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之情。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我回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点儿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地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第二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次学术报告会刚刚结束,观众们还沉浸在那闪烁着思想火花的精彩绝伦的报告当中时,一位年轻的女记者便急切地走到当代科学大师霍金面前,怀着深深的景仰之情,向这位被困在轮椅上长达30多年,却始终未曾停止过深邃的科学思考,并以一长串辉煌的业绩展示与世人的科学巨匠,提出了一个十分不解的困惑:“霍金先生,颅伽雷病已将您永远地固定在轮椅上了,您难道没有为自己已失去了太多而悲伤过吗?”此问一出,会场内在骤然鸦雀无声,人们纷纷将期待的目光再次投向这位当今的智慧英雄。
霍金脸上依然挂着恬静的微笑,他缓缓地抬起手臂,用不大灵便的手指,艰难地敲击着胸前的键盘,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的伦敦音,在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了下列几行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够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于是,肃静的会场上再次响起如潮的掌声,人们纷纷拥上前台,向这位坦然面对磨难、挑战艰难并不断铸就辉煌的人生斗士,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轻轻地诵读着霍金先生那简单而隽永的人生赠言,我的心灵被震颤了,望着荧屏上霍金那并不高大的身影,我恍然读懂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生命题——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至今仍生活困顿的乡下老者。他辛辛苦苦盖起来的三间砖房,几乎花掉了他半生的全部积蓄,却在一个傍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毁了。面对赶来救灾的乡邻,他竟面带微笑,挺着瘦骨嶙峋的腰板,不无感激地反过来安慰他人:“大人和孩子的命都保住了,就谢天谢地了,再好好地干几年,就不愁再盖新房。”他那直面艰难的从容的生活态度,一点也不逊色于我所知道的那些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是的,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的不如意,甚至有许多是猝不及防的灾难。这时,不妨转念一想,想想不曾失去的那些东西,不妨将目光转向命运垂青的那一面,多看看那些让人心情愉快的地方,以感恩之心,去重获信心,再鼓起勇气,坦然地将所有的苦难与艰难都坚韧地熬过去。
至于生活慷慨馈赠的那些成功与收获,也应该心怀感恩之情,感恩某些机遇的惠顾,感恩他人善意的关心和帮助,感恩自己不懈的努力。会感恩,才会珍惜每一次希望的播撒,才会重视每一次汗水与心血的倾注,才会赢得更多的幸福。
懂得感恩的人,是快乐的人,懂得把感恩的种子撒进生活土壤的人,也必将拓宽人生的境界,必将拥抱芬芳的人生。
第三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十分钟赢得成功人生专题
他刚参加工作时,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总是感觉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每天都要疲惫地奔命于那一份份似乎都很重要、都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为此,他舍弃了许多个人爱好,舍弃了许多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加点地忙碌,但他的工作效率并不十分理想,不要说让领导满意了,就连他自己也觉得差劲儿。
偶然的一天,他在跟朋友聚会中,遇到了一位年纪轻轻便成就斐然的博士生导师。他非常羡慕那位博导的年轻有为,更羡慕博导从容洒脱的生活方式——年轻的博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每天都如苦行僧似的忘我工作,并没有以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个人的生活情趣,来换取那一项项骄人的业绩。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都时有涉猎,他经常陪着妻子悠然地逛街,经常跟女儿做快乐的游戏,还常去参加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他似乎是轻轻松松地便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丰富多彩,成功频频。他诚恳地向那位博导请教该如何打点自己的人生,博导微笑着告诉他——只需每天花一点点的时间,在一张卡片上面,写下一天工作的计划和重点,列出要做的每项工作的顺序和所需的时间。然后,依照卡片上的安排一一去落实就可以了。
真的就那么简单吗?他尽管心中有些疑虑,但他还是决定开始尝试着按博导指点的方法去做。当他第一次把当天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一一列在卡片上时,他发现他要做的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样多,而当他按着计划具体操作时,他又欣喜地发现有条不紊地做事是轻松而愉快的,效率也比往常高出许多。那天,他完成了早上排列的全部工作,还有近两个小时的结余,他可以自由支配它们做一些自己想做而平素根本没有时间做的事情。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起来,他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抽出一点儿时间,好好地想想,然后写下这一天里要做的事情、重点和顺序。做好这项工作,最多不超过15分钟,一般只需10分钟就足够了。而由此产生的轻松、愉快、高效的神奇效果,就源自于他这看似微不足道的10分钟的科学调度上。
