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汉亡魂》有感

时间:2019-05-14 04:2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西汉亡魂》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西汉亡魂》有感》。

第一篇:读《西汉亡魂》有感

在考古学通论课堂上,陈灿平老师在讲述秦汉考古时,提及到其学生时代时看《西汉亡魂》,从此迷恋上考古。这让我不禁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本怎么样的书呢,让老师看后竟能义无反顾地走上考古之路并有所成就?课余我从网上购买了此书,历时将近半个月阅读完毕,感触颇深。特此小记一篇。

读《西汉亡魂》有感

《西汉亡魂:马王堆汉墓发现之谜》,作者岳南,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在文革的时代背景下,马王堆三座汉墓考古发掘者、支持者、参与者们所付出的艰辛与痛苦,但嗟叹之余,出土的珍贵文物又让大家欣慰很多,这一考古发掘震撼了整个世界!

这个地方地处浏阳河南岸,位于长沙城东郊五里牌外,此处有几个不太高的丘岭,同时有两个高大的马鞍状的土包相连,俗称“马王堆”。1969年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之后,中央掀起了备战风潮。在“深挖坑、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口号下,全国人民积极地挖防空洞,马王堆汉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意外发现。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有王振江、夏鼐、白荣金、王、侯良、王冶秋等一批优秀的考古工作者参与,周恩来总理做后盾。当时正处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尤其是席卷全国的所谓“破四旧、立四新”之后,人们对于与“历史”有联系的东西,一律视为敝屣。在这种历史氛围中迫不得已进行古墓发掘,“不合时宜”,由此给发掘和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一号墓的发掘经费被扣除一半,仅配给60把锄头,20个胶卷,却仍被某些军代表本着“国家的钱不是随便乱花的”的精神视为浪费。

当得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2000多年的尸体时,一些强势的领导不顾考古的规定,给考古工作者施加许多政治压力,以满足其私欲,白荣金、王等与其“斗智斗勇”,尽量减少对古尸的破坏,展现了他们不畏强权的职业操守和魅力。尤其是夏鼐先生,20年前的他血气方刚,踌躇满志,正是学者创造伟业的最佳时期,可是他的人生却在烦乱的行政、业务组织与蹲牛棚的政治洗脑中慢慢度过。面对马王堆汉墓这一重大发现,老先生心中无疑是惆怅,失之交臂的是永远的遗憾,而这绝不是来自于个人功名的建立,而是一个考古学者对事业征程的反思与总结。老先生说,那次的失之交臂正是民族的福音,因为如今的技术能更好的将马王堆汉墓保存下来,想到这里老先生心灵里又充满着真诚的慰藉。王冶秋、王振江、白荣金等都为这次发掘付出了很多代价,可他们却仍旧以学者的姿态面对一切“牛鬼蛇神”,他们心里惦念的是中华乃至世界范围的文化遗存,想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进步。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考古界众多权威专家的事迹,同时被这些考古工作者身上具备的精神折服。不仅仅在马王堆汉墓这次伟大发掘中,这些学者无论在何时何地研究都是秉着大我的思想努力工作着,无论严寒酷暑,甚至不惜口试棺液以便深入探究。田野发掘出现的事情,每个人都是始料不及,可是他们能够泰然处

之,用自己的智慧和技术尽最大可能提取完整的地下文物。学者之间相互探讨,取长补短,精诚合作,低调处事,让我赞叹不已。想到当下的自己,生活学习环境如此优越,却没有老学者那种韧劲钻研学习,带着浮躁的心在这浮躁的社会游荡„„汗颜至极!

