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06:0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茶叶是我省仅次于生猪的第二大创汇农产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省茶叶在产业化建设、出口贸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加快我省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我省是传统的产茶大省,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素有“江南茶乡”的美誉。处于于北纬30°左右的**山区及环**湖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茶叶质香味醇,品质优良,生产的绿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好的。

20世纪80年代,我省茶园面积曾达262万亩,产量8.1万吨,是全国茶园面积最大、产量第二位的茶叶大省。虽然90年代初湖南茶业大幅下滑,但从1998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茶业产销形势逐年好转,茶农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涌现出**省茶业有限公司、**省**进出口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行业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2004年我省茶叶产值10.09亿元,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总产量8.1万吨,其中出口3.22万吨,创汇3360万美元,居全国第3位,出口均价为1.414美元/公斤,同比提高了20.62%。我省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占全国的1/3强,连续三年保持了全国第一。今年我省茶叶出口来势又十分喜人,出口创汇有望突破3500万美元,跻身全国第2位。

(二)基本经验

总结近年来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是如下几条:

1、以出口带动内销,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推动茶业快速发展。

茶叶出口解决了**茶叶的销路问题,带动了全省茶叶品质和价格的普遍提高,促进了产品安全化、标准化、多样化,提升了湘茶的国际形象。出口茶叶中的小包装茶、自有品牌茶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开始逐步摆脱主要为国外茶叶进口公司提供袋泡茶原料的不利局面,走上了积累品牌价值、形成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茶叶出口还有效地带动了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链,推进了湖南茶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省主要有**省茶业有限公司和**省**进出口有限公司两家茶叶出口龙头企业。**省茶业有限公司由**省茶叶总公司整体改制而来,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和茶文化传播于一体,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总资产3.4亿元,已投资控股了**银针、**毛尖等名牌产品,年销售额3.5亿元,每年生产、销售茶叶3.5万吨,占**茶叶商品总量的70,是全国经营茶叶数量最大的企业。2004年该公司出口茶叶1.1万吨,创汇1500多万美元,连续三年保持了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全国第一、红茶出口量全国第一、边销茶经营量全国第一,今年预计可创汇2000万美元。**省**进出口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土产畜产**茶叶进出口公司改制的股份制公司,是我省重点茶叶进出口专业公司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已在6个国家设立外派机构,与100多家客商建立了稳定友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公司的优质品牌茶“沙漠之舟”在国际市场销售量连年递增,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中国茶叶在非洲市场的首选品牌。2004年公司出口茶叶0.8万吨,创汇1100万美元。

2、以基地带动茶农,解决农民就业,促进茶农增收

茶产业是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我省采取重点宣传、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及其茶叶品牌的措施,引导在我省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省茶业有限公司、**省**进出口有限公司、**县**茶厂、**茶厂、***茶业有限公司,**区**茶业有限公司、**县**茶厂等茶叶生产经营企业跨乡镇、跨县、跨市州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采取收购、租赁、联营、重组等多种形式,实施规模化生产,稳定货源渠道。我省现已通过“协会+公司+基地(含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近百个优质茶基地,全省产茶县达109个,涉及茶农数百万人。基地带动了千家万户茶农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使公司和农户联系更加紧密,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省茶业有限公司拥有低农残茶出口基地34个、有机茶出口基地18个,茶园面积42万亩。该公司通过参股、订单、合同、包销等利益联结方式,直接带动了10.5万户基地茶农致富,目前茶农年户均种茶收入已达9500元。如*****茶叶示范场曾经连续十多年亏损,濒临破产,2000年成为公司基地后,经济效益逐步提高,2004年盈利100多万元;又如该公司在**县培养了茶叶种植加工大户28个,今年上半年平均实现纯利10万元。公司还带动了全县5000户茶农的生产,对产业发

第二篇: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茶叶是我省仅次于生猪的第二大创汇农产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省茶叶在产业化建设、出口贸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加快我省茶叶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我省是传统的产茶大省,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素有“江南茶乡”的美誉。处于于北纬30°左右的**山区及环**湖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茶叶质香味醇,品质优良,生产的绿茶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好的。

