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现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课程。在教学机构设置、课时安排、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予大力支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真落实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指导教师和相关经费。各地、各相关单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上要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
2、抓好形势政策教育。高等学校要把形势政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落实课时,计入学分,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要组织力量定期编写高等学校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高等学校可聘请有关方面领导干部、专家为大学生宣讲形势政策,地方党政负责人要定期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学校主要负责人每学年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不少于2次。
3、增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深入发掘高等学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高等学校应建立制度、指派专人做好选用教材和自编教材尤其是引进国外教材的审查工作。严格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任何人都不得在高等学校的教材中或讲台上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
二、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4、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把大学生社会实
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积极探索和建立大学生社
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积极组织大学生
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大学生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研
究、科技发明、技术开发和推广、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
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5、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要建设良好校风、教风和
学风。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的主题教
育活动,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
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大学生开展课外文化、艺术、科技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学校出版社和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
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
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6、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进校园网络工作。高等学校要建设好融思
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使之
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阵地。通过
校园网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
等学校校园网必须连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配备专职人员,同
时运用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及时清除网上有害信患,阻止各种不
良信息进入校园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政治意识、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7、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高等学校要制定心
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大学生中普及
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
指导与服务。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逐步为每个大学生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认真做好有心理障碍大学生的预防与干预工作,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
教育和咨询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心
理咨询教师要按与大学生1:3000的比例配备。学校要按不少于生均
1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
8、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
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毕业生就
业市场机制,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
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
服务系统,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重视、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思想。
高等学校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求职毕业生的比例
要不低于1:500。学校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费用应按
占当年在校生收费总额1% 至2%的比例列入预算。
9、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省政府设立“安徽省人
民政府奖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提供奖励资助。
省财政在每年预算中按农林师范专业当年招生数的5%和每人每年
1000元的补贴标准安排专款,重点补助农林师范专业的特困大学生。
各地要适当增加财政贴息支持,提高金融机构扩大发放生源地助学贷
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要积极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及时、足额为贫
困家庭大学生提供贷款。
高等学校要明确领导分工,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
责大学生资助工作。要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用于资助贫
困家庭大学生。认真落实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
通道”和勤工助学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特殊困难大学生的补助力
度。全力配合银行部门,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三、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0、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工作。高等学校党委要高度重
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规范程序、保证质量,及时把优
秀大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认真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
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高等学
校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党支部书记原则上由学生党员担任。
高等学校的共青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为促进大学
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党建工
作的重要任务,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学校要保证共青团
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教师做共
青团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班级集体团结学生、组织
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
11、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大学生社团工作。高等学校要加强
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与管理,严格把好社团审批关、社团负责人资格
审核关和社团活动内容审查关;选派政治、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党团工作进社团的途径;采取有效
措施,加大对理论学习型社团和科技服务型社团的扶持力度,加强对
社团活动的正面引导;健全管理办法,抵制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
和影响,对少数品位不高的社团,要采取坚决而又恰当的措施进行重
建或停止活动。要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将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工作量,将其表现纳入岗位聘任和评优评
先的条件。将大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作为德智体美综合评分的内容。
12、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大学生公寓工作。高等学校要积极
探索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辅导员进驻公寓、大学生考评进公
寓、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公寓的途径和机制,将大学生在公寓的表
现纳入德育考评范围,把大学生公寓建成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
大学生公寓或生活园区的物业管理部门要和高等学校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进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公寓管
理部门要为进驻的辅导员免费提供工作室和必要的办公、生活设施。
在多所高等学校的学生进驻同一个大学生公寓或生活园区的地方,有
关高校要成立协调组织,及时处理相关学校大学生之间出现的情况和
问题。
四、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13、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
收和凝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推荐和鼓励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硕士、博
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
校可在本校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计划中划出一定的名额,用于专职辅导
员在职攻读硕士、士学校。积极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者
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外出考察,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
平。
高等学校各院(系)的每个年级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每个
班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要从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学
校优秀党政干部和教师中选聘。专职辅导员必须是中共党员。兼职班
主任应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专家、教授和中青
年教师中选聘。高等学校的专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评定高
等学校教师系列专业职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完善高等学校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职责规范和工作实馈考核办法。建立规范有
效的评优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和个人,树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省委、省政府每两年对在大学
生思想政治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14、加强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建设。高等学校要根《高等教育法》
和《教师法》的规定,强化师德建设机制,健师德考评办法,推动教
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
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
度,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干扰。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
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
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
