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蛇头乡马铃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做好土豆发展文章拉伸特色产业链条
——大蛇头乡马铃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大蛇头乡党委书记郭俊生
大蛇头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忻黑线横贯全境。全乡总面积为148.74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全乡总人口8539人,在册耕地面积3.4万亩,林地面积11万亩。由于全乡地处野鸡山腹地,地高气寒,资源匮乏,以种植土豆、红芸豆、莜麦、胡麻、大豆等植物为主,其中,土豆是全乡最主要的粮食及经济作物。
在工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纯农业乡镇的发展靠什么?怎么办?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思路决定出路,高度决定视野,要实现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就必须立足农业发展的实际,认真分析和深刻把握制约发展的因素,理清思路,找准症结,在发展中抢抓机遇,实现越位赶超。由于我乡丘陵地多,气候冷凉,加之全乡群众素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定的马铃薯生产技术,所以马铃薯种植业一直以来是我乡农业产业中的重头戏。以2011为例,农村经济总收入19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0元,其中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收入1318万元,占总收入的68.6%,第一产业中又以马铃薯种植为主,占到全乡种植业的73%。近年来,我乡以县委实施五大建设,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为指针,依托山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建设项目,建成了吴家沟、草子寨、上寺焉、赤弯子为主的2000亩种薯扩繁基地,并鼓励发展散户种植,全乡2011年种植马铃薯16500余亩,生产优质马铃薯3.32万吨,已成为全县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为巩固发展这一特色产业,仅就其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调研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土地流转期限短、规模小,经营土壤意识淡薄。
大蛇头乡全乡耕地面积为3.4万亩,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50%——65%之间,马铃薯的总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60%——80%,占到国民收入的40%——60%,是全乡最大的马铃薯产区。然而,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在20亩以上的大户,有8亩以上的土地是租种或代耕出去打工亲友留下的土地,一般是一年一租。主要劳动力是留守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种植规模小。近年来由于马铃薯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经济和技术效益显著提高,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结果许多地块连续多年种植马铃薯,土壤中马铃薯所需的营养元素严重失衡,病虫害在土壤中聚集越来越多,引起马铃薯单产和品质连续多年不断下降,已成为限制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2011年我乡马铃薯大面积出现早衰,病害,导致减产幅度达37.5%——50%。为此,对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轮作倒茬引起了村民的热议。
2、品种单
一、更新慢,种薯短缺,价格高。
目前全乡马铃薯主要以康农薯业栽培的克星1号脱毒种薯种植为主,品种单一,早熟品种、高淀粉品种、加工专用品种等马铃薯鲜有种植。尽管近年来对种薯品种进行脱除感染病毒,恢复品种种性,延缓品种退化等脱毒技术措施,但品种整体退化趋势不可逆转,品种更新慢。
全乡脱毒种薯面积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59.4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种薯栽培企业的生产能力有限,脱毒种薯供应能力严重不足,价格高。经测算,全乡马铃薯每年播种面积按1.6万亩计算,平均每亩需种薯按100公斤计算,每年需要2级脱毒种薯160万公斤;但种薯生产企业年生产脱毒种薯产量不足。二是繁种、供种体系混乱,没有县、乡从基础种到合格种的明确职责分工;许多农民不经考察盲目调种,生产种薯,导致生产上仍旧出现品种混杂、退化等现象。三是种薯生产基地不能按规划实施,在规模、规范化程度、管理等方面都不够科学合理;种薯田与大田种植面积比例不协调;基地建设没有按照各类型品种的适宜生态区域布局。四是缺乏有效的病毒检测手段和健全的质量保证措施,很难保证脱毒种薯质量。
3、产业化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
我乡马铃薯生产以分散形式的小户经营为主,一般每户种植5——20亩,且大部分种植在山旱地上,由于优良种薯缺少,价格又高,通常每户农民同时种植几个品种,产品混杂较重,没有生产标准;山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还是延用过去广种薄收种植方式,没有把抗旱保墑,合理施肥等先进技术结合进去,至使单产多年没有较大提高;在能使用农业机械的地区,由于每户种植面积小,资金缺乏,没有能力购买使用多种农业机械,至使有的农民种马铃薯种一个月,收马铃薯收一个月,有许多马铃薯被冻烂在地里;
马铃薯的贮藏主要是农户小土窑式的贮藏,通风散热,保湿条件不具备,贮藏保鲜技术推广运用速度慢,贮藏质量难以保证。经常发生烂窑,严重影响到了马铃薯的品质和农民的收入。
全乡没有大型淀粉加工厂,仅有家庭粉坊5家,年加工转化能力不足万吨, 产品主要以淀粉、粉条为主,加工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效益低。单一的淀粉加工使马铃薯加工转化停滞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马铃薯全粉、雪花粉、薯条、薯片等精深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加工尚未县城规模,严重影响了产业链条的延伸。马铃薯基地建设主要由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差,订单生产面积小,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
4、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从全县看,土豆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等基础建设条件差,运行机构不完善;高新技术人才短缺,科研经费不足,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相对滞后,致使科技普及率低,使土豆产业的发展速度受到限制;土豆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协会、经纪人、中介组织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订单农业,鲜薯销售价格主要由收购商控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无法控制终端市场,不能满足全县土豆产业发展需求。
二、相关建议与对策
1、抓规模,搞好薯业区域布局
凭借自然优势和商品效益优势,统筹规划,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将其作为主导产业,抓住不放,优先发展。创新观念,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破解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农户
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把土地作为资本,以土地运作资本、运作技术,引导农民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推动马铃薯种植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通过保障。
依据资源条件和品种特点,搞好区域布局,合理分布:土质肥沃有浇灌设施地段栽种喜肥喜水的早熟品种为主;临近集镇市场的村栽种极早熟品种为主;墚地缺水的村以中晚期品种为主。这样合理配置不同用途不同熟期品种的种植面积,有利于缓解市场销售及春秋两季集中争用劳动力等问题,既发挥自然优势,也发挥各品种生物学特性的优势,既提高商品效益优势,又大大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走向区域化规模化。
2、抓科技,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要使这一特色产业稳产、高产、高效,就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要在培训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狠下功夫。在技术培训方面,以康农薯业和县农委为主,充分发挥马铃薯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加强扶持和资金投入,使之在技术指导、知识培训、信息销售方面进一步发挥功能作用,并聘请省、市专家现场咨询,分期培训,每年专业技术培训达到1500人次。
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面,按无公害要求,一是不断引进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引进推广生物肥,低毒高效农药,使之尽快全面符合生产无公害产品的要求,保障该产业稳步发展。
借鸡生蛋,通过招商,联合有实力的厂家在我乡建立马铃薯繁种基地,如北京薯协的乔永军能在张家口以北三百多公里的商都(内蒙)的荒原上建立现代化薯业基地,也能在我县建立同样的基地,且我处的土壤自然条件优于他处。这样可一步到位,直接与现代化薯品加工企业接轨,少走弯路。同时,搞好产品的推介工作,积极参加省及全国性的农博会,印制不同规格包装袋(箱),提升“厚土坊”牌商标的知名度,打好品牌效应。
3、抓销售,搞好鲜薯品牌战略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是加工,只有加工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拉动该产业稳步持续发展。在产品销售方面,大打品牌战略,使品种、质量、管理、经营等方面上档次、上水平。我乡打造的“厚土坊”牌马铃薯商标已报请工商局注册。今后,我们要在宣传这一品牌上加大力度,树立名牌形象,发挥名牌效应。在绿色标识,精包装上做好文章,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质量,打入各大超市,争取部分出口,拓宽销售渠道,带动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我乡年产3.32万吨,自留和外卖种薯1.75万吨,尚有
1.6万吨需鲜食上市,全县大概总共有35万吨鲜薯随着市场艰难行走。全县乃至全市至今也没有薯品加工企业。因此,加大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建立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尤为必要和紧迫。搞活流通是我乡马铃薯走向产业化的切入点,只有抓住这个产品流通关键,马铃薯产品就有了销路,有了市场农民就有了效益,有了效益农民就有了生产积极性,就会扩大规模,形成基地。为此要积极争引立项资金,建成一个大型马铃薯批发市场,填补晋西北空白,使之成为山西最大的马铃薯集散地,畅通销路。
