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1:1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铃薯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铃薯调查报告》。

第一篇:马铃薯调查报告

把“小土豆”真正做成“大文章”---关于加快发展蒲县马铃薯产业的调查与建议

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 卢志俊

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组建于2002年,是县政府为发展蒲县特色产业而组建的事业职能部门。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助支持下,努力使烤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全面开发蒲县马铃薯产业并取得阶段性成绩。本次县上要求各部门献言献策,我们在深入调查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撰成此文,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并为蒲县振兴发挥作用。

(一)为什么要在蒲县“小土豆”上做文章?

1、蒲县农业的落后局面与蒲县经济发展现状不相称。近年来,蒲县工业经济呈快速发展势头, 县域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但农业方面不论横比还是纵看都处于落后和缓慢发展状态(横比指和周边县比,纵比是指和蒲县的历史比),许多项目虽取得了局部成功和小区域优势,但都没有真正发展成支柱产业,种植业尤为如此。与周边县相比,蒲县的工业和财政收入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在农业方面,蒲县却没有大品牌、大项目和大支柱。隰县有梨、吉县有苹果、永和有枣,我们说是有小杂粮,其实什么也没有。在全市农业方面,我们由于没有“摆到桌面上的东西”而处于一种落后和被动的地位,也就是“低人一头”。尽快找出蒲县农业的品牌和支柱,是我们上上下下共同面临的课题。

2、实现“全市争上游、全省创特色”及构建和谐蒲县的目 标,农民增收不能拖后腿。蒲县共9个乡(镇),103个村民委员会,254个村民小组。全县共9767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80180人,占总人口的82.1%。农业劳动力40512个,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人。全县农业用地面积为3706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4.54%。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为3.9亩。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争上游、创特色”,不能只是工业争上游和财政收入争上游,如果没有农业方面的上游和农民收入方面的上游,蒲县的整体形象是会受到影响的。部分人的上游、部分人的富裕不能代表全蒲县的上游和富裕。目前,蒲县的劳动力出现了大量转移现象,为蒲县农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另外途径,但留在村里的农民实实在在需要靠土地增收、靠在土地上劳动致富。而目前除局部的一些产业如烟叶、中药材、香料之外,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特色、高效产业。因此,必须有一种普遍的、高效产业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3、发展蒲县农业经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需要主导和支柱。提高农民收入,过去有过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的尝试,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形不成产品、产业和规模优势,没有生成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也就是没有形成支柱,没有形成全县范围内的优势。这些产业有的很快夭折,有的则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有的在小范围内存在,总之都不能对蒲县农业产生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找一个支柱。

4、主导和支柱产业应综合体现区域特色、市场优势与技术基础。从许多成功的经验的失败的教训中不难看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培育是不是成功,其要素有三:一是这项产业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优势;二是能不能符合市场的直接需求和潜在需求;

三是有没有相应的技术和经营条件,也就是说这项产业有没有人做、能不能做成。我们要培育的支柱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才不至于劳民伤财。经长时间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蒲县作马铃薯这篇文章,正好符合上述要求。

当前,农业产业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通过建立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效应,进一步开发马铃薯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这样一来马铃薯产业不但可以成为蒲县农业产业化的主角,为农民带来明显实惠,还可以促进全县农业的整体推进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长远考虑,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缩小县东县西及城乡差距、加快小康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构建和谐蒲县无疑具有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二)蒲县的“小土豆”能不能做成大文章? 这里要回答的是蒲县的土豆能不能搞成、有没有潜力、能不能长远搞下去的问题。我们认为蒲县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虽已无法准确考证,但在现阶段发展的条件却是得天独厚,主要表现在自然、市场、技术、交通等多个方面: 1.发展马铃薯产业在自然条件上具有明显优势

蒲县地处吕梁山南段西坡,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气温 8.6℃,年降水量560mm,全县80% 的耕地为丘陵旱地,昼夜温差大,降雨相对较充沛,土层深厚,质地优良,其地理位置和气候与世界优质马铃薯产地相似,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和我省著名马铃薯专家杜珍研究员考察后都认为该区域是 “晋南难得的种马铃薯的好地方”。具体优势是:

(1)雨热同季,降水集中。我县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七、八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而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总需水量为300~500mm,其中苗期需水量占10~15%,块茎形成和膨大期占75%,淀粉积累期占10%,因此,我县自然降水规律与马铃薯需水规律基本吻合,加之雨热同季,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2)海拔高,土层厚,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我县马铃薯产区海拔基本在1000米以上,是临汾市最高的。高海拔形成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对于性喜冷凉的马铃薯生长发育非常有利。产区≥10℃的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无霜期130~150天,均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马铃薯结薯期的七、八月份平均气温17~21℃,非常适于马铃薯种薯生产。由于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加之海拔高、空气干燥,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因而我县生产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质量上乘,在全省尤其是晋南马铃薯生产中占有较大优势。(3)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马铃薯是喜光作物,也是长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和块茎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我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55.2小时,年总辐射量为149.6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为72.82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百分率在58%左右。完全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而且光能利用潜力很大。

2、发展马铃薯面临良好的市场机遇

过去人们把马铃薯作为“穷人的口粮”,而现在由于其高营养、低热量将迅速过渡到“富人的调剂”。世界马铃薯消费

水平平均为每年28㎏/人,在发达国家高达74㎏/人,发展中国家为14㎏/人。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认识,我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消费国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2003年以来,全国马铃薯价格一直在高价位运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

