风险点:由于银行新产品、新业务的发展与经营管理和业务素质不同步,产生了许多风险隐患。如员工素质无法满足新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新业务培训少,人员调动比较频繁,许多没有上岗证或没有两个上岗证的人员照样在办理综合柜员制业务,容易产生风险隐患。

银行风险点存在并贯穿于管理、经营的始终,风险点控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果优劣,基层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管理、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并制定具体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就能够堵塞管理漏洞,化解风险的发生,促进正常工作的开展和业务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反之,必将制约业务的健康发展,形成管理无序、经营混乱的局面,并带来经济、物质、形象上的损失。

2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形成的原因

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就单位而盲,是由业务发展不适应、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而形成;就个人而盲,是由于少数职工放松思想改造,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精、思想道德滑坡而形成。具体表现在:

2.1风险控制不到位.风险点蕾理重视不够

基层商业银行把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和任务为第一要务,对风险点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风险点的控制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风险点的认识问题,制度观念不强,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时有发生。在管理上虽然制度上墙,但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没有把风险点控制当作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来对待。风险点的控制缺少新途径、新方法,无的放矢,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

2.2检查不到位。监控不严格

管理层检查多但流于形式,没有查出或纠正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种类型的检查太多,太杂,基层行、网点疲于应付且无新意。据丹东建行统计,2002年接受各种较大的检查多达20次。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却不多。

2.3业务培训不到位,员工素质偏低

一项新业务推出,部分柜员素质达不到要求,业务处理风险增大;有的行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后不进行具体的业务人员培训,或者培训内容大打折扣,造成操作人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潜藏着风险隐患。有的行前台人员变动频繁,新入行人员没有及时进行培训,业务不熟练。有的业务部门举办新业务培训班,未通知审计检查部门参加同步进行学习,影响监督效果。

2.4新业务新技术管理不到位。留存漏洞

随着各代理、代缴、代汇、银联、理财等新业务的开展,风险点随之增多。实行综合柜员制,由于管理不到位,衍生了一些风险点。前台操作程序变化,钱箱、业务公章个数增多,单证管理分散,现场监督难度较大;网络运行故障影响前台营业,后台操作失误导致前台业务处理错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不顺,与上级不协调。

3防范与化解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对策与措施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意识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注意借鉴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框架和经验做法,逐渐将真正意义上的内控理念、理论和方法引入经营管理中,开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自律和自我约束的一种管理手段及技术加以运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要做的大量工作还很多,管理体系仍不完善。

要防范和化解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就必须认识风险、研究风险、掌握风险发生的规律。要抓住风险点,逐个剖析,搞清原因,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把风险之火扑灭在“摇篮”之中。

3.1加强对风险点的前瞻性研究。增强全面风险控制意识

银行风险具有隐蔽性、职务性、突发性和破坏性。隐蔽时使人不知不觉,突发时让人措手不及。要掌握银行风险点的分布状态、特征及走向,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点,必须加强对风险点的前瞻性研究。加入WTO必将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要求商业银行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不仅要在经营机制方面接轨,最重要的是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接轨。美国货币监理署对1990年至2002年间倒闭的近百家银行的倒闭原因作过专门分析,认为“管理质量”因素在银行倒闭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大量银行损失和倒闭破产案件的专项研究,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内部控制、特别是风险点的控制失灵是导致银行损失和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深思。

在入世后国际银行业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加强内部控制、特别是风险点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商业银行的全员法制观念和内控意识,制订风险点控制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尽可能堵塞各种漏洞和盲点,形成强烈的内控氛围.把风险系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实现依法开展监控重心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风险的过渡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坚持并完善防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分析风险要害点。找出隐患,分析原因,更新技术,完善制度,及时整改,总结经验,全面推介。指导全行案件防范工作的开展。