4、抓招商,搞好马铃薯深加工
走出去引进来,搞好马铃薯深加工是提高其附加值缓解销售困难的一个有效办法。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力争在二、三年内真正建起一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和一个大中型马铃薯销售市场,带动该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与康农薯业、宜芳食品等龙头企业合作,争取项目。同时鼓励发展淀粉加工、粉条加工等小型企业,多渠道促进马铃薯转化增值。继续搞好网上销售和发挥经纪人作用,拓宽外埠市场,彻底解决薯农的后顾之忧。
5、抓基础,加强设施建设
作为我乡特色产业的马铃薯,已在我乡“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为主导产业,每年以500亩的速度递增。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我乡以抓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工作思路,加强基地建设:一是在南道沟3个村开发治理5000亩土地,打井150眼,修田间作业路10公里,搞好节水灌溉,保障1万亩马铃薯旱能栽种,缺雨能浇,实现稳产高产。二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搞好示范园区建设,每区连片种植马铃薯3000亩。三是积极引进推广马铃薯播种、收获等农机具的应用,向机械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四是新建现代化标准薯窖,推广马铃薯保鲜技术,解决马铃薯一拥而上的上
市局面,根据市场走势分批次上市。解决加工企业马铃薯储存难题。
6、建立新型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
建立新型合作社首先可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农户统一供应种苗、农资和饲料等。统一农产品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还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强化农民的社会分工和合作的意识。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企业与农户签订马铃薯购销合同、科研单位和农户间签订种薯扩繁购销合同、农户自行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的统一种植、共同销售模式、农户和经销商签订供销合同等模式。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土豆种薯繁育机制。
7、文化渲染、扩大马铃薯影响力
马铃薯产品最终是要走到消费端口的,消费方式对马铃薯的消费量有着根本性的影响,鉴于目前国内鲜薯消费是主流的现实,所以强化本土消费方式,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结合我县马铃薯食物50余种传统制作方法,弘扬地域饮食文化之灵魂。同时,不失时机的体验马铃薯西餐的消费习惯,领略西餐文化之精髓,把全乡马铃薯推向产业前锋。积极凝练独具岚县特色马铃薯文化,依托编著岚县马铃薯史话、持续举办马铃薯节、开展马铃薯生产竞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弘扬我乡马铃薯文化。通过马铃薯文化带动马铃薯产业的走向高品位的产业之列。
综上所述,大蛇头乡实现马铃薯产业化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还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实现工作中改进和解决。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乡村干部及广大种植户不断更新观念、扎实苦干外,更离不开上级政府以及各大科研院所和加工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精诚合作。在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狠抓一个“薯”字,突出一个“忧”字,体现一个“精”字,切实将这一特色产业做深做细,做大做强,为振兴大蛇头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齐谋共为,与时俱进,扎实工作。
第二篇: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县情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京、津。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0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全县年均气温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620.7小时。我县由于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较严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和棕壤土,土层深厚,疏松,所有这些土壤、气候特性都适宜马铃薯生产。
历年来全县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谷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位居全县第二。马铃薯一直是赤城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得到了稳步发展。
2014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0%,马铃薯种植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11000-16000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8000吨以上。因此,可以说,马铃薯是赤城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赤城县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二、马铃薯生产情况与加工情况
2014年,我县马铃薯播种面积7.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9.8%,全县规模500亩以上的有3片,分别是:赤城县润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赤城县旭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州乡。
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早大白、荷兰薯7号等,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该品种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60-65天,结薯集中,品质好,适应性较强,大中薯率(商品率)高达90%以上。一般亩产1500公斤,高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马铃薯已成为全县山区特别是山区农民菜兼粮、饲料的主要来源。
1、马铃薯加工情况
我县商品薯加工转化方面几乎是空白,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大多是一些农村小作坊,时停时干,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能用来加工一些少量的淀粉和土豆粉之类,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2、存在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没有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经费缺乏,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
(2)开发利用方面
没有规模的加工企业,商品开发程度低,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3)销售运输方面
全县无专门的、大型的批发市场作为中转,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
3、需要政府扶持
(1)对商品薯种植基地建设所需节水灌溉设施、大型农机具、机井配套设备进行补贴。
(2)给予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权,切实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对已形成规模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资金、设备、设施上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对举办好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以奖带补的政策,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全力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在银行信贷方面给于优先支持。
三、马铃薯贮藏情况
1、现状
我县马铃薯储藏总量约为10000吨,其中农户土窖储藏总量为2000吨左右,其余的都是由企业储藏。储藏能力较大的企业不多,亚欣农贸有限公司是其中最大规模的,储藏能力为5000吨,其它还有些规模较小的储藏能力都在几百吨左右。
2、存在问题
储存能力大的企业少,建设标准不高,在储贮过程中由于温室湿度控制不好,导致烂窖率较高(10-15%),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对种薯影响更大,造成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3、下一步工作目标
加大对马铃薯储藏企业的扶持,提高储窖建设标准,降低马铃薯在储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较少损失。
4、需要政府扶持
实行种薯和商品薯储窖补贴政策,补贴金额为标准造价的30%~50%。
第三篇:海伦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海伦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海伦市是全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有马铃薯生产的悠久历史。在我市耕地中,有70%以上的耕地适宜马铃薯种植,并且土质肥沃、疏松,水份、养份条件好,非常适于马铃薯生长,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广阔前景。
一、马铃薯产业现状
(一)生产情况
1、总体情况。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54.6万吨,总产值5.46亿元,分别是“十五”末期的71.4%、86.7%和2.17倍。2011年种植面积33万亩,是“十五”末期的78.57%。“十一五”期间面积100万亩,产量180万吨,年值平均递增幅度10%。2005年马铃薯亩投入521元,是大豆280元的1.86倍,是玉米350元的1.49倍。马铃薯亩效益229元,是大豆197元的1.1倍,是玉米210元的1.09倍。2006-2010年马铃薯亩投入766元,是大豆330元的2.32倍,是玉米400元的1.92倍。马铃薯亩效益533元,是大豆260元的2.05倍,是玉米240元的2.22倍。2010年马铃薯亩投入932元,是大豆486元的1.92倍,是玉米596元的1.56倍。马铃薯亩效益868元,是大豆122元的 7.1倍,是玉米204元的4.2倍。
