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陆昊同志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陆昊同志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6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切实增强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断巩固高校团组织建设和工作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努力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团组织紧紧围绕学校党政工作大局,立足于促进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和总结出了‚挑战杯‛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品牌;在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方面,巩固了学校原有的团的组织体系,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形成了公寓建团、社团建团、网络建团等新型建团模式,为全团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从共青团的各条战线来看,高校共青团组织健全、工作活跃、队伍整齐、作用明显,在学生中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为高校贯彻党的要求、服务学生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要得益于学校党委的亲切关怀和有力领导,也凝结着学校战线同志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高校党委领导多年来对共青团工作的关心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共青团学校战线的同志们长期以来为共青团学校工作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思考,就进一步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讲几点意见,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深刻领会中央要求,明确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重点
今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在新形势下推动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要求,特别强调要全面履行职能作用,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团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强调了团的总体功能要体现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职能上,对共青团提出了‚两个全体青年‛的努力目标。
关于四项职能,我们理解这其中有的是目标,有的是手段,有的兼而有之,它们之间既有重要的逻辑前提,又有密切的相互关系。总的来看,组织青年是前提,当然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也是我们能否有效地组织动员青年的重要因素,但是没有组织动员青年的前提,引导青年就无从谈起。组织动员可以有多种途径,对我们来讲有两种方式最重要。一种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创造,就是以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等项目为代表的社会化组织动员机制,在这次北京奥运会,这种机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还有一种是依托团的组织体系、长期以来形成的组织化动员机制,就是把我们的组织渗透在社会生活和整个社会各个组织当中的一种组织化的动员模式。关于‚两个全体青年‛的努力目标,我们理解这既是共青团工作一贯的重要准则,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与四项职能之间也是如此。
团的不同组织层级、不同工作领域,在履行职能和努力方向上应该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高校共青团在组织青年方面是做得最好的,无论是组织化的动员方式还是社会化的动员方式,都有非常好的基础,也为我们进一步引导青年的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相比较其他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将成长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这些人的思想水平、政治倾向和整体素质,最终都将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因此,当前高校团组织需要突出关注的重点,在于要牢牢把握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巩固在组织动员青年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服务青年学生和维护青年学生权益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学生,从而实现对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的引导,确保他们能够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围绕高校育人的目标体系,找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
高校是一个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社会组织,也是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社会组织,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格局当中,又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重要职责。团组织要在高校这一特殊而重要的社会组织中做好工作、发挥作用,必须清楚地了解一些大的背景。首先是共青团事业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认为,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我们党已经完成了从一个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从一个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转变成了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二是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青年的政治意识在常态下可能有所淡化,但出现重大历史问题时也可能会有极端化的表达,这对我们这一思想性、政治性都很强的青年群众组织提出了新挑战。三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对青年的组织行为、传播行为、消费行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其次,在这些挑战面前,团组织开展工作应当把握哪些原则,对高校共青团来讲,有两条很重要。一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组织的根本任务和功能来找我们的工作切入点,来表达、渗透我们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主张。二是要根据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来探索我们新的组织和工作载体,在这一点上高校有很多创新的做法。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围绕高校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的根本任务和功能找准工作切入点。我理解,高校的根本任务简单来讲就是育人,大体上有五个层级的目标。一是必需的专业知识。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进入不同的专业进行学习就必须打牢相应的专业基础,否则将来就无法满足国家在不同领域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二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专‛和‚博‛都是现代社会对高级人才的要求,只有建立在‚博‛基础上的‚专‛才更有深度,因此大学生应该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比较全面的素质。现代社会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全方位的竞争,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视野、协作的精神等很多方面的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些素质可以从课堂上学到,而有些素质只能从实践中得来。四是良好的品德。德是立身之本。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德才兼备都是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努力养成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五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首先是学术精神,第二是学习能力,第三是比较全面的素质,第四是品德,第五是信念。
这些目标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我们始终要把信念问题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上面所说的五个目标不一定对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但是它是一种重要的目标体系,是培养的目标组合。这就是高校这个社会组织的根本任务。
高校团组织要在坚持不懈地抓好长期以来形成的好做法、好品牌、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的不同基础和情况,围绕这五个层级的培养目标,找到真正可以为青年学生提供服务的不同切入点。目前来看,高校团组织至少可以在帮助青年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这两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作用,争取较大作为。基础好的高校团组织需要有更高的工作目标,可以积极尝试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专业知识、合理知识结构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共青团作为思想性、政治性都很强的组织,我们既要积极配合学校党政实现育人的整体目标体系,同时更要紧紧抓住我们自己的根本任务,就是突出思想引领工作,帮助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一根本任务是党对我们的要求,党中央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一根本任务也是由我们团的性质决定的,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作为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思想引领工作抓好了,其它工作的开展才有意义。思想引领工作抓不好,其它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意义,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三、突出重点,把握规律,集中力量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在整个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高校团的一切工作的目标所在。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完成好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才能引导青年学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才符合共青团的根本性质。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核心内容。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前提是要深入、准确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搞清楚哪些值得褒扬,哪些应当尊重,哪些需要引导。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学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这是最重要的一条。青年身上从来不缺乏爱国主义。从今年年初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奥运火炬的境外传递,直到抗震救灾斗争和这次北京奥运会,广大青年特别是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使大家看到了这一代青年当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潜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青年的这种爱国热情,我们既要悉心保护,同时也要善加引导。我们要通过有说服力的理论和案例,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爱国主义也从来不是空洞抽象的,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都有着具体而特定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坚持的社会主义,就是在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爱国主义是极端危险的。
二是要引导学生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
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经磨难,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壮大,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有着始终不屈的民族精神。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形势,如果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将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青年学生不仅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大国心态,以开放的心胸拥抱世界,学习和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而更好地丰富发展、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精神。
