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 作者:李新成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8期
一、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一)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能够集中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的基础。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行政组织结构整体框架的协调性、合理性,工作分工职责划分,授权方法,会议制度等方面。
(二)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保值增值与经济信息真实公允性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应当保证在其任期内及后续持续期间所受托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不断实现资本积累;保证会计系统健全、会计信息可信、经济信息真实公允;保证经济活动客观如实,经济轨迹清晰可查。行政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必须置于法律、法规范围之内,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单位领导不可推卸主管责任和法律责任。出现领导人随意拍板、盲目投资、违规操作等情形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领导人要负法律责任。
(三)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决策程序能够反映出一个领导人的综合能力,包括其预见能力与民主决策能力。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在行使经济决策权时,是否合理、经济、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单位内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合法合规科学有效的进行经济活动;是否重大投资项目合法合规,有无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有无截留预算收入,诺言预算收入,违规退库,挖挤上级收入;有无挤占挪用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擅自扩大预算开支范围及超预算拨款。
(四)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清正廉洁的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是预算执行的决策者、管理者,又是经济业务具体操作者。领导人要自觉遵法守纪,不应以集体责任掩饰个人责任、以主管责任推卸直接责任,不应以将现任责任说出前任责任;要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履行审批程序,要专款专用,不可移花接木式经办、参与或指使他人办理及强制命令他人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损害国家利益,甚至行贿受贿、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特别要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报销的各项费用是否是私人费用;对外公务活动、公款考察开支,是否合规真实;有无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国家财产;有无将本人或者亲属应当由个人支付的费用,到分管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报销。
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意义
(一)有助于资产保值增值,提高效能建设 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人权限内的经济决策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行为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撤换失职的领导人,能及时减少国家损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家资源合理分配,加强并提高效能建设进程。
(二)有助于防腐倡廉,促进廉政建设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审深审透廉政风险点与特殊敏感经济领域,有利于发现问题、预警问题、遏制腐败,及时处理修正改善问题;有利于明确继任者经济责任、加强领导人的责任感紧迫感、调动领导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完善领导人的管理监督制度、促进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塑造良好风气。
(三)正确考核任用干部,加强法制建设 通过恰如其分的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进行内审评价,可以全面、客观、公正地披露领导人的财政财务功过,为干部人事管理部门考核、奖惩干部提供业绩依据,为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特供政治依据,为干部监督部门提供检查依据,有利于鼓励政绩突出者、鞭策工作平庸者,有利于选用使用正确的领导干部,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有利于法制行政建设。
三、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一)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程序不规范 个别行政事业单位未建立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工作机制,也有领导班子认识不够或认识有偏颇,致使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开展不起来或无起色。内审部门受领导人地位、权力影响,内审计划难以落实,内审实施程序也是搞形式、走过场,内审方法不科学,内审方式敷衍了事,评价证据缺失,内审评价大话、套话、空话连篇。
(二)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无度 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范畴,要把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界定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其任职期间的相关经济管理、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等领域。而不应出现内审评价超出了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以及领导人经济责任范围,致使有的该评价的不评价、有的不该评价的乱评价、有的偏离或超出了经济责任内审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三)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成果运用失效 行政事业单位对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重视不够、内审评价难,结果运用难。领导人本应该是先审计后离任,却经常出现审计归审计,运用归运用、考核归考核、任用归任用、调动归调动的现象,失去了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定性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定性评价体系要避免评价随意或以偏概全。指标的选择,一是要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二
是要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状况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三是要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与合规性;四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性与增值性;五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政策执行的合规性与效益性;六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与权力执行的等同程度;七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廉政程度。
(二)构建定量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定性评价,是在大量的具体定量指标基础上做出的,没有定量指标,定性评价就没有依据。定量指标确定的内容与深度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结论。定量指标体系的设计,一要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财政财务状况,二要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定量评价指标可分为四类:财政指标、资产负债指标、收入支出指标、经济影响偏离指标。
(三)分类经济责任的指标 分类计算反映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的指标有:(1)根据评价指标影响经济责任的重要程度,给每一类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权数,权数在0(不重要)到1(很重要)之间,各类评价指标的权数总和等于1;(2)将各类指标的权数分解到类别下的各项具体指标中去;(3)按100分给各项指标打分;(4)将各项指标的的权数与分数相乘得到某一评价指标的加权总分数。其公式为:某一评价指标的加权总分数=∑该类别某一具体指标分解到的权数×该指标的得分(5)将各项评价指标的加权分数加总,总和即是评价加权总分数。
(四)分析得出内审评价结论 根据零散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内审评价指标模型,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行全面描述,不扩大不缩小的客观得出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的内审评价结论。
五、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保障措施
