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的发展作为调整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助农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来抓,取得良好成效。2007年我县茶叶面积、产量、产值三项指标在全市行业排名第1 位,占全市的三分之一。目前,尤溪的茶叶产业正朝着上规模、创品牌、出效益的方向迈进。去年11月以来,县政协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就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做大做强尤溪茶叶产业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台溪、西城、新阳、坂面等4个乡镇和10多家茶叶加工厂调研,组织到安溪、大田等县学习考察;邀请有代表性的茶行业人员14人(含茶庄、经纪人等)和14个涉农部门分别召开座谈会,进行座谈和交流;6月26日县八届政协常委会第八次议听取了调研情况汇报并进行专题讨论,对当前我县茶叶产、供、销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就推进我县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
一、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叶基地(茶园)建设情况
1、茶园面积。2007年,全县茶叶面积 73856亩,产量 6565吨,其中:绿茶面积65254亩,产量5882吨;乌龙茶面积 8602 亩,产量 683吨。实现茶叶总产值 7770万元,茶产品有针螺、碧螺春、针形茶、扁形茶、东方美人等绿茶系列和铁观音、金观音等乌龙茶系列。
2、茶园分布。全县茶叶主要分布在台溪、坂面等13个乡镇,典型的茶叶村有:坂面、清溪、象山、盖竹、丁岩、台溪、园兜、下保、上地、后楼、中心、惠洲等村。其中:超过10000亩的有2个乡镇(台溪、坂面),超过7000亩的有3个乡镇(新阳、梅仙、联合),超过2000亩的有4个乡镇(管前、洋中、西城、汤川),2000亩以下的有4个乡镇(溪尾、城关、中仙、西滨),100亩以上基地187片。
3、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003年,我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拥有有机茶基地21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35000亩。主要分布在台溪、坂面、新阳、西城、梅仙、联合、管前、汤川一带。
(二)全县茶叶企业发展现状
全县茶叶加工厂有156家,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有九阜山有机茶有限公司、慈心园有机茶有限公司、绿尔香茶场,主要生产加工乌龙茶,但大部分加工厂以家庭小作坊为主,全县至今没有一家精制绿茶加工企业。到目前全县茶叶加工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九阜山有机茶有限公司),市级1家(慈心园有机茶有限公司);茶行业中办营业执照有19家,其中10家为企业,9家为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共为1458.3万元。
(三)茶叶产品营销状况
据调查,本县开办的茶庄己达60多家,大部分茶庄以经营安溪茶叶和普洱茶为主,政府依托县茶叶行业协会在安溪设立一个办事处(窗口)经销尤溪茶叶,尤溪籍在外地开窗口茶叶营销人员只有20多人主要分布在:安溪、三明、福州、北京、上海、西安、天津、义乌、济南、山西、广州等地,主要销售毛茶。
(四)行业品牌创建情况
我县茶厂中已商标注册的商标有6个,为“九阜山”、“全香”、“沈韵”、“蓬莱”、“东岩”、“云富”等;近3年,获得省级以上名优茶奖52个,2007年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中有11个茶样获得名优茶奖项;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有6家企业、7个产品,正在申报待批的有3家企业,4个产品;已办理QS认证的有4家企业(慈心园、九阜山、绿尔香、添富),正在申报办证的有2 家企业(九福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光兴茶厂)。
(五)茶叶生产方式
全县有138个行政村,1.5万户,从事涉茶行业人员达5万人。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有一家一户的茶农,也有茶叶大户或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组织形式多样,一是茶农,主要是自产自销,二是茶场(厂)+农户,主要是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茶厂按一定标准收购鲜叶,加工生产,负责销售,三是公司+基地,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我县茶叶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机制为主。
二、我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1、适宜的气候资源。尤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以北,北纬26度以南,东面距海平面约100公里,海拔均在110-72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冬季温凉,春夏多雨,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19.2℃,最低年18.6℃,最高年20.2℃,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7.8℃。由于地形、云雾及天气透明度等因素的影响,全年日照时数4422.8小时,实有日照时数1781.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0%。因县内地形复杂,各地气温分布差异较大,中高海拔地区随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县内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至1800毫米之间, 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有机物质积累,为尤溪发展高品质茶提供了独特的气候条件。
2、优越的土地和土壤资源。尤溪土地总面积为3463平方千米,低丘陵山地较多,土壤类型是酸性岩红壤,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团粒结构好,有机质含量在2.0-2.4%,PH值在4.0-6.0之间,土层厚度l米以上,地下水位1米以下到处都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4%,林地378万亩,其中,可建茶叶适生区域面积20万亩,适宜的地力条件有利于我县茶叶规模化生产。
3、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全县有15个乡镇,250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3097个村民小组,11.4387万户,42.05万人,农村劳动力19.033万个,加之最佳适宜种茶的地方都是较为僻净之地,可利用剩余劳动力完全可以保证茶叶发展的劳动力需要。再则,我县劳动力素质较好,茶农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很多茶农基本技能较熟练,为茶叶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良好的交通优势。尤溪口通往八字桥的304省道贯穿城区,京福高速公路和西街公路206省道已经通车,正在兴建中的向莆铁路2012年竣工后将经过尤溪西城、台溪、中仙,同时沙厦高速也在规划中,其连接尤溪东西,贯穿南北的交通动脉网指日可待,系今后闽中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中转地,为建设“闽中茶叶城”创造条件。
