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铃薯调研报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第二篇: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调研报告
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沿山贫困乡镇作为扶贫产业开发的主战场,按照村有一个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思路,立足干旱缺水实际,积极开发适宜资源、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马铃薯产业,为沿山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开发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一、基本情况
我市28个贫困乡镇,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海拔2000米以上的浅山区,气候阴冷,无霜期短,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2400毫米以上,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60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的25%和55%,人均保灌面积0.5亩左右。长期以来仅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由于无支柱产业支撑,农民脱贫致富步履维艰。在新世纪扶贫开发中,沿山贫困乡村依托 全市“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在8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带动下,马铃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促农增收脱贫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市马铃薯产业初步形成了“脱毒有中心、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储藏有设施、销售有市场”的产业格局。一是基地规模逐年膨胀。形成了以山丹马场、大马营、霍城、顺化、丰乐等乡镇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以顺化、丰乐、南古、新坝、大马营、霍城、李桥、陈户等乡镇为主的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以洪水、位奇、清泉等乡镇为主的菜用鲜食薯生产基地。二是种植技术日趋完善。在重点推广机械化作业的同时,逐年总结完善种植技术,形成了机械起垄 ? 点播 ? 覆膜 ? 膜上覆土等配套技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三是新品种引进逐年增多。在重点抓好大西洋、陇薯系列品种推广的同时,市县农技部门与省农科院、外地种薯生产企业积极协作,引进一些适宜我市栽培的马铃薯良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耐储运的品种在我市示范推广。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稳定在44万亩以上,其中沿山贫困乡村35.2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5万亩,年产微型薯2500万粒。全市建
成“六个万亩乡”和“十个千亩村”和25个科技示范点,现有马铃薯储藏库66座,贮藏能力达到21.95万吨,马铃薯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1%。全市有马铃薯专业经济组织47个、马铃薯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马铃薯12.7万吨,2010年,生产马铃薯10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总利润7.9亿元,马铃薯产业为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809元。
二、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考核。市县成立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挂项领导,逐级靠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县马铃薯产业领导小组将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各责任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完善蹲点技术人员管理办法、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和报酬待遇与绩效挂钩等鼓励措施。市县产业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和试验示范点建设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准确掌握龙头企业的产销情况;结合“四送一训”活动,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2.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为增强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各县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种薯进行补贴,对全粉加工型品种(大西洋、克新)给予每公斤0.8元的补贴;对“万亩乡”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千亩村”,每亩补助120元;对投资兴建5吨到1000吨贮藏设施的农户和企业给予500元至5万元的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相配套的动力机械倾斜,在马铃薯主产区优先保证灌溉用水,年底对种植大户和高产大户进行表彰奖励。
3.加大技术推广,提升产业水平。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本着“蹲得住、住得下、用得上”的原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马铃薯种薯精选及消毒、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特别是2011年,建立马铃薯综合示范点30个,市县抽调95名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及时指导解决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按照相关法规,制定相应措施,规范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在种薯调运季节,市、县区种子、植检等部门通力合作,查处不法商贩,净化种薯市场。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督察种薯、商品薯的调运、贮备、销售、种植面积落实、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机械种收、病虫害防治、贮藏窖建设、加工、销售等工作的进展情况。
