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1:3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摘要〕本文通过对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研究

茶叶产业是我市规划发展的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水城县杨梅片区是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地区。究竟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如何真正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按照解剖典型、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带着以上问题,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从2005年7月初至8月底,采取调阅资料、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大做强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杨梅片区(主要指杨梅林场所在地)位于水城县杨梅乡境内,平均海拔1600米,气候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区内土层深厚,属典型酸性土壤,并富含硒元素,是发展天然富硒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区内现有茶园面积12000亩,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有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水城县茶叶公司。

1991年,市科委(现市科技局)科技开发服务部和杨梅林场共同承担实施非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开发利用杨梅林场闲置土地种植了1320亩茶树,并组建了六盘水市科技实验茶场(该茶场1996年投产,生产加工乌蒙春天然富硒茶)。在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及其他工程中,杨梅林场又新建了一批茶园(其中2002年政府投资约200万元,林场自筹40万元),加上原有的1320亩茶园,杨梅林场的茶园面积达到了4320亩,其中:自己经营2300亩(现已出租给水城县茶叶公司);出让1320亩给天津瑞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年使用权);与市、县林业局合作种植的700亩分别由市林业局管理500亩、县林业局管理200亩。

2000年8月,天津瑞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资441万元(其中100万元为土地使用费),购买了六盘水市科技实验茶场1320亩茶园50年使用权和51%的股份,并在贵阳举行的“8·18”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贸易洽谈会上正式签订协议书,与市科委科技开发服务部和杨梅林场共同组建了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科技开发服务部和杨梅林场各占24.5%的股份。2004年,杨梅林场将其所占股份的茶青转给水城县茶叶公司加工。

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有限公司现有茶园1320亩,职工20人(加工期间需临时聘用工人50人左右),固定资产751万元,加工厂区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功能配套齐全的名优茶、炒青茶、烘青茶精致加工机械,年设计加工能力130吨。2004年茶叶产量20吨,产值260万元,纳税15万元。近几年只生产春茶,年产量保持在15000公斤左右,其中名优茶2500公斤,炒青茶12500-17500公斤。1998年,水城县政府成立水城县茶叶公司(国有企业),并在杨梅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茶叶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30万元,企业自筹70万元。1999年,该公司与杨梅乡木城村合作建设1000亩茶园(该茶园2003年开始采摘茶青),以茶青价值计算由公司与村按64分成。2000年,国家批复名优加工厂建设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0万元,企业自筹30万元,当年建成。茶叶加工厂建成后,从2001年起,县茶叶公司与杨梅林场签定协议,租用杨梅林场的2300亩茶园,以满足茶叶加工需要。2000年,市林业局建了小型加工厂一个(10多吨),但由于茶园未管理,没有加工,2005年将500亩茶园出租给水城县茶叶公司。县林业局与杨梅林场合作种植的200亩茶园(茶园未管理,无效益),也出租给县茶叶公司。到目前为止,水城县茶叶公司管理的茶园面积共4000亩。

水城县茶叶公司现有正式职工30人(加工期间需聘用小工40人左右),固定资产550万元,加工厂区面积6000多平方米,生产“春意牌——水城春系列名优茶”。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生产、科研设备在省内(部分在国内)都较为领先,自行设计生产了新设备五种、开发绿茶新产品两个,在提高产品质量、环保、节能等三个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年设计加工能力150吨,其中:中高档生产能力70吨,中低档生产能力80吨。2004年生产高档茶叶4000公斤、低档茶叶20000公斤(共24吨),产值255万元,税收18万元。2004年,水城县茶叶公司被列为市级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除了以上所述,杨梅片区还有村民自种的地坎茶,折合面积达6632亩,主要用于自制粗茶和卖青茶。另有个体经营户朱国义种植的50亩茶园和年加工能力约20吨的小型加工厂一个。

