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县跑马坪乡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晚疫病防治情况

时间:2019-05-14 04:3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蒗县跑马坪乡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晚疫病防治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蒗县跑马坪乡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晚疫病防治情况》。

第一篇:宁蒗县跑马坪乡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晚疫病防治情况

宁蒗县跑马坪乡2011年马铃薯

产业现状及晚疫病防治情况

一、跑马坪乡基本情况

跑马坪乡位于宁蒗县城南部,地处小凉山中心地带,辖跑马坪、沙力坪、二村、羊场四个村委会,国土总面积255平方千米,乡内最高海拔3755米,最低海拔2278米,相对高差1477米,年平均气温9.6℃左右,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年降雨量950-1100mm,年日照时数1400—1900小时,气候冷凉,雨量充沛,土壤以棕壤为主,特殊的气候及自然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生长。2010年底,全乡总人口为11600人,实有耕地32992亩,主要种植马铃薯、苦荞、燕麦、白芸豆和玉米。近年来,县委、政府对马铃薯生产高度重视,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乡的马铃薯种植得到了较快发展,种植技术、产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乡的马铃薯产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抓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我乡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将有较大的影响。

二、跑马坪乡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马铃薯生产现状

1、马铃薯生产概况

马铃薯是我乡的主要农作物,在全乡均有种植。2010年全乡马铃薯种植1.1297万亩,占全乡粮食播种面积的31%,平均亩产达到1050公斤,总产量11860吨。2011年全乡马铃薯种植1.58万亩,比2010年增加4503亩,增加39.86%,占全乡粮食播种的43.4%。

2、马铃薯种植技术及品种推广

我乡马铃薯栽培为春播秋收,一年一茬,主要与燕麦、苦荞进行轮作。我乡施肥水平普遍较低,一般亩施农家肥500公斤左右,采用大垄双行或者单垄种植,在马铃薯生产中极少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在栽培品种上,以前主要是本地种,近几年引进推广了会—

2、合作88、宁—23等脱毒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3、马铃薯的利用

我乡马铃薯的利用较为单一,其中90%作为自用,主要用作蔬菜和畜牧业饲料,商品率低于10%,全乡现有马铃薯产业协会1个,无马铃薯加工企业。

(二)马铃薯生产存在问题

1、人民群众对马铃薯产业的思想认识不高、关注度不够。当然这是由多方面造成的,既有思想观念的,也有加工储存跟不上、销售及市场流通滞后的原因;

2、品种结构单一,优质马铃薯种供应严重滞后。我乡现在广泛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有会-2号、合作88、宁-23号,均因引进种植时间较长,品种已严重退化,产量不高,急需引进适宜全乡种植的高淀粉型、菜用型、工业用优质脱毒马铃薯种。我乡虽然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协会,在协会的带领下,上羊安山、下羊安山、菜子沟一组、菜子沟二组、光马山、蚂蟥沟一组、蚂蟥沟二组等村民小组均在种植脱毒马铃薯原原种,但所有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种数量不大且均被贩卖到我省昆明市等地,在本地几乎没有供应;

3、肥料投入严重不足。我乡马铃薯种植时农家肥施用普遍不足,一般只有500公斤/亩,尿素、过磷酸钙、三元复合肥则是很少施用或者是不施用,离高产栽培时施用农家肥2000公斤/亩、尿素8-10公斤/亩、过磷酸钙40公斤/亩、三元复合肥20-30公斤/亩的要求相距太远;

4、耕作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由于劳动力缺乏且土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极低,我乡马铃薯种植大多耕作管理粗放,整地不细,用肥单一,用肥不足,起垄不规范,种植密度偏低,中耕除草及培土不到位,基本不防治病害(主要为晚疫病)和虫害,不摘花打顶,因此单产水平还较低。

5、储存和加工、销售严重脱节滞后。马铃薯收获后没能认真分级,储存较为随意;马铃薯原薯售价低,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及深加工不到位,加工企业给的收购价又没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造成加工企业没原料,群众销售没出路,进而降低了群众的积极性,认为种植马铃薯没多大价值,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跑马坪乡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时间及防治现状

我乡马铃薯晚疫病一般在6月20日左右出现中心病株,7月15日左右大面积感病,做好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关键是在6月20日左右拔除中心病株并进行第一次施药防治,在7月5日左右进行再次施药防治,如果雨水集中,则应于间隔15天左右第三次施药防治。我乡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由于认识、宣传不到位,没有认真组织开展过,只在2008年做过一个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没有在大田推广应用。

四、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建议

一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大健康种薯的推广应用。要筛选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抗晚疫病的脱毒马铃薯品种,选用当年调运的健康种薯种植,建立无病种薯基地,保证种薯不带菌,有效从种源上降低病菌的侵染源。