3.2围绕内控建设要求,构建完善风险点管理体系

“十五”期间,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金融全面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时期,在面对巨大冲击和挑战的过程中。尽快建立起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要根据央行<指导原则>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系统、高效、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确保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确保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确保内部资源效率的提高和各项业务的稳健运行。在此基础上,主要围绕内控“三道防线”,即: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程序作为第二道监控防线;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并建立各项具体实施细则,确定各部门风险点防范岗位及各岗位和每个员工在业务各个方面的职责权限,将内部权限控制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覆盖所有领域,达到相互分工分离,相互配合制约的内在要求,形成“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和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增强制约机制认真执行和进一步完善业务规章制度,增强制约机制,是强化风险点控制,有效防范、遏制违法违纪案件发生的根本保证。3加大对新业务的培训力度,防范业务风险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没有熟练高超的业务技能是不可能有效防范控制风险隐患的。

因此要加强对一线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岗位要求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风险意识,把规章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对一些违规行为能够及时纠正、制止,真正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要加强对后台监督和检查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检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业的、权威的执规检查队伍。对全体员工要进行多岗培训,鼓励员工一人多证,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业务岗位的需要。

3、4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大监察力度。

工作中最大的漏洞是管理上的漏洞,风险点最重要的防范是责任防范。商业银行应建立检查排查责任制和引咎辞职责任追究制,只要责任到位,制度到位,漏洞隐患就会无处可存。当前查出的案件和风险点主要是由于员工责任心差。管理和制度不到位、有漏洞、责任不落实形成的。针对当前基层银行存在的检查、排查不落实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检查、排查工作制度,建立检查排查责任制度和引咎辞职责任追究制。为检查、排查的规范化开展、把防案措施落到实处提供制度保证。进一步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种好“责任田”,增强领导干部防案责任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防范机制。

4.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防范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4.1要处理好风险点防范与业务发展的关系,避免控制过度与不足

不能因促进业务发展而放松风险点的管理,反之亦然。风险点的防范与业务的开展是一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两者不能偏颇。

4.2要解决制度创新与原有业务的衔接问题

不能两层皮,互不联系,业务创新而带来制度创新,原有风险点未除,新的风险点也将随之出现,这就要求在风险点的控制方面要相互兼顾,既要控制好原有风险点,也要控制新的风险点,减少新旧业务互转、优化而带来新的风险。

4.3要正确把握内控制度建设与风险点控制的关系

内控制度建设是前提,风险点是内控制度的有机部分,只有重视内控制度建设,才能加强风险点的管理,只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都会形成新的问题。

当然,我们承认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控制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完善风险点的管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但我们相信,经过各方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基层商业银行肯定会出现“办事有标准、操作有制度、岗位有制衡、过程有监控、违规有处罚”的规范管理局面,成为银行稳健经营的坚强保障。

第二篇: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贷前调查、贷中分析、贷后管理入手,提出如何防范商业银行关于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 风险防范

0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中小企业,它们普遍存在经营风险大,企业管理者素质偏低等问题;而在商业银行方面,由于内部管理制度不合理,缺乏风险意识,发放贷款存在盲目性,导致授信资产损失案例比比皆是,例如:

1、企业过度经营、银行过度授信

2、企业盲目扩大投资破产,银行贷款“三查”不力损失

3、政府安排放贷,银行催收不力

这些案例,不仅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延缓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如何控制授信风险,保证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远离坏账风险,避免资产损失,提高盈利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课题。

本文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授信风险控制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央行对授信风险控制改进的政策思路以及《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以Z银行对某工贸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等中小企业授信为具体案例,说明了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授信中如何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授信业务概述

授信,是指银行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或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的信用向第三方保证的行为。央行为控制商业银行授信风险,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例如1999年颁布的《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试行)》、2004年正式颁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等。这一系列文件归纳起来,主要的就是

“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权责分明”这一我国金融业授信体制改革建设的基本内容。简而言之,其核心要求就是将“统一授信”作为核心,将“审贷分离”作为前提,将“分级授权”作为基础,将“权责分明”作为保障,并以此四点作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改革的原则,确保国内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控制体系更好的在我国这样一个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下良好运行。

