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秉章《关于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案例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9:1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秉章《关于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案例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秉章《关于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案例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石秉章《关于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案例的调研报告》

关于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案例的调研报告

石秉章

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是我市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2011年以来,省市各大新闻媒体进行过大量通讯报道。2011年12月份,笔者根据市扶贫办的工作安排,对该典型案例进行了调研。

一、主要成绩

蒲县是省定贫困县,也是一个产煤大县,煤炭产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 GDP的69.6%和财政收入的62.9%仍来源于煤炭。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县“一煤独大”的畸重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煤炭在给该县财政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由于长期过度开采,也造成当地地表塌陷、村庄下沉、房屋开裂、耕地破坏、道路变形、山体滑坡、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环境灾害。况且煤炭产业只能解决当地部分群众的生计问题,很难普惠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在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活动中,特别是2010年“十二五”开局后,我市扶贫办指导该县精心培育非煤先导产业,将马铃薯生产列入全县农业支柱产业和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经过两年项目建设,该县马铃薯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 年全县9个乡镇常年种植马铃薯5万余亩,经济效益可达1.44亿元,亩增收入1066元,农民人均增收可达2800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二、主要经验

1、以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作指导,正确认识县域区位优势,正确把握市场态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当地马铃薯传统产业作为片区扶贫开发项目主业,精心培育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蒲县位于我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西麓,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年均气温8.6℃,年降水量560mm,全县80% 的耕地为丘陵旱地,海拔高,气温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相对较为充沛,土壤贫瘠质地疏松深厚,其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与南美洲优质马铃薯原产地相似,是晋南地区难得的种植马铃薯的好地方,具有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该县的自然环境只有种植马铃薯才能获得高产,发展马铃薯产业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历史上该县农民也一直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出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芽眼浅,肉质细嫩,口感独特,薯形均匀,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深受客户青睐,是我市乃至全省著名的马铃薯产区。近年来,国内外马铃薯产 2 量快速增长,尽管欧洲马铃薯消费量下降,但是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消费量依然比欧洲低很多,市场潜力巨大,且马铃薯生产投资少,见效快,产量高,人人能参与,是不可多得的短平快扶贫开发项目。该县在市扶贫办指导下,在认真分析县域区位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经过充分科学论证后,果断决策把马铃薯生产作为全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

2、以基地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抓手,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经济要素,促进全县马铃薯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引领辐射全县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辐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总投资4572.1万元。其中省级扶贫专项财政资金2000万元,县财政扶贫配套项目资金650.3万元,部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59万元,农民自筹资金562.8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00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项目区位于该县城区以西,涉及蒲城镇、薛关镇、山中乡、古县乡、红道乡5个乡镇35个行政村,共有农户5314户,农民20439人。其中贫困村委22个,贫困户数3032户,贫困人口12676人。项目区内建设了“三级种薯”繁育基地、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和5万亩生产种植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市种植脱毒马铃薯3.8万余亩,间接收益9120万元,全方位促进 了项目区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带动了全县储运业、加工业、营销业加快发展。

3、通过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条拓展延伸,提高项目区综合经济效益,抵御缓冲市场风险,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山西蒲县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2004年,注册资金360万元,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全部为全自动流水线生产作业,年可生产马铃薯淀粉10000吨、粉条粉丝5000吨。该公司开发出的马铃薯方便即食粉丝是一种具有高营养和保健双重功效的无公害绿色健康食品,畅销海内外,供不应求。该企业原来年消化马铃薯 3 万吨,占到全县总产量5 万吨的一半以上,是省市县三级财政同时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该公司被列入蒲县片区马铃薯开发龙头企业后,我市使用扶贫项目资金扶持该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和加工设备升级换代,2011年已经提前完成,形成年消化马铃薯7万吨的产能,可以带动全县10000余户农民种植6万余亩马铃薯,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2011年全国马铃薯滞销,价格低靡,市场形势严峻。蒲县扶贫办的同志给算了一笔账,由于项目区马铃薯全部由该公司收购,不存在市场滞销问题,每亩纯收入仍然可达 1500元左右,比种玉米增收 约700元左右。