2011年马铃薯亩投入1011元,是大豆506元的1.99倍,是玉米620元的1.63倍。马铃薯亩效益889元,是大豆160元的5.5倍,是玉米233元的3.8倍。农民种植马铃薯2005年平均效益148元,占纯收入比重5.37%。2005-2010年平均效益205元,占纯收入比重4.62%。2010年平均效益400元,占纯收入比重5.97%。
2、专品种生产情况。2005年种薯种植面积3.22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7.7%,产量4.97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7.9%,产值3976万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15.8。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4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3%,产量23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36.5%,产值9000万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35.7%。鲜食马铃薯面积15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5%,产量24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38.1%,产值1.2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47.6%。2006-2010年种薯面积6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24%,产量11.1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25%,产值1.13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27.6%。加工型马铃薯面积9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6%,产量16.6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36%,产值1.1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26.9%。鲜食马铃薯面积10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40%,产量18.5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40%,产值1.85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45.3%。2010年种薯面积6.53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21.77%,产量12.03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22.03%,产值1.68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28.3%。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2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40%,产量22.2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40.07,产值1.44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24.3。鲜食马铃薯面积11.47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8.23%,产量21.2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38.3%,产值2.8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47.2%。2011年种薯面积6.77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20.5%,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5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45.5%,鲜食马铃薯面积11.23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4%。
3、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情况。2005年建合作社2个,入社农户40户,经营面积1000亩,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0%。规模化生产基地7个,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1个,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1%。2006-2010年建合作社6个,入社农户130户,经营面积12000平方米,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0%。规模化生产基地25个,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3个,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2%。2010年建合作社5个,入社农户150户,经营面积6000亩,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0%。规模化生产基地7个,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4个,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1%。2011年建合作社5个,入社农户155户,经营面积6500亩,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0%,规模化生产基地8个,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4个,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8%。
4、生产用种、技术、农业机械等情况。2005年主栽品种克新13号,脱毒种薯覆盖率33.2%,专用农业机械数量933台(套),农机化作业率60%,其中整地机械化作业率90%,播种及中耕机械化作业率53%,收获机械化作业率30%。2006-2010年主栽品种克新
13、克新15,脱毒种薯覆盖率 57.6%,专用农业机械数量2800台(套),农机化作业率70%,其中整地机械化作业率90%,播种及中耕机械化作业率80%,收获机械化作业率60%。2010年主栽品种克新
13、延薯4号,脱毒种薯覆盖率78.2%,专用农业机械数量2900台(套),农机化作业率80%,其中整地机械化作业率90%,播种及中耕机械化作业率85%,收获机械化作业率65%。2011年主栽品种克新
13、延薯4号,脱毒种薯覆盖率83.6,专用农业机械数量2800台(套),农机化作业率85%,其中整地机械化作业率90%,播种及中耕机械化作业率80%,收获机械化作业率70%。
5、生产、水利及储藏设施情况。2005年生产种薯用温室面积560平方米,网棚面积5000平方米,储窖(库)2000个,窖(库)存能力24000吨,年均存储马铃薯20000吨。
2006-2010年生产种薯用温室面积 650平方米,网棚面积7000平方米,储窖(库)2100个,窖(库)存能力25000吨,年均存储马铃薯数量23000吨。2010年生产种薯用温室面积650平方米,网棚面积15000平方米,储窖(库)2700个,窖(库)存能力40500吨,年均存储马铃薯数量37000吨。2011年生产种薯用温室面积 650平方米,网棚面积17000平方米,储窖(库)3000个,标准储藏窖1个,1000平方米,窖(库)存能力60000吨,年均存储马铃薯50000吨。
(二)加工情况
2010年博润公司,设计年加工原料12万吨、产品15000吨,实际加工原料8万吨、产品1万吨,主要产品是银霞牌精淀粉,销售市场遍及北京、上海、东北三省、香港等地,主营业务收入3587万元,利润560万元,税金354万元。2010年新龙公司,设计年加工原料7000吨、粉条2250吨、粉面2000吨、粉丝300吨,实际加工原料6000吨、粉条1500吨、粉面2000吨、粉丝200吨,主要产品是华龙牌粉条、粉面、粉丝,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东北三省、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等地,主营业务收入400万元,利润60万元,税金38万元。
(三)销售情况 2005年各类马铃薯本地销售量29.5万吨,外销量:种薯3.5万吨,鲜薯30万吨。2006-2010年各类马铃薯本地销售量13.8万吨,外销量32.4万吨。2010年各类马铃薯本地销售量14.2万吨,外销量:种薯8.4万吨、鲜薯32万吨。2011年产地批发市场数量1个,各类马铃薯本地销售量18.9万吨,外销量:种薯8.8万吨,鲜薯35万吨。
(四)科研开发情况
我市具有标准化脱毒种薯生产研究所——广友马铃薯种业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98年,是集马铃薯育种、种薯脱毒快繁、标准化栽培、贮藏和贸易于一体的民营马铃薯研究所,该所占地6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220平方米;组织培养室220平方米;办公室220平方米;种子储存库3000平方米;种薯堆放场地2万平方米。2009年续建马铃薯周转库房1500平方米,晒台2000平方米,围墙400延长米。技术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脱毒试管苗全程由黑龙江省农科院检测。广友马铃薯研究所下设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科研室,拥有实验室、组培室、灭菌室、全日光节能培养室及较大规模的繁种基地。建有原原种生产网棚、原种生产防虫网棚、半地下式种薯贮藏窖,并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先后选育扩繁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年生产脱毒组培苗30万株,栽培生产微型薯100万粒,2009年种植原种一代1350亩,原种二代14500亩。年生产原种一代1400吨,生产原种二代17000吨,良种一代2000吨。未来5年微型薯及原种一代生产规划,繁育生产微型薯200万粒、原原种基地发展2000亩,原种一代2万亩。品种为克新13号、早大白、尤金等。