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健全完善了以灌溉和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优惠政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25个,引进新品种11个,推广新技术14项,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深入实施“光盘进万家”和“信息进农家”工程,组织开展科普之冬(春)、科技活动周等科普宣传、科技服务活动,制作发放马铃薯种植技术光盘4万多张,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培训资源,完善以市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院)为主体,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为依托,村级教育培训阵地为补充的三级培训网络,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培训农民82.4万人次。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优质脱毒种薯供应不足,种薯质量检测和质量保证不够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加之本市自身种薯生产供应数量有限,外来客商及部分种植大户大多逃避种子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管,擅自进行引种和使用自产种薯,致使部分质次带病种薯在我市种植,造成死苗、烂种、减产现象,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机械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虽然积极引进推广了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但由于农机具购置投入大,而政府扶持力度有限,机械耕作面积仅仅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60%,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发展。
3、加工能力滞后。全市2011年马铃薯总产预计110万吨以上,而全市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足20万吨,储藏、外销的压力很大。
三、加快马铃薯产业化扶贫的思路
1、立足区域优势,不断壮大马铃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沿山28个贫困乡镇为重点,稳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使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加快我市2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步伐。
2、狠抓龙头,提升产业化扶贫综合效益。一是立足优势,培植龙头。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马铃薯产业搞加工,扶持和培植我市现有的8家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优化环境,引进龙头。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引资策略,吸引外商到我市兴办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三是用好能人,建设龙头。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放手让他们创办马铃薯加工企业。
3、开拓市场,健全产业化扶贫营销网络。一是建立营销网络。针对我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的巨大外销压力,积极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马铃薯营销网络。二是培植流通市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规范内部市场。坚持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场地道路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
4、依靠科技,打造产业化扶贫精品工程。坚持科技推广培训。结合马铃薯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市县农技部门为核心、以乡镇、企业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使种植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5、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化扶贫发展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渠系配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马铃薯基地灌溉条件;大力实施城乡公路通畅工程、进村公路通达工程和村间道路硬化工程,解决农村行路难和马铃薯运输难的问题;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话和通移动电话工程、宽带网络工程、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网建设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6、强化领导,确保产业化扶贫实施到位。切实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和服务。加大对农民创业园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在产业化扶贫中的先进个人、企业、部门,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和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表彰鼓励。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财务风险状况、项目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大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建议在新十年产业扶贫工作中,加大对信息网络、科技服务体系、加工龙头企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脱毒中心扩建、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我市现有的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为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特别是带动沿山群众增收脱贫,做出了较大贡献,请省上选择1-2家,将之确定为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给予扶持。
二是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解决一些企业资金短缺,运行不力的问题,帮助企业搞好融资,增强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对连
片种植大户,在种薯及种薯储藏窖建设上给予扶持,鼓励种植大户和个人建窖,解决马铃薯储存难的问题。对购买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的农户,除享受农机具购买补贴外,每户再给予一定的贷款扶持,协调金融部门和企业、农户完善资金融通机制,进一步推行“小额信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形式,搞好支农服务。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目前一些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较差,农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群众科技意识、产品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履约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技人员组织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人力保证。