二是消灭中心病株,抓好药剂防治的时机。中心病株一旦发现,一定要拔除,深埋消灭,药剂防治晚疫病,是目前广泛应用有明显作用的技术手段。应在中心病株出现的6月上中旬就开始喷药防治。一般在十到十四天左右连喷三次农药,中心病株周围30~50米范围特别仔细喷药,若雨水频繁,喷药时间间隔缩短,增加一到二次。一定要注意群防群治。

三是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马铃薯大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实施规范化栽培,加强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在低洼集水的地块,一定要注意开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发展;结合中耕培土,阻止病菌渗入块茎,降低薯块发病率。

第二篇:怀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怀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马铃薯产业是我县主导产业之一,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农业资源基本情况。怀安县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海拔678—1945米,无霜期100—155天,≥10℃有效积温2100—3200℃,气侯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大多集中在6—8月份,降水最少年份只有291.36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区,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具有马铃薯生长发育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降水高峰期与马铃薯薯块膨大期相吻合,十分有利于马铃薯较高产量的形成,和其它作物相比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形成优良的品质。

2、马铃薯种植情况。201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播种面积达10.6万亩,总产量137800吨;今年落实种植面积11万亩,重点推广种植冀张薯8号4.2万亩,大西洋1.3万亩,一墩青3.2万亩,费乌瑞特0.2万亩。形成了早、中、晚熟品种配套,菜用、加工用并举的搭配格局。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行马铃薯产业化种植是我县抗灾避灾、促进农业持续稳 1

定增长的主要途径,近几年马铃薯种植产量逐步上升,2010单产达到了13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活动的平均单产达到1600公斤,高产地块的产量突破了2900公斤。

3、马铃薯良种繁育、育种情况。近年来,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全力打造马铃薯种源基地。我县脱毒马铃薯因品种退化,加之未按种子标准生产,其供应的种子质量较低,影响了全县的产量。今年,计划在太平庄乡井儿湾村投资500万元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生产经营基地,其中脱毒薯网棚200个,面积200亩,配套组培化验、检测措施,扩繁一级种薯达到1000亩,实行公司加农户运作方式,力促我县种薯脱毒化、优良化,目前,已开始选地建库。

4、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我县马铃薯品牌有“三堡牌”,每年能加工鲜薯8000吨,经加工并包装的数量1400吨,通过品牌进行销售的数量1400吨。全面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农业格局,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做好鲜薯的加工、包装、宣传工作,并做好“三堡”品牌的展销、宣传,通过品牌带动,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5、技术培训和品种试验情况。在生产技术上,以科技入户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为载体,开展全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引进推广实用种植新技术,推行科学管理,重点推广深沟浅种高培土、宽行密植、地膜覆盖、垄作栽培、机械播

种等实用农业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改进传统种植方式,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新技术应用达到80%。同时,积极引进推广以无公害生产、增产、增收为主的实用新品种、新技术,今年重点对冀张薯8号和夏菠蒂进行测土配方“3414”试验,通过测土赔方施肥、马铃薯专用肥和农家肥进行对比。

二、我县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技含量低,单产少,创新能力弱。生产田间管理粗放,加上投入不足,全县较好年景仅为平均单产1.3吨/亩,与国外马铃薯的平均单产为2.6吨/亩差距自很大,增产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市场发育缓慢,产供销衔接不紧,品种专用化和布局区域化程度低,混合型种植的比例高。种植协会、农民合作组织覆盖范围小,对推动组织化生产的作用仍很有限。我县十年九旱,马铃薯多种植在旱坡地,很难保证产量的稳定。自留种、串换种等非良种的使用情况还存在,有的还很严重。从而大大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和品质的优化。

二是加工体系不健全,产品单一。目前我县马铃薯加工主要是精淀粉及简单延伸产品,全粉、多用途变性淀粉占总产量不高,颗粒粉、雪花粉、薯泥、膳食纤维、马锲薯蛋白、膨化食品等产品还有待于开发。加工企业环评普遍不过关。