在加工方面,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对中国马铃薯的生产产生着直接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开发,以马铃薯为原料加工的产品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产品已发展到上百种,如:薯条、薯片、雪花粉、薯块、淀粉、罐头、去皮薯、薯粒、薯酥、沙拉及化工产品茄碱等。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和加工产品市场的扩大,必然带动专用薯种植面积的扩大,这一趋势已经在我们国内产生连锁反应。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马铃薯快餐企业都已经在国内建立基地。还有几家企业通过科研部门对我们的生产能力进行过考察。此外我县的马铃薯龙头企业对马铃薯需求量和潜力都很大。

蒲县鲜食马铃薯已取得初步市场份额,并时常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蒲县土豆及产品已成为晋南土豆市场上的抢手货。所产薯由于表皮光滑、芽眼浅、肉质细嫩、口感独特、薯形均匀,深受客户青睐。据统计,2003年以来每年入冬后的临汾尧丰市场上蒲县马铃薯批发价都在0.7—1.6元之间。2006年末和2007年初的当地价格已经达到每市斤0.5元。

3、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优越的交通支持篇二:马铃薯调研报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 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用薯,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收入的意识淡薄,耕作管理比较粗放,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不高,病虫害除造成减产外,还使很大一部分马铃薯在存贮期间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损失。田间劳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机械化应用程度低,极大地限制了规模生产的发展。

2、技术方面

与先进省市区相比,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术覆盖率不足30,有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的文化素质低的原因。

3、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开发程度低,所加工产品也只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市场培育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场、开发终端市场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很强的意识,具体运作几乎为空白。在销售运输方面,呈现出在县内小规模、小范围、短距离贩运方面势头强劲,而长途贩运、开发大中城市市场方面明显不足,本县贩运户多是把马铃薯贩运到xx市场、临洮康家崖市场或交给本地两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充当了小商贩或者二道贩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开拓出自己的市场,运销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县上虽然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化形成了共识,把马铃薯作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也组建成立了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和马铃薯产业化办公室,有十个乡镇成立了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开展日常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技术人员缺乏,现有技术人员缺乏再培训,知识更新跟不上,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有14个乡镇没有乡一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全县村级科技小组、科技示范户几乎名存实亡,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紧缺,很多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尽力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发展规划与建议 xx县马铃薯主要生产区域包括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90个村,总耕地面积约46万多亩。根据实际情况,今后五年,xx县马铃薯产业要争取达到初步的产业化。

一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达到35万亩,在种植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脱毒良种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的规模于2010年达到130万株,脱毒苗栽培日光温室达到10座(12亩),防虫网棚面积达到200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300万元。

三是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马铃薯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马铃薯良种15万吨。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马铃薯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马铃薯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通过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马铃薯薯片、薯条、精淀粉等加工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马铃薯鲜薯20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40—50。

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全县农民人均从马铃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篇三:马铃薯市场调查报告 马铃薯淀粉重庆市场调查

一、行业态势及分布: 1 国际市场分析

目前,国际马铃薯淀粉年产量约 600 多万吨,欧共体国家的产量占 85% 其中,荷兰阿韦贝公司年产马铃薯淀粉 80 多万吨,行销全世界,年收入达 8 亿美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马铃薯淀粉的生产和应用在不断增加,亚洲是马铃薯淀粉国际市场的重要销售地区,据有关数据分析,中国目前每年进口马铃薯淀粉 20 多万吨,日本需要进口 15--20 万吨,韩国 12--16 万吨,台湾地区 8--10 万吨,东盟国家 20--30 万吨,合计 70--100 万吨。以前,欧共体国家每出口 1 吨马铃薯淀粉,补贴 50 美元;从 1998 年起,欧共体国家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逐步取消了补贴政策,导致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将趋紧。

国内市场分析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约为 100万吨,国现有淀粉生产 5000-1万吨规模的厂家只有 10 家左右,年产十万吨(集团)3家(单个最大产量6万吨/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口 20 多万吨,国内市场尚缺口 30 多万吨。目前,缺口主要由低挡其他淀粉类产品或其它产品替代。

3、我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甘肃,新疆,宁夏以及贵州,四川,规模较大的都在人均耕地较多,适宜马铃薯生长地区,最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有东北,内蒙,新疆,甘肃。而重庆本土只有巫溪县有一家,年生产设计能力为5000吨,四川的西昌有几家年产3000-5000吨的厂

二、原料来源模式:一般企业都是在当地与政府协作,根据企业生产需求量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确定收购价格,对种植农户提供适当资金支持

三、需求行业及用途:淀粉的应用领域包括;造纸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膨化食品,方便面等)、胶粘剂生产,鱼类养殖以及其它领域,仅旺旺集团和康师傅每年需求量达五万多吨。

四.现行业发展趋势:

从人均消费淀粉量上看,目前我国只有 3千克,而欧洲、日本为 10 千克以上,国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增长潜力较大。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从行业利用上看,发达国家 80% 马铃薯淀粉用于医药、纺织、造纸及石油工业等领域,而我国目前 90% 马铃薯淀粉是用于食品工

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食品工业以外的行业对马铃薯淀粉的使用将不断增加。国未来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马铃薯淀粉民用空间较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宾馆、饭店、小型火腿肠生产厂、罐头厂、粉丝厂等,均需要质量好,黏度大的马铃薯淀粉。据有关典型调查资料,全国乡村每年民用马铃薯淀粉的需要量也将在 10 万吨以上。