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
五、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15、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
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
导。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定期研究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党
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等都要积极配合做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省委、省政府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
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为召集人,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加
强对全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要认真负责地对全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建
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民办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建设和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6、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恩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要
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类报刊和网站要加强对高等学校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报道。文化部门要进一步推进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
养。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公安和市场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大对
高等学校及大学生公寓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和整顿
力度,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场所,严
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为大学校园创造良好的周边环
境。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沟通机制,指导家长对子女
进行教育。
17、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列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规划。积
极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研究
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建设,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
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出版社和高等学校的哲
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主题词: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实施意见
发:各市、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各大学。
抄送:中共中央。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2005年4月22日印发
(共印2020份)
第二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现结合我省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课程。在教学机构设置、课时安排、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予大力支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真落实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指导教师和相关经费。各地、各相关单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上要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
2、抓好形势政策教育。高等学校要把形势政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落实课时,计入学分,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要组织力量定期编写高等学校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高等学校可聘请有关方面领导干部、专家为大学生宣讲形势政策,地方党政负责人要定期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学校主要负责人每学年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不少于2次。
3、增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深入发掘高等学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高等学校应建立制度、指派专人做好选用教材和自编教材尤其是引进国外教材的审查工作。严格遵循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任何人都不得在高等学校的教材中或讲台上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
二、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4、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积极探索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研究、科技发明、技术开发和推广、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5、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要建设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的主题教育,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大学生开展课外文化、艺术、科技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学校出版社和宣传橱窗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6、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进校园网络工作。高等学校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阵地。通过校园网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等学校校园网必须连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配备专职人员,同时运用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及时清除网上有害信患,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政治意识、文明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7、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高等学校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逐步为每个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认真做好有心理障碍大学生的预防与干预工作,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要按与大学生1:3000的比例配备。学校要按不少于生均1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
8、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重视、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思想。高等学校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求职毕业生的比例要不低于1:500。学校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费用应按占当年在校生收费总额1% 至2%的比例列入预算。
9、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省政府设立“安徽省人民政府奖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提供奖励资助。省财政在每年预算中按农林师范专业当年招生数的5%和每人每年1000元的补贴标准安排专款,重点补助农林师范专业的特困大学生。各地要适当增加财政贴息支持,提高金融机构扩大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要积极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及时、足额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贷款。
高等学校要明确领导分工,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大学生资助工作。要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认真落实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和勤工助学等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特殊困难大学生的补助力度。全力配合银行部门,进一步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三、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0、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工作。高等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规范程序、保证质量,及时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认真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高等学校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党支部书记原则上由学生党员担任。
高等学校的共青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为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学校要保证共青团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教师做共青团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班级集体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
11、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大学生社团工作。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与管理,严格把好社团审批关、社团负责人资格审核关和社团活动内容审查关;选派政治、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党团工作进社团的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理论学习型社团和科技服务型社团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正面引导;健全管理办法,抵制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对少数品位不高的社团,要采取坚决而又恰当的措施进行重建或停止活动。要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将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工作量,将其表现纳入岗位聘任和评优评先的条件。将大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作为德智体美综合评分的内容。
12、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大学生公寓工作。高等学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辅导员进驻公寓、大学生考评进公寓、大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公寓的途径和机制,将大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范围,把大学生公寓建成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