三是储藏能力低,损耗严重。我县马铃薯的保鲜贮藏以农户分散窖贮为主,设施简陋、贮藏量小、技术水平低、损

耗大。因此我县有必要顺应马铃薯产业化要求,依托已积累的保鲜贮藏技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积极研究、探索和应用先进的、经济实用的规模型马铃薯贮藏技术。如抗褐变技术、灭菌防腐技术、保鲜技术、抑制发芽技术等。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1、调整结构,进一步夯实马铃薯产业基础。一是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繁育等技术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研究和推广一些品种优、产量高、市场效益好的新种,调优结构,搞好服务,提高科技含量。二是扩大脱毒种薯生产规模,健全种薯质量控制体系和监测机构,确保种薯质量,加大脱毒种薯推广力度,使其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最终实现马铃薯种薯脱毒化、品种专用化。三是完善种薯贮藏窖、日光温室、防虫网棚等配套设施,提高马铃薯产业总体效益和农民收入,通过科技措施,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马铃薯品种结构,提高转化增值能力,用工业化的手段谋划马铃薯产业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意识,着力提升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大马铃薯淀粉企业的整合力度,尽快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扩大开放引龙头、嫁接改造育龙头、政策扶持壮龙头,以龙头带动产业化升级,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体系。二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引导马铃薯贩运大户、中介经纪人以及种植大户投资兴建吞吐能力强的贮窖,转变销售方式,扩大错季销售。三是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切实做大做强“三堡牌”马铃薯这个品牌,使“三堡牌”这一品牌逐步成为国内著名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进一步扩大我县马铃薯的品牌优势与市场占有份额,推动全县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

3、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以突出马铃薯生产大县地位为目的,提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认识,精心组织各项措施的落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指导各乡镇根据本地优势和市场需求,以产业化作为马铃薯发展的突破口,认真制定和实施促进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4、增强科技含量,延长马铃薯产业链。加大对马铃薯淀粉的研制和开发力度,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酸化淀粉、醋酸脂淀粉和全粉等项目。加快对淀粉废水的综合利用步伐,在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不断提高副业的价值。

(农业局办公室杨树宝白献英供稿)

2011.05.13

第三篇: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马铃薯适应性很强,而且产量高、热量低、营养成分丰富,因此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甚至被当作主粮食用。但是在我国,直到去年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才被提出。

2015年1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种子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以马铃薯主粮化与国家粮食安全为主题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且环境承载力越绷越紧,急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掘粮食生产能力新潜力。而马铃薯作为继小麦、玉米、水稻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马铃薯产业现状

1、种植面积和单产连年增加,但单产仍小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马铃薯种植范围非常广,但产量比较集中。内蒙古、湖北、云南、陕西、山西、福建6省就占了总产量的60%。

200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约472.5万hm2,到2013年增加到561.7万hm2,年均增速为1.43%,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马铃薯单产以1.5%的年均增长幅度提高到了17t/hm2,但是,与19t/hm2的世界平均单产相比,仍有一段差距。而且我国不同省份的马铃薯单产差异较大。2013年,广东、黑龙江、江西的平均单产在25t/hm2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内蒙古、宁夏、山西、贵州4省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马铃薯农业开发的意见来看,到2020年,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单产分别还有18%、15%的发展空间,而且马铃薯增加的种植面积主要是利用冬闲田,因此不会对其他三大主粮有影响。

2、消费结构极不均衡,加工业水平落后 我国对马铃薯的利用主要包括鲜食、饲用、留种和加工。但是各用途分布极不均衡,仅鲜食就占到总量的60-70%,饲用占13%左右,而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加工仅占10%。以2013年为例,有超过5500万吨马铃薯用作鲜食,而用作加工的低于1000万吨。

90年代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才开始发展,21世纪以来初具模型,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而且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产量低、种类少、种植区域分散,对形成现代化大生产有极大的限制。

3、成本增加,种植意愿降低

先给大家计算下种植一亩马铃薯的成本:种子400元+化肥300元+农药200元+人工工资200元+机械使用费100元+土地流转、水费等600元=1800元。

近几年马铃薯行情不好,价格不稳定,除去成本种植户亩纯收入最多1000元左右。而且对于散户,投入不足,质量相对较差,价格就更低了。因此农户种植意愿很低。再加上某些干旱地区,玉米的收益比马铃薯高,而且费工少、价格高、稳定,亩纯收入轻松超过1000元,农民更愿意种玉米。

二、已有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模式

1、机种机收增产模式:将专业合作社与种植大户联合起来,因地选种优质马铃薯品种,合理配置耕作、播种、收获等机械,实行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种分级分片种植,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供应种薯、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的路线管理。

2、研发技术+产品加工+农业培训+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农民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是整个马铃薯产业链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加强农民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科学的种植方法;其次引进国内外优质适宜品种,吸纳精英人才,打造专业化、标准化的种源基地;再次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研发马铃薯加工新方向,延长马铃薯的产业链,实现生产、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最后,通过品牌建设将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3、协会+基地+农户+批发市场:成立马铃薯专业协会,吸纳农户会员,由协会出面接受订单、发展项目,然后按项目、订单生产,同时建立马铃薯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保障农户收益。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2015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随后,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出,如2015年7月初在四川、贵州、内蒙、甘肃等省(区)召开试点,同时提高产地初加工补助资金。2016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马铃薯主粮化又被重点提出。因此,马铃薯产业高速发展是大势所趋。

