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07-5-14)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07-5-14)
源自:审计署网站 时间:
2007-5-14 17:19:00
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成功上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上市都充满了挑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风险防范。
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现状
(一)建立了统一的法人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实行了统一的法人制度。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依法拥有法人财产权,并对全行经营的安全性、效益性负责,各分行的事权范围和经营权限由总行法人授权界定,分行只能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依法经营。
(二)建立了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法人授权,明确了各级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建立了分级审批、审贷分离、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以及贷款发放通过信贷审查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等一系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贷决策水平、规范了审查审批程序、提高了信贷审查审批效率、明确了信贷审查审批责任。
(三)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为了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强化财务约束与系统调控职能、提高经营效益,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制度;为了保证各行统一的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作用、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会计管理制度。
(四)建立了初步的稽核监督体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由总行垂直领导、相对独立、直接向法定代表人负责的稽核监督体制,基本形成了由总行稽核监督局(部)、一级分行稽核处及其派出机构、二级分行稽核科(中心)各负其责的三级稽核监督体系。
二、内控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够强。目前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控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无论是各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还是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均侧重经营效益、偏轻内控制度,没有真正意识到内控制度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制度相对完善但仍有纰漏。各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种内控制度逐渐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实用的体系,但内部职工经济案件仍然时有发生,反映出内控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亟待不断加强完善。
(三)贷款“三查”制度在执行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保证信贷质量均设立了贷款“三查”制度,但没有完全认真执行,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有的信贷人员根本不去企业亲自审看报表、账簿、凭证,甚至直接把企业提供的贷款申请报告和报表改作贷前调查报告,敷衍了事。有时贷中审查不够严,贷审会仅仅是走过场,实质上还是行长一言堂。
(四)财务、会计制度贯彻不够彻底。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但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发现,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各种指标,或者为牟小集体的一己私利,人为弄虚作假致使制度贯彻不够彻底问题,具体表现为:少计收入、多计支出;违规设立“小金库”;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建帐、记账;滥用会计科目,导致资产质量反映失真等。
(五)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部门大都在各级分支机构内部设立,尽管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省级分行设立了不隶属于市级分行的相对独立的派驻机构,但他们和市级分行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使检查结果不上报、上报问题不处理、处理程度不到位,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查处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整改,因此风险依然存在。
三、加强、完善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内控意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意识特别是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领导者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领导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内控组织架构,强化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转制后要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约束的机构,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二、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贷款抵押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应统一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评定标准以及尽快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信贷资产保全机制,并应将贷款“三查”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岗位权限、业务规程发放贷款,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保证国有信贷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
第三、实行会计、出纳、储蓄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基层营业单位会计、出纳、储蓄等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不定期整体离岗,由各专业部门抽调具有营业单位各个岗位知识的熟练人员,整体顶岗检查,使营业单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储蓄岗位暂时整体离岗,被监管岗位业务人员必须立即与监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强制离岗。由于营业单位无法预知何时被查,因而没有时间对已存在的问题做“技术处理”,这样就能保证监管结果的真实性,形成对被接管单位违纪人员的威慑力,避免内部职工经济犯罪。
第四、强化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主要负责人应异地交流。稽核监督是银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由于多年来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其独立性不强,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稽核工作垂直领导机制。总行的稽核部门应直接对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负责,各地的稽核机构直接对总行的稽核部门负责,其费用由总行直接划拨,各地稽核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异地交流,这样就规避了稽核机构与被检查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增强了稽核机构的独立性。(作者: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康文硕)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二篇: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
