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看《放牛班的春天》还是在上学期,是参加的一个社团组织观看的。一直被故事感动着,也是影片中的主人翁的作为是我再一次确定自己的目标——做一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
影片叙述的是克雷芒·马修老师和他的学生的故事。克雷芒马修是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人生低谷期间选择了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再教育学校做老师。“池塘之底”是一所收容行为偏差学生的管教寄宿学校,这里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在这个学校中老师和学生几乎就是对垒的敌我,上一个老师就因为无法忍受才被迫离开。马修刚来到这个学校的第一天就是在应该说是惊愕,小心中度过的:他看到马桑大叔被学生伤得血流满面,他还见闻学生犯错找不到肇事者要集体处罚,他一进课室就被捉弄得下马威,他被同事警告这里的孩子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灵”。再后来的相处中马修用尊重,理解,宽容,宽恕感化了他们,使那些幼小的心灵重新见得阳光。这其中不乏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当抓到了伤害马桑大叔的学生,他没有告发他,让孩子去关禁闭,而是代以处罚孩子去当马桑大叔的护理员。孩子原本充满愁恨的心,因为马桑大叔的耐心与夸奖,变得收敛而具有怜悯之心。学生犯了错处罚是不可或缺的,但一定要寻求正确的方法。以前在“池塘之底”,校长老师们采取的是犯错就惩罚的教育方法,以暴制暴,这样反而使他们更加叛逆,更加无法管教。而马修采用的是一种宽恕包容的方法,这不仅体现在打伤马桑的里基度身上,还在丹东和莫朗以及所有学生身上。如丹东那样冥顽不化的少年,马修也极力挽回。当丹东受罚时,马修曾这样试图阻止“等一等,他是我唯一的低音!”„„全片的焦点人物就是最后成为音乐家的莫朗。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由妈妈抚养的。与别的学生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当莫朗妈妈来访时,马修一方面极力以“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违护莫朗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则冒着处犯校长的危险将正在受罚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亲,对他也极为信任。发现他的独唱天赋,又积极培养。特别是莫朗将墨水瓶投向他时,他依旧宽容地安慰这位失望的母亲道:孩子心中的母爱不愿与人分享。另一方面以取消莫朗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特别是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图从新给予莫朗的充分肯定,最终感化了这头“小野牛”。不过最后因为被误会偷盗钱财而遣送少管所的丹东偷偷溜回学校放火烧了校舍,老师又正好偷偷带学生出去玩,造成了很大后果,老师校长被革职,马图带着一个小学生走了(不乏怜悯之心),莫朗也进入了音乐学院,看完这部电影感触颇多,马修老师通过善良,宽容,耐心把处在井底的“问题学生”带回洒满阳光的大地!
第二篇: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娃的春天》有感
豫龙三小
孙丽红
2014年2月10日
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娃的春天》有感 看完电影《春风化雨》,我和许多人一样都流下了眼泪。为基丁老师的离开而掉泪,为尼尔学生的自杀而惋惜,为最后同学们的觉醒和大胆的抗争而感动……
片中的基丁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老师:他循循善诱,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彻底解放,破除顽固不化的旧的教学思想,创造性在他那儿能够自由地驰骋……
他上的第一堂课就令人终身难忘。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我是从事小教工作的,我们现在仍然是一本书和一本教参,改考卷时,仍以教参上的标准为答案,多一字或少一字都要扣分,与他(基丁老师)相比,我们是那么的闭观自守,又那么的迂腐陈旧,更是那么的死板教条。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提名奖片子。这部电影的译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
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辅育院的老师都只能采取体罚、禁闭等处罚的方式。终于,能带给他们春天的人来了。他就是一个名叫克莱蒙马修的失业的音乐教师,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这些孩子喜爱音乐,于是他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师是必须要有爱心和宽容。
第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是教师一种责任,这样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对于孩子的缺点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引导孩子改正缺点,切勿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第三,处罚的方式,威而不严。