(一)配套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体措施 一是要建立内审回避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部门要有独特性,人员编制隶属单位内部,但人员任命调动流转升降由上级单位安排,不受供职单位领导。二是建立内审评价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的内容、范围、程序、结果要有详细解释。三是建立内审评价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内部约束,避免内审人员徇私舞弊。要明确内审部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明确道德行为规范,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四是建立内审评价鉴定语复核与认同机制。四是要保证内部审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档案保管规范。
(二)界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范围要设定在领导人权力涉及到的具有经济属性的领域。一是对不属于内审范畴的非内审事项不进行评价。二是对从会计资料、统计资料或其他经济资料中难以取证的内审事项不评价。三是对内审证据不足难以定论的事项不评价。
(三)制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 一是明确思路、规范程序。在指导思想上,明确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内组织实施。在内审原则上,领导人接受经济责任内部审计时,不得解除其经济责任。二是突出重点,关注领导人资金分配权与资金流向。三是讲求方法,除遵循一般的审计查证方法外,还适当采取常规审计较少采用的方法,如了解、调查、询问、查看会议纪要等。四是讲究方式,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可与经常性审计相结合、与专项审计相结合、与预算资金审计相结合、与财务决算审计相结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客观、公正、准确、高效。
(四)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人事档案 一是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对经济责任内审评价的重要认识;二是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内审评价机制,纳入单位内部年度工作计划;三是要重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结果,存入人事档案;四是要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反馈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情况;五是正确处理和运用内审结果,发挥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内审评价的应有效能。
参考文献:
[1]李坤:《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研究 》,《理财》2011年第12期。
[2]冯建华、何登梅、郑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初探》,《中国工会财会》2012年第3期。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是指运用百分量化打分的方法,考核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不同档次、客观公正、直观明了的审计综合评价结论。
众所周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产生矛盾的焦点。凡是参加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人员,无不深刻体验到经济责任评价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无疑,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实现审计评价的科学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克服过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评价结论含糊不清、缺乏科学性的弊端。
从另一个角度讲,没有科学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就无从谈起。河南省辉县市审计局自2002年以来,采取百分量化评价的做法,根据评价内容分项确定分数,依据审计结果确定得分,按照得分多少按优秀、良好、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进行审计综合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课题的研究人员将辉县市的初步做法分别在《中州审计》、《中国审计报》上介绍后,受到许多读者的关注,我省的一些审计机关还组织有关人员前往辉县市考察学习。辉县市审计局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辉县市于2004年底被审计署、监察部、人事部等五部委评为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单位。
本课题组结合该局的做法,通过进一步调研、论证,将被审计对象分为“四个类别”,即企业领导人员、部门(含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党政领导干部、乡镇(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县市长,组织审计理论工作者、专家、审计人员,分别对每一类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指标分值设置,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本课题报告主要包括序言(课题背景)、意义、原则、基本要求、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分值、结束语等5个部分,计28000多字。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 评价 科学 研究
意 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有助于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化
一位哲人说过,一门科学,如果不能量化就称不上成熟;一项工作,如果不能量化,也就谈不上科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作为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难点、焦点,如果能够在科学化方面有所创新,取得突破,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其实,审计评价量化计分的这种做法,类似于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尽管自1977年恢复高考20多年来,对高考制度要求改革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目前我国最公平、最科学的制度就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用分数“说话”的高考制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有助于为当地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科学、直观、明了的决策参考依据
如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能做到科学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就无从谈起。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如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够为党委、政府正确使用干部提供科学、直观、明了的决策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甚至会失去其本来意义。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
只有科学地进行审计评价,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评价意见,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有助于营造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通过量化政绩,可以使领导干部履行任期经济责任的情况直观、明了地反映出来,有助于促进领导干部以作为求地位,对浮夸虚报、“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等弄虚作假行为起到遏制作用;同时,能促进干部廉洁自律,自觉遵守财经法纪,从而在全社会营造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原 则
一、重要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审计评价要有所侧重,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的重点的、关键性问题,如对性质严重、情节恶劣和数额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经济活动事项,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失误或损失浪费等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应作出重点评价,在设置评价指标和分值时予以重点考虑。
二、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评价时,屏弃个人好恶,杜绝感情用事,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评价。
三、谨慎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持有稳健、谨慎态度,应做到“四不评价”: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不相关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在审计范围内进行,审计未涉及或者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根据审计查明的事实进行,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按照审计准则和财经法规进行,责任不清或者没有评价依据的事项不评价。同时,评价用语一定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令人难以理解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切忌粉饰性语言。
