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本片曾获得多项大奖。影片以孙子“我”的立场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影片讲述曾外祖父为了换一头骡子,把我19岁的奶奶嫁给十八里坡的麻风病患李大头。在青杀口,一个劫道人劫了轿夫的工钱,又要抢我奶奶,轿夫余占鳌带头结束了劫道人的命。三天后,我奶奶回门路过高梁地,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从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充斥全篇的内容却极为复杂:既有与日寇的厮杀,又有共匪之间的拼斗;既蔑视传统礼教,又表达了对自由人格的追求……看这部电影,我所获得的不只是审美愉悦,更伴随着心灵的震颤,甚至是沉浸影片后的观赏痛楚。影片从不同的角度诠释那个年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它以家族回忆的形式描绘我的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之间的姻缘,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故事,那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镜头渲染成一个把历史、传统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影片中,电影画面的精巧几乎成为张艺谋在艺术形式上最主要的追求。《红高粱》的追求是对生命力的讴歌:抬轿的狂颠,野高粱里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冲向日本人的汽车,太阳下爷爷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影片中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黄土弥漫的土围墙,火光、水气冲天的酒坊,都表现了一种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蓬勃旺盛的原始生命力。
看完整部片子,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红色调的渲染: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坐在红轿子里的娇俏新娘,那一大片随风起伏的野红高粱,那一大碗鲜艳的红高粱酒,那一片红色的鲜血以及那刺眼的红色太阳,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强烈冲击。除此以外,影片中释放出来的野性、自由、激情,还有那汉子喊出来的粗狂质朴的民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莫回头……”还原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的古朴生活。尤其在结尾,我奶奶和众伙计都死了之后,我爷爷和我爹久久伫立,没有悲嚎,没有落泪,只有凝望,在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凝望。这时甚至出现了日全食,短暂黑暗后又出现了深沉的暗红,作者以这种极度唯美的方式放大了两个人,成就了对这两位英雄的礼赞。
当然,在《红高粱》中,我也看到了一些非美倾向,这既体现为导演对血腥场面的再现,也表现在对民族劣根性及人物身上愚昧落后素质的毫不掩饰。不可否认,看《红高粱》这部电影,一些扑面而来的血腥和恐怖让我感到痛楚,愚昧落后的民俗及小农意识的积淀让我感到叹息。我仿佛看到我们民族心理或民族记忆中存在的某种缺憾,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另一种不幸的劣根性。我喜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它让我们在民族记忆的复苏中颤栗与深思,让我们在痛楚与叹息中前行。
也许,我们在深感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繁重与压抑,苦闷与乏味时,真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也许它能为我们注入一股古老的、民族的、原始的活力。
总之,《红高粱》中的这些色调或体现了人的力量、情绪和生存方式,或展示了人的活力、死的悲壮和民族气节。这些热烈鲜明的特写,增强了主角形象的直观冲击力,使作品在总体上透出了一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气质。
第二篇: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完了,我的期待变为现实,我也随着影片的结束而陷入沉思。我的情感仿佛在刹那间变的空虚起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它对我不仅仅是感动,而是极度的震撼。