4、创新组织经营方式,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为基本模式,发展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建立马铃薯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由一家一户分散独立的家庭小规模个体经营向团体合作的社会大规模集团经营转变。

蒲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的马铃薯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内容涉及项目区内田、林、路、渠、机、电、井、站“八配套”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加工设备升级换代的产业体系建设,以及涉及“马铃薯种薯生产—马铃薯大田种植—马铃薯深加工—马铃薯及其产品销售”全产业流程的技术培训、质量安全监管、产品标准化、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等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系统运作由龙头企业蒲县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实施,实行订单合同管理,以统一马铃薯“种、管、收、运、销”为主要合作内容,与种植农户签订长期服务合同,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马铃薯生产大发展。

5、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农业先进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马铃薯品质和产量,提高投入产出比率,提高全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规模经济效益。

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以前,由于农民连年种植不更换种薯,全县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病害较重,品质下降,产量偏低,一般亩产500—1000公斤,最少的还有100—200公斤。项目实施以后,该县聘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大型技术培训2次,培训600余人次;由技术服务队在各项目村委进行马铃薯种植技术小型巡回培训15次,共计培训16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培训资料8000余册;并对片区内种植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培训人数4600人次。脱毒马铃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最关键的技术。2011年初,县财政拿出400万元扶贫项目配套资金,扶持蒲县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新建组培室1座,现代智能温室6座,原种繁育网棚40座,负责为整个项目区薯农提供优质品种和脱毒种薯,并对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进行探索示范。2011年项目区马铃薯亩产1000-1250㎏,最高产超过2000㎏,平均比项目实施前增产40%左右。农业先进科技使该县马铃薯产业重新得到发展振兴。

三、启示和建议

笔者认为,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典型案例说明,在我市贫困地区,只要正确认识区位优势,正确把握市场态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靠发展当地传统产业,同样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还说明,发展园区经济,发展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地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市贫困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笔者建议,在全市贫困地区大力学习推广这个典型案例的经验,以进一步推动我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迈出新的步伐,跨上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扶贫办)7

第二篇:石秉章《当前我市贫困地区片区扶贫开发应该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定稿]

关于当前我市片区扶贫开发的应该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临汾市扶贫局 石秉章

从2011开始,我市扶贫工作的重点转入片区开发,这也是十二五期间和2011—2020年中长期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方式。从大宁县片区开发先期试点情况来看,我市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亟需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第一,以发展县域经济、培育特色现代支柱产业、推动农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为着力点,来统筹我市片区开发工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立足县域区位比较优势,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县域布局,培育县域特色现代支柱产业。二是发展规模经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县域产业发展。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运输加工企业,改造新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和加工配送中心,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经常性检测检疫制度。四是推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建立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县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抓手,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努力提升全市片区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二是瞄准发展乡村旅游,提升现代农业水平,高标准建设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生态农业、保健农业、教育农业、民俗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三是突出体现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有选择地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覆盖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的示范园网络。四是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信 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五是积极推进园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副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制度,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第三,用工业化理念经营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片区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之融入社会化大生产。

一是片区扶贫开发要像办工业那样,为卖而产,为赚而卖,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项目区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用生物、信息、低碳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培育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二是从本质上改变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其他各业之间长期分割的状态,实现农业内部各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直接带动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比较效益。三是加强农业内部分工协作,培育农业科研、良种繁育、农业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机租赁、农业保险等经营性服务市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投融资、信用担保、电子商 务等各种商业性服务机构。四是工业反哺农业,鼓励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转型二次创业,创办工农业综合经营企业,用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资和技术来装备农业,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装备,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市场化经营,提高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盈利水平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第四,加强我市定点扶贫工作,构建全市“大扶贫”的片区开发格局。

一是组织动员全市有条件的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科研院校、军队、武警部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类大中型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参加定点扶贫工作,参与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投入片区扶贫开发主战场。二是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各行各业分割分散的定点扶贫资金整合起来,特别是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综合农业开发专项资金整合起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集中投入机制,为片区扶贫开发提供强大资金支持。三是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定点扶贫资金,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改水、改厨、改圈、改厕“四化四改”和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客车“六通”为重点,集中投放到我市 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第五,进一步做好我市片区扶贫开发项目规划管理工作。

