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意见(5篇可选)

时间:2019-05-14 03:0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意见

区、区、县、县人民政府和人武部,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切实加强我市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装备保障,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军区司令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配套建设的意见》(鄂政办发〔〕56号)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提高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对于维护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预备役部队作为一支重要应急力量,需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行动任务,必须保障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建设。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军事机关高度重视预备役部队建设,预备役部队基本设施逐步完善,组织布局更加合理,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但由于遂行处突维稳、抢险救灾、安保警戒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装备器材严重缺乏,经费保障不足,影响和制约了预备役部队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应急作用的发挥。各级各部门和军事机关要充分认识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装备建设质量,增强预备役部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二、积极融合军地资源,抓好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

装备保障是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物质技术基础,非战争军事行动形式多样,所需装备器材品种多、数量大,必须充分融合军地资源搞建设,不断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能力。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采取利用现有、预编预征、指定使用、购置等方法,多渠道筹措配齐各类装备器材。对部队现有的能够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武器装备,要充分利用;对工程机械、运输车等大型通用装备,采取预编征用的办法解决,交通部门要积极配合;对冲锋舟、帐篷等救灾物资,采取指定使用的办法进行保障,地方减灾救灾部门要积极配合;对救生衣、锹镐、对讲机等小型装备器材,由部队根据需要购买。要按照“实在管用、系统配套”的原则,采取多种渠道聚合财力,逐步建成集供、管、修、训于一体的装备管理设施体系。要加强对装备器材的管理,保持良好状况,确保随时投入使用。原则上预编征用和指定使用装备由原单位(业主)负责管理,其他装备器材由预备役部队管理。要加强经费保障,确保本单位所组建的预备役部队各营(连)在正常预算基础上,每年适当增加工作经费,用于购置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所必须的物资器材和进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调研、训练、演练、培训、工作协调等。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地方和部队的审计监督。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有序推进

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今年,上级军事会议研究确定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三年三步走”总体规划,即:今年抓试点,探索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方法路子;明年推广普及成果,筹划配齐各类装备器材;后年重点抓装备保障训练演练,完善方案计划,全面形成装备保障能力(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各级政府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预备役部队装备保障建设能够适应“两场”(战场和市场经济)需要、提高“两力”(快速动员能力和遂行作战任务能力)标准、完成“两多”(多种安全威胁、多样化军事行动)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高标准完成装备保障建设规划和目标。要把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所需通用装备器材和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处置突发事件物资经费保障体系,统一规划,同步实施。要成立政府牵头、军地机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军地齐抓的合力。要建立形势分析、情况互通、协调督办等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在人员选配、物资器材筹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必要的保障,确保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篇: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武装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行动,非战争军事行动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冲突和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重大灾害,是集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因素于一体的特殊行动。它既是非常严肃的军事行动,又是重要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因此,民兵预备役人员要积极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为国家的安全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清晰认识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重要意义 “非战争军事行动”原本是一个特定称谓。在1993年美国陆军《作战纲要》中,美军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国际环境下,和平与战争的界限已变得模糊不清,军事力量在技术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及国际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已使得一个国家可以运用军事手段去实现许多政治目的而无需进行战争。这就要求军队准备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的同时,寻求通过非战争军事行动来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

那么,哪些武力运用方式可纳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之列呢?国家援助、安全援助、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援助、抢险救灾、反恐怖、缉毒、武装护送、情报的收集与分享、联合演习、显示武力、撤离非战斗人员、强制实现和平等,是世界主要国家实施和将来要进行的比较典型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更宽泛地讲,只要不是战争,为达成一定政治目的而展开的军事行动都应是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平时期,通过显示武力军事威慑来体现和实现政治意图,是最觉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方式。

可见,非战争军事行动离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组成部分之一的民兵预备役并不遥远,它渗透在民兵遂行的各项具体任务中。这是历史赋予的任务,也是时代的特殊要求,更是民兵队伍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要求。

(一)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历史赋予民兵预备役的重要职能和使命

当今,和平虽是主流,但世界霸权主义者仍在,西化、分化、遏制我国和平发展的势力在扩大,影响我国安全的各种威胁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威胁呈密集多发之势,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任务日益繁重。所以,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有力助手和强大后备力量,民兵预备役逐渐成为应付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历史赋予民兵预备役的重要职能和使命。