四、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各项经济责任,应分别根据其重要性,科学地设置一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并通过量化考核,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科学的审计评价结论。
五、历史性原则
历史性的问题必须放在历史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认识,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认定和评价,也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否则,审计评价结论就失去了客观性、公正性,更谈不上科学性。历史性原则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划分“四个界限”:现任领导责任和前任领导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故意违纪责任和行政干预违纪责任、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
六、统一性原则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一是评价标准和考核指标要统一,坚持采用国家标准、部颁标准或全行业统一标准,同时注意对同一类型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同一类型的经济事项、问题,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审计评价;二是审计评价的范围、内容和审计的职责必须统一;三是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要统一,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进行审计评价。
基本要求
一、根据国家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和评价
审计准则是规范审计工作行为和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尺度。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的前提所依据的数据和资料是真实的、全面的、可靠的,而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是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评价所依据的数据、资料真实、可靠的关键。
二、科学设置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和分值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的核心是科学、合理地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分值。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不同,审计评价指标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概而论。为此,应结合被审计对象的不同,分别按“四个类别”,即部门(含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企业领导人员、党政领导干部、乡镇及办事处党政领导干部、县市长,科学合理地设置评价指标及其分值。
三、集体打分,确保评价结论客观公正
为慎重起见,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打分时,应召开由审计机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及审计组全体成员参加的审计业务会议,首先由审计组长汇报审计情况,提出对每项审计评价指标扣分、加分的初步意见,然后会议成员各自发表意见,最后集体打分,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保证审计评价结论的公正性、公允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四、依据得分多少划分档次,进行审计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按百分制进行考核,根据评价内容分项确定分数,依据审计结果确定得分,按照得分多少分优秀、良好、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进行综合评价: 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秀; 80分(含80分)至89分的,为良好; 60分(含60分)至79分的,为基本称职; 60分以下的,为不称职。
审计综合评价结论一般表述为:经审计,我们认为,XXX同志在XXX年XX月至XX年XX月担任XX职务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综合评价档次为优秀(或良好,或基本称职,或不称职)。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如果经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不论得分多少均评价为不称职。经济责任审计中如果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存在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应当给予党政纪处分的,建议由任免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评价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分为两类:一是主管责任,二是直接责任。为此,在设置评价指标及其分值时,对每一项指标分值的设定应以领导干部所承担的主管责任(包括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为基础进行设定,同时对其所承担的直接责任事项进行加分或者扣分,对特殊问题作出特别规定。比如,被审计对象或其所在单位因违反财经法规受到财政、税务、审计、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处理处罚,执行处理处罚决定不到位的,或者提供的账目不齐全,从其所得总分中酌情扣分;领导干部个人在廉洁自律方面或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均评价为不称职。
限于篇幅,仅将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体内容和计分办法介绍如下,乡(镇)、部门、县市长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体内容和计分办法从略。
第一类别 企业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值
企业领导干部(包括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有8项,总分为100分:
一、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情况(20分)1.企业资产基本真实、不真实的,扣1-3分; 2.企业资产不合法、不合规的,扣1-2分; 3.企业负债基本真实、不真实的,扣l-3分; 4.企业负债不合法、不合规的,扣1-2分; 5.企业收入基本真实、不真实的,扣l-2分; 6.企业收入不合法、不合规的,扣1-2分; 7.企业成本费用基本真实、不真实的,扣l-3分; 8.应缴纳的各项税金基本真实、不真实的,扣1-3分。
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15分)1.内控制度基本健全、不健全的,扣1-2分; 2.未按规定建立固定资产账、卡的,扣1-2分;
3.有自行处置资产、因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失浪费的,扣1-5分; 4.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扣1-6分; 5.任期内企业资产净值增加的,加5-7分。
三、企业对外投资和资产的处置情况(15分)
1.决策程序不合法、不合规,超越职权决策、盲目和个人独断决策,造成损失浪费的,扣1-4分; 2.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内控制度基本健全、不健全,项目效益差的,扣1-3分; 3.未经集体研究,处置企业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扣1-3分; 4.有其他违法违纪问题的,扣5分。
四、企业收益分配情况(10分)1.未按规定进行收益分配的,扣2分;
2.偷漏企业所得税,占全年应纳税额5%以下的,扣3分;占全年应纳税额5%以上的,扣5分。
五、与上述经济活动有关的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10分)1.内控制度基本健全、不健全的,扣1-2分; 2.内控制度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扣1-8分。
六、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10分)
1.企业违反财经法规受到处理、处罚,负直接责任的,扣1-5分; 2.企业违反财经法规受到处理、处罚,负主管责任的,扣1-3分; 3.企业违反财经法规受到处理、处罚,负领导责任的,扣1-2分。
七、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10分)1.在公务活动中违反廉政规定的,扣1分;
2.有涉嫌侵占公有资产行为、行贿受贿的,扣1-2分; 3.未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扣1-2分;
4.任职期间利用职权进行信用担保等为自己或他人谋取非法经济利益的,扣1-2分; 5.有其他违法违纪问题的,扣1-3分。
八、任期内各项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10分)1.经济责任目标未完成的,扣1-6分。其中: 完成任务90%以上不足 100%的,扣 1分;完成任务 80%——89%的,扣 2分;完成任务 79%以下的,扣 3分; 2.完成的经济责任目标基本真实、不真实的,扣1一2分; 3.完成的经济目标不合法、不合规的,扣1-2分。
说明:以上八项总分100分,对负有主管责任(领导责任或管理责任)的按上述标准扣分,对负有直接责任的按上述标准的2倍扣分。每个分项得分最少为0分,最多得该项满分。
第二类别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值
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有9项,总分为100分:
一、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结果情况(15分)(具体项目指标及其分值略,下同。)
二、乡镇本级党委、政府部门和重点单位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15分)
三、资产、负债变化情况(10分)
四、重大专项资金收入支出管理使用情况(10分)