(五)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及取得的成效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一是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海伦市地处松嫩平原东北端、小兴安岭西麓,属大陆性季风气侯,冬季严寒漫长,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无霜期为120天左右。土壤类型为黑土占81.53%,草甸土占17.77%,土质及养份条件非常适于马铃薯生长,马铃薯产业拥有较大发展空间。二是具有优质的马铃薯脱毒良种。全市种植的马铃薯良种为极早熟品种“东农303”和高淀粉品种“克新12”。其中“东农303”生育期日数60天左右,淀粉含量13.1-14%,维生素C为14.2毫克/100克,鲜薯抗病、抗逆性强,亩产1800公斤以上,适于食品加工和出口。“克新12”生育期日数85天左右,淀粉含量17.6%,高抗晚疫病,亩产1800公斤左右。三是产业化发展已经起步。目前我市马铃薯产业化模式正在形成,产业化发展正在起步。我市马铃薯在加工上有龙头企业博润精淀粉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鲜薯12万吨,在生产上采取与相关企业订单生产、合同收购,保护农民的利益。还通过专题推进、政策扶持等措施,构筑了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乐业、祥富、东风等十几个乡镇为基地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化框架。四是技术条件趋于成熟。我市有多年的马铃薯技术攻关积累,有脱毒种薯的繁育设施和繁育体系,有马铃薯研究推广体系,成熟的技术条件为我市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由于我们在马铃薯生产上严格选择地块、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增加了项目区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2009年我市项目区马铃薯实现销售收入6933万元。其中:原种繁育面积4720亩,总产8664吨,实现销售收入1040万元;良种繁育面积36791亩,总产53572吨,实现销售收入5893万元。近两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每年都出台“一号文件”,给予了农民很多政策支持,加快了农民增收的脚步。在种植业收入效益得到较大提高的前提下,薯产业的增收作用凸显了出来,发展薯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据测算,马铃薯亩投入250元,按照亩产3000斤,每市斤0.25元计算,亩收入可达750元,去掉费用亩纯效益500元左右。按马铃薯的垧纯收入最低5000元计算,将比大豆增收近千元,可以说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在乐业的长山村、青山村、勤荣村,祥富镇的永经村、永强村,海北的南河村、南华村这样的专业村,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薯产业,有些农户的全部收入都来自薯产业。
二是加快了马铃薯产业化进程。我市现有中国黑龙江省海伦博润精淀粉有限公司,该公司年加工马铃薯精淀粉2万吨,对马铃薯原料的需求逐年增加,种植规模的扩大,将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以此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我市乐业乡的长山村、民乐村以及祥富镇的永耕村、永强村等十几个村已有近百家的马铃薯粉面、粉条加工厂,这些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将为我市明年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迎来机遇,这样既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保证了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拓宽了营销网络。通过网上销售、媒体各大报纸宣传,产品生产营销体系不断健
全和完善,营销网络不断扩大,我市在吉林、辽宁、等地建立了稳定的种薯和其他各级种薯销售体系网络。今年项目区所生产的马铃薯种薯,除解决本市用种外,其余将全部远销到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特别是早熟品种已辐射到了浙江、南宁、山东、山西等地,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四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随着农民市场经验的积累,他们发现小家小户单枪匹马闯市场风险极大,有时好产品卖不到好价钱。乐业乡长山村农民经纪人李俊发现,本乡的农户在销售薯产品时,农户之间互相压价,互相封锁信息,导致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为此,他组织成立了长山村马铃薯淀粉经销协会,统一销售价格,有效保证了农民收入,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稳固的桥梁。伦河镇东伦村的张世伟,带头组建了薯菜协会,为农户提供技术、优良品种、销售信息服务,会员达100多人。目前,全市薯菜协会达20个,有效地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突出问题
1、种植户思想上有顾虑。通过与乡村干部和农民种植户交谈,得知农民对现在的龙头企业现状、经济实力和兑现能力等方面都不太了解,不敢贸然种植,即使种植了也不愿当基地,不愿签定单。不少农民还对前些年龙头企业资金兑现难留有较深的印象,心存余悸,对马铃薯基地发展信心不足。
2、乡村两级积极性不高。通过调查了解到,乡村认为在当前农村新形势下,对农民缺乏约束力,从这些年的情况看,落实基地面积需要一定的投入,这在乡村财政紧张,企业又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况下,象过去那样落实基地面积十分困难,乡村干部对发展薯产业基地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
3、龙头企业牵动能力不强。为提高薯产业产业化水平,我市先后建设了乐业的华达集团,爱民乡的四通精淀粉公司,博润精淀粉有限公司。华达集团以生产粉丝、粉皮、淀粉等产品为主,四通公司以生产淀粉为主,由于管理、资金、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先后停产。从调查情况看,企业与基地还没有真正实现有效对接,还存在依靠政府的想法,不仅造成基地面积落实难,而且还加大了农民的抵触情绪。同时,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满足马铃薯精深加工的需要。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采用大型农机具进行秋季深松整地。深松深度达到35厘米以上,为马铃薯块茎生
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2、大力推广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近几年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均在70-90%,较普通薯
增产20%以上,主栽的中晚熟品种为克新13,海薯1号,克新
18、克新19。早熟品种有早大白,尤金等。
3、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年推广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0%左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马铃薯产量。
4、加强田间管理。根据马铃薯不同时期的生育特点,及时进行铲趟管理,做到二铲三趟,并且及时防治马铃薯早、晚疫病。
5、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工作。在农闲季节,根据种植户的需要,组织技术人员到乡、村进行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同时在作物的生长季节,有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三、“十二五”产业规划
(一)发展形势及优势分析。近年来我市马铃薯生产得到稳步发展,优势产区得到了
巩固,新区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品种更新步伐加快,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种薯繁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马铃薯将逐渐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将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海伦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有着较大的优势:
1、基地生产规模稳定。海伦是全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土质肥沃、疏松、水份、养份条件好,有70%以上的耕地适宜马铃薯生产,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每年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都在40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据统计,今年全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33万亩,总产将达到62.7万吨,分布在全市的各乡镇,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7个,乐业、东林、东风、祥富、海北等乡镇种植面积都在3万亩以上,其中乐业乡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约占全乡耕地面积的41%,居全市之首位,是全市重要的薯产业基地。
2、马铃薯脱毒良种优势明显。目前,全市建立了以“海伦一号”为品牌,以市第一良种场为依托的种薯繁育生产基地,其中原种种植面积225亩,一级良种生产面积3000亩。同时,第一良种场与东北农大、省农科院合作,已经能够利用网室繁育生产一代、二代良种。我市的“海伦一号”种薯在辽宁、内蒙古等地的种薯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的带动下,出现了部分农户在海伦农场、红光农场包地繁育种薯的局面。一良种场的一名职工在红光农场包了150亩地,繁育“海伦一号”种薯,在沈阳市建立了自己稳固的销售市场,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3、标准化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全市马铃薯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以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为科技依托单位的技术指导下,建立起了品种选用、精量点播、科学施肥、防病灭虫、适时收获的标准化作业生产体系。同时,还建立起了覆盖面大、专业性强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推广指导体系。全市形成了以市良种场为中心,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以马铃薯专业户为骨干的技术推广指导体系,初步形成了种薯优良化、种植区域化的马铃薯生产格局。
4、加工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几年来,为了进一步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经营,把马铃薯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化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对薯产业的产业化经营之路进行了有益的偿试和探索,先后兴建了乐业华达集团,爱民四通精淀粉加工企业。哈尔滨和丰糖业有限公司在我市投资兴建了年加工能力1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企业——博润精淀粉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银霞牌马铃薯精淀粉,产品销往哈尔滨、成都、北京等地。今年春季博润精淀粉有限公司通过“三优一定”(三优即优惠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优先提供技术服务,优先收购薯产品。一定即确定保护价格,随行就市收购)的措施与农户签订基地面积6万亩。同时各乡镇出台优先帮助贷款、减免税费等扶持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鲜薯的加工转化能力。乐业乡把发展粉坊作为对村干部的单项奖励,每年给300—500元的奖励,全乡大粉坊达80个。祥富镇优先为马铃薯种植大户解决贷款全年达20万元。具备了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乐业、祥富、东风等十几个乡镇为基地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化雏形。目前,全市已发展马铃薯专业村4个,户办联办粉坊1100多处。