五、重庆批发市场分布:重庆批发主要集中在盘溪市场,该市场有三家相对较大,年销售量在二千余吨,估计重庆较大生产类及餐饮类客户,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量约在四五千吨。在相邻的成都由于食品加工发达,在成都地区的需求量是重庆的2-3倍

六、现行价格,产品来源:由于产品供需矛盾,现在不论那个区域厂家的货到重庆站价:6000元/吨左右,重庆市场产品主要来源于甘肃,新疆,西昌,内蒙,由于产品质量的差异价格有2-3百元价差

七.成本测算及毛利:巫溪马铃薯由于品种优良,又属半高山地区种植,淀粉含量较高,其淀粉含量达21%,去年当地马铃薯收购价为0.3-0.4元/斤,按五吨马铃薯转化一吨淀粉,水电,人工,税费,折旧按1000元/吨计,成本概算为4000-5000元/吨,按现行市场价格,每吨毛利在1000-2000元/吨

。2010-4-11篇四:对--村马铃薯种植情况的调查报告 ====村马玲薯种植情况的调查报告 = 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由于马铃薯营养丰富、粮菜兼用、适应性广、产业链长,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其耐干旱、耐脊薄、抗灾力强、稳产高产,因而是我国三北、西南等老、少、边、穷地区的主栽农作物。当前我国马铃薯淀粉、全粉、系列变性淀粉等工业产品,年产量达100多万吨,为食品、制药、化工、发酵等几十种工业提供优质、环保源辅料;薯条、薯片、保鲜制品以及以淀粉、全粉为原料的方便食品、膨化食品、休闲食品加工业也方兴未艾。2008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2007年9月全国马铃薯发展会议上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三是满足市场消费的现实选择。

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下,我国马铃薯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为工业领域提供了优质原料,而且成为许多贫困、欠发达地区的支柱性农业产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村马玲薯种植现状并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因素,我于2012年 3月-----村驻点实习,在实习的三个月中,在-村两委班子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深入农户,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30户农民,虚心与当地农民、工作人员相互交谈,掌握了该村农民种植马玲薯情况第一手数据和材料。回来后,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村农民马玲薯种植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制约---村农民马玲薯种植的因素,并对该村马铃薯的种植提出了自己初浅的建议:

一、----村马玲薯种植现状 距镇政府所在地0.3公里,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18公里。东邻东山,南邻东丙,西邻新成,北邻新民。辖大寨、小旧城、街子、下拉相、弄满、翁姐、拉弄、沙坡、弄保等23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47户,有乡村人口3573人,其中农业人口 3263人,劳动力 21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47人。该村以傣族、汉族为主,其中傣族2613人,占全镇人口的73%。汉族 650人。全村国土面积9.83平方公里,海拔 850米,年平均气温19.3℃,年降水量1500毫米,全村有耕地总面积5025亩(其中:水田4217亩,旱地 808亩),人均耕地 1.52 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 5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1.6 亩,主要种植坚果、咖啡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3,105.75亩,其中养殖面积 526.2 亩;荒山荒地 1,600亩等资源。等农作物。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402万元,比2010年的13052.48万元增4349.52万元,增长24.9%;完成国、地两税税收374万元,超县下达任务数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06元,比2010年的4837元增加1296元,增20.8%。

三、-----村马玲薯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切实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为使旧城镇旧城村马玲薯产业有更好的发展,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对-----村马玲薯产业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适当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加大对种植户的贷款支持力度。由于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一些小农户在春播时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建议金融部门适当加大对种植户的贷款支持力度,同时做好农用物资价格调控工作,以使农民都能种得起地。

2、确定土地转包最高限价。转包的土地都属于轮作休耕土地,因此应该对这部分土地实行转包最高限价,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建议每亩转包土地价格控制在80——100元以内为宜,以使农民都能租得起地。

3、科学选种。在选种上,选适合自己土地的优质品种,才能保证马铃薯的优产、高产。同时,提高机械化技术操作,用机器代替人力,不仅能提高劳动力,还能减少雇佣成本。

4、充分发挥马铃薯协会和经纪人的作用,为马铃薯种植提供优质服务。由于“重茬”现象严重,加上种子自身携带病毒等因素影响,近两年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发生频率较高。种植户对这些病害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需要农技部门和马铃薯协会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在销售工作上必须要加强对经纪人的引导,让他们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广大农户负责,不仅要自己增收,更要让广

大农户增收。

5、加强农民种植和管理马铃薯的相关技术培训。农技中心应每年都在旧城镇举办马铃薯品种试验示范和样板培训会,让群众掌握了马铃薯的种植技术,加强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确保高产和高效益,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围绕提高社员素质开展辅导培训,特别是对农机手开展技术培训,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吸收、消化农机新装备的能力。此外,对有能力的合作社带头人开展辅导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篇五:马铃薯种植、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麒麟区马铃薯生产和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云粮发【2014】64号文件《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做好粮食流通和社会粮油供需平衡专项(题)调查的通知》要求,为准确掌握全区马铃薯生产、消费、和销售情况,我局积极同农业部门沟通联系,对2014年及2015年的马铃薯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麒麟区农业生产情况

麒麟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全区粮食播种总面积稳定在52万亩左右,总产保持在2.2亿公斤左右。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蚕豆和马铃薯为主,豆类作物为辅。马铃薯在麒麟区是一种主要的种植作物,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0万吨(鲜薯)左右,马铃薯分大春、小春、晚秋三季种植。

二、马铃薯生产总体情况

1、种植面积:2014年全区种植马铃薯50912亩,其中小春马铃薯种植面积11725亩,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39187亩。2015年小春马铃薯种植面积11335亩,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40205亩。