五、重大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使用情况及工程预决算和投资效益情况(10分)
六、农民负担情况(10分)
七、重大经济决策的执行情况(10分)
八、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10分)
九、任期经济目标完成情况(10分)第三类别 部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值
部门(含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有8项,总分为100分:
一、预算内资金的管理和收支情况(30分)
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收支情况(15分)
三、专项资金和代政府管理的基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15分)
四、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8分)
五、单位负债情况(7分)
六、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10分)
七、重大经济决策及实施效果情况(10分)
八、任期经济目标完成情况(5分)
第四类别 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值
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有6项,总分为100分:
一、任期内内各项经济目标完成情况(20分)
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30分)
三、执行、国家经济政策情况(15分)
四、内部控制制度(10)
五、重大建设项目决策情况(15分)
六、个人廉洁自律情况(10分)
结束语
总结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特别是审计结果的运用,我们认为不少审计机关、有关部门和审计人员、有关领导同志,在思想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过分夸大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认为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解决目前领导干部和干部管理监督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可称之为“万能论”;二是完全否认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只不过是走形式、走过场,对解决目前领导干部和干部管理监督中存在的腐败等问题毫无作用,可称之为“无用论”。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首先,要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三个有利于”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有利于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三是有利于完善干部考核、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大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的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其次,要清醒地认识经济责任审计“三个不是”的局限性:一是审计认定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不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全部责任,而仅仅是一个领导干部所负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不是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时的全部依据,而只是重要参考依据,它不可能取代干部管理部门对一个领导干部的全面考核和监督;三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全部手段,只是一种重要手段。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任何伟人的诞生,他的第一声啼哭绝不是一首动听的交响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的研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实践和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课题仅仅是进行了初步探索,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框架或者说是一个“蓝本”,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加以解决。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会逐步地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其作用也会充分发挥出来。
课题负责人:岳天武 韩业志 郭日宪 组 长 :胡友良
副 组 长 :解鹏礼 王建华 董建敏 周世彬
成 员 :赵文忠 殷 良 亓春华 沈潞嵘 桂关民 孙红霞 王保会 靳洪亮
阎凤领
第三篇: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谢婷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之一,是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机构通过对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情况和按其职务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而作出的结论性评语。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 是特指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机构, 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 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借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的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中办、国办于1999 年5 月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标志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正式纳入了国家审计范围,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迈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新台阶。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提高, 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定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是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机构通过对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所在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情况和按其职务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而作出的结论性评语。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体及其特点
审计评价的主体是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机构, 即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机构代表政府(或所有者)通过一些特定指标考核, 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它是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层次,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审计评价主体就是审计机关或其他审计机构代表所有者(委托经营者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委托人)对企业财务收支及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审计评价是评价管理人(经营者)在经营期间的价值增量, 是相对价值;三是审计评价是评价经营者是否达到了委托人期望目标, 或达到水平怎样及其原因和责任。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以获取的会计信息资料、经济数据资料和经济活动情况真实可靠为前提的。对真实的数据资料分析评价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否则也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根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公正评价的要求, 应坚持以下几项评价原则:。.坚持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为限定范围的评价原则
根据《审计法》、《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只能限于经济领域, 主要是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和其他经济活动事项, 而对于非经济活动事项和问题不审计、不评价。另外, 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现或接到群众举报的一些非经济方面问题, 对于此类问题审计组一般不应介入核查, 更不去评价, 做到依法行使监督权, 不越权不越位。.坚持以审计认定的事实数据资料为对象的评价原则