(二)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时代赋予民兵预备役的特殊要求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各类多样、样式繁多。虽然任务繁重,但是民兵预备役人员完全可以承担时代赋予的特殊要求。平时,民兵预备役人员可以广泛收集信息,了解社会动向,看守武器仓库等重要目标,参加维护社会治安等活动。突发事件来临时,在统一组织领导下,可以参与一线行动,进行支持保障,动员补充,及时平息或控制事态,迅速排除险情,消除破坏后果。

(三)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是民兵预备役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 目前,我国基干民兵和预备役人员数量众多,分布点多面广,是旦有事,可就地就近动员使用,率先展开到位。况且,民兵预备役人员寓兵于民,平时融于当地社会,对本地敌情、社情、民情比较了解,能够有效而快速与公安、武警和现役部队紧密配合,参与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比如,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搞震救灾、北京奥运安保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安保、广州亚运会安保中,都有大量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二、民兵预备役人员要为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做好充分准备 人员的素质是形成现实行动能力和夺取战争军事行动胜利的必要条件。只有高素质的民兵预备役人员才能使装备充分发挥威力,才能使正确的行动思想得以正确贯彻实行。因此,民兵预备役人员平时要加强锻造过硬的军政素质,为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做好充分准备。

(一)筑牢思想根基,坚定政治信念

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任务多样化、时空透明化、政治敏感化等特点,因此民兵预备役人员必须筑牢思想根基,坚定政治信念,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筑牢听党指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做好一切必要的精神准备。总之,民兵预备役人员只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心中充满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关键时刻就能站出来、豁出去,成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一支强大队伍。

(二)加强军事训练,培养战斗作风 非战争军事行动,虽然不是真正的战争,但危险无处不在,要求民兵预备役人员必须具备英勇善战、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连续战斗、不怕牺牲的顽强作风。因此,必须通过日常严格的管理教育和扎实的军事训练,在挑战艰难困苦和迎战风险的考验中,培养民兵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比如,针对自然灾害等偶发性事件的特点,加强应急抢险、紧急救援、维护秩序等专项行动的针对性训练;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来的快、情况变化快、工作节奏快的特点,增强快速动员训练,提高灵活应对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协同训练和综合演练,增强整体行动能力。总之,通过练组织指挥、练协同保障、练意志品质、练纪律作风,有效地提高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战斗力水平。

(三)加强文化修养,提高能力素质

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既是对民兵预备役人员战斗力的检验,也是对其综合素质的考验。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参与人员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一要注重打牢文化知识基础,特别是要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基本常识学习和各种技能训练,做到文武兼备。二要强化法制观念。我国目前制定颁发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等70多部涉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因此,民兵要增强法制观念,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过程中做到依法行动。三要加强心理学知识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参加抢险救灾、制乱平暴、处突维稳等,环境恶劣,任务繁重,精神高度紧张,民兵预备役人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因此,要通过有组织、多形式的心理教育和训练,掌握现代心理学知识,学会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生理变化以及自我心理暗示的手段来排解不良情绪,使民兵预备役成为一支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坚强队伍。

三、民兵预备役人员要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挑重担当先锋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加上气候变化不定,地震、洪水、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紧迫而具体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民兵预备役人员一定要勇挑重担,争当先锋。

(一)大力发杨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参加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大无畏精神和旺盛斗志是致胜法宝。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参战人员往往面临各种困难的严峻考验,甚至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所以要大力发扬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比如,大力发扬万众一心的精神,众人同心就能所向披靡的信心,积极抢救伤员,妥善安置灾民,快速稳定秩序,高标准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大力发扬不畏艰险的精神,大灾大难面前,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品格,排除千难万险,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战胜各种灾害;大力发扬科学救灾的精神,在同各种灾害的艰苦博斗中,尊重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抗争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抢险救灾的速度和效益。

(二)努力做好各阶段的具体工作 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民兵预备役人员要承担灾前、灾中、灾后阶段性的多项具体工作。首先,灾前要加强对易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大力普及防灾救灾的知识,以增强人民群众的防洪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其次,灾中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搞好军地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团结协作。在行动中,要按照分工各司其职,重点搞好通信联络、给养和医疗救护等工作,发挥熟悉当地地形和社情等优势,为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部队提供各种保障。最后,灾后要投入到重建任务中,尽力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帮助人民群众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把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发挥领导干部模范带着作用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民兵预备役人员中的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模范行动,感召和激励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产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良好效应。第一,党委、支部要坚强有力,发挥堡垒作用。在抢险救灾一线,党委、支部要坚强有力的领导作用,把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成为洪水冲不跨、困难压不倒的坚强堡垒。第二、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发挥表率作用。在抢险救灾一线,领导干部的靠前指挥、身先士卒,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力量,能够带动和感染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第三,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发挥核心作用,号召和带动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和群众共同奋斗,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川安监〔2011〕332号