三是要引导学生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要使青年学生认识到,一方面,追求个人成就是合理的,是无可非议的;另一方面,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为之付出努力,只有社会发展进步了,个人成就的取得才更有保证。当代青年学生如今风华正茂,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30岁左右,到建国100周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也不过60岁,这正好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黄金时代。我们要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从而能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其次,要注重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方式方法。一是要注意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尊重,把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这几年来,大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评价不是很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采取了一种简单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方法,不能发挥学生思想理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实,青年学生的许多思想问题往往是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的思想引导工作要真正有效、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就必须把教育引导和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尊重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基础,从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把工作真正做到他们的心坎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是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这从团的性质的高度确定了实践育人的政治任务。长期以来,共青团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号召大学生广泛深入社会,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事实证明,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确实经受了历练、增长了才干,加深了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我们最近对万名大学生进行的思想状况问卷调查显示,在‚你认为要形成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主要依靠什么‛这个问题上,60.4%的学生认为主要应当通过社会生活的历练。因此,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我们就要继续坚持这一基本途径,立足于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认识社会、全面提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这三个出发点,赋予社会实践更强的思想性和专业性,努力使社会实践成为系统性的、与思想引领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此外,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是有限的,还需要把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结合起来。对团组织来讲,要对大学生就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做好社会观察的引导,比如,怎样看待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怎样看待党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的作用、怎样看待西方学者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观察和研究,等等。这些观察如果能够结合好高校的‚两课‛教材,在教育引导学生方面是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当前,还要特别注重借助和发挥
志愿服务的作用。在今年的抗震救灾斗争和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志愿服务已经充分展示了其作为社会化动员方式的强大力量。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切实把奉献精神转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工作激情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品格,把强烈的参与感转化为高水平的专业志愿服务,从而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领的有效方式。
第三,要注意思想引领的前提是首先努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团组织赢得学生的信任要抓住工作的两个重要时段。第一个时段是刚进校园的时候。刚刚脱离中学阶段严格的管束,大学新生进了校园后往往一片茫然,非常需要有人引导他们走出大学生涯的第一步。共青团要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要教会他们大学的学习方法,做好学业规划,同时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素质的欠缺,有针对性地拓展综合素质。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要通过济困助学等途径提供经济支持,帮助他们解除学习的后顾之忧。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使大学新生对党团组织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为逐步展开思想引领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个时段就是毕业前。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党政关心、社会关注、家长和学生操心的大事,而且肯定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存在。共青团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到基层、到欠发达地区去寻求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提高他们求职就业的技能,更好地实现就业。我们之所以要选择这两个时间段来重点开展工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格外需要关心。团组织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能够雪中送炭,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他们跟着党团组织走。最近这次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应当如何进一步改进高校‘两课’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这个问题上,73%的学生选择了‚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生活,关注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这个选项。这说明大学生在心里对此也是很认同的。
四、加强高校团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
高校团干部距离青年学生最近,是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力量和保证。我在几次调研中接触了一些高校团干部,感觉整体上都很好,借今天的机会我想再强调几点。
一是要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提高自己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我这里指的是大的范畴的敏感性,是对重大问题的政治敏感性。高校团干部要善于把学生个人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和整个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善于结合网络化的社会大背景去考虑问题。如果再提高一点,还要有理论的支持,要了解社会思潮,具备对思想理论动向和社会舆情动态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是要加强学习,具备学习意识、学术精神和学习能力。高校的团干部要特别善于学习,做学习的表率。这不一定是要大家成为学科的带头人,但一定要有学习意识、学术精神和学习能力,要具备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知识结构,了解与本校专业相关的学术成果和前沿知识,善于把握领会社会领域中的各种最新思潮和动态,否则就很难围绕高校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目标做好工作。
三是要熟悉社会生活,特别是与本专业、本校相关的延伸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融合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的团干部要尽量地靠我们团的工作的优势,靠我们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多实践、多熟悉社会生活。还要善于在熟悉的基础上去分析社会矛盾,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和个人遇到的矛盾,把握本质。
四是要能够贴近青年学生,保持高校团干部的本色。高校共青团要做好青年学生工作,就必须坚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基础上,走进大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做学生友,不做学生官。同时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并以这些方式为载体来渗透我们的工作、创新我们的组织建设模式,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广泛地影响到青年,我们的组织能够深深地扎根于青年。
同志们,高校共青团工作关系团的事业长远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希望大家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奋力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率先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为培养出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卢雍政同志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卢雍政同志在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6日)
刚才,陆昊同志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做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意义,强调要牢牢抓住思想引领这个根本任务,把握规律,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把高校团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全团做好高校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同志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努力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立足新起点,实现新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团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历史方位。
共青团学校战线组织比较健全、干部队伍总体素质较高、团员人数众多、工作基础较好,在全团处于基础性战略地位。同时,学校直接担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学校团的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共青团工作全局,对全团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战线特别是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要有更高的目标,要在吸 引凝聚青年,进而影响动员青年方面走在全团前列;在履行根本职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走在全团前列。
当前,学校共青团工作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呼唤千千万万适应新形势、具备新能力的青年人才。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总结过去经验,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任务。每逢历史的关键时期,学校尤其是高校就会成为十分重要而敏感的领域。做好这一时期的学校共青团工作,需要高校党政领导、需要全团特别是学校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学校战线要把在全团实现率先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和追求。下面,我结合贯彻落实陆昊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就推动学校战线形成新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格局谈几点意见。总的来讲,要突出一个根本目标,推进两大战略任务,抓好三大工作领域,把握四个基本要求,解决四个重点问题。
一、要突出一个根本目标:育人