一切都是那么的红,一切都是那么的绚烂。导演以一场红色风暴袭击观众的眼球,给人们以视觉冲击。除此之外,影片释放出来的粗犷,野性,自由,浪荡,激情,渴望以及喜悦都包含在这红色之中,以红色为大背景,托出了一个爱恨交织的故事。尤其在结尾,“九儿”和众兄弟都死了之后,“我爷爷”和“我爹”久久伫立,没有悲嚎,没有落泪,只有凝望,在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凝望.这时甚至出现了日全食,短暂黑暗后又出现了深沉的暗红,作者以这种极度唯美的方式放大了两个人,成为对这两位英雄的礼赞.自此之后,许多导演都开始使用单纯颜色来增强视觉感受力,而张导也在自己的后续影片中多次使用红色.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张导在新作“黄金甲”中又大篇幅使用了金黄色.冯小刚也在“夜宴”中采用红黑白三色结合的方式给人以享受.可见,颜色的运用已成为影片制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一场红色风暴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评委,也征服了世界。正是凭借这部电影,中国人第一次拿到了国际性大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正是这部电影,使得世界开始关注并赞美中国新电影。张艺谋,顾长卫,赵季平,巩莉......这些人现在已成了电影界泰斗级的人物。当然,他们不能忘了这部惊世之作:“红高粱”!本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虽故事情节大抵相同,但张艺谋却在此基础上做了稍许修改和调整.他没有延续原作中时间,空间错乱的形式进行叙述,而是以顺序的手法将故事展开,把故事讲的很清楚,叙事也非常流畅.其实本片可分为两大段落:“我爹”未出生的前半段和“我爹”出生后的后半段.前面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面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升华,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又颇为紧密,甚是自然.虽然并无新鲜之举,但却因其一气呵成而可见导演功底一斑.正是因为这样顺畅明了的叙事才使得影片思想能很好的融入其中,这是能高人一等拔得头筹的基石.另外,影片在情节叙述上采用了画外音,且有12次之多.这样大篇幅的画外音叙述会不会降低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枯燥而乏味?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得到答案:不会!这里的画外音其实是一种角度,“我”的角度,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孙子的角度,把影片放到一种故事性的,传说性的概念上,很亲切,也不突然,同时亦节约了很多时间用来渲染气氛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影片中,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形象:全身古铜色,皮肤饱满,棱角分明.甚至还有大部分为光头。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展现了男子的野性和人们敢爱敢恨的一面。“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这首歌,倒抱“九儿”的这一动作,往新酒里撒尿,抱土雷炸车......这一形象很好的成为了突破传统道德的一个符号,成为导演对全中国人呼唤新生活的符号。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别的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第一,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第二,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最后,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影片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可是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毋庸置疑。
第三篇:红高粱观后感(本站推荐)
《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戏路与人生 不打任何折扣的美
看完《红高粱》之后,是平静,心里空空的,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讲述这样的故事。忽然就觉得语言匮乏起来,一向以语言自诩的我在这红色的画面中居然如此苍白。
那是怎样一种美呢?太实在,不打任何折扣,像是北方的大饼。