各市(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精神,不断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今年以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1〕104号)(附件1)、《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一〔2011〕177号,以下简称《评分办法》)(附件2)、《关于印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一〔2011〕190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附件3),为进一步推进四川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明确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切实落实《国务院通知》和《指导意见》精神,本着规范工作、全面推进的原则,健全完善标准化建设评审标准体系、评审组织体系和奖励约束体系;强化石油天然气生产单位HSE管理体系建设,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分级达标;促进非煤矿山实现全员参与、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推进本质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消除事故隐患,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二)工作目标:2011年底前,完善和规范评审体系建设,20%的矿山和尾矿库达到三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其中:20%的大中型非煤矿山(地下矿山年开采规模15万吨及以上、露天矿山年开采规模50万吨及以上,下同)和三等以上(含三等)尾矿库达到二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2012年底前,40%的非煤矿山和尾矿库达到三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其中:50%的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山和三等以上(含三等)尾矿库达到二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2013年底前,所有非煤矿山和尾矿库达到三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2015年底前,80%的大中型非煤矿山达到二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二、完善标准化建设的工作体系

(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采用标准化得分和安全绩效两个指标确定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共3个等级,其中一级为最高。对非煤矿山地下开采系统、露天开采系统、尾矿库、小型露天采石场和石油天然气生产单位分别按照相应的评分办法进行评审、确定达标等级。在一个采矿区域内(即只有一个采矿许可证或矿权)具有多个生产系统的矿山企业,按照生产系统分别进行评定,以评定的最低等级的生产系统作为企业的安全标准化最后等级。具有多个下属矿山企业的上级管理公司可不进行安全标准化等级评定。

(二)按照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非煤矿山一级标准化评审组织工作;省安全监管局负责非煤矿山二级标准化评审组织工作;市(州)安全监管部门负责非煤矿山三级标准化评审组织工作。

四川省安全监管局确定全省非煤矿山二级标准化评审组织单位和二级、三级标准化评审单位;市(州)安全监管部门确定本辖区非煤矿山三级标准化评审组织单位,并报省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三级评审组织单位原则上由市(州)安全监管部门承担,也可委托市(州)安全监管部门管理的社团组织、直属事业单位或非煤矿山技术支撑机构承担。

二级评审单位可以承担三级评审工作。评审单位不得为安全监管部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

(三)符合《管理办法》规定条件的组织或机构均可向相应的安全监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方可从事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评审组织和评审工作。二级标准化评审组织单位和二、三级评审单位名单将在省局网站上公告。

评审组织单位负责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申请受理、组织评审单位进行评审、向安全监管部门提交评审材料、颁发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和牌匾等工作。

评审单位按照评审组织单位工作安排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客观、公正,依法独立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不得弄虚作假,对作出的评审报告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标准化评审程序

(一)非煤矿山标准化等级评审定级程序为:矿山自评,评审组织单位组织评审,安全监管部门审核公告。

(二)自评、申请: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尾矿库为正常库),建立标准化体系并良好运行6个月以上的非煤矿山,可成立自评组织机构,自评确定相应等级,形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非煤矿山根据自评等级,向安全监管部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提出书面评审申请。

(三)评审、报告:评审组织单位收到企业评审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对符合要求的,由申请企业从安全监管部门确定的评审单位中自主选择评审单位开展评审工作。评审单位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个月(不含整改时间)内按相关要求和程序完成评审工作,并向评审组织单位提交评审报告、评审工作总结、评审结论原件等相关材料。评审组织单位应对评审相关材料进行审核,认定其符合要求并确定等级后,向负责审核公告的安全监管部门提交评审报告表、评审报告等相关材料。

(四)审核、公告:安全监管部门对评审组织单位提交的评审报告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公告。

(五)颁发证书、牌匾:经安全监管部门公告后,由评审组织单位颁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牌匾。证书、牌匾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制,按照相应等级统一编号。

