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技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细则

时间:2019-05-13 01:3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庆阳市技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细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庆阳市技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细则》。

第一篇:庆阳市技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细则

庆阳市技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细则

(2009—2011年)

为了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大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对促进就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我校技工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省委发„2006‟19号)、人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09‟8号)和《甘肃省技工教育事业三年发展规划(2009—2011年)》精神,特制定我校技工教育事业2009—2011年发展规划实施细则。

一、发展状况

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以庆阳市技工学校迁建为项目申报主体,积极筹建庆阳市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48亿元,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学校占地面积171550平方米(合257.00亩)。总建筑面积为57796.96平方米。学校教学楼和综合实训楼现有教室102间,可容纳学生5800人同时上理论课;有实验室37间及大型机修实习实训车间,可同时满足机械、电工、电子、数控、汽车检测、煤炭、汽车修理、建筑测量等专业约3000多个工位的实习实训;学生宿舍楼可容纳4500人的住宿。学校加挂庆阳市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庆阳理工中专学校、庆阳市职业技术学院(筹建)牌子。学校现有教职工210人,其中高讲24名,讲师56名,助讲45人。现开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会计电算化、1

石油工程、煤炭开采、计算机应用、汽车检测、焊接技术、电子技术、机电技术等专业。2009年各类在校学生5080名(其中中专生2880人,成人教育学生2200多名)。初步建立了以学历教育为主体、以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办学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

随着庆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技工学校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各界对发展技工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轻视技工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教职工比例失调,现有师资及实训设施不能满足专业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经费投入渠道不畅,项目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技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三、目标措施

(一)加快学校建设,扩大办学规模。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学校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以2009年招生2000人为基数,年招生增长20%,到2011年,在校中专生规模达到7000人,使其早日跻身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行列。继续扩大与高等院校的联合办学规模,力争2011年成人教育在册学生达到3000人。高标准建设庆阳市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打造农村新生劳动力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主阵地,为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服务,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每年培训农民工10000人次以上。

(二)科学设置专业,提高办学水平。围绕全市“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战略和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立足我市发展“黑绿文红”四大支柱产业,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学校规模。特别是要根据我市优势资源大开发、基地大建设、产业大转型、经济社会大发展需要,面向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设置若干个适应经济发展、办学成果突出的示范专业。重点办好建筑工程、石油化工、煤炭开采、会计电算化、机械加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汽车检测、焊接技术、电子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市场急需人才的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创造条件,增设机械制造与设计、室内装设与设计、客户服务等专业。确立30个主体专业,发展10个特色专业,重点建设5-6个骨干品牌专业,特别要在培养高精尖、科技含量高的实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上下功夫。以初级工培训为基础,中级工培训为主体,高级工、预备技师培训为主导,进一步完善多功能、多层次的技工培训体系。扩展学校的教育功能,把学校建设成集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基地。

(三)强化基地建设,培养技能人才。加强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生实习实训条件,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高标准建设机械、电工、电子、数控、汽车检测、煤炭、建筑测量等专业共享型、开放式的实训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要重视实习教学,不断增加投入,完善实习教学条件,突出技能训练,保证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课题训练在校内完成。按照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培养

复合型技能人才上下工夫。推进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着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和联合办学工作,开辟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在本地选择条件好、生产设备先进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拓宽校地合作的领域。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要以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重点推行“一体化”、“双元制”、“学分制” 教学模式和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推行订单培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教育培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以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需要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加强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实验等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督导和监控,确保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推行“双证制”,强化学校教学计划与国家职业标准的结合,使技工学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发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技工教育培训的引导作用。

(五)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按有关规定配足配齐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符合国家规定的师生比基本标准。到2011年,教职工达到500名,其中专任教师达到80%以上。学校新进教师学历要达到本科以上,现有教师3年内要达到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30%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0%

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学历要达到大专以上、操作技能达到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以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多媒体教学应用系统建设,鼓励教师广泛利用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灵活用人机制。根据在校生人数核定教职工编制,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1)加大技工教育宣传力度,营造重视技工教育的浓厚氛围。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技工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宣传加快发展技工教育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技工教育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树立技工学校良好品牌形象,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支持技工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技工学校营造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

(2)建议将技工学校发展纳入全省、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解决技工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全市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系。

(3)出台扶持技工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解决学校

硬件建设和师资、招生、就业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将技工学校招生和农民工培训纳入教育扶贫工程,给予资金扶持。支持技工学校开展免费教育,并加大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资金补贴额度。

第二篇:盱眙县技工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盱眙县技工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办学规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技工教育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坚持“以教为本,以产哺教”的办学道路,深化内涵建设,塑造技教品牌,稳步发展高级工、技师教育,适度发展中级工教育,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推动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教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淮安争第一、苏北创一流、全省树品牌、全国有特的”的省内一流技工院校。

二、工作目标:

1.做好新校区的配套工程;启动新校区二、三期工程;加快校企合作园建设;

2.启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3.申报、创建江苏省盱眙技师学院;

4.申报、创建两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5.加强社区培训学院的辐射功能;

6.扩大招生和培训规模。年招生规模达3000人左右,在校生数6000人以上,开展各类培训10000人。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在校生规模不低于60%,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

1年培训规模不低于1000人次。

7.设置专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适应社会和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的需求,常设预备技师(技师)专业4~6个;配备与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相适应,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习、实验设备设施,实习、实验设备总值4000万元以上。

三、实现目标的主要保障

1.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以省市县考核目标为重点,以各类创建为抓手,坚持以“三创”(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秉承“四化”理念,紧紧抓住技工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学校内部将进一步明确分工,强化责任,制定实施计划和序时进度,采用周督查、月过堂、季考核机制,举全校之力,确保上述各项目标的完成,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2.以队伍建设为关键,拉动学校发展的竞争力