1.2 中小企业授信现状

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泛指银行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资产总额1000万元(含)以下,或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和企业年销售额30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各类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组织和个体经营户开展的各类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

近些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先手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1998年中国人名银行明确提出民生银行和城市银行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支援对象并逐步改进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同时要求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1999年出台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办法,以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施行了《中小企业促进法》。

在政策的支持下,各大银行都开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对企业授信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有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自我融资比例高达90.5%,银行贷款仅为4%,非金融机构为2.6%,其他渠道为2.9%;另有调查报告显示,在银行贷款、自筹、内部集资、股票筹资、债券等5种融资方式中,85%的企业回答希望从银行获取信贷融资,可见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

所以,中小企业授信的现状的准确描述是:中小企业取得授信难,银行难授信。

1.3 原因分析

造成中小企业授信难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不偏好中小企业。

信息不对称实质上表明两层意思,一是“信息不对称”在中小企业和银行间普遍存在,这种存在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避而远之。二是“信息不对称”事实上在所有企业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大企业产权属性弱化了国有企业融投资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而中小企业产权却加剧了企业融投资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2)中小企业缺乏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把握,投资易出现短视行为。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在进行投资前,主要凭借热情及主观判断,很少经过科学的调研评估,因此普遍存在缺乏对宏观政策的把握,投资行为一般较为短视,大多数倾向于投资热点项目,投向行业进入壁垒低、产品替代性强、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行业,投向低水平重复建设、短期利润高同时也易受国家宏观宏观调控政策限制的行业。一旦国家进行调控或企业出现亏损,中小企业更倾向于立即改变投资项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挂念和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

(3)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

中小企业较高的倒闭或歇业率,是商业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授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估计,有近23.7%的小企业在两年内消失,由于经营失败、倒闭和其它原因,有近52.7%的小企业在4年内推出市场。一些银行管理人员估计,我国近30%的私营中小企业在两年内消失,近60%在4-5年内消失。

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问题。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双方形成了兴衰与共的牢固关系,甚至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股份制银行在对企业授信上都有浓厚的国企情结。尽管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各家银行也都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收效甚微,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风险、成本和效率上。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的新思路

为解决现有问题,科学地识别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应把关注的重点由企业的综合还款能力转向企业现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提炼其经营行为作为授信参与媒介,主要经营指标作为关键风险控制指标。选择适宜的授信品种,确保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确保授信资金渗入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确保产品期限契合客户资金回笼时间。通过贷前、贷中、贷后重点监控客户的经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防范授信风险。

2.1 贷前调查环节

信贷调查要创新机制,对授信调查内容进行标准化设定,“抓住主线,以点带面”。主线即产业的经营现金流,通过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了解客户,以客户经营活动为调查主线,其他调查内容为辅。强调对企业实际现金流的考察,抓住关键信息载体,加强对企业重要原始凭证的核实力度,了解体现企业价值的一手资料,从而得出正确的风险分析判断,并根据经营活动特点确定核实的授信品种。

2.2 贷中审查环节

贷中审查和审批人员重点依据客户经理搜集的各项数据审查、分析授信方案的可行性。针对中小企业,贷中审查和审批人员应侧重于核查客户经营活动变动的合理性,审查授信方案中提供的授信品种与客户经营活动匹配性,银行能否动态控制授信资金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周转。

2.3 贷后管理环节

贷后管理人员将贷前调查涉及的各项经营数据分别设立表单,通过定期的贷后监管,搜集相关数据,并将数据录入表单,通过数据变化及数据间的核对关系并结合对照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及变动趋势。实例分析

在实例分析中,本文采用两个实例进行分析,其中Z银行对某工贸进出口有限公司授信处理……

实例1:Z银行对某工贸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授信处理实例

Z银行派出三个工作人员对某公司进行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上网查看该公司的相关信息,上、下游企业情况,竞争关系企业情况 据网上资料显示,该行业为