红色的画面感,独具沧桑的背景,陕北的民歌,红色的高粱酒,女人清瘦的面容,男人粗犷的语言,这些在我这个江南女子看来,似乎过于坦率和露骨,与中国传统儒学的那种含蓄、温润、谦和的精髓似乎背道而驰,其中有点道家洒脱、不拘一格的味道,但是却没有道家精神中普遍存在的飘逸和智慧。在中华传统人文的顶峰,我未曾寻找到任何一种主流人文修为与此相同。我深感奇怪,这样一种美怎么会在华夏谱中缺失?最终,我想到是我找错了了方向。这样仅有线条的美,不具备精致和系统的前提,也没有所谓的结构和铺陈作完美的诠释。这种美只能从土壤里寻找,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美,真实得让我们都忽略了。
没有风花雪月,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清酒对饮,不具备传统观念里的诗意,有的只是满目的风沙,以及无边的广阔,这是一种人性本真的美。还有这里的爱情,没有多余的纠缠和苦痛,爱了就是爱了,没有遮遮掩掩,甚至没有娇羞默默,直叫我们疑惑,这样的爱情是欲大于灵,还是灵大于欲。
看完这样的故事,再翻开唐诗宋词,不免有了疑问,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会让我们感动呢?包括读着古典诗文,在如水柔情的江南长大,喜欢《漱玉词》,钟情《红楼梦》,自诩江南女子的我。
于是,再次翻起宋词“薄雾浓云愁永昼”、“花自飘零水自流”,再看看枕边的《红楼梦》,“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忽然就明白。
正如我先前所理解的,红高粱的美在于她的朴实还有纯粹,在于她源自于最真实的现实,源于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还有美好。
传统意义上的诗意固然是美好,但是她依托太多,不够大众。那些花前月下,那些对月独饮,那些飞雁传书只是少数人可以消受的,况且这些美好的背后往往是忧伤还有怨念。但是这种美呢?她是那么真实,她来源于人内心,几乎不需要任何的背景和依托。所以她更真实,更具体,更可感,更亲切。这样的美一点会感动我们,精致固然让人沉醉,但是生命的本真从来不会失约。
或许这就是江南和北国的区别吧,江南偏于精致,为了这份精致剔透,便需要掩饰太多人性本真;而北国的粗犷则是源于人内心最简单但也最淳朴的渴望和善良,没有任何修饰以及掩饰。
最终,张艺谋让这些懂得人性深处善良和渴望的人,完成了民族大义。将这种民族的使命放在这样的小人物的身上,太沉重。然而,正因为他们身上的厚重以及最纯粹的善良,让他们的反抗多出那么几分悲壮和理所当然。
《红高粱》应该是悲剧的,但是看过之后却很难生出悲剧的感觉。九儿死去了,一击毙命,甚至没有任何的挣扎。按照一般的套路,作为主角,她的死必然会有特写,然而却没有。导演更懂得,在现实里,任何人都很渺小,根本无所谓主角和配角,在每个人的人生里,每个人都是主角但是每个人也都是配角。真正的悲剧不是主角死了变成为了悲剧,而是悲剧的时代里,主角必须死。在《红高粱》里,九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所以,虽然她死去了,但是这种纯粹的精神不会随她逝去。这种精神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在影片里我们看不到悲剧,只有悲壮和气魄。暖玉时代 纯爱之美
一首歌,两个人,还有一段时代,交织在一起,谱出了这段纯爱之恋。
任何应当流传下来的好的文艺作品都应该是影射时代背景的。就好像背景交代模糊的《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饱受诟病一样,没有了时代,影片的发生便失去了载体,让人有种没有着落的感觉。
《山楂树之恋》,让我怀疑,这个张艺谋还是不是那个拍出《红高粱》的男人。这样的纯美爱恋,这样轻盈剔透的美好!
整部影片是绿色、白色和蓝色组成,清新明朗,不吵不闹。没有忽然的画面流转,整个影片的情节都是静静的,一点一滴让我们跌进温柔的感动,直到那句“我是静秋,我是静秋”说出口,便是泪流满面的释放。
很显然,这次张艺谋打的是温情牌,是在挖掘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我不会等你到25岁了,也不会等你一年零三个月了,我会等你一辈子。”听着这句话,每个人心里应该都会浮现一个人的面容,或清晰或模糊,眼角有泪或者嘴角有笑。每个人心里总会有那么一段刻苦铭心的爱,这份爱通常不会有“好报”,于是便成为了我们内心深处不敢触碰的伤口,久久地潜藏在心底不曾愈合。我们会嫁人娶妻,我们会安心地过一辈子,我们会有自己的孩子,然后终老一生。但是,你的生命中一定会有那么一次任性,没有顾及没有理智地爱上一个人,这就是你的山楂树。但是,陪一个人一生的往往不是你生命中的山楂树,这样的刻骨铭心、撕心裂肺怕是只有一次,于是我们选择了妥协,选择找一个安静的人,过安静的生活。而记忆里的那棵山楂树便会在岁月的细沙里渐渐沉默。
《山楂树之恋》有一种智慧,是经历了人世沉浮之后,所表现出的宽容和沉静。
他们真傻,很多人是微笑着这样说的。但是又何尝不是说自己呢?一部文艺主题的影片,没有著名演员某某某,没有色情的噱头,能形成这么广泛的舆论,除了导演的号召力之外,或许我们还可以解释为,她触动了我们心里的弦,和鸣出了内心深埋的记忆。他们隐忍真挚的爱,他们的隔河相拥,这样简单的细碎让我们开始想起纪念。那个记忆里扎着马尾的女孩,那个曾经骄傲地说要娶你的男孩——他们还好吗?