(供稿:张掖市委农办 校德阳、刘烨)
第三篇: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县情
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京、津。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440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全县年均气温6.8℃,年均降水量40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620.7小时。我县由于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较严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和棕壤土,土层深厚,疏松,所有这些土壤、气候特性都适宜马铃薯生产。
历年来全县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谷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位居全县第二。马铃薯一直是赤城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并得到了稳步发展。
2014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7.5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0%,马铃薯种植涉及到全县各个乡镇,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11000-16000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8000吨以上。因此,可以说,马铃薯是赤城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赤城县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二、马铃薯生产情况与加工情况
2014年,我县马铃薯播种面积7.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9.8%,全县规模500亩以上的有3片,分别是:赤城县润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赤城县旭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州乡。
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早大白、荷兰薯7号等,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早大白即大白花,该品种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60-65天,结薯集中,品质好,适应性较强,大中薯率(商品率)高达90%以上。一般亩产1500公斤,高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马铃薯已成为全县山区特别是山区农民菜兼粮、饲料的主要来源。
1、马铃薯加工情况
我县商品薯加工转化方面几乎是空白,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可以说几乎没有,大多是一些农村小作坊,时停时干,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能用来加工一些少量的淀粉和土豆粉之类,加工能力十分有限。
2、存在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没有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经费缺乏,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
(2)开发利用方面
没有规模的加工企业,商品开发程度低,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3)销售运输方面
全县无专门的、大型的批发市场作为中转,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
3、需要政府扶持
(1)对商品薯种植基地建设所需节水灌溉设施、大型农机具、机井配套设备进行补贴。
(2)给予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权,切实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对已形成规模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资金、设备、设施上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对举办好的专业合作社,实行以奖带补的政策,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3)全力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在银行信贷方面给于优先支持。
三、马铃薯贮藏情况
1、现状
我县马铃薯储藏总量约为10000吨,其中农户土窖储藏总量为2000吨左右,其余的都是由企业储藏。储藏能力较大的企业不多,亚欣农贸有限公司是其中最大规模的,储藏能力为5000吨,其它还有些规模较小的储藏能力都在几百吨左右。
2、存在问题
储存能力大的企业少,建设标准不高,在储贮过程中由于温室湿度控制不好,导致烂窖率较高(10-15%),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对种薯影响更大,造成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3、下一步工作目标
加大对马铃薯储藏企业的扶持,提高储窖建设标准,降低马铃薯在储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较少损失。
4、需要政府扶持
实行种薯和商品薯储窖补贴政策,补贴金额为标准造价的30%~50%。
第四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化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大学赴甘肃省定西市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作者:※※
【摘要】关注民生,记录社会。为响应鼓励青年学生开展以民生为主社会调研活动,关注人民生活,依托实践基地,深入农村、社区,对其现实生活、生产情况、生活环境作出真实的反映,并能够根据专业知识,为当地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选了定西,做暑期社会实践。由于定西市六县一区皆为国家及贫困县,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次调研就是探析农业产业化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对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总结有益经验,并调查其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寻找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得当地农业产业化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涉及到农民的再社会化问题,不仅有利于农民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村和农业的有序发展,也促进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关键字】经济特点 民生民情 发放书籍 教育
一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现状
