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食品安全监管处工作思路

时间:2019-05-14 04:1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食品安全监管处工作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食品安全监管处工作思路》。

第一篇:2012年食品安全监管处工作思路

2012年食品监管处工作重点

(一)认真贯彻《食品安全法》,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负本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责任体系的落实。在体制调整到位后,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职责,强化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者安全责任主体意识。各县市局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把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项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同时加快推进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机制建设,包括:日常监管工作机制、督导督察机制、通报机制、信息报送机制、投诉举报机制。

(二)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监管能力。针对监管人员少、任务重、基础弱等现状,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在职业务学习,组织执法人员开展《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餐饮服务许可办法》、《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探索监管方法、创新管理手段和措施,适应新形势下监管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三)夯实基础,落实各项监管职责。一是做好基础工作。要广泛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及时了解辖区内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动态,尽快完善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档案,建立健全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二是认真宣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及新近出台的各项相关法律和规章,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向社会、向监管相对人进行宣传普及,让社会知晓,让监管相对人掌握和遵守新的法律规章。根据国家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制订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和规程,促进监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三是建立并推行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规范进货渠道,推行保健食品经营批发企业、化妆品生产实施电子监管平台,建立进货查验工作记录;全面推行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货采购索证索票制度,严把入口关,切实保障保健食品、化妆品质量安全。

(四)突出重点,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

一是突出示范创建,以示范促规范,以示范带全盘。抓实推进餐饮服务示范建设工程,特别是餐饮服务示范一条街,餐饮服务示范大酒店,餐饮服务示范食堂的创建工作,以示范引领带动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二是突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推进农村家宴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村家宴现场指导,对厨师进行培训、体检,并做到持证上岗。完善基层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度,鼓励举报投诉。要加强对农村协管员的业务培训和法律意识培训,增强其对

打击有毒有害食品的能力。建立举报违法食品生产经营的奖励制度,提高广大老百姓打击有毒有害食品的积极性。

三是突出餐饮服务专项整治,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关注校园及校园周边、城乡结合部、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工地企业食堂、路边食品摊贩、小餐饮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大力开展食品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开展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整治工作,深化推进对餐饮行业地沟油、餐厨垃圾的统一回收工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四是启动餐饮服务监管公示制度。全面落实《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并结合各类型餐饮服务单位的特点,制定与其类别相对应的公示样式。将餐饮服务许可、监督员、举报途径等信息及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信息、基本制度进行公示,通过公示栏的形式张贴在餐饮服务单位室内醒目位置,让消费者安全消费、明白消费,清楚所消费的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和诚信信息。

五是突出餐饮服务监管长效机制建设。适时推行餐饮服务单位电子监管平台,把辖区内大型酒店、学校和机关食堂主要食品采购情况建立电子台账,做到问题食品可追溯、可查处,确保公众饮食安全。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继承深化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要利用局务网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发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和预警信息。

(五)强化食品安全应急防范。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在相关职能调整后,进一步细化措施,建立健全州、县(市)级餐饮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应急演练,并畅通信息收集渠道,按照相关要求报告餐饮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确保一旦发生事故,积极应对,妥善处置。建立健全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对相关餐饮单位实施全程监管、重点监管,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加强餐饮服务食物中毒信息的上报工作。按照国家局《关于加强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各县市要按照规定的报送时间和报送方式,落实信息报送责任,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切实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对要求上报的月报、季报、年报,要严格按规定及时报告;各县市没有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的,也要按期进行零报告。发生餐饮服务食物中毒事故后,对有关县市未按规定及时上报或者存在迟报、瞒报和漏报的情况,州局将予以通报,并建议当地人民政府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加强督导检查,开展食品安全评估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考核办法(试行)》以及自治区局《关于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动态考核的通知》要求,对各县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和监管工作情况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指导和推动县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八)促进地方餐饮、保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深入企业调研帮扶,主动为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行业信息,为企业排忧解难,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帮助企业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伊犁经济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九)创新工作机制。要深入调研,认真总结经验,针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在继承以往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为更加科学有效监管提出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做出新亮点。

第二篇: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处工作总结

食品安全监管处二〇一一年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提升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保障食品生产质量安全为宗旨,紧紧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强化措施、严格监管、严厉查处、落实责任,全面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确保了全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2011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整体情况