(六)安全标准化等级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内,发生《评分办法》中明确的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或具有重大影响事件的,取消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经整改合格后,可重新进行评审、确定标准化等级。

(七)2011年8月底前按原考核标准已经取得标准化等级认定并经安全监管部门审核公告的非煤矿山,原三级标准化矿山视同为新标准的二级标准化矿山,原四级和五级标准化矿山视同为新标准的三级标准化矿山。三年有效期满后,再按新标准评定等级。

按原规定已经企业自己评审和考评单位初审达到三、四、五级标准化,但未经安全监管部门审核公告的矿山企业,必须经原考评单位按照新的《评分办法》规定的否决项对考评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论书面报告安监部门。对符合标准化等级评审条件,且未发生《评分办法》中明确的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或具有重大影响事件的,仍按原三、四、五级标准确定等级,三年有效期满,再按新标准评定等级;经复核不符合《评分办法》规定的参加标准化等级评审条件的,或发生《评分办法》中明确的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或具有重大影响事件的,取消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经整改合格后,按新标准重新申请评审。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将标准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安监部门和非煤矿山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国家和省局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结合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制订和完善推进工作方案,落实具体的工作措施。各级安监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督促企业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本质安全,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非煤矿山要把重点放在加强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并持续改进;要注重工作实效,真抓实干,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托评审组织单位,加强对非煤矿山企业和评审单位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认真组织评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要积极主动为非煤矿山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加强对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有效推进非煤矿山标准化建设工作。

(三)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标准化评审组织机构和评审机构、非煤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督促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要严格执法,对评审单位的评审结果进行抽查,出现两次不合格的,一律取消其评审单位资格;对取得标准化等级认定的非煤矿山进行现场抽查,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撤销其标准化等级;对在2013年底前未达到三级以上安全标准化等级的非煤矿山,要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限期达标;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要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同时,要严格遵循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规定,各级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在标准化创建工作中收取费用。

(四)非煤矿山企业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应当达到三级以上安全标准化等级;如在提出延期申请之前6个月内经评审达到二级以上安全标准化等级的,可以不提交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各地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措施,对于达到标准化等级的非煤矿山,在行政许可和落实相关安全生产经济政策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其不断提高标准化等级。

(五)砖瓦用粘土、卤水等矿山可参照本意见开展相关达标工作,各市(州)安全监管部门可自行提出具体要求。

(六)本实施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四川省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实施规范(试行)》(川安监[2009]129号)同时废止。

附件1:《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1〕104号)(国家局网上下载)。

附件2:《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一〔2011〕177号)(国家局网上下载)。

附件3:《关于印发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一〔2011〕190号)(国家局网上下载)。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道里区人民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转发的《市委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关于2012年人民建议征集题目的通知》的通知(哈里征发[2012]1号)文件精神,同时为加强我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服务民生,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会议精神,以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全面加强我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规范化建设。

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原则

(一)科学设置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职责,确保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二)科学整合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方面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提高我区的劳动保障的工作效率。

(三)科学划分网格,合理配置人员,完善工作程序,确保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能够把好政策关。

三、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

(一)各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在各个社区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也可以将若干个社区划分成一个网格,在一个网格内单独设立一个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具体负责社区或网格内的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形成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二级管理三级服务的劳动保障工作管理服务体系。

(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的服务区域(网格)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划定。

四、工作职责和任务

(一)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宣传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督促指导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

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完成上级劳动保障机构部署的其他工作。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关系调整和社会保障服务:

1.劳动就业服务:

(1)就业与失业登记工作。负责办理本街道就业和失业人员(员工)的登记和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就业再就业、失业员工(困难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的个人基本情况台帐。负责辖区灵活就业人员和临近退休失业人员的就业登记、社保补贴和日常动态管理工作。

(2)就业援助工作。负责街道困难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的认定复审工作。对困难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低保人员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进行调查、登记、建档、统计、推荐就业和跟踪服务管理等工作。

(3)培训报名受理工作。负责受理辖区失业人员报名参加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青年见习培训的申请。对符合条件的,推荐参加培训。

(4)组织指导服务工作。负责为辖区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指导。指导并组织失业人员参加公共培训和免费电脑培训。指导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申请享受就业、再就业、培训等各项优惠政策。

