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庆阳市正宁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庆阳市正宁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加快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是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一黑一绿一文”三大产业的号召,立足正宁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资源丰富、群众基础广泛、产业起步顺利的现实条件,特此制订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与奋斗目标
总体思路:突出全面提速、科学发展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着眼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切实强化“开发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大有可为”的思想,以创建特色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以民间为母矿、以家庭为工厂、以智慧为动力,以节会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品牌为命脉,突出特色、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全力构建大开放、大开发、大荟萃、大发展的格局,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将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以此带动正宁人气更加旺起来、经济更加活起来、发展更加快起来、人民更加富起来。
奋斗目标:力争“十一五”末,全县文化产业机构总数达到100个,其中香包公司达到30个以上,香包加工厂达到10个以上,生产专业户达到2万户以上,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创汇突破2万美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奠定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把香包作为推介正宁的一张亮丽名片,把香包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正宁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精心组织产业开发宣传战役,以参加庆阳香包节、筹办苹果节为平台,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刊发新闻专业稿件、树立先进典型等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宣传正宁香包的历史渊源、产业优势、开发机遇和战略意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小香包、大市场、大战略”的发展思念,充分认识香包的支柱产业地位,坚定加快香包产业开发的信心和决心,把更多的资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香包生产经营中来,为文化产业开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为文化产业开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是打造特色精品,开发香包文化产业。香包产业的开发程度如何,其关键取决于是否有特色,是否具有市场前景。我们要把正宁的香包推出去,使香包产业真正开发起来,实现富民富县的目标,就必须走精品路子和特色路子,就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了解国内、国际不同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消费习惯,以此确定香包的表现形式、外表包装及价格定位等商品属情,在式样设计、制作、包装上下功夫,在一个新层次上把香包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以原汁原味的原始文化形态和古朴精致的工艺,真正体现正宁香包民俗艺术性。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产业开发步伐。各乡镇、各部门要立足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全力为香包产业开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香包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县经贸、旅游、工商、税务等部门简化程序,缩短办证时间,免收多种规费,搞好政策服务;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发挥行业特长,提供生产、销售、管理等信息服务;文化、科技部门组织专家上门入户、组织技术人员指导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各乡镇、工商部门积极给香包企业提供管理服务,推介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引导香包企业规范管理,科学运作,提升效益。县上和各乡镇都要成立香包生产协会,统一规格,统一尺度,统一流程,在构图、造型上精心设计、严格要求,在选料、针工上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在香料、填充物等关键环节上严格审查,有效解决了香包生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质量难保和销售中压级、压价、恶性竞争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了行业管理,优化了发展环境,保护了香包生产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加大了香包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四是加强技术培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坚持企业规模生产与群众普遍制作相结合,充分发挥香包公司和加工厂的技术优势,通过以会带训、专题辅导等形式,努力培训一大批香包生产能手。各乡镇和科技、文化、劳动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分赴乡镇、组建技术服务队,深入香包公司、加工厂和农户,举办技术培训,讲解技术培训,讲解技术要领,研究技术难点,提高技术水平,面对面指导、手把手指导,现场指导香包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有