二、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杨梅片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种植茶叶,到九十年代末开始发展加工和销售,到现在为止,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总体上看,杨梅片区的茶叶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归纳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园管理粗放。受市场销售、管理成本、利益机制、企业运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杨梅片区茶园管理相当粗放,投入严重不足,只建不管、只采不管、少采不养等现象极为普遍,很多茶园处于半荒状态,茶树老化、退化,枝蔓旺长、杂草丛生。企业的茶园管理大多聘请农民除草、施肥、修剪枝,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仅仅是雇佣关系,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村民栽种的地坎茶,更是谈不上管理,根本就没有投入,有多少采多少。由于管理粗放,茶园的产量很低。该片区12000亩茶园中,低产茶园3000多亩,约占30%。实际采茶约7000亩,平均亩产量约18公斤,仅为贵州省平均亩产量37公斤的一半,与全国平均亩产量55公斤差距更大。

(二)加工能力闲置。水城县茶叶公司年设计加工能力150吨,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有功能配套齐全的名优茶、炒青茶、烘青茶精致加工机械,年设计加工能力130吨。两个公司合计加工能力达280吨,但实际加工仅40吨左右,只达设计能力的1/7。

(三)企业竞争无序。在杨梅片区这样一个小地方,目前茶叶加工厂就有三家,茶叶加工和茶叶品种五花八门;茶园有私人的、有股份制的、有国有的、有国有与集体合作的,他们之间相互交错混杂,相互争斗、消耗、削弱,茶园管理极为混乱。尤其是私人的茶园,他们以小锅小灶加工和销售茶青给外地茶贩为主,由于外地茶贩要抢时间赶回本地销售,在成品茶和茶青收购价格上都要高出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和水城县茶叶公司五角至一元,造成了茶青的大量偷采,给两家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一到采茶季节,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和水城县茶叶公司都要雇用大量人员,手持棍棒家什守候茶园。

(四)法人治理不善。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虽是股份制公司,但公司董事会有名无实,出资人职责没有到位,对公司的运行、监管等缺少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公司实际上充当的是茶叶加工厂的角色,内部管理混乱。几个股东除了天津瑞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想方设法把茶叶产业当成事业来做外,其余更多的是谋求眼前利益、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2004年,股东杨梅林场未经公司董事会同意,就将其在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的股权转让给水城县茶叶公司。水城县茶叶公司作为水城县政府举办的国有独资企业,其经理由县政府茶叶办公室主任兼任,这种管理体制,使得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足,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

(五)市场开拓乏力。由于杨梅片区茶园为小规模、分散经营,茶叶生产、产品、品牌和包装各自为阵,自产自销,难以在市场上形成一个对外拳头品牌。企业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之策,销售手段落后。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水城县茶叶公司80%的茶叶由市、县几大班子订购作为办公茶和礼品茶,仅20%销往天津、青海、内蒙、北京、上海、贵阳等地。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没有参与市场销售,其成品茶叶由股东按股份比例分配后各自销售。作为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控股方的天津瑞璋生物科技公司,将分配的成品茶叶在天津销售,市场销路没有打开,反而交了巨额学费。

(六)创新能力较弱。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和水城县茶叶公司都存在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两个公司均没有茶叶技师、机电技师及植保技术人员,也没有技术依托单位,靠临时聘请茶叶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因此,茶叶加工技术落后,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没有跟上,产品附加值较低,茶叶多为初级新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销往外地的茶叶,大多数被茶叶经销商作为原料,与其他茶叶拼配后出售。

存在的以上问题,实际上各方面都是清楚的,水城县政府、水城县茶叶公司、天津瑞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都在探索解决的办法,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利益的驱使,受到的阻力较大。如果对存在的问题不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用不了多长时间,杨梅片区这片茶园就将走向衰退,造成的损失将无法弥补。

三、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从发展茶叶的空间来看。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茶叶市场呈现出新的趋势。目前,我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不到350克,远远低于日本1200克和世界500克的人均消费量。若达到世界人均年消费水平,则国内市场将消费茶叶65万多吨。截止目前,全国茶叶总产量只有72万吨,其中出口就达20万吨。世界绿茶贸易量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因此,茶叶潜在的国际国内市场巨大,说明茶叶走产业化之路,形成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的前景和发展空间都是良好和巨大的。

