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铃薯分会的报告 文档
材料一: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中国北部边疆。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国际通道。全市辖十一个旗县市,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7万公顷,海拔高度1000--1500米,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2.5℃--6℃,≥10℃的有效积温在1800--2500℃之间,无霜期11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一般在350--45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也正是马铃薯生长季节,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雨热同季,土壤多呈沙性。以上气候特点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基本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年前的自给自食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种植面积少,产量低而不稳,马铃薯在种植业上处于从属地位,只是作为农民饥当粮,饱当菜,养家糊口的一种食物,鲜薯销售仅局限于地域范围内城镇居民,生产加工基本上空白。这一阶段的年播种面积在100--150万亩,仅占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左右,耕作粗放,亩产508.7公斤/亩,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85.7%,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3%,为世界水平的55.8%。第二阶段为1996年至1998年的规模扩展阶段。在此期间,乌盟盟委、行署针对马铃薯的优势,进行了种植业结构的大力度调整,把马铃薯作为“立盟产业”大力开发。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明显增加,市场得到有效开拓,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由产品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化,马铃薯产业化初步形成。这一阶段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338万亩、1997年的400万亩,达到1998年的450万亩,马铃薯平均总产量达到60亿斤,单产平均达到765公斤/亩,马铃薯鲜薯及加工产品逐步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马铃薯种植、销售、加工均取得了明显效益。第三阶段为马铃薯产业化全面有序推进阶段,这一阶段基本特征是产、储、加、销一体发展格局开始出现,各环节的集约化程度迅速提高,实现了由商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跨越,广大农牧民通过马铃薯产业得到较多实惠,种植、销售、加工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委、政府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把马铃薯确定为全市“十二”大主导产业之一,马铃薯种植销售、加工转化、储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马铃薯迅速实现了由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的跨越,产业化格局已基本形成。近几年,全市各级政府把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进程作为农村工作重点,主要在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马铃薯规模式种植、加工转化、龙头加工企业的建设以及开拓销售市场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马铃薯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种植面积目前稳定在400万亩以上,总产量80多亿斤,种植面积占到全国马铃薯总播面积的8%左右,占全区种植面积的50%左右,占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的近50%,是全区乃至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品种有脱毒紫花白、克新1号、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早大白、内薯7号等,平均单产达到1038公斤/亩,实现总产值15.7亿斤,综合增加值达到12.78亿元,农牧民来自种植马铃薯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73元,从区域布局上看,马铃薯主产区在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卓资县、兴和县,占到全市马铃薯复播面积的65%。马铃薯种植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如四子王旗的太平庄、东八号、广昌隆、米梁局,察右后旗的红格尔图、乌兰哈达、大六号,卓资县的福生庄、碌碡坪,复兴等马铃薯产业带和产业区。
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已建成脱毒组培室四处1000平米,年生产脱毒瓶苗300万株,标准化玻璃温室22亩,年生产脱毒扦插苗1000万株,脱毒微型薯800万粒,网室面积达到1248亩,年生产原原种380万斤,其中大西洋、夏波蒂加工专用薯占到40%以上。原种田达到1.3万亩,年生产原种3600万斤,一、二级种薯田60万亩,年生产合格种薯15亿斤以上,除当地留种外,每年可向外地提供种薯4亿多斤。马铃薯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成龙配套。现已建成大中型马铃薯龙头加工企业十多家,遍
布全市城乡的粉皮、粉条、粗淀加工点1.2万多个,年加工转化鲜薯15亿斤以上,占到总产量的18%左右。建成各类储窖128万个,其中储存能力在50万斤以上的大型储窖2400多座,总储存能力达到40亿斤。建成成型的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11处,年交易量20亿斤。全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0多个,贩运大户200多家,参与马铃薯销售的营销队伍高峰期达到10万多人。我市马铃薯远销俄罗斯、蒙古、韩国、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销往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湖北、上海、北京、天津、广东、东北等省市。马铃薯产业已基本形成产、繁、储、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已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是我市农牧业的主要支柱产业。
全市已拥有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12家,主要有富广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奈伦集宁精细化工分公司、察右中旗科银淀粉有限公司、兴和飞马集团公司等,此外还有遍布全市城乡的粉皮、粉条、粗淀粉加工点1.2万多个,年加工转化鲜薯20亿斤左右,加工主要产品有:马铃薯全粉、精淀粉、变性淀粉、脱水性膳食纤维、粉皮、粉条等,这些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科研起步早、发展快,在六、七十年代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最早研究应用马铃薯茎尖剥离、切段繁植、组织培养技术,已形成经过茎尖脱毒、温网室生产脱毒薯和原原种,在控制条件下生产原种,使种薯生产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乌兰察布市区位优势显著,交通、通讯条件好,京包线、集通线、集二线铁路贯穿全境,110国道、呼海大通道、208国道和京包高速路四通八达,所有旗县、乡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良好的交通、信息服务条件为马铃薯的生产、加工、销售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欢迎国内外的有识之士来我市从事马铃薯的开发,我们将提供优惠政策,愿与您共同开发、共同发展。
材料二: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全市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耕地资源1200多万亩。海拔高度1100—1500米左右,无霜期110天,年均降雨量300毫米左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土壤多呈沙性,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全国最适宜种薯繁育的地区。生产的马铃薯具有薯型好、芽眼浅、淀粉含量高,加工产品特别是淀粉具有低蛋白、低酸性及良好的抗凝沉性,白度、粘度、糊化度、透明度均好于国内同类产品。
马铃薯播种面积从上世纪70年代的150万亩,发展到近年的4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从500-600公斤提高到现在1000公斤以上,鲜薯总产400万吨左右。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到全区的近1/2,在全国地区级排名第一,是国家重要的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之一。2009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审批我市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基地农牧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为1500元左右,占到种植业收入一半以上,占农牧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马铃薯种植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一、基地及良繁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现有6个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级基地(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种植面积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面积的70%(其中四子王旗播种面积达7 0万亩,是全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多的旗县之一)。这一区域形成东西长300多公里,南北宽80公里,近25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带。四子王旗、商都县和察右后旗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
在种植方式上,主要探索了水地和旱地两种模式。水地模式是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以滴灌、喷灌、软管微喷等现代节水设施和技术为龙头,将良种、高垄栽培、科学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全程机械化耕作等技术全面组装配套,建设种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从2006年开始,我市充分发挥地势平坦,地域广阔的优势,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快大型指针式喷灌机的装备步伐,以喷灌机为龙头,实现了马铃薯种植由过去传统耕作向现代化种植的转变。目前,全市各类喷灌机累计达到1881台(其中大型927台),喷灌机覆盖面积62万亩。针对我市严重缺水的实际,去年开始在四子王旗、商都县等地对更为节水的滴灌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从2009年秋季开始,全市大规模实施了滴灌工程,通过秋、冬、春三季紧张施工,建设完成滴灌工程30万亩全部投入使用,大约65%的滴灌田种植了马铃薯。以节水为核心的技术集成运用,既节地节能,又增产增收,应用水地集成技术的专用薯基地亩产都在3吨以上。旱地模式主要是以覆膜技术为龙头,实行坐水点种,将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包衣拌种等技术组装配套,主要种植优质鲜食商品薯。全市旱地覆膜马铃薯面积稳定到100万亩,占马铃薯总播面积的四分之一;正常年份单产水平1.5—2吨,平均亩增产15—20%。