20世纪80年代,我省茶园面积曾达262万亩,产量8.1万吨,是全国茶园面积最大、产量第二位的茶叶大省。虽然90年代初湖南茶业大幅下滑,但从1998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茶业产销形势逐年好转,茶农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涌现出**省茶业有限公司、**省**进出口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行业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2004年我省茶叶产值10.09亿元,茶园面积120万亩,茶叶总产量8.1万吨,其中出口3.22万吨,创汇3360万美元,居全国第3位,出口均价为1.414美元/公斤,同比提高了20.62%。我省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占全国的1/3强,连续三年保持了全国第一。今年我省茶叶出口来势又十分喜人,出口创汇有望突破3500万美元,跻身全国第2位。

(二)基本经验

总结近年来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是如下几条:

1、以出口带动内销,壮大茶叶龙头企业,推动茶业快速发展。

茶叶出口解决了**茶叶的销路问题,带动了全省茶叶品质和价格的普遍提高,促进了产品安全化、标准化、多样化,提升了湘茶的国际形象。出口茶叶中的小包装茶、自有品牌茶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开始逐步摆脱主要为国外茶叶进口公司提供袋泡茶原料的不利局面,走上了积累品牌价值、形成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茶叶出口还有效地带动了茶叶种植、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链,推进了湖南茶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省主要有**省茶业有限公司和**省**进出口有限公司两家茶叶出口龙头企业。**省茶业有限公司由**省茶叶总公司整体改制而来,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和茶文化传播于一体,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总资产3.4亿元,已投资控股了**银针、**毛尖等名牌产品,年销售额3.5亿元,每年生产、销售茶叶3.5万吨,占**茶叶商品总量的70%,是全国经营茶叶数量最大的企业。2004年该公司出口茶叶1.1万吨,创汇1500多万美元,连续三年保持了出口欧盟市场茶叶量全国第一、红茶出口量全国第一、边销茶经营量全国第一,今年预计可创汇2000万美元。**省**进出口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土产畜产**茶叶进出口公司改制的股份制公司,是我省重点茶叶进出口专业公司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已在6个国家设立外派机构,与100多家客商建立了稳定友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公司的优质品牌茶“沙漠之舟”在国际市场销售量连年递增,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中国茶叶在非洲市场的首选品牌。2004年公司出口茶叶0.8万吨,创汇1100万美元。

2、以基地带动茶农,解决农民就业,促进茶农增收

茶产业是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我省采取重点宣传、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及其茶叶品牌的措施,引导在我省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省茶业有限公司、**省**进出口有限公司、**县**茶厂、**茶厂、***茶业有限公司,**区**茶业有限公司、**县**茶厂等茶叶生产经营企业跨乡镇、跨县、跨市州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采取收购、租赁、联营、重组等多种形式,实施规模化生产,稳定货源渠道。我省现已通过“协会+公司+基地(含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近百个优质茶基地,全省产茶县达109个,涉及茶农数百万人。基地带动了千家万户茶农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使公司和农户联系更加紧密,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省茶业有限公司拥有低农残茶出口基地34个、有机茶出口基地18个,茶园面积42万亩。该公司通过参股、订单、合同、包销等利益联结方式,直接带动了10.5万户基地茶农致富,目前茶农年户均种茶收入已达9500元。如*****茶叶示范场曾经连续十多年亏损,濒临破产,2000年成为公司基地后,经济效益逐步提高,2004年盈利100多万元;又如该公司在**县培养了茶叶种植加工大户28个,今年上半年平均实现纯利10万元。公司还带动了全县5000户茶农的生产,对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加快了国家级贫困县古丈县的脱贫致富步伐。