(2)查看公司财务材料,包括近三年报表,近期报表

(3)查看公司平时运营情况,例如水表、电表情况、作息时间表等等。

经过审查发现,该公司存在以下问题:

(1)所检查报表是做了假的,应该在审查报表的基础上抽查增值税发票……(增加)

(2)该工厂实际已经停产,厂区闲臵,没有主营业务收入,收入来源判断来自民间融资(或高利贷)

实例2: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授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进行了实际论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要根据央行要求给予中小企业资金上的帮助,从组织上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授信的营运机构,从机制上建立有别于大型企业授信审批机制,从管理手段上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授信准入、授信定价、授后管理以及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根据授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这一体系,减少银行发放贷款的盲目性,减小经营风险,达到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双赢的目的。

第三篇: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

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

1.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背景

1.1企业的财务风险成因的理论阐述

2.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范畴

2.1财务风险的类型

2.2财务风险的特征

3.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3.1定性的识别方法

3.2定量的识别方法

4.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概述

4.1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系

4.2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系评估

4.3案例研究

4.4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5.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5.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5.2建立资金管理体系

5.3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5.4加强成本控制管理

第四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真正好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社会责任和员工价值的统一,只有通过业务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速度和能力相适应,规模和质量相统一,效益和安全相协调。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因为商业银行是承担风险,并通过管理风险以获得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导下进行,这个过程既是风险管理过程,也是风险收益创造的过程。金融史上,银行业危机的频繁发生不断地证明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2011年2月,韩国发生的釜山储蓄银行、三和储蓄银行等七家储蓄银行被勒令停业,以及出现的挤兑风潮,也说明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旦风险管理出了问题,不但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可以说,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极端重要性。

在对待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上,主要存在两种错误思想认识。一种错误认识是,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地评价和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阻碍业务发展。另一种错误认识是,通过少发展业务,甚至否定业务来控制风险和逃避风险,造成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这是由于理念更新不够,业务研究不够,知识学习不够,趋势把握不够造成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风险管理是为业务发展服务的,不能因为风险管理去阻碍业务发展,风险管理的前提和目的不是纯粹地管理风险,而是为了业务发展,为了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要合理控制银行的业务发展,保持适当的规模和速度,使收益和风险相匹配。

根本上讲,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三棱镜”的两面,形式上相互制约,实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回报股东,履行社会责任,体现员工价值。国际活跃银行对于风险管控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比较科学,十分重视“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

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目标,风险管理是实现和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手段。风险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但应适度控制业务发展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银行的发展目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严守风险底线,对与风险把握不准、风险未经评估和风险认识不清的业务,坚决不做。

风险管理内外约束条件下的强化建议 商业银行经营,本质上是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下求解的过程,即在经济运行环境、市场竞争、行业监管等外部因素,以及银行发展战略、治理结构、股东风险偏好和回报预期等内部因素的约束下,追求股东回报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但是,风险管理也存在一系列内外部约束条件,一是要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二是要适应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三是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四是要适应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适应形势变化,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也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出现变化。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研究,了解新特点,把握新趋势,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

展望2011年乃至“十二五”时期,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经营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进一步深化,金融脱媒现象加剧,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和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商业银行应适应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进一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高度关注和重视2011年、2012年两年由于天量信贷投放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因为信贷快速天量投放和不良贷款的形成通常有2~3年的滞后期,2011年、2012年将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期。二要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长期优化调整,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重点行业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管控,强化贷后日常管理,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防止资产质量下降。

适应经营转型,增强对业务发展的保障性

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驾驭风险和经营风险,为业务发展服务。商业银行应按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方向,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比较优势,围绕盈利中心加快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风险管理也应适应这一变化,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处在经营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银行监管政策趋严,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过度依赖贷款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过度依赖大企业、大项目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盈利的简单发展方式等业务模式在未来将不可持续。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自身业务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的需要。