在良繁体系建设方面,我市以组培脱毒、温网室快繁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为目标,按照原种薯、专业加工薯和鲜食商品薯的需求,对夏波蒂、大西洋、脱毒紫花白等十几个优良品种进行科研攻关、改良推广,促进了产业整体升级。全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6处,面积118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22亩;网室1250亩;一级种薯田15万亩,二级种薯田60万亩。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生产基地主栽品种主要以克新一号、紫花白、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为主。山东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在我市成立了种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2.36亿元建设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5000亩,人工气候温室54万平方米,原种一代生产基地3万亩,原种二代生产基地44万亩,6座种薯贮库共30万吨。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年产马铃薯微型薯2亿粒,原种一代6.6万吨,原种二代88万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种薯繁育和专用薯生产基地,可供应全国70%的种薯。内蒙古民丰薯业公司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室,建设规模为1万平方米。具备年产毒苗2500万株,脱毒微型薯7500万粒,原种一代1400万公斤,满足11万亩种薯田生产需求,原种二代18.7万吨,满足全市30%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更新需求。
二、马铃薯加工情况
目前,全市大中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目前已发展到7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万元的企业达到18家,年生产能力均在3000吨以上企业达到15家,其中有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集宁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农神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有限公司、四子王旗润凯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乌兰察布市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加工群体。马铃薯综合加工能力超过100万吨。转化率由“十五”期初的不足5%提高到25%左右,马铃薯产业的综合增加值突破了3 0亿元,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工产品主要有:马铃薯全粉、精淀粉、薯蛋白、变性淀粉、薯条、薯片、粉条、粉皮等。产品外销十多个
国家和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内蒙古富广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全粉1.2万吨,是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内蒙古集宁奈伦淀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具备3万吨精淀粉、2万吨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综合加工企业;内蒙古卓资县龙的马铃薯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精淀粉2万吨、薯蛋白1400多吨的生产能力,其中薯蛋白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家专利局已受理其专利申请。由乌兰察布市和氏马铃薯食品公司研发的马铃薯咀嚼片也已投入生产销售。目前,利用马铃薯加工废渣开发保健醋、人用薯蛋白保健品等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马铃薯加工以及涉足高附加值、高科技领域。
三、马铃薯储藏情况
(一)储藏现状
近年来,我市鲜薯年均在400万吨左右,除200万吨于产后直接外销,其余200多万吨需经贮藏环节逐步销售,为有效解决鲜薯贮藏问题,我市在充分利用当地农户自建贮藏窑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扶持、引导工作,以企业为主体,先后建设了装备世界先进调控设备的现代化储库4处60万吨。加上我市原有2700座贮存能力200吨以上的储窖,总储存能力超过200万吨,仓储设施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延长了企业的加工期限。2008年农业部农副产品加工研究所立项推广宁夏大学“马铃薯保鲜贮藏技术”,我市商都县为全国4个试点地区之一,这一项目是通过对马铃薯传统贮窖进行技术改造,建成新型强制气调贮藏窖,可有效解决传统贮窖普遍存在的出芽料薯严重、保鲜功能差、损失率高的问题,示范效果明显,正在全面推广。
(二)马铃薯储藏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储藏方式落后。农户在在马铃薯储藏过程中,主要采用原始落后的地下式窖藏方式,绝大多数无强制性调节温湿度设施。受贮藏方法、贮藏条件、管理技术 的局限,贮藏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鲜薯在贮藏期间常会出现热生芽、冷受冻、湿腐烂、干软缩、见光变绿发麻等问题。普通的贮藏方法,一般年损失率约为15%~35%左右,严重者达50%,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收获后不论块茎的预贮、整理、入窖方法还是窖藏期间的管理,均达不到贮藏要求,造成了次年出窖时的贮藏损失。此外,农户沿袭旧的贮藏习惯,将不同品种或不同用途块茎贮藏在同一个窖内,造成品种混杂,病害传播,严重影响了种性,同时对保证食用品质和加工价值也不利。
二是入窖质量差。入窖质量要求入窖薯块完整、薯皮干燥、无病烂及其它杂质等。秋收季节,马铃薯收获期相对比较集中,由于农户劳力不足,时间紧迫,同时农户图省事、不愿多投入等原因,不经预贮、挑选,直接将带土的块茎包括病烂、伤薯一起入窖,降低了入窖质量。尤其是病烂块茎,将各种病菌直接接种到薯堆内,成为发病苗源;伤薯的伤口易于病菌侵染,为病害的进一步扩大蔓延创造了条件;没有经过预贮的块茎,在入窖后,块茎含水量较高,呼吸旺盛,出现“出汗”现象,增大了窖内湿度,为病菌繁殖传染和萌芽打下了基础;泥土多造成通气不畅,窖温升高致使块茎呼吸作用加强,促进了各种生理生化进程,使块茎提早发芽,降低了品质。
三是管理不科学。许多农户在马铃薯贮藏期间对窖内温湿度既不进行检查调节也不通风换气,由于马铃薯块茎的呼吸作用比较旺盛,因而入窖初期,窖内升温快,加上湿度大,二氧化碳积聚多,常常形成无氧呼吸而产生有毒物质,如果通风不良,往往造成热害,并导致多种窖藏病害侵染,很容易造成病伤、发芽等损失。例如由窖藏的不适宜温湿度条件而引起受若干弱性寄生菌的侵染而发生的干腐病、软腐病以及冻害、马铃薯黑心病等非侵染性病害。
(三)今后提高马铃薯储藏能力的打算
一是引导农户对农村传统贮藏窖进行改进。对土建筑的井窖、窑窖以及土木建筑的棚窖开设通气孔,并在窖底部用网格状空格材料衬垫,衬垫离地面高5cm左右,窖壁上挖深、宽备l5~20cm的通风槽,在薯堆中安置数根与底部衬垫相连的通气管,增加自然通风换气条件。
二是逐步利用强制通风换气设备。对贮藏量较大的贮藏窖,配备移动式风机,根据窖内温湿度情况,进行不定期强制通风来控制和调节窖内温湿度。
三是在种植相对集中,贮藏能力缺口大的地区,扶持一批专业贮藏户或者企业与贮藏户共同投资建立500吨以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贮藏窖。这种形式便于管理,贮藏效果好,可逐步向现代化贮藏窖过渡,提高产区贮藏技术水平,减少贮藏损失,保证贮藏质量,推动我市马铃薯产业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发展。
此外,指导广大贮户加强田间后期管理及收获、储藏过程的规范操作生产。一是推广灭秧收获。马铃薯在收获前10天左右,先收掉茎秆,促进块茎后熟,减轻病害入侵,块茎表皮木质化增强,便于贮藏。二是薯块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转运次数,避免机械损伤,以减少块茎损耗和病菌的侵染腐烂。三是收获后的块茎要经过半月左右预贮,使其伤口愈合,水分散失,加速已感病的薯块发病。四是入窖时严格控制入窖质量,挑去伤、烂、病、冻、虫蛀等薯块。入窖薯块用马铃薯保鲜剂处理,入窖数量以不超过薯窖容积的2/3为宜。五是薯窖处理,在贮藏前1~2个月敞开窖门晾晒,约在贮前2周,用百菌清或硫磺等消毒剂对贮窖进行处理,1周后通风换气。
四、马铃薯营销情况
我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0多个,注册的马铃薯经济人200多人,马铃薯销售高峰期参与营销的人员达10万余人。全市建有乌兰哈达北方马铃薯、东八号北方马铃薯等产地批发市场11个,年交易量10亿公斤。每年约有1 0万吨左右优质种薯
调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省区;约有l 50万吨优质鲜食薯调往广州、深圳、上海、武汉、南京、海南等地,并出口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每年为上海百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劳马铃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百宜食品公司等企业提供加工专用薯8万吨。我市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购销网点,建立了10多个直销窗口,并建立了马铃薯价格信息平台、物流配载平台和交易平台,建立了马铃薯信息网站,通过举办大规模的马铃薯经贸洽谈会,极大地提高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知名度,产品销售半径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实现外销鲜薯近100万吨,销售额达近10亿元。
五、马铃薯科研与文化
我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历史悠久,一些技术成果具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全国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在马铃薯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马铃薯实生薯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试验”于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马铃薯病毒血清鉴定”于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马铃薯实生种子杂交与利用”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还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马铃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2000年主持并参加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在主持参加国际马铃薯课题研究合作项目期间,育成“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2008年8月,农业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马铃薯高产技术研讨与观摩现场会。在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利用方面,从乌兰察布走出了两位知名的马铃薯专家张鸿奎(原乌盟农科所副所长)和宋伯符(原乌盟农科所研究员),而且培育了大批农民技术人才。为加快人才培养,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开设了“马铃薯生产加工系”,2008年秋季已正式招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开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之先河。