一是根据我省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按照农业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类似、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类似、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和关键措施类似,以及保持传统名优特色和保持一定的行政区界完整的原则,立足于我市贫困地区资源条件,根据我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规划方案要求,做好全市整体的片区扶贫项目规划工作。二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开发,产品要有可靠的销售市场,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力量,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具备交通、能源、服务体系等相应条件,以及把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的要求,做好各贫困县具体的片区扶贫项目规划工作。三是在片区项目安排上充分体现我市产业政策、环境政策、扶贫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要求,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移民搬迁户和贫困户,优先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的县、乡、村和计划生育模范户,优先支持短平快种养业项目,优先支持效益好的续建项目,奖优罚劣,不断优化片区项目。(此 文曾经在山西省农科院主办的《特色农业》公开发表,作者系民建会员,工作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扶贫局,联系电话***)

第三篇:石秉章:2012年政协会议集体专题发言材料《关于在全市学习推广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典型经验的建议》

2012年政协会议集体专题发言材料——

关于在全市学习推广蒲县 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典型经验的建议

民建临汾市委

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是我市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2011年以来,省市各大新闻媒体进行过大量通讯报道。

蒲县是省定贫困县,也是一个产煤大县,煤炭产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 GDP的69.6%和财政收入的62.9%仍来源于煤炭。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县“一煤独大”的畸重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煤炭在给该县财政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由于长期过度开采,也造成当地地表塌陷、村庄下沉、房屋开裂、耕地破坏、道路变形、山体滑坡、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环境灾害。况且煤炭产业只能解决当地部分群众的生计问题,很难普惠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在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活动中,特别是2010年“十二五”开局后,我市扶贫办指导该县精心培育非煤先导产业,将马铃薯生产列入全县农业支柱产业和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经过两年项目建设,该县马铃薯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 年全县9个乡镇常年种植马铃薯5万余亩,经济效益可达1.44亿元,亩增收入1066元,农民人均增收可达2800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11年12月份,我会委托市扶贫系统会员,对蒲县马铃薯片区开发典型经验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作指导,正确认识县域区位优势,正确把握市场态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马铃薯开发作为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精心培育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蒲县位于我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西麓,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年均气温8.6℃,年降水量560mm,全县80% 的耕地为丘陵旱地,海拔高,气温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相对较为充沛,土壤贫瘠质地疏松深厚,其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与南美洲优质马铃薯原产地相似,是晋南地区难得的种植马铃薯的好地方,具有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该县的自然环境只有种植马铃薯才能获得高产,发展马铃薯产业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历史上该县农民也一直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出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芽眼浅,肉质细嫩,口感独特,薯形均匀,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深受客户青睐,2 是我市乃至全省著名的马铃薯产区。近年来,国内外马铃薯产量快速增长,尽管欧洲马铃薯消费量下降,但是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消费量依然比欧洲低很多,市场潜力巨大,且马铃薯生产投资少,见效快,产量高,人人能参与,是不可多得的短平快扶贫开发项目。该县在市扶贫办指导下,在认真分析县域区位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经过充分科学论证后,果断决策把马铃薯生产作为全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

2、以基地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抓手,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经济要素,促进全县马铃薯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引领辐射全县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辐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总投资4572.1万元。其中省级扶贫专项财政资金2000万元,县财政扶贫配套项目资金650.3万元,部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59万元,农民自筹资金562.8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00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项目区位于该县城区以西,涉及蒲城镇、薛关镇、山中乡、古县乡、红道乡5个乡镇35个行政村,共有农户5314户,农民20439人。其中贫困村委22个,贫困户数3032户,贫困人口12676人。项目区内建设了“三级种薯”繁育基地、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和5万亩生产种植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市种 植脱毒马铃薯3.8万余亩,间接收益9120万元,全方位促进了项目区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带动了全县储运业、加工业、营销业加快发展。