2、种植品种:小春马铃薯种植品种以宣薯2号为主,大春马铃薯种植品种为合作88号、会单2号、米拉系列。

3、产量:据统计,大春马铃薯平均产量2500公斤 /亩(其

中合作88号、会单2号亩产3000公斤/亩,米拉系列亩产较低为1000公斤/亩),2014年总产18340吨(折粮);小春马铃薯平均产量2000公斤/亩,2014年总产3447吨(折粮)。2015年小春总产3438吨(折粮)。

4、价格:2014年马铃薯价格较2013年有所下跌,大春马铃薯销售均价1.5元/公斤;秋马铃薯销售均价2元/公斤;小春马铃薯销售均价2.5元/公斤,2015年小春马铃薯销售均价2.3元/公斤。

5、销售:据统计2014年,全区共销售马铃薯40000吨,其中大春马铃薯销售30000吨,销售价格为1.5元/公斤,收入为4500万元;秋马铃薯销售3600吨,销售价格为2元/公斤,收入720万元。小春马铃薯销售6600吨,销售价格为2.5元/公斤,收入1650万元。

6、种薯:据调查,平价每亩种植需种薯200公斤,全年种薯需求量为10000吨左右。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麒麟区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以稳步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要目标,现马铃薯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2014年各脱毒马铃薯(含三级以上种薯)的推广面积仅占种植面积的41%,大面积生产中优质脱毒种薯特别是一、二级种薯覆盖率更低。

2、新品质的繁育和示范推广推广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麒麟区种薯生产环节薄弱,没有相应的中枢生产基地、设备和条件,大部分脱毒全部靠外地调运,进而影响了相关加工产业的发展。

3、耕作栽培技术水平较低。我区马铃薯生产区多为欠发达的半山区,耕作栽培方式比较传统,现代栽培技术、优质高产模式与其他作物相比差距较大,生产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

4、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布局不配套。马铃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大部分农户生产出来的马铃薯主要以自食、商贩和集市销售为主,满足不了加工企业对原料薯的需求,也导致本地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

第二篇:马铃薯种植、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麒麟区马铃薯生产和销售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云粮发【2014】64号文件《云南省粮食局关于做好粮食流通和社会粮油供需平衡专项(题)调查的通知》要求,为准确掌握全区马铃薯生产、消费、和销售情况,我局积极同农业部门沟通联系,对2014年及2015年的马铃薯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麒麟区农业生产情况

麒麟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全区粮食播种总面积稳定在52万亩左右,总产保持在2.2亿公斤左右。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蚕豆和马铃薯为主,豆类作物为辅。马铃薯在麒麟区是一种主要的种植作物,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0万吨(鲜薯)左右,马铃薯分大春、小春、晚秋三季种植。

二、马铃薯生产总体情况

1、种植面积:2014年全区种植马铃薯50912亩,其中小春马铃薯种植面积11725亩,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39187亩。2015年小春马铃薯种植面积11335亩,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40205亩。

2、种植品种:小春马铃薯种植品种以宣薯2号为主,大春马铃薯种植品种为合作88号、会单2号、米拉系列。

3、产量:据统计,大春马铃薯平均产量2500公斤 /亩(其

中合作88号、会单2号亩产3000公斤/亩,米拉系列亩产较低为1000公斤/亩),2014年总产18340吨(折粮);小春马铃薯平均产量2000公斤/亩,2014年总产3447吨(折粮)。2015年小春总产3438吨(折粮)。

4、价格:2014年马铃薯价格较2013年有所下跌,大春马铃薯销售均价1.5元/公斤;秋马铃薯销售均价2元/公斤;小春马铃薯销售均价2.5元/公斤,2015年小春马铃薯销售均价2.3元/公斤。

5、销售:据统计2014年,全区共销售马铃薯40000吨,其中大春马铃薯销售30000吨,销售价格为1.5元/公斤,收入为4500万元;秋马铃薯销售3600吨,销售价格为2元/公斤,收入720万元。小春马铃薯销售6600吨,销售价格为2.5元/公斤,收入1650万元。

6、种薯:据调查,平价每亩种植需种薯200公斤,全年种薯需求量为10000吨左右。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麒麟区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以稳步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为主要目标,现马铃薯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2014年各脱毒马铃薯(含三级以上种薯)的推广面积仅占种植面积的41%,大面积生产中优质脱毒种薯特别是一、二级种薯覆盖率更低。

2、新品质的繁育和示范推广推广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麒麟区种薯生产环节薄弱,没有相应的中枢生产基地、设备和条件,大部分脱毒全部靠外地调运,进而影响了相关加工产业的发展。

3、耕作栽培技术水平较低。我区马铃薯生产区多为欠发达的半山区,耕作栽培方式比较传统,现代栽培技术、优质高产模式与其他作物相比差距较大,生产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

4、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布局不配套。马铃薯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大部分农户生产出来的马铃薯主要以自食、商贩和集市销售为主,满足不了加工企业对原料薯的需求,也导致本地缺乏马铃薯加工企业。

曲靖市麒麟区粮食局 二0一五年五月十五日

第三篇: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通过对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加强科研投资,尽快培育各类优质专用新品种,实现品种专用化、多样化,提高马铃薯产业效益;改变机制,努力培植种薯繁育企业,对脱毒种薯推广实行良种直接补贴政策;大力解决马铃薯贮藏保鲜问题,实现产品均衡上市,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建立马铃薯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止废水污染,促进马铃薯加工业健康发展等对策建议。