(一)紧跟形势,适应要求,转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观念 今年以来,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我处牢固树立“监管重心向下、从严监管”的指导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监管为民、食品安全无小事”、“监督到位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最好措施”的理念,按照“高度重视、高度认真、高度具体”的要求,突出一个“严”字,做到“六个严格”:严格实施风险分析、严格实施生产许可制度、严格生产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抽查、严格打击违法、严格处臵突发事件。始终保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高压态势,恪守好食品质量安全的底线。

我处结合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不断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模式,积极探索治本之策。在监管理念上,注重利用市场调节机能,从严监管,促进企业责任落实;在监管模式上,注重实施网格化监管,明确监管区域和责任,提升监管效能;在监管环节上,注重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将监管重心前移,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切实加强全省质监系统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强力规范食品生产加工秩序,消除食品生产加工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我处起草了《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共8方面31项内容,现正在征求意见。

(二)领导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局领导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张庆义局长就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召集各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亲自对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和部署,要求全省各级质监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常抓常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坚持深入基层、靠前指挥、加强协调、重点督查。一是组织召开2011年全省质监系统工作会。省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就全省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和工作部署,省政府徐济超副省长到会并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强调。二是制定了《2011年全省生产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和《2011生产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目标考核办法》,为全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立了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三是组织召开了3次“全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分析例会”。分别对上一季度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对下一季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座谈、研讨和部署。四是狠抓落实,多次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督查。省局组成10个由副厅级领导带队的督查组分别于6月初赴全省各地对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指导;9月底赴全省各地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督查指导;组织7个由副厅级领导任组长的工作组,分别进驻济源、焦作、新乡等7个肉制品生产重点省辖市,对“瘦肉精”专项整治进行现场指导协调处臵工作;组织督导组对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42号文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指导,并制定了《乳制品企业“回头看”工作督导方案》,对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全面督查督导。

(三)严格许可,规范工作,推动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我省共有食品加工单位4.2万多家,但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不足3000家,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分布散,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对此,我们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准入、生产许可制度的杠杆作用,采取帮扶、限制、关停、注销等不同手段,积极促进我省食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食品生产的安全保障水平。一是严格许可审批。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断提高市场准入条件,严把受理、审查、批准三个关口,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坚决不予许可。强化现场核查监管,促进许可工作进一步规范、效能进一步提高。今年共受理食品许可申请材料7137份,审批发证7469张;受理相关产品许可申请材料202份,审批发证225张;受理化妆品许可申请材料10份,审批发证14张。向65家食品生产企业下发了省级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向总局上报1家企业的不予行政许可。二是加强监管。加大对企业各种变更、期满换证、注销、吊销、委托加工备案等监管工作的力度,仅今年就依法注销未能持续保持准入条件的2012家企业2050张生产许可证,使食品生产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将许可前抽查改变为证后监察,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生产许可和监管工作效能督察,既监察企业保持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和能力的情况,又监察生产许可和基层监管措施落实情况,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严格责任追究。三是合理引导。在生产许可工作中,结合各地实际,对市场容量饱和、利润微薄的食品行业,对准备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采取“劝退制”、“约谈制”等方法,帮助分析行业现状和存在风险,建议另寻新的投资领域,或者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扩大产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产品质量下降等不良情况的出现,维护了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抽查,突出重点,构筑坚固的食品质量安全防线 1.狠抓日常监督抽查。2011年以来,监督抽查涉及27大类58种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及化妆品,共抽取了9741家企业的16267批次样品,样品实物质量合格率为93.1%,与去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风险监测共监测20类产品5454个样本,问题检出率为6.9%。第四季度已安排监督抽查8149批次,风险监测1489批次,正在执行中。

2.狠抓重点区域、重点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在开展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食品添加剂、酒类等产品的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又对调味面制品、小麦粉、腐竹、桶装饮用水等问题突出的重点食品和高风险食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治理成效明显。