最近优酷上流行一部原创视频——《老男孩》,成为新浪微博,QQ微博中最热的话题,一度超越了大S和京城四少之一汪小菲闪电订婚的消息,并且持续了好久。
也像山楂树一样,它触动了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些柔软连自己都几乎要忘记了,但是当找到一个触发之后便会让人无限伤感。不是我们怀旧,是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已经忘记了如何怀旧。于是,山楂树和老男孩才会在我们的心里引起轩然大波,久久不能平静。
从《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从1987到2010,二十余年。古语有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50年代出生的张艺谋,跨越世纪之交过了知天命之年,戏路有了怎样的变化?
从有着激烈情感的喷薄释放,到如水爱情的缓缓流淌,这其间需要融入多少难以用语言诉说的智慧呢?如果没有阅历万千的畅怀,如果没有看淡世事的自在,如何会讲出这样温暖、纯净的故事?其实,《红高粱》和《山楂树之恋》并不仅仅是两种风格的影片,他是导演人生的跨越,是人生的轨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渐渐懂得生命的宁静以及安恬的快乐,这不是生命趋于沉睡的征兆,而是一种将生活和生命鱼水相容的智慧,是在这个世间最沉重也最轻便的收获。读过一篇写薛涛的文章,叫《薛涛,那朵自由之花》。写得是薛涛的一生,写这个坚守自我的女子,是如何书写自己华丽的一生。其中有一句话,“绚丽后的简约,谁能说不也是人生的一种至境呢?”。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的喧哗终会消隐。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返回大地,消融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
第四篇: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里男人的野性
很多抗日时期的电影题材中,除了英雄人物之外很多平民男性基本上都是很猥琐,很没有性格的。让人不禁产生病态的社会就只能产生病态的民众这样的思维。张艺谋导演在《(红高粱)导演阐述》中说过:“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这部片子,就是在一种神秘,华丽,壮美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
《红高粱》里却给我们展现了男性的力量和性格。红色背景的衬托下,一切仿佛都充满激情。血色总能激起人们的斗志,人们仿佛有无穷的力量等待着像火山喷发那样汹涌而出。电影里的男人没有那种拖拉,猥琐的形象。他们发扬着人最初的本性,喜欢的就去挣,去抢。爷爷虽然抢了奶奶,另一方面也救了奶奶,是奶奶免受封建残余思想的戕害。电影开头就把生命的活力展示给人们,给人们以巨大的视觉冲击。给人们以期待,这样一群有生命张力的人,一定会给大家创造一个奇迹。
没错,这些男人们都做了自己的主人,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生活着,吵闹着。他们也不是一味的只顾自己的生活,其中的很多人最后也投入看革命。在革命这个更大的舞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有效地利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完成了他重铸了民族心灵图腾的愿望。而越是绝境越显现出生命不屈的尊严,至死不渝的决心,视死如归的力量。
如果说,“我爷爷”的血性和狂放,都是有目共睹的滞留于表面的话,那么刘罗汉和屠三炮的民族情愫家国情怀,就隐藏在内心深处,而一旦破土就势不可挡。蔫声蔫气对“我奶奶”俯首帖耳的刘罗汉,因反抗日本鬼子被活活剥皮,破口大骂至最后一滴血;土匪屠三炮平日里打家劫舍,在日本鬼子到来时却挺身而出,于是,当“我爷爷”和伙计们,用血一样的高粱酒伏击日本兵的时候,耳畔响着中国人象征新生命的娶亲的唢呐调,高粱叶子就那么簌簌地颤抖,黄土地就那么安静如海。影片中释放出来的野性、自由、激情,还有那全身古铜色 , 皮肤饱满 , 棱角分明.甚至还有大部分为光头的汉子喊出来的粗狂质朴的民歌“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莫回头……”还原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的古朴生活。
影片中穿插的一些细节也是撼人心灵的,如“罗汉大哥”对“我奶奶”的未说出口的爱,如“罗汉大哥”和“土三炮”在日本人面前那宁死不屈的神情,都体现出了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那是生命的力量。影片中的插曲也谱的恰到好处,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像“我爷爷”他们颠轿时的号子,像烧酒出窑时的酒辞,以及影片最后“我爹”唱的童谣,都把人与黄土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那些近乎粗犷的民歌里体现出的是对生命的赞美,体现出的是一种生命的激情。现在回想起来,影片里最后那个画面在脑海中还是挥之不去:那机枪招来的爆炸和爆炸所招来的日全食的漫天红……加上人物的渲染,《红高粱》正是以这种超现实的、超自然的神话赢得大家的喜欢,让人们压抑在内心已久的人本有的野性得到了释放。