强化一个核心、突出二个重点、推行三项计划、实施“四成”工程,力争使学校的教师数量适应各专业的需要,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一体化教师队伍规模适当:各专业至少有一名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25%以上;技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不低于教师队伍总数的70%,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达到技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60%以上;

技术理论课教师至少具备相关专业初级技能职业资格。其中,具备中级技能以上职业资格的达6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相关职业高级技能以上职业资格。其中,具备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职务或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占50%以上。

强化一个核心。铸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突出二个重点。一是实施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和计算机技能大赛等系列培养活动,促使青年教师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实行择优聘任、竞争上岗。促进教师不断学习,追求进步。

推行三项计划。一是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实施以“成长、成熟、成才、成名”为主要内涵特征的“四成”工程。加强名师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使一部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将拿出专项资金让各类教师参加出国进修、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企业挂职、基地实践锻炼。二是推行教师培训交流计划,坚持不断地“走出去”,了解信息,拓宽视野,丰富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路。鼓励教师在职读研,以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三是推行一体化教师建设计划。45岁以下专业教师要求全部取得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同时面向社会、企业招聘一部分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中去。

3.以基地建设为保障,打造学校的服务能力

我校实训基地将围绕“服务”一个核心,建立“两个机制”,整合“三种资源”,抓好“四项建设”,做好“五大服务”的新思

路进行建设。重点建设好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加强薄弱系部、薄弱专业的设备投入,使各专业的实训设备的配备趋向合理,满足需要。

①围绕“服务”一个核心,基地要为学生提供服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

②建立“两个机制”,通过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开展

务实的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建立起实训基地科学运行的机制和有效管理机制。共建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每个预备技师(技师)、高级工专业有5个以上合作企业。

③整合“三种资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争取政府的专

项资金支持,增添实习实训设备,加大基地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各企业和行业的支持,让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中挂职锻炼,让学生去顶岗实习。通过校企业合作,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园入园企业数量适当,规模大,品质优。

④抓好“四项建设”,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切实

加强实训基地的设备设施建设、实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

⑤做好“五大服务”。主动开展为周边学校培养技术型、技

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服务;主动为企业新技术推广和培训在职人员服务;主动为社会待岗人员、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提供优质、优惠的技能培训服务;主动适应为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

4.以招生为重点,形成学校的规模效应

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宣传技工教育优惠政策、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前景,打响专业品牌,吸引更多生源;

②学校招生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生源渠道;

③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为地方经济服务。

5.以内涵建设为抓手,打造学校的品牌效应

①以德育为先导,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我校根据学校的特点,精心设计主题教育,开展以感恩教育、三职教育、三创教育、养成教育等系列为主题的教育,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实施和推进“三个一”工程,并建立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②以创业教育为突破,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学校搭建创业平台,发挥学生创业一条街的示范作用,积极组织师生创业,在现有的多个校内创业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做到一系一品,一个专业至少1个学生创业点,鼓励学生参加省、市举办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和创意大赛,激发师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潜能;校内全员参加,择优选拔,省,市大赛争取突破,起到造势、宣传和激励的作用,大赛要求覆盖学校所有专业、几乎所有学生,实现举办大赛的宗旨。

③以管理为抓手,强化督查和落实。一是完善各种制度,二是强化督查,确保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总之,全校上下将紧紧锁定学校的“淮安争第一,苏北创一

流,全省树品牌,全国有特色”四大办学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的“十大建设”方略,深刻推动盱眙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惠及广大民生,把学校的发展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深内涵奋力推进。

第三篇: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总1

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总结

新坝中心学校

岁月如穿梭,匆匆三年过。过去的三年,是新坝中心学校实施第一轮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办学思路逐渐明晰,办学思想逐渐成熟,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学校文化建设初见成效的三年。

一、凝心聚力从文本编制开始

我校于2008年春季开始编制2008—2011年学校发展规划。其间,经历了宣传发动、调查问卷、座谈研讨、专家指导、草案起草、意见反馈、修改草案、公示上报等几上几下,过程是艰辛的,效果是明显的。

编制学校发展规划不是校长和班子成员几个人能凭空想象出来的,这需要发动全体教师献言献策,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

规划编制之初,我们即发动全学区教师对学校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劣势等进行广泛的讨论,又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摸清了“家底”。通过讨论和分析,行管一班人既增强了对学校发展前景的信心,也认识到了前进道路上还有困难和阻力。在此基础上,编制小组着手进行编制工作,提炼出学校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确定了均衡发展、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四个发展领域,为每个发展领域确定了目标,制定了实施策略。又先后对规划文本几易其稿,在充分听取和吸收广大教师建议的基础上,最终编制完成《新坝中心学校三年(2008—2011学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因此可以说:规划文本的编制过程,是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学校工作透明度,增强学校凝聚力的过程;规划文本的编制成功,是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以上工作都是建立在校本的基础上,没有盲从,没有跟风,没有虚妄,针对性也强。所以后来实施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全体教师都很理解、支持和配合,效果自然理想。

这期间,县教育局领导,特别是督导室专家对我校给予了大力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二、科学发展以规划为凭借

《规划》就是我校三年工作的蓝图,学校一切工作的总纲、指南。近三年来,我校将发展规划与学校各部门工作紧密结合,从部门计划的制订到各学期工作的开展,始终瞄准发展性规划的目标,每学期的总结又必须对照规划目标,看成绩,找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我们认为,规划文本中目标是既定的,不可更改;策略是动态的,因时而变。因此,我校围绕既定目标,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发展规划。例如,我校将发展规划与学校特色创建工作联系起来,2010年正式确定将“诚信校园”作为特色创建项目,并把该项目正式纳入到规划中付诸实施。