5、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势。县政府近三年连续出台鼓励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建园、苗木、水利、道路、加工厂、认证等方面,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了茶叶鉴评会,初步形成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茶叶企业规模小,缺乏一批上档次、上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县虽有茶叶加工企业150多家,除九阜山有机茶有限公司、慈心园有机茶有限公司等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有一定规模外,其余规模较小,基本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加工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场地都非常简陋,卫生状况较差,难以通过严格的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认证)。很少企业有现代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或添置各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往往将优质原料做出低档茶,没有真正发挥出高效益,资源浪费严重,特色资源丧失。众多企业相互间恶性竞争,各宣传各的产品,各打各的品牌,没有形成合力,增加了经营成本。
2、茶园管理粗放,单产低,经济效益差。据调查,我县多数绿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全面普及。由于尤溪绿茶没有品牌效应,市场利
润空间小,价格低迷(据县茶叶协会统计平均每公斤单价只有11.8元,亩产值1052元)等原因,制约了茶农种植积极性,部分乡镇出现了大面积的绿茶园抛荒或改种、套种其他经济作物等现象,有的茶园一年只采春茶一季,有的茶园只采不养,有的低产园没有得到及时改造,以致产量不高,平均亩产仅88.89 公斤,茶叶生产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
3、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在人才方面,农业部门茶叶技术人才匮乏,乡镇没有茶叶专业人才,出现技术断层,平时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无人指导。我县乌龙茶刚刚起步,乌龙茶加工技术主要从安溪临时请来“老农师傅” 进行技术指导,大部分茶农从中只学到简单工艺流程,对名茶、精茶加工技术无法把握,质量难以提高。至于绿茶,全县没有一家精制茶厂,品牌和外包装档次跟不上,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创新能力上,茶叶加工技术落后,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没有跟上,产品附加值低,茶叶多为初级产品,结构单一,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销往外地的茶叶,大多数茶叶经销商作为原料,与其他茶叶拼配后出售,影响了茶叶的质量。
4、品牌多,名牌少,没有一个市场认同度高、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虽然全县茶叶生产企业先后开发形成了一批名优产品,有的还开发出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但至今仍无一个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究其原因,一是名牌产品产量少、销量小,一般只有几十公斤,仅仅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的规模,对消费者影响极为有限。再者,企业创出品牌后,由于规模、资金有限,难以进行强有力的宣传造势,无力进行有关资质的申请论证,无法做大做强,以至于有些茶叶品质好有品牌因产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多数被安溪等茶商收购后作为其生产好茶的原料茶(换包装牌子后价值不菲),影响了我县茶叶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5、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我县生产绿茶历史悠久,品质较高,生产量大,但销售不畅,贱价抛售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营销的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方面缺乏对尤溪茶叶品质、历史和茶文化的系统宣传。尤溪绿茶品质好,究竟好在哪里,业界知之甚少,普通消费者了解更少,甚至外地客商根本不知道尤溪还产茶叶。另一方面,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外地客户上门采购,没有或少有自己的销售人员。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之策,新的营销手段如建立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没有一家企业采用。
6、茶农和企业缺乏流动资金,生产运作困难。许多农户尤其是种植大户普遍存在着生产资金不足情况,据了解每亩茶园从栽植到3年后投产见效,需投入3000元以上,县补助资金只有200元,仅为苗款的30%。发展茶园的大部分投入需农户自筹或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这对农民来说困难较大,金融部门对茶农用加工厂和茶园担保贷款无法保证,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申请贷款实行双重担保(既要合作社的执照又要法人的房产抵押)准入门坎较高,茶农若需小额联户担保贷款也只是3000-5000元,难以满足茶叶生产经营需求。茶叶加工企业普遍因缺乏流动资金,运作困难。茶叶生产季节性强,收购、加工茶叶所需资金量非常大,由于银行贷款难度大,企业资金匮乏,不能及时收购茶农生产的原料和支付农民采摘茶青工资,造成有些加工厂半停产,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严重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
四、对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县的总体规划,到2010年,实现茶叶面积10万亩,产量8000吨,产值1.6亿元的目标。为此,调研组认为要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做好“茶文章”,一定要突出重点,准确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中心,以龙头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加快茶叶加工工艺、设备改造,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提高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县茶叶产业又快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我县茶业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对山区保护生态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发展茶叶产业的认识,把茶产业抓好抓实,坚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县委、政府成立县茶叶产业发展推动组,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茶叶产业领导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切实加强茶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研究制定茶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重点茶产业的乡镇成立茶叶办,将茶产业的发展纳入乡镇和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要转变服务观念。