3、通过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条拓展延伸,提高项目区综合经济效益,抵御缓冲市场风险,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山西蒲县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2004年,注册资金360万元,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全部为全自动流水线生产作业,年可生产马铃薯淀粉10000吨、粉条粉丝5000吨。该公司开发出的马铃薯方便即食粉丝是一种具有高营养和保健双重功效的无公害绿色健康食品,畅销海内外,供不应求。该企业原来年消化马铃薯 3 万吨,占到全县总产量5 万吨的一半以上,是省市县三级财政同时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该公司被列入蒲县片区马铃薯开发龙头企业后,我市使用扶贫项目资金扶持该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和加工设备升级换代,2011年已经提前完成,形成年消化马铃薯7万吨的产能,可以带动全县10000余户农民种植6万余亩马铃薯,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2011年全国马铃薯滞销,价格低靡,市场形势严峻。蒲县扶贫办的同志给算了一笔账,由于项目区马铃薯全部由该公司收购,不存在市场 滞销问题,每亩纯收入仍然可达 1500元左右,比种玉米增收约700元左右。

4、创新组织经营方式,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为基本模式,发展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建立马铃薯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由一家一户分散独立的家庭小规模个体经营向团体合作的社会大规模集团经营转变。

蒲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的马铃薯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内容涉及项目区内田、林、路、渠、机、电、井、站“八配套”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加工设备升级换代的产业体系建设,以及涉及“马铃薯种薯生产—马铃薯大田种植—马铃薯深加工—马铃薯及其产品销售”全产业流程的技术培训、质量安全监管、产品标准化、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等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系统运作由龙头企业蒲县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实施,实行订单合同管理,以统一马铃薯“种、管、收、运、销”为主要合作内容,与种植农户签订长期服务合同,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马铃薯生产大发展。

5、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农业先进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马铃薯品质和产量,提高投入产出比率,提高全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规模经济效益。

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以前,由于农民连年种植不更换种薯,全县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病害较重,品质下降,产量偏低,一般亩产500—1000公斤,最少的还有100—200公斤。项目实施以后,该县聘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大型技术培训2次,培训600余人次;由技术服务队在各项目村委进行马铃薯种植技术小型巡回培训15次,共计培训16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培训资料8000余册;并对片区内种植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培训人数4600人次。脱毒马铃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最关键的技术。2011年初,县财政拿出400万元扶贫项目配套资金,扶持蒲县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新建组培室1座,现代智能温室6座,原种繁育网棚40座,负责为整个项目区薯农提供优质品种和脱毒种薯,并对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进行探索示范。2011年项目区马铃薯亩产1000-1250㎏,最高产超过2000㎏,平均比项目实施前增产40%左右。农业先进科技使该县马铃薯产业重新得到发展振兴。

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全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明显,环境状况恶化、投资效益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还很严重。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已经成为摆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典型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这个课题,有一定指导意义。我们建议在全市大力学习推广这个典型经验,以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迈出新的步伐,跨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石秉章:2012年政协会议集体专题发言《关于在我市贫困地区学习推广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典型经验的建议》[小编推荐]

2012年政协会议集体专题发言材料——

关于在我市贫困地区学习推广蒲县

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典型经验的建议

民建临汾市委

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是我市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2011年以来,省市各大新闻媒体进行过大量通讯报道。

蒲县是省定贫困县,也是一个产煤大县,煤炭产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 GDP的69.6%和财政收入的62.9%仍来源于煤炭。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县“一煤独大”的畸重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煤炭在给该县财政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由于长期过度开采,也造成当地地表塌陷、村庄下沉、房屋开裂、耕地破坏、道路变形、山体滑坡、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环境灾害。况且煤炭产业只能解决当地部分群众的生计问题,很难普惠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在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活动中,特别是2010年“十二五”开局后,我市扶贫办指导该县精心培育非煤先导产业,将马铃薯生产列入全县农业支柱产业和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经过两年项目建设,该县马铃薯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年全县9个乡镇常年种植马

铃薯5万余亩,经济效益可达1.44亿元,亩增收入1066元,农民人均增收可达2800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11年12月份,我会委托市扶贫系统会员,对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典型经验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作指导,正确认识县域区位优势,正确把握市场态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当地马铃薯传统产业作为片区扶贫开发项目主业,精心培育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蒲县位于我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西麓,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年均气温8.6℃,年降水量560mm,全县80% 的耕地为丘陵旱地,海拔高,气温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相对较为充沛,土壤贫瘠质地疏松深厚,其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与南美洲优质马铃薯原产地相似,是晋南地区难得的种植马铃薯的好地方,具有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该县的自然环境只有种植马铃薯才能获得高产,发展马铃薯产业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历史上该县农民也一直有种植马铃薯的传统。出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芽眼浅,肉质细嫩,口感独特,薯形均匀,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深受客户青睐,是我市乃至全省著名的马铃薯产区。近