1、良种选育工程化:在各大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专门的良种选育机构,选育出适宜当地种植、高产、畅销的品种;建立品种研发中心,采用前端技术如转基因工程、染色体育种,研发出更优质、抗病的品种。

2、种薯分类化:种薯按照食用、饲用、加工等类型分类,保证生产的马铃薯加工用量,而且不同种类的种薯采用不同的质量衡量标准,同时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实时监测种薯质量。

3、丰产栽培专业化:将种薯研发部门、技术人员、农户定期召集起来,互相交流、总结,随时改善种植方法,实时更进种植技术,最大程度上提高产量,进而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4、加工环节多样化、新颖化:借鉴国际上的加工技术,提高加工产品用量包括快餐食品、方便食品、制罐、冷冻薯。同时,成立专业的加工工程体系,以品种创新为核心,挖掘马铃薯加工业在其他领域如医药、美容方面的潜力。

成都农商通研究中心 杨丽

第四篇: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宁夏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资源匮乏、投资不足、历史欠账多是导致宁夏南部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马铃薯产业化,是宁夏南部山区脱贫致富的主要出路之一。以下针对宁夏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宁夏马铃薯产业化的优势与特色

1、自然条件优越

宁夏南部山区是宁夏马铃薯的主产区,尤其是沿着六盘山的低温阴湿地区是建立种植马铃薯基地的最佳地区。这里大部分耕地为酸性土壤,土壤富含马铃薯所需的丰富钾元素;黄土深厚,土质疏松;全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马铃薯生产期的7、8、9三个月;日照充足,5一9月份平均气温5一25℃,昼夜温差大。这些都为喜凉喜光、耐寒耐旱的马铃薯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2、宁夏南部山区发展马铃薯产业比较效益突出

宁夏南部山区是典型的半干旱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典型描述,故而,夏粮等农作物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甚至会颗粒无收。马铃薯种植恰好能够规避开规律的干旱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地的降水期与马铃薯的需水期恰好一致,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和增产。平水年份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即使是干旱比较严重的年份,亩产仍能达到1000公斤左右。综合来看,在南部山区种植马铃薯具有稳定的经济收益。

3、马铃薯品质上乘,市场前景广阔

宁夏南部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宁夏马铃薯的优势品质,尤其是马铃薯之乡—西吉,此地所产的马铃薯口感醇厚,淀粉含量高,耐储藏运输,是各种食品生产和工业淀粉加工的首选原料。目前宁夏的马铃薯加工主要有粗淀粉加工、精淀粉加工和变性淀粉加工三个层次,增值率约从65%到180%不等,己经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马铃薯深加工的余地还很大,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等待挖掘。

二、宁夏马铃薯产业现状

1、传统扶贫作物变成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马铃薯在宁夏作为传统作物,山川均有种植,但 90%以上集中在南部山区。2011 年全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 20 万 hm²,达 26.32万hm²,其中山区播种面积 25.4hm²。这里仅固原市五个县扩大到了 15.15 万 hm²(尤其是西吉县在2011 年的种植面积大8.33万hm²),年产鲜薯343.43万 t,马铃薯总产值达到 23.82亿元,已跻身于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基地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来自马铃薯,在同类产业中增幅最大,已成为发展固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马铃薯产业在宁夏南部山区的种植业及经济社会

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有望发展成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作用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2、生产向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1)通过科技投入,解决马铃薯品种病毒性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问题 “九五”以来,根据实际采取区、县、乡、村四级分工协作,全成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负其责、滚动发展的办法,先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林研所、农技推广总站建起了病毒检测中心;在永宁望远、固原、西吉、泾源、隆德投资建成了脱毒繁育中心;在西吉县的火石寨、原州区的张易、泾源的香水镇建立原种繁殖田。自治区负责病毒检测、茎尖剥离脱毒、脱毒基础苗和原原种生产;各县负责脱毒原种繁育供应;乡村分别负责一、二级脱毒种薯的繁育。所繁原种由繁育中心统一贮藏、保管,一级种薯由繁种农户单收、分窖单独贮藏。形成了脱毒种薯生产繁育技术体系的雏形,使马铃薯良种繁育逐步走上脱毒化的轨道。

(2)脱毒种薯生产繁育初具规模

自2003 年以来,在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参与和指导下,生产(原种)微型脱毒薯的能力逐年增强;建立了品种试验示范园,扩大了扩繁脱毒苗、原种繁殖田、一级种薯繁殖田的规模,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取得了“宁夏无公害优质马铃薯基地和优质马铃薯产品”质量认证各 11 个,建立了 2.03 万 hm²马铃薯无公害生产基地;在2005 年新筹建了“固原市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 和“固原市马铃薯种薯质量与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