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先后成功上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上市都充满了挑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风险防范。
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现状
(一)建立了统一的法人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实行了统一的法人制度。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依法拥有法人财产权,并对全行经营的安全性、效益性负责,各分行的事权范围和经营权限由总行法人授权界定,分行只能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依法经营。
(二)建立了贷款风险防范机制。通过法人授权,明确了各级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建立了分级审批、审贷分离、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以及贷款发放通过信贷审查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等一系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贷决策水平、规范了审查审批程序、提高了信贷审查审批效率、明确了信贷审查审批责任。
(三)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和会计管理制度。为了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强化财务约束与系统调控职能、提高经营效益,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计划财务制度;为了保证各行统一的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作用、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建立了统一的会计管理制度。
(四)建立了初步的稽核监督体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由总行垂直领导、相对独立、直接向法定代表人负责的稽核监督体制,基本形成了由总行稽核监督局(部)、一级分行稽核处及其派出机构、二级分行稽核科(中心)各负其责的三级稽核监督体系。
二、内控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够强。目前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控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无论是各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还是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均侧重经营效益、偏轻内控制度,没有真正意识到内控制度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制度相对完善但仍有纰漏。各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种内控制度逐渐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实用的体系,但内部职工经济案件仍然时有发生,反映出内控制度仍存在一些漏洞,亟待不断加强完善。
(三)贷款“三查”制度在执行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保证信贷质量均设立了贷款“三查”制度,但没有完全认真执行,贷前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有的信贷人员根本不去企业亲自审看报表、账簿、凭证,甚至直接把企业提供的贷款申请报告和报表改作贷前调查报告,敷衍了事。有时贷中审查不够严,贷审会仅仅是走过场,实质上还是行长一言堂。
(四)财务、会计制度贯彻不够彻底。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但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发现,部分分支机构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各种指标,或者为牟小集体的一己私利,人为弄虚作假致使制度贯彻不够彻底问题,具体表现为:少计收入、多计支出;违规设立“小金库”;不按会计制度规定建帐、记账;滥用会计科目,导致资产质量反映失真等。
(五)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部门大都在各级分支机构内部设立,尽管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省级分行设立了不隶属于市级分行的相对独立的派驻机构,但他们和市级分行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致使检查结果不上报、上报问题不处理、处理程度不到位,内部稽核的控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查处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整改,因此风险依然存在。
三、加强、完善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内控意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意识特别是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领导者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领导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内控组织架构,强化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转制后要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约束的机构,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二、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各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统一的贷款抵押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应统一借款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内容、评定标准以及尽快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信贷资产保全机制,并应将贷款“三查”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岗位权限、业务规程发放贷款,充分发挥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保证国有信贷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
第三、实行会计、出纳、储蓄岗位不定期轮换制。基层营业单位会计、出纳、储蓄等要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不定期整体离岗,由各专业部门抽调具有营业单位各个岗位知识的熟练人员,整体顶岗检查,使营业单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储蓄岗位暂时整体离岗,被监管岗位业务人员必须立即与监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强制离岗。由于营业单位无法预知何时被查,因而没有时间对已存在的问题做“技术处理”,这样就能保证监管结果的真实性,形成对被接管单位违纪人员的威慑力,避免内部职工经济犯罪。
第四、强化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主要负责人应异地交流。稽核监督是银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由于多年来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其独立性不强,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稽核工作垂直领导机制。总行的稽核部门应直接对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负责,各地的稽核机构直接对总行的稽核部门负责,其费用由总行直接划拨,各地稽核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异地交流,这样就规避了稽核机构与被检查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增强了稽核机构的独立性。
第三篇: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
浅谈国有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的加快,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上市都充满了挑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