进一步提高香包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大力实施“1543”传帮带工程(1名国家级艺术大师带动500户,1名省级艺术大家带动400户,1名市级艺术大师带动300户),积极发展一大批香包生产户,带动全县下岗职工、团员青年、农村妇女积极投入香包生产,形成“人人参与、户户生产、遍地开发”的产业开发新格局,真正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壮大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五是创办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始终以“建大基地、育大龙头、做大规模、拓大市场”为主攻方向,开发民间这个“母矿”,依托家庭这个“工厂”,采取信息服务、税费减免、商标注册等多种形式,组建各级香包公司、加工厂,采取“工厂+农户”、“能人带动农户”、“公司+工厂”、“工厂+基地”等各种运作模式,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经营,提升产业效益,并以此驱动香包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大集团式经营、高效益化发展,发展壮大为龙头企业。同时,要积极争取实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香包刺绣加工公司、香包外贸营销公司、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基地县等项目,大力实施“四个一”精品战略(一支专业队伍、一批拳头产品、一批香包加工企业、一批外贸经销公司),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县香包生产户过到2万户,生产总值突破1亿元,使香包文化产业成为促进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六是健全销售网络,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县、乡政府要尽快研究制定香包产业开发的优惠政策,为香包企业提供生产、销售、管理等信息服务,加大香包商标的注册和质量论证工作,举办各种节会,为香包销售搭建平台,树立、推介、宣传正宁香包品牌,提高市场竞争的影响力。企业要以诚信为本,视质量为生命,认真履行生产合同,巩固原有销售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加盟店、代销店、专营店等促销路子,开店办店,发展终端,延伸销售链条,拓宽销路渠道;充分利用“五?一”、国庆、春节等旅游黄金时间和国内外各种节会,主动出击寻求合作伙伴,千方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销售额;积极争取正宁籍在外工作、经商、打工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第二篇:关于庆阳市香包刺绣产业调查报告
关于庆阳市香包刺绣产业调查报告
前言
本调查报告通过对香包刺绣经销商的上门咨询调查,了解目前庆阳香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商户的经营模式、经营困难、发展瓶颈、产销供等情况,为以后庆阳香包刺绣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为兰州银行日后信贷业务的开展做好前期铺垫工作。两次香包市场调查,共遍及香包经销企业、个体商户数十家,与之交谈真正达到调查目的只有四家,分别是红凤蝶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乾琸工艺有限公司、佳园福刺绣和藏精阁刺绣商铺。调查中涉及的问题有:用于制作香包和刺绣产品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生产加工模式;产品的销路;商家的经营情况;香包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政府的扶持力度;商家对电商平台的认识;商家有无资金需求等。
调查内容
文化底蕴:香包、刺绣在庆阳地区拥有渊源的历史,在庆阳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是赠送亲朋好友的绝佳选择。庆阳香包主打民俗文化精良产品,以香包为主打造品牌带动剪纸、刺绣、皮影等民俗产品的长足发展,在风格上保持着古朴、稚拙、淳真、粗犷、怪异、神秘的原始色彩,绣工上细密精整,针法上平济如画、丰富多变,品种上千姿百态,格调上富丽堂皇,加以大红大绿的基调,地方色彩特别浓郁。
政策导向:2002年,庆阳市政府为了将庆阳香包民俗文化延续下去并且发扬壮大,把每年的端午节定为“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这也为香包刺绣产业做大做强提供难得的机遇,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二届香包节,基于此香包文化产业平台,已为庆阳的经济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兰州银行定位于“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服务市民”,2011年,兰州银行在庆阳的驻入为庆阳中小企业迅速壮大增添新的活力,为庆阳人民自己的企业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和优质的信贷服务,同时把庆阳经济建设推向新的历史台阶。
市场定位:在季节上,香包销售浮动性较大,销售旺季一般在春节过后和香包节这两个时段。在规模上,庆阳香包刺绣业已发展到七万多户,从业人员十万余人,形成了香包民俗生产基地40多个,香包加工点遍布庆阳城乡,初步形成了
大批量集中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香包产业化链条。在销路上,庆阳香包已经开始慢慢走出甘肃,走向国外市场,许多商家来电致函要求订货,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西安、兰州、南京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庆阳香包刺绣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企业带动农户的生产模式。加工基地将原材料或者机绣出成品分给农户,农户将原材料带回家只进行单一化的产品加工,产品制作完成后,由加工基地进行统一回购,回购的产品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制品,然后企业再从加工基地批量购货进行包装销售。这种生产加工模式分工明确、资源配置优越,充分带动了城乡闲置劳动力,同时提高了居民的人均收入。
产品归类:庆阳香包类型主要分为:卧型、头戴型、肩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五大类,主要代表产品有虎头枕、虎头帽、肚兜、动物挂件、荷包、绣花鞋等,价格一般根据产品的做工精细程度和大小确定。例如小型荷包10元、中型荷包40元、绣花鞋一双200元。刺绣产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创意,大体分为人物绣、动物绣、风景绣三大类,价格也是根据产品的精细完美程度、创作理念、表达的意境定位,价格低至有几百元,高达上千乃至上万元。
销售渠道:商家在产品营销渠道上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各种挂件饰品店进行零点销售、二是在各种大型的批发市场进行产品批发销售。网点销售在庆阳本地较多,主做精良纯手工制品,商家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压力都比较大;批发销售是外地商户专门来庆阳进行大量香包采购,要求加工企业具有一定生产实力和议价能力。
调查结论
调查的商户都是自产自营的经营模式,他们的年利润率在30% 左右,例如:店铺面积在30平米的商家年销售额基本在80-120万之间,毛利润在25-40万之间。商家普遍反映2014年香包行业不景气,主要是受到以下方面影响:
1.宏观政策方面,国家从上到下倡导党风廉政建设、反对铺张浪费、过度消费,许多行政机关和企业的劳保订单在今年锐减,很大程度上折扣了商家往年的应有销售量。
2.市场督查方面,目前香包市场缺乏明确的民俗文化艺术产品管理机构,这就导致不适度竞争现象频频发生,部分商家将一些粗制滥造的民间艺术品投放市场,严重损害了传统民间工艺品的形象和声誉。
3.消费需求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日益提高,消费者需要的是精致手工艺品,这就对商家在把关产品质量问题上有了很高的要求。