政府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服务,引导茶农走进市场,搞强强联合,注重品牌、精制加工、标准包装、文化品位等创新机制上来。三要完善优惠政策。继续制定一系列持续稳定的扶持政策,建立产业扶持的长效机制,给茶农一个定心丸。进一步加大资金、科技等方面扶持力度,对龙头企业和茶叶种植专业大户,尤其是优良品种的种茶专业户,给予重点扶持。四要强化部门服务。建议县政府明确涉茶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并对落实责任情况实行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年终责任制考核和行风评议的内容,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全力为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夯实发展基础。茶叶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我县宜茶区域的特殊性,因而有必要对全县茶叶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议县政府责成农业技术部门在对我县区域特性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各乡镇宜茶可集中连片区域、宜茶品种作出具体规划,尤其是种植铁观音品种受气侯、土壤、海拔等环境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价格高而一轰而起,要明确划分我县适宜铁观音种植范围。据调查,汤川、中仙、溪尾、洋中、管前等乡镇,海拔在 500 米以上的高山区,温度、湿度、水汽适宜,适于铁观音种植,在稳定绿茶种植面积前提下,可相对集中发展高价高效的铁观音系列品种,积极引进金观音、黄观音等;其他乡镇海拔较高的中低山区,温差相对较大,种植铁观音较为不利,建议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择优发展”的原则,将新植茶园规划为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和“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着重开发针螺茶、碧螺茶、东方美人、扁针等高档精品绿茶,以提高尤溪茶叶品种质量。
3、大力扶持茶叶龙头企业,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一方面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推介闽台茶叶项目的合作,吸引有实力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同时要重点扶持改造和完善现有规模大、有潜力、市场竞争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如九阜山有机茶公司、慈心园有机茶公司、绿尔香茶场、佳茗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九福乡茶叶专业合作社等),按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强强联合、协商自愿的原则,在县内现有的几个茶叶生产企业中进行重组,建立一个股份制龙头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活产业链,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将产业龙头做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科研+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确保茶叶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建立健全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连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再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县茶叶行业协会,达到加强行业管理,搞好专业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人员培训,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4、加快QS认证步伐,提升茶叶产业发展水平。我国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已对茶叶实行QS认证,如果达不到认证标准,就无法进入市场销售,更无法打品牌。这直接关系到尤溪茶叶行业的发展和数万茶农今后的出路。目前我县15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的还不到10%,多数企业仅生产设备一项符合要求,其余如厂房面积、环境条件、卫生条件、检验设施等硬件均不符合发证条件。为此,县、乡镇政府应加大对QS认证制度的宣传力度,激发茶叶加工企业申报QS认证的积极性。引导茶叶加工企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规模
效益型转变。一方面,要继续采取扶持政策,引导和督促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茶叶加工企业加快申报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激励等方法,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众多微型茶叶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挂靠那些已通过QS认证、且具有一定实力、有良好的品牌效益的茶叶龙头企业,或者由行业协会引导各加工小企业、小作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组建茶叶合作社的形式,由农户种植,总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建设符合Qs发证要求的加工厂,进行统一制作、加工,以总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名义进行申报,通过资源整合,使众多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得以生存并有所发展,让更多的茶产品顺利销往市场。也可考虑在茶叶基地集中(如台溪、坂面)、交通便利的区块(如洋中、西城)建立精制茶叶加工园区,吸引茶叶龙头企业和引导小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经济合作组织入园生产,统一质量标准,摸索最适宜尤溪鲜叶原料特点的工艺参数,规范管理制度,取得市场准入证,提高市场竞争力。