(1)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企业 的会计内部控制文化尚未真正形成,部分银行管理人员还未充分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及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参与和重视不够,在日常管理中,重业务 发展、轻风险防范造成管理风险;员工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业务的风险点了解不透,规范操作意识没有得到强化,由于制度传达不到位和理解不透彻,容易造成操作不规范,潜伏着操作风险;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对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相关风控措施手续太繁琐,没必要,从而以相互信任代替制度制约,导致逆程序操作、重要物品管理不严、授权流于形式等违规操作现象的产生,出现意识风险;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个别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滋生拜金享乐思想,为达到个人目的铤而走险而出现的员工职业道德上的故意风险。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总体规划,表现为部分会计制度办法未能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造成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或会计制度整合程度差,数量多但不够系统完整;会计内部控制结构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会计内部控制覆盖不全面,只停留在主要业务层面和一些业务产品上,而未延伸到银行会计活动的所有层面和业务流程上;有的制度规定太过于原则化,不切合基层行实际情况,实际执行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
(3)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够。思想上不够重视,未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对制度的执行只做表面功夫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因业务水平欠缺、对制度理解不准确,法律 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够,造成的制度执行不到位、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
(4)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方法落后。会计控制方式未标准化,制度文件不够系统,缺乏对主要会计业务环节的全面分析,这样就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银行的会计业务风险;会计内部控制方式较为单一。对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手段的研究处于被动局面,常常要等到案件发生后才 总结 经验,难以提前和充分识别新业务开办中存在的会计风险。
(5)会计监督检查的有效性不足。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评价体系,多层级多部门对同一业务内容重复检查,影响了会计内部控制效率;会计检查的覆盖面不能涵盖全部会计业务, 在会计管理人员偏少、检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检查频率和深度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不能与银行风险程度相适应;缺乏对会计检查人员的再监督,会计检查流于形式,“查而不报、查而不纠”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问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和违规处罚措施。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1)从加强 教育 培训入手,提高员工素质,促进合规文化的形成。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开展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将会计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通过开展会计内部控制知识竞赛、会计技能比武、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查防案件能力和综合履岗能力,以防范操作风险;大力加强会计人员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把思想教育和案件警示教育纳入培训计划,使思想教育经常化、规范化,通过培训使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合规经营、合法操作的理念,逐步建立先进的风险控制文化和合规文化,培养员工自觉遵章守制的习惯
(2)改进商业银行 会计 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在原有的内控制度基础上推陈出新,尤其是针对新推出的业务,要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作到内部控制有章可循;加强现行制度的评估分析工作,总结 新经验,提出新措施,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完善制度,促进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3)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如果不能被识别,它就不能被控制、转移或者管理。商业银行应通过狠抓会计基础管理、改进业务流程、提升系统功能,提高对风险的预警和控制能力;充分发挥 金融 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作用。
(4)从强化信息技术入手,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水平和质量。
商业银行应广泛使用 电子 计算 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银行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推进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逐步减少人工控制,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控制以减少故意风险发生的可能,增强会计业务风险控制的刚性约束,不断提高控制效果;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控,加强柜面业务实时监测系统的建设,使银行后台可以及时梳理出可疑交易、违规交易信息,进行实时预警和处理,有效地从技术手段上解决前后台之间、上下级行之间交易信息共享的及时性问题,充分发挥数据集中和后台集中控制的优势,提升对交易的监督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5)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都需要恰当且必不可少的监督,以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商业银行应加强会计内控队伍的建设,培养以会计主管、会计检查辅导员、结算专管员、电算化专管员和出纳专管员为主要内控监督力量的会计内控队伍,加强检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检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改革检查人员管理体制,提高检查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6)建立健全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制定会计检查问题整改制度,明晰内外部审计、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督办、整改报告、整改评价和整改责任追究流程,建立各类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反馈机制和跟踪检查的监督机制;强调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以实现资金安全运营和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防范会计风险为中心,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强化规章制度落实、创新管理控制手段,建立查防并重、人机结合、全员参与的会计内控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会计部位风险,全面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第四篇: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探究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
风险防范探究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防范论文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缺陷从内控环境、制度建设、制度执行、风险识别、会计监督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针对出现的风险从人员培训、制度改进、信息强化、监督整改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