周总理作为这次发掘的坚强后盾,面对“四人帮”的轮番进攻,他仍旧拖着疲惫的身子为中国谋划美好的未来,尽力的周旋着,使中国的损失可以尽量减少。癌症病魔折磨着敬爱的总理,可他仍不忘关心马王堆汉墓的挖掘,甚至多次亲自打电报询问进程。联想到即将退居政坛的温总理,心里心酸至极。两位总理为了中国的发展,付出了太多太多,假如中国官场上都是这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那中国该是何等强大安定?可是,生活没有如果,历史没有如果„„

从1972年1月14日至1974年1月13日,为期整整两年的马王堆汉墓考古挖掘终于落下了价值非凡、意义深远的帷幕。一号墓结构复杂,从突起的墓顶到椁室深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组成。三椁三棺层层套合,木椁四周及上部填满木炭,木炭外面又是白膏泥封固,而正是由于木炭和白膏泥的密封层的防潮防腐作用,以及其他防腐处理,使得尸体、葬具以及大量随葬品得以完整保存。而二、三号墓虽然下葬密封规格同于一号墓,但是没能像一号墓一样留存千年古尸,也许正是白膏泥等残缺造成氧气进入的缘故。

在马王堆汉墓的挖掘研究中,学者们运用建筑学、历史学、化学等多门学科对其进行科学研究,通过下葬的规格、随葬品的种类和多少,墓葬形制、墓志、印章、打破关系多个角度细致推断墓主年代。广泛查阅历史文献,对照研究,勤勉细心的不漏过任何蛛丝马迹,找到突破口并推断三座墓的家族关系。最终确定二号墓为长沙丞相轪侯利苍,死于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三号墓为利苍的儿子利豨,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一号墓为利苍的妻子辛追,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同时学者们还通过对辛追的解剖,推测其死亡原因。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出土了许多器物,植物种子,帛画,书籍等,通过对其提取和拼接,更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项记载。比如,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图、最早的天文书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健身图等,还有《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等。这次考古发现恰恰从事实上更加证明了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正确性。二重即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两者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例如,此次发现则证明了《史记》《汉书》中关于辛追死亡记叙的错误,以及人们对苏秦、张仪所处时代及纵横学说游说具体活动的误区。而历史关于墓葬结构、钱币流通等的记载又使得考古工作者对于推断墓主时代有很大帮助。

《西汉亡魂》这本书于第十一章重组历史的碎片,给我们再现了西汉初期的政局对于利苍一族兴衰的影响,被封为轪侯后展现了西汉朝廷和诸侯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隶属关系,使我更深

刻的了解了西汉初期朝廷的运作。这本书的标题格外新颖,且逻辑严密,通过岳南先生详实有序的写作,我在趣味中了解了发掘全过程,由此可见,文学可真真实实的推动历史考古的发展,岳南先生用通俗的语言向人民大众展示出马王堆汉墓的“墓前墓后”,让掩埋于历史尘埃的人物,再现于读者眼前!岳南作为我国首位在全球有影响的考古纪实文学作家,将历史与考古的新发现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当中,重现古帝国文明,实在值得每位学者借鉴学习。

《西汉亡魂》让我有太多的感触,也许来自对那个时代的氛围,也许来自众多考古学者的心酸历程,也许来自对于西汉残酷政治生活的想像,也许来自岳南的写作笔法„„这些感觉如五味杂陈荡漾在我的内心,激荡着我,我明白我唯有在今后的学习中发奋努力,才可不枉费这本书带给我的价值。

第二篇:爱情亡魂

这是本站(www.xiexiebang.com)精心收集的情书,相信你的爱情在这些深情的情书中飞舞!永恒!

作者:紫晶蓉儿(zijingronger@163.net)

时间越过我的头顶,我飘荡过每一次和你走过的地方.......

XXXX年XX月X日00:24

我决心离开你.你冰冷的言语在耳边回响.我甩甩头,试图把它们丢掉,可它们却执著跟随在身后,迟迟不愿离开.你终于胜了.原来,你也可以让我的世界雪崩.

我头也不回的的冲出网吧,只怕多呆一会儿,都会让我的心脉撕咧.痛得让我失去语言能力.身后的房子,离我越来越远,里面有你在和别人谈笑风声.