经营转型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更具有紧迫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研究和实施业务转型,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010年末,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已提高至52%以上,信贷利差收入降至60%,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均占营业收入的20%;2006年至2010年,连续五年以15%的信贷增速支撑了约34%的净利润增长。而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只是在近两年才开始提出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的概念,可以说刚刚起步,经营转型的概念和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

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就是逐步实现业务结构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经营模式向资本约束下以效益为中心的综合经营转变,实现规模、结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进一步发展资本占用低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和小企业信贷,努力以较小的资本占用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经营转型给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经营转型意味着将从熟悉的业务领域转到不熟悉的业务领域,意味着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风险。不同业务种类的业务特性和风险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风险点、风险管理侧重点、风险管理过程,乃至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都不一样。如公司业务风险管理强调对具体客户或项目的审查和分析,授信审查中重视企业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而零售业务风险是分散的,更多地强调整体违约率的把握,单个授信审查中则强调对借款人未来收入和偿付能力的分析。如果简单用公司业务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不仅不能控制住风险,还会增加管理成本。

另外,同一业务种类下,不同业务品种由于形态、特性和风险大小的不同也应适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个人消费信贷和个人经营类贷款,在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消费信贷一般金额小、期限短,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收入,是公认风险较小的授信品种,对这类业务适宜通过批量化处理从整体上进行违约率控制;而个人经营类贷款一般金额较大,还款来源主要依靠经营所得,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经营类贷款不仅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要相应地进行行业和地区风险分析,不同于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

加快经营转型给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应适应加快经营转型的要求,构建经营转型条件下的风险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制度文化,实现各类风险的全面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在风险管理观念上,风险管理部门应由控制和防范风险,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由只注重风险管理,向注重平衡“资本、风险和收益”转变,更加注重走资本集约型道路。

二是风险管理部门应提前研判经营转型的重点和方向,确定各项业务发展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稳步转型,稳健发展。

三是风险管理部门应强化风险管理为经营转型服务的意识,协助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地、主动地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四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战略的传导部门和风险管理的协调部门,应从经营转型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业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订和发布前瞻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时发布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适应监管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

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日趋严格。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监管要求既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要求是银行竞争的“游戏规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主动适应监管要求,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是为了维护银行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的普遍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要求其实是一种“合规要求”、“最低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只能说及格。在经营管理中,并不能简单以这种“最低标准”为目标,不要认为各项监管指标满足或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了。中小银行应以超越监管指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中小银行要做好风险管理,还应跟踪和研判监管趋势,提高风险管理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中国银监会将加快推动“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同步实施,并行推进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工作,2011年起步,“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新的国际监管标准。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按照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动态拨备等四大监管新工具的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了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

从资本充足率看,指导意见中,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是5%、6%和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时,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需要的资本充足率将更高。新的监管标准将从2012年年初开始执行,新监管标准比“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格。严格的资本监管给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资本补充方式难以适应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需求和监管要求。

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强学习,及时跟踪和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深入分析四大监管新工具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适应发展趋势,提升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各种风险相互交织,风险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标准,也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银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路线图,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也开始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工作。

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性,尤其是以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一系列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RAROC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风险管理团队提出的概念,其核心是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衡量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为非预期损失做出资本储备,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真正解决了风险和收益平衡的难题。

中小商业银行应以国内外先进银行为标杆,积极推进内部评级初级法系统、风险限额管理系统等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而且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适应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及业务实际需求,继续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实现风险管理方法从政策管理、授权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数量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转变。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制定目的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银监会已于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制度,系统的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办法。

第五篇: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

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成功上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上市都充满了挑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风险防范。

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现状

(一)建立了统一的法人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实行了统一的法人制度。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依法拥有法人财产权,并对全行经营的安全性、效益性负责,各分行的事权范围和经营权限由总行法人授权界定,分行只能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依法经营。