**省**进出口有限公司建有茶叶出口基地29个、有机茶基地9个,茶园面积35万亩,带动了茶农10万人增收,并于2005年初整体收购了我省茶园面积最大的**茶场。公司通过签定茶叶收购合同,按照保护价格进行收购的方式,解决了茶农卖茶难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茶农的积极性,茶农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县**茶厂也在**、**县等地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近10万亩,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实现我省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力争使我省茶业产值超30亿元,出口额超10亿元人民币。

(二)主要措施

1、打牢种植基础,加快优质茶叶基地建设

各茶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及时调整茶类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主攻名优茶生产。未来3—5年内,按照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布局区域化、设施配套化的要求,在全省建立100个优质茶出口基地,总面积达80万亩,其中重点建设40个有机茶示范基地,形成**山区、环**湖区两大优势茶叶产业带。以龙头带源头,走规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可望直接带动茶农20万户,解决农村40万人就业。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茶农所有、集中连片、分户经营”的形式,实施茶树良种推广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改良品种和改造低产茶园,使全省茶园良种率达到60%以上,亩产由6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

2、突破加工瓶颈,加快茶叶加工技术改造

以我省两家龙头企业为依托,在我省改扩建一两家现代化的茶叶精深加工厂和一批初制加工厂,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确保产品安全、卫生,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外商的要求。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提升湘茶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能够吸纳我省2.4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就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严格把关,加强茶叶卫生质量管理

发展无公害茶生产,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茶叶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订。组织茶叶基地以有机茶开发与国际认证为起点,破除境外市场“高门槛”,抢占出口的“制高点”。同时在茶叶加工企业建立完善的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和卫生质量保证体系,确保茶叶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缩短与茶叶生产先进国家的差距,适应全球化的茶叶市场竞争,从而全面带动湘茶出口。

4、实施“科技兴茶”战略,加大茶叶生产科研力度,强化高新技术示范推广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由茶叶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根据国际市场对茶叶卫生安全质量要求的变化,结合我省实际情况,配套低农残茶和有机茶生产技术,重点解决茶叶出口中的难题,探索与科技示范场、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新模式,在全省及时示范推广,做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重。并融入现代科技,深化加工,加快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茶用品系列产品开发,使我省品牌茶叶产品发扬光大。

5、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进一步整合我省茶叶品牌,引导企业和茶农增强品牌意识,通过强化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管理监测等规范,确保茶叶名牌产品质量与市场信誉,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我省应以出口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茶叶品牌数量,做到在一片区域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茶叶产区还应以湖南名茶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为载体,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推出“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将名茶产业与湖湘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茶文化、茶会展、茶艺馆业等的发展,以及各种形式的品茶宣传活动,拓宽茶叶的销费渠道,充分开发利用茶叶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做大做强名茶产业。

6、出口龙头企业分工合作,加强市场营销,共同开拓国际茶叶市场

首先要重点引导和扶持在我省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省茶业有限公司和**省**进出口有限公司两家出口龙头企业的建设,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成功打造企业品牌,树立龙头企业形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条件成熟后,由两家龙头企业整合湖南茶业资源,分别组建**两大茶业集团;再由两大茶业集团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合作组建*茶产业集团,实行全行业发展战略。两大茶叶出口龙头企业分工合作,形成生产、加工和营销紧密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为补充,进一步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力争到2010年实现湘茶出口突破1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7、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开展茶叶连锁经营

通过连锁专卖、物流配送、销售网络信息化建设、技术服务及培训等方式,建立品牌茶销售市场体系。

(三)若干建议

1、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

一是应把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二是省财政在今明两年从中央拨付我省的中部地区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安排部分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省茶业有限公司和**省**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三是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有机捆绑,集中投入,加大对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茶农协会等的支持力度;四是坚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农业厅、乡镇局、农办、扶贫办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全面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政策

支撑体系,搞好社会化服务。

2、重点支持两大龙头企业进行项目建设

集中力量营造茶叶集团优势和品牌优势,推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一般产品向优势产品和名优品牌集中,以便形成规模效益。