(3)引进、选育、示范、推广了一系列优良品种及专用型优质新品种 引进、试验筛选、育成内薯 7 号等高淀粉型品种;中薯 3 号等菜用型品种;大西洋等油炸型品种;克新 2 号等兼用型品种;费乌瑞特等薯条专用早熟型品种。

(4)对引进、选育的品种进行了适度范围的品种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采用对不同地区不同马铃薯育种品牌,使其形成适度性。从兼顾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出发,部分骨干企业已开始参与原料基地建设,年初和农民签订最低收购保护价,订单种植连年增加。同时,对农民所交原料实行优质优价,宁薯8号、9号、陇薯3号、青薯2号等淀粉含量高、品质好的品种,收购价高出其它低淀粉品种 40-60 元/t,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专用薯的积极性。

(5)各类专用薯生产开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马铃薯专家的协助下,编写了《宁夏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宁夏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控制规程》,引进了 100 多个马铃薯品种材料,选出多个适合当地栽培、增产、专用的优良品种,帮助当地提高马铃薯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科技含量。

3、利用结构现状

作为传统优势作物,宁夏种植马铃薯虽然历史悠久,但过去除手工小作坊生产少量粉面、粉条外,马铃薯多限于鲜贮、鲜食、鲜运、鲜销。尽管炒土豆丝在高档饭店的餐桌上已有了立足之地,炸薯片、薯条、薯泥等在各类西餐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休闲食品已经开发,但在当地传统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中,除少数地方作为主食直接食用外,90%以上的马铃薯是作为蔬菜鲜食。现在加工品多为粗淀粉及其粉丝、粉条、粉皮等初级产品,深加工品比例小,产品品

种类型少,结构单一。在宁夏及全国马铃薯产地,仍然缺乏某些相应的马铃薯精、深加工技术与工艺,马铃薯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仍然受到极大的限制。

4、马铃薯加工业迅速发展

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在宁夏历史比较悠久,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开发,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和市场大潮的磨砺,以生产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业蓬勃发展,年加工转化马铃薯的能力逐年提升,已形成了年加工超过 28 万 t 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生产能力。建立了全国销售网络,在国内淀粉市场上占有率近半,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之一。随着淀粉加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链的延伸、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进而向产业化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千家万户种植为主体,以大企业为骨干,与小企业、农村作坊大群体多层次加工竞相发展区域化布局、基地化栽培、企业化加工、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加销一条龙的马铃薯产业格局的雏形,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市场建设起步,销售步入正轨

(1)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制约外销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市场建设在促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市场建设滞后,缺乏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不能有组织大规模地外运销售,马铃薯及其产品的外销仅靠贩运大户在马铃薯较集中的产地和系列产品加工地组织货源。

(2)依赖贩运大户促进流通

依托现有的贩运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组建成立了“固原市马铃薯外运协会”,加强了全市马铃薯市场信息、产品购销、资源优势等宣传促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铃薯外销环节的压级压价和哄抬抢购等无序竞争的局面。

(3)鲜薯外销,飘洋过海

菜用鲜薯主要流向广东、武汉、内蒙、上海、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湖北、陕西等,甚至远销泰国、马来西亚、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壮大,鲜薯外销量大增,缩小了宁夏与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让农民在马铃薯产业链条的最初端直接获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4)以淀粉为主的加工产品市场看好

马铃薯淀粉特别是全粉、变性淀粉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看好,有竞争优势, 加工、营销企业利润空间较大,市场前景好。主要销往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等地。由于近年出口量下降,对淀粉需求趋缓。

6、政府和社会各界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

马铃薯产业作为宁夏“支柱产业”之一,在宁夏区、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在实施科技项目、项目资金的安排上,逐年加大。为加强宏观指导与组织协调,2004 年固原市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广泛调研,相继完成了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包括区域布局、生产基地建设、种薯繁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报告,建立了重点建设项目库,召开马铃薯产销形势分析研讨会,为市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针对企业资金缺口大、技术改造缓慢、商品菜用薯外销运输难等问题,及时协调信用社、农行、中国开发银行、财政、扶贫办等部门提供资金扶持;银川铁

路分局解决外运火车皮问题;市计委、经贸委、外经贸局等部门利用行业和市场信息灵通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改造难题,拓宽马铃薯销售市场;市农牧、科技、农技推广等部门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交警、农机、工商等执法部门,全力维护马铃薯运销的畅通。

三、宁夏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问题

1、思想观念制约

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相比于甘肃定西来说,在思想方面有很大的制约:两地都属国家确定的“三西”重点扶贫开发区域,相似的自然条件,一样的发展基础,共同的政策机遇。然而往日定西看宁夏,如今宁夏学定西,定西市怎样胜过宁夏的?这就和宁夏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有关。首先,定西干部群众能够遵循科学发展,持续经营的原则。其次,定西人思想创新,方法创新。最后从精神状态上看,在扶贫和产业开发过程中,定西形成了“干部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局面。

