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厂乡大厂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小厂乡大厂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小厂乡大厂村村官刘建宏
2011年6月
2009年7月我荣幸的成为了彭水县小厂乡大厂村的村官,如今,作为村官入职已经2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大厂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大厂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本情况、存在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小厂乡大厂村基本情况
小厂乡大厂村位于小厂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818户,3140人,有劳动力1530人,其中党员40人。全村耕地面积4304亩,其中主导产业烤烟25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土豆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560亩,土豆种植面积212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00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423头,猪存栏865头,2010年人均纯收入4350元,是彭水县的贫困村之一。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烤烟和玩出打工为主。近年来,大厂村按照“巩固烤烟产业,加快魔芋产业,壮大畜牧产业”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厂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
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整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远远不够,由于地理位臵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厂村在发展上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大厂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烤烟产业。从近几年的总体效果来看,虽然农户靠种植烤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但是每年的经济增长却不明显,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也在日渐降低,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单一。从1976年开始种植烤烟,到1990年才形成初步规模。这么多年来,虽然目前为止烤烟生产规模已较大,但是由于土壤老化,技术已无创新空间等原因,烤烟生产的增长空间日渐缩小,甚至有今年不如去年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户在种植积极性上的下降。加之小厂乡所处的高海拔特殊地理位臵,其它产业很难发展,造成了农民在增收方面缺少新型产业的支撑。近两年推广的魔芋产业由于去年的失败更是打击了打击的积极性。
2、主要粮食产业受烤烟生产的影响。由于烤烟种植的特殊性,很难和玉米混种,因此形成了要种烤烟就不能种玉米的状况,再加上今年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种植烤烟得来的收入也就仅仅能养家糊口,想要靠种粮发家致富更是存在很大的困难。
3、主要劳动力缺失。由于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农村的青壮劳动力不得不背井离乡,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而留在农村的只剩下老弱妇孺。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诸多不便之处。另外,由于外出的大多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支持的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远留在农村种粮。
4、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大厂村养殖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更是由于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更是直接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1、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大多数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前期投入,生产资料价格的疯狂飙升更直接导致群众产业发展规划胎死腹中。
2、主要粮食产业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楼中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3、养殖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殖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殖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养殖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4、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获取
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近几年网络发展较快,但群众大多数还是以电视为主要的信息来源,这种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要对症下药,下大力气狠抓,围绕“巩固烤烟产业,加快魔芋产业,壮大畜牧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困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1、抓住地域优势,抓好产业发展,以烤烟为核心,加快新型产业魔芋的发展
继续抓好烤烟产业的发展,巩固烤烟生产在我村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同时进一步加快魔芋产业的发展,抓住魔芋发展的机遇,切实加强我村魔芋产业在全乡乃至全县魔芋产业中的比重。为此,我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一契机,使村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和广大的党员同志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魔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魔芋发展作为我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二是大力扶持魔芋产业种植能手,真正
感受魔芋的发展潜力。考虑组织村民代表到魔芋种植获得成功的省市参观学习,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魔芋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三是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积极性。建立魔芋生产示范基地并予以资金扶持,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四是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种植,提高种植品质,加强病虫害防治等。努力在2到3年时间内将我村的魔芋产业做大做强,利用地域优势力争在5年时间左右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魔芋产业基地。
2、抓好基础实施建设
一是抓好危旧房改造。加大对危旧房的排查及改造力度,解除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威胁;二是加快新街及街道两侧的房屋规划建设,将新街建设成为具有巴渝民居风格的新农村风貌;三是抓好土地整治力度及其附属农业生产道路的建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四是抓好老街改造工程建设,改变老街脏乱差的不良面貌;五是抓好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使公共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学习休闲的好去处。
3、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
是实现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财务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公开党务、村务、财务、事物。全面按照“三项制度”的要求,多进村入户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矛盾化解在村组内。
总之,我村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把我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大厂村的明天会更好。
作为一名村官,我将继续认真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三项制度为抓手,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为村支两委建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做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物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第二篇:绥江县板栗乡板栗村道路交通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绥江县板栗乡板栗村道路交通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全村基本情况