我市创办了每年一届,集技术研讨、种薯订货、市场推广、品牌宣传为一体的马铃薯文化节,通过马铃薯节这一平台,既展示各种马铃薯相关产品和打造“中国薯都”的成就,又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推向全国,推动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008年成功举办了“乌兰察布首届马铃薯文化节”,通过节会的举办,逐步形成了“以文化立形象、以展示酿商机、以节会育市场”的理念,为我市马铃薯的品牌宣传和产业发展开创良好局面。2009年2月,我们在北京举办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有关领导和中国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学者,为打造“中国薯都”建言献策。我市现已向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马铃薯“图木苏”(蒙语,意为马铃薯)产地标识和“敕勒川”商标,极大地丰富了乌兰察布市马铃薯文化内涵。2010年8月初,我市和自治区农牧业厅将共同举办“乌兰察布市第二届马铃薯文化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论坛(中国节水灌溉协会节水论坛、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马铃薯科学栽培与节水灌溉论坛、马铃薯营销论坛、马铃薯加工论坛)和文艺演出,文艺演出由中央7台策划制作。
材料三: 马铃薯是乌兰察布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其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几年,乌兰察布市市委、政府顺应自然和经济规律,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把马铃薯作为全市农村牧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来培育,使我市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由1995年15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4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10%提高到目前的50%左右。总产量40多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的60%左右。马铃薯生产年可实现总产值20多亿元,折合增加值达到12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2.8%,已成为乌兰察布市的一项主导产业,是我市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情况
1、马铃薯生产稳步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
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原则指导下,我市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目前稳定在400万亩。我市马铃薯主栽品种目前主要有紫花白、克新一号、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等优良品种,马铃薯良种普及率显著提高。从区域布局上看,马铃薯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后山的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化德县,这五个旗县约占全市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60%。马铃薯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如四子王旗乌兰花、东八号、大黑河,察右中旗铁沙盖、义发泉、土城子,察右后旗红格尔图、乌兰哈达、白音察干,商都县西井子、大拉子等马铃薯产业带和产业区。
2、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种薯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全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5处(市种子公司、市农科所、福瑞特薯业公司、察右后旗种子公司、兴和县扶贫办),面积1800平方米,标准化温室22亩,网室1250亩,原种田1.5万亩,具备了年生产脱毒瓶苗1000多万株,扦插苗1000多万株,脱毒小薯1500多万粒,原原种189万公斤,原种2250万公斤的生产能力,同时建设一级种薯田15万亩,二级种薯田60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级种薯生产的完整体系,达到马铃薯田每四年更换一次良种。
3、马铃薯加工业蓬勃发展,进一步伸延了产业链条
为了进一步伸延马铃薯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全市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兴建马铃薯加工企业,近几年全市先后引进建设了察右前旗富广、集宁奈伦、兴和飞马、卓资龙的、商都旭美等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十多家,其中富广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全粉生产企业,奈伦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再加上遍布全市城乡的粉皮、粉条、粗淀粉加工点1.2万多个,全市年加工转化鲜薯可达10亿公斤。生产的马铃薯全粉、膨化食品、薯条、精淀粉、变性淀粉、脱水性膳食纤维等加工产品市场十分看好。
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市马铃薯的加工转化能力,为促进马铃薯的转化增值、增加当地财政收入、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4、马铃薯加工专用薯基地建设发展迅速,原料供应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为解决加工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各旗县市区想方设法建设加工专用薯基地。重点是依托龙头企业,配套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原料保障率。先后引进推广了一系列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如喷灌、微灌、膜下滴灌等。为了进一步调整我市马铃薯品种结构,扩大优质专用薯种植面积,提升我市马铃薯产业的整体水平,特别是2006年市政府拿出2260万元,集中力量建成面积为500亩的指针式喷灌圈95套,面积为200亩的移动式、卷盘式喷灌圈10套。加上原有的,使指针式喷灌圈达到107套,移动式、卷盘式喷灌圈14套,建成了设施配套的加工专用薯基地5万多亩,进一步提高了全市马铃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在喷灌圈等设施马铃薯基地建设上,全部采用了高垄栽培、机械化作业、配方施肥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标准化生产措施,做到了良种、良法和优良设施三配套。除了全市整体按照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中化、产品优质化的原则,大力发展了薯条、薯片等加工专用薯基地外,还加快了高淀粉品种的引进、筛选、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快速提高加工原料的产量和品质,从根本上解决加工企业的原料不足问题。
5、马铃薯储窖建设规模不断发展扩大,销售效益明显增加
由于我市特定的气候条件,马铃薯收获到封冻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销售时段非常有限,大量鲜薯需要通过储藏后第二年销售。因此建设储窖势在必行。近年来各地把建设储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全力抓好,全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搞马铃薯储窖建设,全市马铃薯储藏主要有三种方式:农户井筒式储窖储藏、马道式储窖储藏和恒温库储藏。全市目前建成贮存能力在200吨以上的储窖2700座,加上农户土窖总储存能力达20亿公斤,由一季销售变为四季销售,使马铃薯销售旺季有序、淡季不淡,保证了马铃薯全年均衡上市,销售价格稳中求升,销售收入明显增加。
6、马铃薯市场建设方兴未艾,营销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健全
马铃薯交易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已建成大型的马铃薯交易市场11处,年交易量10多亿公斤。为了进一步促进销售,各地纷纷组织营销协会和营销合作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0多个,贩运大户200多家,参与马铃薯营销人员高峰期达到10多万人。我市马铃薯除销往国内的山东、山西、江苏、云南、湖南、北京、天津、广东、东北等20多个省市外,还远销到俄罗斯、蒙古、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
1、种植上的优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目前全世界种植马铃薯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48个,约占世界的2/3,总播面积2.85亿亩,总产量为3亿吨。在全世界所有的粮食作物中,马铃薯的总产量排名第4,仅次于玉米、水稻和小麦。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
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年种植面积达7000多万亩,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5%左右,占亚洲种植面积的6 0%左右;总产量750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产的20%,亚洲总产的70%。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播种面积已达到880多万亩,总产量850多万吨,在全国22个种植马铃薯的省市自治区中均排名第一。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总产鲜薯400万吨,占全区马铃薯总播种面积和总产的50%左右,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趋减弱,而马铃薯作为一种兼用型农作物,凭借较高的水分利用率、较长的产业链和比较效益高等优势条件,以其产量高、成本低、用途广、易加工等特点显示出强劲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加上迅速发展的马铃薯加工业的带动,估计在今后几年中,马铃薯种植面积还会有所增加。