从发展茶叶的潜力来看。杨梅片区是全市高优生态茶树良种茶园基地。建设高优生态茶园,生产对人体无害的有机茶,是新世纪人们饮茶消费的迫切需要。六盘水津黔公司生产加工的“津黔牌——乌蒙春系列天然富硒茶”以其内质好、香气清醇持久、富含天然有机硒而受到消费者好评。1998年获全国星火基金推广项目优秀成果奖;2000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2005年经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有机食品,取得了有机食品资质证书。销往外地的茶叶作为原料,与其他茶叶拼配后出售,以及外地茶贩收购茶青运回本地制作高档茶,正说明了杨梅片区茶叶发展的潜力所在。杨梅片区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也说明了茶叶发展的潜力很大。

从发展茶叶的效益来看。如果杨梅片区达到全部生产能力300吨(不再扩大基地规模),每吨产值42.5万元,每吨税收3万元,则每年可实现产值12750万元,实现税收900万元。茶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茶园生产和加工上更显突出。杨梅片区在现有的生产管理水平下,每年的除草施肥就需要8000个工时、修枝4000个工时、茶青采摘60000个工时、加工4800个工时,平均年最低用工76800个工时,一个工时按10元钱支付报酬,每年支付给农民的费用总额就有80多万元,相当于解决200人的长年就业。如果达到300吨的产能,用工量、支付劳务费将增长9倍以上。与种粮相比,农民从事茶叶产业将获利更多。

因此,做大做强杨梅片区茶叶产业,既有条件和可能,也应该按这个目标推进。

四、做大做强杨梅片区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思路,转变观念。茶叶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茶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茶叶加工工艺、设备改造,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提高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一是企业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小打小闹。而应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真正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富裕农民。二是政府要转变服务观念,对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熟视无睹,但也不能包办代替。要从政府办产业转向社会力量办产业,政府引导和社会力量推动相结合。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信息服务,并注重扶持重点企业,以龙头带动产业的共同发展,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理顺关系,整合资源。针对杨梅片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杂、乱、散”的实际,应着眼于做大做强,按照“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尽快理顺各种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一是要整合龙头企业。应选择一户领军企业,对水城县杨梅片区的茶叶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龙头企业可以是水城茶叶公司,也可以是六盘水津黔科技茶业公司,还可以是其他企业,通过资产并购、产权转让、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将杨梅片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包括个体经营户)“捏”在一起,尽快实现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壮大和更新升级。在龙头企业的整合过程中,要进行清产核资,搞好资产评估,清理企业的债权债务;要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要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和运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鉴于杨梅片区的特殊情况(市直有关部门参与了生产经营),整合龙头企业建议由市政府出面协调,水城县政府具体操作。二是要整合基地。对杨梅片区的茶园,除农民自种的地坎茶,其余的应全部合为一体,由整合后的龙头企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三是将整合后的茶园分片包干给农民或杨梅林场的职工进行管理。

第三,打造品牌,开拓市场。针对杨梅片区茶叶品牌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实际,应对茶叶品牌开展专题研究,推出1个知名度高、前途好的品牌作为茶叶的首选品牌,申报带“富硒”标志的商标名称,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茶叶产业中龙头品牌的作用。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增强广告促销意识,创新销售模式。大力支持企业到各地设立专卖店和销售窗口,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名牌产品良好的产销环境。支持企业到全国各主要消费市场建立销售窗口,到天津、青海、内蒙、甘肃、北京等传统销区建成自己的代理商机构,并逐步向其它省市扩展。

第四,强化管理,提高产出。优质茶叶原料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抓好茶园建设和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将整合后的茶园分片包干给农民或杨梅林场的职工进行管理,主要目的是实现茶园管理的市场化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非放任不管。企业应按照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制定茶园管理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苗选定、栽培、修枝、施肥、病虫害防治、茶青采摘等标准,指导茶园承包人按标准和规程进行管理。龙头企业要规范茶园管理的合同签订和执行,维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茶园建设的投入,为有困难的承包人垫支部分种苗、肥料、药物等费用,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承包人建立稳定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应实行保护价收购,按质论价,充分调动承包人的积极性。加强对承包人的生产、管理、采摘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园产出。