1.产业状况
凤翔镇人口为4.45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有1110人,总耕地面积为133177.24亩,大部分耕地种植马铃薯与玉米,其中马铃薯占35%。全镇人均年收入为3295元(全定西市人均年收入为3074元),其中农业收入高达30%。
2.镇政府工作
技术方面,在每个村派一两个技术员进行定期的蹲点技术服务、组织农业大户到种植较好的乡镇进行参观交流、不定期的办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在物资方面,政府提供种薯、地膜、旋耕费等一定的资金补贴;在政策方面,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的投入比重不断加大,镇政府业在积极争取区上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在道路上的“一式一仪”项目,大力支持马铃薯研究所利用培养技术 —脱毒种薯,大力推广新品种“陇薯三号”(销售好)、“新大坪”(质量好、价格高、产量低),政府通过协调银行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实行优先贷款,积极扶持以盛大方舟为主的加工企业以及以凯凯、爱兰、天泰为首的种薯龙头企业,然而对于销售政府则以市场为主导采取不干预政策。以盛大方舟为主的加工企业。
镇政府把旱作农业项目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全镇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围绕“一川一坡两线三岔千家万户”的工作思路实施。每户完成以黑膜为主的覆膜任务5捆,各村
建立相对集中的一百亩以上的示范点一个。全镇在去年完成5.56万亩秋覆膜的基础上,现已全面完成区上下达凌覆膜任务1.89万亩,其中:玉米1.37万亩,马铃薯0.52万亩,全镇2012年旱作农业累计完成7.45万亩。
通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制度,靠实责任,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备好物资,搞好服务,等的方法,来实施政府的措施。在定西安定区,通过采访调研,我们可以发现该镇的农民种植马铃薯,已经实现产业化。农民的生活比较富裕,政府对农民的支持力度很大,政府只对市场进行微调,符合经济的宏观调控法则。农民的积极性也很高,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定西市安定区的凤翔镇应该属于一个模范镇,值得全市的其他地区学习。
二 定西市临洮县连湾乡
现状:在连湾乡,我们走访了几个村庄,这里坏境不错,山上到处是土豆,漫山遍野,一直从山上延伸到山脚,在半山腰住着几户人家。与定西安定区的乡镇相比,条件明显不及后者,不论是道路,学校,医院,企业,均没法比。由于在这个地方没找到材料,我们都是以采访的形式收集材料。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近几年这里国家修公路,投入很大,但地方官员贪污很厉害,都被抓了。因此,农民对当地政府不是很信任,因此交流也少,信息就靠自己收集了。在这个地区,人们种的土豆都很多,都有几十亩,因此一年四季忙呢。因为国家对当地的技术支持比较少,没有技术和种子上的支持,也没有较大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因此长夜化结构在这里根本没有。他们种土豆成本很高,基本价格也没有保证,也遇到不好的年头,就赔了。还经常受商贩们的压价。
建议:我们进过对现状的分析,认为国家应该像定西市安定区那样,扩大对技术的支持,对全市境内比较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新确认,加大人员配备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要修好公路,引进企业,加工产品,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三 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杨村
现状:
会川镇是一个比较大的镇,以前是一个独立的县,因此经济状况比较好,于是我们就去了一个比较远的村子,就是杨村,这个村子平地不是很多,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里的人种的土豆不是很多,他们都中药材,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但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国家对这里的补助也是很大的,提供种子,有最低保证价,但这个村子的生活水平并不像凤翔镇的那样,我们买了许多好多文具,送给当地的小孩。
建议:
国家对这些地方的马铃薯技术支持应该减少,应该按照这边适合发展中药材给予技术支持,因地制宜。这边气候适宜许多药材生长,又路不方便,不宜种植重量大的作物。在这个地方和这个同类的地方,由于个人土地偏少,劳力偏少,无法形成马铃薯产业化的经济,要是硬要搞,只能是支出大,收入小,入不敷出。
综合定西市典型的三镇,我么可以做一下总结:
凤翔镇属于靠近市的镇,既有广阔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又靠近城镇,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到的地区。而连湾村,则属于地里有条件很好,就是缺国家的技术支持,天时地利,缺人和。对于杨庄这类,则属于地利不行,偏远山区,国家优先照顾。
综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城区附近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熟,要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扩展。重新审视各地区的种植作物,重新分配技术支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本地经济。对于像连湾这样的的地区,国家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以形成产业化经济,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对于边远山区的,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加强教育建设,加强补助,让农民都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
参考文献:1.凤翔镇2012年旱作农业项目工作总结。
2.安定区1997-2011年马铃薯产业发展一览表。
第五篇:海伦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海伦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海伦市是全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有马铃薯生产的悠久历史。在我市耕地中,有70%以上的耕地适宜马铃薯种植,并且土质肥沃、疏松,水份、养份条件好,非常适于马铃薯生长,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广阔前景。
一、马铃薯产业现状
(一)生产情况
1、总体情况。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54.6万吨,总产值5.46亿元,分别是“十五”末期的71.4%、86.7%和2.17倍。2011年种植面积33万亩,是“十五”末期的78.57%。“十一五”期间面积100万亩,产量180万吨,年值平均递增幅度10%。2005年马铃薯亩投入521元,是大豆280元的1.86倍,是玉米350元的1.49倍。马铃薯亩效益229元,是大豆197元的1.1倍,是玉米210元的1.09倍。2006-2010年马铃薯亩投入766元,是大豆330元的2.32倍,是玉米400元的1.92倍。马铃薯亩效益533元,是大豆260元的2.05倍,是玉米240元的2.22倍。2010年马铃薯亩投入932元,是大豆486元的1.92倍,是玉米596元的1.56倍。马铃薯亩效益868元,是大豆122元的 7.1倍,是玉米204元的4.2倍。