2、营养消费上的优势。马铃薯是粮菜和加工兼用的重要作物。它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富含18种氨基酸,人体易于吸收;单位面积蛋白质是小麦的2倍,水稻的1.3倍;维生素含量高,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中国的马铃薯人均消费量只有1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28公斤的一半,不到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74公斤的l/5,按照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均消费量,中国的马铃薯加工产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马铃薯既可以作食物消费,还可以作为饲料转化为肉类进行消费,随着马铃薯人均消费量的提高和人们对肉制品的消费量增加,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食物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对马铃薯制品的需要量将会不断增加,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马铃薯的生产。国际马铃薯中心预计中国未来对马铃薯的消费将以5%的速度增长,马铃薯行业将是我国最容易拉动内需的行业之一。
3、粮食安全上的优势。经过数百年的栽培种植,马铃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食品之一。在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缺乏、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以及粮食生产基础还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食物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机。由于三大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已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近年来其单产基本没有增加,因此,三大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亦将呈下降趋势。虽然目前这种变化趋势对中国食物安全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但随着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及人口的自然增加,将可能危及中国食物供给的安全,决不可小视。与此相反,由于目前我国马铃薯的平均单产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各地区单产水平相差较大,因此单产增加的潜力较大。随着良种的使用、种植技术的改善,平均单产水平将得到逐步提高,马铃薯单位面积产值将会快速增加。同时,由于中国现有的耕地面积中,60%以上耕地为旱地,后备耕地资源也多分布于干旱少雨地区,在水分条件受限的条件下,各种粮食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均不及马铃薯高。马铃薯产量随着生产季节的延长而逐步提高,即使后期严重干旱,也不至于绝收。而其它以收获种子为生产目的的粮食作物,一旦生育期遭遇严重干旱条件,可能导致颗粒无收。这一优势已在内蒙古地区近几年所遭遇的严重旱灾中得到充分体现。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将对缓解中国食物安全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4、食品加工上的优势。它的产业链条长,加工的食品类型多,如马铃薯淀粉、全粉、冷冻制品、油炸薯片、薯条、膨化食品等各种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等。中国在马铃薯产业化进程中仍然很落后,美国60%的马铃薯被加工,而中国仅有5-10%,中国必将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产业,包括马铃薯生产、运输、储藏和加工,这是保持马铃薯业持续发展、防止农民因市场过剩而造成损失的有效手段。马铃薯加工产品除淀粉和薯片外,贸易量最大的产品之一是冷冻马铃薯制品,每年进出口量约400万吨,价值三十多亿美元,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每年要花费10多亿人民币去向世界的马铃薯同行购买马铃薯和冷冻马铃薯制品(主要是冷冻薯条)。与此相反的是,马铃薯生产面积只有900万亩(相当于内蒙古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年产量只有800多万吨的荷兰,每年仅从马铃薯鲜薯及冷冻马铃薯制品的贸易中就可从其他国家净赚8.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5亿多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丰厚的投资回报,使许多国外著名企业看好中国,开始进行马铃薯产业生产投资,辛普劳、麦当劳、美国百事、荷兰艾维贝及日本、加拿大、菲律宾等国食品加工和淀粉生产企业已开始抢滩中国,必将有力的推动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稳定,开发潜力巨大。如能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马铃薯必将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马铃薯在亚洲--重要的食品,巨大的市场”已成为共识。积极发展马铃薯产业是贯彻温家宝总理关于西部地区“要把小土豆办成大产业”的批示的重要体现,正成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选择。
三、乌兰察布市具有发展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
1、自然气候优势。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主产区年降水量是300-450mm,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也正是马铃薯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期。自然降水规律与马铃薯需水规律基本吻合,加之雨热同季,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十分有利;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加之海拔高、空气干燥,不但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严重危害马铃薯毁灭性的晚疫病在我市发生频率低,传毒蚜虫少,因而我市生产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质量上乘,在全国马铃薯生产中占有较大优势;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完全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而且光能利用潜力很大。
2、技术优势。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一些技术成果居全国乃至全世界领先地位。从1960年开始,市主要马铃薯科研机构乌兰察布市农科所就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实生薯的研究利用、新品种选育三大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影响了全国马铃薯生产的研究和发展,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利用脱毒种薯生产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形成了茎尖脱毒、组培快繁、微型薯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和病毒检测体系;建立了较完善的脱毒种薯生产繁育体系,脱毒种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市马铃薯研究和种薯生产拥有一流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3、产品优势。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因独特的自然条件而表现为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表皮光滑、无污染、退化轻、病虫害少,因而种薯和商品薯享誉全国及东南亚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10万余吨优质种薯由我市调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甘肃、广东、福建等省区;约有150万吨优质商品薯调往广州、深圳、上海、武汉、南京、海南等地,每年还为上海百事(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辛普劳马铃薯食品公司、上好佳食品公司、百宜食品公司以及区内马铃薯加工企业,提供马铃薯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原料薯8万吨。由于马铃薯产区集中、交通便利、贮藏条件好、贮放周期长、相对优势大,更为发展马铃薯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形成了具有地区优势和规模生产的优质脱毒种薯、商品薯和加工专用薯基地,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格局。
此外,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加工产品品质十分优良,特别是淀粉以优异的白度、粘度、糊化度、透明度、低蛋白、低酸性及良好的成性、抗凝沉性等理化指标,是各类淀粉中的上等佳品。
4、交通区位优势。当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京包、集通、集
二、丰准及正在开工建设的集张五条铁路贯穿全境,110国道、呼京高速、208国道、208高速、呼满通道贯通东西南北,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国际通道。目前县乡级公路四通八达,所有的县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这对马铃薯的销售和获得市场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四、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薯生产基础条件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马铃薯种薯繁育要经过茎尖脱毒-组织培养试管苗-温室繁育-原种生产-一级种薯-二级种薯多个环节,操作规程严,基地设施建设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对环境条件要求高。近年来,虽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建起了组培室、标准温室、网室、喷灌圈等,一些良种繁育基础设施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不够健全,还有相当部分种薯生产条件和脱毒设施依然比较简陋和缺乏,如必须的病毒检测、种薯气调库等还没有配套。虽然脱毒马铃薯综合技术推广速度较快,但
生产脱毒种薯相应的配套设施和规范操作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单产水平低,影响了增产增收潜力的发挥
1961-2004年的44年间,我国马铃薯的单产平均仅为0.78吨/亩,低于世界单产平均水平0.98吨/亩和亚洲单产0.87吨的水平,相当于单产较高国家荷兰的约1/3。2004年,我国马铃薯单产为1.1吨/亩,乌兰察布市仅为1吨,是单产最高的国家新西兰的33.54%,为荷兰的36.44%。造成产量低的原因主要是种薯推广应用少。目前,我国的脱毒种薯应用面积每年约占全国马铃薯面积的30%左右,乌兰察布市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种薯推广应用过慢,既有农民嫌种子太贵,不积极采用的问题,也有未检种薯增产不明显的影响,导致大多数马铃薯栽培仍采用原始的传统留种方式,这严重影响了马铃薯产量潜力的正常发挥;其次是投入不足。我市地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随之相伴的在土地上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科研进展缓慢。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导致科技投入不足,育种和引种工作没能及时跟上,造成马铃薯品种更新慢,适宜加工和外销的优质品种应用比率低,加工专用品种种植面积小,效益增加缓慢。