(5)统计报表。负责街道劳动就业服务各项业务工作的月报表的编制和统计上报工作。

2.劳动关系调整:

(1)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

(2)建立辖区用人单位完整的劳动用工档案和数据库,全面动态地掌握辖区劳动关系状况。同时,建立和健全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监管制度、分类监控预警制度和劳动保障诚信档案。

(3)组织和指导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对辖区用人单位劳动关系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原则上三个月内至少巡查一次,对重点监控行业用人单位原则上一个月至少巡查一次。

(4)受理本辖区用人单位违法劳动用工的投诉和举报,并进行立案调查和调解处理。

(5)根据行政执法委托权限进行劳动监察执法。

(6)协助区劳动部门及街道综合执法部门对辖区用人单位开展执法检查、立案、调查取证、文书送达等工作,依法纠正和查处劳动用工违法行为。

(7)对本辖区内发生的集体上访、罢工等劳资纠纷突发性事件,及时到达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并跟踪处理,同时上报区劳动部门。

(8)配合其他职能部门做好本辖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工作。

(9)负责本辖区用人单位员工劳动合同签收(备案)表的收取及统计上报工作。

(10)负责本辖区协调劳动关系业务工作情况半年报和年报统计上报工作。

(10)完成上级劳动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3.社会保障服务:

(1)掌握辖区离退休和因工伤残抚恤人员基本情况。

(2)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负责企业退休人员活动经费的收取、管理和使用,协助街道党组织接收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关系,接转企业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

(3)提供失业人员失业救济和生活困难状况信息,协助辖区失业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4)开展辖区内领取社保待遇人员生存验证工作,协助异地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

(5)组织指导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开展退休人员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

(6)负责辖区退管活动经费的预算上报及使用管理工作。

(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窗口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宣传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完成上级劳动保障机构部署的其他工作。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服务、劳动关系调整和社会保障服务:

1.劳动就业服务:

(1)开展就业与失业管理。协助街道劳动保障所对本社区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困难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建立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台帐,定期调查、反馈信息,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2)社区就业工作。负责调查、收集、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信息。为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求职登记、招聘信息、推荐就业等职业介绍服务。

(3)就业援助工作。负责社区困难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的认定初审和公示工作。对困难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享受低保人员等特殊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入户家访,送岗位上门的服务。建立动态信息台帐,定期了解、登记、反馈援助对象就业、培训、家庭等方面的信息。承办就业援助的具体工作。

(4)为申请失业登记的社区居民开具失业证明。

2.劳动关系调整:

(1)开展日常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服务,引导劳动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投诉、解决纠纷。

(2)对辖区用人单位劳动关系情况开展日常巡查,原则上三个月内至少巡查一次,对重点监控行业用人单位原则上一个月至少巡查一次。

(3)建立辖区用人单位完整的劳动用工档案和数据库,全面动态地掌握辖区劳动关系状况。协助劳动保障事务所建立和健全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监管制度、分类监控预警制度和劳动保障诚信档案。

(4)受理对本辖区用人单位违法劳动用工的投诉和举报,进行登记、初步调解并跟踪落实,同时向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汇报。

(5)协助区、街道劳动部门及街道综合执法部门开展各类执法检查、案件办理工作。

(6)及时上报辖区劳资纠纷群体性突发事件,并协助区、街道劳动部门进行跟踪处理。

(7)协助区、街道劳动部门做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工作。

(8)完成上级劳动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3.社会保障服务:

(1)掌握辖区离退休人员、伤残人员及工亡人员的供养亲属等服务人群的情况,并建立数据库。

(2)对离退休人员、伤残人员及工亡人员的供养亲属每年进行领取社保待遇的资格认证工作。

(3)协助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接收和接续退休人员的党组织关系、人事档案,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4)调查辖区内失业人员就业及生活状况,协助接续其社会保险关系,提供失业人员享受失业救济与生活困难状况的信息。

(5)开展社区服务人群的医疗保险就医扶助服务。

(6)组织和协助离退休人员参加社区文体活动。

(7)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协助其家属向社保机构申领丧葬费、抚恤金等善后工作。

(8)指导社区内灵活就业人员办理各类社会保险。

第五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和管理的意见

沪府办发〔2012〕3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不断完善本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改善民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本市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即经济适用住房,下同)、公共租赁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即动迁安置房,下同)“四位一体”、租售并举为特征的住房保障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保证,是积极满足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市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保障性安居工程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的重大意义,加快解决本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努力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各项任务。