5、打造“尤溪绿茶”品牌,提升我县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后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尤溪茶虽然获得省级优质产品称号的茶叶品牌多达几十个,但少数虽有知名度,却无商品规模,多数品牌因各种原因,则知名度低、产量少,制约了茶叶品牌的成长。因此,要在产品定位,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和市场拓展上下功夫。①树品牌。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尽快明确我县茶叶主打品牌。尤溪绿茶历史悠久,有一定规模和面积,是我县一大优势,建议尤溪茶产业,像福鼎县举全县之力打造白茶品牌那样,集中统一运作,全力打造“尤溪绿茶”品牌,结合打造朱子文化城,集中精力,形成合力申报“尤溪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依法将我县独特口味绿茶品牌保护下来,使这个品牌成为尤溪茶叶的公共品牌;对尤溪茶叶品牌运作,建议采取“五统一”,即“统一品牌<尤溪绿茶>、统一标准、统一标识包装(尤溪绿茶原产地保护标志)、统一区分企业商标、统一市场协调运转”,进一步扩大尤溪绿茶影响力。②抓促销。通过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和朱子文化节庆等活动,开展尤溪茶产品和品牌的宣传推介,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尤溪绿茶产品;建议县委、县政府带头,统一用尤溪绿茶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礼品茶,强化尤溪绿茶品牌宣传。③抓演艺。建议县里组建一支茶艺表演队,寻找适合尤溪绿茶特点的品茗茶艺,茶艺表演队人员从全县茶文化爱好者或民间文艺团体中选拔,每年政府给予一定补助,聘请艺校老师授艺,要依托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式,把茶艺队搞好。④办栏目。建议县电视台开办《朱子和茶文化》专栏节目,并选拔优秀节目向省市电视作重点推介,积极邀请省部级领导和名人名家到尤参加茶叶专题讲座和大型茶文化艺术节,全方位宣传尤溪的茶叶。
6、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目前我县年毛茶交易额6000万元,三年后将达到1.6亿,但目前全县茶叶产品营销人员只有20多人,这与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要求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完善专业市场和销售体系,除积极支持、引导建立以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各类销售中介服务组织,还要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的重要作用,尽快建成一个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市场,建议县政府结合县经济开发区城西园规划在火车站附近或结合水东片区开发,规划一块80-100亩土地,建设“闽中朱子茶城”,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文化于一体的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建议县政府在规模茶区(如台溪、新阳等乡镇)建设一至二个茶青交易市场,使加工企业有充足的原料,以活跃茶叶市场,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茶农效益。要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及有实力的个人到大中城市设立尤溪茶叶专卖店、专卖柜和专销区等营销窗口,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对他们销售尤溪绿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提高尤溪绿茶的市场占有率。
7、挖掘、培训专业人才,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一要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县政府整合我县茶叶人才资源,结合县茶叶公司改制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部门,指导茶农生产和加工技术;就地培养,分批选派部分乡镇农技人员到茶叶专业学校进
行系统进修培训,使之成为茶叶专门人才;有计划地将《茶叶生产与加工》和《市场及茶艺班》列入职业教育课程培养茶叶专门人才;同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着重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深加工专业人才和茶叶大中专毕业生。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和需求,我县急需评茶师,建议尽快联系有资质的培训认证机构,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批评茶师。二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兴茶力度。科技部门每年要将茶叶良种繁殖、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制茶工艺、生物农药的运用、机械化作业技术推广和茶文化运作等课题列入科技攻关项目,为茶业发展提供技术保证。三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及时发布和收集茶叶产销信息,为茶业发展服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技术培训,推广茶叶生产和加工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提高茶叶科技含量。
8、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培育产业发展。各级政府除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茶叶产业给予扶持外,还要协调金融贷款,多渠道增加对茶业发展的投入,可采取如下形式:①借鉴大田经验,建议县政府依托县茶叶行业协会成立茶叶贷款互保基金会,政府给予扶持50万元资金,再由加入的茶农每户注入1000-2000元作为基金注入银行,银行给予茶农按基金1:5贷款指标提供贷款;也可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茶叶贷款担保协会,为茶农提供贷款担保;②建议银行、信用社将贷款小额信用5户联保贷款额适当提高到3-6万元,将茶叶加工厂、机器设备评估作为固定资产质押贷款,支持茶农发展生产;③建议县政府加快进度,办理茶园林权证,以方便茶农将林权证作为金融部门抵押贷款条件,以解决茶农生产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调研总指导:周培春 潘玉燕
调研负责人:张则强
调研组成员:张则强 林昭让 刘宗宇 张美冬
胡裕金 甘善化 林新暖 陈远真
执笔:张则强 林新暖
第二篇: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3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乡镇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2003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叶称号。2007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 15人。茶叶面积 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
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 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5年新植茶园352亩,2006年新植1400亩,2007年新植2350亩,2008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