2011年马铃薯亩投入1011元,是大豆506元的1.99倍,是玉米620元的1.63倍。马铃薯亩效益889元,是大豆160元的5.5倍,是玉米233元的3.8倍。农民种植马铃薯2005年平均效益148元,占纯收入比重5.37%。2005-2010年平均效益205元,占纯收入比重4.62%。2010年平均效益400元,占纯收入比重5.97%。
2、专品种生产情况。2005年种薯种植面积3.22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7.7%,产量4.97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7.9%,产值3976万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15.8。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4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3%,产量23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36.5%,产值9000万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35.7%。鲜食马铃薯面积15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5%,产量24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38.1%,产值1.2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47.6%。2006-2010年种薯面积6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24%,产量11.1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25%,产值1.13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27.6%。加工型马铃薯面积9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6%,产量16.6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36%,产值1.1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26.9%。鲜食马铃薯面积10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40%,产量18.5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40%,产值1.85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45.3%。2010年种薯面积6.53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21.77%,产量12.03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22.03%,产值1.68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28.3%。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2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40%,产量22.2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40.07,产值1.44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24.3。鲜食马铃薯面积11.47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8.23%,产量21.2万吨,占马铃薯总产量的38.3%,产值2.8亿元,占马铃薯总产值的47.2%。2011年种薯面积6.77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20.5%,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5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45.5%,鲜食马铃薯面积11.23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的34%。
3、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情况。2005年建合作社2个,入社农户40户,经营面积1000亩,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0%。规模化生产基地7个,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1个,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1%。2006-2010年建合作社6个,入社农户130户,经营面积12000平方米,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0%。规模化生产基地25个,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3个,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2%。2010年建合作社5个,入社农户150户,经营面积6000亩,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0%。规模化生产基地7个,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4个,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1%。2011年建合作社5个,入社农户155户,经营面积6500亩,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0%,规模化生产基地8个,其中1000亩以上基地4个,占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8%。
4、生产用种、技术、农业机械等情况。2005年主栽品种克新13号,脱毒种薯覆盖率33.2%,专用农业机械数量933台(套),农机化作业率60%,其中整地机械化作业率90%,播种及中耕机械化作业率53%,收获机械化作业率30%。2006-2010年主栽品种克新
13、克新15,脱毒种薯覆盖率 57.6%,专用农业机械数量2800台(套),农机化作业率70%,其中整地机械化作业率90%,播种及中耕机械化作业率80%,收获机械化作业率60%。2010年主栽品种克新
13、延薯4号,脱毒种薯覆盖率78.2%,专用农业机械数量2900台(套),农机化作业率80%,其中整地机械化作业率90%,播种及中耕机械化作业率85%,收获机械化作业率65%。2011年主栽品种克新
13、延薯4号,脱毒种薯覆盖率83.6,专用农业机械数量2800台(套),农机化作业率85%,其中整地机械化作业率90%,播种及中耕机械化作业率80%,收获机械化作业率70%。
5、生产、水利及储藏设施情况。2005年生产种薯用温室面积560平方米,网棚面积5000平方米,储窖(库)2000个,窖(库)存能力24000吨,年均存储马铃薯20000吨。
2006-2010年生产种薯用温室面积 650平方米,网棚面积7000平方米,储窖(库)2100个,窖(库)存能力25000吨,年均存储马铃薯数量23000吨。2010年生产种薯用温室面积650平方米,网棚面积15000平方米,储窖(库)2700个,窖(库)存能力40500吨,年均存储马铃薯数量37000吨。2011年生产种薯用温室面积 650平方米,网棚面积17000平方米,储窖(库)3000个,标准储藏窖1个,1000平方米,窖(库)存能力60000吨,年均存储马铃薯50000吨。
(二)加工情况
2010年博润公司,设计年加工原料12万吨、产品15000吨,实际加工原料8万吨、产品1万吨,主要产品是银霞牌精淀粉,销售市场遍及北京、上海、东北三省、香港等地,主营业务收入3587万元,利润560万元,税金354万元。2010年新龙公司,设计年加工原料7000吨、粉条2250吨、粉面2000吨、粉丝300吨,实际加工原料6000吨、粉条1500吨、粉面2000吨、粉丝200吨,主要产品是华龙牌粉条、粉面、粉丝,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东北三省、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等地,主营业务收入400万元,利润60万元,税金38万元。