(二)明确基本要求。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合理确定各类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并加强相互衔接、有机联动。对城镇户籍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主要实施廉租住房制度;对城镇户籍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主要实施共有产权保

—1—

障住房制度;对存在阶段性住房困难的本市青年职工和引进人才、来沪务工人员及其他常住人口,主要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结合旧区改造,定向供应征收安置住房,改善旧城区内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到“十二五”期末,使本市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本市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等常住人口阶段性居住困难得到有效缓解。

(三)完善制度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具有上海特点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征收安置住房等住房保障基本制度,加强各类住房保障制度、政策的有机衔接,建立优化配置、平衡需求的各类保障性住房房源用途调整机制;进一步细化相关管理办法、操作方法和配套政策,逐步形成较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基础管理,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长效运行的住房保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住房保障动态管理。

(四)统筹安排2012年目标任务。“十二五”时期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各区(县)要按照任务目标,自下而上,按需申报,编制本区域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将任务分解到年。2012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本市将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努力扩大供应范围,以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为重点,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住房保障工作深入发展。2012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为:新开工建设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17.08万套,竣工9万套,达到供应要求11.4万套;由市住房保障领导小组、市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将全市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区(县)政府要按照要求,鼓足干劲,勇于创新,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对“十二五”后三年目标任务,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本市的实际需求,结合《上海市住房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2—

适时适度优化完善。

二、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一)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根据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的实际需求,结合市场化租赁住房的发展趋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编制全市和各区(县)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中心城区要突出面向社会供应的公共租赁住房;郊区特别是来沪务工人员集中的产业园区、经济园区要积极发展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公共租赁住房(单位租赁房);引进人才聚集的区域要合理安排一批定向供应的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要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公共租赁住房成规模、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机制,加快建设和筹措房源,在供应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扩大供应规模,体现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安排的实际成效。

要聚焦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入、经租运营中的突出问题,加强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千方百计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推进市场化运作。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采取划拨、出让等方式供应土地,并事先规定建设要求、套型结构等,作为土地供应的前置条件。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规划建设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面积比例可适当增加,统一经营管理,努力实现资金平衡。公共租赁住房的套型面积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的建筑设计规范要求,以小户型为主,满足基本居住需要。要进一步细化公共租赁住房配套政策,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积极探索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回收机制,鼓励社会机构投资和经营公共租赁住房。

(二)扩大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合理放宽廉租住房准入条件,实行“应保尽保”;进一步扩大实物配租范围,着力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加大力度,通过新建、配建、改建、收购、包租转租等各种方式,积极筹措适用、适配的廉租住房,及时投入供应,满足实物配租需要;探索建立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与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衔接机制,逐步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统一经租、并

—3—

轨运行,完善房源和产权管理。

(三)积极发展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按照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准入标准,及时保证房源供应,扩大政策受益面。开展申请审核工作,保证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分配结果公平公正。坚持实行“共有产权”运作机制,合理设定住房销售价格以及政府和购房人的产权份额;共有产权保障住房按照规定上市转让的,属于政府产权份额的收入应全部用于住房保障,严格管理、规范使用。

(四)保证征收安置住房建设供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加快建设和供应就近安置住房和异地安置住房,满足房屋被征收居民的不同需求。依托大型居住社区选址规划,集中建设一批征收安置住房,着重解决中心城区征收安置房源紧缺的矛盾。此外,在南汇新城地区,开展特定供应区域、特定供应对象、限定销售价格、限制交易转让的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和供应,解决特定地区企事业职工、引进人才的住房困难。

(五)加快推进旧区改造。旧区改造作为改善广大市民群众住房条件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是一项重要的住房保障工作。要认真落实《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以及市政府办公厅《加快推进本市“十二五”旧区改造若干问题的意见》(沪府办发〔2012〕26号)和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市建设交通委、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关于推进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的试行意见》(沪府办发〔2011〕28号),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启动和推进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国有农场职工危旧房改造等。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人为本、依法征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过程全公开,结果全透明”,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加强监督和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在开展新一轮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关于农村危旧房改造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合理扩大规模,完善操作程序,出台支持政策,—4—