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路旁.天飘起蒙蒙细雨,无情的打在我的身上.我想哭,却哭不出来.整颗心,像是装满棉花的瓶子,塞紧着,挤得让我喘不过气来.我用双手环抱着自己.没有气息,没有温度.我不是告诉过你,我怕黑怕冷更怕一个人回家.

00:44

很多车从我的身边擦拭而过一辆匆匆而来一辆匆匆而去如黑夜中的明火忽暗忽明渐行渐远没有任何的人注意到我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孩.我抬头,望着路口照明的灯.灯火斜斜得射在我身上.我开始幻想,自己是一个狂舞的女子,在尽善尽美在演绎生命中,最美丽的配角.在落幕的刹那间,以最动人有姿态,让结局越过高潮,达到极点.

想着想着,我突然感到一阵晕眩,眼前一片黑暗.我什么也看不见了!我是不是瞎了?我问自己.

00:08

一辆经色汽车,穿过我身体.我没有被四分五裂.我的肌肤完好无缺.我静静地睡在地上,像一只沉睡在精灵.雨水把我洗漱的非常干净,如一块纯洁地不受点污的布躺在哪里.街道上,泥沙掺杂着腥味的血液随着水向下流去........

为什么会这样?我吓呆了.我看到了我自己.

世界突然进入一个静止的状态,街上的车不再行驶,灯不再匆忙的闪烁.他们都发现了:一个年青的女孩,静静地躺在血泊中,天空飘着雨的时候........

好几束灯光一同射向我来,我被人们层层的围拢,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我是不是死了?我又问自己.

呀!???我既然穿越过人群,像透明的空气,轻轻一动,便浮在空气中,飘飘然的我蹲在自己的身边.用手轻轻拂过自己的脸庞,就像啊伦的手那样轻轻的掠过.我发梢粘在脖子,几撮卷卷的,我心心冀冀的用手拨开它们.我跟啊伦说过,我会留长发给他看,可是他再也没机会了!

120的车,把我的身体载走了.他们以为,我还会活过来.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回不去了.灯灭了,车走了,人散了.我的消失对人们来说,只像是一场刚看过的电影,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那还在记忆中模糊的影子.

世界还在不停的运转着........

1:24

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没有人看得见我,没有任何的事物,会因为我的存在,而改变什么。我就犹如空气中的一缕青烟,在无止痛的黑暗中,轻盈飘荡。我是透明的。

我随着小城的清风,飘浮过每一道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我感到害怕,我寂寞。我找不到跟我一样飞舞的魂魄。恐惧的感觉爬过我的肌肤,让我全身毛骨悚然。

伴随着这样的惊惶失措,我飘呀,飘呀.......到了“米兰春天”婚纱馆的玻璃窗前。每次经过这里,我总会停住脚步。想象米兰下的春天,我是伦最美的新娘。现在,我可以如愿以偿了。我选了一件雪花般带满蕾丝花边的嫁衣裳,轻轻一摇,它便穿在我的身上。我变成了本世纪最美的新娘。我的春天百花齐放,我赤着脚,在空中跳起舞来.....仿佛你就在我身边,我低着头,满面通红的问你:”伦,我可以做你的妻子吗?”

第一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第三篇:西汉文学研究

西汉文学研究

摘要: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而这一时期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士不遇”文学主题的凸显。由于“不遇”文士身份的不同,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遇”之情绪也有差别。西汉“士不遇”文学主题的突出,既与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从而引起的士的地位变化有关,也与士人有着强烈的干预现实的意识和中国文学中的“风雅”精神有关。

关键词:西汉;士不遇;主题;风雅

“士不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比较常见的一大主题。自从屈原《离骚》、宋玉《九辩》以来,在绵延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此类作品可以说是代不乏作,历久不衰,并且涉及到诸如赋、散文、诗歌、词乃至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统观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西汉时期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特别多,十分引人注目。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盛之世,却产生了如此多的“士不遇”作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下面我们试就这一问题加以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西汉“士不遇”主题文学作品鸟瞰