因为心中清楚了每天要做哪些事情,重点在哪里,大约要花费多少时间,等等,他再做起来便很从容,很有条理,不像以往那样杂乱无章、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工作压力陡然减轻许多,效率也自然有了明显提高。
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业余时间,去发展曾被一度挤掉的个人爱好,去体验一些新鲜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生活情趣更丰富,而由此带来的是健康的身心,这又使他更有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
渐渐地,他从习惯每天都花10分钟的时间,科学地安排一天的工作,进而花时间设计好一个月、一年的工作计划,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踏踏实实地行进在通往理想的路途上,轻松而又愉快地充实着每一天。
自然地,他很快就因合理地调度时间,而使自己的工作比同事做得更从容而完美,进而不断地受到上司的赏识,从一名普通的员工做起,一步一个台阶地快速提升,仅有营销专科文凭的他在35岁生日前夕,因其卓越的组织与管理才能,被著名的麦克尔集团公司任命为北美分公司的执行总裁。
在圣保罗大学举行的一次演讲中,他道出了自己取得成功的简单秘诀——只需每天花费10
分钟,科学安排好工作程序。当然,他也特别地强调还必须做到深思慎取和持之以恒。
第四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做最好的那个自我
绘画虽然是父亲一生的热爱,但寒微的家境,连一般的学习机遇也无法给他提供。这样,一直很业余的绘画水平,成为梗在父亲心头的遗憾。女儿在三岁时,父亲便开始培养她的绘画兴趣,并给她讲了许多著名画家的成功经历,希望女儿能够像他们一样,在绘画方面有所成就,能实现自己未圆的画家梦。
起初,在父亲的指点下,她还画得还有模有样,渐渐地兴趣便淡了,可是一向乖巧听话的她,不忍让父亲失望,尽管心里不大情愿,但还是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走进了各类绘画辅导班,一遍遍地在画板上机械地涂抹着自己也越来越不清晰的梦想。
因绘画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她的其他功课落下许多,最后只得无奈地报考了一所普通艺术院校。
是大一的一次“校园模仿秀”大赛,改变了她后来的人生走向。
大赛的初赛,她轻松地过关;复赛前,她也做了比较充分准备,临场发挥也很正常,结果她竟然没能入围最后的决赛。
带着巨大的失落,她独自来到校园的人工湖畔,心情黯然地望着波光潋滟的湖面,不时地喃喃地叹息:“我真笨啊,真的太笨了,我连模仿都做不好。”
“为什么非要模仿好别人,不去尝试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呢?”那位学生敬仰的老教授不知何时站到了她的背后。
“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她仰起头来。
“是啊,即使你模仿得再逼真,那你也只能是失去自我的他人的一个影子。别忘了你心中最想要的是什么,去做最好的那个自我,才是最最重要的。”老教授微笑着点拨她。
“做最好的那个自我”,她轻轻地重复了两遍,仿佛有一股清新的风吹入幽闭的心扉。带着醒悟的激动,她向老教授深鞠一躬,满面轻松地跑开了。
后来,她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将绘画只当做自己的一个业余爱好,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自己喜欢的写作。大学读书期间,她便成为有名的网络作家,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并如愿地留在省城的一家出版社。
她叫顾天天,网名云淡风轻。在谈到她今天的成功时,她的父亲愧疚地说:“我差一点酿成了一个大错,我只想着让女儿模仿别人,成为优秀的‘他人’,却忘了告诉她成为一个最好的‘我’。”她却安慰父亲——那不过是人生难免的一个弯路,也许只有经历过一些挫折,经过冷静的思索之后,才会明白自己心中最想要的是什么,才懂得在成长的路上怎样才会不迷失自我。
第五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遵纪守法的故事_烛心
乔迁新居,女主人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女主人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笃笃”的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儿,他仰着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我刚搬来第一天邻家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这不是欺负新来的吗?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借姜、借蒜,不,不行!女主人便说:“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没准备蜡烛。”说完她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儿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起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清莹的眼睛,女主人一下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