加强监督管理,重点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的家庭和残疾人解决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三、全面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一)确保用地供应。依据住房保障规划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保障性住房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重点保证。在符合规划的情况下,对储备土地和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优先安排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提前搞好保障性住房项目储备并落实到具体地块。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按照规划要求,对具备独立开发条件的“退二进三”地块,实施配套开发建设保障性住房和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区(县)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鼓励由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投资建设主体,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稳定长效收益,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有序推动面上发展。严格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用途管理,未经市、区(县)政府批准同意,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单位或个人,依法从严处理。

(二)增加政府投入。继续加大市、区(县)两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区(县)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机构的资本金足额及时到位,并按照规定,对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机构的建设运营给予支持。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措。市、区(县)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应不低于10%,在确保完成当年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任务的前提下,可用于旧区改造,并及时安排使用。中央代发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应优先安排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项目,可按照约定期限,支付土地费用并以项目销售款清缴。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还贷期间,经营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应上缴国库的,上缴后应及时用于偿还

—5—

贷款。

(三)严格执行配建政策。严格执行市政府批转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等五部门制订的《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配建暂行意见》(沪府〔2010〕46号),认真落实在新出让商品住宅用地项目中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的要求,凡未配建或少配建的项目,一律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配建的房源及按照规定转化的资金应优先用于租赁型保障住房。要对相关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违规行为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本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带头支持保障性住房的信贷融资,鼓励以银团贷款形式发放贷款,特别是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努力扩大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试点范围,突出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组建地产集团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机构,作为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按照规定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借款;区(县)政府成立的公共租赁住房运营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规定直接向各商业银行借款。采取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以及后续在建工程抵押、商业配套设施等补缴土地出让金后上市等措施,满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开发建设贷款的风险抵补和本息偿还要求。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四证齐全”审批放贷的简化手续,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名单式管理等方式,推动商业银行落实信贷支持。

(五)开拓创新融资渠道。积极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或房地产开发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或中期票据,专项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利用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债权融资产品的试点工作。积极开拓利用保险资金、社会资金投融资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渠道。

(六)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用于旧区改造的征收安置住房、配建的保障性住房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转让旧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按照规定给予享受税收优惠。税务、住房保障等部门

—6—

要加强合作、共享信息,确保各项保障性住房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四、提高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配套水平

(一)优化规划设计。要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旧区改造、新城和新市镇建设,合理选址,统筹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和大型居住社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继续优化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按照“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紧凑合理”的要求,完善相关设计标准、规范和导则;在增加小户型住房比例、控制套型建筑面积的同时,科学利用空间,不断提高小户型住房的设计水平,有效满足基本居住需要,并积极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

(二)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责任。坚持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的制度,明确其法定代表人和项目负责人为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坚持设计单位对工程设计质量负责的制度,设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设计导则,对建筑物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实施优化及细化设计。建立健全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明确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为施工质量第一责任人,实行质量责任承诺和公示制度。严格执行工程监理费按照基准费率上浮20%计费的规定,强化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确保监理机构的人员和组织形式满足工程监理实际需要。实行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构配件、半成品、设备以及工程实体的质量实行企业自检、监理平行检验和政府监督抽检;探索建立居民代表对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跟踪与监督机制;建设部门应当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等行为及时查处,并依法向社会公开。健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参建各单位的关键岗位人员实行记分处罚制度,实行动态考核;将违法违规或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建设工程企业、建材企业和建设单位列入不良信用名单,并按照规定纳入本市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供有关社会主体依法查询使用。在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中,认真贯彻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50375—2006),建立激励示范引领机制;加强分户验收工作,—7—

试行由第三方实施分户验收抽检的方法,开展“投诉不出小区”活动,实行质量投诉追查制度。

(三)提高配套建设水平。对成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大型居住社区,按照“规划优先、同步配套、以人为本、确保基本需求”和“区(县)为主,市区(县)联手”的原则,抓好保障性住房基地的市政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并按照《住宅建筑通信配套工程技术规范》,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力度,加快完善公交出行系统,引进优质教育和卫生资源,完善银行、邮政、文体、商业等必备生活业态。各相关单位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从长远发展着眼,尽早投入并尽快启用各项配套设施,努力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同步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外围道路、供排水、公交枢纽等市政设施建设,满足保障性住房竣工交付需要。