西汉时期,去战国未远,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自沉汨罗江以明志的悲剧性命运,很容易引起西汉士人的同情与联想,因而汉代的“士不遇”文学作品往往是从吊屈原开始的。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汉代最早的凭吊屈原的文学作品。贾谊少年得志,受到文帝的赏识,擢为太中大夫,但因受到灌婴、周勃等人的谄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路过湘江时,很自然地想到了与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屈原,便创作了此赋。在赋中,贾谊对屈原的遭遇扼腕叹息,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圣贤逆曳兮,方正倒植。”“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极其强烈地抒发了志士不遇的悲愤,谴责了黑白颠倒、小人得志、俊才遭弃的社会现实。这篇赋名为吊屈原,实则自吊。在贾谊《吊屈原赋》的影响下,西汉文人纷纷以凭吊屈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士不遇”的情怀或对“士不遇”这种社会现实的认识与理解,如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以及扬雄的《反离骚》等等。东方朔在《七谏》中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对于屈原选择以死来抗争的方式并不认同。篇中曾提到“怀计谋而不见用兮,岩穴处而隐藏”,“经浊世而不得志兮,愿侧身岩穴而托”,这就表明东方朔思想中有着较为浓重的归隐意识。无独有偶,扬雄《反离骚》篇末云:“昔仲尼之去鲁兮,婓婓迟迟而周迈。终回复于旧都兮,何必湘渊与涛濑。溷渔父之餔歠兮,洁沐浴之振衣。弃由聃之所珍兮,蹠彭咸之所遗。”同样对屈原自杀明志的行为颇有微词。在汉初,黄老思想大盛,即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思想并未销声匿迹,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汉士人。因此西汉士人除了受到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思想影响之外,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还有一些作品,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现“士不遇”这一主题的,作者的愤懑之情充斥其间,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汉代这类作品的肇始。此赋大约作于作者晚年居家之时,赋中的“不出户庭,庶无过矣”正是其待家避罪的心灵写照。汉武帝时,董仲舒与公孙弘同治《公羊春秋》,公孙弘的学问不如董仲舒,但由于善于奉承,而至公卿之位。董仲舒心里不服,认为他是阿谀得宠,公孙弘怀恨在心,建议汉武帝使其相胶西王,妄图借胶西王之手加害董仲舒。虽然胶西王善待董仲舒,但董仲舒恐时久获罪,便称病辞官,居家至死。董仲舒在此赋的开始,“首先高扬了‘士’之独立存在的价值”[1],认为“士”之所以“不遇”,是因为既“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又不“屈意从人”,此后对黑白混淆、世道幽昧的社会现实作了批判。鲁迅先生曾评价此赋说:“虽为纯粹儒者之言,而牢愁狷狭之意尽矣。”[2]在中国文学史上,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第一次以“士不遇”为题目,并把它作为独立的重要主题来论述的文学作品,尽管其文学价值不算很高,但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篇赋的直接影响下,司马迁创作了《悲士不遇赋》。这篇赋并“没有对‘个人’的不遇表示什么悲切的看法,只是对‘士不遇’类于概念化的表述”[3]。而司马迁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之气与不遇情怀的则是其《报任安书》。在这封给任安的信中,司马迁声泪俱下地叙述了自己忠而获罪以至遭宫刑的悲惨遭遇,以及无法“推贤进士”以尽职责的尴尬处境。

此外,汉代还有一些“士不遇”主题作品是通过主客对答的方式来表现的,如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等。《答客难》中,客人向东方朔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战国时期的张仪、苏秦之流,凭借自己的纵横之术而践将相之位,而东方先生学富五车,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东方朔以时迁事异来回答: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生存与壮大而礼贤下士;现如今,“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由以上观之,在西汉盛世的文学作品中,抒发怀才不遇之感与不平之气并非个别现象,从而导致了这一时期“士不遇”文学主题的凸显。“这充分说明悲士不遇已成为西汉文士对自身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否定性情感体验。反映了‘盛世’对人的压抑情况。”[3]