年来,国内外马铃薯产量快速增长,尽管欧洲马铃薯消费量下降,但是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消费量依然比欧洲低很多,市场潜力巨大,且马铃薯生产投资少,见效快,产量高,人人能参与,是不可多得的短平快扶贫开发项目。该县在市扶贫办指导下,在认真分析县域区位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经过充分科学论证后,果断决策把马铃薯生产作为全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

2、以基地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抓手,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经济要素,促进全县马铃薯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引领辐射全县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辐射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总投资4572.1万元。其中省级扶贫专项财政资金2000万元,县财政扶贫配套项目资金650.3万元,部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159万元,农民自筹资金562.8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00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项目区位于该县城区以西,涉及蒲城镇、薛关镇、山中乡、古县乡、红道乡5个乡镇35个行政村,共有农户5314户,农民20439人。其中贫困村委22个,贫困户数3032户,贫困人口12676人。项目区内建设了“三级种薯”繁育基地、千亩马铃薯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和5万亩生产种植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县市种植脱毒马铃薯3.8万余亩,间接收益9120

万元,全方位促进了项目区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带动了全县储运业、加工业、营销业加快发展。

3、通过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马铃薯产业链条拓展延伸,提高项目区综合经济效益,抵御缓冲市场风险,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山西蒲县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2004年,注册资金360万元,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全部为全自动流水线生产作业,年可生产马铃薯淀粉10000吨、粉条粉丝5000吨。该公司开发出的马铃薯方便即食粉丝是一种具有高营养和保健双重功效的无公害绿色健康食品,畅销海内外,供不应求。该企业原来年消化马铃薯 3 万吨,占到全县总产量5 万吨的一半以上,是省市县三级财政同时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该公司被列入蒲县片区马铃薯开发龙头企业后,我市使用扶贫项目资金扶持该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和加工设备升级换代,2011年已经提前完成,形成年消化马铃薯7万吨的产能,可以带动全县10000余户农民种植6万余亩马铃薯,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2011年全国马铃薯滞销,价格低靡,市场形势严峻。蒲县扶贫办的同志给算了一笔账,由于项目区

马铃薯全部由该公司收购,不存在市场滞销问题,每亩纯收入仍然可达 1500元左右,比种玉米增收约700元左右。

4、创新组织经营方式,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为基本模式,发展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建立马铃薯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由一家一户分散独立的家庭小规模个体经营向团体合作的社会大规模集团经营转变。蒲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的马铃薯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内容涉及项目区内田、林、路、渠、机、电、井、站“八配套”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加工设备升级换代的产业体系建设,以及涉及“马铃薯种薯生产—马铃薯大田种植—马铃薯深加工—马铃薯及其产品销售”全产业流程的技术培训、质量安全监管、产品标准化、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等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系统运作由龙头企业蒲县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实施,实行订单合同管理,以统一马铃薯“种、管、收、运、销”为主要合作内容,与种植农户签订长期服务合同,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马铃薯生产大发展。

5、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农业先进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马铃薯品质和产量,提高投入产出比率,提高全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区规模经济效益。

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以前,由于农民连年种植不更换种薯,全县马铃薯品种退化严重,病害较重,品质下降,产量偏低,一般亩产500—1000公斤,最少的还有100—200公斤。项目实施以后,该县聘请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大型技术培训2次,培训600余人次;由技术服务队在各项目村委进行马铃薯种植技术小型巡回培训15次,共计培训16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培训资料8000余册;并对片区内种植户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培训人数4600人次。脱毒马铃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最关键的技术。2011年初,县财政拿出400万元扶贫项目配套资金,扶持蒲县昌源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新建组培室1座,现代智能温室6座,原种繁育网棚40座,负责为整个项目区薯农提供优质品种和脱毒种薯,并对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进行探索示范。2011年项目区马铃薯亩产1000-1250㎏,最高产超过2000㎏,平均比项目实施前增产40%左右。农业先进科技使该县马铃薯产业重新得到发展振兴。