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五、“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针对当前**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 90 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 公斤,工农业产值720 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
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万亩(新植万亩)。重点扶持“**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六、“十一五”**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
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乡茶园多数发展于六七十年代,现基础差,产量低。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十一五”全乡要力争建成优质茶园基地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1万亩。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7个,“十一五”力争改造5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进**乡精制茶叶加工企
第三篇: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南郑县茶叶产业情况调研报告
南郑县农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一)历史情况
南郑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巴蜀种茶已经蔚然成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南郑茶叶列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唐代也有“梁州出名茶”的历史记载,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柑、枇杷、茶”,传说南郑的干龙洞曾是贡茶的出产地。宋明两代,南郑还是全国茶马互市交换地之一。明清南郑茶叶由盛而衰,主要是由于税负苛重、自然灾害、内乱不止、外民流入,垦荒种地等原因。1949年至2000年的50年,是南郑茶叶获得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1949年南郑茶园面积600余亩,产量14.8吨,2000年达到26800亩,产量1174.9吨。1986年南郑的“汉水银梭”完成研制和鉴定,开了南郑名优茶之先河,成为汉中第二支名茶(第一支为秦巴雾毫),也是南郑茶叶进入优质高效发展的转折点。
(二)目前现状
目前,全县有茶园7.2万亩,其中投产园4.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8500亩,占12.5%。2008年茶叶产量2052吨,实现产值1.2亿元。近年来,全县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精神,把茶叶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基本达到了种植规模化、1
生产标准化、加工机械化、产品绿色化,茶叶产业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茶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7.2万亩,主要分布在15个乡镇,175个行政村,种茶农户23680户,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板块基地。二是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加快。先后从中国茶科所引进国家级良种平阳特早、龙井长叶等10余个品种进行选育,又陆续引进浙农117、浙农139、名山131、名山早等国家级良种20多万株。目前,建立良种母本园和良种苗圃基地200余亩,成为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良种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推进产业升级,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认证了360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2007年认证了1.5万亩有机茶园,成为陕南茶区较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有6家企业完成有机茶产品认证。初步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的发展框架。形成了南郑茶叶上市早、无污染、品质优三大优势。2007年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南郑茶叶农药、重金属等含量全部为零。
二、茶业生产、经营情况
目前我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企业达到212多个,其中加工企业156个,经营企业56个,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2个,年加工能力3500吨以上。自建网站企业5个,年加工量在25吨以上企业23个,50吨以上企业11个,建立标准化示范茶厂8家,年加工能力均在150吨以上。有机认证企业6个,面积
1.5万亩,无公害认证3600亩,QS认证企业13个,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2个。全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7.4万人,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常年从事茶叶营销人员2400多人。2008年全县生产茶叶2050吨,产值1.2亿元。其中茶叶加工企业销售茶叶1600余吨,产值9000多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
元。茶农人均纯收入1078元,解决了近8万人的就业问题。
三、南郑茶产业发展规划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9万亩,全部建成高产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公害茶园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3万亩密植生态,总产达到5000吨,产值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46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652元;到2017年茶园面积扩大到10万亩,产茶叶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5000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2100元。重点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培育丰产示范园2万亩,优化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建成茶树优质良种繁育基地1个1000亩;建成年生产100吨以上标准化茶叶企业20个,市级龙头企业8个,力争达到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个,完成QS、有机、ISO2001等质量体系认证30个;建陕南茶叶销售集散地2个。