(三)销售情况 2005年各类马铃薯本地销售量29.5万吨,外销量:种薯3.5万吨,鲜薯30万吨。2006-2010年各类马铃薯本地销售量13.8万吨,外销量32.4万吨。2010年各类马铃薯本地销售量14.2万吨,外销量:种薯8.4万吨、鲜薯32万吨。2011年产地批发市场数量1个,各类马铃薯本地销售量18.9万吨,外销量:种薯8.8万吨,鲜薯35万吨。
(四)科研开发情况
我市具有标准化脱毒种薯生产研究所——广友马铃薯种业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98年,是集马铃薯育种、种薯脱毒快繁、标准化栽培、贮藏和贸易于一体的民营马铃薯研究所,该所占地6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220平方米;组织培养室220平方米;办公室220平方米;种子储存库3000平方米;种薯堆放场地2万平方米。2009年续建马铃薯周转库房1500平方米,晒台2000平方米,围墙400延长米。技术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脱毒试管苗全程由黑龙江省农科院检测。广友马铃薯研究所下设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科研室,拥有实验室、组培室、灭菌室、全日光节能培养室及较大规模的繁种基地。建有原原种生产网棚、原种生产防虫网棚、半地下式种薯贮藏窖,并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先后选育扩繁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年生产脱毒组培苗30万株,栽培生产微型薯100万粒,2009年种植原种一代1350亩,原种二代14500亩。年生产原种一代1400吨,生产原种二代17000吨,良种一代2000吨。未来5年微型薯及原种一代生产规划,繁育生产微型薯200万粒、原原种基地发展2000亩,原种一代2万亩。品种为克新13号、早大白、尤金等。
(五)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及取得的成效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特点:一是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海伦市地处松嫩平原东北端、小兴安岭西麓,属大陆性季风气侯,冬季严寒漫长,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无霜期为120天左右。土壤类型为黑土占81.53%,草甸土占17.77%,土质及养份条件非常适于马铃薯生长,马铃薯产业拥有较大发展空间。二是具有优质的马铃薯脱毒良种。全市种植的马铃薯良种为极早熟品种“东农303”和高淀粉品种“克新12”。其中“东农303”生育期日数60天左右,淀粉含量13.1-14%,维生素C为14.2毫克/100克,鲜薯抗病、抗逆性强,亩产1800公斤以上,适于食品加工和出口。“克新12”生育期日数85天左右,淀粉含量17.6%,高抗晚疫病,亩产1800公斤左右。三是产业化发展已经起步。目前我市马铃薯产业化模式正在形成,产业化发展正在起步。我市马铃薯在加工上有龙头企业博润精淀粉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鲜薯12万吨,在生产上采取与相关企业订单生产、合同收购,保护农民的利益。还通过专题推进、政策扶持等措施,构筑了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乐业、祥富、东风等十几个乡镇为基地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化框架。四是技术条件趋于成熟。我市有多年的马铃薯技术攻关积累,有脱毒种薯的繁育设施和繁育体系,有马铃薯研究推广体系,成熟的技术条件为我市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由于我们在马铃薯生产上严格选择地块、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增加了项目区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2009年我市项目区马铃薯实现销售收入6933万元。其中:原种繁育面积4720亩,总产8664吨,实现销售收入1040万元;良种繁育面积36791亩,总产53572吨,实现销售收入5893万元。近两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国家每年都出台“一号文件”,给予了农民很多政策支持,加快了农民增收的脚步。在种植业收入效益得到较大提高的前提下,薯产业的增收作用凸显了出来,发展薯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据测算,马铃薯亩投入250元,按照亩产3000斤,每市斤0.25元计算,亩收入可达750元,去掉费用亩纯效益500元左右。按马铃薯的垧纯收入最低5000元计算,将比大豆增收近千元,可以说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在乐业的长山村、青山村、勤荣村,祥富镇的永经村、永强村,海北的南河村、南华村这样的专业村,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薯产业,有些农户的全部收入都来自薯产业。
二是加快了马铃薯产业化进程。我市现有中国黑龙江省海伦博润精淀粉有限公司,该公司年加工马铃薯精淀粉2万吨,对马铃薯原料的需求逐年增加,种植规模的扩大,将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以此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我市乐业乡的长山村、民乐村以及祥富镇的永耕村、永强村等十几个村已有近百家的马铃薯粉面、粉条加工厂,这些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将为我市明年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迎来机遇,这样既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保证了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拓宽了营销网络。通过网上销售、媒体各大报纸宣传,产品生产营销体系不断健
全和完善,营销网络不断扩大,我市在吉林、辽宁、等地建立了稳定的种薯和其他各级种薯销售体系网络。今年项目区所生产的马铃薯种薯,除解决本市用种外,其余将全部远销到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特别是早熟品种已辐射到了浙江、南宁、山东、山西等地,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四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随着农民市场经验的积累,他们发现小家小户单枪匹马闯市场风险极大,有时好产品卖不到好价钱。乐业乡长山村农民经纪人李俊发现,本乡的农户在销售薯产品时,农户之间互相压价,互相封锁信息,导致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格,为此,他组织成立了长山村马铃薯淀粉经销协会,统一销售价格,有效保证了农民收入,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稳固的桥梁。伦河镇东伦村的张世伟,带头组建了薯菜协会,为农户提供技术、优良品种、销售信息服务,会员达100多人。目前,全市薯菜协会达20个,有效地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突出问题
1、种植户思想上有顾虑。通过与乡村干部和农民种植户交谈,得知农民对现在的龙头企业现状、经济实力和兑现能力等方面都不太了解,不敢贸然种植,即使种植了也不愿当基地,不愿签定单。不少农民还对前些年龙头企业资金兑现难留有较深的印象,心存余悸,对马铃薯基地发展信心不足。