育人,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集中体现了党的要求,体现了团的性质,体现了青年的需求,与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完全一致。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就决定了共青团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把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共青团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陆昊同志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和刚才的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指出,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围绕高校育人的目标体系,找准切入点。他提出了高校育人五个层级的培养目标: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二是帮助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帮助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四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五是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上述五个目标是递进的,第五个目标是最重要的目标。我们讲组织动员青年、教育引导青年、关心服务青年、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现在全团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努力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说到底也是为了培养人,是要为党赢得青年。高校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切实担负起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使命,把这项任务贯穿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检查和评价工作的根本标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高校团组织都为党的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这是共青团的光荣与骄傲,也是学校战线在全团基础性战略地位的集中体现。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把育人工作抓得更好。
二、要推进两大战略任务: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
近半年以来,全团围绕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进而实现团的总体功能,履行好团的根本职责开展了深入调研。吸引凝聚青年是共青团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吸引凝聚青年,一要靠思想引领,二要靠成长服务,这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两大战略任务。
思想引领,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共青团的首要战略任务。先进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吸引人、凝聚人、激励人。面对社会思想的日益多元化,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大学生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信念的支撑、先进文化的熏陶、良好品行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培育。学校战线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工作,帮助他们打牢成长进步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思想引领强调的是对青年的引导和带领,是在完全贴近青年基础上的引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
成长服务,就是围绕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是网络化的一代,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面临着成长发展的较大压力。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成长服务,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共青团育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大学生的服务有多少,就意味着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服务的成效决定着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长服务要面向广大青年学生,要着重解决青年学生面临的最普遍、最迫切的问题,围绕党政关注、青年急需、共青团能为的领域开展工作。从世界范围看,青年问题最集中地体现在就业方面,也可以说就业问题本质上就是青年问题;从我国的情况看,今后两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就成为实现成长服务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由于大学生人数众多、就业问题集中、社会影响较大,做好这个群体的工作,对于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先进的思想可以吸引凝聚青年,有效的服务同样可以吸引凝聚青年。要把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要抓好三大工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就业创业和综合素质拓展
按照育人的根本要求,着眼于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能,我们对学校战线团的工作布局进行了调整,明确提出三大工作领域: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龙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打基础的工作;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核心的大学生服务工作,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解难题的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作,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这是促发展的工作。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侧重突出先进性,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和综合素质拓展工作侧重突出群众性,这样学校战线就形成了一个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成长服务和素质拓展为支撑的品字形工作格局。
1.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龙头,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响应,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不长时间的实践,带给我们几点重要的启示。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群众组织,就是要用党的理论武装青年,带领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形成导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分层推进。不同学生的思想水平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人生奋斗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和目标要求所有学生,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践。大学生最缺的是实践锻炼,通过引导他们投身实践,可以使大学生把科学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党的功绩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把远大理想与扎实奋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形成合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坚持不懈地推进。今后一个阶段,要把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学校战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努力形成党政高度重视、全团协同配合、社会广泛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着重在扩大培养规模、拓展培养内容、丰富培养载体、健全培养机制、提高培养成效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坚持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个人成就和社会责任相结合。要善于运用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载体,理论社团、红色网站、党校团校等阵地,网络、手机等新传媒,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 5 径。要善于协调和运用好团内团外资源,推动工作的基地化、制度化,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中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有机衔接,保证这项工作规范、科学、有序地推进。
协助学校做好维护校园稳定工作是共青团学校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今后一段时间,学校将会进入一个相对敏感时期。高校团组织和团学干部要高度重视校园稳定工作,发挥贴近学生的优势,密切关注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信息反馈、校园舆情分析监测等工作,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努力促进校园和谐稳定。高校团委要慎重出台有关学生工作的政策,确需出台的要向上级团组织报批。
2.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核心,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最普遍、最迫切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青年学生最关注、最忧心的问题。抓住了促进就业创业,就抓住了服务青年学生的关键。共青团组织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直接关系到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学校战线要高举促进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服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合力,扎实工作,努力探索,打造新的品牌,创造精品工程。高校团组织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战略问题来研究,作为战略任务来推进。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青团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优势不在于能够提供多少岗位,不在于能够筹集多少资金,更不可能出台多少优惠政策,团的优势来自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和对学生的有效影响。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最根本的是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竞争力方面下工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素质和技能、扶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开展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既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全程服务,又要突出 6 入学和毕业两个重点阶段;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服务,又要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重点群体;既要力所能及地开展各项就业创业促进工作,又要突出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和竞争力这个重点环节。在集中力量做好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同时,学校战线还要继续做好以倡导自立自强精神为重点的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工作,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为重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探索建立合理、有序、有效维权机制为重点的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培养学生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全面素质。校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各类文体活动、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校园文化,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学生的重要手段。文化育人具有影响广泛、润物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大都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动员力,是共青团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阵地。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选择日趋多样的今天,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牢牢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影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各高校要结合学校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发挥其在繁荣校园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和平条件下,文化阵地从来都是敌我斗争的前沿,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近些年来,各种势力通过公益维权、传播宗教等形式加大了对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渗透,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克难点、收战线、出精品、办实事
高校共青团具有很好的组织基础、队伍基础和工作基础。面对党中央对共青团提出的新的要求,结合团中央书记处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高校共青团必须把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工作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切实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和凝聚,不断巩固和扩大党 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努力实现“重振雄风,率先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共青团工作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