这部影片中,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同一个形象,全身古铜色,皮肤饱满,棱角分明。甚至还有大部分为光头,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展现了男子的野性和人们敢爱敢恨的一面。
第五篇:红高粱观后感
学号:2010102046姓名:叶征远班级:10级水利水电工程(5)
红高粱观后感
伤秋的情怀喷薄而出的是一种火似的壮烈,就如整个电影所表现的浓重而悲壮的红色基调。似乎热烈的有些许压抑,那是灰暗的现实所带来的压迫感。张艺谋的独到眼光,顾长卫的细节勾勒,在陕北的黄土地上,用民谣唱出它的质朴和热情,用最直接的“野合”宣誓着对旧礼教的反抗。高高的红高粱,红红的高粱酒,一切都似乎暗喻着某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即将要展开中篇小说。
一九八八年张艺谋把红地毯一路铺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台阶,《红高粱》在中国电影史的地位不言而喻。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丝毫不掩饰激情的中国红像浪潮般冲击了在一片黑暗中观影的我。所有诗意的激情幻化成无数铿锵有力的鼓点,在心脏最饱含生命张力的地方奏响激动人心的乐章。
该片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根据作家莫言的《红高粱》改编,原作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被读者推选为“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故事以直线叙述,在作者的深入解剖之下,“我爷爷”、“我奶奶”人性中的丰富一面得到展现。在影片的视觉风格上,导演、摄影精心复现了小说构造的色彩世界,如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
完全可以这么说,当张艺谋遭遇了顾长卫,《红高粱》就具有了西部漫天黄尘里酒一样熊熊燃烧的生命质感,中国第一摄影和同样对影像如痴如狂的老谋子,两个旷世才子激情碰撞,大自然的苍凉,东方文化的神秘,就通过他们独特的造型摄影,呈现在世界面前。九儿穿在身上中间宽上下窄的红袄红裤;伙计们闪耀着古铜色彩的上身和他们桀骜不驯的光头;在震天的唢呐声里,把阳光切割成无数碎片的扑楞楞抖动的高粱骒子,日食的时候铺天盖地的红,高粱地里满眼透不过气的绿„„在[红高粱]里,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大开大阖,把视觉和造型艺术玩得酣畅淋漓,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看作是一幅饱满浓烈的剪影,大量运用的造型艺术以电影的语言再一次横空出世,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敢把电影玩到这样的极致,也没人敢把那样浓重的色彩,就那么泼墨一般地肆意挥洒,所以[红高粱]作为张艺谋一部颇具实验意义的作品,其对自己乃至中国影坛的震撼不言自明,以至于在后来的[英雄]中,他还对对此念念不忘,但可惜的是,和所有的平常人一样,此时的张艺谋已经珠圆玉润锐气全无了。应该说[红高粱]的成功,造型摄影和色彩的大胆运用应该算作第一功。
我不知道张艺谋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中闪没闪现过图腾这两个字,可是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思想意义上,他都又把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倒了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民族中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被他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它们被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生命、生殖、情绪、梦想等等的一切,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从来没有这样凝重张扬过。同样野心勃勃的张艺谋决不会只停留在这些表面形式上,他有效地利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定环境,完成了他重铸了民族心灵图腾的愿望。如果说,“我爷爷”的血性和狂放,都是有目共睹的滞留于表面的话,那么刘罗汉和屠三炮的民族情愫家国情怀,就隐藏在内心深处,而一旦破土就势不可挡。蔫声蔫气对“我奶奶”俯首帖耳的刘罗汉,因反抗日本鬼子被活活剥皮,破口大骂至最后一滴血;土匪屠三炮平日里打家劫舍,在日本鬼子到来时却挺身而出,于是,当“我爷爷”和伙计们,用血一样的高粱酒伏击日本兵的时候,耳畔响着中国人象征新生命的娶亲的唢呐调,高粱叶子就那么簌簌地颤抖,黄土地就那么安静如海。