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组织有关参事,于 2005 年 9 月下旬就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深入安定、渭源和临洮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经销协会,在田间地头、生产现场调查,与市、县、乡有关负责人员座谈,使我们对定西市近几年来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许多思考。

一.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定西市立足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干旱少雨和土壤瘠薄,是定西人民发展农业的最大限制因素。严酷的生态条件和脆弱的农业基础,但种植马铃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他们把马铃薯作为全市第一大优势特色产业来培育。经过 10 年的发展,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富民

强市的支柱产业。2004 年,全市马铃薯面积达到 300.23 万亩,总产量达 500 万吨,分别占全省的 37.8% 与 62.5% ;全市马铃薯产值达 14.3 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纯收益 408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5.7%。

二.如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定西市全体干部群众一致的愿望与行动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尽快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品种问题。这是目前制约定西乃至全省马铃薯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的“瓶颈”。定西生产的马铃薯虽然块大,皮细,食味优良,但多数品种薯形欠规正美观,芽眼普遍偏深,所以在广州、深圳等南方市场上没有内蒙、陕北马铃薯售价高,每市斤要低 0.1 ~ 0.3 元。同时由于加工专用品种的缺乏,还造成了一方面农民生产的马铃薯卖不出去或低价出售,而另一方面当地的薯条、全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企业原料又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

二是脱毒种薯严重不足,种薯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问题。各地脱毒种薯繁育规模有限,种薯供不应求。作为全省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的渭源县,苦于资金困难,脱毒良种繁育面积不足 10 万亩,远远不能满足种薯市场对脱毒良种的巨大需求,每年县上农业技术部门组织繁育和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繁育的四、五十万斤脱毒原种,成了当地良繁农户的抢手货。另外,种薯质量保障问题也日显突出。由于各地种薯繁育制度不健全,没有专门的种薯质量检测机构,种薯市

场质量无人监管,种薯级别混乱,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极易造成购种农民生产受损。

三是马铃薯贮藏保鲜能力弱的问题。农民对马铃薯的贮藏保鲜能力非常有限,形成了一到马铃薯收获期,数以百万吨计的马铃薯集中上市销售,不但使农民卖不上好价,而且给政府和铁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尽管省、市有关领导千方百计与铁路部门协调了大量车皮指标,多次组织发送马铃薯专列,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努力提高农民自己的贮藏保鲜能力,促使商品薯均衡上市,让农民卖上好价。加工企业也是由于无贮藏保鲜能力,造成原料不足,加工期大大缩短,远不能达到设计加工能力,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四是加工业发展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以及造成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定西市近年来建立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淀粉加工厂,3 千吨以上的淀粉加工企业有 20 余家,总设计加工淀粉 20 多万吨(实际加工量为 7 ~ 8 万吨),加工利润每吨只有 300 元左右。所以,发展进一步以淀粉为原料的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业,如变性淀粉加工等,已是紧迫问题。而发展淀粉加工带来的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马铃薯淀粉加工耗水量大,据调查,每生产 1 吨淀粉耗水量要达 50 吨左右。按此比例计算,如果全市淀粉加工量达到 20 万吨,那么耗水量每年就是 1000 万吨。定西水资源十分珍贵,如此大的耗水量怎么了得。还有淀粉加工厂废水污染环境严重,没有一家设有废水处理设施,而都是毫无顾忌地向附近河

流排放,有的河流竟全都流的是充满白色泡沫的污水。

五是加工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的问题。作为马铃薯产业发展“龙头”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由于或是经营管理水平低,或是加工工艺落后,或是流动资金缺乏,或是优质原料不足,或是产品质量差等等诸多原因,加工量长时间不能达到设计标准,企业利润上不去,因而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如临洮县规模最大的 2 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兴达淀粉公司与三江马铃薯制品公司,建厂投资都在数千万元,可是 2004 年两家合计缴纳税金仅有 88 万多元。

三、对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加强科研投资,尽快培育各类优质专用新品种,实现品种专用化、多样化,提高马铃薯产业效益。位于渭源县会川镇的省农科院马铃薯育种站,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马铃薯专业育种站,建站 40 年来先后培育出 20 多个马铃薯新品种,为全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晚疫病育种和高淀粉育种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该站育种技术力量很强,最近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议进一步加大育种经费投资,增加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育种试验研究条件,尽快培育出符合目前市场与加工业发展需求的各类优质专用新品种,缓解专用品种缺乏的“瓶颈”矛盾。实现品种专用化、多样化,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变机制,努力培植种薯繁育企业,对脱毒种薯推广实行良

种直接补贴政策。脱毒种薯的繁育与推广,是关系到马铃薯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但不可能全由政府包揽。要改换机制,实行企业化运作,组建和培育一大批种业公司,才能打开局面彻底解决种薯脱毒化的问题。由于脱毒种薯繁育涉及组织培养技术、病毒检测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设施隔离繁殖技术等,所以繁种投资大、成本高,售价也就高,农民难以普遍接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建议政府对中部马铃薯主产区农民应用脱毒种薯实行直接补贴,就如同对河西小麦产区农民实行良种直补一样,以鼓励农民普及脱毒种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大力解决马铃薯贮藏保鲜问题,实现产品均衡上市,促进农民既增产又增收。解决马铃薯贮藏保鲜问题,已成为能否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大事。马铃薯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其不宜过度集中贮藏,否则最易病烂,造成很大损失。事实上农村一家一户小窖贮藏的方法甚为有效,不但贮藏期长,而且保鲜效果好。所以,应当象实施“ 121 ”积雨工程那样,鼓励农民利用闲散地多打窖,多积薯,藏薯于民。在有条件的地方或企业,可以适当发展一些较大规模的现代化贮藏库。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商品薯均衡上市,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加工企业原料保障和延长加工期提高加工效益的问题,可以一举两得。.建立马铃薯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近几年,定西市各级领导干部在如何提高和稳定马铃薯市场价格,维护农民利益方面,下了很大气力,想了很多办法,甚至还利用努力争取来的车