五、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基础管理

(一)规范准入机制。严格实行保障性住房准入制度,坚持公开公平、阳光操作,完善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公示、轮候、供应等工作程序。坚持申请对象如实申报、审核机构据实核查、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申请准入机制,进一步健全申请对象身份、住房、收入、财产等信息比对系统,不断提高审核质量与效率。对以虚假资料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的,一经查实应立即纠正,并取消其在5年内申请保障性住房的资格。建立住房保障诚信档案,与本市社会诚信体系相衔接,完善失信惩戒制度。

(二)严格租售管理。保障性住房要明确使用要求和违规使用的处理办法,并在租赁、出售合同中予以约定。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的租赁合同示范文本,实行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公共租赁住房租赁期限一般为2—6年;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等出售型保障性住房在规定年限内,不得上市交易;对中介机构违规代理出租、出售保障性住房的,依法给予处罚。完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上市交易收入分配的操作办法,建立住房保障机构回购住房的运作机制。探索创新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模式,发挥住户自我管理作用,建立住房保

—8—

障机构、物业服务机构和社区基层组织综合服务管理机制。

(三)健全退出管理。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司法等各种手段,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不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对象,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承租人不再符合相关住房保障条件的,要在规定期限内腾退,逾期不腾退的,可按高于市场价格收缴租金;共有产权保障住房购房人通过购置、继承、受赠等方式获得其他住房的,应按照规定退出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对拒不服从退出管理的,可以依照规定或合同约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四)加强住房保障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全面构建、持续发展住房保障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市住房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市和区(县)政府将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作用。区(县)政府要完善住房保障管理机构职能,加强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街道(乡镇)住房保障工作部门的作用。要充实工作人员,保证队伍稳定性;落实工作经费,配备必要设备设施;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强化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政策和业务能力。

(五)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市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向社会公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计划、项目开工和竣工情况。项目开工和竣工情况应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方式和建设总套数等,通过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和项目所在地等渠道,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完善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已有住房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建立完善住房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网络,优化信息采集体系,强化信息核验、比对和综合应用的功能,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房源供应、申请审核、轮候排序、配租配售、日常使用、违规查处等各项工作实施全过程、动态化信息监测和管理,更好地体现服务工作、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作用。

六、落实政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9—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市政府通过确立规划和制定计划、协调资源和资金等方式,推动和支持区(县)政府落实住房保障各项任务。区(县)政府是本地区实施住房保障的责任主体,负责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住房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轮候供应和租后售后管理等各项工作。市政府实行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将有关工作任务纳入对区(县)政府的政绩考核之中。各级政府要将住房保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向同级人大报告。

(二)落实工作责任。市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市政府工作安排,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切实推进住房保障各项任务完成。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各类保障性住房制度政策,编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和分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中,并积极支持有关企业发行保障性住房建设债券。市建设部门要确定本市旧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的计划和具体任务,制订征收安置住房房源供应计划和有关分配方案;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大型居住社区优质资源引进,组织推进外围市政配套设施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水平。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快保障性住房的规划选址和土地储备,保证建设项目的土地供应,完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市场化运作的规划和土地等支持政策,落实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租赁住房等各项工作。市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政府资金投入,落实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在市场化运作方式下财政管理支持的方法,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市税务部门要细化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和旧区改造项目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措施。市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保障性住房和旧区改造项目的投融资创新工作,切实推动各商业银行加大信贷规模、发行中期票据、创设金融产品等支持力度,指导利用企业年金基金、各类保险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公共租赁住

—10—

房。市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申请对象的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系统,不断完善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提高核对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市人事劳动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指导各区(县)加强住房保障机构和队伍建设的工作。市公安、卫生、教育、绿化市容、经济信息化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落实保障性住房日常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相关工作。

(三)完善工作机制。各区(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用好政策,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审批程序,通过各相关行政审批部门联合会审、绿色通道等方式,创新审批机制,简化办事手续,缩短项目审批周期;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规范监督管理,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市政府将建立区(县)住房保障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和工作机制。市住房保障领导小组和市旧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组织定期检查和年终考核,对检查和考核情况要分析评价后报市委、市政府,并将各区(县)考核评价情况适当向社会公布;建立约谈和问责机制,对资金和用地不落实、政策措施不到位、工作进度缓慢的区(县)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区(县),市监察、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城乡建设等部门要视情予以公开通报,并对其政府负责人进行问责。对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和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本意见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交通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3月31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五月十七日

—11—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意见(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建设的意见(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