第三篇: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新材料产业 助推新型工业化

——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湖南省财政厅经建处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研发的、比传统材料性能更加优异的一类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其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新材料由于应用范围广泛,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被视为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在金融危机强力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如何重新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成为世界经济领域探讨的重要课题。我国也将包括新材料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为湖南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

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

新材料产业一直是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领域。近年,在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省委、省政府把新材料产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全省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正逐步形成一个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发展速度快、贡献大 全省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从2001年开始年均增长34.5%。其总产值、增加值、利税额、出口创汇四项指标远高于全省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2009年,全省188家高新技术新材料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65家,过10亿元的有18家。

产业优势明显、特色新 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关联度较高,产业集聚程度高,拥有一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在产业结构体系方面,已形成了具有资源、技术、产业聚集优势和市场需求旺盛的五大优势产业。一是先进储能材料,以科力远、瑞翔新材等企业为代表,2008年产值突破160亿元;二是先进硬质材料,以株硬集团、金瑞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代表,2009年实现产值90亿元以上;三是先进复合材料,以博云新材、时代新材等企业为代表,2009年产值突破90亿元。四是新金属材料,以有色控股、华菱集团等企业为代表,2009年实现新材料产值700亿元。五是化工新材料,以巴陵石化、湖南海利等企业为代表,2009年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在区域布局方面,已初步形成五大特色产业密集区。包括:一是长株潭新材料产业密集区,聚集了全省绝大多数新材料企业,形成了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三大产业链,三市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50亿元,占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的近40%。二是岳阳精细化工材料产业密集区,是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四大示范区之一,2009年,该区域有新材料企业46家,完成总产值253亿元。三是郴州衡阳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密集区,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生产企业200多家,过亿元的企业有23家,2008年,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219亿元。四是娄底薄板新材料产业密集区,2008年新材料产业领域实现产值203亿元,占当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的14.2%。五是湘西锰锌铝新材料产业密集区,锰系列加工产品有60%出口,已培育了湖南东方锰业集团公司、湖南振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

创新能力较强、后劲足 一是科研资源丰富。截至2009年底,全省新材料领域拥有6所国家级和4所省属高等院校,2家国家级和8家省级科研机构,3家国家级和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级和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和3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两院院士近10名,新材料科技人员2万余人,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研究开发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

二是创新成果数量多。2009年,新材料技术领域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14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5项、973计划项目3项。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成果6项,省级科技成果奖31项。“冷轧钛带卷国家标准”由湖南湘投金天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起草制定。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的C/C飞机材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一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大奖;钟掘院士承担的国家973计划“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成果,取得了6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制备技术。2009年,晟通科技与东北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新型阴极结构高效节能铝电解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通过了科技部评审,据测算,这种世界首创的新型技术在全国推广后,每年可节电47亿千瓦时,相当于一个五强溪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湖南省发展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材料是产业技术进步的基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是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湖南省应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技术优势,抢抓当前国家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努力推动发展新材料产业,切实解决全省工程机械、能源和交通等领域的新材料配套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新材料产业,是挖掘湖南省经济发展潜力重要途径。新材料产品应用广泛,包括新能源、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航空、通讯、家电、建材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以电动汽车为例,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电动汽车产量有望达到1000万辆以上,仅此一项对先进储能材料的年需求量就达到4000亿元以上,对高性能轻金属结构材料的需求量则更高,这对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都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作为制造业物质基础的新材料必将以其强劲的市场需求,为全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利于湖南省突破经济发展瓶颈。通过科技创新,缩小差距、做大高端产品,做强新材料产业,有利于提升湖南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品位,突破经济发展瓶颈。以湖南省现有的先进储能材料为例,目前科力远、杉杉和金瑞科技等为主的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多个储能材料引领中国乃至世界。2009年,先进储能材料占全省高技术产值的40.6%,占到新材料产值的27.3%。