板栗村距县城南14公里,所辖6个片区,26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组,海拔在500—2000米之间,属立体型气候,国土面积35.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332.9亩(水田503亩),习惯上报面积4330亩,其余都是荒地、滩涂和悬崖,全村有农户887户,人口3676人,全村有劳力1803人,2010年人均有粮325公斤,人均纯收入2100元。
二、道路交通情况
(一)概况
全村目前有村组公路十条。其情况为:第一条凉风公路全长5.5公里,起新车站,止板栗4组,于2010年动工修建,已投资28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0万余元,通过一事一议项目解决了18万元。一期工程完成3.5公里。到目前为此,该条公路还不能正常通车。第二条老街公路全长3公里,起政府门口,止上场口,于2010年动工修建,一事一议项目解决10万元,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第三条四方碑公路全长3公里,起板正公路,止七组院子,于2001年修建,该条路属于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完成毛坯工程,二期工程未进行建设。第四条板正公路全长7.5公里,起麦子湾,止板栗12组,于2004年修建,群众投工投劳,政府解决炸材,该条路到目前为此未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第五条西山公路全长10公里,起沙子土,止西山10组,于2004年动工修建,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完成一期工程,未进行二期工程修建。第六条深湾公路全长2公里,起13组河嘴,止14组,于2010年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完成一期工程,未进行二期工程修建。第七条张家岩公路全长4.5公里,起15组纸厂,止杜家湾,于2010年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完成毛坯公路建设。第八条板阴公路全长13公里,起板栗16组,止阴山湾,于2004年修建,争取以工代赈资金进行了一期工程的建设,未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该路涉及两自然片区,是三合和洞沟农用物资和生产生活运输的主要道路,但目前已经无法通车。第九条猪毛嘴公路全长2.5公路,起木匣口,止17组院子,于2011年群众投工投劳修建完成一期工程修建,未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第十条碑韩公路全长3.5公里,起碑边,止11组韩家湾,于2010年动工修建,群众投工投劳3万余元,一事一议项目解决10万元,到目前为止完成一期工程,未进行二期工程修建。
(二)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有限,村组公路发展不平衡。目前,全村大部分村民小组都通了公路,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出行。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截至目前仍有极少部分的村民组没有公路,限制了群众的经济发展。群众探亲访友仍需绕行,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交通的要求还相差很多,路网结构还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优化和完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公路建设没有达到四通八达的目标。
2、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全村公路修建的路面狭窄且无等级,并且由于无专项养护资金,损坏严重。同时,由于修建时资金不足,普遍缺桥少涵、没有防护及排水设施,并且多为原来自然形成的狭窄的山路改造而成,加之有些地方地质、地貌复杂而且设施不完善,使公路防洪抗灾能力差,遇有大雨,公路水毁及塌方时有发生,造成交通中断,公路通而不畅的问题十分突出。
3、失管失养问题突出。由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加上财力有限,无法有效保证管养所需资金,没有管养人员,大都处于失管失养状态。部分群众护路、养路、惜路意识淡薄。
(三)对策
1、多方筹措,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个人集资”的筹资方式,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确保各级资金足额到位;整合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一事一议等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发扬群众主动捐款、积极投工投劳的好做法,发挥农民在公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所有建设资金均单独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每个项目的投资额、资金来源、支出渠道、项目负责人都要一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2、强化监管,不断提高公路建设质量。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要求,认真落实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层层把关,分级负责。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指导,尤其对施工环境较差、难度较大的项目更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要加强对村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
3、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一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要制度到位,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三要责任到位,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四要资金到位,县、乡(镇)两级财政要把管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县级财政拨一点,乡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主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三、产业发展情况
(一)概况
种植业:竹产业有10000亩左右;魔芋产业2000亩左右;半边红李子500亩;核桃种植1500亩;葡萄种植大户1户100亩。
养殖业:石邦鱼1户,目前已放种苗5万余尾;养猪场1个,现有可繁母猪30余头,菜猪150余头。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小而散,尚未形成规模。除全县主导发展的竹产业外,其他传统产业小而散,行不成规模效益。基本属于自然发展,无特色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2、对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不强。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比如稍微成点气候的竹子自己不上市场,而是卖到四川或其他地方,导致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丧失了大量的经济利益。
3、农业生产的老龄化。年轻劳力大部分走上进城打工的道路。已经没有年轻人在地里从事农业生产。年龄的整体老龄化也造成了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有人在生产中,还奉行“靠天吃饭”这句老话。
(三)对策
1、加大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贷款能真正落实到位。使一些贫困农民有资金发展农业生产,变输血为造血。
2、抓好规划。立足长远,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水资源、土壤、种植习惯等各种因素,科学编制具有指导性的规划。
3、突出特色。要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突出自身特色。通过“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方式来形成规模化生产,培育有特色的农产品基地。
4、加强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种养殖业所需的知识利用农村党员培训、农民技校、农民夜校、院坝会等形式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农民掌握科技知识。
四、农民亟盼解决的问题
一是建凉风片区蓄水池。凉风片区地处板栗与绥江的入口地段,现有农户81户334人,居住区域属石灰岩地带,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全部依靠地表水,到了冬季村民人畜饮水就十分困难,必须靠群众在河里或板栗集镇去背或挑来维持,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难, 亟需在凉风片区万家湾修建一口200立方米的蓄水池以解决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 经初步预算共需资金10.31万元。
二是修复狮子堰。板栗村狮子堰搭头庙子河止于罗家岗,是三合人畜饮水和灌溉的主要水源,全长2200米,涉及7个村民小组,农户214户,713人,三合片区是全村水田集中地段,共有水田面积320亩。狮子堰因年久失修,现也不能正常通水,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现又处于农田用水关键时期,需要尽快恢复用水,经预算共需资金88000元,群众筹劳300余个。