用前瞻性的眼光看问题、定发展;以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的态度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三年发展规划,这样既确保学校工作顺利进行,又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克服和改进制约因素,实现学校较快发展,不断优化学校工作,实现学校科学发展,是我校三年来实施发展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近几年的发展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优势更优,弱势逐渐改变,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近三年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我校充分利用国家各种项目资金和公用经费,添置各种办公设施和教学设备,尽最大可能改善办学条件。我校中心学校三年前就有全县农村小学最好的多媒体教室,中心学校各办公室有办公电脑,有微机房和电教室。三年来,我们又先后为各村小购置了办公电脑,开通了校园网。与此同时,中心学校和部分村小的图书室按人均增加了近二十本图书。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环境进一步美化。可以说,在农村小学,具备我校这样丰厚“家业”的学校还不多。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各种资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学校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管理制度进一步成熟,形成有特色的制度文化

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的,而且经历了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人文性和发展性,深得大家理解、支持,已深入人心。这为学校持续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其中包括考核和评优晋级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安全和学校管理制度等。教师评价方面,不断完善了《新坝中心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从职业道德、考勤、工作量、基本任务和教育教学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3、课程建设取得突破,校本课程体系得到建立

适合本学区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初步构建,学区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完善;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初见成效,特色学科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基本形成;以知识管理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课程建设作为推进学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中之重,编制并逐步完善了《新坝中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合理整合,实现了晨会、晨读、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以及班队活动等活动类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合理设置,初步形成了符合我校特点的课程体系。这对于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效地制度保障。我校十分注重优势学科建设,将体育、英语等优势学科逐步建设成为特色学科。同时,以特色学科创建为契机,带动艺术、综合实践和科学等学科建设,促进了各学科均衡发展。为确保各种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一直致力于构建适合学区实际的课程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价方面,逐步完善和实施“学业等级+成长记录+激励性评语”的综合评价模式,改变了单一以学科检测成绩和以书面检测为主的评价方式

4、“三位一体”办学思想得到落实,家校联系紧密

家校联系不足这一点原是我校办学的制约因素。为转变这一现象,我校近三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课堂;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大家访活动,加强家校联系,沟通情感;组建家长学校,给家长的一封信等,争取家校配合,提高教育效率。现在,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格局已经形成,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满意度得到提高。

5、校本教研活动机制进一步完善,教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得到增强

我校的教研活动一直开展的较为正常,教研活动的经验曾经多次在县、市经验交流会上汇报,《规划》实施以来,我校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的层次,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语文、英语两项市级教研课题顺利结题,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市级立项数学课题顺利开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我校还承担县级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所选派的上课教师的课收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普遍好评,组织活动也得到县教研室的高度评价。另外,我校青蓝结对、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以及各层次教师外

出听课学习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也形成了教师分层次发展机制,促进了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存在问题分析

1、由于学校严重缺编,师资力量不够,学校均衡发展受到严重约束,教育质量难以提升。

2、由于学生数变化,一些面临撤并的学校班级小,学生少,教育资源浪费,学校管理弱化。

3、先进的办学理念与实际办学方式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差异。

五、今后努力方向

1、争取补充教师资源,使各学校师资均衡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均衡发展。

2、如何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办学行为,并产生行之有效的效果,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索。

六、两点建议

1、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前瞻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决策性工作。建议在规划制订前,县教育局开展校长和相关业务人员进行规划工作培训,要求制定规划要切实可行,不可好高骛远,吹毛求疵;规划实施中,组织人员开展巡回指导,下马观花,解决问题;对学校在实施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局要努力帮助解决。

2、每年重点发展项目不宜多,而且最好与特色创建结合起来。

第四篇:大同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精选)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

(2017-2019)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市委、市政府“136”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凝聚各方人才投身“同心同力,发展大同”的共同事业,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美丽富裕幸福大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突出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人才工作向好发展。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截至2015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2.91万人,人才与总人口(333万)比例为12.88%。其中,党政人才1.7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6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5.25万人,高技能人才4.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2.06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53万人。

——区域项目人才加速向大同集聚。政企联动招商引才,多措引进企业、集团和高层次人才,发展总部经济。宽领域、多层次对接京津冀各类人才项目,与北京市科委签署京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北京建立“大同市招商引才基地”,开展驻京企业投资、千人计划专家大同行、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系列活动,项目引才形成氛围,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合作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建立玄武岩、清新能源院士工作站,国家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在同建立工作站,在御东新区启动建设大同中关村科技园和兴云智慧城,相继建成研发、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72个,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10多个创客中心建成运行,一大批科研人才聚集大同创业。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市委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对接京津冀、优化投资环境“两个行动计划”,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互联网+人才项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办法,产业人才调查分析、人才项目需求信息征求等机制常态化,储备高层次人才项目1078个,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环境和氛围更加浓厚。

面对经济新常态,人才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大同的人才发展步伐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振兴崛起、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人才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和密度指数与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不相适应,党政人才能力素质与新时期干 部队伍建设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短缺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用不活的情况还比较突出,高学历研创人才辞职跳槽多,大同籍毕业生不愿回家乡工作,大量流失到京津等发达地区;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联动不足,人才创新创业的整体环境还不够优,成为制约我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总书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总体要求和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育才、引才、爱才、重才意识。实施“人才立市”战略,加快大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一体化进程,努力构建区域性人才中心城市。坚持规划引领,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好的政策广聚人才,以大的平台吸引人才,以活的机制使用人才,以优的环境服务人才,形成人才发展、创新竞争新优势,为建设美丽富裕幸福大同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人才优先,科学谋划。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市中心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立足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要求,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需求优先满足,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以人才优先发展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以用为本,服务发展。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引进与培养两手抓,综合用好、用足、用活各方面人才资源。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实践中发现、检验人才,提高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效能,依靠人才干事创业、推动发展。

3.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着力突破人才发展瓶颈。以高端人才为引领,实施人才重点工程,分类推进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集聚,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城乡、产业、行业等各领域人才合理布局,构建多层次的人才队伍体系。