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通过发展新材料产业,可以加速新材料与上下游产业的整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进步。比如:以黄伯云为首的团队在C/C复合材料上的突破,“博云新材”脱颖而出,一举占据了国际制高点,从而吸引了中航起落架落户湖南,以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美国霍利威尔公司等投资50亿元重点发展高性能C/C航空制动材料和航空机轮刹车系统,从而使航空业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利于促进湖南在中部崛起。优先发展新材料,能够夯实全省工业化基础,促进产业升级,将资源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有利于促进湖南在中部崛起。近几年通过延伸产业链,湖南逐步形成了先进储能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的局部优势,也带动了下游先进制造、轨道交通和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增长,使湖南成为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长株潭地区通过整合“电池、电机和电控”三大优势,形成了电动汽车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我国几个重要的电动汽车开发基地之一,2009年湖南省成为全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和实际运行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占全国的50%以上。

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新材料产业仍处在成长阶段,要做大做强,仍迫切需要解决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产业分布不集中,企业规模偏小 目前即使在新材料分布相对集中的城市,各新材料企业都分布在城市内的不同区域,难以形成集群式发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除岳阳云溪精细化工园外,其余较大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园区专业性不高,每个园区均汇集了各个不同类别的企业,布局缺乏专业规范,导致环保等一系列问题难以解决,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企业规模偏小。2009年,全省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新材料企业仅22家,50亿元以上的只有7家。

本土产业链不完善,市场供需互动性差 一是大多数新材料企业相互之间关联度不高,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材料应用终端企业与以新材料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交流与融合渠道,新材料上中下游企业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协作,配套率太低。二是在市场培育方面,生产与应用脱节。如我省钴酸锂、泡沫镍等先进储能材料的95%销往省外和国外,但工程机械所需要的高性能金属有70%以上都是进口。三是资源整合方面力度不够,存在无序竞争。全省稀土企业上百家,规模最大的产值也只有2亿元。岳阳云溪工业园是世界最大的聚环己酮生产基地,产销量占世界市场的90%,但市场规模仅1亿元,园内四家企业相互竞争,企业利润逐年下降。

科技成果转化不够,产品附加值偏低 很多科技成果“省内开花省外结果”,技术与资本结合难、科技专家与企业家结合难、材料生产与应用结合难。2009年,产值前20位的企业有15家是附加值偏低的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化工材料企业,而附加值高的先进复合材料和先进储能材料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稀土产品基本上是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仅为16-18元/千克,与猪肉价格相当。而在发达国家,稀土磁体是高投入、高产值、高利润的“三高”产业。

支持政策不完善,产业做大做强难 一是投融资政策不完善。新材料产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征,由于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成熟,面向产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滞后。据调查,有72%以上的新材料企业反映资金问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二是财政支持政策不完善。尽管已逐步出台一些政策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却普遍反映政出多门,且政策衔接不紧密,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为例,本可以带动先进储能材料和高性能轻金属材料的大幅增长,但由于政策偏差未能发挥作用。如国家的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整车研究方面,且在购车补贴、运营补贴、基地建设和产业研发四方面,各部门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未能形成政策合力,大大影响了推广效果。而美国则相反,美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拨付了24亿美元,其中的18亿美元都是用来解决“汽车动力电池”这一技术瓶颈的,效果就较好。

此外,在投资、税收、价格、财政等方面也亟待出台针对性强的激励扶持政策,对新材料产业进行有效引导和扶持。

促进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培育新材料产业,对促进湖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形成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要以“放眼世界、面向全国、立足本省”的战略眼光和思维,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把它作为支柱型和战略型产业来重点扶持和引导,努力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湖南新的“五千亿产业”,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当务之急,是做好新材料产业规划编制,并加紧出台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性实施意见,从而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统筹引导全省新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调研,建议未来五到十年全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23%左右,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目前是32%左右)。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保持现有领先地位,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0家,50-100亿元的企业20家;建设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达50家,材料研发和应用技术取得新突破,年专利申请量2000件以上。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5名,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