1.克难点。学校战线团的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也存在难点和薄弱环节。相对于高校,中学是难点;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是难点;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是难点;就学生群体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共青团工作的薄弱环节。在上述学校,团的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影响力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初高中在校学生接近8500万人,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学生超过1100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各类学校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果团的基层组织网络不能有效覆盖他们,团的工作和活动不能有效影响他们,共青团就无法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学校战线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克服上述工作难点和薄弱环节,推动学校战线团的工作实现新突破。
2.收战线。共青团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与履行根本职责最直接的地方,紧紧围绕党政的要求、青年的需求,结合团的实际开展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共青团形成了许多好的工作品牌和工作项目,但也存在战线过长、项目过多、资源使用过于分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共青团工作的发展。收战线,不是简单地砍掉几个工作项目,也不是盲目地收缩工作领域,而是基于实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对现有工作内容和项目的战略性放弃和战略性坚持。对于那些与培养人的目标关系并不直接,耗费资源多,成效不明显的工作内容和项目,要果断地放弃,把它所占用的资源重新整合,投入其它工作。同时,对于认准了的项目,就要集中资源,形成合力,一抓到底。学校战线要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战略性坚持和战略性放弃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放弃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
3.出精品。打造精品,是提升共青团组织影响力,增强对青年吸引和凝聚的重要途径。所谓精品,就是指那些主题好、受欢迎、影响广、效果好、可持续的工作项目,一般具有较高的党政支持度、社会关注度和青年参与度。精品的社会影响力,是一般工作项目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影响全团、带动社会,影响一批甚至一代青年。从60年代、70年代的“学雷锋”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到80年代的学习张海迪活动、新长征突击手,再到90年代以来的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包括学校战线的“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和项目,都是共青团工作的精品,可以说在一代甚至几代青年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高校共青团要树立精品意识,把出精品作为努力的方向,各地要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4.办实事。这既是工作要求,也是作风要求。长期以来,学校战线广大团干部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为学校建设、学生成长、共青团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这是一支值得信赖、朝气蓬勃、大有可为的队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团干部包括一些高校团干部身上,也存在诸如作风不扎实、有短期行为等突出问题。办实事,首先要有对工作的深入思考和理解,要有对学生工作规律准确、深刻、富有前瞻性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工作的根本,才不至于频繁更换工作频道,才能在持之以恒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取得工作实效。办实事,还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从谋划工作开始就要把落实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坚决避免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的情况发生。只有我们的工作一件一件落到实处,我们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才能一点一点产生,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和凝聚才能逐步增强。
五、要解决好四个重点问题:组织建设、动员能力、团干部队伍建设和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
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后,就必须找准制约工作发展的瓶颈,集中力量,9 依靠创新,逐个突破,推动高校团的事业实现新发展。
1.组织建设创新要走在全团前列。组织覆盖是吸引凝聚青年的基础。在这方面,学校是共青团各条战线中条件最好的。但是,形式上的覆盖并不等同于思想上的覆盖。实现对全体学生真正有效的覆盖,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高校团组织要适应学生的新变化,深刻把握他们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在学生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大力推进组织建设创新,积极探索推广宿舍建团、社团建团、自组织建团、网络建团等团建新模式,不怕多重覆盖,就怕不覆盖。要特别重视基层团支部建设。基层团支部处在共青团组织与青年学生的边界上,是实现团的各项功能的基础。目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发挥作用还有很大空间。要进一步加强学联建设,既要坚持和加强团组织对学联工作的指导,也要鼓励学联组织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高校团组织要深入研究团建的新领域、建团的新方式和开展工作的新手段,为团的其它战线提供经验。
2.动员学生的能力要有明显提升。只有能够有效的组织动员青年,才能够有效的影响带领青年,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有了组织覆盖,没有动员能力,覆盖就没有意义。目前,动员青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组织动员是基础,是共青团的基本动员手段,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优势所在。高校团组织要充分认识组织动员的重要作用,依靠严密的组织体系、活跃的组织生活、行之有效的组织制度、传统的组织活动阵地,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有效动员,不断提高组织动员的能力。对于社会化动员,我们已经有了成功探索和实践。一是志愿服务。在今年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举办过程中,志愿服务显示出作为社会动员方式的强大力量。要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动员方式,而不仅是工作的终端,在做好品牌、扩大影响、传播理念的同时,花大力气研究其作为动员方式的特点和规律,使志愿服务能够为团的组织化动员提供有力支持。二是互联网。我国网民数 10 量达到2.53亿,其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8.8%,以互联网为第一信息源的受访青年占到80%以上。可以说,网络对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网上联络,网下聚集,成为青年聚集的突出特点和重要途径,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要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互联网吸引青年、影响青年,进而有效动员青年的机制。高校团组织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社会化动员和组织化动员的有机结合,推动动员学生能力的明显提升。
3.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要加快构建。构建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是从全团工作整体布局出发,深刻分析学校战线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个重要工作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战线的重要工作任务。构建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核心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生成长客观规律相匹配、相适应的问题。要按照“系统规划、有效衔接、分层实施”的要求,根据青年的成长规律,从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培育、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科学划分不同阶段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一要聚焦学校共青团的根本职能,根据职能规划教育内容;二要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根据特点开展分层教育;三要注重工作的延续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工作的链条。要从巩固学校战线基础性战略地位、推动学校团的工作实现事业化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这一体系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今后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4.团干部队伍建设要不懈推进。高校共青团干部是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力量。适应新的要求,高校团干部要加强学习,做青年学生学习的表率;要深入学生,深入生活,熟悉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要加强对所在高校重点学科的了解,加强对学校建设发展规划的了解,做好学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要深刻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敏锐性;要在面对困难、矛盾不退让、不回避的过程中,提 11 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高校团干部主要来自学生,要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做学生友,不做学生官,保持良好品行,锤炼过硬作风,增强自身的感召力。总之,高校团干部要做到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政治上可靠、作风上扎实、自律上严格,做到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
同志们,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共青团组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高校党政的关心支持下,有学校战线特别是高校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学干部的努力拼搏,高校共青团工作一定能够率先为共青团事业发展创造新经验,一定能够为服务大局、服务青年作出新贡献。
第三篇:陆昊同志在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陆昊同志在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9月17日)
中国共青团网
www.xiexiebang.com 2008年10月07日
我们今天召开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全团的认识,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努力构建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办好团属媒体,切实增强团组织在广大青年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下面,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探索实现“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在新形势下推动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要求,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总书记的讲话对共青团提出了两个努力目标,第一个目标讲的是组织覆盖的问题,第二个目标讲的是工作覆盖和影响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我们围绕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集中研究了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问题。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处在共青团与青年的边界上,团的各项职能都要靠基层去落实。可以说,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的全部活力的根本标志。为此,我们先后召开了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研讨会、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一系列措施,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扩大团组织对青年的覆盖。目前来看,全团上下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认识是统一的,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正在积极的落实当中。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不是简单的“抓基层”,也不是为抓基层而抓基层。我们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和凝聚问题。从团的工作职能看,没有吸引和凝聚,就很难去团结动员青年,教育引导青年也会成为一句空话;从团的自身建设看,没有吸引和凝聚,就很难扩大组织覆盖面,更谈不上增强组织影响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要求,履行团的各项职能与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与“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这两个目标也是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在经济社会的新挑战面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是各级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必须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解决好。
