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玛丽与马克思》观后感 喜欢这段话,在意那样的年纪,苦涩中的甜蜜,大雨中依旧笑的安然。All humans are imperfect, 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 my warts and all, 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 however, 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am glad I have chosen you.Dr Bernard also said, that everyone's lives are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 like mine, have cracks, 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Max
据说这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如果真的如此那真的让人无比感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澳大利亚的玛丽给远在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叙述自己的生活和烦恼,让马克思回答她的问题。就这样他们成为了跨越大洋的笔友,一次次的通信加深了他们的友谊,而且由于两个人都没有朋友,于是把对方看成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对待。两个人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对方,直到玛丽来到马克思的门前。
显然,如果故事就这么简单并无法完全衬托出朋友的意义,而玛丽和马克思之间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从一开始的互相体谅对方的痛苦到关系的破裂,再到马克思最终的原谅,其中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而玛丽更是为了帮助这个素未见面的笔友立志研究精神病学,最后又因为马克思的愤怒销毁了自己所有的著作,抛弃了丈夫的爱,陷入了彻底的失望堕落之中,如果马克思最终没有原谅她,那她就难免一死了。这种友谊显然超过了夫妻的情谊,甚至能彻底改变一个人,力量实在是可怕的吓人。玛丽和马克思就是这么一对知己,他们在信中毫无保留的叙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缺点,完全是一片真心。不知道为这部影片评高分的人是不是被其中的这种友情所深深打动。好在玛丽没有哭,她静静地坐在马克思旁边,拉着马克思的手,默默注视着贴满了自己信的客厅墙壁,感受着这种温暖。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我猜玛丽会变的更坚强,这种友谊在她的心中永远不会枯竭,给她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动力,她会再认识很多朋友,但唯一的朋友永远只有一个。
我们生活中,会结实很多人,也许他们是过客,也许他们会给我们上上一课,总而言之,感谢那些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即使带来的有心酸,可毕竟彼此闯入过对方的生命。这种感觉铭心刻骨。真正的友谊,值得用心去纪念,去感知。玛丽与马克思,让我在寒风中燃烧起了感动,愿这美好的感情,生生不息。
人文学院
2011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1163355
孙琪
第二篇:玛丽与马克思 观后感
不完美的生活---玛丽与马克思
童真,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心里就一直想着以后自己有了女儿要如何教育呢
marry有一个酗酒的母亲,自闭的父亲,自己有一直吃钢丝的宠物鸡,额头上还有一个硕大的胎记,没有朋友,自己和自己说话.想确定美国的小孩是不是像老妈所说是从啤酒杯里冒出来的,给远在美国的max写信.这样的生活环境,让marry从小就有自卑,懦弱的性格,她极需要一个生活在别处的朋友来听听自己的不幸.max是个四十多岁中年男人,暴食症精神病,也是没有朋友,身边有一只瞎了的猫,一直鹦鹉,和一条金鱼.两个人对突然而来的友谊有不同的反应.marry因为max的信,变得自信起来,max却因为marry的信,变得焦虑不安,甚至得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长大了的marry就max的案例写了一本书是关于Adpie的,这件事让max很生气,于是两人便停止写信,marry因为感到内疚生活变得一蹶不振,随后决心去找max,但当marry推开公寓的门,发现max已经离开人世.影片很细心,导演善于从很多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去营造一个黑白世界.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美好的.有口臭的猫,吃钢丝的流浪鸡,酗酒的母亲…
不完美,我觉得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
max说Aspie没什么不好,我们生来如此,为什么要改变.他一直暴饮暴食,对乱丢烟头的人总是咬牙切齿,但他从来没有对自己不满.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谁能做到每一步都走得准确无误,说没有缺点的人,只是自己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而已
可有意思的是,当有些人能面对自己的缺点时,他们身边的人又试着强行改变他们,用尽方法,只是让他们符合我们完美,正确的审美观.喜欢自己,喜欢不完美的自己,喜欢别人,喜欢不完美的别人.我们是被驯化的一代,我们惯性地向强者献媚,向弱者施压.这种迟早会失去平衡的关系,不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特色吗.最后,电影虽是黑白,但max头帽子上那个marry送的小毛球确实十分鲜艳的红,就像辛德勒的名单那件红裙子,黑暗时代,希望总是有的