围绕六大方向,突出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国际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湖南省的实际,突出湖南省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等产业技术优势,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交通装备、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产业对关键材料的需求,着力扶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形成既有规模效益又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集群。重点支持实施电动汽车、工程机械、交通装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产品、关键基础材料等六大关键材料工程,有效支撑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规模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

支持平台建设,加速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

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必须通过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建立一批新材料研发实验平台,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关键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新材料应用经济价值和新材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梯次集成和部分原始创新,使我省的整体创新能力迈入全国前三名的位置;二是要大力支持共性检测平台建设,根据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先进储能材料等五大重点领域配套建设面向产业自身且服务社会的共性检测平台;三是要大力支持产业战略联盟建设,鼓励新材料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入盟企业开展新材料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新材料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总之,要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关键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新材料应用经济价值和新材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完善财税政策,破解新材料产业发展难题

对于新材料产业这样一个起步较晚、投资强度特别大的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的有效引导,对于产业的做大做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出台财政支持措施

一是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存量调整、增量增加”的原则,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并视财力逐步增加。同时,从省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省科技专项资金、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等相关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安排资金,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上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省政府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六大重点项目工程建设。

同时,加大对新材料科研的支持力度。对新材料研发具有一定规模且研发成果转化效果较好的项目予以支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新材料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对于已取得的技术研究成果,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形式进行中试研究。

二是建立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参照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模式,由政府和社会共同筹集资金,建立省级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期、成长期未上市的新材料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省财政对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且拟上市的省内新材料企业,优先安排上市引导资金,支持其在境内外上市;支持新材料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新材料龙头企业并购,整合上下游资源,做大做强。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要结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在争取相关税收政策在新材料产业领域的先行先试的同时,要积极落实已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新材料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是新材料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提高税前列支比例;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新材料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

三是新材料企业从事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符合《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投资经营所得,从项目取得的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4年至第6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在一个纳税内,新材料企业取得的技术转让所得,500万元以内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以上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是新材料企业进口用于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机器、设备和材料,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上注明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支持湖南新材料产业发展。

一是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增强新材料企业融资能力。各级政府要将成效突出的新材料龙头企业纳入政府引导和重点扶持范围。湖南信托发挥平台作用,开发设计新材料产业信托产品和信托基金,支持新材料企业扩大融资能力,帮助新材料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鼓励各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新材料企业开展融资担保。

二是鼓励对新材料产业提供风险投资。发挥省内创业投资企业的风险投资功能,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风险投资。积极支持新材料企业利用法人资本、民间资金、国外资金等融资渠道,广泛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资本等进入新材料企业。

三是引导省级金融机构优化服务。以政府举办的各种银企贸洽会为平台,加强各级金融机构与新材料企业的对接,引导银行、股权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对新材料产业项目降低门槛,提供金融服务和贷款支持。

此外,除研究制定上述财税政策外,还要政府其他的相关配套政策。一方面,要统筹全局,完善新材料产业和项目建设的收费、用地、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新材料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落实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政策等,允许科技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分享创新收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等形式的股权激励。

加快市场培育,积极培植本土产业链

应鼓励省内重型工程机械、先进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汽车等下游产业优先选用本土新材料,打造省内新材料完整的产业链,采取“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的产业链招商方式,引进和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完善产业协作网络,提高产业集中度,使新材料产业迅速形成规模。逐步形成培育新材料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梯队,对于国家和省级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省市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可以先在先进储能材料方面开展发展产业链试点工作。

突出先行先试,创新新材料产业发展机制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是湖南的一张名片。长株潭也聚集了全省绝大多数新材料企业,要抓住长株潭实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用好先试先行权,争取国家将长株潭地区作为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并纳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列入有关试点范围,进一步助推湖南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第四篇: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3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2003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叶称号。2007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 15人。茶叶面积 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

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 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5年新植茶园352亩,2006年新植1400亩,2007年新植2350亩,2008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

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五、“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针对当前**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 90 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 公斤,工农业产值720 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

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万亩(新植万亩)。重点扶持“**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