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是狠抓宣传动员,努力为茶产业的发展升温造势。县委、县政府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抓手,积极为推动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先后多次组织县级机关、乡镇村组干部、茶叶企业负责人到福建等地参观学习,乡镇组织企业和茶农相互参观、交流。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坚定了发展茶叶的信心。县政府每年召开多次茶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大力宣传发展茶叶的有利条件和相关政策,具体安排茶叶生产等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绿色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茶叶、中药材、生猪、烤烟、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和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南郑县新建茶园验收办法》等,指导全县茶叶生产。每年举办南郑县茶叶节,召开茶叶审评会,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农博会、农高会等,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南郑茶
叶形象,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狠抓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上规模。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南郑县始终坚持走以基地兴产业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原则,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制订《全县茶叶优势区域发展目标》,印发了《南郑县2008—2012年茶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新建茶园一律采用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一律使用国家级或省级良种建园。坚持“民间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县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示范茶园5000余亩,建立茶叶省级示范村2个,重点推进村12个,法镇、牟家坝镇、红庙镇、青树镇、福成乡5个专业乡镇和碑坝、南海、红庙、新集四大产业基地已具雏形,形成了法镇的水磨村、双河村、梓潼村、牟家坝镇的秧田坝村、马仙坝村、柳沟村,红庙镇的罗帐岭村、浸林沟村、青树的冉家营村、汪家坝村等10余个面积在400亩以上的专业示范村。
三是狠抓技术推广,大力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全县茶叶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点,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县茶技站---乡镇农技站---村级茶技员---农户“四位一体”技术服务队伍。按照“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拉网式培训”的要求,深入乡镇、村组采取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印发技术手册、张贴茶事活动月历,使茶区农户不误农时、搞好生产。积极落实技术人员蹲点包联乡(镇)、茶厂(场),加强现场技术指导,从园地规划到茶树栽植、茶园管理进行全程技术服务。
四是狠抓体制创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按照“政府扶持、部门服务、民办民管”的原则,成立了南郑县茶业协会,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协会每年组织工商、农业、质检、卫生等部门对茶叶市场进行专项检查,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了《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方案》,对新建或改建后达标的茶叶加工企业县政府给予10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2007年扶持2家,2008年扶持6家。同时,制定了《“汉水银梭”茶加工技术规程》,实行名茶定点生产,统一包装,积极申请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努力维护名茶的品质和形象。
五是狠抓品牌培育,努力打造名品、精品。南郑县在茶产业发展中,认真扎实地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企业和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加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执行,从根本上解决茶叶质量问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牌等媒体深入广泛地宣传,县政府连续两年在西安举办南郑旅游推介会,把茶叶作为主要品牌进行宣传,使茶叶成为南郑整体形象的重要标志。
四、存在的问题
当前,南郑乃至汉中茶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面临的不少困难问题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不力。茶叶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拉动,没有企业对原料的消化就无茶产业发展可言。我县尽管有大小茶厂150余家,但大多企业起步较晚,资金的匮乏是目前低水平、作坊式粗加工的根本原因,加之缺乏现代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意识,对整个产业辐射拉动效果不明显。二是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我县90%以上茶园仍集中在茶农手中,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不便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和集约化生产。三是从茶叶产业长远发展来看,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宣传上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上没有突出重点产茶区域;部门扶持上,没有整合交通、国土、电力、水利等政策优势。四是茶叶产业综合开发深
度不够,附加值不高,至今没有一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造成夏秋茶资源浪费。五是资金投入少仍然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从体制上讲,省上没有茶叶的专门管理部门,从项目投入上讲,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从企业自身来讲,大多数企业是有资产无资金。一部分企业由于是租赁集体茶厂,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便扩大生产。一部分企业虽然产权明晰,但现有资产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企业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六是税收政策不明确。不管是刚建的还是以前的,只要开机就收费,有证的年年交,无证的没人交,严重打击了合理办厂的积极性。