2、产业内部各环节制约因素较多

目前,宁夏在种薯繁育、种植和加工方面尽管探索了一些新路子,也已经初具规模,马铃薯特色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用产业化的要求来分析、评价,宁夏马铃薯产业和全国一样仍然处在初级发育阶段。虽然,宁夏南部山区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加工企业为骨干,千家万户为主体的产、加、销一条龙的马铃薯产业格局的雏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宁夏近年来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之一,但与“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从种植生产—原料薯(或商品薯)销售—加工转化——市场销售,未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有机统一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

3、科研投入不足 ,各自为阵

近年来,宁夏先后投资建起了自治区林业研究所脱毒检测中心,固原、西吉、泾源、隆德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及固原农科所马铃薯育种研究室,但因实施育种、脱毒技术的单位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资金分散,规模小,起点低,检测手段滞后,加之脱毒检测中心远离种薯生产基地,与生产脱节,不能适应生产、市场发展形势的需要。

4、企业资金短缺

宁夏马铃薯产业中的加工企业所有制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仍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管理不善、负债率较高,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效益难以再上新台阶,龙头企业应有的带动作用、“返哺”农业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企业抽不出精力(特别是资金)搞原料基地,原料基地与加工企业之间应有的、紧密的、互相促进的协调关系还未建立。

第五篇:安康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安康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张忠民

马铃薯是我市第三大粮食作物,在我市更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广大群众有种植习惯和生产经验,又是一种传统优势作物。为保障粮食供给、解决山区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特殊贡献。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马铃薯已由高山农民的口粮、养殖业的饲料发展成为城乡人民的蔬菜、保健食品和休闲食品;随着加工业的快速发展,马铃薯已由过去的粗粮发展成为市场潜力巨大的粮菜兼用,粮经一体的高产、高效作物和食物精品。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1马铃薯产业现状与潜力

1.1面积稳步扩大。马铃薯在我市各地都有种植,传统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汉滨、紫阳、岚皋、平利和镇坪5县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积一直在50万亩左右徘徊,主要是高山群众自产自食,商品量很少。九十年代有所发展,总面积基本稳定在60万亩左右。近几年,随着马铃薯效益的提高,生产发展较快,由高山地区不断向低山平坝和城郊延伸。2009年,全市马铃薯面积75万亩,单产867公斤,总产65万吨。

1.2品种不断更新。在70年代,我市种植马铃薯选用的品种多为自留种或串换,产量较低,单产400公斤左右。在“十一五”期间,我市马铃薯育种工作成绩显著,为全省乃至全国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马铃薯育种工作中先后获得科研成果8项,9个农作物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先后育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个马铃薯新品种,其中秦芋30号、秦芋31号分别通过国家审定,并分别获得全国农牧渔业部三等奖和陕西省农技推广三等奖。选育的中早熟、高淀粉和高蛋白原料薯及菜用鲜食品种:安薯58号(秦芋30号)、秦芋31号、安农5号、安薯56号已在周边城市销售。新选育的0104-

2、0101-

2、921-226等早熟品种即将上市。引进的费乌瑞它、早大白等良种已在市内低海拔县区和周边市县逐步稳定扩大种植面积。由于种植品种不断更新,使我市马铃薯优势种植区亩产达到1200公斤以上。

1.3技术逐步普及。由于我市对马铃薯新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从未间断,在种技术普及上成效显著。上世纪六十年代重点推广了春播改冬播,产量显著提高,后来又选育了安薯

56、秦芋30号、秦芋31号、沙杂15等一批马铃薯高产新品种,先后引进了克新系列、紫花白等一批高产品种,应用于马铃薯栽培生产;先后组装集成了地膜覆盖、双膜覆盖、高垄栽培、冬早播、短壮芽、间作套种、脱毒良种和免耕技术等一批高产栽培新技术,促进了马铃薯单产的提高。县、乡镇马铃薯技术推广体系也已完善。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单产水平稳步提高,促进了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2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单产水平低,品种单一。我市马铃薯平均亩产86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单产13%,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高产抗病(晚疫病)的主栽品种。安康市仅2000年在马铃薯生长后期晚疫病大面积流行,全市马铃薯单产折主粮109公斤,比常年单产145公斤,减产33%,总产减少36949公斤。全市川道地区早春上市,播种面积较大的地膜马铃薯需早熟品种,经过多年引种串换,严重混杂退化,急需更换新品种。

2.2缺乏优质专用品种。目前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不突出,优质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应用步伐缓慢,限制着马铃薯生产水平的提高,致使单产一直徘徊在800公斤左右。