2、乡村两级积极性不高。通过调查了解到,乡村认为在当前农村新形势下,对农民缺乏约束力,从这些年的情况看,落实基地面积需要一定的投入,这在乡村财政紧张,企业又没有物质激励的情况下,象过去那样落实基地面积十分困难,乡村干部对发展薯产业基地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
3、龙头企业牵动能力不强。为提高薯产业产业化水平,我市先后建设了乐业的华达集团,爱民乡的四通精淀粉公司,博润精淀粉有限公司。华达集团以生产粉丝、粉皮、淀粉等产品为主,四通公司以生产淀粉为主,由于管理、资金、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先后停产。从调查情况看,企业与基地还没有真正实现有效对接,还存在依靠政府的想法,不仅造成基地面积落实难,而且还加大了农民的抵触情绪。同时,企业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满足马铃薯精深加工的需要。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采用大型农机具进行秋季深松整地。深松深度达到35厘米以上,为马铃薯块茎生
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2、大力推广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近几年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均在70-90%,较普通薯
增产20%以上,主栽的中晚熟品种为克新13,海薯1号,克新
18、克新19。早熟品种有早大白,尤金等。
3、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年推广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0%左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马铃薯产量。
4、加强田间管理。根据马铃薯不同时期的生育特点,及时进行铲趟管理,做到二铲三趟,并且及时防治马铃薯早、晚疫病。
5、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工作。在农闲季节,根据种植户的需要,组织技术人员到乡、村进行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同时在作物的生长季节,有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三、“十二五”产业规划
(一)发展形势及优势分析。近年来我市马铃薯生产得到稳步发展,优势产区得到了
巩固,新区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品种更新步伐加快,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种薯繁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马铃薯将逐渐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将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海伦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有着较大的优势:
1、基地生产规模稳定。海伦是全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土质肥沃、疏松、水份、养份条件好,有70%以上的耕地适宜马铃薯生产,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每年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都在40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据统计,今年全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33万亩,总产将达到62.7万吨,分布在全市的各乡镇,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7个,乐业、东林、东风、祥富、海北等乡镇种植面积都在3万亩以上,其中乐业乡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约占全乡耕地面积的41%,居全市之首位,是全市重要的薯产业基地。
2、马铃薯脱毒良种优势明显。目前,全市建立了以“海伦一号”为品牌,以市第一良种场为依托的种薯繁育生产基地,其中原种种植面积225亩,一级良种生产面积3000亩。同时,第一良种场与东北农大、省农科院合作,已经能够利用网室繁育生产一代、二代良种。我市的“海伦一号”种薯在辽宁、内蒙古等地的种薯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的带动下,出现了部分农户在海伦农场、红光农场包地繁育种薯的局面。一良种场的一名职工在红光农场包了150亩地,繁育“海伦一号”种薯,在沈阳市建立了自己稳固的销售市场,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3、标准化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全市马铃薯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以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为科技依托单位的技术指导下,建立起了品种选用、精量点播、科学施肥、防病灭虫、适时收获的标准化作业生产体系。同时,还建立起了覆盖面大、专业性强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推广指导体系。全市形成了以市良种场为中心,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以马铃薯专业户为骨干的技术推广指导体系,初步形成了种薯优良化、种植区域化的马铃薯生产格局。
4、加工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几年来,为了进一步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经营,把马铃薯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化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对薯产业的产业化经营之路进行了有益的偿试和探索,先后兴建了乐业华达集团,爱民四通精淀粉加工企业。哈尔滨和丰糖业有限公司在我市投资兴建了年加工能力1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企业——博润精淀粉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银霞牌马铃薯精淀粉,产品销往哈尔滨、成都、北京等地。今年春季博润精淀粉有限公司通过“三优一定”(三优即优惠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优先提供技术服务,优先收购薯产品。一定即确定保护价格,随行就市收购)的措施与农户签订基地面积6万亩。同时各乡镇出台优先帮助贷款、减免税费等扶持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鲜薯的加工转化能力。乐业乡把发展粉坊作为对村干部的单项奖励,每年给300—500元的奖励,全乡大粉坊达80个。祥富镇优先为马铃薯种植大户解决贷款全年达20万元。具备了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乐业、祥富、东风等十几个乡镇为基地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化雏形。目前,全市已发展马铃薯专业村4个,户办联办粉坊1100多处。