根据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手段, 如对一些特殊的经济事项、数据资料和高新设备等不能给予确切的核证和认定, 就应说明情况, 不予评价, 以回避审计风险。.坚持以经济责任为主的评价原则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界定和认定其所在部门、单位和地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事项和个人经济行为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因此,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 首先应界定哪些经济活动事项是其行使权力和个人经济行为所作用和影响的, 对于被审计领导干部没有关系的经济活动事项一般不予评价, 即使是需要向有关部门反映的和需要处罚的违纪违规问题, 如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无关, 也不要在审计结果报告中进行评价。.坚持以量化政绩为特点的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行, 弥补了干部管理监督部门不能全面了解领导干部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情况和不能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缺陷。审计机关提供的审计结果报告, 逐渐成为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评价和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 在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 必须以数据资料事实证据来量化政绩, 否则就无法被采用, 更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坚持区分现任责任与历史的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时, 必然要遇到被审计领导干部与前任领导干部交叉的经济问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题, 哪些应当由上任领导干部负责任, 哪些经济事项和经济活动应由被审计领导干部负责, 在界定清楚之后进行评价。.坚持区分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影响的评价原则
一个部门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首要因素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努力程度, 但由于一定时期或某一方面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往往投入与收益是不一致的, 因此在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时, 要分清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影响的界限。一是正确处理实现经济效益与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关系;二是正确评价合理与合法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失职、渎职与改革探索失误的关系;四是划清主观有意违纪违规与政策界限不清的关系;五是划清个人决策失误与上级、部门行政干预的关系, 不盲目评价。.坚持以任期目标为参照依据的评价原则
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 一是上级党委和政府编制的计划经济指标;二是本级党委和政府、单位集体研究制定的经济目标, 包括经济指标和需要解决的经济事项以及领导干部在就任之初所承诺达到的经济指标和要完成的经济事项。在评价时应将这些经济指标和计划目标作为参照依据, 看完成程度如何。.坚持区分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的评价原则
一个部门、单位和地区的主要领导干部应对所管理、管辖的单位和地区的经济工作负全面责任, 但实际行使权力时也有直接与间接问题, 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在政绩认定和处理上是不相同的。因此, 在评价领导干部政绩时不能一概而论, 一定要分清直接经济责任与主管经济责任。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般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评价法和评分评价法两种。前者属于定性评价的方法, 后者属于定量评价的方法。在整体审计评价实践工作中, 要将比较分析法和评分法有机结合,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审计评价既全面完整, 又具有针对性, 避免评价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1、比较分析评价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定性评价是最基本的, 每一个审计项目都不能缺少, 比较分析评价法就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比较分析评价法, 就是根据审计所查明的结果, 对照审计标准进行衡量, 然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推出评定意见的方法。如果说对某单位的年终财务计算进行审计, 发现该单位虚增资产价值, 并导致利润和权益数额的虚增, 而且金额很大, 根据这一结果, 可以做出评判, 该单位财务核算有违反财务制度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的行为;同样,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如果发现被审计领导人员的个人责任导致国有资产遭受损失, 或者被审计领导干部存在个人问题, 贪污腐败, 挥霍浪费, 则可以判定, 该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未得到很好的履行。搞好比较分析的关键是要注意以下两点。即审计证据的综合和审计标准的恰当应用。审计证据的综合, 要将具有个别证明力的审计证据进行分类, 归纳和整理, 形成综合的证明资料, 在综合审计证据时, 要特别注意对互为矛盾审计证据的分析判断;审计标准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标准运用不当, 就无法体现审计评价的公正性, 要提高审计标准应用的恰当性, 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
2、评分评价法
评分评价法, 是指为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干部、领导人员设置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被审计对象得分的多少来评定经济活动状况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评价方法。评分评价法是一种定量评价方法, 在定性基础上展开定量分析, 可以增强审计结论的说服力。运用评分评价法应依照以下基本步骤: 第一步, 将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干部、领导人员的各项活动和责任, 按照审计内容与目的的要求, 归纳出相应的考核指标;第二步, 规定每项指标的得分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各指标的得分, 应根据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难易程度确定;第三步, 确定分数段, 对每一个单位, 根据得分的多少划分为五个等级进行评定: 即很好、良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 得分在90 以上的单位为很好, 80 分~89 分为良好, 70 分~79 分为一般, 60 分~69 分为较差, 60 分以下为很差;第四步, 根据审计结果打分, 并确定最后得分;第五步, 根据累积得分作出评价, 如综合评分结果为85 分或85 分以上, 则评定被审计对象的情况良好。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论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问题, 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党委、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之一。一般情况下, 审计评价应当尽可能采取描述审计结果的方式进行, 既要大胆披露被审计单位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 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 又要全面肯定被审计责任人所在单位取得的成绩。具体来讲, 一是审计评价在审计事项范围内, 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职责进行评价;审计评价以审计认定的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进行评价。二是在综合看待工作整体情况的基础上, 如实指出执行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 从而使审计评价既反映了审计的总体面貌, 又容易被审计责任人接受, 也便于审计成果的运用, 使组织部门尽可能全面地看待和考察干部。三是审计什么评什么, 对未涉及的审计内容不予评价, 规避审计风险。
浅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参考文献:
[1]郭永久:《法定代表人任期业绩审计》,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2]李凤鸣:《经济责任审计》,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3]审计署:《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4]柏继民:《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5]吴振广:《经济责任审计与业绩综合评价》,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6]黄逆国: 《经济责任审计指南》, 北京, 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
第四篇:浅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后,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应负的经济责任作出的结论性评语。它是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结果利用机构和部门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评价归根到底就是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下结论。因此要写好审计评价,必须把握好审计评价的内容、范围和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财政财务收支管理、执行财经法规和经济政策等情况进行的审计,同时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的审计。按此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和主要经济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重大经济决策的合理合法性,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经济政策情况,经济管理和内控制度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情况等。