4.改革创新,优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臵的决定性作用,有效调动人才和用人主体“两个积极性”,创新完善人才政策,积极改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各类人才成长与发挥作用提供良好平台,为引进、培育、留住、用好人才创造优越的条件。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大同经济社会发展“136”战略目标人才需求,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健全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立足“引培选用”,突出“高精尖缺”,加大与京津冀等区域人才对接交流力度,实施“33111”凤凰人才规划,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引进3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激活培养300名左右本土产业领军人才,乡情吸引100名左右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定点培育10000名左右乡土拔尖人才,择优选派10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努力让进入大同的资金多于流出大同的资金、进入大同的人才多于流出大同的人才、进入大同的企业多于流出大同的企业,全市人才活力、效率、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惜才、爱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全面形成。

2.目标。

——2017年,制定三年规划,完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以换届为契机,建设结构合理、人岗相适的党政人才队伍,启动以引进百名博士为重点的各类工程,大力推进对接京津冀企业、人才项目落地,初步形成重视人才、引领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8年,集中建设一批人才承载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育才、引才、用才特色系列活动,促进各类人才向大同流动,园区企业集聚人才效应初步显现。——2019年,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园、科创中心和兴云智慧城有效运转,扶持帮助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确保海内外人才在我市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人才培养、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人才总量、结构素质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基本匹配。

三、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激活培养本土人才,重点实施“十大工程”。1.实施“党政人才”优化工程。把培养年轻干部提高到战略地位,紧紧抓住培养、选拔、使用三个环节,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和成长路径。围绕全市文化、旅游、规划、建筑、环保、农业、工业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长远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引进储备一批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专业化人才。积极构建组织遴选、集中培训、实践锻炼、跟踪管理、择优使用、动态调整“六位一体”培养链条,优先使用后备干部,进一步优化干部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逐步使40岁以下专业化干部达到一定比例。综合运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新时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干部人才政策,改革创新,探索打通行政、事业、企业单位优秀人才和不同行业领域之间人才的交流成长通道,加大对熟悉和善抓经济党政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每年从工业管理部门、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一批懂工业、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到各级政府挂职、任职。2.实施“优秀青年企业家”培育工程。制定企业家队伍培育工程具体实施意见,采取扶持创业、选派到知名高校学习研修、到发达地区企业挂职锻炼、组织参加省内外展销推介和招商引智等措施,培养一批具有广阔视野、战略眼光,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成长型青年企业家队伍,使之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每年评选奖励具有青年企业家潜质的“十佳青年职业经理人”。

3.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产业领军人才开放性、组合式的人才政策体系。每年分批选拔产业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跟踪服务,对重大产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上实行专项资金政策扶持。特别是对领衔组建新兴产业团队的,进行为期3年的支持培养,按照每人50万元标准给予专项资助,用于领军人才科技咨询、技术攻关、学术交流、团队建设、培训考察、成果奖励等支出,在安排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支持其核心团队建设。积极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4.实施“凤凰蓝领”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重点围绕我市六大基地、八大产业建设需要,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实习、建设培训基地等措施,培养3000名左右复合型、创新型、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市高级技工学校与同煤集团及外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联合体和企业技能人才实习创业基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毕业生就业与岗位用工对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企业一线技术岗位的人员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5.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富工程。聚焦脱贫攻坚、带民致富,围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选拔培养100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为每个村培育3~5名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电商等实用人才。发放创业补贴,鼓励支持回乡人才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助农增收、带民致富作用。设立“农村实用人才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优秀实用人才进行表彰,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6.实施“青年金融人才”强化工程。把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总体规划重点任务,跟进和对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对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采取中、短期强化训练的方法,每年举办2期商务、经济等领域金融强化训练培训班。定期邀请国内经济学家举行“同城经济论坛”,传播金融新理念,推介金融新模式,提升本地人才运用金融知识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的能力。

7.实施“名师名医名家”引领工程。制定出台“名师名医名家”实施办法,在全市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行业领域管理部门,筛选100名专业过硬、行业领先、社会认可的专家型人才,授予“凤凰名师、名医、名家”称号。充分发挥名人的引领辐射和传帮带作用,通过搭梯子、压担子、结对子等方式,培育一批人才,激活一门学科,带强一个行业,整体提升人才队伍专业素质,在全市形成钻研业务、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8.实施“首席技师人才”培养工程。从本土企业中分批选拔认定首席技师,领衔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科研课题,开展技术传承创新,加速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按照“技能工作室”业绩考核情况,市级财政给予最低1万元、最高10万元的经费奖励。

9.实施“中小微企业人才”扶持工程。建立中小微企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每年开展行业人才评选和“专精特新”产品展示等活动,发现和奖励“百佳”创新创业优秀人才,重点扶持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排名靠前、成长性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微企业人才项目,在税收、政策、环境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具有大同特色的经营精细化、技术高新化的中小微企业团队。10.实施“能工巧匠”振兴工程。挖掘宣传大同铜器、广灵剪纸、煤雕、布艺等民间工艺人才,每年评选奖励一批“能工巧匠”,让身怀绝技的民间工艺人才脱颖而出。开展“优良技艺传承”“失传技艺复活”活动,补贴扶持“能工巧匠”队伍建设,构建具有山西特色、大同特征、行业特点的工艺人才体系。借鉴国内外“百年老店”做法,选聘“大同老字号”职业经理人,推进传统工艺产业化。