3、脱毒种薯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目前脱毒种薯检测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当地检验方法和手段落后,缺乏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再加上参加马铃薯种薯生产与经营的单位与个人各种各样,良莠不齐,使一部分未经检测的薯种进入种子市场。乱繁滥制种薯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不合格种薯用于生产,对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4、种薯储窖建设标准不高
尽管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储窖具有一定数量,但建设标准不高,在储贮过程中由于温室湿度控制不好,导致烂窖率较高(10-15%),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对种薯影响更大,由于储存条件不好,导致种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造成出苗率低、产量下降、品质下降。
五、促进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及对策
总体发展思路:发挥优势、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加速发展;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培育龙头、壮大基地、强化外销、创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真正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食用薯基地。
1、提高认识,领导重视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马铃薯产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马铃薯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要做大做强这一主导产业,始终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做许多工作,给予大力支持。要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深刻反思我们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要敢于面对错误和失败,接受教训,迎接挑战。要把我市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放在全国的整个发展格局中进行分析研究,从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结合当前我市马铃薯生产实际,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各项政策一定要具备长期性、延续性、可操作性。要建立市、旗县、乡镇三级管理机制,把此项工作纳入同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实行目标管理,动态考核。此外,马铃薯产业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级政府要组织和协调农业、科技、发改委、财政、扶贫、水利、农机、金融、电力、交通、商务、工商和税务部门切实为马铃薯产业的各项工作给予有力支持。
2、政策扶持,落实到位
为促进马铃薯产业持续、有序、高效地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帮助,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给予政策扶持。
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特别是在龙头加工企业的兴建、基地建设和储窖、市场建设上多引进项目和 资金,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在项目审批、资金信贷、配套服务、税收上给予支持和方便。
二是要加强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对种薯生产企业要予以资金补贴,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种薯质量。对于应用脱毒薯原种的农民实行良种补贴,鼓励农民自觉应用优质专用品种,促进种薯的推广普及。
三是要重用科技人员,发挥专家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增加科研经费,提高经济、政治待遇等优惠政策,使他们留得住,用的上,不断加强科研力量,逐步培养和扩大从事马铃薯研究与开发的专家队伍,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把扶持马铃薯产业化的各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重点扶持马铃薯科研、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
3、加大投入,改善科研
今后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狠抓马铃薯的科研工作,要依托市农科所马铃薯研究中心,成立马铃薯课题科研小组,重点加强各种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特别是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后劲,所以要集中财力、人力进行公关研究。同时要研究推广高水平的栽培技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产量、品质和合格率,创造最大的效益。为保证科研的顺利进行,要加大科研投入,财政部门每年要将一定的研究经费列入预算,作为马铃薯育种、引种、栽培试验的科技支撑经费,以科技带动产业的迅速发展。
4、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马铃薯的知名度,政府及业务部门要加强马铃薯宣传工作,应不失时机地对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品进行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做大量的专题宣传报道。此外,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经费选派有关人员参加国家、自治区等举办的有影响力的马铃薯专业会议,充分利用这些学术交流、信息沟通、扩大影响的机会,让更多的马铃薯研究同仁了解乌兰察布市,认识乌兰察布市。随着我市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再一次在我市举办全国的马铃薯年会,重树我市在全国马铃薯科研与生产领域的威望,吸引国家有关项目对我市的倾斜,以此带动全市的马铃薯产业向优质、名牌方向发展。同时要积极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争创知名品牌,增强产品进入市场的优势。
5、加强种薯质量监督和管理,提高种薯质量
由市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组织专门的、具有实质性技术权威的市种子管理站、市农科所从事这项工作。建立种薯档案,实行种薯生产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淘汰制度,对那些以次充好的生产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否则予以取缔,强化竞争机制,促进质量的提高。一是要强化队伍建设。要抽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马铃薯产业化质量检测组,并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提高监测装备水平。要完善监测监督制度,推行“谁检测,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认真,把关不严的,要取消检测员资格,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要给予严肃处理。要规范检测方法,对组培苗、原原种、原种抽检要按照国家行业标准严格执行;二是要强化“三证”管理。种薯生产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只有具备生产资格和生产条件的单位才能从事种薯生产。其整个生产过程必须随时无条件接受质量检验监督。生产的种苗、种薯必须经检验合格获取检验报告后方可进入销售环节。凡检验不合格种苗一律销毁,感病严重的不合格种薯要坚决淘汰,感病轻微的种薯要以商品薯处理。坚决杜绝不合格种苗、种薯进入销售、繁育环节;三是要强化种薯生产档案管理。要建立健全种薯生产档案,对种薯的产地、生产方式,以及储存、调运的整个过程,实行电子化管理,提高种薯生产质量信誉。
此外,为充分发挥当地种薯生产优势,将乌兰察布市打造成中国的“薯都”,我市还计划引进山东希森集团,建设47万亩原种薯繁育基地,依托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快速提高种薯生产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生产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合格种薯。基地建成后除可满足全国一级种薯需求外,还有望打进国际种薯市场,特别是东南亚一些不具备种薯生产条件国家的市场,力争把乌兰
察布市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
6、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企业与基地双赢的目的
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继续狠抓招商引资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工作,特别是通过项目引进建设一批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如商都县旭美薯业等,在我市形成一个企业间良性竞争的环境,提高加工专用薯的转化能力。通过进一步完善合同条款,充分发挥合同的约束力,采取企业+基地的形式,努力使加工专用薯全部实现定单生产,使企业和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双方都无后顾之忧,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为进一步完善加工专用薯基地建设,保证原料的供应,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建立生产基地。一是租赁农民的土地,企业自主经营;二是实行反租倒包,由企业提供生资和生产费用,派专人管理。三是企业为种植大户和农户提供部分生资和生产资金,并与他们签定生产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四是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贩运大户的作用,为企业代收原料。
7、改善种薯贮藏条件,加强贮藏技术研究
要通过引进资金,建设一座储量为30万吨的高标准种薯气调储藏库,使优质脱毒种薯腐烂率由目前的10-15%下降到5%以下,这样每年可减少损失3万吨,挽回经济损失3360万元。同时要重点研究种薯储藏过程中质量与效益问题。
第二篇:马铃薯调研报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第三篇:优秀学生分会述职报告
服务育人 改革创新 以品牌化建设推动学生工作发展
一年以来,环贸学院学生会在院党委领导、团委指导下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学校第四次学代会精神,坚持学院“宽视野、善沟通、懂经贸、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本着“浅亦清,献亦得”的学生会精神,围绕“服务育人,改革创新”两个关键词,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建设,基础工作,活动开展等方面推陈出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次述职,我将围绕我院学生会这一年中所做的可能创新与突破之处向各位重点汇报。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