大学生公寓或生活园区的物业管理部门要和高等学校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进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公寓管理部门要为进驻的辅导员免费提供工作室和必要的办公、生活设施。在多所高等学校的学生进驻同一个大学生公寓或生活园区的地方,有关高校要成立协调组织,及时处理相关学校大学生之间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四、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13、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收和凝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推荐和鼓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在本校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计划中划出一定的名额,用于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硕士、士学校。积极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者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外出考察,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高等学校各院(系)的每个年级至少要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每个班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要从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学校优秀党政干部和教师中选聘。专职辅导员必须是中共党员。兼职班主任应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专家、教授和中青年教师中选聘。高等学校的专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评定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专业职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完善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职责规范和工作实馈考核办法。建立规范有效的评优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省委、省政府每两年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14、加强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建设。高等学校要根《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强化师德建设机制,健师德考评办法,推动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干扰。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
五、努力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15、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定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等都要积极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省委、省政府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为召集人,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加强对全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要认真负责地对全省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民办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6、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恩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类报刊和网站要加强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报道。文化部门要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公安和市场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大对高等学校及大学生公寓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和整顿力度,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为大学校园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沟通机制,指导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
17、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列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规划。积极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研究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建设,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出版社和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主题词:思想政治
工作
大学生
实施意见
发:各市、县委,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各大学。抄送:中共中央。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2005年4月22日印发
(共印2020份)
第三篇: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中共黑龙江省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
(2005年12月1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
1、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高等学校要站在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他们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4、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民主法制、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等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5、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思想实际,逐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定期组织有关课程的教学观摩和优秀教师评选,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
6、进一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要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育人功能,采取系统教学和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必修的共同课,已开设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没有按规定开设的学校,要及时开设,并做到有教学计划、有专职教师、有规定的学时和学分。
有关部门要定期举办“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各高等学校要逐步建立校内形势与政策报告人培养、选拔制度,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外人才资源,参与或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负责同志要针对不同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专题报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做好释疑解惑工作。
7、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人文学科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各科教育教学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要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教育引导和释疑解惑工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要制定具体办法,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的管理,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指导和管理,发挥其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培训提高师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8、不断充实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各高等学校要抓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有利契机,完善和创新教学内容,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在全省范围内整合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全面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9、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2006 年秋季开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大纲、教材和有关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的新生要全部使用教育部确定的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学时和学分。其他学校要做好过渡阶段的教育教学组织工作和教材的使用培训工作。
10、引导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高等院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守教育教学纪律,深入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切实承担起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要进一步完善教书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将教书育人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派出进修、成果评奖、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1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逐步达到生均1平方米。加强大学生文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要从单纯娱乐型向教育型、学术型、科技型发展。坚持校内广播电视以及校刊校报的正确舆论导向,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努力创造健康向上和文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13、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各高等学校要加大投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由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对互联网实施有效管理。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校园网中交互式栏目的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删除有害信息,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要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加快推进实名制、日志留存等方面的工作。
14、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高等院校要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充足的个案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测查等场所,提供必须的设备及政策、人才、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知道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恋爱、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程,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保健能力。要创造条件,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和会议,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实际需要,还可选配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并根据开展心理咨询和教学工作量给予相应补贴。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干部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方面的培训,做到执证上岗。
四、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5、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努力实现本科生“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专科学校要加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力度;民办和成人高校要加快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基层党的组织健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16、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要坚持党建带团建,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工作。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保证学校共青团组织单独设置,全日制在校生5000人以下的学校,校团委专职干部不少于3人;5000人以上,校团委专职干部根据实际需要递增。校团委书记、副书记要职级相符,并按规定参加或列席党的常委会、委员会。要保证共青团工作的经费。
17、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的指导,努力发挥其团结、组织、教育学生的职能。
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并支持其自主地开展活动。