(二)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实施“六大计划”。1.实行“企业+人才”捆绑引进计划。瞄准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注重在产业链上招才引智,重点对接京津冀与我市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鼓励企业带项目和人才团队来同发展,根据投资强度和人才团队规模,按照省、市招商政策和人才优惠政策,分别奖励企业和人才,提高引才的实用性和对接的成功率。对于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顶尖水平,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引进方式,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2.实行“凤还巢”计划。建立大同籍在外优秀人才库,采取兼职聘任、柔性引进等方式,每年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借故乡故土之情,吸引在外大同籍人才回同工作。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推 同才回流、能人回乡、总部回迁、资金技术回传。定期组织回乡创业恳谈、考察等活动,充分发挥大同籍在外优秀人才的组织网络及人脉关系优势,为家乡发展带人才、带资金、带项目。

3.启动“高校寻才”计划。政府与高校主动牵手,企业与人才积极对接,根据全市各行各业人才需求,每年组织用人单位赴国内知名高校开展“大同市紧缺专业人才校园招聘会”,引入高校创新人才、项目资源,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同就业创业。推动高校与我市在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接,组织高校学生来同体验创新创业环境,对接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校企互动、校地联动。

4.实施“科创英才”引进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和其他重要领域,帮助企事业单位对接国家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常态化开展“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大同行”活动,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最前沿、科技创新最核心的领军型人才,重点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文化旅游、大数据等转型发展的紧缺人才,力争每年引进3~5名引领国内先进水平、有突出贡献的科创领军人才。

5.推进“百名博士”引进计划。拓宽引才渠道,采取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的办法,利用3年时间,为全市各行业领域引进3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基本实现每个市属事 业单位,至少引进1名相关专业领域的博士研究生,为各县区和全市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储备高端人才。实行先挂后用、兼职聘用等多元培养使用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共享共用。

6.实施“凤凰学者”引进计划。围绕古城振兴,邀请国内外专业能力、科研学术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居领先水平的各类高端人才,助力大同发展。每年从中择优选聘一批知名专家授予“凤凰学者”称号。带科研项目的进行为期3年的支持培养,培养期内市级财政给予10万元以内的科研工作支持经费,同时所服务的企业和有条件的单位按不低于1:1的比例安排配套经费。

(三)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重点建设“四大载体”。1.建设布局合理的科研站所。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一批科技顾问团、产业技术研发集团,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平台。对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并批准设立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在省专项资金给予10万元建站经费的基础上,市级再配套10万元。对经认定批准建立的专家工作站、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给予3~5万元资金补助。

2.建设北京“大同科技创新中心”。在京建立大同科技 创新中心,我市园区、企业与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科研技术转化中心,可免费入驻。产业转移至大同或者到大同建设产业基地的北京企业,免费提供一定年限、一定面积的办公、研发场所。推动在同企业人才创新创业需求与京津冀院所技术攻关、科研成果对接,借助科技平台拓展各方合作,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3.建设多功能人才孵化基地。通过自建或民办公助等方式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在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中心,重点建设一批人才创业园、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文化服务园,促进产学研协同和创业资源集聚。推动与中关村集团、清华科技园、农业科技城合作共建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化主导的市级众创空间、创客服务中心,根据规模大小,经认定分别给予20~200万元补助,对入驻的人才创业项目,可由所在县区、开发区、各类园区给予办公场地租金补贴、启动资金资助等扶持。

4.建设服务基层专家工作站。促进企业增效,在重点园区、产业企业建立30个左右“专家工作站”;助推脱贫攻坚,在县(区)建立20个左右“人才工作站”;帮助农民增收,在乡镇(街道)建立100个左右“人才服务点”。依托站点发挥专家人才的专业特长,深入基层面对面帮助解决企业、农村(社区)等难题。经考核开展工作有显著成效的,市人才专项 基金给予服务站点为期3年的工作经费资助,每年3~5万元,县区政府无偿配套相应的工作场地。市委每年评选表彰奖励一批作用发挥好、工作成效明显的优秀专家人才工作站点、优质服务项目和优秀专家人才。

(四)促进人才合作交流,重点打造“七大平台”。1.打造“大同特色聚才平台”。发挥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大同古城品牌效应,定期组织文化旅游、古城复兴、金融创新等高峰论坛,举办地方特色产品博览会,积极承揽区域会展会演,以重大活动宣传大同,以重大会议聚集人才,以重大赛事吸引人才,扩大城市影响力,形成大同“凤凰人才”活动品牌。

2.打造开发区产业和人才融合新高地。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制定开发区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引导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聚特色产业人才,打造“产业+人才”特区。鼓励开发区与大同大学、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搭建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在我市与北京市科委签署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下,加快建设北大、清华科技园大同分区和兴云智慧城等一批不同产业类型的人才创业园、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和高校毕业生实践基地。

4.搭建校地人才协同平台。利用大同大学学科优势,通过 共建古城保护、文化旅游等专业研究院,合办技术研发合作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形式,在园区建设、产业升级、文化旅游等领域进行联合攻关,促进大学专家人才资源与全市各领域产业发展对接与共享。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让转化所得净收益,按80%的比例奖励课题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和研发团队。

5.举办“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每年组织一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以赛荐才、以赛聚才,发现一批初创优秀人才,奖励一批敢于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及团队,资助扶持一批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人才项目。

6.开展“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每年举办一次。邀请创投机构进行现场评选奖励,项目投资人现场对接,推动新人才、新技术进企业,新项目、新产业进园区,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加速转化。建立创业项目库、举办创业推介会,搭建项目展示平台。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库,培育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运营团队。通过引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互联网金融等方式,提供投融资服务。

7.建设“互联网+特色人才项目”公共平台。汇集各行业领域特色人才项目信息,建设体现大同地域特色的文创联盟、特色农产品、康养大同等人才交流服务平台,每年在热点行业中评选具有引领性质的“十佳青创人才”,鼓励引导大同青年 人创新创业。

四、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

(一)重点支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

1.初创扶持。加大对开发区、各类园区和孵化园区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人才的扶持力度,支持领军人才企业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科技贷款贴息资金资助。对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科研、管理和产业化团队的企业,在办公用房、申报项目、成果产业化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落地大同拟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从进入上市辅导期开始,每年奖励200万元,上市后给予最高1500万元的奖励。对拟通过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挂牌辅导期内每年奖励20万元,连同辅导期内给予的奖励总计不超过100万元。