二、汉代“不遇”文士的身份探析

东汉班固曾在《两都赋序》中说:

故言语侍从之士,若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文选》卷一)

由此可见,在班固看来,西汉擅长文章的作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学侍从之士,另一类是公卿大夫。这两类人都创作过“士不遇”的作品,而这一文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西汉以经术取士,很多通一经或数经的士人地位显赫。“如公孙弘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为汉武丞相。倪宽为廷尉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遂见重。以议封禅贡谀,为汉武御史大夫。张汤为廷尉,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武帝又使董仲舒弟子吕步舒,治淮南狱,以《春秋》断于外,不报,天子皆以为是。”[5]精通经学者,都被统治者视为栋梁之材,并给予一定的职位以尽其材,但宦海**险恶,总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重用。这些未得到重用的公卿大夫所写的这类“士不遇”作品,有着浓烈的愤懑之气。像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主要宣泄的就是那种无法施展自我才华的抑郁不平之气和对于小人得志的愤慨。因为他们有经天纬地之材,也有大施宏图的心志,但总是受到别人的排挤与陷害,于是只能“不平则鸣”,通过文章来宣泄自己的不平之气。然而对于东方朔、王褒等这些侍从之士来说,他们在统治者眼中只是视如俳倡。他们被“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司马迁《报任安书》),在皇帝身边,只供“诙啁而已”。时人称东方朔“口谐倡辩”、“应谐以优”(《汉书》卷65《东方朔传》)。枚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以故得緤黩贵幸”,自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汉书》卷51《枚皋传》);又《汉书》卷64上《严助传》称“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在汉代帝王中,大约数汉宣帝对辞赋的评价最高。他不仅视辞赋为娱乐的工具,还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既有“仁义讽谕”的作用,又能帮助人增长有关“鸟兽虫鱼”等博物的知识(《汉书·王褒传》)。尽管如此,当有人批评汉宣帝爱好辞赋时,汉宣帝称赋家“贤于倡优博弈远矣”,实质上他看待赋家依然等同倡优。因而西汉那些不通经术的文学之士,在政治上毫无前途可言,根本没有一展“治平”宏图的机会,而他们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这些人所创作的“士不遇”作品,抒发的是“时不我遇”的无奈之情,而不是遭受别人排挤与陷害的愤懑之情。

三、“士不遇”文学主题凸显的文化成因 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在文学领域“士不遇”主题却如此明显,这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它既与封建专制制度确立、皇权膨胀从而引起的士的地位变化有关,也与文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大多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有关。

西周时期,“士”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最低的一个等级。进入战国以后,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局中,西周以来严格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作为介于贵族与庶人之间的士阶层,便成了庶人上升与贵族下降的中间地带,因而士集团不断扩大。并且在等级制度崩坏和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士人所拥有的知识与职守分离,从而使士阶层从统治集团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智能阶层。士阶层作为智能阶层崛起之后,便形成了与以各国诸侯为代表的权势阶层相对立的政治局面。智能阶层代表着道统,而权势阶层把持着政统。智能阶层以自己的思想为思想,以自己的立场为立场,从“道”不从君,自觉地把道统凌驾于政统之上;而权势阶层也需要道统的支持来加强其权力的合法性。因此,“战国时期的知识阶层自重有加,争取和王侯之间保持一种师友而不是君臣的关系”。如从《史记·魏世家》所记载的田子方与文候太子击的对话,就可以见出当时主与客是一种比较民主的关系。太子击在朝歌遇到魏文候的老师,引车回避并下车拜见,而田子方却不以适当的礼节应对。太子感到不高兴,便问:“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答道:“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履然,奈何其同之哉?”类似的例子在战国时期可以说不胜枚举,如《淮南子·修务训》、《吕氏春秋·期贤》中记载的魏文候过段干木闾,未尝不轼,以及《战国策·齐策四》所记载的齐宣王与颜斶的辩论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战国士人在直面世君时,有相当的主体性,敢于与其争辩。当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国不能实现时,士人便另投他国。“合则留,不合则去”,“士无常君,国无定臣”,此时的士人不存在遇不遇的问题,此处不遇可以遇于彼处。当然,士人这种主体选择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士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须依靠某一位“知己明君”。因而,“先秦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和现实政权已有相当的依附性,正是这种依附性,对他们的人格气质、文化心理及精神生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7]。由于这种依附性,孟子理想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士人对政权的依附性逐渐增强,甚至产生了某种奴性。