我们认为,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典型经验说明,在我市贫困地区,只要正确认识区位优势,正确把握市场态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靠发展当地传统产业,同样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还说明,发展园区经济,发展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地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市贫困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特别建议,在全市贫困地区大力学习推广这个典型经验,以进一步推动我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转型跨越发展迈出新的步伐,跨上新的台阶。(石秉章执笔)

第五篇:片区幼儿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片区幼儿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片区幼儿教育现状,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我片区办公室工作人员于2013年9月底至10月初对所辖五个乡镇的42所幼儿园(含学前班)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片区幼儿教育现状

1、我片区所辖五个乡镇无一所公立幼儿园。有私立幼儿园(含学前班)42所,其中**镇7所,李西镇4所,白玉乡5所,红岩镇16所,黄土矿乡10所,除其中10所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有办园许可证外,其余32所幼儿园均为无证无照经营或者挂靠在小学。

2、我片区现有在园幼儿有2658人。班额98个。

3、42所幼儿园现共有教职工150人,其中老师121人,持有幼师资格证的92人,占教职工人数的61.3%;保育员30人。所有工资及其他待遇均由幼儿园自筹自支,幼儿园园舍改造均由幼儿园自行解决。

4、**的小太阳幼儿园、李西的启慧幼儿园、红岩的树新风幼儿园等均有办园许可证,办学条件较好,教师和保育员基本按要求配置,各项管理比较规范,有比较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片区所辖各乡镇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减少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但问题不少。

(一)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较多。一些私立幼儿园没有办园许可证,往往是园主一家老少齐上阵,既是教师又是司机,既是保姆又是厨师,孩子的学习、安全和健康无法保障。

(二)师资力量薄弱。幼儿园(学前班)园长、教师、保育员准入制度把关不严。目前一是无幼师资格证的为数不少,二是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上岗的园长、保育员仍然存在。教学随意性大,要么是“保姆式”哄孩子,吃饱玩好不出事就行,要么是“拔苗式”超前教育,幼教小学化,灌输小学知识,忽略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学生安全难以保证。私立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远远赶不上公立中小学;绝大部分幼儿园基础设施跟不上、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陈旧,有的校舍已成危房;有的防护栏低矮;有的校园操场上堆放危险物品;有的甚至没有活动场所;有的教室面积狭小,也没有宿舍,学生睡午觉均趴在低矮的课桌上;有的无封闭条件,院墙低矮且有缺口,不法分子能轻易进入;安保设施条件差,所有幼儿园都无专门治安岗亭及专业保安。

(四)校车安全隐患大。私立幼儿园为了能多收学生,多创效益,往往都有校车接送学生。但校车超载现象严重。

(五)食堂卫生状况差。部分私立幼儿园生、熟食不分开,幼儿餐具混用,对蚊蝇、老鼠灭杀不到位,炊事人员无定期体检,极易引发传染性疾病。

三、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农村私立幼儿园多,无公办幼儿园,不能较好利用国家政策。国务院、省、市幼儿教育改革与指导意见精神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安排幼儿教育专项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培训、教研活动的开展、支持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安排公办幼儿园的发展经费,用于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教职工工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等方面”。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但是没有公办幼儿园,乡镇政府想要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也爱莫能助。许多幼儿园办园设施陈旧,师资队伍老化,难以更好地起到乡镇幼儿教育的龙头示范作用。由此可见,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一所大规模的公办幼儿园已迫在眉捷。二是扶持政策不完善。国家虽然明确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办幼儿园,但都没有具体的政策,如许多园所在扩大规模时,难以得到贷款,幼儿园的收费大多较低,我片区农村幼儿学前平均收费在850元左右(含中餐费),但由于农村幼儿分散,相当一部分幼儿园人数不多,达不到规模效益,导致不少幼儿园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