第三篇:玛丽和马克思
姓名:孙家伟学号:20120935学院:外国语学院12级英语3班
《玛丽和马克思》影评
内容简介: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位笔友之间的非常简单的故事。玛丽·丁克尔是一个居住在墨尔本市区的胖乎乎的有些抑郁和孤独的小姑娘;马克斯·霍尔维茨是一个居住在乱糟糟的纽约的肥胖的,患有亚斯伯格症(自闭症的一种)的44岁犹太人。两个人的通信跨越了两个大洲,持续了20年。这份笔友之间的友谊随着一封接着一封的书信,就这么保留了下来。影片把观众带入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向人展示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诉说了人类的本源。(引自百度百科)
其实我认为本部影片可以用一句歌词来总结:朋友一生一起走。
一.影评:
1.友谊天长地久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很多朋友,但知己却难以强求。记得我到大学后参加学生会办公室,我的学长就告诉我:大学里面只要你能交到一个知心朋友,你就成功了。玛丽寄出的第一封信也只是怀着忐忑的一次尝试,好在收到信的是马克思,是一个和她有着相似的人,他们的内心都有着很大一部分空白,而这封信恰如其时的填补了进来,我一直觉得这才是人们所说的缘分,相识是容易的,相知更像是佛家冥冥中的天意一般,这让我想起那时的我们是那样无忧无虑,就是那些承担的压力与责任,在今天看来都好似那么轻松,我们可以在街上一路闲逛毫无目的,我们可以不顾及路人疑惑的眼神唱着我们自己才懂的歌,我们一起在北方寒冷的地下室旅店里相互鼓励相互慰藉,我们一起面对升学与考试的压力,最终皆大欢喜,即使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我们再相逢时,也一样的是那么亲密,就好像从不曾分开过一般。后来的你,结婚移民,离开一些熟悉的身影,„„再后来的你因为情感问题和我促膝长谈彻夜不眠,我们诉说着彼此对情感的态度,再一次交心,再一次相互给与彼此温暖与力量。直到你真正的远走他乡,直到我听着电话里又对我述说你的感情,我才知道,这一次也许是时光中的一个点,它固定在那里,提示着我们都老了,我们该为人生或者事业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也或者是我们可以不再缅怀那份友情了,就让它散落在风里,但不一定是冷却,也许更久的时间才能嗅到它一直弥漫着的芬芳。真正的友谊是不会被抛弃的,如同马克思的突然富有和马丽的失去爱情,不管你此刻的身份贵贱,这份素未谋面却在彼此内心长存的情谊一直都萦绕在你周身,无论你感觉得到或感觉不到。我们可以通过玛丽和马克思的信感受到那份纯真和心灵的悸动。
玛丽和马克思的信:
爱的Mary:
请接受我搜集的全部Noblet,做为我原谅你的信号。。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朋友。
你的美国笔友 Max Jerry Horowitz”
“go in good health!(一路顺风)”
从这封信,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的那份真诚,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是马克思真情的流露。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那一种朦胧的依赖感,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心人吧!
2.人物精神分析
目前社会已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目光放到精神疾病上,人们通过社会公益宣传、影视作品也逐渐对精神疾病及其患者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较耳熟能详的电影有《雨人》、《海洋天堂》、《丈夫得了抑郁症》等。许多名人,如林肯、罗斯福、尼克松、丘吉尔、梵高、海明威、梦露等都曾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现在,抑郁症被称作“心灵的感冒”,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撇开人们长久以来的歧视偏见或部分媒体的刻意美化,在现实生活中,精神疾病既不像街头那些疯癫的乞讨者一般不堪,也不像电影所演的那样温情治愈。精神疾患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他们所承受的疾病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也是真切实在的。
《玛丽和马克思》是众多影视作品中较真实全面地还原精神病人生活状况的一部作品,第二遍看《玛丽和马克思》,觉得马克思的信每一句话都在表达一个
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和对社会的难以适应。昏暗的场景,并不愉快的生活和压抑的叙述,虽然是动画,但在叙事和抒情上达到了一种低调隐忍得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境界,且表达的灵活性和戏剧性都是真人电影不能望其项背的,连笑点都是各种令人笑不出来的又冷又黑色的幽默。
玛丽和马克思有一些症状影片并未作详细的解释,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模糊处理让我们对这种症状更加感兴趣,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玛丽和马克思人生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玛丽和马克思的自闭?玛丽和马克思他们的不幸就在于父母给的或多或少的易感基因,并不愉快的童年和不幸福的生活经历,而他们的幸运就在于遇到了彼此。
3.情节:
有些人觉得全片毫无乐趣毫无高潮并且充满了压抑,还有一部分人看到了它内在的温情和感动。其实在我看来创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压抑向观影者传达出压抑中温情与感动。
二.人生启迪
1)这世界上总有一个在地球的另一端跟你做相同事情的人,我们要学会与缺点并存,并学会接受!玛丽和马克思同为自闭症患者,他们不想与外界交流,但是小小的一支笔、一张纸却让他们打开了彼此的心扉,并早就了一段美好的友谊。所以说,尽管我们有种种不足,但是只要我们敢于尝试,最终会找到自己的新天地。
2)人生注定孤独,没有人可以真正了解你,我也不相信心有灵犀。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做到快乐,所有的孤独都可以通过释放压力得以缓解。玛丽和马克思通过通信彼此安慰,彼此依靠。
3)珍惜友情。如果我们将亲情和友情进行排序,许多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亲情。但是为什么会有人想出将亲情和友情排序的问题?这个看似令人纠结的问题正说明了友情无价,友情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马克思和玛丽有家庭,但是他们并不能从家庭中得到真正的快乐,他们之间的友情是他们生活的催化剂。
三.结束语
玛丽和马克思,两个在我们看来是不正常的人诠释自我与友谊。影片所传达的朴实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同时我也呼吁人们能更多的关注这些精神疾病患者,或许一次真心的交流就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
第四篇: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不完美也是爱——《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一)课堂上看完的时候已经是泪流满面,奇怪的是我心里却很平静,就好像真实的人生一定会有遗憾一样,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完美的>故事。我喜欢这种看似絮絮叨叨的讲述方式,也喜欢这种并不是那么漂亮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会让人心有共鸣,是啊,我们都是这样的。
小时候看《安妮日记》的时候,希望自己有这样一个笔友,或许不需要回信,但是能听我说一下这些没人想要听的话就够了。其实我并不像故事中的玛丽和马克思一样>孤独,不过这或许是每个小女孩的必经的成长历程?(笑……)所以,就有了第一封信,和那根樱桃巧克力棒。
对于玛丽和马克思来说,友情真的是个弥足珍贵的东西。自卑和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我想不通,做个诚实的人,怎么会……不妥当?或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一个朋友也没有。当然,你除外。'——于是,对于他们彼此而言,这些信都是生命的慰藉。即使每次玛丽的信都会引起马克思的焦虑,即使在玛丽妈妈眼中,马克思是一个想要诱拐自己女儿的疯子。
但是,马克思的自闭症像一个隐形炸弹一样,终于在玛丽的不经意的提问中,第一次炸裂了。他们有了整整八个月的断交。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其实我特别可以理解马克思的心情。毕竟在看这个片子之前,刚好阅读了有关>心理学病症的书籍。对于正常人的小问题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尖锐的思维谱线是一种危险而真挚的存在。
后来,感谢他的医生,他告诉马克思,真正的友谊是用心感受的,而不是双眼看到的。他应该写信给玛丽,告诉她真实的自己,包括缺点和一切。马克思懂了,并且向玛丽坦白了自己是'亚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没有回信。他俩的友谊重新恢复了,并且变得更加真诚。
玛丽开始经历人生的各种大悲大喜,亲人的去世,与爱人结婚,学业有成……但是,当她把她和马克思的信作为自己学术论文的研究病历,她忘记了,这其实是对他们友谊的背叛。尤其是对思维特别简单的马克思而言,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片中马克思在拔下打印机上M 键的时候,满头的汗水和颤抖的身躯,无一不显示出他内心的愤怒和难过。
不一定要哭出来才是内心的难过,每个人都有哭不出声的痛苦。
当玛丽收到马克思寄给她的M 的时候,才明白自己的行为深深伤害到了她的朋友。她停下脚步,绞碎了所有的书,从此,一蹶不振……对好友的背叛让她无比愧疚,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不过,最终,马克思还是想通了,原谅了她。片中的最后一封信,我看了十几遍,几乎倒背如流——
'亲爱的玛丽:……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一样。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小时候,我想成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条长长的人行道,有的平平坦坦,还有一些,比如我的,就会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道路就像我的一样,不过或许没有那么多裂缝。但愿,某一天我们的人行道能够相交,那时我们可以分享同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影片的结尾,当玛丽背着小婴儿去纽约见到马克思的时候,他已经永远安静地沉睡了。他的房间充满了她的痕迹,是第一封信的简笔画;是玛丽送他的那瓶眼泪,马克思曾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是她寄给他的每一封信,一整面墙的信;是她送给他的绒线球,仍然在他的帽子上……当看到玛丽伸手握住马克思的手,还是忍不住哭了。不管几遍,总是会觉得遗憾吧。
