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故”而知新——读《童年》有感
温“故”而知新——读《童年》有感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这本书打给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书中形象的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年少丧父,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家中。外祖父家中就像地狱一样。家中男的大人都是视财如命,女人就更没有地位了。这些,都在阿廖沙心里留了阴影。唯一爱他的外祖母去世了,母亲和最好的朋友小茨冈也都去世了。阿廖沙离开了家,靠自己的坚强、不屈服的信念一直熬了过来。
轻轻地合上最后一页书,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为高尔基的境遇、生活、处境而感动了。我们很庆幸、很幸福、很辛运,每天坐在宽敞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到家有大鱼大肉等着我们,每天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没有想到,这么伟大的作家,竟然会有那么悲惨的童年,这全是因为他有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很的心。是因为他有一种勤奋学习、吃苦耐劳、意志刚强、有理想的精神。是因为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我想高尔基写这本书一定是希望我们有他这种精神和品格吧!
读完了这本书,我现在才知道我们的童年是多少快乐,我们要努力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来创造一代又一代更美满的生活!
五年级:张晴
第二篇:读《童年》有感
读《童年》有感
窗外冬雨正急,在寒冷的日子里,手指不禁滑过书架上陈列的一部部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两个平淡无奇的字勾起了我无边的回忆,仿佛为我翻开了当初的书页„„《童年》,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波起云涌,久久难以平静。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也切切实实地写出了在那种悲惨的环境下一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从懦弱走向坚强经历。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那种黑暗而惨绝人寰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生活对他是不公平的,但在那个年代,公平其实也是一种奢侈。可阿廖沙勇敢地从黑暗中爬出,虽然他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压力。但是高尔基愈战愈勇,面对荒芜的生活,他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年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不过只是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命运之神紧紧地扼住了阿廖沙的喉咙,未曾放松过一丝一毫,那难求的幸福甚至从未眷顾过他。
这个腐败而无情的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
外祖父霸道蛮横地统治着家里的一切,脾气异常暴躁、视财如命、没有任何同情心,对自己的家人也如同陌路,阿廖沙时常因为犯了极其微小的错而被羞辱并痛打一顿,但年幼的阿廖沙无法反抗,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两个舅舅常常为了分家产而不断争吵、大打出手,对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虎视眈眈,对可怜的阿廖沙冷眼相对,他们妒忌阿廖沙曾经家庭的幸福美满,对钱财贪得无厌。家中的女人们更是没有地位,外祖母真心关爱阿廖沙,但她如此凌弱,任丈夫打骂,发泄,却从未敢还口一句。在当时腐朽的王朝下,黑暗的社会摇摇欲坠,普通家庭中弥漫的不再是欢乐和谐的气息,而是与社会相同的不公与黑暗。在这种氛围下,阿廖沙学会了坚强与勇敢,虽然这一切的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甚至一生难忘的黑色阴影,但也为他往后的成长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带着不可磨灭的童年伤痛在社会上闯荡,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但他也不忘却从前。命运让他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许多人对他冷言相讽,但他还是熬了过来,他那颗光明博爱的心灵没有动摇。
还记得书中美妙绝伦的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这句话就是当年黑暗生活的最好诠释,但是高尔基撑过来了,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支撑着,支撑着„„直到他走向了俄国光明的曙光。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而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他只是孤身一人,而我们上上下下有多少人为我们操劳,我们又有多少人懂得知恩图报?有些父母似乎已经不再是我们应该尊敬的父母了,他们过度宠溺着孩子,成了一代又一代“小祖宗”们最忠诚的奴隶了。悲哀的局面渐渐出现,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在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我们有能力在那里生存吗?
我想,若我们再不站起来为国家奋斗,认真地学习,独立地生活。那么,在俄国沙皇时期生活的假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没有进步,并越发变得懦弱了,现在的人们都宛如失去了抵抗命运的本能,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人们不敢推开那道抗战生活的门,没有人愿意触碰困难,没有人愿意走向煎熬。他们只是单纯地以为,走向生活是与命运抗争,那根本不可能胜利。这不就是一种最为悲哀的局面吗?推开命运之门,是人的本能,回望曾经流芳千古的英雄们,哪个不是勇敢地叩响命运的门?其实,煎熬能磨练我们的灵魂,只有烈火才能炼出真钢。
推开那扇形似紧闭实质虚掩的门吧!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我们终有一天向命运怒吼,我们总有一天战胜命运。
多少年后,我们会像百年前那些顽强的战士们一样,亲手扼住命运的喉咙,推开那一道我们不敢触碰的虚掩之门。
我们会看到,究竟是时间摧毁了人追求生活的本能,还是人的本能能够穿越千年。
第三篇:读《童年》有感
读《童年》有感
《童年》是高尔基所著,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我读完《童年》,觉得它记载了高尔基铅一般沉重的往事。
作者阿辽沙的父亲染上霍乱而早早过世了,3岁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祖父脾气暴躁,这给阿辽沙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儿子的这一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辽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
在这一部《童年》中,故事的情节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慈祥的外祖母那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使作者听了大为神往,就激发了他对正义事业的美好希望。
当我读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深有感触:
“我们的生活是令人惊奇的,这不仅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层充满种种畜生般的坏事的土壤是如此富饶和肥沃,而且还因为从这层土壤里仍然胜利地生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着善良的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读了这样一段话,开始我还不太理解,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它是想要告诉我们新的一代是如何坚韧不拔地顽强生长,并且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把正在沉睡的民众唤醒。我想这也是高尔基创作这本书的另一个用意吧。
第四篇:读《童年》有感
读《童年》有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它写出了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它的作者高尔基是俄国自然主义小说家,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文坛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被列宁成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文学界曾把他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并称俄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正如我国文学家鲁迅所说:“高尔基是伟大的,我看无人可比。”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期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的优美的童话的熏陶,还在染坊里交到了几个好朋友,像从小就被外祖父收养的伊万,还有眼睛快失明的格里戈利,他们为人友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伊万最后因为和舅舅们抬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而被压死了,格里戈利最后也因为双目失明而成了乞丐。又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最后,两个舅舅分了家。外祖父带着他和外祖母一起在另一个地方买了一所大房子,外祖父把几间空房子租给了几个性格不同的很怪异的人,我对其中的一个对科学痴迷的怪老头“好事情”所吸引,经常和他在一起。但其他人讨厌他,最后被外祖父赶走了。之后母亲改嫁,和后父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因肺病与世长辞了。
在这期间,“我”接触了很多思想先进的人,也就此对阿廖沙有了很大的熏陶,为他后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了其他的事,也让他明白了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读了这本书,可以深刻地感觉到当时的社会黑暗以及有的人心灵的丑恶。
第五篇:读《童年》有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这部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在本书第七卷中写到了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条街上孩子们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脸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如果大街上静悄悄的,大街对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喧嚷声,他就顾不得外祖父的禁令,从院子里溜出去了。可见,阿廖沙也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孩子,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引起他的厌恶,因为教师和神甫都不喜欢他,后来神甫让他退学,不过这并不使他伤心,他离开了学校,一直到放学之前都在镇上的几条肮脏的街上闲逛,细细地察看镇上的喧闹的生活。尽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后来学校来了一个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认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谈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动,所以也就表现得比水还要安稳,比小草还要顺从。
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