(二)建立了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法人授权,明确了各级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建立了分级审批、审贷分离、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以及贷款发放通过信贷审查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等一系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贷决策水平、规范了审查审批程序、提高了信贷审查审批效率、明确了信贷审查审批责任。

(三)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为了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强化财务约束与系统调控职能、提高经营效益,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制度;为了保证各行统一的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作用、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会计管理制度。

(四)建立了初步的稽核监督体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由总行垂直领导、相对独立、直接向法定代表人负责的稽核监督体制,基本形成了由总行稽核监督局(部)、一级分行稽核处及其派出机构、二级分行稽核科(中心)各负其责的三级稽核监督体系。

二、内控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够强。目前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控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无论是各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还是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均侧重经营效益、偏轻内控制度,没有真正意识到内控制度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制度相对完善但仍有纰漏。各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种内控制度逐渐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实用的体系,但内部职工经济案件仍然时有发生,反映出内控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亟待不断加强完善。

(三)贷款“三查”制度在执行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保证信贷质量均设立了贷款“三查”制度,但没有完全认真执行,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有的信贷人员根本不去企业亲自审看报表、账簿、凭证,甚至直接把企业提供的贷款申请报告和报表改作贷前调查报告,敷衍了事。有时贷中审查不够严,贷审会仅仅是走过场,实质上还是行长一言堂。

(四)财务、会计制度贯彻不够彻底。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但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发现,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各种指标,或者为牟小集体的一己私利,人为弄虚作假致使制度贯彻不够彻底问题,具体表现为:少计收入、多计支出;违规设立“小金库”;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建帐、记账;滥用会计科目,导致资产质量反映失真等。

(五)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部门大都在各级分支机构内部设立,尽管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省级分行设立了不隶属于市级分行的相对独立的派驻机构,但他们和市级分行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使检查结果不上报、上报问题不处理、处理程度不到位,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查处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整改,因此风险依然存在。

三、加强、完善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内控意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意识特别是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领导者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领导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内控组织架构,强化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转制后要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约束的机构,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二、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贷款抵押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应统一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评定标准以及尽快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信贷资产保全机制,并应将贷款“三查”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岗位权限、业务规程发放贷款,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保证国有信贷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

第三、实行会计、出纳、储蓄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基层营业单位会计、出纳、储蓄等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不定期整体离岗,由各专业部门抽调具有营业单位各个岗位知识的熟练人员,整体顶岗检查,使营业单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储蓄岗位暂时整体离岗,被监管岗位业务人员必须立即与监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强制离岗。由于营业单位无法预知何时被查,因而没有时间对已存在的问题做“技术处理”,这样就能保证监管结果的真实性,形成对被接管单位违纪人员的威慑力,避免内部职工经济犯罪。

第四、强化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主要负责人应异地交流。稽核监督是银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由于多年来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其独立性不强,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稽核工作垂直领导机制。总行的稽核部门应直接对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负责,各地的稽核机构直接对总行的稽核部门负责,其费用由总行直接划拨,各地稽核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异地交流,这样就规避了稽核机构与被检查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增强了稽核机构的独立性。

下载关于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防范与控制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点的防范与控制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探究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探究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防范论文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缺陷从内控环境、制度建设、制度执行、风险识别、会计监......

    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

    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的加快,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doc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 刘丽金融08012008111064 摘要:在银行的会计工作中存在着风险。而有效的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可以很好地防范商业银行风险,从而使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湖中分理处董开雄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方面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精选合集]

    (二)各业务种类的主要法律风险 1. 资产类业务主要法律风险 ①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的订立及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主体资格:需特别注意一些特别主体不能充当保证人:包括企业法人分......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摘要:会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企业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普遍涉及到会计工作。随着经济......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论文关键词】风险 对策 金融环境【论文摘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风险中存在的风险,结合商业银行的具体特点,将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利率......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断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探究深化,旨在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