片子的色调其实是沉重的,玛丽的颜色是棕黄色,马克思的世界是黑白的。屏幕上突兀的红色一个出现在玛丽妈妈的脸上,是血红的嘴唇和喉咙,是歇斯底里的颜色。另一个红色就>温暖很多,是玛丽的变色戒指和送给马克思的绒线球。当马克思原谅玛丽的时候,他带上玛丽的绒线球,坐在凳子上仰望星空的时候,即便是黑白的环境,还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所以,一个好的动漫,其实并不是靠造型多么'别致',多么华丽漂亮,技术多么高超来吸引观众,反而是其中所传达的观念更能打动人。就像这部片子一样,尽管是这样的色调还是能够传递出善意和温暖。
片中的玛丽和马克思,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不同时刻的缩影,幸福抑或不幸,总会有觉得孤独的时候。就算再开朗的人也会有'全世界不理解我'的小矫情。平凡的我们,或许不至于像马克思一样偏执,但生活中也总会遇到各种伤害和背叛,是决绝还是原谅,是不是也舍不得那份爱呢?
我们本不完美。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这是一个类似碎碎念的故事,看似单调呆板的旁白,无聊而神经质的主角,恰恰是最真实的生活。我们都没有活在那些惊天动地的世界里,我们不过就是这样日复一日,重复而已。韩松落有一本书叫做《为了报仇看电影》,书中说,'有的时候,看电影,为的是报仇,向庸常的生活报仇……电影是真实的虚构,生活是虚构的真实。现实中无法兑现的诺言、无法实现的梦,让我们一起去电影里寻找结果。'但是看多了那种皆大欢喜的商业片,看多了英雄主义的完美结局,所谓的观影快感不过只停留在看完的一瞬。心灵再触动也明白那绝对是假的。然而《玛丽和马克思》不同,这里面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得不到理解的人。没有那么多色彩斑斓,没有那么多华丽浮夸,有的只是让人心疼的他们和我们而已。
《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每次读完玛丽的信都会得焦虑症的马克思恐怕是这句话最忠实的反映者了。以前喜欢说,如果友情是一种爱,我愿意爱你一辈子。这句小矫情的话恰恰是两人一生的见证,就算最后没有见到彼此又怎样,你依然是我最好的朋友,是我唯一的朋友。
'God gave us the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friends.'我想,这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二)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有‘裂缝’,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所有人的现状,都一样。
只是,同样的现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而这不同的面对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是你想得到的任何结果。你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你清楚吗?
这个世界上,真正对我们自己重要的事情,并不多。
就像MAX的人生愿望,只有三个。这些对我们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不关键(它可以是任何事情,甚至就像收集娃娃、吃巧克力一样,简单)…关键在于这些事情是不是对你真的重要。然后,让它以这样重要的状态,一直出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做到了,重要的事情,自然有重要的样子和它该有的结果,不错的结果。
这个世界,对于MARY和MAX来说,相当幸运。虽然经历了种种,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最重要的目标。MAX安详了离去,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但是,就像前面提到过的,世界并不都是如此,还可以有其他无穷尽的可能。只是,没有一个可能是白得的,得到的同时,你终须付出些什么,而这个‘什么’,最大的可能是失去‘收集娃娃’、‘吃巧克力’等等…对于旁人来说,失去这些,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对我们的自己,这些就是我们的命,或者叫我们自己定义的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
看清了,我们才能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因为我们的决定带来的每一个结果。
事出有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因为,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现状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那么,任何现状或者外在世界,都不是影响我们自己的理由,能影响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在我们改变自己的同时,现在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已经被我们所改变了…
以电影里的一段台词作为结束: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瑕,我也是。人无完人…当我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我和椰子。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By《玛丽和马克思》)——我们真正原谅的,并不是别人,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而已。原谅了自己,世界就有机会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这就是路径。
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三):孤独并非他们所愿