(二)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突破,不断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良种化种薯、产业化经营,坚持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生产的协调发展,扩大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力争把我市马铃薯产业做成“十二五”期间农业的一个全新的发展亮点。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种植面积将达到45万亩,建成2个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优势区域内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亩增产10%以上,亩增值150元。全市马铃薯商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初步实现由原料输出向产品输出,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化。到2015年,使项目区种薯扩繁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脱毒种薯的覆盖率、统供率达到90%以上。亩产目标:原种亩产2吨,良种亩产2.5吨;总产目标:原种总产3万吨,良种总产25万吨;亩增产目标: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亩增产20%以上;亩增收目标:亩增收200元以上。
(四)发展重点。突出乐业、祥富、东风、海北等乡镇的发展优势,尽快建成马铃薯种薯生产以及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专用型生产基地。
(五)主要任务
1、建立完善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一是抓好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搞好试管苗、原原种生产,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保证全市生产用种。二是加快优质专用高产品种的选育和开发。与科研院校加强协作攻关,力争5年内引育出2-3个优质高产新品种,推进种薯更新换代。
2、建立规范化的科学推广体系。一是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在适宜地点建立千亩以上高产示范基地。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规范化种植示范网络。二是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大面积连片种植,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基地建设的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马铃薯深耕、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机械以及喷灌、滴灌设施的应用。力争3--5年,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
3、建立完备的现代化加工体系。一是调整加工业结构,提高加工深度。在重点抓好淀粉、粉条、粉皮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粉、变性淀粉等重大项目的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拓新的加工领域和营销市场。同时,加速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增容扩产,选择一批起点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促其成长壮大。三是在资金、技术、市场销售多方面给予粉条、粉丝、粉皮、粉面加工支持,提高其组织化、专业化程度。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加工“专业乡”和“专业村”。
4、建立新型的市场营销体系。一是按照现代化市场建设要求,开展马铃薯信息收集、查询、发布内容,分析全国马铃薯市场行情、发布价格信息,为企业和农户明白销售提供指导。二是积极搭建交易平台,通过组织参加马铃薯商品交易洽谈会、举办马铃薯文化节等多种形式,拓宽营销渠道,促进产销衔接。积极发挥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民间经纪人和营销大户的作用,推进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贮藏能力建设。采取气调库、储藏库(窖)多种方式结合,使马铃薯实际储藏能力进一步加强。
5、建立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市农科所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强内引外联,努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马铃薯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从种薯繁育、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
(六)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到位。为了抓好马铃薯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副市长许洪飞担任,副组长由农委主任王忠波担任,成员由农委、财政局、审计局、农业中心以及项目区所在乡镇主管业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制定方案、检查指导、总结验收等项工作。同时,成立技术指导组,从市农技部门中抽调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并确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2、技术指导到位。一是抓好技术培训,提高种植马铃薯的科技水平,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二是认真办点,根据我市不同乡镇、不同种植模式,分别办好马铃薯种植样板,有针对性地指导繁育基地生产工作。三是抓好常规技术措施的普及和推广,引导繁育户的防控防病工作。
3、工作程序到位。为了全面掌握项目区实施情况,我们将设计马铃薯项目实施区域图,并要求项目区所在乡镇要有任务分解表,村里要有种植户清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把种植图、任务分解表、种植户清单统一装订成卷,归档管理。
4、政府宣传到位。我们将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等多种媒体向广大农民、基层干部宣传马铃薯种薯生产政策,提高农民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应用脱毒种薯、发展马铃薯生产的积极性。
5、资金管理到位。为了保证马铃薯产业的顺利实施,达到资金专款专用的目的,我市农委、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部门将对有关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严防截留或挪用。
四、意见与建议
1、国家及省、市在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实施补贴的基础上,也应对马铃薯种植进行补贴,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地方科研院所虽然也积极探索培育马铃薯高产品种,但由于技术力量及条件不足,进展不快,建议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院所能够在技术服务上给予地方科研院所以指导。
3、发展马铃薯种植,离不开民间协会组织,建议国家及省、市能够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倡导、扶持农民成立马铃薯产销协会。
4、地方虽然有马铃薯加工企业,但距离龙头标准仍然有一定距离,建议国家及省、市能够对这部分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使企业真正发挥作用,引带地方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发展。
第四篇: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调研报告
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沿山贫困乡镇作为扶贫产业开发的主战场,按照村有一个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思路,立足干旱缺水实际,积极开发适宜资源、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马铃薯产业,为沿山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开发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一、基本情况
我市28个贫困乡镇,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海拔2000米以上的浅山区,气候阴冷,无霜期短,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2400毫米以上,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60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的25%和55%,人均保灌面积0.5亩左右。长期以来仅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由于无支柱产业支撑,农民脱贫致富步履维艰。在新世纪扶贫开发中,沿山贫困乡村依托 全市“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在8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带动下,马铃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促农增收脱贫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市马铃薯产业初步形成了“脱毒有中心、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储藏有设施、销售有市场”的产业格局。一是基地规模逐年膨胀。形成了以山丹马场、大马营、霍城、顺化、丰乐等乡镇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以顺化、丰乐、南古、新坝、大马营、霍城、李桥、陈户等乡镇为主的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以洪水、位奇、清泉等乡镇为主的菜用鲜食薯生产基地。二是种植技术日趋完善。在重点推广机械化作业的同时,逐年总结完善种植技术,形成了机械起垄 ? 点播 ? 覆膜 ? 膜上覆土等配套技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三是新品种引进逐年增多。在重点抓好大西洋、陇薯系列品种推广的同时,市县农技部门与省农科院、外地种薯生产企业积极协作,引进一些适宜我市栽培的马铃薯良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耐储运的品种在我市示范推广。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稳定在44万亩以上,其中沿山贫困乡村35.2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5万亩,年产微型薯2500万粒。全市建