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乡茶园多数发展于六七十年代,现基础差,产量低。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十一五”全乡要力争建成优质茶园基地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1万亩。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7个,“十一五”力争改造5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进**乡精制茶叶加工企

第五篇: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南郑县茶叶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南郑县农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一)历史情况

南郑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巴蜀种茶已经蔚然成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南郑茶叶列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唐代也有“梁州出名茶”的历史记载,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柑、枇杷、茶”,传说南郑的干龙洞曾是贡茶的出产地。宋明两代,南郑还是全国茶马互市交换地之一。明清南郑茶叶由盛而衰,主要是由于税负苛重、自然灾害、内乱不止、外民流入,垦荒种地等原因。1949年至2000年的50年,是南郑茶叶获得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1949年南郑茶园面积600余亩,产量14.8吨,2000年达到26800亩,产量1174.9吨。1986年南郑的“汉水银梭”完成研制和鉴定,开了南郑名优茶之先河,成为汉中第二支名茶(第一支为秦巴雾毫),也是南郑茶叶进入优质高效发展的转折点。

(二)目前现状

目前,全县有茶园7.2万亩,其中投产园4.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8500亩,占12.5%。2008年茶叶产量2052吨,实现产值1.2亿元。近年来,全县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精神,把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基本达到了种植规模化、1

生产标准化、加工机械化、产品绿色化,茶叶产业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茶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7.2万亩,主要分布在15个乡镇,175个行政村,种茶农户23680户,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板块基地。二是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加快。先后从中国茶科所引进国家级良种平阳特早、龙井长叶等10余个品种进行选育,又陆续引进浙农117、浙农139、名山131、名山早等国家级良种20多万株。目前,建立良种母本园和良种苗圃基地200余亩,成为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良种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推进产业升级,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认证了36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2007年认证了1.5万亩有机茶园,成为陕南茶区较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有6家企业完成有机茶产品认证。初步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发展框架。形成了南郑茶叶上市早、无污染、品质优三大优势。2007年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南郑茶叶农药、重金属等含量全部为零。

二、茶业生产、经营情况

目前我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212多个,其中加工企业156个,经营企业56个,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2个,年加工能力3500吨以上。自建网站企业5个,年加工量在25吨以上企业23个,50吨以上企业11个,建立标准化示范茶厂8家,年加工能力均在150吨以上。有机认证企业6个,面积

1.5万亩,无公害认证3600亩,QS认证企业13个,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个。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7.4万人,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常年从事茶叶营销人员2400多人。2008年全县生产茶叶2050吨,产值1.2亿元。其中茶叶加工企业销售茶叶1600余吨,产值9000多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

元。茶农人均纯收入1078元,解决了近8万人的就业问题。

三、南郑茶产业发展规划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9万亩,全部建成高产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公害茶园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3万亩密植生态,总产达到5000吨,产值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46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652元;到2017年茶园面积扩大到10万亩,产茶叶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50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2100元。重点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培育丰产示范园2万亩,优化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建成茶树优质良种繁育基地1个1000亩;建成年生产100吨以上标准化茶叶企业20个,市级龙头企业8个,力争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个,完成QS、有机、ISO2001等质量体系认证30个;建陕南茶叶销售集散地2个。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是狠抓宣传动员,努力为茶产业的发展升温造势。县委、县政府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抓手,积极为推动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先后多次组织县级机关、乡镇村组干部、茶叶企业负责人到福建等地参观学习,乡镇组织企业和茶农相互参观、交流。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坚定了发展茶叶的信心。县政府每年召开多次茶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大力宣传发展茶叶的有利条件和相关政策,具体安排茶叶生产等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和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南郑县新建茶园验收办法》等,指导全县茶叶生产。每年举办南郑县茶叶节,召开茶叶审评会,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农博会、农高会等,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南郑茶