皮指标的发放权来限制经销商对收购农民商品薯的恶性压级压价行为,收到了很大效果。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市场监管的力度,建立马铃薯市场价格监管的长效机制,把马铃薯市场价格管理纳入政府物价管理部门与市场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范畴,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经销协会组织,减少中间环节,使农民直接面对市场,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贩运大户垄断市场侵害农民利益。.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止废水污染,促进马铃薯加工业健康发展。要改变马铃薯加工单一为淀粉加工的局面,积极创办一批产品附加值高而耗水量小的精深加工企业。对已有的大中型淀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水耗量,对废水采取处理后循环利用。敦促加工企业配套建设废水处理设施,严禁废水的直接排放,引导企业对废渣废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新上淀粉加工企业,必须具备污水处理设施,否则不能建厂。坚决关闭那些规模小、加工工艺落后、耗水量大而又无废水处理设施的小型淀粉加工厂,决不能走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路子。鼓励加工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篇:马铃薯教案

《我爱家乡——特产大搜查》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家乡特产。

2.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收集信息,提高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结合自己设想宣传家乡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定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全市辖安定、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总人口296万人,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定西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这里的土壤气候极适合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形整、质优、储存期长、淀粉含量高。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值得学生们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然而,以往的教学,教师只把书本知识作为唯一媒介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社会常识,不太重视学生去发现探究生活。学生也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理念来读书。学生对家乡的特产,知之甚少,“作为定西人,却不知定西特产”,面对孩子们的无助和渴望,我决定

以“生本教育”为主导,利用最亲近生活的地方资源为同学们举行一次《我爱家乡----特产大搜罗》社会实践活动。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们对家乡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内容导入

师:上周我们进行了一周的“我爱家乡---特产大搜罗”行动,同学们有很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来汇报展示同学们的活动成果。有请我们的组长负责汇报。

二、学生汇报调查成果: 1.两名组长开始汇报。出示定西地图,简介定西。

主持人1:定西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

主持人2:全市辖安定区、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总人口300万人,总面积19609平方公里。主持人1: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

主持人2:在这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上,有很多特产,请大家说你所搜集的定西特产。

同学汇报,指名回答。

主持人1:是的,家乡有许多特产,请看我所汇集的家乡特产图。出示图片,展示家乡特产图。

主持人2:深入调查研究一种特产,能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主持人1:定西市安定区被誉为马铃薯之乡,全国三大马铃薯种植地之一,我们身在安定区,因此经过集体讨论决定,调查了解定西特产马铃薯比较方便

主持人2:现在有请我们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调查子课题。2.各小组代表汇报调查子课题。

(1)马铃薯的历史渊源(2)马铃薯的吃法、用途(3)马铃薯的品种特征(4)马铃薯与自然条件(5)马铃薯的贮存战略(6)马铃薯的营销策略(7)马铃薯的加工转化(8)支柱产业的发展道路

三、为家乡特产做宣传

1.用多种方法宣传家乡特产。

师:同学们的调查很细致很深刻,从你们的调查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薯都”的了解之深和热爱至深。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的特产,让特产为家乡人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你会怎样去做呢? 生:赞美和宣传家乡特产。

师:有哪些方式可以赞美和宣传家乡特产呢? 生:

(1)为家乡特产设计商标和广告语

(2)创作赞美家乡特产的文章、诗歌和手抄报(3)制作并播发介绍家乡特产的小影片或广告片 „„

2.了解广告词的写法和小影片制作。3.学生练写广告词。4.学生展示广告词。

四、拓展延伸

1.出示马铃薯的文化内涵。

只要已进入收获的秋季,千万满载散发着泥土淳香的马铃薯的农用车流欢快地从大山涌向这座城市:又有千万辆满载散发着泥土淳香的马铃薯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大货车和一个个火车车皮涌出这座新兴城市。如今的定西俨然是一座马铃薯的城市,马铃薯,成了定西的靓丽品牌。

当商品上档成品牌后,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了,它被赋予丰富 的文化内涵。于是,定西马铃薯品牌便演绎成——

一支歌。歌名就是著名诗人成倬填词的《洋芋蛋之歌》,赫然登上了定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郑红伟的名片;

一组画。《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图片展》的几百帧画面,真实地记录了定西十年培育锻造富民产业的艰辛历程;

一台戏。大型地方剧《泛金的黄土地》艺术地再现了定西马铃薯从救命薯——脱贫薯——致富薯的演变过程;

一本书。由市发改委编篡的近40万字的文集巨著《黄土地上崛起的朝阳产业》,从“决策篇”、“调研篇”、“实证篇”、“附录”四个板块历史性地汇集了定西马铃薯产业的成功经验;

一部片。电视专题片《绿色的希望》用视觉艺术形式全方位地给人们展示着定西人民的希冀;

一个网。只要你点击鼠标,“定西马铃薯信息网”会给你提供有关定西马铃薯的全部情况。2.学生情感体验。

师:当同学们对家乡特产调查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你此刻有何感想,想说点什么呢?