五、切实解决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18、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努力解决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求职就业、法律援助、勤工助学、课外科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并依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成立相应的指导中心,开展相应的工作。
19、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要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各高等学校要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设立救助贫困大学生专项资金,确保学费收入10%的救助专项资金足额到位,同时要为其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要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助学方式,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20、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落实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并在人员、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保障。
21、依法保障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各高等学校要积极推行依法治校,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修订大学生行为准则和有关管理制度,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既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又保证学生正当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六、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22、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按照政治好、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层次高、能力强以及学识、年龄、职务结构合理的要求,建设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本科学校选留专职辅导员要逐步达到硕士研究生学历,专科及高职院校选用专职辅导员要达到本科生以上学历,也可根据需要每年从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计划中拿出一定名额,选留优秀本科毕业生担任辅导员。
各高等学校低年级的每个班级都要配备班主任,鼓励优秀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要把干部、教师,尤其是中青年干部、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情况,作为工作量计算、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工作业绩等方面考评的重要依据。
23、坚持标准、精心培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逐步做到高等学校辅导员持“三证”(心理咨询资格证书、就业指导资格证书和职业规划指导资格证书)上岗,逐步培养一批专家型、职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要建立一两个高层次的培训基地,选拔优秀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职或专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岗位锻炼,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他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参加国内外业务进修、考察和开展社会调查或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半脱产在职培训。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强的工作特点和专业特点,注重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业绩和胜任能力,单划指标,单独评审。
七、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24、大力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等部门要为大学生提供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市(地)级以上的文化艺术团体组织优秀节目到各高等学校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演出活动。省内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以及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
25、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顿与治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工商、文化、新闻出版、公安、交通、教育等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顿治理方案,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网吧、歌舞厅等经营性娱乐场所和无照经营的饭店、摊点、旅店以及其他非法经营的场所,清除不健康的音像、书刊等出版物,严厉打击校园及其周边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端。要培育和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不断丰富和积累学校思想文化底蕴,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力量,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
26、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要定期组织先进模范、优秀专家及优秀大学生到各高等学校举办讲座对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各高等学校的教授、副教授要定期为大学生作学术报告或科学研究方法报告。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高等学校要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7、优化高等学校内部育人环境。各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明确办学理念,实事求是地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培养任务的完成。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打造各自人才培养的品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八、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28、各级党委、政府和高等学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
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兼任正、副组长,宣传、组织、共青团、人事、教育、财政、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及高等学校驻地党委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高等学校和定期报告制度。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都要联系1 至2 所高等学校,经常深入到高等学校和大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支持高等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定期就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形势政策问题为师生作形势报告。各市(地)党政主要领导也要联系所在地的高校。
29、积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宣传、教育部门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并在考核评估的基础上,按照程序加以确定。组织、宣传、教育部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经常性地检查指导。宣传、人事、教育部门要根据中央课程设置门类、学时比例和学生数量以及过渡阶段实际需要,核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落实培训计划。
30、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全省每三年对各院校进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评估,每两年进行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和就业工作的专项评估,每四年进行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对不合格的单位和存在的问题,要限期整改。
31、建立高等学校内部的工作保障机制。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校属各部门紧密配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并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等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长要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32、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要建立和健全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在经费、场所、设备、教学手段和工作条件方面提供保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高等学校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费不得低于学费的3%;共青团工作经费生均不少于20元;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生均不少于5元。经费不到位的学校,由上级主管部门冻结其剩余资金,叠加为下一的活动经费。在现有编制内,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1: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
33、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科研规划部门要把该项研究列入规划,支持与推动研究取得预期效果。省内报刊杂志和出版机构要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发表论著提供便利。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和相关研究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拓展服务空间,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决策咨询和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0-06-17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强力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建设
1、从2010年起连续六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市县,涉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免收。
2、示范区内的省级开发区,可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等方式扩大范围,由所在地政府修编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扩区。
3、区位、交通及产业基础较好的工业集聚区可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可同时设立为省级高新区,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4、在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中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以及省内各市县、企业等对其进行整体开发。2010年起连续6年,合作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
5、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国际、省际、省市、市县之间的广泛合作。
二、大力支持产业创新升级
6、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内投资项目享受国家鼓励产业相关支持政策。
7、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相结合,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比照执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示范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
9、建立并认定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区。
三、保障建设用地供给
10、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管理,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试行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修编制度。
11、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筹,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15%,专项用于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省对投资额1亿美元或5亿元以上的鼓励类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单列。集中区单独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计划指标单列。