成“六个万亩乡”和“十个千亩村”和25个科技示范点,现有马铃薯储藏库66座,贮藏能力达到21.95万吨,马铃薯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1%。全市有马铃薯专业经济组织47个、马铃薯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马铃薯12.7万吨,2010年,生产马铃薯10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总利润7.9亿元,马铃薯产业为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809元。
二、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考核。市县成立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挂项领导,逐级靠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县马铃薯产业领导小组将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各责任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完善蹲点技术人员管理办法、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和报酬待遇与绩效挂钩等鼓励措施。市县产业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和试验示范点建设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准确掌握龙头企业的产销情况;结合“四送一训”活动,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2.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为增强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各县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种薯进行补贴,对全粉加工型品种(大西洋、克新)给予每公斤0.8元的补贴;对“万亩乡”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千亩村”,每亩补助120元;对投资兴建5吨到1000吨贮藏设施的农户和企业给予500元至5万元的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相配套的动力机械倾斜,在马铃薯主产区优先保证灌溉用水,年底对种植大户和高产大户进行表彰奖励。
3.加大技术推广,提升产业水平。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本着“蹲得住、住得下、用得上”的原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马铃薯种薯精选及消毒、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特别是2011年,建立马铃薯综合示范点30个,市县抽调95名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及时指导解决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按照相关法规,制定相应措施,规范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在种薯调运季节,市、县区种子、植检等部门通力合作,查处不法商贩,净化种薯市场。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督察种薯、商品薯的调运、贮备、销售、种植面积落实、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机械种收、病虫害防治、贮藏窖建设、加工、销售等工作的进展情况。
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健全完善了以灌溉和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优惠政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25个,引进新品种11个,推广新技术14项,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深入实施“光盘进万家”和“信息进农家”工程,组织开展科普之冬(春)、科技活动周等科普宣传、科技服务活动,制作发放马铃薯种植技术光盘4万多张,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培训资源,完善以市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院)为主体,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为依托,村级教育培训阵地为补充的三级培训网络,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培训农民82.4万人次。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优质脱毒种薯供应不足,种薯质量检测和质量保证不够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加之本市自身种薯生产供应数量有限,外来客商及部分种植大户大多逃避种子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管,擅自进行引种和使用自产种薯,致使部分质次带病种薯在我市种植,造成死苗、烂种、减产现象,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机械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虽然积极引进推广了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但由于农机具购置投入大,而政府扶持力度有限,机械耕作面积仅仅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60%,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发展。
3、加工能力滞后。全市2011年马铃薯总产预计110万吨以上,而全市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足20万吨,储藏、外销的压力很大。
三、加快马铃薯产业化扶贫的思路
1、立足区域优势,不断壮大马铃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沿山28个贫困乡镇为重点,稳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使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加快我市2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步伐。
2、狠抓龙头,提升产业化扶贫综合效益。一是立足优势,培植龙头。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马铃薯产业搞加工,扶持和培植我市现有的8家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优化环境,引进龙头。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引资策略,吸引外商到我市兴办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三是用好能人,建设龙头。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放手让他们创办马铃薯加工企业。
3、开拓市场,健全产业化扶贫营销网络。一是建立营销网络。针对我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的巨大外销压力,积极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马铃薯营销网络。二是培植流通市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规范内部市场。坚持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场地道路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
4、依靠科技,打造产业化扶贫精品工程。坚持科技推广培训。结合马铃薯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市县农技部门为核心、以乡镇、企业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使种植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5、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化扶贫发展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渠系配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马铃薯基地灌溉条件;大力实施城乡公路通畅工程、进村公路通达工程和村间道路硬化工程,解决农村行路难和马铃薯运输难的问题;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话和通移动电话工程、宽带网络工程、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网建设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6、强化领导,确保产业化扶贫实施到位。切实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和服务。加大对农民创业园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在产业化扶贫中的先进个人、企业、部门,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和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表彰鼓励。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财务风险状况、项目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大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建议在新十年产业扶贫工作中,加大对信息网络、科技服务体系、加工龙头企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脱毒中心扩建、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我市现有的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为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特别是带动沿山群众增收脱贫,做出了较大贡献,请省上选择1-2家,将之确定为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给予扶持。