生: 我对家乡了解更多了。

生:在整个活动中,我感觉很累,但我很高兴,因为有种成功感觉。

生:以前,我只觉得定西是个小城市,没想到我们定西还是块风水宝生:啊呀!没想到定西这么多宝贝。长大了我准备成立一个定西特产公司,把它做大做强,成为一个国际特产公司。

3.老师小结。

是啊!谁说我们的家乡不美?谁说我们的家乡是穷山沟?我们的家乡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民勤劳。让我们利用我们的丰富资源,利用我们的智慧,把我们定西建设成为一个富而美、美而强的新兴城市!让我们再次唱响这支《定西之歌》,唱出你对家乡的热爱,对这片黄土地的热望。

生:全班齐唱《定西之歌》。地,还有这么多奇珍异宝。

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发挥生本教育,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借助小组活动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这次活动中,先让学生实地收集,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意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自由组成小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引导者、平等参与者。在安排学生做宣传资料时既展示了成果,又宣传了家乡的特产,学生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第五篇:定西市马铃薯

甘肃定西土豆横扫全国市场 成功模式成脱贫样本

●十年间,各种各样的扶贫样本在西部施行,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关注,定西扶贫最为引人注目。

●定西通过发展土豆产业,荣膺“中国土豆之乡”。定西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透视定西的中国式扶贫,同样对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有着一定的样本意义。■南方日报记者胡剑龙甘肃报道

新春之际,在甘肃定西市土豆交易市场,屋外滴水成冰,满载土豆的卡车依然往来其中。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民,尽管你不一定知道定西,这个距离甘肃兰州一小时车程的西北城市,但说不定你家里冰箱内的土豆就来自这个城市里的土豆集散市场。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货发到广州大朗市场。”市场里的小摊主告诉记者。

过去十多年间,这片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土地上,被称为黄金蛋的土豆形成一项产业。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土豆之乡”。正是靠着土豆,贫穷的定西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走了一条中国式扶贫之路。

而在十年前,正是因为贫穷,定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策源地。

这里曾经“穷冠天下”

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

“准确地说,定西应该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摇篮。”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在视察定西时发表的一番言论。曾任甘肃经济报驻定西记者站记者的郑新,他以采访定西扶贫的经历出版了《国家任务》一书。他向记者讲述了定西扶贫的来龙去脉。国务院扶贫办是统筹全国扶贫开发的最高机构,而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的“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定西,也就是古称的陇中地区,就已经戴上“贫穷”的帽子。左宗棠当年西征经过陇中,曾发出感叹,“陇中苦瘠甲天下”。生活贫穷,资源贫瘠,并伴之以高频的自然灾害,让陇中摘得“甲天下”之名。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素以“苦甲天下”著称的陇中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河流稀少,水源匮乏,年径流量仅15亿立方米。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旱灾频仍,仅1865年至1947年的83年间,就曾发生大旱灾11次,特别是1929年“赤日行天”,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当时“甘肃各地连年天灾兵祸,田庐湮没、村落焚毁。树皮草根,俱已食尽。人相争食,死亡枕藉。山羊野鼠,亦均食罄”。

而1972年的一场旱灾,在编年史上,则另有一番意义。1972年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干旱的三个年份之一,甘肃降雨量较常年减少25%,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不得不四处“化缘”。在郑新看来,1972年可视为中国西部开发的萌芽期。不过,在距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成立三十年之后,尽管GDP排名仍然靠后,“但我们和自己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这是记者在定西采访多个政府机关时,他们表露出来的自豪。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介绍,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甘肃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亿元,2008年突破了3000亿元。

徐守盛说,在克服了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困难,在党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甘肃省2009年的GDP初步预计能达到3380亿元,增长10.4%左右。

甘肃省的人均GDP也上了一个台阶,过去只有几百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1700美元左右。尽管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但对甘肃自身来说,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财政收入来说,甘肃更是上了一个台阶,自我调控有了一定的余地。地方财政收入2009年可以达到280亿元,大口径的财政收入可达600亿元。应该说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土豆横扫全国市场

据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而提到定西的发展,土豆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这种来自南美的农作物,在遥远的中国西北生根发芽,甚至撬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市场意识如何在一个西北边远城镇生根发芽。

在定西市的一份文件中,记者看到全市总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其中土豆种植面积达340万亩,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这样的农业种植结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全国地市一级,定西也是第一。

临洮康家崖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渭源县会川市场等三个专业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重点的批发市场。定西土豆外销的比例占到了45%。同时,随着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批发、购销服务网络,并日益规范化。

定西主抓土豆产业,土豆产业的发展也给定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持续的收益,贫困群众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500多元,占到农民年收入的28%。

定西市农业局土豆办的王兴奎主任告诉记者,定西农村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而在定西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有关“土豆专列”。据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在2004年以前,不管丰收还是歉收,原产地定西市场上的土豆价格一直都很低,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市场的研究太少,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市场监管等职能服务明显缺位。

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定西土豆的市场占有率。2004年,在甘肃省领导的协调下,定西发出第一趟土豆专列。据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办公室的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在此基础上,一批精干的销售队伍也已成型。在收获的季节,懂营销市场的人员先调查全国各地的土豆市场,把指导价提供给老百姓,然后协会组织卖出去,卖一个好价格。如果当时价格低卖不出去,则将土豆集中至储藏窖中,先储藏起来,最大程度地让利老百姓,让他们增加收入,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每年有人种,有人收,有人卖,各个链条都有人挣钱,就形成了一个产业。