(1)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文化尚未真正形成部分银行管理人员还未充分认识会计内部控制及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参与和重视不够,在日常管理中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造成管理风险;员工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业务的风险点了解不透规范操作意识没有得到强化由于制度传达不到位和理解不透
1彻容易造成操作不规范潜伏着操作风险;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对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相关风控措施手续太繁琐没必要从而以相互信任代替制度制约导致逆程序操作、重要物品管理不严、授权流于形式等违规操作现象的产生,出现意识风险;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个别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滋生拜金享乐思想为达到个人目的铤而走险而出现的员工职业道德上的故意风险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总体规划,表现为部分会计制度办法未能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造成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或会计制度整合程度差,数量多但不够系统完整;会计内部控制结构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会计内部控制覆盖不全面,只停留在主要业务层面和一些业务产品上,而未延伸到银行会计活动的所有层面和业务流程上;有的制度规定太过于原则化不切合基层行实际情况实际执行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
(3)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够思想上不够重视未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对制度的执行只做表面功夫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
形式;因业务水平欠缺、对制度理解不准确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够造成的制度执行不到位、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
(4)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方法落后会计控制方式未标准化,制度文件不够系统,缺乏对主要会计业务环节的全面分析,这样就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银行的会计业务风险;会计内部控制方式较为单一对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手段的研究处于被动局面,常常要等到案件发生后才总结经验,难以提前和充分识别新业务开办中存在的会计风险
(5)会计监督检查的有效性不足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评价体系,多层级多部门对同一业务内容重复检查,影响了会计内部控制效率;会计检查的覆盖面不能涵盖全部会计业务,在会计管理人员偏少、检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检查频率和深度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不能与银行风险程度相适应;缺乏对会计检查人员的再监督会计检查流于形式“查而不报、查而不纠”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问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和违规处罚措施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
(1)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提高员工素质促进合规文化的形成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开展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将会计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通过开展会计内部控制知识竞赛、会计技能比武、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查防案件能力和综合履岗能力以防范操作风险;大力加强会计人员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把思想教育和案件警示教育纳入培训计划使思想教育经常化、规范化通过培训使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合规经营、合法操作的理念逐步建立先进的风险控制文化和合规文化培养员工自觉遵章守制的习惯
(2)改进商业银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在原有的内控制度基础上推陈出新尤其是针对新推出的业务要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作到内部控制有章可循;加强现行制度的评估分析工作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措施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完善制度促进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3)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如果不能被识别它就不能被控制、转移或者管理商业银行应通过狠抓会计基础管理、改进业务流程、提升系统功能提高对风险的预警和控制能力;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作用
(4)从强化信息技术入手,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水平和质量
商业银行应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银行全部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预测推进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逐步减少人工控制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控制以减少故意风险发生的可能增强会计业务风险控制的刚性约束不断提高控制效果;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控加强柜面业务实时监测系统的建设使银行后台可以及时梳理出可疑交易、违规交易信息进行实时预警和处理有效地从技术手段上解决前后台之间、上下级行之间交易信息共享的及时性问题充分发挥数据集中和后台集中控制的优势提升对交易的监督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5)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都需要恰当且必不可少的监督,以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商业银行应加强会计内控队伍的建设培养以会计主管、会计检查辅导员、结算专管员、电算化专管员和出纳专管员为主要内控监督力量的会计
内控队伍加强检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检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改革检查人员管理体制提高检查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6)建立健全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制定会计检查问题整改制度明晰内外部审计、监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督办、整改报告、整改评价和整改责任追究流程建立各类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反馈机制和跟踪检查的监督机制;强调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要以实现资金安全运营和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防范会计风险为中心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强化规章制度落实、创新管理控制手段建立查防并重、人机结合、全员参与的会计内控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防范会计部位风险全面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第五篇: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银行内部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从内部控制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并初步勾画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建立的总体思路。
关键字内部控制管理者缺位风险控制