3.构建三大体系,夯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一是以技术机构建设为支撑,构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目前我省质监系统内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和省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为龙头、市级和部门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为主体、区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瘦肉精”事件、“塑化剂”事件、“调味面制品”事件中,发挥了检测机构的技术优势。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构建食品质量安全日常动态监管体系。鉴于我省食品企业数量众多,监管任务重等状况,我们以信息化推动工作规范化,开发研制了《河南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网络版),已把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工作内容全部纳入,包括监管人员管理、食品许可证在线办理、食品企业信息库、监督检查管理、委托加工备案管理、抽查及后处理管理、许可检验管理等,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动态性、即时性和有效性,有力提高了科学监管水平。三是以风险监测为基础,构建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成立了河南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小组,建立完善了河南省食品生产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制定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高风险项目风险监测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针对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做到食品安全隐患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臵,避免了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五)迅速行动,突出特色,乳制品监管工作全面提升 今年元月中旬,我局对落实国务院42号文件进行了再要求、再部署。3月8日,总局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会议后,我局于3月11日就紧急召开了全省乳制品企业生产条件重新核查工作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乳制品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组织开展了乳制品重新审核督查工作。

截止目前,我省共有39家乳制品生产企业符合国家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其中,30家乳制品企业重新获证,31个证书(含1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仍停产整顿,限期整改的企业4家。我们已以公告形式,分3次公布了已审批发放和实施注销乳制品《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单。总局乳制品企业重新审核督导组对我省乳制品企业生产条件重新审核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河南省质监局的乳制品重新审核工作,思想认识“高”、宣传发动“早”、安排部署“实”、审核标准“严”、时间进度“快”、服务效果“佳”。完成规定动作不走样,创新动作有亮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重新审核工作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工作质量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我们研制开发的《乳制品企业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及监管核查辅助系统》,在5月9日《中国质量报》进行了报道。6月22日至24日,总局食品司在郑州召开了全国乳制品重新审查回头看工作现场会,我们在会上进行了工作经验汇报。一些兄弟省市局纷纷来我省考察学习这一做法,仅今年就有江苏、宁夏、天津、新疆、江西、甘肃、上海等省市来我省专题考察学习。“河南省食品安全动态监管系统”、“河南省乳制品生产记录电子信息溯源系统”已经成为我们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在全国质监系统叫得响的一个亮点和品牌。

(六)措施得力,积极应对,突发案件(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今年食品安全案件(事件)发生多、曝光密集,可以用“应接不暇”来形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繁重程度和巨大压力,可以用“异乎寻常”来形容,科学应对突发事件,也使我们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能力。

1.科学处置“瘦肉精”突发案件,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表扬。“瘦肉精”案件虽然主要涉及养殖、屠宰环节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高度重视。一是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预案,并要求济源等市局迅速查清事件情况,依法严格实施处臵,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二是立即组织由省局副局级领导任组长的7个工作组,分别进驻济源、焦作、新乡等7个肉制品生产重点省辖市,进行现场指导协调处臵工作。三是立即组织对全省肉制品生产企业和其他以生鲜猪肉为原料的食品生产企业开展拉网式监督检查。四是立即对全省以生鲜猪肉为原料的肉制品生产企业的主导产品实施抽样检验。五是及时将事件的查处情况向省政府和质检总局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六是先后四次将抽检情况及时公告,回应社会,起到了舆论引导、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把“瘦肉精”案件对我省肉制品生产加工业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是我省在“瘦肉精”案件中唯一受到省委卢展工书记、省政府郭庚茂省长等领导的肯定和赞扬的系统。

2.沉着应对调味面制品事件,化危为机,变坏事为好事。5月下旬,北京通报我省郑州等地调味面制品事件后,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做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做出了重要而严厉的批示。郑州市派出了由市纪检监察带队的六个工作组,到我们质监等部门进行调查问责,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在张庆义局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指导思想明确,指导郑州等市局沉着应对,不推责---是生产企业的问题,我们依法严惩;是监管人员的问题,我们严格追究。不揽过---弄清事实,查明真相,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以证据力争,对违法行为,我们依法严厉打击。一是认真细致排查北京通报企业的实际情况;二是对所有相关企业实施停产整顿自查;三是全面抽样实施监督检验;四是派出工作组到北京沟通对接;五是根据举报线索联合江苏等地的质监部门一举打掉23个制造假冒郑州产品的窝点,为郑州企业及时正名。由于沉着应对,使事件转危为机,变坏事为好事,一是推动各级政府合力根治了困扰郑州多年的调味面制品行业质量安全顽疾,二是推动了各级政府履行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责任,其中管城区政府决定为管城区分局增配120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人员工资和经费全面由区政府承担。三是郑州市各县区政府累计拨付郑州市质监系统食品监管经费216万元。