二是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解决一些企业资金短缺,运行不力的问题,帮助企业搞好融资,增强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对连
片种植大户,在种薯及种薯储藏窖建设上给予扶持,鼓励种植大户和个人建窖,解决马铃薯储存难的问题。对购买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的农户,除享受农机具购买补贴外,每户再给予一定的贷款扶持,协调金融部门和企业、农户完善资金融通机制,进一步推行“小额信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形式,搞好支农服务。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目前一些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较差,农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群众科技意识、产品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履约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技人员组织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人力保证。
(供稿:张掖市委农办 校德阳、刘烨)
第五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报告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报告
一、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色
马铃薯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省定西市从1996年提出实施“洋芋工程”迄今,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自给自足阶段到产业培育、快速发展,进而步入目前的马铃薯产业全面提升四个阶段。到2008年实现了由“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的跨越
多年以来,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北部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河谷川区三个区域化特色生产基地。从之前的小面积种植家家户户只够吃解决温饱到现在的大面积种植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天覆地变化。“十二五”以来,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和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抓两头(种薯扩繁、精深加工)、带中间(品牌营销)、促提升”的发展思路,以提升种薯繁育水平为核心,以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为保障,全力抓好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贮藏设施建设,不断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商品薯生产向良种扩繁转变,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及休闲食品加工转变,营销由传统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安定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定西马铃薯”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安定享誉全国的一张重要名片,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安定人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富民产业。
(一)种植规模趋于稳定,产业效益持续增加。
“十二五”以来,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30万吨以上,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2015年种植面积100.02万亩,因受伏旱和早霜冻影响,总产量达到108.8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24.6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1428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6%。
(二)繁育体系不断完善,良种推广步伐加快
每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以上,积极扶持制种企业发展。全区已建成规模化种薯企业17家,微型薯生产能力达4.5亿粒。同时,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逐步建立了“服务全区、面向全国”的优质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和“政府主导、主体参与、大户引领、多元发展”的良种扩繁工作机制。2015年引进试验新品种43个,建立原种基地2万亩、一级种基地15万亩,全区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了100%。
(三)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有效延伸
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进一步加快了马铃薯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全区共建成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9家,拥有生产线27条,马铃薯精深加工能力达45.25万吨,形成了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为主、比较完整的加工体系。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万吨以上,生产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及薯制品等各类产品11.1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增加值达到1.95亿元。
(四)销售网络持续扩大,营销体系不断健全
按照“区有中心市场、乡镇有初级市场、村有收购网点”的要求,形成了以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为龙头、以集中产区大乡镇78个马铃薯市场为骨干、以304个定点收购网点为辐射的三级市场体系,鲜薯年交易量达68万吨。在此基础上,按照“稳定占领国内终端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思路,先后在广东、上海、成都等省市建立直销窗口52个,年外销鲜薯50万吨以上。以巨鹏公司为龙头的外贸企业快速发展,与中东、欧洲等国外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外贸业务开展以来,年均出口马铃薯及其制品1.1万吨,创外汇1000万美元。
(五)储藏体系更加健全,调节能力明显提升
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大力推进储藏设施建设。全区共建成1000吨以上大型贮藏库135座、100吨以上中型贮藏库664座、10-60吨贮藏窖2280座、10吨以下农户小窖16.2万眼,总贮藏能力达80万吨,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小窑窖”的贮藏体系,提高了马铃薯种薯安全及鲜薯贮藏水平,发挥了淡贮旺销、均衡供应、稳定价格、促农增收的作用。
(六)配套服务更加完善,技术集成日趋成熟
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充分发挥区乡两级农技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引导推动作用,大力推广各类先进实用的马铃薯种植技术。组建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123个,每年引导马铃薯企业在各乡镇建立原料基地30万亩,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安定区在马铃薯种植方面探索建立了“企业投放良种订单建基地、公司流转土地自建基地、中介组织技术指导建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基地”等基地建设模式;探索总结推广了“黑色全膜覆盖+节水灌溉+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被农业部树立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效增产模式并在全国同类地区大力推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率先实行了马铃薯保险并被纳入国家政策性补贴范畴,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薯都”的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脱毒种署生产力居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全国三大主产区、精淀粉加工能力全国最大、市场流通及营销体系全国一流,定西市的气候、土质、降雨等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色白形圆、薯皮光滑、口感醇香、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耐藏,是各种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的上好原料和鲜食外销的优质产品。
二、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
(一)社会认知程度低,推广难度大
人们对绿色有机生态的认识不足。一是农民缺乏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基本素质;二是市民对绿色有机生态概念了解太少,没有形成无污染、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理念,对有机产品不认可,购买不积极;三是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环节多,认证费用高,加之绿色有机食品在价格上的优势不明显,导致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广难度大,整体水平低。
(二)生产投入成本高,发展规模小
由于绿色有机食品对产地和环境的要求高,并且一次性投入是常规农业的2-3倍,而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者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再加上运输,储藏,包装手段落后等诸多的困难。还有有机产品的价格是常规产品的3-5倍,价格影响消费,直接阻碍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销的发展,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发展规模、面积和总量都较小,品种单一,地域分散,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