实现“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需要两个重要的过程。第一,团的工作和活动本身要富有意义,有实效,能够积极、有深度地影响青年。第二,即使工作和活动本身很好,还要让更多的青年知道,从而影响更多的青年。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力量,把好的工作和活动宣传出去。首先要发挥好团属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团属媒体是宣传报道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主阵地,是我们影响青年的基础力量。同时,要充分借助其他社会传媒资源,通过大众传媒这股强大的现代力量去影响全体青年。
各级团组织一定要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团属舆论阵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努力构建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不断推动团属媒体的建设和发展。
二、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特点,构建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
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为我们加强团属舆论阵地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我想在这里强调几个问题:
1.深入把握现代传媒发展的新态势。发展团属媒体,首先要研究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跻身世界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大国,各类传媒发展迅速。在现有的传媒格局中,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六种传媒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
(1)报纸。截至2007年,我国共出版报纸2160种,报纸发行总量年260亿份,全国日报平均期印数达9860.39万份,比上年增长了6.6%。近年来,尽管面临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但报纸仍然契合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并具有权威性等优势,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2)期刊。我国现有期刊9468种,期刊业的年产值超过170亿元。近年来,期刊界竞争激烈,并出现了大众和分众同步发展的独特现象,一方面,期刊进一步细化,以精细化、分众化为特色,锁定小群体受众的新型期刊不断涌现,如时尚类、IT类、财经类、时政类杂志不断进入市场。另一方面,《读者》、《知音》等老牌综合性期刊的发行量不降反升,保持了发展势头。
(3)广播。我国现有广播电台263座,年播出时长1078万小时,覆盖人口达到12.27亿人,覆盖率达到95.04%。2007年全国广播接触率约为59.2%,比上年上升5%,在各种媒体接触率中位居第二。广播现实听众规模约6.46亿人,其中,城市的听众规模达3.92亿人,农村约为2.54亿人。从2007年开始,广播的数字化推进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数字广播、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新型广播形态纷纷出现,向着“全覆盖、便捷化、高清化、即时化”等目标发展,是一个不可轻视的传媒类型。
(4)电视。我国现有电视台980座。全年播出的电视栏目有1299套,播出节目的总时长有1360.45万小时,其中新闻、专题和综艺节目的产量和播出量最大。2008年,我国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超过4亿台,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6%。其中,有线电视用户人数呈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突破了1.5亿人。与全球性的电视收视率下降趋势一致,我国电视总体收视率2007年来也呈下降趋势,但31个省级卫视频道收视率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
(5)网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总数的68.6%。调查显示,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84.5%)、网络新闻(81.5%)、即时通信(msn,qq等,77.2%)、网络视频(71.0%)、搜索引擎(69.2%)、电子邮件(62.6%)、网络游戏(58.3%)、博客/个人空间(42.3%)、论坛/BBS(38.8%)和网络购物(25.0%)。调查显示,网络已经超出其它传统媒体,成为青少年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以互联网为第一信息源的受访青少年高达80%以上。这表明,年轻一代的媒体接触习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6)手机。手机还不能算一类成熟的大众媒体,但发展势头和潜力不可轻视。截至2008年7月,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亿,预计未来4年中国手机用户将达8亿,真正成为大众生活必需品。目前,手机媒体主要包括四种形式:手机报、手机电视、wap应用和手机IVR。
在现代传媒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个趋势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大众传媒分众化。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传播是面向广大、不确定的受众进行大量的传播即大众化传播。与此相对应的传播分众化,是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在这方面,期刊、广播的发展特别明显。综合性电台大多数已经分割为新闻台、音乐台、教育台等专业性电台,读者群体明确的专业化期刊大量涌现,小众期刊受到了市场欢迎。二是单一媒体复合化。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强势兴起的背景下,很多传统媒体纷纷主动与新媒体结合,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产生了很多复合型媒体。在报刊界,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投资组建或改造自己的网站。三是媒体经营集团化。现在集团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集团化经营也不再局限于报业,而是向期刊、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发展,形成跨领域、跨地域甚至是跨行业的传媒集团发展模式。
2.构建共青团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目前,我们基本形成了以报刊、网络为主体的团属宣传舆论体系。报刊是团属宣传舆论阵地的核心力量。截至2007年底,团中央及其直属单位主管主办的报刊共47家,其中报纸12家,期刊35家。这是共青团利用报刊教育引导青年最直接的资源。这47种报刊中,《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和机关刊,在团的媒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青年报刊发行量总的来看逐年递减,这固然有大环境变化的客观原因,也不能忽视团属媒体在把握青年新特点、适应市场新趋势、运用传播新手段等方面的不足。网络是团属宣传舆论阵地中的生力军。1999年,团中央开通了中青网,2002年中青网被确定为国家级8大新闻网站之一。中国共青团网作为团中央机关的工作网站,承担着交流全团工作的任务。近几年,团属网站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和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背景相比,团属网站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团属电视媒体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媒体效应。在广播领域,受国家行业准入政策的影响,共青团没有自己的广播电台,目前只有利用网络开办的“中青之声”等网络电台,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影响还很有限。在手机领域,目前共青团组织只在手机报方面进行了尝试,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今后一段时期,全团要把握整体、认清差距、增强信心,立足青年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努力打造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共青团媒体体系。
要适应青年读者群体分众化的趋势找准定位。并不是每一个团属媒体都必须面向所有青年,这不现实,也做不好。我们要善于根据各自特点,细分读者群体。在团属媒体的定位上,可考虑这样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直接面向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强调权威性、思想性、实用性,真正成为推动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第二个层级是面向团组织和广大青年的,强调思想性与时尚性、娱乐性的结合,以更好地吸引、凝聚和影响青年;第三个层级就是面向青年的,强调时尚性、娱乐性、趣味性、专业性,在此基础上引导青年,以扩大共青团对青年的影响力。
要巩固报刊阵地。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共青团杂志、中国少年报等是骨干力量。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青年报要更加突出权威性、敏锐性和思想性,不断扩大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青年杂志是团中央主办的面向各类青年组织和广大青年的思想引导性刊物,中国共青团杂志是团中央面向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工作指导性刊物。下一步,中国青年杂志要进一步找准定位,突出思想深度,体现时代特点,贴近青年生活,努力成为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交流成长体验的平台、展示青春风采的窗口、凝聚青年才俊的家园;中国共青团杂志要突出理论性、权威性和系统性,创新栏目,丰富内容,努力成为指导工作的载体、交流经验的平台、理论研究的阵地、干部成长的课堂。中国少年报是中国少先队的队报,要突出教育性和趣味性,真正为少年所喜爱。
要拓展网络媒体。中国青年网是共青团中央面向广大青少年的集思想性、娱乐性、时尚性为一体的门户网站,中国共青团网是共青团中央面向广大团干部和共青团员的工作网站,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中国青年网要努力把思想性和娱乐性、时尚性结合起来,推出更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优秀内容和栏目,让时尚性贯穿网站的各个环节。中国青年网不仅要成为面向青年的传播载体,还要成为全团基层组织开展各种工作的活动载体、组织载体,成为吸引和凝聚青年的重要渠道,成为青年喜欢的交流、沟通、联络、聚集的一种重要方式。
要探索电视、手机等其他媒体。在对既有资源明确定位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时代潮流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向电视、手机等其他媒体发展,努力形成体系完备的团属媒体群。
3.善于借助其他主流媒体的力量。要在发挥好团属媒体作用的基础上,善于借助其他主流媒体的力量,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吸引凝聚青年。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重点媒体和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具有覆盖面广、辐射性强等优势,是优质、成熟的信息发布平台,应当成为我们宣传共青团工作、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依托手段,尤其是在宣传全团的重大活动和突出的青年典型上,我们要用足、用好这些资源,更好地通过主流媒体的力量引导教育青年。
三、集中全团智慧,办好团属媒体
办好团属媒体,是履行团的根本职责的必然要求,是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凝聚全团智慧,集中全团力量,贯彻“全团办,为全团”的要求,切实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1.要坚持本质意义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最本质的社会效益,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法则,团属媒体自然也不例外。报刊杂志、出版单位、网站等,经济效益好的,未必社会效益就一定好;而经济效益不好的,恐怕也很难实现本质的社会效益。因为,本质意义上的社会效益必须要以受众接受度为前提,而更多的人自觉、主动订阅形成的经济效益就是受众接受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把青年“看不看”而不是“订不订”作为衡量团属媒体水平的根本标准。
2.营销和产品同等重要。媒体办得好,不等于卖得好。产品好与销售好不是一回事。各团属媒体要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注重市场营销,建立营销网络,加强渠道建设,积极打造“品牌”,实现内容建设与渠道建设的“双轮驱动,同步发展”。要把建立营销网络摆上突出位置,注意把体系的力量和市场的功能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建立体系内的营销网络,依托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团费订阅、组织赠阅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化的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市场,拓展“两新”组织、市场零售等新领域。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团属传媒要重视吸引两类人,第一是熟悉团的工作、对团有感情的人,第二是熟悉行业经营规律、有行业专业水平的人。必须强调的是,传媒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从事传媒工作的同志特别是负责同志,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同时,要围绕团的中心工作,遵循行业发展规律,把二者结合好,才能办好团属媒体。团属媒体多是竞争性组织,不能把它机关化、行政化。要在完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化途径。
4.要坚持严格管理。一是要注意把目标和定位体现在管理准则当中。管理必须坚持原则,不能用潜规则代替原则,更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原则,一个单位就没有章法,什么事也成不了。刊物的定位和目标,是媒体管理中的最高原则,一切管理工作都要围绕着定位和目标来制定和执行。二是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新闻出版行业是一个十分专业的领域,无论是采编环节,还是出版,还是广告发行,都有很多特殊的规定和要求,都需要建立起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规则制定好了,管理严了,才能够提高运行效率。