3.积极应对塑化剂事件,内紧外松,掌控社会舆情,有效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台湾塑化剂事件发生后,我们两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迅速组织开展对全省相关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邻苯二甲酸酯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实施专项风险监测的紧急通知》,对运动饮料等7类食品及相关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对塑化剂实施专项风险监测。二是督促企业自查并报告,并提交自查报告。三是加大查处力度。结合正在开展的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按照 “四个必须”、“五不放过”原则,从严监管,严厉打击,加大对违法生产行为的查处跟踪。四是建立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和工作日报制度。全省各级质监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带班,24小时不间断值班,确保值守到位、信息畅通。五是对抽查发现的疑似问题产品,我们慎之又慎,反复比对,既不能放过问题企业和产品,又不能让我们的企业蒙受负面影响。六是对总局和外省通报,涉及到我省的线索,我们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一查到底,严厉查处绝不姑息。

(七)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一是依托媒体、网络进行宣传。我们在河南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开展食品安全公益宣传,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1236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受理和处理涉及食品质量安全的举报,实施有奖举报制度,公开奖励规则,对举报食品质量安全并经查实的,省局安排专项经费对举报人予以奖励。

二是开展食品安全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五进”活动。全省系统通过出动宣传车,制作宣传条幅、发放宣传材料,现场咨询等活动,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三是统一印刷了5万份《禁止添加的物质及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及2万套警示宣传标语,编制了《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法律法规文件汇编》、《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资料汇编》。

四是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主要从业人员和本系统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进行培训。省局先后举办培训班13期,培训人员1250人,发放学习资料3400册。10月-11月,我们举办了全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各省辖市局主管局长、食品科长,各县(区)局主管局长、食品股长,各市县区食品监管人员近600名食品监管员参加轮训。共分5期,每期5天,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围绕食品监管主要讲解了食品生产加工工艺、审查通则、监督检查、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动态系统应用及普及、HACCP认证基本要求和使用方法、廉政建设、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应对媒体策略等内容。通过轮训,拓宽了监管人员知识面和视野,提高了食品监管工作人员素质,增强了监管能力,切实维护我省食品质量安全。

五是开展“质检邀您看企业,食品安全大家行”活动。全省18个省辖市局全部开展了此项活动,参与活动的县(区)128个,观摩监督检查企业309家,观摩质检机构91个,邀请人大代表919人,邀请政协委员889人,邀请食品专家246人,邀请消费者1352人,邀请各级媒体339个,受邀的各级媒体发表新闻、文章396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食品消费总量和种类迅速增长,群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显力量不足,监管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尤其是县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基层监管犹如“小马拉大车”,还存在个别监管死角和盲区。

一是一些基层局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一股多能”的现象突出,少量的监管人员不仅承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要承担其他多项业务工作,使得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疲于应付,工作流于形式,发现问题少,督促整改不到位,监管工作有效性不足。二是基层监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一些基层监管工作中存在“重企业培育、重申报材料、重发证审查,轻不合格整改、轻整改验证、轻证后监管”的思想,监管工作中普遍存在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预防的思想。基层监管人员力量严重不足,监管企业只求到厂、到企业巡查、回访的数量,不求解决问题的质量,有的甚至连巡查的数量和覆盖率都难以保证。监管有效性不强,监管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经费不足。各级政府拨付给同级质监部门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食品安全工作专项经费严重不足,尤其是食品检验经费不能保证,影响了食品监管工作的正常和有效开展。同时,个别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经费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保证专款专用,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少基层单位的车辆、电脑等办公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也制约了食品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三、明年工作初步打算

(一)引导食品生产企业提升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从明年开始,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在食品生产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中小型生产企业推广HACCP、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提升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水平。督促企业贯彻落实总局《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的公告》(总局公告2009年第119号),发挥质监系统自身优势,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依不同方式促进企业全面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我省食品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牢守安全底线,切实把好食品质量安全源头关。具体要做到“五个严格”:一是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对不能持续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企业,一律撤销许可,强制退出。二是严格实施风险分析。全面建立风险监测、风险研判、风险预警和风险快速处臵机制,对重大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臵,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三是严格生产过程监督。督促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依法依责监督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四是要严格监督抽查。加大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扩大对重点食品监督抽查覆盖面。五是严格执法打假。重拳出击,重典治乱,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重从快依法打击质量生产违法行为。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食品产业发展的监管能力和保障能力。围绕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保障有力的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要求,全面加强质监队伍自身建设,切实发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主力军作用。一是要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督促指导各级政府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总体责任,加强综合协调,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经费保障,按照层级管理、属地监管、区域负责的工作要求,明确监管职责,严格工作纪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继续深化三大保障体系建设。我局以技术机构为支撑,以信息化为平台,以风险监测为抓手,初步构建了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日常动态监管体系、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三大保障体系,明年将继续强化保障体系建设,夯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三是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保障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臵预案,不断提高应急处臵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强食品生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质监队伍依法监管能力,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管