第五,开发新品,延长链条。杨梅片区茶叶虽然品牌多,但产品结构单一,中低档茶比例大,市场竞争力不强。应引导企业顺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主攻绿茶、名优茶、特色茶,减少大宗茶生产,有条件时应逐步向饮料茶、袋泡茶、速溶茶市场进军。茶叶企业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不但要开发春茶,也要开发夏茶和秋茶,变一季茶为多季茶,变季节性生产为均衡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除此而外,应加大茶多酚、咖啡碱的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

第六,完善政策,搞好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为此,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制定科学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推进茶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做好产业导向工作,利用信息渠道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指导。二是要制定和落实好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茶叶产业资金的投入,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老茶园改良、新茶园建设及各种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要建立产业扶持长效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强力推进茶叶产业建设步伐。三是要整顿茶叶生产秩序。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严厉打击茶叶生产加工中“掺杂使假”、无证经营行为,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二篇:片区幼儿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片区幼儿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片区幼儿教育现状,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我片区办公室工作人员于2013年9月底至10月初对所辖五个乡镇的42所幼儿园(含学前班)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片区幼儿教育现状

1、我片区所辖五个乡镇无一所公立幼儿园。有私立幼儿园(含学前班)42所,其中**镇7所,李西镇4所,白玉乡5所,红岩镇16所,黄土矿乡10所,除其中10所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有办园许可证外,其余32所幼儿园均为无证无照经营或者挂靠在小学。

2、我片区现有在园幼儿有2658人。班额98个。

3、42所幼儿园现共有教职工150人,其中老师121人,持有幼师资格证的92人,占教职工人数的61.3%;保育员30人。所有工资及其他待遇均由幼儿园自筹自支,幼儿园园舍改造均由幼儿园自行解决。

4、**的小太阳幼儿园、李西的启慧幼儿园、红岩的树新风幼儿园等均有办园许可证,办学条件较好,教师和保育员基本按要求配置,各项管理比较规范,有比较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片区所辖各乡镇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减少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但问题不少。

(一)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较多。一些私立幼儿园没有办园许可证,往往是园主一家老少齐上阵,既是教师又是司机,既是保姆又是厨师,孩子的学习、安全和健康无法保障。

(二)师资力量薄弱。幼儿园(学前班)园长、教师、保育员准入制度把关不严。目前一是无幼师资格证的为数不少,二是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上岗的园长、保育员仍然存在。教学随意性大,要么是“保姆式”哄孩子,吃饱玩好不出事就行,要么是“拔苗式”超前教育,幼教小学化,灌输小学知识,忽略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学生安全难以保证。私立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远远赶不上公立中小学;绝大部分幼儿园基础设施跟不上、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陈旧,有的校舍已成危房;有的防护栏低矮;有的校园操场上堆放危险物品;有的甚至没有活动场所;有的教室面积狭小,也没有宿舍,学生睡午觉均趴在低矮的课桌上;有的无封闭条件,院墙低矮且有缺口,不法分子能轻易进入;安保设施条件差,所有幼儿园都无专门治安岗亭及专业保安。

(四)校车安全隐患大。私立幼儿园为了能多收学生,多创效益,往往都有校车接送学生。但校车超载现象严重。

(五)食堂卫生状况差。部分私立幼儿园生、熟食不分开,幼儿餐具混用,对蚊蝇、老鼠灭杀不到位,炊事人员无定期体检,极易引发传染性疾病。

三、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农村私立幼儿园多,无公办幼儿园,不能较好利用国家政策。国务院、省、市幼儿教育改革与指导意见精神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安排幼儿教育专项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培训、教研活动的开展、支持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安排公办幼儿园的发展经费,用于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教职工工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等方面”。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但是没有公办幼儿园,乡镇政府想要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也爱莫能助。许多幼儿园办园设施陈旧,师资队伍老化,难以更好地起到乡镇幼儿教育的龙头示范作用。由此可见,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一所大规模的公办幼儿园已迫在眉捷。二是扶持政策不完善。国家虽然明确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办幼儿园,但都没有具体的政策,如许多园所在扩大规模时,难以得到贷款,幼儿园的收费大多较低,我片区农村幼儿学前平均收费在850元左右(含中餐费),但由于农村幼儿分散,相当一部分幼儿园人数不多,达不到规模效益,导致不少幼儿园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