(三)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能力弱 我市做绿色生态马铃薯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知名企业、知名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四)服务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的生产销售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水务、环保、国土、工商、质监、商务等多个部门,监测机构多但不具有国家评估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资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仍不完善,信息服务不到位,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生产地域辽阔,监管难以全覆盖。
三、大力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态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成果,充分反映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典型,激发企业、业主、农户投入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争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品牌。重点宣传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提高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在市场和消费者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广泛宣传绿色有机生态知识,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树立绿色消费观念,争取社会各界对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广泛关注、认同和支持。
(二)加大领导力度,明确发展定位
绿色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并且我市马铃薯产业占农民收益的30%以上,这事关农民利益和市民健康,是政府“发展我市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一是加强领导。组建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推进领导小组。二是确定目标。以创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示范市为目标,制定全市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区域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县区按市上总体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分步实施。三是全域推进。按照“市上统筹、县区主推、部门牵建、企业主体”的原则,以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为重点,全域推进绿色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标准化认证步伐。四是落实责任。将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发展列入重点工作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督导,逗硬考核奖惩。
(三)加大投入力度,做大产业规模
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提供绿色健康产品,是一项任务艰巨、投资巨大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事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各级财政每年都应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零食产业的专项资金,用于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二是资源整合。尽快建立和完善发展绿色生态马铃薯的基金制度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等,向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迈开步伐,壮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三是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和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并已形成规模效益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推进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向规模化发展。
(四)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产品品质
绿色农业限量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有机农业则完全禁止使用,这对农业科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亟须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一是加强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对有机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生物农药配制技术、良种培育技术、特色产品加工技术深入开展研究。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建立镇(乡)、村“两级”和高、中、初“三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体系和网上信息交流体系,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科学用药技术,促进绿色有机马铃薯产品质量安全,降低自身的污染。三是严格执行标准。按照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生产、加工的操作规程,在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登记卡制度,认真记录造册,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层层把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
(五)加大创新力度,增添发展活力
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是我市具有革命性的农业项目,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机制,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创新发展机制。借鉴国内外发展比较成熟先进的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多学习,多了解有关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的一些好的案例和发展前景,建立良好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创新经营机制。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方式,走工厂式生产、市场化运作之路,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开拓以专卖店、超市为终端的销售渠道和网购、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扩大销售网络。三是创新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已有的科技资源优势,组织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研究开发专用生产资料,引进名、特、优良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企业,搭建“产学研”平台。四是创新监管机制。建立产品追溯机制,落实质量追溯制度、行业自律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实现全程监管,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五是创新激励机制。有机食品价格高,产量低,生产风险与市场风险较大,政府应出台奖励扶持政策,以奖代补,鼓励企业开发绿色有机新产品,对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例如给个5-10万元的奖励)
(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健康发展 民以食为天,绿色健康食品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各级各职能部门要强化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环境保护,严防工业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禁办、停办对大气、水体、土地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所有新上工业项目必须经过环保论证,达到环保标准;对现有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或停产。二是加强农资管控,严禁高残农药。通过建立直通乡村的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种植投入监控机构,对种子、种薯繁育、生物农药、肥料、饲料等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物资供应进行有效管控,严禁残留性高的农药等有害农资流入农村。三是加强源头监控,严抓投入品管理。定期对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空气、土壤、水文的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执法检查人员要深入一线检查指导,严禁化学除草剂、化学农药、化肥、化学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进入生态有机马铃薯生产及加工环节,从源头上根除不安全因素。四是加强市场监管,杜绝不合格产品。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指导营销企业建立健全品牌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工商部门要严厉打击侵犯产品商标专用权的违法 违章和商标违法印制行为,切实维护农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发展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质监部门要加大对绿色有机生态马铃薯产品品牌生产加工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