4.资金投入方面,商家在资金周转高峰期(厂房扩建、设立分店、原材料机械设备购入等)常常碰到资金匮乏的现状,又争取不到银行贷款和政府投资,只能维持小打小闹的现状,生产规模难以扩大。
5.经营管理方面,商家没有形成健全的产品销售信息网络,只是依靠单一客户的需求,或是单纯依赖节会推销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巩固率都比较低。另外,商家大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是以小作坊的形式运营,形不成企业应有的管理理念。
6.宣传意识方面,商家的宣传意识较薄弱,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仅仅依赖香包节营销自己的产品,没有大规模、大手笔的宣传力度,也没有充分利用电商平台进行经营销售。
针对上述这些制约香包刺绣行业发展因素,我建议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
1.不论从发展当地经济建设来说,还是从保护庆阳特有的民俗文化艺术来说,当地政府应加大香包刺绣产业的扶持力度,相应地出台一些惠企、惠民政策,例如:扶持一些经营状况良好、有发展潜质的企业,产业补助、贴息贷款等等。同时也应健全督查机制,杜绝香包商家恶意竞争和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
2.香包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对内做好产品质量的把关,对外做好营销观念的转变,一方面不断健全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产品生产效能和售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宣传力度,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效应,不断开拓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
第三篇:在全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期全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体培训班经过县文化出版局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班了。举办这期培训班是我县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和实施市、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重要举措。对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才队伍,提升我县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生产经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出版局联合下发了《正宁县关于实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意见》,县文化出版局下发了2008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请各乡镇和各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两个文件要求全力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培训任务。下面,我借这期培训班的机会,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发展和壮大地方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重要内涵。当前,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顺应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县虽然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特别是香包刺绣产业在各文秘杂烩网级的重视努力下,这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和其它县区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品种单一,生产经营规模小等等。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匮乏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县上确定从今年开始,把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是符合我县县情,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一项富民之举。抓好这项工作既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实施省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业人员近1.5万人,其中专业艺术人才1400人,刺绣能手300人,国家、省、市级艺术大师36人。香包刺绣产品376种,年生产能力70万件,销售收入1400万元。产品销国内20多个省市,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从这个角度讲,重视和加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有助于帮助全县干部群众特别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品牌效益,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强势;有助于进一步弘扬民俗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使广大群众在民俗艺术生产中提高技艺和自身素质,陶冶情操,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和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出发,进一步认识实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配合抓好县上骨干培训的同时,全力抓好乡村普训。切实提高我县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明确任务,确保质量,全力抓好县乡村三级培训。
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县上提出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实施从2008年开始,至2010年结束,共3年时间,采取选派参加市级培训、县上骨干培训和乡村普训相结合三咱方式进行,共计培训民俗文化从业人员1.7万人(次)。其中乡村普训16700人(次),今年普训要完成1万人(次),每次培训都要建立台帐进行详细记载,年终市上还要检查验收,任务非常艰巨,质量要求非常高。请各乡镇早谋划,早安排,确定一名副职专抓此项工作,集中利用香包节前的冲刺阶段和农闲时间抓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一要点面结合,有的放矢。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产业大村、产业大户的生产优势,利用市级、县级主体培训班,开展强化培训。并以此为龙头,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面上培训的全面开展。二要灵活形式,务求实效。县乡村三级联动,积极发挥培训主导作用,多层次开展香包不业生产技能培训。灵活采取办班培训、现场指导、骨干带动等形式,因人施教,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地传授制作技术,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三要强化督促检查。建立培训验收制度,每年年终,由各乡镇提出申请,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出版局按照培训计划,采取实地考察、检查培训台帐、走访座谈等方式核实培训任务落实情况。培训合格的学员,将按要求核发市上统一印制的培