一是幼儿园布局不够科学,规模效应难以体现,无序竞争较为严重。偏远地区农村幼儿入学难,部分老百姓对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意识淡薄,政府对幼儿教育没有投入,这样幼教比小学收费要高,少数老百姓在其子弟就读一年级之前只送去上一年学前班,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节省学费,宁可将自己的孩子读两年小学一年级,也不送读学前班,严重影响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二是园所条件参差不齐。条件好的能达到幼儿园设置标准,差的场地窄小,硬件条件落后,安全隐患突出,没有任何幼儿保健设备,也未按要求配置保健室、隔离室及消防设施,毛巾、餐巾、口杯共用,厨房与教室只有一门之隔,炉灶、开水锅、菜刀等用具没有任何防护,甚至个别幼儿园连幼儿午休床都没有。

(三)人员配置上师生比例过大。大多数幼儿园(班)为追求赢利,未按照工作规程实行每班一教一保,部分幼儿园三个班百余名幼儿的幼儿园只有园长、教师、保育员共计5人,师生比1:20,严重超标。

(四)幼儿教育保教质量不高

由于对幼儿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够,重视不够,导致农村幼儿园(班)保教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是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大多数幼儿园(班)只考虑办园效益,尽可能少花钱,没考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质与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影响保教质量提升。二是保健水平低。为了招揽生源,幼儿园竞相压低学费,导致绝大部分园所收费偏低,为了确保赚钱,许多办园者不按国家规定和要求,一味减少保育员的人数,大多数幼儿园二至三个班只配一名保育员,且幼儿的伙食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伙食不到规定的标准。

(五)缺乏完整的幼儿教育评价机制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制定较系统、完善的幼儿教育评价体系,致使幼儿教育无所适从,绝大多数家长把幼儿能在园里学到多少字和能算多少数作为评价幼教水平的标准,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可避免。

四、思考及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不断强化政府责任

1、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2、增强行政主管意识,加强领导和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10个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和省、市幼教会议精神,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成立协调机构,建立以政府领导统筹,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加大对无证办园和办园中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

(二)改革办园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1、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思路,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规范幼儿园。建立顺畅有序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是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无证办学的幼儿园,由于在师资配备、设备配置、办园思路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园所之间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整体保教质量的提高,成为制约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建议将幼儿园办学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坚持政府办学、规模办学、规范管理,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确保幼教资金的投入。建议每个乡镇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各级政府应保证将幼教经费开支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幼教经费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大,管理体制的改变,有利于综合考虑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有利于对中心园业务的统一指导,提高办学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能较好地发挥出了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2、严把民办学校准入关,确保农村片区幼儿园保教资质。

一要抓住当前小学布局调整的契机,按照各乡镇幼儿教育发展规划,推行联村办园的思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按规划程序完善审批制度,清理整顿关闭非法办园,确保幼儿教育有序、健康发展。如中国教育网推介的洞口县高沙镇的“南泥模式”,即联合或整合相邻或相近行政村的学前教育资源,合股或合资组建一所规模更大、规格更高的独立幼儿园。

二要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稳定师资队伍。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及配套规章,做好幼儿教师的资格过渡及认定工作。切实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和保育员及保健员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对尚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教师,应采取措施限期使其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具备教师资格的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并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专家。

三要制定幼儿教育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幼教管理体制。

zuozhe:xxj 2013-10-27

第三篇: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3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2003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叶称号。2007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 15人。茶叶面积 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

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 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5年新植茶园352亩,2006年新植1400亩,2007年新植2350亩,2008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

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五、“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针对当前**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 90 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 公斤,工农业产值720 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