五、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尽快出台土地、集体茶厂(场)合理流转的相关政策,对新建茶厂(场),前两年免征或少征相关税费。同时对有基础、有实力的重点乡镇、重点企业,在基地建设、良种引进、机械购置、企业扩建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允许企业资产抵押,尤其是可将林权证或茶园作抵押,以便解决企业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三是银行应该建立茶叶企业联网档案,对贷款少的(5万元以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信誉度较高者给予优惠、扶持。
四是茶叶企业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及时更新加工设备,完善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经常组织企业员工走出厂门学习取经,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解决部分企业闭门造车、因循守旧的现象。
二00九年五月十九日
第四篇: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当,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先容,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荚冬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着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二、存在题目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尽大多数茶叶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本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委曲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2、茶园经营分散,制约着茶叶产业的发展。部分茶园直属村级集体所有,承包给个人经营,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于承包期短,导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计划,茶园治理粗放,导致茶园老化。大部分村级茶园随山林责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园,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叶,或出售鲜茶叶,由于茶园面积小,农户治理不重视,难以保证质量。
3、营销网络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产量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销售、定价等方面非常被动,基本上被中间商、外贸公司、外商所主导,缺乏市场话语权,是纯粹的初加工。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名优茶,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经营习惯,大多数企业还是以“人情茶”、“关系茶”、“礼品茶”、“扶贫茶”为主解决茶叶销售题目,基本拘于本地市场,鲜有销往周边地区,难以辐射到大众市场,品牌对销售的带动效应不明显。我们通过网络调查我市名优茶在全国各大茶叶市场和全国最大茶叶流通企业天福团体的上柜茶叶情况,基本上见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优茶的踪影。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4、工艺水平落后,产品品质较差。从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来讲,我市大多数制茶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是较为落后的,这是导致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业普遍环境较差、设备落后,加工标准不严,一旦受到国际市场动荡或欧盟对进口珠茶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整个珠茶产业就受到重创。名优茶生产企业缺少大型冷躲库等必要的蕴躲设备,生产工艺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在采摘、摊青、制作等一系列关系到产品品质的环节仍较薄弱。如由于加工机械的原因,导致不同企业生产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市场竞争力。
5、监管不够到位,产业发展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有关部分对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缺少指导,较重视新品种改良、引进等前期工作,忽视对产中和产后的监管指导,对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引导不够,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茶叶企业联合组团发展。目前,全市范围内成立了多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叶协会,如瀑布仙茗协会,会员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论上虽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中不够严格,个别会员茶叶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品牌整体形象。新昌县花20多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发展“大佛龙井”和宁海县花10年时间集中政策资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们鉴戒,如今“大佛龙井”和“看海茶”的产销规模及市场覆盖面已远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对策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要研究制定《余姚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及其茶叶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确今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设立随财政可用资金增长的产业发展资金,落实并稳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步名优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扩大市场覆盖面,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建立现代化茶园,基本实行茶园标准化治理和机械化作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2、完烧瑰制机制,进步茶叶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往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我市名优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并在市农批市场专设茶叶交易区,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二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个品牌1家企业或1个团体运作的局面。三要鉴戒新昌等地与天福团体(国内最大的茶叶连锁经营团体)和北京老舍茶馆(全国最负盛名的茶馆)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计使我市名优茶进进茶叶消费高端市场。