按语:在申论考试中,特别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其中,“主体的思想、主体的利益、主体的素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这五个方面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

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张兴华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5日07 版)“瘦肉精”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但有关事件仍屡有出现。那么,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有何原因?应如何有效治理?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现实治理。应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统一而垂直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是权力和责任对称的。应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统一起来,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监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多头管理,而且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二是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需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管网络。媒体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可在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优势,消费者则可通过维权行为(包括集体诉讼)遏制不法行为。

第四篇:食品安全监管

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

——在全市系统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转变观念、提高效能”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紧密联系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实际,以健全机制为抓手,扎实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注意巩固和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成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稳步提升,受到国家和省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组的充分肯定和市政府的表彰。

一、主要做法

(一)抓住两条主线,调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牢抓住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这两条主线,督促相关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鼓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依法规范生产经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是对各相关监管部门全面开展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2006年初,我们牵头联合市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和商务局组成考评组对市辖各县、区政府和12个职能部门2005年食品放心工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检查,对工作优秀的县、区和职能部门进行了表彰,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和部门提出了整改要求并进行了通报。这是我市第一次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大考,对各被评价单位震动都很大。受表彰单位深受鼓舞,干劲更足;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奋力争先。为推进工作深入开展,我们2006年又制定了《蚌埠市食品安全管理指标评价方案》。与2005年量化考评细则相比,新的《评价方案》更加适合我市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2006年年底,由我们牵头,抽调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综合评价组,对各县区和14个相关部门2006年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通过连续不断的综合考评,肯定了各县区和各有关监管部门成绩,查找了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为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全面推行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我们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规范生产、自律经营,有力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我们与相关监管部门一起在全市确定了539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参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创建。全市有55家食品单位被推荐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进入复审。我们组织了16位食品安全专家对上述企业进行审核确定,最终有44家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被评为蚌埠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市政府陈启涛市长亲自为诚信单位授牌,有力地调动了食品企业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二)夯实三个平台、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1、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这个平台,保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牵头部门、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只有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上多做工作、做实工作,才能发挥抓手作用,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借助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这个平台。我市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后,又适时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增补,调整后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共有成员单位27家。在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2006年12月31日,经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蚌埠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更名为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保证各项措施和经费的落实。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加大统一领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2、加强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食品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很难与食品企业直接沟通和对话,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心声。而食品协会是联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协会这个平台规范企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我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蚌埠市食品协会后,积极吸收各个食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协会,现已有团体会员近50家。在市食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又相继成立了豆制品协会和盐业协会。我们充分运用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市食品协会从强化企业自律入手,按照我市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和“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1家食品企业和5家食品企业的5个食品品种通过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审核。通过打造品牌,提高蚌埠食品产品和食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扶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作用,建立食品安全科学机制。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学科,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我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家在制定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科学决策,保证结论的客观和公正。2006年初,蚌埠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我们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蚌埠名优食品企业和特色食品品牌评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提出各行业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诚信单位候选名单后,由专家委员会委员对上述55家企业按照标准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综合考评,打出分数。以此为基础,经征求市消费者协会等协会的意见,拟定了参评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在“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也参加了的现场检查和评审,为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抓住四项重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