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万亩(新植万亩)。重点扶持“**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

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乡茶园多数发展于六七十年代,现基础差,产量低。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十一五”全乡要力争建成优质茶园基地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1万亩。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7个,“十一五”力争改造5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进**乡精制茶叶加工企

第四篇: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南郑县茶叶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南郑县农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一)历史情况

南郑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巴蜀种茶已经蔚然成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南郑茶叶列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唐代也有“梁州出名茶”的历史记载,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柑、枇杷、茶”,传说南郑的干龙洞曾是贡茶的出产地。宋明两代,南郑还是全国茶马互市交换地之一。明清南郑茶叶由盛而衰,主要是由于税负苛重、自然灾害、内乱不止、外民流入,垦荒种地等原因。1949年至2000年的50年,是南郑茶叶获得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1949年南郑茶园面积600余亩,产量14.8吨,2000年达到26800亩,产量1174.9吨。1986年南郑的“汉水银梭”完成研制和鉴定,开了南郑名优茶之先河,成为汉中第二支名茶(第一支为秦巴雾毫),也是南郑茶叶进入优质高效发展的转折点。

(二)目前现状

目前,全县有茶园7.2万亩,其中投产园4.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8500亩,占12.5%。2008年茶叶产量2052吨,实现产值1.2亿元。近年来,全县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精神,把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基本达到了种植规模化、1

生产标准化、加工机械化、产品绿色化,茶叶产业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茶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7.2万亩,主要分布在15个乡镇,175个行政村,种茶农户23680户,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板块基地。二是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加快。先后从中国茶科所引进国家级良种平阳特早、龙井长叶等10余个品种进行选育,又陆续引进浙农117、浙农139、名山131、名山早等国家级良种20多万株。目前,建立良种母本园和良种苗圃基地200余亩,成为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良种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推进产业升级,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认证了36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2007年认证了1.5万亩有机茶园,成为陕南茶区较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有6家企业完成有机茶产品认证。初步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发展框架。形成了南郑茶叶上市早、无污染、品质优三大优势。2007年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南郑茶叶农药、重金属等含量全部为零。

二、茶业生产、经营情况

目前我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212多个,其中加工企业156个,经营企业56个,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2个,年加工能力3500吨以上。自建网站企业5个,年加工量在25吨以上企业23个,50吨以上企业11个,建立标准化示范茶厂8家,年加工能力均在150吨以上。有机认证企业6个,面积

1.5万亩,无公害认证3600亩,QS认证企业13个,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个。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7.4万人,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常年从事茶叶营销人员2400多人。2008年全县生产茶叶2050吨,产值1.2亿元。其中茶叶加工企业销售茶叶1600余吨,产值9000多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

元。茶农人均纯收入1078元,解决了近8万人的就业问题。

三、南郑茶产业发展规划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9万亩,全部建成高产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公害茶园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3万亩密植生态,总产达到5000吨,产值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46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652元;到2017年茶园面积扩大到10万亩,产茶叶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50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2100元。重点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培育丰产示范园2万亩,优化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建成茶树优质良种繁育基地1个1000亩;建成年生产100吨以上标准化茶叶企业20个,市级龙头企业8个,力争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个,完成QS、有机、ISO2001等质量体系认证30个;建陕南茶叶销售集散地2个。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是狠抓宣传动员,努力为茶产业的发展升温造势。县委、县政府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抓手,积极为推动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先后多次组织县级机关、乡镇村组干部、茶叶企业负责人到福建等地参观学习,乡镇组织企业和茶农相互参观、交流。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坚定了发展茶叶的信心。县政府每年召开多次茶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大力宣传发展茶叶的有利条件和相关政策,具体安排茶叶生产等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和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南郑县新建茶园验收办法》等,指导全县茶叶生产。每年举办南郑县茶叶节,召开茶叶审评会,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农博会、农高会等,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南郑茶