环贸学院学生会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紧密结合我院实际认真开展政治教育和主题思想教育工作。
政治教育方面,我院分团委学生会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武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为契机,精心策划 “青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来话实践”、“学习总书记讲话——奋斗青春最美丽”、““核心价值观进心中”、“创建文明城市,环贸在行动”、“四进四信”等一系列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成效,达到了教育目的。
主题思想教育方面,我院开展了“考风考纪专题大会”的诚信教育,“我与国旗有个合影”的爱国主义教育,我院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宣传橱窗也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同时,我院分党委副书记、分团委书记定期不定期走访学生寝室,“话家常,聊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二、自身建设——开拓创新促发展,服务育人为己任 为充分发挥环贸学院学生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我院学生会紧抓自身建设。
组织结构上,精兵强政,加大组织机构改革完善力度,优化各部门职能。去年,我院在九大部门的基础上成立技术部,为学院活动和其他部门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设计制作了11个精美的视频,4张活动海报和4期宣传橱窗,宣传橱窗有两期均获得校级名次。十大部门在主席团的直接领导下,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建和谐学生会。
规章制度上,开拓创新,完备规章制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制定《环贸学院学习委员考核办法》,从班级成绩、班级到课率、工作态度与成效三个维度对各年级学委进行评比,对表现优异者授予“工作标兵”的荣誉称号。这一制度的出台,促进了学生会与班委和谐关系的形成,也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次,编写《环贸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工作手册》,进行制度汇编,将各项制度体系化,增强了制度的规范性、明确性、约束性、程序性,同时也提供了制度延续的依据和制度创新的基石。
队伍建设上,精诚团结,以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为核心,努力提升队伍竞争力。我院学生会拥有一套完备的选拔、培训、考核制度体系,对于人员的选拔,坚持“自愿,择优”原则,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优先选拔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学生干部。在干部培训上,先后举行了四期团校培训,前三期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主,主题分别为党团知识抢先知、办公软件培训、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团队;第四期是以素质拓展的形式开展的“破冰行动”,旨在提升成员协作精神,加强凝聚力,提升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十大部门在坚持“认真、灵活、创新、进步”的工作方法的过程中受制于《环贸学院学生会监察制度》,形成了相互竞争、活泼积极的局面。同时,我院学生会开辟了一项2111工程计划,即:每两周召开一次全体学生会大会,借此平台加强学生会内部交流并总结前两周工作,并对后续工作做出部署和安排;每一个月举行一次学生会内部破冰活动,促进内部部门联谊,加强团队凝聚力,营造团队归属感;每一个月举办一次监察评比工作,以此激励部门之间相互学习,也作为部长和干事约束自己行为的一个载体;每一学年进行一次优秀部门的评比,表彰优秀部门,树立团队典范,促进团队共同进步。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发挥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我院学习部创造性出台了《环贸学院学习委员考核办法》,从班级成绩、班级到课率、工作态度与成效三个维度对各年级学委进行评比,对表现优异者授予“工作标兵”的荣誉称号。这一制度的出台,促进了学生会与班委和谐关系的形成,也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我院学生会干部也能发挥自身带头作用,积极向上,责任感强,品学兼优,部长层以上25人,预备党员及以上4人,挂科率为0。就拿我院学习部部长杜登州为例,他担任学习部部长和环贸学院红星团队队长,综合测评成绩班级第一,获得各类荣誉二十余项,曾身患疾病也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为人谦和,被大一学生亲切称为“湖经好学长”,当然我院学生会和他一般的人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宣传工作上,借鉴网络新媒体优势,牢筑微博、微信宣传工作新阵地。一方面,学院网站学生工作板块进一步优化改版,将之前笼统单一的学生动态栏改为清晰醒目的团学纵横、团学预告、团学风采、社团文化、人物志、藏经阁等六板块。以分版块的方式,提升宣传的针对性,做到每日推送学院团学工作新闻,提升宣传时效性。构筑环贸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官方微博平台、微信平台,qq空间,集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另一方面,开展3次宣传委员交流大会,强化对班级宣传委员、及学生会各部门宣传人员的宣传技能培训,切实加强我院团学活动的宣传力度。再次,加强对院微博空间的管理、班级微博管理、完善班博评分规则、建立腾讯微云网盘,上传每次活动照片。最后,我院分团委书记,各班班主任以及学生干部都能积极主动关注团委、校会微博。
三、基础工作——脚踏实地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工作规划上,有方向、有方法,有计划、有总结。环贸学院第七届学生会将“创建一个团队、完善一个制度、突出一个特色、抓好一个重点”作为整条线索贯穿整个学生会的建设发展与建设核心进行打造,在典型人物培养、团队凝聚力建设、品牌活动塑造、内宣外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实际效果。
制度建设上,体系相对完善,例会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已经相对成熟,执行情况较好。
四、活动开展——坚持不懈树品牌,延伸育人宽平台
为丰富广大青年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良好的第二课堂育人氛围,我院学生会紧紧围绕 我院“宽视野、善沟通、懂经贸、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继承和深化一批具有鲜明学科特设的文化活动品牌。
其一,立足于我院“宽视野、善沟通”的特点,开展“文化古今谈、聚焦中日韩”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交流周活动,包括“图文展樱瑾,茶道秀柔情”才艺展示、邀请学者谈中日韩贸易关系的讲座、校园cosplay展、中日韩百科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向团员青年展示日韩文化的博大精深,开阔了眼界和视野。根据我院“懂经贸、重应用”的特点,我院分团委传承和深化了一系列学科竞赛。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OCIB)正在如期举行;“第七届WTO部长级模拟会议”,让团员青年了解学科热点,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而“宜化杯”首届全国模拟碳交易大赛湖北经济学院站、则是由发改委和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牵头组织的,吸引了金融学院和我们学院369名同学的广泛参与。
其二,以环贸学院学术委员会为平台,在全院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在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的大力支持下,出台《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学生科研管理办法》、《学生科研奖励办法》,举办科研结题答辩会(每年4月初)、科研立项宣讲会(每年3月底)及表彰大会,在全院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使学生科研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去年我院申报25只团队,其中17支团队成功结题、其中一支团队获得特等奖、2支团队获得一等奖、6支团队获得二等奖、5支团队获得优秀奖。
其三,真实世界进课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院开展 “真实世界进课堂”新能源汽车商业项目答辩会、大三实验班同学赴东风扬子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参观学习、(见院网站《教学动态》)我院周翔老师指导的《Para电子产品跨境B2C销售模拟公司》通过审核并立项,获批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为我校获批的10项国家级项目之一。
其四,始终坚持以“学生受益”为原则,继续发挥“律动.绽放”系列活动的品牌效应。一年来,我院学生会共开展了4期相约访谈录“职业生涯规划”、“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国留学篇”、“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考研篇”、“我的未来不是梦——就业指导篇”,深受广大团员青年的喜爱。
其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与社会实践活动。我院学生会组织青年志愿者代表经院参与了“低碳节能开幕仪式”志愿骑行活动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启动仪式”志愿礼仪服务活动,彰显了我校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我院分团委学生会实践部紧紧围绕“开展知识化实践”的思路扎实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和科研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连续三年,荣获“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称号。去年,参赛队伍17支,其中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称号的有8支,其中特等奖1支,一等奖1支,二等奖2支,三等奖4支。其六,为丰富广大学生课余生活,响应团省委“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活动的号召,我院分团委学生会或开展或参与了新生才艺展-年轻无极限、魅力女生才艺展示大赛、新年晚会-璀璨之夜、第十一届秋季运动会、第五届联通杯划龙舟比赛、第八届藏龙杯足球联赛、第八届藏龙杯篮球联赛、第一届羽毛球争霸赛等。
其七,我院学生会重视与校学生会和兄弟院系分会的交流沟通,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共谋发展。一年来,积极参与并支持校会活动的开展,先后参与了校会举办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也加强与兄弟分会联系,先后与经济学系一起开展“经贸一家亲”活动、财管、工商、环贸三院联合举办“新生杯辩论赛”、准备和物管学院合办“趣味运动赛”、和经济学系合办“团组织生活展示会”。
五、总结与展望
过去一年,是挥洒汗水的一年,是求实奋进的一年,是改革创新的一年,也是品牌化持续凝练和提升的一年。相信新的一年,在校学生会和各兄弟院系的帮助下,环贸学院学生会将会更上一层楼!