一是幼儿园布局不够科学,规模效应难以体现,无序竞争较为严重。偏远地区农村幼儿入学难,部分老百姓对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意识淡薄,政府对幼儿教育没有投入,这样幼教比小学收费要高,少数老百姓在其子弟就读一年级之前只送去上一年学前班,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节省学费,宁可将自己的孩子读两年小学一年级,也不送读学前班,严重影响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二是园所条件参差不齐。条件好的能达到幼儿园设置标准,差的场地窄小,硬件条件落后,安全隐患突出,没有任何幼儿保健设备,也未按要求配置保健室、隔离室及消防设施,毛巾、餐巾、口杯共用,厨房与教室只有一门之隔,炉灶、开水锅、菜刀等用具没有任何防护,甚至个别幼儿园连幼儿午休床都没有。

(三)人员配置上师生比例过大。大多数幼儿园(班)为追求赢利,未按照工作规程实行每班一教一保,部分幼儿园三个班百余名幼儿的幼儿园只有园长、教师、保育员共计5人,师生比1:20,严重超标。

(四)幼儿教育保教质量不高

由于对幼儿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够,重视不够,导致农村幼儿园(班)保教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是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大多数幼儿园(班)只考虑办园效益,尽可能少花钱,没考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质与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影响保教质量提升。二是保健水平低。为了招揽生源,幼儿园竞相压低学费,导致绝大部分园所收费偏低,为了确保赚钱,许多办园者不按国家规定和要求,一味减少保育员的人数,大多数幼儿园二至三个班只配一名保育员,且幼儿的伙食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伙食不到规定的标准。

(五)缺乏完整的幼儿教育评价机制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制定较系统、完善的幼儿教育评价体系,致使幼儿教育无所适从,绝大多数家长把幼儿能在园里学到多少字和能算多少数作为评价幼教水平的标准,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可避免。

四、思考及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不断强化政府责任

1、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2、增强行政主管意识,加强领导和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10个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和省、市幼教会议精神,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成立协调机构,建立以政府领导统筹,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加大对无证办园和办园中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

(二)改革办园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1、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思路,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规范幼儿园。建立顺畅有序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是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无证办学的幼儿园,由于在师资配备、设备配置、办园思路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园所之间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整体保教质量的提高,成为制约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建议将幼儿园办学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坚持政府办学、规模办学、规范管理,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确保幼教资金的投入。建议每个乡镇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各级政府应保证将幼教经费开支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幼教经费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大,管理体制的改变,有利于综合考虑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有利于对中心园业务的统一指导,提高办学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能较好地发挥出了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2、严把民办学校准入关,确保农村片区幼儿园保教资质。

一要抓住当前小学布局调整的契机,按照各乡镇幼儿教育发展规划,推行联村办园的思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按规划程序完善审批制度,清理整顿关闭非法办园,确保幼儿教育有序、健康发展。如中国教育网推介的洞口县高沙镇的“南泥模式”,即联合或整合相邻或相近行政村的学前教育资源,合股或合资组建一所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独立幼儿园。

二要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稳定师资队伍。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及配套规章,做好幼儿教师的资格过渡及认定工作。切实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和保育员及保健员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对尚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教师,应采取措施限期使其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具备教师资格的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并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专家。

三要制定幼儿教育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幼教管理体制。

zuozhe:xxj 2013-10-27

下载石秉章《关于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案例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秉章《关于蒲县马铃薯片区扶贫开发案例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左权片区党建调研报告

    左权片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情民意调研报告根据市公司安排,我片区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下发调查问卷、与员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分层分类对所属各加油站开展了调研,较好地了解......

    常德市洞庭大道中段片区调研报告

    常德市洞庭大道中段片区调研报告 调研的目的及内容 1.1调研目的:通过对本片区(620.37公顷)实地调研,深入本片区的每个小区、学校、医院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等,对规划用地的自然条件......

    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摘要〕本文通过对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

    石碉楼关于做好藏区特殊妇女群体帮扶工作实施风案调研报告

    石碉楼关于做好藏区特殊妇女群体帮扶工作实施风案调研报告 根据省综合治办召开的加强藏区特殊帮扶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州妇联的具体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黑水县妇联关于做好......

    石碉楼关于做好藏区特殊妇女群体帮扶工作实施风案调研报告(最终版)

    石碉楼关于做好藏区特殊妇女群体帮扶工 作实施风案调研报告根据省综合治办召开的加强藏区特殊帮扶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州妇联的具体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黑水县妇联关于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