2.帮助升级。对已经立项支持的领军人才企业,3年内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再择优给予1000万元以内的担保融资贷款,以及300~5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支持其开展新的研发项目。

3.总部奖励。鼓励各大企业总部来同发展。对于行业知名领军企业,以及销售额、基本盈利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业,总部搬到大同,政府一次性给予搬家费。对大型央企、京津地区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其它地区的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在大同建设 集团总部、区域性地区总部的,给予最高1500万元的奖励。

4.优先举荐。优先聘任优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以及在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客座教授、研究员以及博士生或硕士生导师为省委、市委联系专家和市政府科技咨询顾问。优先推荐申报“山西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

(二)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1.建立人才动态分析研判机制。建设“凤凰人才云”大数据平台,动态掌握人才家底,系统分析人才现状及结构,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广泛征求人才需求信息,加强需求分析,确定招才引智目标方向。每年召开一次全市人才工作分析会议,研究人才政策,探讨解决影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具体问题。

2.建立人才公寓住房保障机制。将人才公寓建设纳入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模式,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大同创业创新期间的政策性租赁周转用房问题,增强人才对大同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感、情感归属感。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出资建设运营人才公寓,主要用于我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需要扶持的企业中各类引进人才。园区主导模式。由园区投资自建,主要用于园区内企业引进人才;企业主导模式。由国企出资建设运营人才公寓,主要用于符合区域发展导向的企业和部分市场人才。3.建立人才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发挥政府投入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增长机制,足额安排人才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重大人才项目实施。产业类引导资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相关领域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政府投资基金优先支持人才项目。

4.建立能位匹配人才评价机制。制定各类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全市建立形成以领军人才为重点、激励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评价机制。以能力、业绩为导向,以考核实绩成果为依据,着重评价各类人才对发展的实质贡献。依据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聘分离的职称评价办法。

5.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按照《大同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落实引进人才待遇;制定本土人才激励办法,从制度机制防止人才流失;分行业制定激励人才实施细则,鼓励在外大同籍人才回流,进一步厚实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土壤,在全市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

6.建立健全招商引才结合机制。制定出台《大同市关于建立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工作联动机制的意见》,集聚人才部门与招商部门力量,共同策划、协同推进重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 智活动。突出“引以致用”,以招商发现人才、吸引资金、留住技术,让招才带动项目、集聚产业、引领创新创业,引领带动全市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

五、组织领导

1.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才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具体落实,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适应大同发展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明确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职责和工作重点,落实党委(党组)书记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工作机制。

2.推进机制改革试点。加快开发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御东新区、各类园区人才管理制度创新,鼓励县区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分类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3.建立全面考核体系。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履责情况作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才发展绩效纳入市、县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科学设臵考核权重。开展对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4.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宣传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各行业部门的人才工作新举措新成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人才工作,完善人才工作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主体的合法权益。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褒奖力度。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三年发展规划

立足规范化管理 全力提升办学品位

————三道岗镇中心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情况分析

(一)学校概况

依兰县三道岗镇中心小学,坐落于三道岗镇的中心位置,三道岗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完全小学。学校始建于1930年,原名为永安小学,后改名为三道岗镇小学,2000年更名为依兰县三道岗镇中心小学。2011年跻身于省级标准化小学的行列。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6851 ㎡,建筑面积9303㎡,其中教学综合楼7873㎡,平房教室1215㎡,附属设施215㎡。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多功能教室、电子备课室、广播室、会议室、体育室、综合活动实践室、档案室、少先队大队室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是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寄宿制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120名,是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

(二)发展优势

1、三道岗镇中心小学办学已有80多年的历史,80余载,她饱经风雨,演绎沧桑,持续发展,几度辉煌。办学多年来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2、管理者的素质是学校发展的关健。学校领导班子团结、求实、创新、进取,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理念明确,能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3、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能否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

队伍,将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兴衰成败。具有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16名,教师学历达标为100%。哈市“百模千优教师”2名;市、县级骨干教师共20名,县 “十佳教师”1名,“百佳教师”14名,小教高级教师39名,教师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4、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扶持下,2008年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筹措资金重建校园并新建教学综合楼7873㎡。教学综合楼布局合理,校园环境优雅,文化氛围浓厚,楼前塔松翠绿成行,楼后东侧丁香绽放,校园内绿树成荫,盆景、菊花,串红,牵牛花阶梯摆放,花香四溢,环境幽雅。

5、已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实施“教学、师训、科研”三位一体的操作框架和流程,特别是主题式教研、互动式评课、学习共同体式教研活动等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存在问题:

1、学校环境虽然得到改善,但操场还是沙土地面,雨天十分泥泞,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带来很多不便,给室内的卫生环境的保持带来很多麻烦。

同时,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也很薄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如各班级还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音乐教室、体育教室内没有专业教学器材等。

2、工勤人员偏多,专任教师较少,造成工作量不够均均衡。

3、老教师多,年青教师少,教师平均年龄50周岁,工作缺乏活

力与朝气。

4、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方式虽有所转变,但学习能力还普遍较弱,还需加大培养力度;各层面主动发展的程度不平衡,激励机制滞后,需加大力度完善。

二、学校的发展定位

以打造特色学校为定位,以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为追求,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办学宗旨,秉承“智爱促成长、乐群共发展”的校训,形成 “尊重、合作、文雅、竟进”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教”的教风和“乐学、勤思、善问、领悟”的学风,以精细化质量为保障,努力把三道岗镇中心小学校建设成为“师生共爱的学园,社会知名的校园”。