环贸学院学生会
2015年4月
第四篇:学生分会述职报告
明德励志博学笃行
2009-2010学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分会
工
作
总
结2010-10-1
3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09届学生分会的工作即将结束了。在院党委的亲切关怀下、在院团委的正确指导下,在学生会全体同学的通力配合下,我们秉承优良传统,用自己最朴实的工作浇灌了学生会这颗大树,用微笑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学生会工作开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学校交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今天,我荣幸地受2009届学生会委托,代表全体成员向大会做工作总结,现将各部室工作依次汇报如下:
学习部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部坚持晚自习日常考勤和突击考勤工作,维持晚自习秩序,培养大一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间各班级自习情况较好,考勤率处于全校前列。
在每学期初,核对各科补考人员名单,通知补考时间及考场;对各类讲座进行宣传及安排;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三级考试报名,提供考试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发放准考证及成绩单;3月份进行了陕西理工学院英语竞赛的宣传,并组织报名,我院有308人报名考试,且有41人获得了荣誉证书。201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6位同学获奖。4月初学习部助下对意愿参加辩论赛的同学进行了两轮面试,组成了我院的辩论赛代表队参加我校的励志辩论赛,并进入八强。
在闵院长及学办老师的指导下,为使大一学生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活,使他们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学习部,生活部,勤工助学部共同努力下,成功开展了一次学习生活交流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09级同学的一致好评。
生活部
生活部的常规工作主要是宿舍安全卫生及清洁区卫生检查。本学年我院共检查宿舍二十五次,检查清洁区十八次,宿舍平均评优率在25%,处于学校前列。生活部室还负责了高年级级火车票充磁及补办,以及大一新生的火车磁条的办理。
11月2日至12月9日,生活部开展了以“展开宿舍和谐文化,庆祖国六十华诞”为主题的第二届“和谐杯”文明宿舍评比大赛,在进行了三轮的评比之后,对于获得优秀宿舍称号的进行了表彰奖励。此次活动中,同学们积极认真的准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4月至5月,校生活部开展了了第三届“我爱我家”和谐宿舍评比大赛,我院同学们积极踊跃参加并精心准备,此次大赛通过多次认真评选,评选出了和谐且拥有自身文化氛围的优秀宿舍,赛后我院各位领导及老师进行了参观并得到一致好评,此次活动将宿舍和谐建设提高到新的一个层次,推动了大家对于宿舍良好氛围的营造,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体育部
在本早操中我院全体同学除个别因事、因病不能按时出操外其它他同学都能按时出操,出勤率一直处于全校前列。
此外,我院参加了拔河比赛、学工杯三大球比赛,校春季运动会,以及彩虹杯女子篮球赛。学工杯篮球赛中我院惜败于三四名决赛,足球赛遗憾止步于四强。校春季运动会上,我院派出了150多人的强大代表团参加了田赛、径赛等竞赛项目共30余项,另外全院同学及部分老师组成了庞大的啦啦队和后勤集团,最终取得了男子团体第八名、女子团体第十二名、趣味项目第八名的成绩。
我院还组织了迎新篮球赛以及系内篮球淘汰赛,在系内篮球淘汰赛中,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应化081、化工091、应化082分别取得了冠亚季军。勤工助学部
勤工助学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学生在学院网上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填写学生基本信息以及一些贫困生的相关信息,为贫困生建立贫困档案,对贫困生档案的汇总,对贫困生及各种贫困生信息进行汇总及核对,细化各种贫困生相关档案信息。建立贫困生系统数据档案库并对贫困生进行预审批及审批。对07、08、09级享受国家助学金总计248名同学义务劳动进行了考核。安排贫困生值日表,对办公室、会议室、实验室、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等17个地点进行了义务打扫。
关于做好2010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组织学生填写陕西籍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材料的申报工作,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息进行汇总及核对,并报送《陕西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需求信息汇总表》电子版,并到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集中办理最后审批确认手续
女生部
女生部主要职能是进行晚归查宿:09-10学年第一学期共进行了11次晚归检查;09-10学年第二学期共进行晚归检查32次09-10学年第一学期共进行10次大功率用电器的检查。09-1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进行了一次宿舍安全隐患检查。09级学生进行礼仪建档及培训后,为我院“我爱我的祖国庆国庆60周年”演讲比赛决赛、绿色卫队涂鸦大赛颁奖晚会、欢送06级毕业生晚会等大型活动提供礼仪人员;
为了我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实的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邀请了心理学教授为我院学子进行“给爱一个理性思考”心理健康讲座,在同学中反应良好;作为我部室的特色——温馨提示共出示六期。在新学年为迎接新生做了两期特别专刊,让新生到学校后感受到我院师生的温暖关怀。
自律组
自律组主要职能是对我院学生违规进行查处,09-10学年共检查宿舍85次,对重点宿舍抽查20次。其中共查处晚归70余人,未归50余人。对各班的考勤每周进行总结,共收缴考勤表600余份,查出逃课38人,情节严重的8人。另外协助院系领导老师对公寓楼大功率用电器等安全隐患进行了3次大检查,及时清除了公寓楼安全隐患。
甲流期间组织人员每天收缴各班的体温表并进行核对,找出体温异常人员进行特别关注,对宿舍楼及学办共进行了10次大规模消毒,对感染者宿舍进行了重点消毒,其中隔离疑似病例80余人次。
为了保障我院活动的顺利进行,自律组组织了学生进行培训,在运动会、“五四合唱”“ 欢送毕业生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维持了正常秩序。
本届学生会工作感受
本届学生会加强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基础性 工作扎实到位。我对我们学生干部的要求就是“出色完成属于自己的常规工作,积极发掘适合自己的特色活动”,学生会是一个学生组织,最根本的是为同学服务,坚持正确的方针、方向和理论指导,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开展工作。学生会干部是学生会中的中坚力量,是学生分会能否坚实、稳定地发展的关键,因而,在这一时期里,我们着重加强了对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建设,使人员机制更
为灵活,能上能下能进能退,培养了广大学生分会干部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使整个工作环境呈现出了严肃、紧张、团结、活泼的景象。当然,我们深知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尚需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希望新一届学生分会的工作能继往开来,总结本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创新和提高。
个人感受
在本届学生会工作即将结束之际,回顾学生会一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每一项活动的顺利举行,均离不开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学院团委的具体指导,离不开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学生会干部兢兢业业的奉献,更离不开广大同学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帮助。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本届学生分会全体成员向关心和帮助学生分会健康成长的各级党政领导,向长期关心并细心指导我们工作的团委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学生会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全体学生干部及热情参与学生会工作的全体同学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届学生分会即将完成其使命,新一届学生分会即将产生,新成员的加入必将为这个组织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学院团委的悉心指导下,在所有学生干部的努力下,新一届学生分会工作一定会蒸蒸日上!化学学院学生分会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谢谢。
汇报人:田蜜
2010-10-13
第五篇: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调研报告
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沿山贫困乡镇作为扶贫产业开发的主战场,按照村有一个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思路,立足干旱缺水实际,积极开发适宜资源、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马铃薯产业,为沿山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开发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一、基本情况
我市28个贫困乡镇,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海拔2000米以上的浅山区,气候阴冷,无霜期短,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2400毫米以上,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60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的25%和55%,人均保灌面积0.5亩左右。长期以来仅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由于无支柱产业支撑,农民脱贫致富步履维艰。在新世纪扶贫开发中,沿山贫困乡村依托 全市“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在8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带动下,马铃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促农增收脱贫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市马铃薯产业初步形成了“脱毒有中心、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储藏有设施、销售有市场”的产业格局。一是基地规模逐年膨胀。形成了以山丹马场、大马营、霍城、顺化、丰乐等乡镇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以顺化、丰乐、南古、新坝、大马营、霍城、李桥、陈户等乡镇为主的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以洪水、位奇、清泉等乡镇为主的菜用鲜食薯生产基地。二是种植技术日趋完善。在重点推广机械化作业的同时,逐年总结完善种植技术,形成了机械起垄 ? 点播 ? 覆膜 ? 膜上覆土等配套技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三是新品种引进逐年增多。在重点抓好大西洋、陇薯系列品种推广的同时,市县农技部门与省农科院、外地种薯生产企业积极协作,引进一些适宜我市栽培的马铃薯良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耐储运的品种在我市示范推广。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稳定在44万亩以上,其中沿山贫困乡村35.2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5万亩,年产微型薯2500万粒。全市建