故事够平淡的,平淡的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同它所采用的黏土动画形式,笨拙、平凡。大多是独白,自言自语似的的独白,配合着写信的独白,有点像画外音。
唯有耐心观看下去,才渐渐感到平淡中渗出的温暖,犹如寒冬里手握一杯白开水,很不起眼,直到你慢慢地喝下去,心口就慢慢地暖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有如此的味道。
玛丽(Mary),孤独的澳大利亚小女孩,没有朋友,在学校总被人欺负,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被妈妈喜欢,额头长着巧克力色的胎记。正如她妈妈所言——玛丽是一场事故。
玛丽的爸爸在她年幼时候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等到了退休却意外身亡。玛丽的妈妈爱抽烟老酗酒,一日酒醉之后误服毒药也去世。玛丽终于和心仪已久的爱人结婚,结果男人跑到新西兰和笔友生活一起。
怎么看,玛丽的人生有点凄惨。
而马克思(Max)这个美国糟老头,孤独、自闭、脆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是不理智也不讲逻辑的一团糟,最要命的是马克思患上一种神经官能病,从来没有过朋友。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中了乐透大奖,却不知道怎么花,就买了一屋子的巧克力······剩下的钱就送给邻居老太太。
怎么看,马克思的人生也有点凄惨。
原来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孤独着,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些人都卷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房子里,莫名地自闭哀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女孩玛丽是老头子马克思的前半生投影,老头子马克思是小女孩玛丽的后半生标本。换句话说,玛丽的人生就是几十年前的马克思,如果更不幸的话,玛丽几十年之后可能也会过着马克思的生活。
当孤独遇上孤独的时候,有一些犹如冰撞上冰,结果还是两块冰;有一些犹如水融合于水,最后成为一流清水。玛丽遇上马克思,青涩的孤独遇上苍老的孤独,就如流水汇入湖水,他们在思想情感上深切地融合了。
他们将对方引为知己,互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情。好像生活的尴尬、痛苦、不解、无名的焦虑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字,写给远方的笔友。友情就转化为文字对文字的倾诉,信任就转化为写信寄出,等待、阅信、再写信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两个人不再孤独,在匆匆来匆匆去的尘世里找到支撑生活重心的坚固点,找回自信和自我。
他们也差点绝交,因为玛丽用马克思的病情案例写了论文。马克思感到被背叛被利用,断绝信笺来往。人生初起步的玛丽也倍受打击,消沉酗酒得过且过,两个人走回到原来的暗淡人生路。
所幸的是他们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安宁的生活。但当玛丽千里迢迢看望马克思之时,马克思已经安静地离开了世界。
电影固然平静,可在平静之下有汹涌,试问: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朋友仅凭信笺来来往往去互相理解、温暖、安慰,整整20年!
信来信往陪伴着玛丽这个孤独的小女孩勇敢成长,信来信往也陪伴着马克思这个孤独的老头子走完人生路。他们写的不是信,而是心,是流浪在尘世里的孤独。孤独本非他们所愿,当孤独遇上孤独,可以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时候,孤独就成为心的两只翅膀,飞翔在宁静里。(作者:逆流的游鱼)
PS:由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
正月初五,某届学生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席间,得知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结为情侣。我笑问他们:恋爱时候写了多少封>情书?男孩笑说:一封都没有!都打电话发短信。
某次,遇上一位同学,他说起他还记得我寄的明信片。虽然有十年了,他忘记了许多电话,却记得一张明信片。十年前,大家都流行短信问好,我却寄来一封明信片。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个人生目标:结交一个笔友,写它多年。当然,目标没有达成。
第五篇:动画赏析玛丽和马克思观后感
影片信息:
Mary and Max(澳大利亚)
玛丽和马克思
导演: Adam Elliot
片长: 92分钟
出品时间: 2009
剧情简述: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观后感
我很少认真的看完一部动画片,但当我在看玛丽和马克思这部动画片时,我整整两节课坐在椅子上认认真真的看完。其实,我曾经也和玛丽有着同样的童年,灰暗,自卑,厌倦自己,在年少时代受着别的孩子们的欺负,只有躲在角落,祈祷自己不要被他们看到,对世界充满热爱,也充满害怕。我们总是格格不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这个世界仍旧不属于我们。像片中不断猝死的金鱼,生命短暂而不能自主。