2.3科研推广工作滞后。近十年我市只选育出了2个在生产上应用的新品种,但推广速度缓慢。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重视不够,应用的均是传统技术措施和从别的作物上移植过来的技术。脱毒种薯、地膜覆盖、高垄栽培等各项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不高,先进技术的增产潜力未得到有效发挥。

2.4种薯标准化程度低。生产上多为自留种或串换,几乎没有公司经营马铃薯种薯,生产上应用的脱毒种薯经过扩繁几代后,也很难达到脱毒的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提高。3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

3.1地理区位优势。安康市马铃薯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安康市具有近似于马铃薯原产地的生态条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以耐脊抗灾、高产稳产、粮菜饲兼

用、营养丰富且产业链长的优势,生产面积稳步上升,加工工艺不断改进,销售网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层面的产业格局,在生产面积、总产量、商品率、经济收入等方面,已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产业。目前,安康农民对于种植脱毒马铃薯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最乐于接受,尤其是对马铃薯良种的更新与推广要求极为迫切。中高山良种育繁区,主要涉及平利、镇坪、岚皋、紫阳和宁陕五县。该区域气候冷凉,光照充足、生长期长,马铃薯良种繁育和栽培基础好,具有原种生产地的生态条件,生产的种薯质优种纯,食用薯品质优、口味好、无公害,深受顾客欢迎。

3.2品种资源优势。我市所选育的中熟品种秦芋30号、秦芋31号,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高,薯圆形,适宜淀粉和蛋白质的原料薯及菜用鲜薯。特别是秦芋30号,因其淀粉含量高、薯形好,适于作原料薯生产。而且秦芋30号、秦芋31号的还原糖含量低,也适宜开发油炸快餐食品。

3.3技术优势。目前,安康市有专门从事马铃薯育种、生产、专业技术人员18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10名,秦芋30号新品种的主要培育者蒲中荣研究员长期担任顾问。我市在马铃薯科研育种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安康市农科所镇坪高山试验站是全国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点之一,在马铃薯科研育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发展思路、目标与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山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科技支撑、企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马铃薯产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从2010年起至2014年底计划要达到以下目标:

4.1计划再建秦芋30号和秦芋31号两个品种选育基地400亩,基地建在镇坪县曾家镇金坪村的市农科所高山试验站和平利八仙镇龙山村。

4.2计划建成一级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生产二级良种10万吨,主要满足安康市及周边地区百万亩马铃薯生产的用种量。良种繁育基地主要选在镇坪县上竹乡华龙村、庙坝村,平利县八仙镇龙山村、凤凰村、龙门村。紫阳县双桥镇六河村、绕溪乡两河村和双柳村;以及岚皋、宁陕五县的部分高山村组。该区域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气候冷凉,土壤疏松,无任何污染,并有天然林做隔离带,良种繁殖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

4.3计划建成月河川道3万亩菜用商品薯生产基地,产品主要供应西安、十堰、本市及周边地区。商品薯基地主要建在月河川道的汉滨区关庙镇、建民镇、花园乡、河西乡、五里镇、恒口镇、张滩镇;汉阴县的涧池镇、永宁乡、蒲溪镇、平梁镇;石泉县的池河镇等12个乡镇45个行政村。这里光热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民商品意识强,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非常适合商品马铃薯生产。

4.4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转化比例达到30%,到2014年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亩产1500公斤。与2009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相比增加25万亩,亩产增加633公斤,总产达150万吨,增涨2.3倍。实施步骤如下:2010年达到80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000公斤,总产80万吨;2011年达到85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100公斤,总产93.5万吨;2012年达到90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200公斤,总产108万吨;2013年达到95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350公斤,总产12

8.3万吨;2014年达到100万亩,平均亩产鲜马铃薯1500公斤,总产150万吨。

5、产业建设内容

马铃薯在我市是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市粮食总产中的比重达到25%,部分中高山区超过50%,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曾经为解决我市的温饱和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随着生产的发展,马铃薯已成为粮食、蔬菜、饲料加工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促进我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意义重大,因此,我市将突出以下三项建设来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5.1突出四大区域建设。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将我市划分四个不同产区:一是大高山种薯产区。这一区域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上、气候凉,昼夜温差较大,病毒传播媒介少,作为种薯繁殖基地,有利于生产出产量高、病害少、品质好的种薯,为低山平坝地区提供优质种源;二是中低山粮、饲薯产区。海拔600-800米的中低山区,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病虫较少,是传统的马铃薯生产优势产区,适宜作为粮食型、饲料型马铃薯生产基地;三是城郊菜用薯产区。该区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以供应城镇市场为主,进行地膜栽培、集约经营,及早上市;四是交通干线加工薯产区。利用川陕高速、十天高速、210和316国道、省道沿线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用于淀粉、薯片、薯条、粉条等产品加工的加工薯,实现加工增值促增收。