5.各级团组织要大力支持团属媒体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团属媒体在共青团事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团属媒体面临的严峻形势,理解团属媒体遇到的实际困难,坚持“全团办,为全团”,共同努力,开拓进取,不断推动团属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发展。要主动将团属媒体纳入团的工作体系中,增强与团属媒体的互动,尤其是结合基层实际工作需要主动向团属媒体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团属媒体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扩大团属媒体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各级团组织必须大力支持发行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抓发行就是抓舆论阵地建设,发行量的增大就是工作影响力的扩大。对青年来说,无论是主动受影响还是被动受影响,都叫受影响;对共青团来说,无论是直接影响青年,还是间接影响青年,都是让青年接受影响。抓好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团属报刊的订阅发行,各级团组织负有重要责任。要采取符合地方实际的有效措施,加大订阅和赠阅力度。
同志们,共青团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关系团的事业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坚信,经过全团上下的共同努力,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一定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得到壮大和发展,一定能够在推动共青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篇:陆昊同志在共青团学校战线基层试点
今天来参加这个会,主要是来看看同志们,特别来感谢大家。学校战线一直是共青团重要的工作领域,是全团的主战场。过去一年里学校战线各级团组织在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团中央书记处的各项工作部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出色完成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科技竞赛等传统的优秀品牌工作,同时创新性工作也很有成效。特别是在维护学校稳定方面,学校战线深入开展工作,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全团形成了对学校稳定形势的一系列重要判断,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中职共青团工作也取得了新突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意见》。总体上看,学校战线各级团组织和团学干部克服了各方面的困难,为全团重点工作的推动付出了辛劳和汗水,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在这里,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广大学校战线的团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借此机会,我想就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和大家做一次沟通。
一、学校战线团干部要把握好全团的重大根本性问题
共青团工作在当前经济社会变革的形势下,有很多需要我们考虑透彻的问题。对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想明白,当不能完全想清楚、想明白的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会退缩,不会坚持努力克服它;二是很难指导下级组织把具体问题解决好。共青团工作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各条战线的工作本质上有很多紧密的重要的联系。学校战线团干部要深入思考、准确把握全团的重大根本性问题,要有全局观。
第一,要把握好共青团现阶段的重大政治目标。团组织在做具体工作时要有具体的目标,同时还要考虑终极目标,把具体工作背后的谋划想透彻。作为共青团干部,一定要明白共青团组织受到最大的目标性考验就在于同广大普通青年的关系上,这是根本上决定共青团组织价值的标准,而不是简单搞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特别强调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这是共青团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目标,不是简单的数学目标,而是政治目标。有时共青团在具体工作上边界不是很清晰,好像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我们要学会取舍,取舍的准则就是要围绕共青团的根本目标。共青团是一个具有鲜明思想性、政治性的组织,是执政党的青年组织,要特别强调把工作中一系列重大原则、项目、载体与“两个全体青年”的根本政治目标相一致,切实肩负起引导广大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任务。共青团的四项基本职能之间互为逻辑关系,引导青年是根本任务,组织青年既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前提,大家要善于在工作中抓住根本目标、根本任务。
第二,要注意把握好重要的工作原则。要结合共青团组织的现状与根本政治目标之间的差距作出重要的工作原则判断。当前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基层、狠抓基层。团组织的根本价值、在党政工作体系和社会中的影响力,根本上取决于与广大青年的关系。团的基层组织处在共青团与广大青年的边界上,是共青团联系广大普通青年最重要、最普遍的路径和载体。团组织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重要工作包括运用社会化动员的方式来直接吸引一部分青年参与,但这没有根本性。比如,学校团委发一张海报,可以吸引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参加活动,但是根本上联系广大学生的还是班级团支部。同样,全团工作不能主要靠团中央、团省委和团市委,更要靠广泛的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团的基层组织。
二是注重工作的普遍性。为了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政治目标和团组织与广大青年的根本联系,在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工作的普遍性原则。我们看到,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科技竞赛等凡是产生了持久的、重大的、在党内和社会上有良好影响的重要工作品牌,都牢牢抓住了这一原则。把握普遍性原则,就是要在设计工作的时候,看参与的人、看受益的面和深度。我们反复权衡过,为什么要把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切入点定在建设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上,就是因为考虑普遍性原则。就业创业是大学生普遍的核心需求,很多单位因为不愿承担早期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而选择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所以就业创业见习是人的成长中不可忽略的环节,青年只有经过一定的就业经验和就业技能的积累,才能促进有效创业。但目前这在大学教育中有所忽略,为共青团提供了机会。
三是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探索创新。当前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共青团面临三个方面的本质挑战。一是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后,特别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转变后,党的服务宗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执政路径实现的。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牢牢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类社会组织的根本任务和功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探索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路径。二是面对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的新变化,共青团仅靠传统的政治逻辑必然难以完全吸引凝聚青年,所以要靠先进思想、靠对青年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和服务、靠对青年特有兴趣的满足、靠对青年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的培养、靠广大团干部对青年的感情,要善于把政治和非政治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三是要特别看到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带来的青年大规模流动的趋势和青年新的聚集方式,善于用青年喜欢的新的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的方式作为新的组织建设和工作载体。总之,我们遇到的任何问题及在各地发现的新的工作经验,都与面临的这三大挑战有关系,要么是组织载体上有新的沟通方式,要么是吸引青年有新的路径,要么是找到了以某一类社会组织的根本任务为工作切入点。
四是通过工作狠抓团干部作风,通过转变团干部作风来促进工作。我们从要求团干部在工作中迎着矛盾、敢碰难题等方面入手,狠抓团干部作风建设。
第三,要把握工作主线、工作格局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共青团的工作主线就是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四项职能。大家可以在内容方式上创新,但是主线和重点工作、框架不能再有更多的变化。要特别注意把握四项职能彼此之间的关系,组织青年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前提,引导青年是根本任务。学校战线提出思想引领工作,这是非常准确的工作把握。大家要树立大局意识,把握好具体工作与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开展具体工作而丢掉根本任务。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某一个局部遇到的挑战、矛盾,都是有相互关系的,都是有深刻的社会变革下的问题和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干部和经费的问题。我们一直讲抓好基层工作,一靠制度条件,二靠工作内容设计,三靠干部,每个层级的干部都有充分的工作选择权。如果不在状态或者工作方向不正确,即使给予再多的制度条件也是没有作用的。
二、对学校战线一些重要的工作考虑
第一,学校战线要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过程结合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认真进行纵向梳理。这是学校战线非常重要的任务,也就是过去提的“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思想意识形成的逻辑和规律,这是做学生工作基本的学术支持,要请专家学者为团干部进行必要的辅导。比如,有儿童专家提出在青春期前可以用灌输的方式,但是青春期之后灌输就不如价值分析有效。比如,社会上一些人批评我国的教育现象,小学讲共产主义、大学开始讲怎么做人,造成了不同阶段育人目标的脱节甚至倒置,那如何设计是合理的?比如,高速变革的极端社会现象通过媒体迅速放大以后,很多成年人、未成年人无法作出准确的伦理学判断和价值判断,此时正确的社会观察引导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就可以产生很大影响。学校战线的同志要好好梳理、研讨这些问题。如果根本不熟悉青年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和教育规律,工作就会不深入、不透彻、不能说服人,就会有损个人和共青团组织的形象。要下大力气研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学、大学的纵向灌输和引导逻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思想意识形成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通过上次大样本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小学一二年级的少先队员有50%认为现在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这说明对小学生的灌输是有用的,但是并不持久。要研究在初中、高中、大学分别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学生介绍朴素的政治概念。
第二,学校战线要特别关注国民教育体系发生的新变化,既善于把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各项职能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又要找准共青团工作不同的切入点。学生都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成长的,不可能离开小学、中学的升学过程,因此学校共青团工作不能脱离国民教育体系。大家要善于当学生,善于与中小学校长、知名老师沟通。中学、中职、大学共青团工作都要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要特别注意这一体系框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框架,而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国民教育体系框架,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共青团组织要把一些有思想、有作为的学生吸引进来、团结起来,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看到中学新课程改革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共青团工作带来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可以在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增添对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学习研究和引导判断,增加寓教于乐的活动设计,从而找到中学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的工作空间。各级团组织要拿出比较好的在新课改后可用的政治引导大纲。