国家赋予我们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单个部门单一环节监管的局限性,加强各监管环节之间的衔接,提高监管的效能。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为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降低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指定安徽省首次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暨培训班在蚌埠举行。在我局的统一牵头和组织下,市各有关部门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省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以及省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卫生、质监、农业、商务等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和全省17个地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观摩演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安徽分社、新浪网、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二是联合多部门整治豆制品市场。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2005年,我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市农委联合制定《蚌埠市豆制品市场准入规范》,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对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顿做了全面部署。2006年,根据“帮扶一批、整治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我们联合上述几家单位对豆制品市场开展了不间断的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规范的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查处。同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专题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报告,市电视台等新闻部门对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有力推动了豆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目前,已有19家符合规范的豆制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通过验收企业的产品在蚌埠市的豆制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2年来,我们联合市卫生、工商、质监、和农委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发布了5期公告,并公布不合格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合格原因。在工作中,我们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争取领导重视,引起社会关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每月编发3期《蚌埠市食品放心工程简报》,及时报道食品安全最新监管动态,每一期简报都报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等有关方面领导。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每次大的活动都联系相关媒体及时报道,不仅扩大了综合监管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四是加强督查督办。我们对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每一起食品安全案件高度关注,及时督办,把综合监管职责“虚”事做实,实事做好。为了便于群众投诉举报,我们在蚌埠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了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及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建立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受理投诉举报食品案件32起,每次均迅速以核查函的形式书面通知相关监管部门核查,并要求7日内上报核查处理结果。所有投诉举报案件,各相关监管部门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反馈处理结果。

二、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历史重担落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肩上,因此,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新途径,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未来、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稳步提高驾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职能、推进机关全面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行政为民的理念,结合我市实际,突出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坚持群众事务重于泰山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提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和工作制度。

2、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基础。食品安全的基础是行为规范,包括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政府行为、监管行为、企业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表达形式就是各种制度。一是规范政府监管部门的各类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追究制度、监察制度、协调制度、应急制度、披露制度、考核制度等;二是规范和激励企业的各类规定,包括诚信制度、巡查制度、抽检制度、举报制度等;三是制度的落实,包括强化制度执行,严格制度约束。制度一旦实施,严格执行是管理有效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体制、机制、制度的有机统一,确保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高效规范运行。

3、要协调好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关系。沟通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多个部门,在监管链条中,每个环节都事关全局,忽视不得。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说到底就是协调各个监管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要协调这么多的监管部门,正确处理好与各监管部门的关系就成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敢唱主角,也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端架子、尊重别人。工作中主要采取正面处理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劲,对监管部门的好做法及时反映,好经验积极推广,好措施大力宣扬。同时,与各部门不但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要建立情如亲人的个人友谊。把“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2007)的最后一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确保我市食品安全。

前期,市政府已与各县区和各监管部门签定了2007年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我们办公室将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加强督查督办,认真学习和宣贯《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办法》,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积极倡导求真务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作风建设,但是,我们决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加强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始终摆到重要工作议程,并抓紧、抓好、抓落实。创建服务型机关,努力做到热情服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学习正面典型,努力做到勤政廉洁;以昂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工作作风,务求实效的工作态度,大力推进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管材料[定稿]

关于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思考

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全国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应当说,通过2009年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监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长效监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某某区政府从区情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即食品安全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基层,即指社区(村),社区(村)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才能保证全区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死角。

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存在脱节。首先是横向脱节。现阶段食品安全主要由四个主体部门负责监管,但监管部门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分段监管”体制容易出现多头监管、职能错位、缺位和交叉分散等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小餐饮店的证照审批问题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的确认等问题)。其次是纵向脱节。各级基层组织了解并掌握信息,但缺乏监管和执法职能,监管部门掌握监管和执法权力,但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及时。

2、基层监管机构不到位。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我市的食品安全状况离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其中,监管人员的缺乏是制约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的一个最大原因。在全市,街道(镇)一级虽然均成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但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及工作经费,都属于兼职、义务性质。至于社区(村)一级,部分城区虽建立了一支兼职社区食品安全监督队伍,有一些经费,但实际工作繁重,也很难发挥他们及时发现、处理辖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作用;各部门在社区(村)一级基本建立一支兼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但条线有区别,人员也相应有交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合力。

3、行政执法难度大、成本高。一方面无证无照小餐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首先,江干正逢机遇,随着城市化推进,丁桥、九堡等的大型居住区块不断投入使用,农民安居房项目、新建小区等相继推出,但在这些居住区的周边往往没有足够的餐饮服务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用餐(特别是早餐)需求;其次,大量在建项目引入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较低层次的生活需求,都导致无证无照小餐饮店和路边摊点的滋生。另一方面整治难度大。以专项整治中,取缔一家无证无照小餐饮店为例,往往需要卫生、工商、环保、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出动的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维持治安人员多达几十人,执法成本很高。而小餐饮店的违法成本很低,经常出现整治后“回潮”现象,整治很难彻底。同时整治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部门执法往往要依靠基层的摸底、组织、协调、配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