第三篇:乡镇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镇八里十河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八里十河村地处**镇南部20公里处,与竹林关、土门、毛里岗接壤,地处偏远,土地资源贫乏,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25户,849人,劳动力601人,享受低保户84户170人,有耕地714亩,人均占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
全
村现有山茱萸900亩,全村山茱萸大户15户,户均10亩650株,挂果树占47.5%,年产34万元;核桃100亩,年产5万元;年出栏商品猪240头,年出栏5-10头以上的6户,全村基本达到户均养1头猪,年产24万元;劳务输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务工的达132人,半年以上达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万元。劳务和山茱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项,有35%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洪沟组黄恩娃,栽植山茱萸树12亩,年收入1.2万元。椒树洼组周保林,猪年出栏10头,收入1.1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组干部群众创业精神差,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大部分青壮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控制大,从而形成劳务大发展,其它产业比重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产业项目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仅占年投入量的15%;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养猪与林果发展规模增长率仅有10%;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地分散,没有当地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20%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林果规模小,基地建园不足、水平低,良种比例小。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没有1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6、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和营销队伍,尚未形成产供销体系,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造成产品抢购抢销或滞销的混乱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猪存栏少,适繁母猪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养猪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镇、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2次,培训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 “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成立劳务和山茱萸产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
四、产业发展的计划和对策
一是以农民培训
为突破口,加大农村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把会管理、懂经营、群众信得过的能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推广实用致富技术,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力争3-5年培训每组3-5人技术能手和1-2人劳务带头人。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农户组
织化程度,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以产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建立农村产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路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四是以开发品牌为突破口,加大市场开拓工作力度。引导农户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一方面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创建品牌效应。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重点,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益机制,用市场手段抵御市场风险。
六是争取国家惠农政策,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的名义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用资金使产业发展再上台阶。特别是在化肥、山茱萸剥皮机、病虫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农补帖、扶持资金上给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场,扩大规模,狠抓良种建设。鼓励群众培育良种育苗,力争在3年内发展良种核桃300亩,山茱萸500亩,改造核桃100亩;大力建设标准化、卫生化圈舍,引导群众扩大适繁母猪规模,加大良种瘦肉型猪引进力度,平抑仔猪市场价格,力争每户平均存栏2-5头。
八是壮大劳务产业,开发劳务品牌。根据该村外出务工群众较多的实际,以协会为平台,内引外联合作单位,大力培训青壮年劳力,扩大年劳务规模,努力打造劳务品牌。
第四篇:明朗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明朗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07年8月31日)
为准确把握我村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家底,找出存在问题和困难,更好的加快我村经济发展,为做好全村扶贫开发工作奠定基础,根据我村的实际情况,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我村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抓好我村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我村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脱贫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二、全村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叶产业:全村茶叶累计面积达2816亩,采摘面积1817.9亩,平均单产30公斤,产业辐射6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856户农户,4002人,茶农人均收入152元。
(二)畜牧产业:我村畜牧业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动力,抓基础、调结构、树示范、促发展。全村共有草山8500亩,其中非洲狗尾草种植面积7400亩,2006年末全村的大牲畜存栏2769头,出栏960头,生猪存栏5875头,出栏禽类12458只,2006年全村畜牧业经济总收入462万元。
(三)泡核桃产业:2006年全村核桃面积达1215亩,1其中泡核桃面积1200亩,辐射6个自然村20个村面小组,共有挂果泡核桃80株8亩产量25吨,产值约56000元,农民人均收入为14元,我村泡核桃种植开发起步晚,新种植的还没有挂果,管理机制不规范,还未能发挥出好的效益。
(四)水果产业:全村水果种植面积320亩,产量15吨人均占有水果3.9公斤,总产值48000元,其中,苹果梨占90%以上。
(五)低毒大麻产业:低毒大麻产业于2002年试种成功后,开始种植,2006年我村共种植低毒大麻500亩,涉及6个自然村。
三、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村的发展思路是“打牢农业基础,主攻畜牧养殖业,培养特色经济,壮大水果产业,引资创优富民。”为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我村情况,支书为第一责任人,主任、副主任协助,深入组、户进行具体指导查看,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做好我村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立足村情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立足村情和资源优势,巩固提升茶叶、畜牧等传统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泡核桃、水果等新兴产业;慎重发展低毒大麻产业,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三是抓好我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把我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强化劳动力输出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村产业发展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我村经济发展。我村山地面积大,丘陵平地面积小,土壤贫瘠,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农民收入少。
二是农民收入增幅较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且不稳定。