第三,全团要集中智慧研究好中学、中职、大学等教育组织的根本任务和不同层级的培养目标,结合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青年的具体路径和建立组织的载体,设计工作的切入点。对大学生,我们提出了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拥有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五个层级的培养目标。在与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中职德育工作会议上,我也讲到了中职学生具备必需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掌握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技能、树立理想信念四个层级的发展目标。每个组织培养的层级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一样。比如,我们讲到大学生在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然后具备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品德,再好一些的要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是层层递进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要把中学生的培养目标研究透,要出台针对性强、更加深刻的指导意见。
第四,学校战线“两个全体青年”目标的实现,要紧紧依靠各种活动载体,善于把活动载体设计和思想引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要特别强调活动载体,但不需要天天搞活动。活动要丰富多彩,但活动载体的设计要与思想引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思想引领既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注意传播一切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学生对具体事情可能会形成积极的判断,也可能形成消极的判断,一旦形成消极的判断,发展成极端化后会对社会有危险,对个人也不利,这是共青团对青年最大的利益维护,但要注意不能搞的所有活动仅是健康积极向上层面而没有高层次的思想引领。
第五,共青团组织在各级学校中开展工作要特别强调思想引领的任务,特别强调普遍性原则,特别探索一些新的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制度性安排。如果学校再不强调普遍性原则,那没有地方可以做到普遍性了。要注意与普通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少搞那些简单的“眼睛向上”、少数人参与的封闭的活动,对学校战线要特别强调这条。活动不一定多,但要有几次很有普遍性的活动让大家参与,让普通学生受益。封闭在体系内的活动可能有的也做得很好,但搞多了会导致普通学生反感。特别要注意思想问题、普遍性问题、融合的问题等。
第六,要对学校战线团干部的成长路径进行科学设计。高校团委书记的成长路径总体是比较清晰的,目前要对中学、中职团干部的职业生涯、职业素质、成长路径认真梳理,增加学术化、科学化的内容。要选优秀的年轻任课老师来当团委书记,而不一定简单地从行政干部中选。任课教师干几年后在学术、晋升职称等方面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这个问题团中央要做深入研究,设计好他们的职业生涯。对中学团委书记应该明确两条,一是学科素质,二是综合素质。我们要能够鲜明地树立起中学、高校团干部除了工作能力、政治素质之外既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又有一定的学术背景的形象。对中学团委书记综合素质的训练我们要进行研究,创造出一些重要的、结构性训练要求,帮助大家提高协调、表达等能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工作投入。如果仅是学科素质好,综合素质不行,那只能做特级教师,当不了学校领导;如果仅有好的综合素质不任课,没有任何学术本领也不行。中学团委书记如何选拔、如何成长,我们在制度安排要有共识,要从工作角度进行设计。
以上是我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些考虑。“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科技竞赛、青年志愿者等好的工作品牌,也要进一步梳理,结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使其更加深化、更加务实、更有影响力、更贴近普通学生。
三、关于学校战线团干部成长问题
学校战线团干部要清醒认识到学校战线是全团最重要的阵地,在全团总体的组织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我想对学校团干部提五点希望。
第一,要提高做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保持学校战线团干部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学校战线团干部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这既是由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也应是学校战线团干部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学校战线团干部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是大家学科差别很大,每位干部都有自身的专长。我今天要特别强调一点,不管你是什么学科,既然替党在学生当中做思想引领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就要作为共青团学校战线的看家本领,否则就无法在这么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当中,在面对这么多现实问题的情况下,保持思想高地的地位去引领更多的年轻人。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首先要加强学习,包括学习社会思潮等。本领很多是靠学习积累出来的,由于学习导致年轻干部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在短期内表现不出来,但中长期会有很大差别。
第二,要认认真真地研究和掌握好各个层级的教育规律。学校共青团工作以学生为工作对象,以教育为载体。学校战线的团干部,在扎扎实实做几年工作之后,不一定能够成为政治家,但首先应该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否则不是我们组织的遗憾和失败吗?教育不能忽略本质规律,我们要认真把握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我提醒同志们要认认真真研究各个层级的教育规律,团省委、团市委分管同志,对中小学、大学教育应该有所熟悉,要去碰教育问题。高校团委书记一定要熟悉本学校的学科体系设计的关系,学科体系之间的支撑关系、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以及学科体系最新的学术前沿研究成果。如果不熟悉,那怎么跟同学对话、怎么判断老师同学喜欢什么或者不喜欢什么呢?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团委书记,一定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
第三,要熟悉社会生活。目前大学里的矛盾以及社会矛盾与80年代有比较大的变化。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社会不稳定的一些主要因素在思想意识层面,在高校。现在,更集中在社会。人的本领从来都是在矛盾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靠念书锻炼不出处理社会矛盾的高手。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假定,如果你每一年干到底,没有动过任何脑筋,完全靠工作积累把这一年的活儿想明白、说明白,那么你年底就一定总结不出一年有什么收获。高校团干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强,但处理社会问题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比较系统地熟悉社会生活。熟悉社会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一是要特别注意强化和往届校友的沟通,通过他们了解情况;二是要经常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引导性交流,通过交流辨析正确和错误的认识,团中央、团省委要更多地做好这方面工作;三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到其他社会组织工作锻炼,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机理,触碰复杂矛盾。
第四,学校战线团干部特别是高校团干部要在把握党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全团的总体性、根本性问题方面走在全团前面。一是对全团的一系列重大根本性问题,学校战线团干部要把握好。既要认识到根本性问题与目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之间的深刻关系,又要善于把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干深干透。二是要善于把握好党和国家重大的根本性长远利益的关系,这是提高理论素养的一个支持路径,对于学校战线的发展非常重要。短期内看不出来,长期可以看出来。学校战线要真正培养出懂得中国国情的、能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团干部。高校团干部要站在推动团的根本事业的发展、站在党的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握好我们现在的工作原则、方法和路径。
第五,各级团组织都要关心学校战线团干部的成长发展。各级团组织除了要研究学校战线团干部的职业生涯路径外,还要为学校战线团干部的成长进行制度设计。共青团各个层级的组织之间不要做重复工作,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多做一些互相弥补的工作。要对高校团干部提高综合素质、熟悉社会生活、把握合理成长路径进行制度性安排。高校团委书记和团干部中一些优秀份子不能都扎堆在学校里,要勇于、善于到学校外面去锻炼提高。要特别关心中学中职团干部的成长,为他们多提供培训交流的机会,使其提高素质。团中央要研究制作中学、中职团委书记短训班的视频、多媒体等教材,对工作要讲得具体、鲜明,认真调查研究,多提供指导,使中学中职团委书记在培训中受到启发。地市级团组织要特别关心培养县级重点中学团委书记的成长,在重点中学团委书记中培养干部。
总之,我希望学校战线的同志在过去的工作基础上巩固阵地,不断深化,继续探索创新,能够在扎实有效地推动工作的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共青团的骨干的干部队伍,为党的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五篇:陆昊同志在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陆昊同志在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9月17日)
我们今天召开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全团的认识,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努力构建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办好团属媒体,切实增强团组织在广大青年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下面,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探索实现“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在新形势下推动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要求,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总书记的讲话对共青团提出了两个努力目标,第一个目标讲的是组织覆盖的问题,第二个目标讲的是工作覆盖和影响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我们围绕总书记提出的要求,集中研究了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问题。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处在共青团与青年的边界上,团的各项职能都要靠基层去落实。可以说,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是共青团履行根本职责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各项功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的全部活力的根本标志。为此,我们先后召开了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研讨会、全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了一系列措施,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扩大团组织对青年的覆盖。目前来看,全团上下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认识是统一的,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正在积极的落实当中。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不是简单的“抓基层”,也不是为抓基层而抓基层。我们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和凝聚问题。从团的工作职能看,没有吸引和凝聚,就很难去团结动员青年,教育引导青年也会成为一句空话;从团的自身建设看,没有吸引和凝聚,就很难扩大组织覆盖面,更谈不上增强组织影响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要求,履行团的各项职能与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与“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这两个目标也是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在经济社会的新挑战面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是各级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必须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解决好。
实现“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需要两个重要的过程。第一,团的工作和活动本身要富有意义,有实效,能够积极、有深度地影响青年。第二,即使工作和活动本身很好,还要让更多的青年知道,从而影响更多的青年。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力量,把好的工作和活动宣传出去。首先要发挥好团属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团属媒体是宣传报道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主阵地,是我们影响青年的基础力量。同时,要充分借助其他社会传媒资源,通过大众传媒这股强大的现代力量去影响全体青年。
各级团组织一定要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团属舆论阵地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努力构建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不断推动团属媒体的建设和发展。
二、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特点,构建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
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为我们加强团属舆论阵地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我想在这里强调几个问题:
1.深入把握现代传媒发展的新态势。发展团属媒体,首先要研究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跻身世界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大国,各类传媒发展迅速。在现有的传媒格局中,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六种传媒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
(1)报纸。截至2007年,我国共出版报纸2160种,报纸发行总量年260亿份,全国日报平均期印数达9860.39万份,比上年增长了6.6%。近年来,尽管面临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但报纸仍然契合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并具有权威性等优势,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2)期刊。我国现有期刊9468种,期刊业的年产值超过170亿元。近年来,期刊界竞争激烈,并出现了大众和分众同步发展的独特现象,一方面,期刊进一步细化,以精细化、分众化为特色,锁定小群体受众的新型期刊不断涌现,如时尚类、IT类、财经类、时政类杂志不断进入市场。另一方面,《读者》、《知音》等老牌综合性期刊的发行量不降反升,保持了发展势头。
(3)广播。我国现有广播电台263座,年播出时长1078万小时,覆盖人口达到12.27亿人,覆盖率达到95.04%。2007年全国广播接触率约为59.2%,比上年上升5%,在各种媒体接触率中位居第二。广播现实听众规模约6.46亿人,其中,城市的听众规模达3.92亿人,农村约为2.54亿人。从2007年开始,广播的数字化推进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数字广播、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新型
广播形态纷纷出现,向着“全覆盖、便捷化、高清化、即时化”等目标发展,是一个不可轻视的传媒类型。
(4)电视。我国现有电视台980座。全年播出的电视栏目有1299套,播出节目的总时长有1360.45万小时,其中新闻、专题和综艺节目的产量和播出量最大。2008年,我国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超过4亿台,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6%。其中,有线电视用户人数呈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突破了1.5亿人。与全球性的电视收视率下降趋势一致,我国电视总体收视率2007年来也呈下降趋势,但31个省级卫视频道收视率仍然保持了增长势头。
(5)网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总数的68.6%。调查显示,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84.5%)、网络新闻(81.5%)、即时通信(msn,qq等,77.2%)、网络视频(71.0%)、搜索引擎(69.2%)、电子邮件(62.6%)、网络游戏(58.3%)、博客/个人空间(42.3%)、论坛/BBS(38.8%)和网络购物(25.0%)。调查显示,网络已经超出其它传统媒体,成为青少年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以互联网为第一信息源的受访青少年高达80%以上。这表明,年轻一代的媒体接触习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6)手机。手机还不能算一类成熟的大众媒体,但发展势头和潜力不可轻视。截至2008年7月,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亿,预计未来4年中国手机用户将达8亿,真正成为大众生活必需品。目前,手机媒体主要包括四种形式:手机报、手机电视、wap应用和手机IVR。
在现代传媒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个趋势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大众传媒分众化。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传播是面向广大、不确定的受众进行大量的传播即大众化传播。与此相对应的传播分众化,是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在这方面,期刊、广播的发展特别明显。综合性电台大多数已经分割为新闻台、音乐台、教育台等专业性电台,读者群体明确的专业化期刊大量涌现,小众期刊受到了市场欢迎。二是单一媒体复合化。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强势兴起的背景下,很多传统媒体纷纷主动与新媒体结合,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产生了很多复合型媒体。在报刊界,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投资组建或改造自己的网站。三是媒体经营集团化。现在集团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集团化经营也不再局限于报业,而是向期刊、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发展,形成跨领域、跨地域甚至是跨行业的传媒集团发展模式。
2.构建共青团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目前,我们基本形成了以报刊、网络为主体的团属宣传舆论体系。报刊是团属宣传舆论阵地的核心力量。截至2007
年底,团中央及其直属单位主管主办的报刊共47家,其中报纸12家,期刊35家。这是共青团利用报刊教育引导青年最直接的资源。这47种报刊中,《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和机关刊,在团的媒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青年报刊发行量总的来看逐年递减,这固然有大环境变化的客观原因,也不能忽视团属媒体在把握青年新特点、适应市场新趋势、运用传播新手段等方面的不足。网络是团属宣传舆论阵地中的生力军。1999年,团中央开通了中青网,2002年中青网被确定为国家级8大新闻网站之一。中国共青团网作为团中央机关的工作网站,承担着交流全团工作的任务。近几年,团属网站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和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背景相比,团属网站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团属电视媒体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媒体效应。在广播领域,受国家行业准入政策的影响,共青团没有自己的广播电台,目前只有利用网络开办的“中青之声”等网络电台,处于起步阶段,实际影响还很有限。在手机领域,目前共青团组织只在手机报方面进行了尝试,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今后一段时期,全团要把握整体、认清差距、增强信心,立足青年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努力打造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共青团媒体体系。
要适应青年读者群体分众化的趋势找准定位。并不是每一个团属媒体都必须面向所有青年,这不现实,也做不好。我们要善于根据各自特点,细分读者群体。在团属媒体的定位上,可考虑这样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直接面向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强调权威性、思想性、实用性,真正成为推动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第二个层级是面向团组织和广大青年的,强调思想性与时尚性、娱乐性的结合,以更好地吸引、凝聚和影响青年;第三个层级就是面向青年的,强调时尚性、娱乐性、趣味性、专业性,在此基础上引导青年,以扩大共青团对青年的影响力。
要巩固报刊阵地。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共青团杂志、中国少年报等是骨干力量。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报,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青年报要更加突出权威性、敏锐性和思想性,不断扩大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青年杂志是团中央主办的面向各类青年组织和广大青年的思想引导性刊物,中国共青团杂志是团中央面向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工作指导性刊物。下一步,中国青年杂志要进一步找准定位,突出思想深度,体现时代特点,贴近青年生活,努力成为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交流成长体验的平台、展示青春风采的窗口、凝聚青年才俊的家园;中国共青团杂志要突出理论性、权威性和系统性,创新栏目,丰富内容,努力成为指导工作的载体、交流经验的平台、理论研究的阵
地、干部成长的课堂。中国少年报是中国少先队的队报,要突出教育性和趣味性,真正为少年所喜爱。
要拓展网络媒体。中国青年网是共青团中央面向广大青少年的集思想性、娱乐性、时尚性为一体的门户网站,中国共青团网是共青团中央面向广大团干部和共青团员的工作网站,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中国青年网要努力把思想性和娱乐性、时尚性结合起来,推出更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的优秀内容和栏目,让时尚性贯穿网站的各个环节。中国青年网不仅要成为面向青年的传播载体,还要成为全团基层组织开展各种工作的活动载体、组织载体,成为吸引和凝聚青年的重要渠道,成为青年喜欢的交流、沟通、联络、聚集的一种重要方式。
要探索电视、手机等其他媒体。在对既有资源明确定位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时代潮流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向电视、手机等其他媒体发展,努力形成体系完备的团属媒体群。
3.善于借助其他主流媒体的力量。要在发挥好团属媒体作用的基础上,善于借助其他主流媒体的力量,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吸引凝聚青年。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重点媒体和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具有覆盖面广、辐射性强等优势,是优质、成熟的信息发布平台,应当成为我们宣传共青团工作、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依托手段,尤其是在宣传全团的重大活动和突出的青年典型上,我们要用足、用好这些资源,更好地通过主流媒体的力量引导教育青年。
三、集中全团智慧,办好团属媒体
办好团属媒体,是履行团的根本职责的必然要求,是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凝聚全团智慧,集中全团力量,贯彻“全团办,为全团”的要求,切实加强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1.要坚持本质意义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最本质的社会效益,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法则,团属媒体自然也不例外。报刊杂志、出版单位、网站等,经济效益好的,未必社会效益就一定好;而经济效益不好的,恐怕也很难实现本质的社会效益。因为,本质意义上的社会效益必须要以受众接受度为前提,而更多的人自觉、主动订阅形成的经济效益就是受众接受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把青年“看不看”而不是“订不订”作为衡量团属媒体水平的根本标准。
2.营销和产品同等重要。媒体办得好,不等于卖得好。产品好与销售好不是一回事。各团属媒体要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注重市场营销,建立营销网络,加强渠道建设,积极打造“品牌”,实现内容建设与渠道建设的“双轮驱
动,同步发展”。要把建立营销网络摆上突出位置,注意把体系的力量和市场的功能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建立体系内的营销网络,依托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团费订阅、组织赠阅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化的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市场,拓展“两新”组织、市场零售等新领域。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团属传媒要重视吸引两类人,第一是熟悉团的工作、对团有感情的人,第二是熟悉行业经营规律、有行业专业水平的人。必须强调的是,传媒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从事传媒工作的同志特别是负责同志,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同时,要围绕团的中心工作,遵循行业发展规律,把二者结合好,才能办好团属媒体。团属媒体多是竞争性组织,不能把它机关化、行政化。要在完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化途径。
4.要坚持严格管理。一是要注意把目标和定位体现在管理准则当中。管理必须坚持原则,不能用潜规则代替原则,更不能没有原则。没有原则,一个单位就没有章法,什么事也成不了。刊物的定位和目标,是媒体管理中的最高原则,一切管理工作都要围绕着定位和目标来制定和执行。二是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新闻出版行业是一个十分专业的领域,无论是采编环节,还是出版,还是广告发行,都有很多特殊的规定和要求,都需要建立起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规则制定好了,管理严了,才能够提高运行效率。
5.各级团组织要大力支持团属媒体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团属媒体在共青团事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团属媒体面临的严峻形势,理解团属媒体遇到的实际困难,坚持“全团办,为全团”,共同努力,开拓进取,不断推动团属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发展。要主动将团属媒体纳入团的工作体系中,增强与团属媒体的互动,尤其是结合基层实际工作需要主动向团属媒体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团属媒体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扩大团属媒体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各级团组织必须大力支持发行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抓发行就是抓舆论阵地建设,发行量的增大就是工作影响力的扩大。对青年来说,无论是主动受影响还是被动受影响,都叫受影响;对共青团来说,无论是直接影响青年,还是间接影响青年,都是让青年接受影响。抓好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等团属报刊的订阅发行,各级团组织负有重要责任。要采取符合地方实际的有效措施,加大订阅和赠阅力度。
同志们,共青团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关系团的事业发展,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坚信,经过全团上下的共同努力,共青团宣传舆论阵地一定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得到壮大和发展,一定能够在推动共青团的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