三、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努力做到科学发展,用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发展观和新时代的新思想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用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新机制解决学校在发展中的新课题,用好的成果回报社会,用好的教育培养学生,用好的服务提升品牌。把教育发展作为主题,把教学改革作为动力,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时俱进谋求发展,努力做好每一位学生及学生家长满意的教育,为依兰县教育的发展,为三道岗镇中心小学校的明天努力奋斗。

(二)学校发展目标

以改革与创新的思维,落实教育局提出的办学目标,经过三年努力把三道岗镇中心小学办成教学质量高、有特色有内涵的让人民满意的先进学校。

(三)学生发展目标

培养人格健全、学习能力(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良好、有社会责任感、有生存能力、有创新意识,有雅气、有灵气、有智慧,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人。

(四)教师发展目标

培养教师有专业素养的有智慧的教师团队,在教育工作中形成“敬业、爱生、博学、善教”的教风。

(五)办学思路

强化领导团队建设,形成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书香立校、礼智立人”办学特色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之路,让教师、学生与学校共成长!

(六)实现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具体措施

1、学习教育理论与管理理论,使科学发展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使领导的工作有理论依据和科学依据。

2、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领导下的行政班子,分级落实,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的方针,建设尊重、合作、文雅、竟进”的优良校风,形成三道岗镇中心小学校的办学特色。

3、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团结协作,注重精细化管理和目标管理,采用对实施过程与结果考核并重的做法,做到职责明确,政令畅通,实现学校工作的良性循环。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办好学校有足够的人才资源,工作上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加强人文管理,使学校建设得到全休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让教师以主人翁的态度来管理好自己学校。四、三年规划的具体目标、任务与措施

1、领导班子建设发展目标、任务及措施 目标:

班子发展总目标:打造一支思想观念新,会思考、有智慧、有凝聚力、懂管理的课程领导团队。

第一年目标:学习新观念,务实管理中,认识课程领导力。第二年目标:调整班子结构,有智慧地实施课程领导力。第三年目标:用创新精神凝聚教师,全面实施课程领导力。任务与措施:

(1)在他建学习型组织中,把握好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节律,制定好相关的三年规划,保证学校有计划、有目标、有序、稳定地发展。(2)制定三年规划。学好学校总的发展目标、教师、学生的发展目标,使规划有明确的志向。

(3)搞好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开好教职工大会,使规划的制定既有教师群体的基础,又有学校领导的科学集中,保证规划科学、有效、可行。每年做好计划,使计划与规划相吻合,保证规划落实到每一年之中。

(4)领导班子学习“现代学校管理学”“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以及教育生活化理论,使校领导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

(5)建立相关的领导工作制度建设,保证领导工作有旺盛的工作精神,重点做好领导听课制度、例会制度、团队合作制度建设,确保各层领导有效发挥领导作用,使校领导、中层领导群团组织和谐相处,共同发挥作用,有效提高课程领导力。

(6)校领导主动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学手段,提高内在课程领导的素养,从而超前思考,决策课改中的大事,真正提升校领导的课程领导力。

(7)加强领导的道德素养水平建设,从而使领导办事干净,有道德的智慧、有团队的精神、有集体的战斗力。

(8)强化职能部门建设,使相关的教学、德育、后勤等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负责到底,既完成本职工作,又能与相关部门搞好合作,形成合作效应。

(9)建立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有后备人才的干部与优秀后备教师群体,搞好相应的培养,组织他们参加相关的学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他们有组织管理,超前思考,改革意识,出色完成相应的工作。

2、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目标、任务及措施

目标:打造一支有敬业精神,有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第一年目标:强化理想,以十六字方针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人和为贵,奉献为先,素质为本,服务为荣”。以“五有”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即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人格,科学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强烈的爱心。

第二年目标:强化专业素养,加强教师业务学习,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外出学习活动,完善青年教师拜师结对子制度,促其早日成为教学骨干。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努力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强化校本教研力度。

第三年目标:强化相关的专业技能培养,使骨干教师有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任务与措施:

(1)强化师德教育。读一些优秀教师的故事与事迹,组织全校教师看“最美乡村教师”视频,使教师具有爱生的品位、爱生的价值观、尊生的基本道德。

(2)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方法,帮助指导教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确定“读书—实践—反思—写作”为教师成长的基本会途径,走上专为发展的道路。

(3)抓好“人民满意教师”建设,做到每们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与家长和谐相处,指导家长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让家长满意,教师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同。

(4)抓好教师岗位练兵,使教师的讲、写、做、画、演,适应教学的基本要求,指导教师用教学的智慧构建起教师把握各学科发展的能

力,促进教师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了解骨干教师与名师的发展状况、问题与提高的方向。锻炼名师与骨干队伍,做到:名师要精中求精,骨干教师学会点评与从中获取智慧的经验,求得新的发展。做好名师、骨干教师教师的总结,展示教师的智慧同全校教师学习。

(6)加强优秀群体的建设,形成三级管理教研机制,抓好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组,使其成为优秀学科教研组

(7)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优秀教师年级组,使班主任工作达到科学化、人文化、有效化。

(8)重构教师评价标准,抓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抓好家长的评价反馈工作,使评价在社会的监督之下进行,做好相应的经验交流,确立起优秀教师的榜样,促进教师心中有目标的发展。

3、有效教学管理目标、任务及措施

目标:用有效教学观点构建一个适合三道岗镇中心小学发展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率。从有效教学走向高效教学。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也是第一追求,这也应该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

第一年目标:研究有效教学的内涵,确立学科评价表。

第二年目标:深化研究有效教学方式探索高效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年目标:用有效教学的管理方法、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

率。任务与措施:

(1)用开放的思维,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结合三维教学目标,由校长带带领各部门制定好学科评价标准与学科评价的方法,校长定期参加评定,并从中获取经验。

(2)确立“高效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如何用教师的智慧带动学生智慧的发展,要有科学的方案,确保课题实施。