审计评价的范围,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符合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审计评价的一般要求,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应满足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的合理要求,二是要符合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内容的要求。审计评价的原则是依法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因此,审计评价既要肯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职责、财政财务收支及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也要指出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存在的问题,并分清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的界定,是依据审计查证的问题,界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经济责任是当事人应当承担或履行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或义务。
怎样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也是审计人员应把握的重要环节。在被审计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有关经济活动,由于执行被审计领导干部认同或批准的决定、规定和制度;或直接经办,直接签署意见、直接签字报销;或被明确告知又无反对意见的事项形成的经济责任,都应确认为直接经济责任。对于非直接决策或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应确认为负有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属分管人员经办,被审计对象不清楚,又不属集体决策定案的事情造成的损失,被审计对象只负主管责任,不负直接责任。比如分管财务的负责人批准将款汇出,结果具体办事人员私自用公款炒股票、搞其他非法活动,该领导干部只负主管责任。如果是领导干部点头批准(有足以证明其知晓的资料)造成的损失则属直接责任。在评价分析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时,应注意既要防止单位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又要防止无人承担责任。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报告中对所查证的问题要依据重要性原则,对认为重点、重大、重要问题都要注意将责任认定清楚,无论是直接责任还是主管责任都应定位到责任人。
在审计评价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审计评价应当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
(二)审计事项应当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
(三)审计评价要依据审计报告所列的事实进行,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
(四)审计评价要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对一般性问题可不作评价;
(五)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审计评价要避免相互矛盾;
(六)审计评价要注意用语规范,表意明确。如,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评价用语主要有:财务收支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经济活动合规合法、基本合规合法、不合规合法;内控制度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任期内国有资产增值幅度大、小、没有增值或减值;资产负债率高、低、资不抵债;经济效益好、较好、差;对某些问题该领导干部应负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一般责任;履行经济职责较好、未履行、失职等等。总的要求是,用语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表意清楚易懂。审计评价的一个典型事例。
《关于××县原县长××同志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报告》的审计评价部分: ××同志任县长期间,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政策,积极推进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实行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其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四年来,××同志在管理财政、经济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一是财政收入稳定,可用财力逐年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20xx年比1997年分别增长9.7%和12.8%,基本完成了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任务。可用财力20xx年比1997年增幅达6%。二是消化了政府债务。任职期初政府举债规模为12 847万元,至20xx年末政府债务为9 582万元,消化了前期债务3 265万元,并偿还了全县 职工集资款418万元。三是基本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第五篇: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讨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内部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领导人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内部提供依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是我们审计工作的一项特殊的具有中国
特色的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并直接影响着这些干部的荣辱升降等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是基础,评价是关键。本文结合青海销售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评价原则、评价方式和指标、评价内容以及在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谈谈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认识。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影响到对干部使用的导向问题;也关系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最终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由于两个暂行规定没有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在审计实践中对被审计者经济责任的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评价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而且对被审计单位对外提供担保、存在的正在诉讼中的未决经济案件等可能造成的或有损失,应承担的或有责任不予披露,不明确责任将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审计评价内容不明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分析的全面评价实质上是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审计评价内容;三是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也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及事不及人。由于任期经济责任的风险较大,审计人员害怕承担风险,只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没对被审计者在任期内的工作状况,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评价或者只反映被审计者任期内所存在的问题,而没有对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及被审计者对这些问题所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造成评价主次不分,背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四)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范围。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因此,审计对被审计者的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经济责任的有关内容进行。但在实践中有的审计报告总想全面评价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从而超越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的内容加入其中,过多涉及其政治思想和工作事务。比如:“在任职期间,工作勤恳,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为单位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或“在任职期间,被评为先进文明单位”等等,使审计评价脱离了“经济责任”的范畴,增加了审计的风险,事实上也是不科学的。