训合格证书。对培训任务落实不到位的,要扣减相应经费。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和补课。
关于这期培训,由于时间的关系,虽然安排的非常短,但非常重要。请大家高度重视,珍惜机会,集中精力,确保学习培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让大家参加培训,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是组织对大家的信任、支持和关心,大家一定要端正
思想认识,克服培训不培训无所谓的错误认识,充分把握这次良机,潜心学习,刻苦钻研。二要遵守培训纪律,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纪律约束就容易形成一盘散沙,也就难以达到培训提高的目的,因此大家在集中培训期间要认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三要加强交流,在座各位都是乡村推荐上来的生产能手、优秀分子,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管理优势。大家在学习之余,也可以进行适当的交流,把自己在生产经营中的信息、技能、经验毫不保留地拿出来,互相借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切实发挥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主体培训的带动作用。通过这期学习培训,大家的经营理念、经营水平将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希望大家充分运用好学习成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进一步对讲授内容融汇贯通,系统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学以增技、学以致用,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生产技能、提高产品质量。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创新,结合自己的制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一些香包精品“模型”,促进香包产业创新发展。最重要的是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发挥好辐射带动效应,要把周围的群众组织起来,向他们宣讲你们学到的知识,推广你们掌握的技术,做好“接力棒”、培训员、宣传员,以实际行动努力推进香包产业在我县的大发展、快发展。
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祝培训班圆满成功。
第四篇:在全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在全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期全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体培训班经过县文化出版局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班了。举办这期培训班是我县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和实施市、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重要举措。对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才队伍,提升我县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生产经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在此之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出版局联合下发了《正宁县关于实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意见》,县文化出版局下发了2008
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请各乡镇和各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两个文件要求全力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培训任务。下面,我借这期培训班的机会,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发展和壮大地方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重要内涵。当前,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朝阳产业,顺应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
势。我县虽然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特别是香包刺绣产业在各文秘杂烩网级的重视努力下,这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和其它县区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品种单一,生产经营规模小等等。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匮乏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县上确定从今年开始,把民俗文化产 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是符合我县县情,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一项富民之举。抓好这项工作既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实施省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专业艺术人才1400人,刺绣能手300人,国家、省、市级艺术大师36人。香包刺绣产品376种,年生产能力70万件,销售收入1400万元。产品销国内20多个省市,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广
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从这个角度讲,重视和加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有助于帮助全县干部群众特别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品牌效益,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强势;有助于进一步弘扬民俗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使广大群众在民俗艺术生产中提高技艺和自身素质,陶冶情操,推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和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出发,进一步认识实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配合抓好县上骨干培训的同时,全力抓好乡村普训。切实提高我县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明确任务,确保质量,全力抓好县乡村三级培训。