第四,与孩子找到共鸣。影片中的马修和孩子们就是找到了他们共同的兴趣,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使这些孩子在音乐方面找到了他们的立足点,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温和的情感感动学生,用爱心和宽容包容学生,像马修一样,在三尺讲台前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为跨世纪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为教育事业的 不断发展而努力探索。
第三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永不断线的风筝——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令我感悟很深,我读懂了人性的美与丑,它是伟大老师的一首颂歌,歌颂了对孩子永不放弃的执着;是一声声心灵的呼唤,一个好的老师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要相信,就会有奇迹发生。
《放牛班的春天》描写了一群群捣蛋、顽皮、逃课、盗窃的问题少年,他们在音乐老师克莱门特·马修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改变了残酷的“池塘之底”教育制度。那一群群“放牛”的小孩通过马修及自身的努力最终找到了属于各自的兴趣,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最终踏入了属于自己人生的春天。
这部影片没有夺人的时尚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只有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一段段干净简单的音乐,天籁之音的背后流淌着一段段辛酸感人的涓涓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就是莫朗奇,他有着天使的笑容,魔鬼的心灵。在他沉默的面孔背后隐藏了太多年轻小孩无法承受的孤独与叛逆。在遇到马修老师之前,他的确是一位底气十足的叛逆小子,他逃课、盗窃,甚至连他妈妈都对他感到绝望。是马修老师拯救了一个少年,悦耳动人的音乐令莫朗奇蠢蠢欲动的心贴近了春天。在伯爵夫人来到“池塘之底”欣赏马修音乐组合团时,马修对莫朗奇的宽容与信任成就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影片通过伯爵夫人舒适的音乐享受表情及唯妙唯俏的音乐令人听到了心灵的呼唤声音,从莫朗奇眼中我们看到了感恩、骄傲与宽恕后的快乐。为后来莫朗奇到音乐学院并谅解了他的妈妈做好了充足的铺垫。
其次就是“池塘之底”的一批批不同教育理念的老师,他们的表现令我们真正懂得了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一位称职的优秀老师往往能给予学生精神的动力,他们的信任与赞美激励了一代代学生,有了他们的坚持不懈和无限的耐心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新学生。马修老师、马克森斯大叔用一颗最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同学,他们令孩子们看到了暖春,唱出了希望,正如歌曲所唱的“希望之光和生命热忱”,对于孩子们犯下的错误,他们采取的并不是校长哈森提倡的“行动—反应”原则,体罚永远不能超越宽恕的力量。他们始终相信宽恕的力量,正如他们相信夜幕下会有神奇的魔力一般。老师之间对学生态度的对比通过影片人物构图完美地刻画出来,为后来哈森校长的免职埋下了伏笔。这一切都证明了“只要相信,并且以一颗真诚的心待人处世就会有奇迹发生。”
这部影片对我意义深远,步入社会后我将成为一位传道授业的教师,马修老师就是我职业的榜样,对于我职业道德的提升及教育理念的形成都起到了促进和改善作用,我会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教育,令教育这只在风中舞动的风筝越飞越高!而那一只只永不断线的风筝就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中文08-4班曾秋花
第四篇: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于怡鸣
一听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为是农村放牛娃的班级。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放牛班其实是由一些难缠的问题学生组成的班级,影片是从两个老人看马修老师的旧相片和日记开始的。
这两位老人是派皮诺和莫昂奇,他们曾经是“池塘之底”学校的学生。“池塘之底”,顾名思义,是最差的学校,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设置的寄宿学校。学校的建筑阴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驳,学生好似井底之蛙、笼中之鸟,得不到爱的滋润。这里的教育理念是“行动一反应”原则,如果有学生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3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6小时禁闭,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
但他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秃顶老头儿,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在事业低谷期选择来到“池塘之底”学校做了学监。他从不打骂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他让不会唱歌的小派皮诺当副指挥,让老走音的郭邦当架子。他让每个孩子享受到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春天”。