士阶层的黄金时代——战国逝去之后,随着秦汉中央专制制度的建立,皇权的膨胀,士人阶层所受到的束缚日益加重,尽管在汉初的一段时间内,诸侯王拥城自治,罗致人才,形成了士人自由流动的社会环境,当时的文士司马相如、枚皋等都有客游诸侯国的经历。汉景帝削平七国之乱后,藩国势力大大削弱,尤其是汉武帝采取种种措施加强中央专制,大一统形态逐步强化。汉武帝也注意招徕各诸侯国的士人为己所用,司马相如等人逐渐聚集到皇帝身边。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士人无论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还是为实现对现实的干预,只能入仕为中央朝廷服务,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因而先秦士人已具有的对王权的依附性,在此时空前加强。原来的主客或师友关系变为纯粹的君臣关系,皇帝高高在上,而臣下只能匍匐在君威之下,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力。司马迁只因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便不得不面临遭受宫刑的惩罚。在这种情势下,汉代士人对专制政治普遍感到一种压力,汉文帝时贾山《至言》中说:“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断者;万钧之所在,无不靡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君对臣“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东方朔《答客难》)惶恐隐忍,便成为西汉士人普遍的情感心理状态。西汉文士对战国士人优游于诸侯之间,甚至弄诸侯于股掌之上的风采,何其钦佩与羡慕。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于是对比之下西汉士人心里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并且汉代的士人与先秦诸子一样有着强烈的干预现实的精神,梦想位至将相之尊,然而西汉士人若想实现自己的价值,途径只有一条即得到皇帝的赏识。但要得到皇帝的赏识何其难,皇帝也是一个凡人,他对周围人事的看法受到种种的局限,况且还有官僚重臣的弄权,就像贾谊被周勃等人谄害一样。所以西汉的士人要想“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不容易的。战国时代一去不复返,士人又在现实中常常遭到种种不平,他们便通过文学创作来宣泄这种对美好时代逝去的失望与自己

[6]的牢愁。这样,西汉时期的“士不遇”文学作品便应运而生。

“士不遇”文学主题,战国时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已肇其端。但到了西汉文士手中,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才蔚为大观。其实西汉的“士不遇”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诗经》的“风雅”精神,因为西汉的文士有关注现实的热情与强烈的政治意识,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抒愤,也委婉曲折地批判现实的不公正。西汉的“士不遇”作品同汉乐主悲一样,弥漫着一股感伤的情绪,对后世的“士不遇”主题文学有着不小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入仕参政几乎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而由于时代环境、用人制度以及个人才能等诸多因素,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是众多士人的共同遭际。在“不遇”感的驱使之下,他们发愤以抒情,不断创作出“士不遇”主题的文学作品,乃至形成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学传统。

参考文献:

[1]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A]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池万兴.从西汉“士不遇”赋看西汉文士的“不遇”现象[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5,(4). [5]钱穆.秦汉史.北京:三联书店,2004.