(五)审计评价证据不足。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以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依据,不能受主观意识的支配;对那些未经审计,证据不足或未来的经济事项不应予以评价。但有的审计报告的主观意识就较浓,凭自己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感觉进行评价。有些事项的提出也缺乏相应的取证资料佐证,有的不加以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单位的年终总结报告或被审计者述职报告的有关内容来评价。
(六)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必须要求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我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都是临时搭班子,抽到谁是谁,很难保证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问题和审计结果的最终体现,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果.它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审计评价结论直接影响到领导人员个人和所属单位、企业的利益。为了准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好地监督、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独立性、权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审计执法主体在组织机构上独立、工作行为上独立和人员及经费上独立。即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
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审计人员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应有自己专门的经费来源等。权威性原则是指确立审计主体依法行使审计监督、鉴证的地位和权利。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则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有了独立的组织
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形象,那么审计的权威性也就树立起来了。如果在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遵守或弱化了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那么其评价结果就不会客观和公正。所以,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和权威性原则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应维护和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客观公正的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是指以事实为依据,全面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做到成绩说够、问题讲透。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评价责任,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脱离实际、妄加评论,做到以理服人。
(三)责权一致原则。责权一致原则是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仅就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程度进行监督和评价,不能将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同期全部业绩的考核评定;同时,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有广义的经济责任和狭义的经济责任之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能仅限于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这一狭义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要注意考核和评价与宏观经济和长远利益相关的经济责任。责权一致原则强调在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和直接效果时,考虑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分清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故意与过失的界限(即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界限);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限;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工作出现断层与错误的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界限。
(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经济目标完成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更是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可或缺的审计内容。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领导人的经营能力。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必须是从量开始,以量分析;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较全面的审计,不仅要对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还应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与否,与单位领导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区分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至关重要的内容。违纪违规责任问题,对被审计经济责任人来说应区别情况,进行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即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的定性分析。所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定量分析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
(五)谨慎原则。首先,对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无法取证的事项不作评价;对于审计未涉及到或虽已涉及到但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足而又不可能进一步获取有力证据予以证实的审计事项,要说明情况,据理回避;对审计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无法审查和核实的事项不作评价;对审计对象评价标准不清或者没有明确评价标准,可能造成被审计人的责任难以分清的事项不能随意做出评价。其次,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使用专业、规范和措辞适当的用语,对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对不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也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切忌夸张和华而不实的描述。再次,对审计取证的全面性、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事实的完整性进行全面检查,看证明材料与审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前后一致,有无矛盾和疑点,通过复核把关来减少审计风险;同时,对使用法规的正确性、准确性、时效性、实用性,进行逐条对照,检查引用的法规在对象、范围上是否一致,在时间上是否过期失效,对违纪问题的处理是否于法有据,宽严适度。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较广,涉及到经济指标的完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情况。任职期间遵守财经纪律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促进提高经济或社会效益而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成效等;评价方式既有利用非指标的定性评价,又有利用财务指标和数据进行的定量评价。与定性指标相比,定量指标更具体、直观、准确,既不易产生异议,也便于分析、考核、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应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
第一,定性标准。定性标准是从性质上判断被审计者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它主要包括真实性审计标准、合法性审计标准、效益性审计标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考核标准。真实性审计标准是指被审计者任职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地反映其经济业务活动。财务真实性分为真实、基本真实和不真实三个层次。合法性可分为合法、基本合法、有违规行为和严重违规四种。效益性审计标准是指企业资金的使用能够实现其计划中规定的效益目标。效益目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经济效益从三个方面进行评定:一是经济性和效率性;二是效果性;三是收益性。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考核标准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审查有关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划出其中的冗余与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第二,定量标准。定量标准是指从数量上通过比较分析考核和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行为的量化标准。主要是指一些技术经济指标。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式和指标