和“池塘之底”学校里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仅拥有疼爱我的父母,还拥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响生命。学校就像我们的家,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教学楼每层拐角处设有“溢香书吧”“彩虹阅读”等阅读角,让我们走出教室,就进入书的海洋。楼内设立了充满想象力的“气象万千”“奇思妙想”“E想天开”“童心飞扬”等活动天地。学校还组织了民族乐团、纸雕、快板、京剧、剪纸、古筝、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作为新苑小学的学子,我感到自豪。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得对: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怎样培养教育他们。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能行。”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他们的歌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
(250031)山东省济南市新苑小学
指导老师 孙 鹏
简评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习作7要求写一篇电影或电视剧的观后感。观后感与读后感的写法有相似之处。有观有感,观、感结合,抓住影视剧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于怡鸣小朋友写的这篇观后感先简单介绍了影片的内容,让读者对影片有大致了解,然后着重写了自己的感受,与现实联系,表达出自己的幸福感。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经典台词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酌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事事不能说死,有些事情总值得尝试。永不轻言放弃,前方总有希望在等待。
第五篇: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1
生命是个偶然,我们常常在无意的邂逅中,摆渡了生命的无常,获得永恒的回归。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羁的孩子,窃取了马修的皮包,也偷窥了他的心灵世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行行温暖的字迹,引得孩子无限的遐想与猜测。音乐,一个被学校完全忽视了的名词,一种贴近人类心灵节奏的律动,再次春暖花开!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第二次大战之后的法国,一位名叫克蒙特马修的教师用音乐开掘了被大人们遗弃的孩子们童年的乐趣和童年的人生价值的故事。老师马修用他的爱,他的无私,他的包容,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帮助这些在别人眼里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他用音乐去引导这些迷途的孩子,激发他们积极和热情的生活态度。把音乐的作用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很是让人感动,校长不让孩子们去送马修,马修一个人走了,显得好孤独。而从天上飘下来一架架纸飞机,里面是孩子们的祝福和签名。马修抬头一看,窗口全是孩子们的手在向马修告别。因为围墙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后的告别。马修在音乐和孩子们的祝福声中昂首挺胸、微笑上路。那一刻,画面美到极至,音乐美到极至,人感动到极至电影中的歌曲是尚巴堤莫里耶为首的圣马克教堂儿童唱诗班完成,影片中温暖感人的交响乐曲搭配着唱诗班天籁般的合唱,孩子们的歌声和纯洁的音色犹如来自天堂的声音。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很多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一个爱与音乐交织的故事,一把找回遗忘记忆的钥匙,一个勇敢追求梦想的翅膀。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2
我最近一直在看电影,以此来打发我的时间。近前,别人一直给我推荐《放牛班的春天》,但我一直没理会,只是因为在印象中,这种关于差班生的电影有很多,中国风味的差班生电影把他拍得那么的滑稽,有时候用点煽情的画面,让观者看着演员的眼泪。以此来博得同情。
今天实在是无聊,别人又来给我推荐,我就怀着搞笑滑稽的心理打开了它。当我一打开电影,我喜了一下。因为这不是中国式差班生。虽然看完都不知道它是哪个国家的,但真正的改变了我的看法,和感触。
每部电影都会有对比的人物,当然院长是扮的黑脸。理所当然,那个音乐老师是导演所阐释的对象,在整部片子里我没看见一滴眼泪,和那些感觉不太符合逻辑的煽情画面。它也没有别的电影里所讲述的完美。孟丹被诠释为一个无恶不作的破坏分子,在看着老师把别的学生教化的同时,心里一直在想他怎么去教化孟丹,但结局没给,只是在孟丹在被带入监狱的时候给老师的一个笑,在他出现的最后一幕,是把他烧了学校。但在此,他改了许多,不是盲目对所有人坏,不分好坏,他的所作所为是给院长的。虽然有点过火,但对于院长为自己私利来不顾学生的`发展,和一些令人怀恨的作为,他的那个过激行为,变得是那么的理智。在被院长的逼迫下,音乐老师在离开的时候,并不是学生再一次犯错的出来送他。而是把祝福写在纸飞机上,飞给老师。这点才真正的看出了孩子们的成长和音乐老师的伟大。
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了,世界有很多爱。除了像现在我这个年龄特爱追求的爱情,和一直陪伴我们的友情、亲情外。还有很多。更有很多很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那老师上的品质,我不想去列举,因为列举并不代表我有多麽的智慧和缜密,能把他分析的那么的仔细和透彻。只是代表他的品质是并不多,小小的一篇文章就能阐述。不去列举,是因为有很多很多,更值得我们去一遍一遍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