5.2建设五大体系。根据我市实际,产业发展重点是加强五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安康市农科所高山试验站负责新品种选育及脱毒微型薯、原种、一级种薯的生产。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联同基地村(组)成立种植协会,组织农户实行“铃田模式”,即每户每年种植0.1-0.2亩微型薯(7000-1500粒)为起点,每年生产原原种100-200公斤,第二年扩大种植原种1-2亩,生产原种1000-2000公斤,第三年扩繁生产一级种薯10-20吨。以此为基础,各县(区)农技中心再负责二、三级种薯的繁育与良种推广工作,使我市良种繁育体系建成后,每年可以生产脱毒微型薯1000万粒,原种薯1000吨,一级良种8000吨,二级良种10万吨,来满足安康及周边地区百万亩脱毒马铃薯的需种要求。二是加强生产基地体系建设。支持5万亩种薯繁殖基地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修建田间道路等辅助设施。三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支持现有市、县、乡农技推广网络,开展马铃薯技术培训、高产创建、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等公益性活动。四是加强加工体系建设。扶持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五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自主开发市场潜力的参与度。

5.3组装集成技术。首先要优化栽培模式,普及四改技术,即改常规种为脱毒种或优质高产良种;在种植条件好的地方改挖窝穴播为开沟条播;改露地栽培为覆膜或盖草栽培;改平作为垄作。其次,要科学配方施肥,控氮增磷补钾,增施农家肥,补施微肥;并重点防好晚疫病、病毒病和地下害虫,以此来降低损失,提高生产效益。

6、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100万亩马铃薯产业基地建设任务的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市上成立以市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市农业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市农技站、农科所和县区农业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建设基地方案制定、组织运行、任务落实、技术指导、种苗供应、大田生产和技术宣传培训。各县作为一把手工程相应成立组织协调领导机构,落实任务,办好样板,抓好示范引导,督促检查,验收和评比,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切问题,保证该项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6.2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采取“行政引导,企业参与,项目扶持,农技唱戏”的运作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积极与科研院校,投资企业,专业协会等涉农力量的结合,使他们成为联结政府、服务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把农技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网络优势与企业的研发、资金、市场、掌握物化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出钱、专家唱戏、农民受益。”一是种苗生产供应采取市场运作方式,招商引资,成立种苗有限公司,按需生产,保质稳价,及时供应;二是马铃薯产品生产购销,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确保企业原料供应,保护农民利益。

6.3扎实抓好示范点。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对确定的重点乡镇,要加强农技综合服务站技术力量配备,抽派精兵强将,充实基层推广队伍,保证每个村有1名马铃薯技术专干,全面负责所包村的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同时,将任务完成情况和产量水平高低,作为技术人员年终考核的依据,真正把示范点办成是大面积推广的高产典型,是技术干部的练兵场,是衡量技术水平的监测站。

6.4搞好科研推广。马铃薯栽培技术在我市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积累了一套成功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但是,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连年大面积的种植,病虫害、重茬、品种退化等问题给科研和推广带来新的课题。市上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全面负责脱毒种薯生产,新品种推广,高产栽培等技术,及时发现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始终站在技术科研和推广前列,从品种密度、施肥、防治病虫、窖藏保鲜等生产环节,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规范种植水平,逐步形成一套高产高效马铃薯栽培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6.5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全面实施科教兴农、科教兴薯战略,加强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探索农民培训新体制,新机制,广泛组织农技人员围绕《规划》确定的优势区域,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加强示范引导,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科学务薯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

6.6组建马铃薯专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按照民办、民营、民管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原供销系统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每个乡镇组建一个马铃薯专业协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通过专业协会,向农民提供优良种苗,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组织农民按计划生产,推行订单生产,负责马铃薯购销。

6.7推行马铃薯生产科技承包制。一是将马铃薯每年生产任务按市、县、乡三级承包,层层签订承包合同,将任务落实到乡村,分解到个人,实施到田块;二是制订科学的考核管理办法;三是严格奖惩。在每年的年初和年终,组织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和评比,把完成好的乡镇作为领导和包抓技术人员职务(称)升降(聘任)和奖励的依据,对完成任务差和弄虚作假的乡镇领导和包抓技术干部除通报批评教育外,对情节严重者,进行降职任用和降低聘任,真正体现能者上,庸者下,充分发挥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

下载宁蒗县跑马坪乡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晚疫病防治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蒗县跑马坪乡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晚疫病防治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蛇头乡马铃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含五篇)

    做好土豆发展文章拉伸特色产业链条——大蛇头乡马铃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大蛇头乡党委书记郭俊生大蛇头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忻黑线横贯全境。全乡总面积为148.74平方......

    湖坪乡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湖坪乡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乡油茶产业发展工作作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和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全乡共有林地亩,未造林利用的荒山荒坡亩,根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