[6]张立文主编.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万光治.汉赋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第四篇:西汉故事读后感

西汉故事读后感

(一)读完《王莽称帝》这个故事,《西汉故事》这本书就全部被我看完了。合上书本,脑海里面回响的依然是嘶鸣的战马,杀敌的将士。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良拜师》和《约法三章》。

《张良拜师》主要讲了张良向一个老人拜师学习本领,老人叫他五日后到桥上去,然后就走了。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匆匆忙忙洗过脸到桥上去了。谁知道老头儿正生着气,对他说:“小子,怎么还要叫我等着你?五天后再来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脸也不洗,就跑到大桥上去了。谁知老人早已道桥上去了。最后一次张良半夜就跑到大桥上了,老人交给他一本书,这本书让张良学到了很多本领。我才明白: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约法三章》主要讲了刘邦与咸阳的老百姓约定了三条律法:第一,杀人要偿命;第二,伤人要抵罪;第三,抢劫盗窃要赔偿。废除秦朝其他的一切严苛法律。饱受秦朝暴政的百姓们奔走相告,欢呼庆幸。大家都能遵守新的法令,生活也正常起来,社会就慢慢地稳定。我觉得任何严酷的法律都不能长久,像商纣王、秦始皇等,要学习刘邦的办法,让百姓真心顺从,社会才能稳定。

读完这本书,历史上的朝代分分合合,久合必分分久必合,中华历史五千年,历史上的名人数不胜数,文人思想是代代流传,老子、孔子、孟子、……,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历史,学习中国古人的文化和智慧。

西汉故事读后感

(二)最近我读了校信通推荐的《西汉故事》一书,它从“张良拜师”一直讲到“王莽称帝”.我收获了许多成语典故,并且知道它们的来历。比如: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破釜沉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河汉界、指鹿为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 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还是霸王项羽和刘邦争天下的情节。项羽是将门之后,小时候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无论是念书、习剑、还是学兵法,他都是虎头蛇尾,坚持不了几天。从他小时候看,我就觉得他长大后成不了大器。而刘邦却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呢?我觉得,第一:刘邦每次打了胜仗,对将士们有封有赏,战士们都愿意跟着他打仗,人人都肯卖力。而项羽嫉贤妒能,打了胜仗既不赏功又不封赏。

第二:刘邦深得民心,处处为百姓着想。他进关中时跟百姓约法三章,深受百姓拥护。而项羽呢?他仗着自己力气大,能打仗,能杀人,认为天下的人都应当听他的。他性情暴躁,凡是对他不满的他就杀,有一次,他残忍地杀了二十万缴械投降的秦兵。攻下城池就杀人如麻,火烧阿房宫 …… 秦国刚灭 ,项羽马上就成了秦人心中新的暴君。可悲的是项羽在四面楚歌时,还认为是时运不济,一点也没意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第三:成败的关键在于用人。刘邦不仅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劣势还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率军攻打,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这三位当世豪杰都能为他所重用。而项羽连他的亚父范増都不能重用,可以说他败在人才上。()我想假设项羽拥有张良、萧何、韩信,谁会得天下?谁会失天下?以项羽的性格、气量和见识,这三位豪杰终究还是会跑到刘邦那里的。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西汉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做事要合乎规律,做人要心胸宽广,要博学,要虚心……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要多读历史书,做一个真正的、智慧的中国人。

西汉故事读后感

(三)林汉达的这本《西汉故事》改自《史记》,非常精彩,讲述的是西汉时发生的真实历史。我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故事从秦始皇在会暨巡逻时差点被暗杀,项羽几乎被抓开始讲起 …… 步步惊险。“ 霸王 ” 项羽和 “ 汉王 ” 刘邦争王到刘邦家族和吕后家族的内斗……激烈沸腾。“ 霸王 ” 项羽悲壮的死去至吕后残杀忠诚……令人感慨。赵高 “ 指鹿为马 ” ,篡改秦始皇遗召……诡计多端。

其中的人物也各有特点:

秦始皇:虽然文采非常好,会用人才,善用计谋,但是凶狠残忍,不管人民的苦难,还喜好杀人。秦二世:天性残忍,跟父亲一样,而且尽用计谋,把秦国灭了还想去汉王那里做一番 “ 事业 ”.项羽:看着像一个大英雄,其实是一个宰人的屠夫,最终因为凶残才被杀。而且是被 “ 汉王 ” 手下所杀。韩信:天性斯文,会用兵,善用计,不会用臣。最后竟被自己的手下告死。刘邦:能用兵,善用计,知忠臣,会安抚民心,而且听取忠臣的建议,也体谅老百姓,所以做上了皇帝。王莽:王莽一路做到了代理皇帝,直到最后灭了强大的汉朝。就靠着民心,让老百姓都喜欢他的政策虽然他杀了不少忠臣,却也做了许多贡献。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

《西汉故事》这本书不仅情节多姿多彩,而且人物性格丰富。大家不妨也可以去看一看。

第五篇:读有感

读<>有感

人们都知道有许多向命运挑战的人,比如说张海迪,爱迪生,奥斯特洛斯基,海伦凯乐,吴运铎等.其中,霍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读《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后,使我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这篇课文里,我知道了霍金在21岁时被医生诊断出生患绝症后,不肯向命运低头,勇于向命运挑战,顽强的同病魔作斗争,还刻苦进行科学研究,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他在身患绝症后,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艰难地走上楼去。‘‘可见他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并用他仅有的力量坚持锻炼,使我深受感动‘‘病情不断地加重,霍金终于站不住了,坐上了轮椅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可以活动.说话相当困难,说几个词要花很长时间‘‘虽然命运威胁着他,随时都可以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仍旧坚持进行学术交流,向命运挑战,他是多么坚强啊!一般的人是无法跟他比的,那些人也许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会痛苦不堪,卧床不起,有的甚至刚得到消息就自杀了。

霍金太坚强了,我们现在有的人,得了一点儿小病都会十分伤心,十分着急,更别说身患绝症以后,那不是会因痛苦而早早的死去吗?我相信,每个人都存在着担心自己生病的这一想法,但是每个人生点儿病是难免的,可是不能因为"病"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伤心欲绝,痛苦流涕,我们一定战胜病魔,要向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的确也是,张海迪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虽然瘫痪了,但她的桌子上放了一面与眼睛平行的镜子里看书,这样日复一日,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会见了保尔在“我的大学”中,结识了高尔基在“我的生活故事”里,理解了海伦凯乐.她从不理会那不公平的命运,开始懂得在追求理想,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得靠努力奋斗.张海迪为了学好英语,她就把英语单词和句子写在桌上,墙上,床单上,泥塑的大娃娃身上,有空就读或背.1982年12月15日,张海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她与霍金一样,我钦佩她。

霍金现在还活着,这就是向命运挑战所创造的奇迹.如果霍金现在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一定会问他许多许多问题!

下载读《西汉亡魂》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西汉亡魂》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有感

    读有感 今天我看了,它主要写:玛丽的父亲在一场霍乱中丧生,她被从印度送回英国约克郡的密素斯庄园,和性情古怪的姨夫一起生活。于是,从小被父母疏远,一直放任自流、任性而自私的小......

    读《……》有感

    三读《„„》有感 ——读要用心,感要真实【设计理念】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

    读有感

    读......

    读有感

    《谈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注重细节 深层沟通 巧用资源》有感 周方园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

    读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说的是唐三藏为普渡众生,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在路上,他收下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法力高强的徒弟,他们一路上为唐僧降妖除魔,尽心尽力保护唐僧西取真经,......

    《读有感》

    《读有感》 《读有感》2015-02-28 00:45第1篇《读有感》 有感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好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深受感动的是《盐丁儿》。 “盐丁儿”出生在一个满族封建官僚家庭,虽......

    读 有感

    我读了知道了我们的地球的体积很小,地球的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而陆地面积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时说:“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

    读.。。。。有感

    读《让学生学会质疑解难》有感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