叶形象,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狠抓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上规模。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南郑县始终坚持走以基地兴产业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原则,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制订《全县茶叶优势区域发展目标》,印发了《南郑县2008—2012年茶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新建茶园一律采用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一律使用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建园。坚持“民间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示范茶园5000余亩,建立茶叶省级示范村2个,重点推进村12个,法镇、牟家坝镇、红庙镇、青树镇、福成乡5个专业乡镇和碑坝、南海、红庙、新集四大产业基地已具雏形,形成了法镇的水磨村、双河村、梓潼村、牟家坝镇的秧田坝村、马仙坝村、柳沟村,红庙镇的罗帐岭村、浸林沟村、青树的冉家营村、汪家坝村等10余个面积在400亩以上的专业示范村。

三是狠抓技术推广,大力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全县茶叶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点,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县茶技站---乡镇农技站---村级茶技员---农户“四位一体”技术服务队伍。按照“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拉网式培训”的要求,深入乡镇、村组采取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印发技术手册、张贴茶事活动月历,使茶区农户不误农时、搞好生产。积极落实技术人员蹲点包联乡(镇)、茶厂(场),加强现场技术指导,从园地规划到茶树栽植、茶园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四是狠抓体制创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服务、民办民管”的原则,成立了南郑县茶业协会,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协会每年组织工商、农业、质检、卫生等部门对茶叶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了《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方案》,对新建或改建后达标的茶叶加工企业县政府给予10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2007年扶持2家,2008年扶持6家。同时,制定了《“汉水银梭”茶加工技术规程》,实行名茶定点生产,统一包装,积极申请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努力维护名茶的品质和形象。

五是狠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品、精品。南郑县在茶产业发展中,认真扎实地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企业和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加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执行,从根本上解决茶叶质量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等媒体深入广泛地宣传,县政府连续两年在西安举办南郑旅游推介会,把茶叶作为主要品牌进行宣传,使茶叶成为南郑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

四、存在的问题

当前,南郑乃至汉中茶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面临的不少困难问题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没有企业对原料的消化就无茶产业发展可言。我县尽管有大小茶厂150余家,但大多企业起步较晚,资金的匮乏是目前低水平、作坊式粗加工的根本原因,加之缺乏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意识,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我县9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不便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化生产。三是从茶叶产业长远发展来看,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宣传上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上没有突出重点产茶区域;部门扶持上,没有整合交通、国土、电力、水利等政策优势。四是茶叶产业综合开发深

度不够,附加值不高,至今没有一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造成夏秋茶资源浪费。五是资金投入少仍然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从体制上讲,省上没有茶叶的专门管理部门,从项目投入上讲,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从企业自身来讲,大多数企业是有资产无资金。一部分企业由于是租赁集体茶厂,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便扩大生产。一部分企业虽然产权明晰,但现有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企业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六是税收政策不明确。不管是刚建的还是以前的,只要开机就收费,有证的年年交,无证的没人交,严重打击了合理办厂的积极性。

五、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尽快出台土地、集体茶厂(场)合理流转的相关政策,对新建茶厂(场),前两年免征或少征相关税费。同时对有基础、有实力的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在基地建设、良种引进、机械购置、企业扩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允许企业资产抵押,尤其是可将林权证或茶园作抵押,以便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三是银行应该建立茶叶企业联网档案,对贷款少的(5万元以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信誉度较高者给予优惠、扶持。

四是茶叶企业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及时更新加工设备,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经常组织企业员工走出厂门学习取经,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解决部分企业闭门造车、因循守旧的现象。

二00九年五月十九日

下载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大全)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

    茶叶基地产业调研报告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推荐]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大全

    茶叶是xx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xx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

    关于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

    乡镇茶叶产业状况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合理布局,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向更高标准发展,我办党支部对**乡茶叶产业进行调研,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一、**乡概况......

    关于XX省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茶叶是我省仅次于生猪的第二大创汇农产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省茶叶在产业化......

    对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对策

    近几年来,****乡人民政府紧紧围绕 “主攻园林产业、振兴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这一农业总体思路,尤其在茶叶产业方面狠下功夫,年均增幅高达8%,超过农业其它产业的年均增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