第五篇:茶叶基地产业调研报告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文化、财政、茶协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各部门经办人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对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协调,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夯实茶基础 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 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4.加强茶研发 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利用淳安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全面加强与在杭“国”字号茶叶科研、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我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力争在茶叶生产、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我县茶叶在这几年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县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为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所做的努力。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三是要建立国家级茶叶科技示范场。以县茶叶良种试验场为基础,以实施农业部项目“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生产、教学设备,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的茶叶科技示范场,为全县茶叶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5.激活茶贸易 我县的茶产业是市场主导型的产业,要进一步激活茶贸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抓好新千岛湖茶叶市场的建设,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扶持乡镇产地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淳籍在外茶叶经营者和外地茶叶市场的联系,收集市场信息和营销经验。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并在互联网上设立千岛湖茶的网站,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可靠、及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三要鼓励经营者在外开设茶庄、门店。对在大中城市开设茶庄、门店,销售千岛湖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提高千岛湖茶的市场占有率。
6.打造茶品牌 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一是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千岛玉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浙江省着名商标,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义非凡,各乡镇、部门、企业要切实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响“千岛玉叶”品牌,将之打造成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岛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蓝宝石”;二是要加大宣传促销。依托杭州茶都这一龙头,利用千岛湖的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茶叶品牌宣传资金,用于千岛湖茶的品牌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淳,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千岛湖茶;三是要强化品牌管理。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7.弘扬茶文化 我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要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充分挖掘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积极筹建三大中心:茶艺表演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组建茶艺表演队,寻找一套适合千岛湖茶特点的品茗茶艺,在茶艺表演中心,充分展示千岛湖茶的风采;挖掘、收集整理我县茶历史、文化遗存,建立茶文化展示中心,向游人、客商介绍我县茶叶文化,提升千岛湖茶文化内涵;建立千岛湖茶推介中心,精心设置推介载体,向外推介我县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我县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8.发展茶旅游 我县拥有举世闻名的千岛湖,为发展茶文化、茶旅游提供不可多得的平台,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做优做强茶旅游文章。一是要开发茶旅游产品,制作开发适合旅游销售的茶叶产品及相关纪念品,创新营销模式,与旅游紧密结合,即促进茶产品的营销,又提升旅游内涵;二是要开辟1~2条茶旅游观光线路,依托千岛湖强大的旅游优势,在茶叶生产、茶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关注茶叶,宣传茶叶;三是开发休闲观光茶园,选择交通较便利、茶园景观秀美之地,配套相应的供游人采制设备、品茶休闲场所,积极拓展茶园休闲观光游;四是推进茶馆业的兴起,千岛湖镇作为“休闲度假胜地”,要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味浓、品味高、富有特色的茶馆,增添城市休闲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茶文化、茶旅游、茶产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