叶形象,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狠抓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上规模。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南郑县始终坚持走以基地兴产业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原则,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制订《全县茶叶优势区域发展目标》,印发了《南郑县2008—2012年茶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新建茶园一律采用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一律使用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建园。坚持“民间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示范茶园5000余亩,建立茶叶省级示范村2个,重点推进村12个,法镇、牟家坝镇、红庙镇、青树镇、福成乡5个专业乡镇和碑坝、南海、红庙、新集四大产业基地已具雏形,形成了法镇的水磨村、双河村、梓潼村、牟家坝镇的秧田坝村、马仙坝村、柳沟村,红庙镇的罗帐岭村、浸林沟村、青树的冉家营村、汪家坝村等10余个面积在400亩以上的专业示范村。

三是狠抓技术推广,大力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全县茶叶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点,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县茶技站---乡镇农技站---村级茶技员---农户“四位一体”技术服务队伍。按照“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拉网式培训”的要求,深入乡镇、村组采取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印发技术手册、张贴茶事活动月历,使茶区农户不误农时、搞好生产。积极落实技术人员蹲点包联乡(镇)、茶厂(场),加强现场技术指导,从园地规划到茶树栽植、茶园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四是狠抓体制创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服务、民办民管”的原则,成立了南郑县茶业协会,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协会每年组织工商、农业、质检、卫生等部门对茶叶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了《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方案》,对新建或改建后达标的茶叶加工企业县政府给予10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2007年扶持2家,2008年扶持6家。同时,制定了《“汉水银梭”茶加工技术规程》,实行名茶定点生产,统一包装,积极申请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努力维护名茶的品质和形象。

五是狠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品、精品。南郑县在茶产业发展中,认真扎实地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企业和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加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执行,从根本上解决茶叶质量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等媒体深入广泛地宣传,县政府连续两年在西安举办南郑旅游推介会,把茶叶作为主要品牌进行宣传,使茶叶成为南郑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

四、存在的问题

当前,南郑乃至汉中茶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面临的不少困难问题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没有企业对原料的消化就无茶产业发展可言。我县尽管有大小茶厂150余家,但大多企业起步较晚,资金的匮乏是目前低水平、作坊式粗加工的根本原因,加之缺乏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意识,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我县9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不便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化生产。三是从茶叶产业长远发展来看,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宣传上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上没有突出重点产茶区域;部门扶持上,没有整合交通、国土、电力、水利等政策优势。四是茶叶产业综合开发深

度不够,附加值不高,至今没有一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造成夏秋茶资源浪费。五是资金投入少仍然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从体制上讲,省上没有茶叶的专门管理部门,从项目投入上讲,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从企业自身来讲,大多数企业是有资产无资金。一部分企业由于是租赁集体茶厂,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便扩大生产。一部分企业虽然产权明晰,但现有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企业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六是税收政策不明确。不管是刚建的还是以前的,只要开机就收费,有证的年年交,无证的没人交,严重打击了合理办厂的积极性。

五、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尽快出台土地、集体茶厂(场)合理流转的相关政策,对新建茶厂(场),前两年免征或少征相关税费。同时对有基础、有实力的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在基地建设、良种引进、机械购置、企业扩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允许企业资产抵押,尤其是可将林权证或茶园作抵押,以便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三是银行应该建立茶叶企业联网档案,对贷款少的(5万元以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信誉度较高者给予优惠、扶持。

四是茶叶企业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及时更新加工设备,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经常组织企业员工走出厂门学习取经,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解决部分企业闭门造车、因循守旧的现象。

二00九年五月十九日

第五篇: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二、存在题目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下载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城县杨梅片区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叶基地产业调研报告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推荐]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大全

    茶叶是xx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xx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

    关于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

    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茶叶是我省仅次于生猪的第二大创汇农产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省茶叶在产业化......

    区发展手工编织产业调研报告

    区发展手工编织产业调研报告 区发展手工编织产业调研报告 根据市妇联安排,**区妇联对全区妇女手工编织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区手工编织基本情况 1、手工......

    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合理布局,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向更高标准发展,我办党支部对**乡茶叶产业进行调研,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一、**乡概况......

    关于XX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茶叶是我省仅次于生猪的第二大创汇农产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省茶叶在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