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的重点

着重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要堵源头。从源头上堵截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这是治本之策。首先要严格准入,把好审批关;其次是要管好出租房,把好租赁关。二是要重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要严执法。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

三、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首先,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尤其是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从人员配备到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食品安全日常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组建街道(镇)、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每个社区(村)至少1名专职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社区(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把监管落到实处。建立食品安全社区预警机制和网格化监管制度。完善社区预警、执法联动、问责追究、学校教育等管理机制,构筑群防、群检、群查的全民监测网络。

(二)常态化开展食品“三小”行业整顿工作。小食品加工厂(场)、小食杂店、小餐饮店(以下简称“三小”)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将“三小”行业的综合整治纳入日常性工作,全方位推进整个区域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不出事,尤其不要出大事”的低水准上,要切实把食品安全,尤其是“三小”整治作为贯彻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工作来抓,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层食品监管机制。在社区(村)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立辖区“三小”行业档案,摸清底数,实施动态数据跟踪。对辖区“三小”企业开展日常巡查,同时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规生产经营情况、食品安全隐患和群众举报的违规生产经营食品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建立与监管部门间的监管信息交换、宣传教育互动、“监督”“管理”互补等工作机制。协助监管部门开展投诉举报的处置以及部门执法的保障工作等。

四、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做法。

我区在09年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道(镇)工作的基础上,将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向社区(村)延伸,在全市率先开展食品安全达标社区(村)创建,达标社区(村)创建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以“三小”整治规范为重点,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村)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为基础,力争通过两年时间的创建,全区118个社区、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创建工作。达标社区(村)创建过程中,我们明确目标,制定标准,落实责任,加大督查,加强考核,做到街道(镇)和部门上下联动、社区(村)全面发动,有序而扎实地推进创建工作,同时也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营者和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二是“三小”特别是小餐饮店的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小餐饮店的持证持照率明显提高;四是小餐饮店从业人员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五是街道(镇)和社区(村)二级监管网络得到完善。通过达标社区(村)创建,各街道(镇)和社区(村)对食品安全监管也创出了一些特色亮点。如凯旋街道整合部门力量,试行街道和部门联合办公,卫生、工商等部门联合巡查、联合执法制度,合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将食品安全纳入网格化监管,实行“划区包干、分工联系到户”制度;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成立由34家会员组成的食品行业商会,社区扩大服务受众面,与商会互动,加强行业自律;四季青街道钱塘社区与小区物业管理组织建立沙龙,发挥“六位一体”(城管、执法、公安、交警、社区、物业)联席会议的作用,把食品安全与物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闸弄口街道兰苑社区把食品安全纳入社区量化考核项目之一,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九堡镇九堡社区开展“五员合一”(质监协管员、公共卫生联络员、消防监督员、公共安全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监管模式,实施电子动态监管,监管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

下载2012年食品安全监管处工作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食品安全监管处工作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思路

    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思路一是要从特种设备源头把关,确保特种设备本质安全。 二是要从使用登记备案编码把关,确保特种设备及时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处于有效监管和合法使用中。 三是要......

    2011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 监管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2011年,我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省局和市食安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党组......

    2010年工商局消保维权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思路(模版)

    2010年工商局消保维权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思路春节过后,××县工商局对2010年消保维权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计划与任务分解做出了具体安排:一、围绕“消费与服务”年主题,抓好2010......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合集)

    农村食品安全不是游戏 最近,电视上总是出现这样的一个广告,广告里一个漂亮的小女孩把玩着手中的布娃娃,给她梳洗、穿衣,最后把它放在一个小餐桌前,餐桌上摆满了各种餐具和食物,广......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

    二○○八年 强湾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责任书 强湾乡人民政府 责任人: 责任单位 责任人: 二○○八年 月日 二○○八年强湾乡政府食品药品安全 监管工作目标责任书 食品药品安......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保德县质监局食品质量监督工作总结 我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局的工作要求,我局紧紧围绕工作职能,按照县食安委的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2019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XXXX坚决贯彻落实各类工作会议及各项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做到严格执法,责任到人,履职尽责,围绕食品流通、餐饮示范全覆盖工......

    食品安全监管总结报告

    食品安全监管总结报告3篇食品安全监管总结报告一_村食品安全工作在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年初布置食品安全工作中心和签定目标责任,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村的主要议事日程,站在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