市场意识是未来的希望

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当地农民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市场意识的成长,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西部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贫困问题具有“一多三性”的特点。“一多”是指西部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三性”是指环境条件的严酷性、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和劳务经济的局限性。在基础条件上,定西相比广东后进地区更为落后。

但十年的时间,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变化。据统计,十年来,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在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带动下,社会资本和区外、境外资金的进入,使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的年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长26.8%,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7%),十年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不仅高于大开发前(1978-1998年期间平均增长率9.45%),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敛态势。而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西部开发战略如何走,成了多方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对西部大开发颇有心得。卢中原说,西部大开发模式将由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转向以功能定位为导向。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西部板块三大重点经济区的确定,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卢中原认为,在西部以往的发展理念中,主要目标是追赶和模仿东部。由于没有跟自身区位及要素条件很好结合,造成了产业布局不合理,盲目招商引资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的发展质量。

国家西部办副主任曹玉书则指出,国家扶植的重点有所变化,这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现在有条件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政策要支持、扶植、引导有特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而不论政策的方向如何,定西人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郑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而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农民也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

显然,在历经多年的市场打拼之后,即使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市场意识也已经顽强地成长起来,而在郑新看来,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才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记者手记

政府服务农户土豆成了图腾

在西部采访扶贫问题,笔者想到了我们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区域严重不平衡的粤东西北地区就有点类似我们国家的东西部地区。我们也要搞扶贫,从西部十年扶贫的曲折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应该能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在定西,土豆不仅是一种食品,甚至成了一种图腾,承载着定西人走向富裕的寄托所在。如果要了解定西的扶贫经验,土豆产业绝对是一个可以解剖的样本。

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农村都曾出现这样的事情,基层政府强令农户种植某种作物,甚至不惜拔掉已经长在地里的绿苗。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定西土豆产业的故事以基层政府与农户博弈,同样以非常不和谐的一幕开局。

“大家都非常不理解,如果都去种土豆,吃什么?”记者在大坪村采访时,村民们说起当年的困惑。

不过,当年地方政府的“鲁莽”如今却不可思议地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至少在脱贫率以及人均收入而言,定西的土豆产业确实贡献甚大。显然,在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政府掌握着最大的资源调配权,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土豆产业之所以没有“夭折”,与政府扶持思路的转变有极大关系。

在土豆种植已经规模化之后,政府的定位已经从一个强势的政策推行者转变为农户的服务者,比如加强对土豆市场的研究,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以及市场监管等。

至少在土豆产业上,定西体现了一个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而对于广东的贫困地区而言,定西的借鉴意义也正在于此。

□扶贫数据

从2001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累计达到598.1亿元,占中央分配到省区市财政扶贫资金的62.9%。全国有272个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481个国家重点县,其中285个重点县在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各项扶贫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到2008年底,扶贫系统在132个县开展了连片开发试点,其中西部试点县占总数的71%。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贷款难问题,扶贫系统在8009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其中西部4498个。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西部地区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下降到9.3%,下降幅度比全国同期快了4.5个百分点。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增长107.3%。

2001年是安定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基于安定区具有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马铃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马铃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年7月被中

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这一荣誉和桂冠的取得,更加坚定了安定人民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群情激奋,以“无

污染、无公害、绿色标准化”为方向,引进良种,扩大面积,敞开销售,加工增值,马铃薯

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3年,全区完成种植面积64万亩,总产量达到96

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604元。昔日小土豆,今朝大产业。马铃薯被推

上了干旱山区脱贫致富的大舞台,成为一项名符其实的“黄金产业”,无尽地演绎着自己的辉煌。

下载马铃薯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铃薯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兴电灌区马铃薯疮痂病的调查报告

    关于兴电灌区马铃薯疮痂病的调查报告兴电灌区是我县三大高扬程灌区之一,包括靖安、五合、东升、北滩四乡,灌溉面积19.5万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等一系列农业......

    对--村马铃薯种植情况的调查报告(样例5)

    ====村马玲薯种植情况的调查报告 = 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由于马铃薯营养丰富、粮菜兼用、适应性广、产业链长,是世界第四......

    马铃薯收购合同

    马铃薯收购合同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以下马铃薯订购合同,为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特签订以下合同条款: 1、甲方提供给乙方脱毒马铃薯种子大西洋约吨:乙方须一次性交回......

    马铃薯收获后如何保管

    马铃薯收获后如何保管 1.保管特点:马铃薯皮薄、肉嫩、含水量高,易碰撞损伤,多病害,易腐烂。对环境非常敏感,冷了容易冻伤,冻伤后不能保管,食味变差,严重冻伤的不能食用;热了容易生芽,......

    马铃薯调研报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

    马铃薯种植技术

    马铃薯种植技术 最佳答案 每100克土豆所含营养如下 名 称 数 量水分(克) 79.8 热量(千卡) 76 能量(千焦) 318 蛋白质(克) 2 脂肪(克) 0.2 碳水化合物(克) 17.2 膳食......

    苹果马铃薯(推荐阅读)

    苹果 形态习性: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3~5米。树干灰褐色,老皮有不规则的纵裂或片状剥落,小枝光滑。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叶缘有锯齿。伞房花序,花瓣白色,含苞时带......

    秋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

    一、选用优良品种和脱毒种薯。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种植季节、茬口和市场需求选择适销对路品种,应用优质脱毒种薯。平原、丘陵、低山地区可冬、秋两季种植,宜选择中薯5号、华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