银行作为保证国家金融稳定的基石,各国的金融管理部门对其的监控一直没有放松。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也随之不断涌现,全球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创新化的过程中,风险危机逐渐显现,内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其典型代表就是,1994年英国“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倒闭,1995年日本大和银行巨额亏损丑闻,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与2002年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违规贷款案。以上危机既涉及发达国家,也涉及发展中过家;既涉及经济制度完善的国家,也涉及经济转型的国家,形成这些恶性事件的诱因众多,但涉案银行缺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却是共同点。
1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其既定目标的实现,在其内部对业务流程、财务会计、员工行为操守所采取的有别于企业日常管理的控制程序。通过在单位内部设置严格的约束和制度,以防止员工舞弊行为的发生。其最初起源于西方审计学中的“内部牵制”,它是指每项经济活动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员工负责,从而形成相互约束、相互监管的财务制度,并主要运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如财会制度中的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但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内部牵制制度逐渐渗透到企业各部门,发展成为现金内部控制制度。对商业银行而言,内部监控体系建立取决于银行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体制结构等诸多因素,彼此之间有一定差距,监控的重点亦有所不同。因此,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作为商业银行制定内部监控体系的纲要。2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分业经营制度,长期承受着政府和国有企业对其正常经济业务的干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实行“总量控制,规模管理”办法,导致其发放贷款“重量不重质”。此外,由于国有银行普遍缺乏完善的内部监控,行内人员违规操作不时发生,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增多,威胁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建立“分级管理、分工监督”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总体上,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四大问题。
2.1存在“所有者管理缺位”现象,内部控制环境恶劣
一是国有银行仍未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存在模糊不清的委托管理关系,员工激励不足,造成严重的所有者管理缺位;二是没有在行内树立内部控制优先的指导思想,存在“重业务轻内控”的倾向,内部控制没有跟上业务发展速度;三是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理解不透彻,把日常管理和内部控制、审计相混淆。2.2银行的内部控制文化尚未形成
总行领导甚少向行内员工发布明确的内部控制守则和信息,令部分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责任与权限不了解,不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角色与作用,使得员工放弃相互监督的权利,但求自保;发现问题不敢上报,使下情难以上达,信息交流损失严重,此情况在银行基层机构尤为显着。
2.3风险评估体制不完善和内部控制不足并存
目前,国有银行还没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构,对各种可测风险与不可测风险缺乏严密、客观的评估;银行内部各系统的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对考核过程及其结果真实性没有相关的检查措施;开发新产品时不能及时补充、调整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内控盲点。此外,银行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与银行机构面临的风险程度不适应,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即使内控时发现违规现象,处理结果也不严厉,对银行员工没能起到警示作用。2.4监督、再控制机制薄弱
虽然各级国有商业银行都设置内审部门,但在现行的银行体制下,该部门在人事、费用支出等方面完全受制于本行的领导层,其监管活动受到日常管理所限制,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权利,更无法履行其对内部控制再控制的职能。内部控制人员、权利制约机制尚未形成,各业务部门与内控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甚至出现交叉任职情况,严重削弱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国有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改革建议
3.1统一法人体系,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从目前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统一法人体制和股份产权化制度,使银行法人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承担法人责任;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的规范运作,明确利益分配制度,强化经营约束,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2)提高最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在全行中建立内控优先的原则,制定严格的内控规章,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一是按照国际规范的内控原则和内控系统的框架,尽快建立以董事会、监事会为主导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在制度上和组织上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研究。二是横向上建立权力制衡、分工牵制的管理模式;在纵向上减少管理层次,加强对下级单位的监控,形成纵横交错的平面化管理。使每位员工(包括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在每项业务、每项操作中,都处于严格的内控制度约束之下,使任何经营活动有迹可查,防止内控机制出现死角。3.2注重员工自律意识的培养
在全行员工间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进行定点宣传,使员工明确自己岗位的职责,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全体员工自觉地用金融法规和内控制度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创造一种浓厚的内部文化氛围。
3.3切实履行内部控制制度,促进风险评估体系完善
(1)树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在员工间建立“认制度不认人”的理念,明确条例执行人,以保证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在制度上防范风险的发生。
(2)建立统一的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由总行牵头,根据行内各部门的业务规范、业务性质和风险特点,统一指定系统、全面的风险度量办法和风险管理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动态、量化的监控,并下发各分行严格执行。
(3)以“内控优先”为原则,建立风险评估制度,防止“巴林银行事件”重演。必须按月核对基层前台人员的账目,并对其道德风险、操作风险进行评估;每季对银行流动性资产进行清查,防止内部舞弊,侵吞公有财产;每半年,有针对性地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借款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贷后检查,对易发案环节和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3.4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系统
理顺内部控制体制,保持内部控制体系的独立性与系统性,改革现行银行内部的内控体制。必须实行总行垂直领导向下派驻的内控管理体系,由总行直接负责各内控部门的人事调任与费用开支,加强总行对下属各行重大财务事项及一把手财务状况的监督,强化内控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审计是对现有政策与程序是否充分以及银行是否遵循现有政策与程序所做的独立评估,发挥着对内部控制再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银行内控进行测试并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银行经营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甘培根,林志琦.外国金融制度与业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武康平.货币银行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