青海公司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利用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优势,首先听取纪检监察对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的意见,了解有无重大举报事项;其次开展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一)业绩比较法。主要为纵向比较法,即任职前、后业绩比较。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流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变化情况。在核实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离任时与任职初的增减变化来进行考核评价,以说明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以及增值的幅度。在具体工作中,对任期前就已经存在,任期内入帐的资产(如:加油站投资),在评价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时应予以剔除。
(二)量化指标法。即运用能够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进而分析相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方法。如:利润、销售量、吨油现金营销成本、清欠指标、质量安全环保指标等。我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将上述指标又分为效益类指标(利润)、运营类指标(吨油现金营销成本、清欠、零售量)和控制类指标(质量安全环保)三大类。每年,公司与分公司一把手签定《关键业绩指标合同》,将上述三大类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年底通过业绩考核审计情况予以兑现奖金。
(三)环境分析法。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放入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因审计相对经济事项来讲具有事后性质,因此在审计中要从事项发生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分析问题,评价责任。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以理服人。
(四)主观客观因素分析法。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成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由于领导干部主观过错,还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审计评价。
(五)责任区分法。包括区分现任与前任责任、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管理责任与领导责任、集体与个人责任等,正确区分不同责任之间的界限和不同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审计评价做到责任清楚和明确。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者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个人负责。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查证决策时的书面凭证,如会议纪要、可行性报告等,使责任界定有根有据。
(六)其他有效的评价方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可操作的内控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报销制度等)作出评价。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按照审计评价服务于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原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必须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为依据,其评价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审查任期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和经营成果,确认任期内的经营业绩。
(二)审查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初和离任前的国有资产、债权债务和资本来源情况,任期内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地筹集到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并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资金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其他重大经济损失问题。评价企业领导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
(三)审查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和经营收支是否合规合法、财务计划的执行和决策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审查职工群众反映的经济问题和其他有关经济责任事项。有无隐匿、截留、滥支乱用企业资金,有无利用职权挪用企业资金、侵占企业资产、收受非法所得,或将企业资金借贷给他人,或以企业资产为其他债务人提供担保,或授意、暗示有关人员违反规定弄虚作假而损害投资者和企业利益;有无利用职权索礼受贿或内外勾结损害国家利益,牟取私利。评价企业领导人任期内遵守财经纪律情况。
(四)审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情况。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有效配置资金。评价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生产发展能力。
(五)通过向被审计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和当事人询问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及运行状况,查询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文件资料,查阅以前有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档案,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评价企业领导人任期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状况。
六、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明确评价对象。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发布的《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也只能是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关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等问题。对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所审计的评价应是审计范围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其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对于与财务收支行为和经济行为责任没有直接联系的行为和责任,审计机关不予评价。
(二)要划清责任界限。划清领导干部任期内与非任期内经济责任的界限,不能将前任领导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当成是现任领导的成绩或问题。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领导个人负责。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在责任人所属的职权范围内的经济行为,根据责任人批准的计划、制度、决议进行的经济活动,或责任人直接经办的事项,都应确认直接经济责任。非直接决策或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应确认为主管责任。在审计评价中要将有关问题的责任认定清楚,无论是直接责任还是主管责任都应该有明确的责任人。现任责任是要审计的责任人的责任,前任责任是责任人的前任所应负的责任。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经济活动是连续不断的,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可能对现任责任产生较大的影响,致使其任期目标难以实现。特别是接任没有经过审计的,更要认真划清界限,否则审计评价的参照系统就不明确,造成责任模糊。要按照有关的规定分清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的界限,目的是防止现任把责任推给前任,或者把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推到后任身上。
(三)审计评价用语要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一般要报本级人民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这些单位不一定了解审计部门的专业性术语,因此评价用语要考虑这一点,在实际的审计评价中不用或少用专业性很强又不容易理解的一些词语,用语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表意清楚易懂。此外,切忌主观评语和形容性语言。
(四)审计评价要区分主观责任和客观因素影响。责任人为实现其经济目标,其个人必然会付出主观努力,但目标实现的程度要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审计评价要区分主观责任和客观因素影响。一是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如:任期内银行利率的调整,财税政策的变化等,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审计评价时要分析这些因政策因素影响的业绩。二是要把握好决策失误和失职、渎职的关系;三是要把握好上级干预和正常经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