成“六个万亩乡”和“十个千亩村”和25个科技示范点,现有马铃薯储藏库66座,贮藏能力达到21.95万吨,马铃薯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1%。全市有马铃薯专业经济组织47个、马铃薯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马铃薯12.7万吨,2010年,生产马铃薯10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总利润7.9亿元,马铃薯产业为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809元。
二、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考核。市县成立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挂项领导,逐级靠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县马铃薯产业领导小组将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各责任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完善蹲点技术人员管理办法、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和报酬待遇与绩效挂钩等鼓励措施。市县产业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和试验示范点建设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准确掌握龙头企业的产销情况;结合“四送一训”活动,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2.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为增强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各县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种薯进行补贴,对全粉加工型品种(大西洋、克新)给予每公斤0.8元的补贴;对“万亩乡”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千亩村”,每亩补助120元;对投资兴建5吨到1000吨贮藏设施的农户和企业给予500元至5万元的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相配套的动力机械倾斜,在马铃薯主产区优先保证灌溉用水,年底对种植大户和高产大户进行表彰奖励。
3.加大技术推广,提升产业水平。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本着“蹲得住、住得下、用得上”的原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马铃薯种薯精选及消毒、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特别是2011年,建立马铃薯综合示范点30个,市县抽调95名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及时指导解决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按照相关法规,制定相应措施,规范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在种薯调运季节,市、县区种子、植检等部门通力合作,查处不法商贩,净化种薯市场。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督察种薯、商品薯的调运、贮备、销售、种植面积落实、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机械种收、病虫害防治、贮藏窖建设、加工、销售等工作的进展情况。
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健全完善了以灌溉和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优惠政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25个,引进新品种11个,推广新技术14项,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深入实施“光盘进万家”和“信息进农家”工程,组织开展科普之冬(春)、科技活动周等科普宣传、科技服务活动,制作发放马铃薯种植技术光盘4万多张,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培训资源,完善以市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院)为主体,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为依托,村级教育培训阵地为补充的三级培训网络,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培训农民82.4万人次。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优质脱毒种薯供应不足,种薯质量检测和质量保证不够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加之本市自身种薯生产供应数量有限,外来客商及部分种植大户大多逃避种子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管,擅自进行引种和使用自产种薯,致使部分质次带病种薯在我市种植,造成死苗、烂种、减产现象,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机械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虽然积极引进推广了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但由于农机具购置投入大,而政府扶持力度有限,机械耕作面积仅仅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60%,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发展。
3、加工能力滞后。全市2011年马铃薯总产预计110万吨以上,而全市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足20万吨,储藏、外销的压力很大。
三、加快马铃薯产业化扶贫的思路
1、立足区域优势,不断壮大马铃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沿山28个贫困乡镇为重点,稳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使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加快我市2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步伐。
2、狠抓龙头,提升产业化扶贫综合效益。一是立足优势,培植龙头。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马铃薯产业搞加工,扶持和培植我市现有的8家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优化环境,引进龙头。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引资策略,吸引外商到我市兴办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三是用好能人,建设龙头。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放手让他们创办马铃薯加工企业。
3、开拓市场,健全产业化扶贫营销网络。一是建立营销网络。针对我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的巨大外销压力,积极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马铃薯营销网络。二是培植流通市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规范内部市场。坚持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场地道路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
4、依靠科技,打造产业化扶贫精品工程。坚持科技推广培训。结合马铃薯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市县农技部门为核心、以乡镇、企业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使种植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5、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化扶贫发展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渠系配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马铃薯基地灌溉条件;大力实施城乡公路通畅工程、进村公路通达工程和村间道路硬化工程,解决农村行路难和马铃薯运输难的问题;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话和通移动电话工程、宽带网络工程、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网建设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6、强化领导,确保产业化扶贫实施到位。切实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和服务。加大对农民创业园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在产业化扶贫中的先进个人、企业、部门,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和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表彰鼓励。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财务风险状况、项目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大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建议在新十年产业扶贫工作中,加大对信息网络、科技服务体系、加工龙头企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脱毒中心扩建、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我市现有的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为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特别是带动沿山群众增收脱贫,做出了较大贡献,请省上选择1-2家,将之确定为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给予扶持。
二是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解决一些企业资金短缺,运行不力的问题,帮助企业搞好融资,增强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对连
片种植大户,在种薯及种薯储藏窖建设上给予扶持,鼓励种植大户和个人建窖,解决马铃薯储存难的问题。对购买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的农户,除享受农机具购买补贴外,每户再给予一定的贷款扶持,协调金融部门和企业、农户完善资金融通机制,进一步推行“小额信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形式,搞好支农服务。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目前一些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较差,农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群众科技意识、产品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履约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技人员组织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人力保证。
(供稿:张掖市委农办 校德阳、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