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县上提
出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实施从2008年开始,至2010年结束,共3年时间,采取选派参加市级培训、县上骨干培训和乡村普训相结合三咱方式进行,共计培训民俗文化从业人员万人(次)。其中乡村普训16700人(次),今年普训要完成1万人(次),每次培训都要建立台帐进行详细记载,年终市上还要检查验收,任务非常艰巨,质量要求非常高。请各乡镇早谋划,早安排,确定一名副职专抓此项工作,集中利用香包节前的冲刺阶段和农闲时间抓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一要点面结合,有的放矢。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充分发挥产业大村、产业大户的生产优势,利用市级、县级主体培训班,开展强化培训。并以此为龙头,切实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面上培训的全面开展。二要灵活形式,务求实效。县乡村三级联动,积极发挥培训主导作用,多层次开展香包不业生产技能培训。灵活采取办班培训、现场指导、骨干带动
等形式,因人施教,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地传授制作技术,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三要强化督促检查。建立培训验收制度,每年年终,由各乡镇提出申请,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出版局按照培训计划,采取实地考察、检查培训台帐、走访座谈等方式核实培训任务落实情况。培训合格的学员,将按要求核发市上统一印制的培12全文查看
第五篇:庆阳香包带动民俗发展
岐黄之术的源头——庆阳,先后举办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大力开发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将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使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文化驱动、全面提速、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
香包在庆阳很早就有,发现于华池县双塔寺的一只保存完好、色艳如新的金代香包,距今近千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宝石链香包。民间收藏宋元明清的刺绣精品、极品、神品多达数百件。现在,从姑娘的嫁妆、婚庆的衣饰、小孩的裹肚、常用的枕顶、鞋垫,到葬礼的祭品、民间的纸扎、剪贴的窗花、寺庙的壁画、除夕的灯盏、元宵的面塑、端午的“耍活”等古老黄土地上生长的古老艺术,无不显现着稚拙粗犷、纯朴深厚的原生态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但庆阳香包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没有充分挖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基于对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决定围绕小香包做大文章,用小香包催生大产业、构筑大文化、建设大市场、带动大发展。全力推动庆阳文化产业上台阶、上水平,带动促进庆阳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和快发展。
香包最初作为一种“耍活”,由巧妇能人在农闲时间制作,是亲友邻里间为表情达意而互赠的礼品。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香包已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和具有可观经济收益的商品。广大妇女靠一把剪刀、一个针线包,坐在炕头上,利用农闲时,可冬可夏,可快可慢,由心制作。这样,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资金制约,家家都是“车间”,人人都是“工人”,一个艺术大师就是一个企业家,一个香包刺绣企业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无烟艺术工厂。目前,全市已形成3万多户、30多个基地、10多万人、100多家企业的香包刺绣大军,成为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为了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创作水平,全市各县区政府制定规划,增加智力投资。聘请民俗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职业中专开设香包专业,刺绣能手以师带徒,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也有选择地对下岗职工、团员青年、农村妇女进行刺绣培训,使一大批体力劳动者变成了智力劳动者。现在,全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1人,中国民间艺术美术专业委员会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76人,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甘肃省民间艺术家”63人,市级民间工艺大师282人,有民间工艺美术能手数千人。2002年以来,以香包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发展为宗旨,以政府牵头、企业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为模式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四届。现在,全国各地节会不少,但以香包冠名的则为庆阳独有。庆阳香包之所以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首推节会平台的推介、辐射、凝聚、带动效应。举办香包节,为人民群众开通了把艺术品变成商品、由家庭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渠道,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架起了庆阳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国内外几十个团体邀请庆阳香包前往展销,许多商家来电致函要求订货,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西安、兰州、南京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香包节也为对外开放构建了重要平台。仅今年端午节期间举办的第四届香包节,展出各种香包、皮影、剪纸等民间工艺品220万件,成交132万件,销售额3018万元,吸引国内外客商800多人,引进合同项目182个,签约资金37.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