有人说[红高粱]满是维多利亚时期地下文学的意味,可是我一直坚持认为只有深深地植根于这块土地的人,才能蕴含这样喷薄欲出的情感,才能最终完成这样一幅黄土风情画、民族
繁衍史,与此相比,所谓才华和技巧就显得苍白了,最多只能算作风雷之外的漫天云彩。这部影片抒发了大众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 , 并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正像张艺谋说的那样 :“ 我觉得中国人活的太累了 , 顾虑太多了.” 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贯穿了整个影片.这是一部牵手自由的神话 , 诠释生命的影片。
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虽故事情节大抵相同,但张艺谋却在此基础上做了稍许修改和调整.他没有延续原作中时间,空间错乱的形式进行叙述,而是以顺序的手法将故事展开,把故事讲的很清楚,叙事也非常流畅.其实本片可分为两大段落:“我爹”未出生的前半段和“我爹”出生后的后半段.前面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面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升华,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又颇为紧密,甚是自然.虽然并无新鲜之举,但却因其一气呵成而可见导演功底一斑.正是因为这样顺畅明了的叙事才使得影片思想能很好的融入其中,这是能高人一等拔得头筹的基石.另外,影片在情节叙述上采用了画外音,且有12次之多.这样大篇幅的画外音叙述会不会降低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枯燥而乏味?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得到答案:不会!这里的画外音其实是一种角度,“我”的角度,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孙子的角度,把影片放到一种故事性的,传说性的概念上,很亲切,也不突然,同时亦节约了很多时间用来渲染气氛.看《红高粱》我深深的喜欢上九儿,九月初九生的丫头,不甘被控制命运的质朴农家女。痛恨父亲将自己与一头大黑骡子相提并论,绝望的愤怒吼叫:“你跟你的骡子过去吧,我再也不回来啦。”推翻了桌子,就如推翻了整个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束缚。她是叛逆的,但却是有思想的,用剪刀护卫自己的贞洁,热烈而执着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是的,她早已芳心暗许那个抬轿的,有黝黑结实身躯的北方汉子,锃亮的光头是粗犷而不羁性格的缩影。她是勇敢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情或许已经变成反抗的最好载体,所以她不顾世俗的偏见和闲言碎语,早已在心底下定了决心。作为一个女掌柜,一个有家业的女人,她是大气,真挚和勤劳的。她用她的诚恳和聪慧挽留下了那一大帮兄弟,用自己的勤劳和能干,是家业在发展钟整整日上。
高粱酒,红红似火又似血。血染日,她倒下的身躯却是毅然的坚定和无怨。。。没有悲伤的流泪,却依然记得她淡定从容的微笑,是美的如此动人。她是镇定的,当日寇来侵,她和高粱地里的人选择了战斗,保卫家园,这是怎样的毅然决然啊?
红,火一般的热烈,血一般的惊心。红红的高粱地,红红的落日,红红的让人惊心的热烈女子啊。。。我在那般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遇见你。
成功的艺术不必居于生活的真实性,它只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好。在拍摄《红高粱》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缺少的就是那种张扬狂放的个性,而《红高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部影片中,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同一个形象,全身古铜色,皮肤饱满,棱角分明。甚至还有大部分为光头,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展现了男子的野性和人们敢爱敢恨的一面。男主角姜文强壮的身体,沙哑的嗓音成为一个典型“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