12、示范区内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有偿调剂,示范区外市、县新增耕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示范区市、县。支持示范区市、县为其他地区土地整理垫付前期资金,整理置换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垫付资金方使用;也可用新增的建设用地作价入股,共建合作园区。
13、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统一市场。
四、充分发挥税费优惠和价格政策效应
14、根据全省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幅度,示范区内市、县政府可自行确定当地等级土地的适用税额,并报省政府备案。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其在建期间建设用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经营期间其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15、对外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省转移到示范区内的综合利用资源企业,凡在资格有效期内生产已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不再重新认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16、对以省政府名义表彰的有关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等方面的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
17、示范区内的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实行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对其电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暂缓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18、对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建企业的水、电、气工程设计和安装价格实行监管,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综合制定最高收费标准。对进入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企业涉及的事业单位服务收费,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减免政策;企业需要社会中介服务的,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打捆结算、招标等形式确定收费标准。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9、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房产税按收入归属3年内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20、支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农村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银行增资扩股。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2年前示范区每个县至少成立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1、鼓励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鼓励企业上市,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税费,省级以下留成部分奖补原企业股东。
22、加大金融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建立担保风险基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争取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23、建立便捷高效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示范区内免费通存通兑。完善跨省金融结算,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六、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24、科学编制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先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25、省财政对集中区内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按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奖补,新增污水管网建设按每公里40万元奖补。
26、开展审批“绿色通道”,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对上报环保部的项目积极提供服务,争取加快审批速度。
七、强化人力和智力支撑
27、依托高校、技师学院、科研院所、中职学校、骨干企业,建设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支持若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和引智示范基地建设。
28、加快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示范区创办企业的,6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
29、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省财政加大对示范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鼓励国内高校到示范区联合办学、兴办分校或独立学院,并落实建设用地、规费减免、设施建设、税收等优惠政策。
八、支持内外贸发展
30、充分运用家电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回用等政策,支持示范区扩大消费。综合利用省级外贸促进资金和中央切块资金,支持示范区培育出口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开拓国际市场。
31、支持示范区建设物流园区和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对新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站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
32、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抓紧出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合肥出口加工区尽快获批。为芜湖保税港区建设准备条件,快速审核、审批或转报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场所建设项目。
九、强化社会建设和就业服务
33、建设以示范区为核心、覆盖全省、联结长三角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立示范区与皖北地区劳务合作机制。支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加大对示范区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
34、制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衔接办法。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35、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
36、对列入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申报核发选址意见书时,不再编制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
37、整体搬迁的企业在沿海评定的管理类别,来示范区后予以办理相应的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类别。允许转移到示范区的企业将原进口设备转到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新企业继续使用,监管期限可以连续计算。
38、创新政务服务方式,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和简化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39、扩大县级和部分试点镇的经济管理权限,形成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合力。
40、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推进示范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激
第五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卫生
与健康工作的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意见
(讨论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卫生与健康事业稳步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也应看到,当前仍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方式、服务模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加快推进健康安徽建设,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特别是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五大发展行动;坚持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安徽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主要卫生资源和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以上,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9‰和18/10万以下。
到2030年,如期实现《健康安徽2030规划纲要》目标,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以上,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6‰和12/10万以下。
二、重点任务
(三)坚持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卫生与健康服务能力 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健全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整体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健康服务需求。
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卫生与健康“网底工程”,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可及、安全有效、群众信任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加强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1/3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的诊疗水平,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或省示范标准;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全面推开并不断创新县域医共体建设,患者县域内就诊率逐年提升,力争达到90%以上;加强村医培训与管理,稳定村医队伍;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针对主要疾病和服务需求,加强产科、儿科、精神科、康复、急诊急救等专业能力建设,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加大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全面提升我省医疗服务水平。提升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能力。全面落实人口政策,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减少遗传性疾病,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生技术服务机构,提升妇幼服务能力,到2020年,力争实现省、市、县三级都有1家政府举办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强化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确保母婴安全。着力构建家庭发展健康支持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健康需求。按照“保、治、防”的工作路径和要求,制定完善政策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工作督导调度和考核评估,全面推动健康脱贫任务落实。
(四)坚持改革创新,全面落实综合医改各项任务 强化医改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在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勇于探索,继续争做医改排头兵。
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平台,完善城乡医疗服务联合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服务格局。