(3)做好相应的课题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主要内容与研究的方法,调动全体教师主动参与。

(4)课题坚持理念推广,教师参与,把握重点,组织精兵,断其一指。获得局部经验,互为学习,互为交流,共享学校教师研究成果。(5)用有效教学的观点建立以学论教的评价标准。

(6)有效地安排好课堂的环节,使课堂的教学节奏清晰,达到减负增效。

(7)切实管理好有效型备课,组织好“同课异构”的备课活动,使备课的管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发展,以此带动教学风格的形成,并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8)切实抓好辩证的课堂教学,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要求,抓好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同时彰显教师的智慧。

(9)抓好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改革,使教师的教学少而精,学生练习精而高效。

(10)抓好留有余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由地安排时间与空间,自

主地“自学”,同时真正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11)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强化教研组的理论学习、问题性研究,以及教学论坛、教学互评、教学反思、教学说课等活动,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

(12)定期总结校本教研中的成绩、问题与发展方向,使校本教研既有前瞻性,又有实用性,既能学到他人的经验,又能理性地总结好自己的发展。

(13)建立教师能力发展评价体系,确保教师利用多元智能的理论,从自己的强项出发发展自己,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14)建立年级组为基础自我质量监控平台,每月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

(15)建立学生自我学习检查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课堂自我检测,自我控制学习质量。

(16)用现代的课程质量观,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

(17)定期加强对相关学科进行质量检查、评价、并展开想关的成果。(18)开发“古诗文”、“书法教学”“阅读教学”等课程。(19)灵活地把校本课程安排在学校教学活动中,与校外生活之中,使隐性课程显性化。

(20)进一步研究自编“书法课”的教法,使校本课程专业化、规范化。

4、开展书香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标:用人文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学会感恩、学会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年目标:激发学生的读书、写字性趣,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习得基本的读书、写字方法,使读书、写字真正的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第二年目标: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书、写字中学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使学生受到我们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品性。第三年目标:在读书、写字中构建起自己的理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具体措施:

(1)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用学生成长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方式。

(2)制定实施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并进行成果展示。(3)诵读古诗文,增强师生的文化主底蕴。

读传统美德故事、《弟子规》、《三字经》等,使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继成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读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4)读守纪、守法故事,增强学生的人文、法制意识。读奉献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5读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法制案例,使学生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6)开展科普环保活动,培养学生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7)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

体主义意识。

5、抓好学校综合管理,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目标:用人文的管理思想,均衡地抓好各项工作,重视学校的综治安全工作,促进学校安全和谐并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一年目标: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的实效性。第二年目标:用科学的管理,规范的管理,保障校园的安全和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第三年目标:用和谐管理的理念,实现管理教育化。具体措施:

(1)校园内展示办学理念及校训校风。

(2)完善门卫管理制度,学生出入证管理制度,护校队工作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全面实行封闭式管理。(3)抓好寝室管理,保证寄宿生安全。

(4)定期进行校舍安全排查与不定期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5)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遇险自救知识培训,广泛利用班会、墙板、广播站进行教育,定期请校外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上课。

(6)完善防汛、防水、防地震等紧急情况处置预案,并严格按预案执行。

(7)总结好办特色学校的经验,使学校的特色发扬光大,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名副其实的品牌学校。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工会、教代会制度建设,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保障措施:

定期听取教师意见、关心教师工作学习、民主评议干部、办学群策群议,深化校务公开制,定期召开教代会,建立完备的民主监督体系。

2、以教师发展为本,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①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打造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教职工信得过的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学习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切实提高管理效能。

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培养骨干,打造优质教师团队。

3、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①深化“全员德育”,优化德育方法,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实效性。

②深化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培养好习惯,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4、以学校发展为本,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通过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完善建设管理共同体。

②加强校本教研共同体建设,加强教育科研,走科研带动之路,增强学校发展内力。

③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进行校本课程实施研究,深化学校的特色建设,培育学校特色品牌。

④多措并举,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开源节流,确保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与完成。

六、实施步骤

一年奠基——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制订三年规划。建立各大项制度,重点包括学校管理规范、校本研修制度、考勤制度、教职工奖惩制度、骨干教师考核办法等基础目标管理制度。

二年拓展———扎实运行,调整提高。

重点向内涵建有效研修、建设共同体、形成校本特色等方面发展。三年成效——体现成效,酝酿发展。

重点在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培养、学校文化的形成上加倍努力。

三道岗镇中心小学校 2014年3月3日

下载庆阳市技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细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庆阳市技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细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发展规划

    风正帆扬踏破浪,百舟竞渡争上游 ————双龙湾镇初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简介) 1、 办学规模:在校人数由现在的五百人发展到六百人,班级总数到达十二个。 2、 师资水平:教职工人......

    三年发展规划

    文化路小学学校发展三年规划(讨论稿) (2011年9月—2014年7月) 自2011年7月文化路小学成立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都令人满意。为了进一步推动学......

    三年发展规划

    三年发展规划 来到这里已将近半年了。这半年里有不适有辛酸也有苦恼,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成长的快乐。尤其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培训,更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因此根据自己的教学实......

    三年发展规划

    郭楼小学三年发展规划1.近期目标(2013年—2014年)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规范学校管理,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争创建县级规范化学校。 2. 中期目标(2014年—201......

    技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精选5篇)

    南充兴光技工学校教育教学五年发展规划 南充兴光技工学校教务部 一、总体发展目标 力争用5年的时间,把学校建成以普通职业技能教育为主,以道路运输类、电子计算机应用类、机械......

    郓城县技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

    郓城县技工学校 “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推进技工教育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力推动学校的全面工作,根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总结报告(五篇材料)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结合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校本......

    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含阶段具体实施计划)[范文]

    民丰中心小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2年-2015年) 为进一步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今后三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加快发展步伐,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审视今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