三是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四是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是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人民群众闭关自守,缺乏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十一五”期间加快我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一五”扶贫工作计划,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做优一个支柱(畜牧业),提升两大优势(茶叶、泡核桃),加速发展两大产业(水果、低毒大麻产业)。
(三)基本原则:坚持“传统支柱产业巩固发展、新兴优势产业突破、其他产业慎重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切实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四)目标任务:茶叶产业“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建茶园500亩,建设高优生态茶园700亩。
畜牧产业:到“十一五”末,全村实现牛存栏5400头,生猪存栏11000头。牛出栏2100头,猪出栏4000头,畜牧
产业达680万余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在三合自然村建设“肉牛养殖示范村”,扶持肉牛养殖大户20户。
泡核桃产业:分发展规划,五年内实现全村总面积4000亩,年产10吨。
水果产业:“十一五”期间,完成苹果梨种植600亩,其他水果产业按区域布局和市场行情鼓励农户自行发展。
(五)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巩固发展传统支柱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慎重发展其他产业,着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型工业化体系,逐步实现农业资源规模化加工,工业资源规模化利用,生物资源创新式开发。
三是组建各产业专业协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市场信息滞后失真、资源分散、技术经验分割等家庭作坊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
四是围绕产业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制约我村产业发展的基础“瓶颈”。加大产业发展科技投入,把产业做强、做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明朗村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选择“基地+协会+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培植支柱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六、明朗村产业发展政策选择
一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科技水平,使其掌握一至二门致富技能。
二是争取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集中用于我村农业产业化建设。
三是积极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争取专项资金,集中扶持和建设畜牧、茶叶、核桃等农产品基地。
四是鼓励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扶持农产品加工技术,抓好我村信息网络工作。
第五篇:火红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会泽县火红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准确掌握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我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认真按照会农发【2012】7号文件精神,在全乡认真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全面调查活动,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富民强乡的主导产业,并结合我乡农业工作实际,近期对我乡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我乡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可种植中药材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旱地、山坡地、林地、园地等能够适应种植多种中药材。据调查统计,全乡现有零星种植中药材面积约5亩,品种不多(不含野生)。以下为各村情况:桥边村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1亩,主要品种为草乌。勺冲角村村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4亩,主要品种为党参。我乡中药材生产,传统上主要以农民个体生产为主的生产运营模式.二我乡中药材发展存在问题及分析
(1)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 ,虽然我乡有种植中药材的自然优势,但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如品种资源潜力、地理交通环境潜力、科技教育潜力等,如何把这些潜力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是重要问题。
(2)品种资源潜力方面,我乡中药材种植面积不大,而且属于零星种植。其他药材如当归、白术,雪上一支蒿,柴胡等没有种植或面积不大,潜力优势几乎没有发挥。
(3)技术水平不高,规范化生产严重不足,虽然种植药材农户有一定种植经验,但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各部门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未能发挥出较强的的引导作用,在生产指导、技术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力度不够,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以及销售上的无序性。没有形成严格的中药材种植品种指导、产中监督、规范收购等机制,因此造成了农民信息不灵,种植品种不对路,种植技术差,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上得不到有效保障,种植规模小、品种少、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
三、推动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明确中药材生产在我乡的地位和意义.随着国际化发展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国内市场及国家的配套政策来看,中药产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时期,作为源头的中药材生产也遇到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乡中药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中药发展理应为我乡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农民收入、为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加强领导,积极营造中药材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在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根据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家中药发展目标,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有关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为中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药产业发展的高度,把中药材生产开发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引进生产技术水平.通过示范种植促进和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加快我乡中药材产业的形成。
4、选择好示范种植村和组,一是扶持示范村搞好中药材生产开发,带动全乡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公共利益投入,如原产地保护等。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国家经贸委每年都安排一块资金用于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扶贫方面、农业开发项目、科技项目等都有资金投入,要尽快组织力量,通过定项目、建基地、上规模,努力争取上级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努力争取金融贷款,国家对农业生产扶持的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外宣传,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加快产业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既要发现我乡中药材产业的优势,也要看到初步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乡中药材产业正处在一个未开发发展状态的关键时期,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来推动,相信,在上级的关心帮助下,我乡中药材产业必将为我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2012
火红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