电影的开始便介绍了两个人的概况,色调一明一暗,故事便顺着这两抹色彩发展开来。两个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墨尔本一个生活在美国,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他们很相似,爱吃巧克力,喜欢noble动画,都住在城市孤独的角落,极度缺爱,都没有什么朋友,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难以接触,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而生性自卑,马克思患有精神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和金鱼相伴。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的相遇让他们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社会、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断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的升温,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又一封,在倾斜寒冷的世界里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
这部片子故事很简单,就是两个远隔千里的陌生人成了笔友,不简单的是他们都没有完整的人生,玛丽是一个不好看,没人关心的小女孩,马克思则是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老男人,他们是彼此唯一的朋友,两个都感到孤独的人在信中都彼此坦诚,平凡却充满美。玛丽寄给马克思的第一封信中,玛丽问马克思,你小时候被人欺负过吗。这个问题让马克思无比的焦虑,同时又让他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他仿佛在玛丽的身上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一样的自卑,灰暗。但他是玛丽的朋友,他应该让自己的朋友不去重复自己的路,所以他向玛丽坦诚他的过去。当玛丽看到信得时候开心的笑了,她手上的心情戒指也变成了红色,马克思说别担心笑的问题,我嘴上不笑并不代表心里不笑,所以玛丽终于笑了,嘴上笑
了,心里也笑了。
在之后的通信中,马克思送给玛丽一块上面印有“Love youself first!”的巧克力,要爱你自己,让玛丽重新有了自信,玛丽第一次感到了被爱,这句话就像阿里巴巴的咒语,芝麻开门,她内心的魔障顿时烟消云散,爱情,事业,成功都向她伸来了热情的橄榄枝,生活翻开了光明的一页。可是,玛丽还是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她以为她是在帮助马克思,所以一马克思为病例写了书,但马克思觉得玛丽背叛了他,愤怒的马克思拔掉了打字机的M键,以示他无法原谅玛丽。通信中断了。玛丽粉碎了所有的书——她苦心经营的学术成果,放弃了她完美的家庭生活,酗酒,颓废。爱她的丈夫离开她。而这时的玛丽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走近了自杀的边缘。在看自杀的那一段时,老师说这一段很有内涵,我没看出来,但我能感觉的到玛丽的那种痛苦,那种在突然之间一无所有的恐惧,茫然。或许,在玛丽看了只有用自杀这种方式才能结束这种痛苦。
最让我感动的是影片的最后,当玛丽快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马克思终于想通了,他原谅了玛丽,并把他自己一生中的三个愿望中的一个,所有阿诺一家的玩偶,都送给了玛丽。还有一封信,这封信,我觉得是最让人感动、震撼,以及最精彩的片段。我去网上搜了这封信的的翻译: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是的,人不是完人,人不能选择自己,但幸运的是人可以选择朋友,我很感动,玛丽选对了自己的朋友,马克思,能在玛丽困难的时候帮助她,同时玛丽也帮助了马克思。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马克思的身上,正是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的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阳光下。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这是最好的结局,也许若是马克思还会醒着,那才是真的是把梦给叫醒,一切都会打破,打回了现实的原型,甚至可能都无法面对,也甚至就再站到凳子上,又回到从前的恐慌之中。电影在中间有个伏笔,马克思说他会把每封信熨好,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当玛丽扬起头的时候,她的眼泪就掉了出来,整个天花板都是她的字迹,所有的信都贴在上面。直到马克思闭上眼的那一刻看的都是她的信,整个的世界都是她。因为她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马克思知道,在离去的时候,他终于不是孤独的。我想在两个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过程中,他们早已明白什么是友谊,并且实践的比一般人更加伟大,更刻骨铭心。
这让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诠释。虽然我脸上没有胎记,不是肥胖症患者,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常受幸运的青睐,生活精彩而热闹。虽然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与人交谈,上课,扯
天南地北,交换人生故事,八卦,闲侃和相互取笑。可我与我身边在不停地说着话的人们,我们都是马克思一样Asperger’s症的患者。我们无法真正洞悉这世界的喧嚣,繁复和混沌,无法真正把握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善变的情感,无法真正的相互理解。我们不懂生活,不懂爱情,不懂命运,也不懂彼此,就像马克思不懂为什么会有人乱扔垃圾一样,我们在理想和世界的落差中受尽挫折,在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中各自孤独。我们都是孤独地走在人生路上孤独的人。我们无法依靠他人来获得成长、快乐或救赎,却一样地渴望理解与被理解。我们都是玛丽和马克思,是在布满磕磕绊绊地岔路上偶尔相交的不完美的人们,努力地理解与被理解。这就是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