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把该放给公立医院、市场、社会的权力尽快放出去,同时加强监管和服务。落实公立医院招人用人、内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收入分配、预算执行等自主权,健全内部决策与制约机制,推进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研究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统一管理、统一政策,创新经办服务模式,全面推进病种付费、人头总额预付等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各类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完善现代医药流通体系,坚持和完善集中采购和分类采购。建立和完善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全品种药品信息追溯体系,积极开展仿制药品一致性评价,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基药、低价药、短缺药供应,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探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保障体系。
健全综合监管制度。整合监管力量,建立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专业机构和社会监督等多方参与的全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的监管频次和强度,依法打击非法行医和涉医违法犯罪行为。
(五)坚持预防为主,切实推进健康关口前移 建立全社会参与的疾病防控协同体系,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落实预防控制措施,努力让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健康理念,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健康学校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疾病防控能力,优化重大疾病防控策略,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加强预防接种工作,遏制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流行疾病,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等地方病。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作用,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以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为突破口,推进疾病治疗向防治融合、健康管理转变。建立健全健康影响评估评价机制。在重大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和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守住健康“红线”,开展健康影响评估,从源头上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隐患。强化监测预警机制,发挥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监测“哨点”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使广大群众远离疾病威胁。
(六)坚持中西医并重,全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药科技转化平台和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体现中医药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打造安徽中医药品牌。发挥“北华佗、南新安”传统特色和优势,加大中医药验方、秘方和养生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力度,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实施“四名”工程、中药可持续发展工程,做大做强皖药品牌。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海外中医药文化中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安徽中医药走向世界。
(七)坚持共建共享,营造健康生产生活环境 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和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健康安全保障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健康环境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与资源禀赋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环境与健康同步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大气、水、土壤的防治,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推进健康城镇建设。全面推进卫生(健康)城市、村镇与精神文明同步创建,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垃圾和污水治理,全面消灭旱厕。大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创建活动。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深入开展“铸安行动”,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普及安全知识、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强化平安医院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八)坚持便民惠民,构建智慧健康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新业态,改善服务管理、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加快推进信息化便民服务。拓展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功能,普及居民健康卡惠民应用。探索建立健康云,发展面向基层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健康精准管理、强化监管和信息公开。
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加快建设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
(九)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完善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全面加强医疗保健产业。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全面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增强市场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特别是高水平专科医院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着重提升中医药的保健养生作用和影响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创新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建立全省化学药、中成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联盟,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创新能力建设,打造以合肥、芜湖、亳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的医药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推进医养融合,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居家、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满足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整合中医药、养生、文化、健身等优势资源,加快建设池州九华山健康文化园、马鞍山健康美丽产业园、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亳州中医药旅游基地等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休闲运动产业。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主题公园和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等健康休闲场地设施建设,促进体育与健康、旅游、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品牌体育赛事与品牌体育用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体育旅游产业基地。
壮大发展中药产业和健康食品产业。开发药食同源产品,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和皖药品牌,加快推进现代中药产业聚集区建设。充分利用我省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安徽特色的健康食品。融合食品全产业链,建立覆盖健康食品种植、加工、制造以及流通、科研、教育等领域的服务业态。
三、保障措施
(十)健全投入机制。落实政府投入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财政投入占卫生总费用和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公立医院6项投入等要根据实际需求,分类分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大对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养、重大公共卫生、健康脱贫以及中医药发展等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落实城乡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政策。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不断完善医院补偿机制。通过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和贴息等方式分步化解公立医院债务,优先化解贫困地区医院债务。积极拓展卫生与健康事业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级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协调,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加大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开辟专门渠道,设置高精尖人才项目,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进一步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激励机制,支持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多点执业,领办协办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者队伍。继续改革完善职称评审制度,进一步向基层短线专科和临床实践倾斜。大力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十二)营造舆论氛围。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全面准确宣传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深入解读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安徽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使“大健康”、“健康安徽”等理念以及医改政策深入人心。创新宣传手段和宣传载体,加大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推动健康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单位。相关部门加大健康教育规范力度,净化医疗服务、保健品等健康相关广告市场。对假借普及健康知识名义兜售非法保健品、药品,对打着健康牌子危害群众健康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惩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网络等要把好关,不给虚假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传播渠道和平台。
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要开设党政领导卫生健康工作学习专题研修班,分析研判卫生与健康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四、组织领导
(十三)加强党政领导,突出责任担当。促进人民健康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全省上下必须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政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把卫生与健康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绩效考核、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实行计划生育和重点健康工作“一票否决”。各级政府要成立卫生与健康工作协调委员会,建立健康与发展综合决策协调机制。要加强督导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推进不力的严肃问责。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党建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保障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十四)强化部门协作,形成联动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健康“红线”意识,建立健全健康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等进行健康影响系统评估。按照健康优先发展的要求,把健康因素融入部门出台的政策之中,为卫生与健康工作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建立部门协作沟通机制,对重大卫生与健康问题实行综合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各市县党委、政府每年要向上级党委、政府专题报告本地区卫生与健康工作情况,省委、省政府将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