(二)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突破,不断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良种化种薯、产业化经营,坚持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生产的协调发展,扩大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力争把我市马铃薯产业做成“十二五”期间农业的一个全新的发展亮点。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种植面积将达到45万亩,建成2个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优势区域内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亩增产10%以上,亩增值150元。全市马铃薯商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初步实现由原料输出向产品输出,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化。到2015年,使项目区种薯扩繁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脱毒种薯的覆盖率、统供率达到90%以上。亩产目标:原种亩产2吨,良种亩产2.5吨;总产目标:原种总产3万吨,良种总产25万吨;亩增产目标: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亩增产20%以上;亩增收目标:亩增收200元以上。
(四)发展重点。突出乐业、祥富、东风、海北等乡镇的发展优势,尽快建成马铃薯种薯生产以及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专用型生产基地。
(五)主要任务
1、建立完善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一是抓好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搞好试管苗、原原种生产,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保证全市生产用种。二是加快优质专用高产品种的选育和开发。与科研院校加强协作攻关,力争5年内引育出2-3个优质高产新品种,推进种薯更新换代。
2、建立规范化的科学推广体系。一是加快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在适宜地点建立千亩以上高产示范基地。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规范化种植示范网络。二是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大面积连片种植,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基地建设的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马铃薯深耕、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机械以及喷灌、滴灌设施的应用。力争3--5年,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
3、建立完备的现代化加工体系。一是调整加工业结构,提高加工深度。在重点抓好淀粉、粉条、粉皮加工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粉、变性淀粉等重大项目的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开拓新的加工领域和营销市场。同时,加速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增容扩产,选择一批起点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促其成长壮大。三是在资金、技术、市场销售多方面给予粉条、粉丝、粉皮、粉面加工支持,提高其组织化、专业化程度。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加工“专业乡”和“专业村”。
4、建立新型的市场营销体系。一是按照现代化市场建设要求,开展马铃薯信息收集、查询、发布内容,分析全国马铃薯市场行情、发布价格信息,为企业和农户明白销售提供指导。二是积极搭建交易平台,通过组织参加马铃薯商品交易洽谈会、举办马铃薯文化节等多种形式,拓宽营销渠道,促进产销衔接。积极发挥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民间经纪人和营销大户的作用,推进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贮藏能力建设。采取气调库、储藏库(窖)多种方式结合,使马铃薯实际储藏能力进一步加强。
5、建立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市农科所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强内引外联,努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马铃薯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从种薯繁育、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
(六)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到位。为了抓好马铃薯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副市长许洪飞担任,副组长由农委主任王忠波担任,成员由农委、财政局、审计局、农业中心以及项目区所在乡镇主管业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组织项目实施、制定方案、检查指导、总结验收等项工作。同时,成立技术指导组,从市农技部门中抽调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指导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并确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
2、技术指导到位。一是抓好技术培训,提高种植马铃薯的科技水平,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二是认真办点,根据我市不同乡镇、不同种植模式,分别办好马铃薯种植样板,有针对性地指导繁育基地生产工作。三是抓好常规技术措施的普及和推广,引导繁育户的防控防病工作。
3、工作程序到位。为了全面掌握项目区实施情况,我们将设计马铃薯项目实施区域图,并要求项目区所在乡镇要有任务分解表,村里要有种植户清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把种植图、任务分解表、种植户清单统一装订成卷,归档管理。
4、政府宣传到位。我们将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等多种媒体向广大农民、基层干部宣传马铃薯种薯生产政策,提高农民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应用脱毒种薯、发展马铃薯生产的积极性。
5、资金管理到位。为了保证马铃薯产业的顺利实施,达到资金专款专用的目的,我市农委、财政局、审计局等相关部门将对有关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严防截留或挪用。
四、意见与建议
1、国家及省、市在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实施补贴的基础上,也应对马铃薯种植进行补贴,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地方科研院所虽然也积极探索培育马铃薯高产品种,但由于技术力量及条件不足,进展不快,建议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院所能够在技术服务上给予地方科研院所以指导。
3、发展马铃薯种植,离不开民间协会组织,建议国家及省、市能够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倡导、扶持农民成立马铃薯产销协会。
4、地方虽然有马铃薯加工企业,但距离龙头标准仍然有一定距离,建议国家及省、市能够对这部分企业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使企业真正发挥作用,引带地方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