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 感后感
小议《放牛班的春天》
时光匆匆流过,五周的法国电影欣赏选修课就这样伴随着一部部经典电影,在我们美好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积极的憧憬中悄然结束了。回想我们一起欣赏的每部电影,部部都是那样深深牵动我们的心灵,引领我们走进内心最本真,最诚挚的爱,不论是让人笑出眼泪的喜剧,还是迫使我们屏住呼吸的美丽画面。
想要通过一部电影总结所有的一切显然是不可实现的,所以这只能是所有收获的一部分的简单表述,希望能借此展示那些感人的情景,令人动容的爱。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主要演绎了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到了一间外号叫“塘低”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克莱门特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回想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他们都是那样的丰腴而真实,似乎是从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走出去的一样。
马修老师,一个其貌不扬,内心善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池底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问题儿童,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其实马修老师就是一个臆想中的理想父亲形象,他对我们很好,允许我们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我们的胡闹,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与潜力,并且鼓励我们,指导我们。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只是芸芸众生中极平凡,极普通的那一个。校长,一个混在校长职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其实就是黑杰克在《摇滚学校》中说的“当家”的化身。他时时刻刻都在将自己的权力运用到极致,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选择服从,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他代表了我们对主流社会的恐惧和蔑视。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活着,防备他的“犯错,处罚”原则,但是私下里我们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偷他的钱,烧他的房,不屈的与其斗争。虽然这斗争是破坏,但是只要能让他焦头烂额,大发雷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皮埃尔的妈妈,美丽优雅的单身母亲,让可怜的马修老师爱过痛过,最后尴尬的坐在街头的咖啡桌边目送她搭上那机械师的汽车远去。这也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母亲形象,美丽,并且永远美丽,无条件的爱我们,为我们含辛茹苦,我们认为母亲只是属于我们自己,所以,在片中,其貌不扬的老好人马修老师只能单相思。因为平凡普通的马修只能像父亲一样的对我们,但是不能真的成为我们的父亲,他的相貌,他的职业都不配真的成为我们的父亲。因为,他实在太平凡了,自命不凡的我们拒绝这样的人,但是我们不拒绝他像父亲一样的爱护我们。其实没有人可以做我们的父亲,最后母亲为了我,把自己喜欢的机械师也放弃了,一生孤独终老。捍卫了我们心目中圣母般的贞洁形象,可是我们呢?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到故里,这之前,我们真的还记得妈妈吗?我们是否体会到她为了我们放弃了太多的幸福,这样是否公平呢?
皮埃尔,电影的中心人物(首先他引出整个故事,另外,请注意合影的时候他在照片中的位置,正中央),“天使面孔,毒蛇心肠”,那位离开的老师这个评语前半句真实,后半句就有些恶毒了。他只不过是个敏感,自尊,些许自闭的孩子,就如我们一样。既然得不到“当家”的赞扬,那就成为同类的偶像,将创造力化为破坏力,蔑视一切主流价值观,包括真的,善的,美的,为了反抗而反抗。固执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和我们一样,因为害怕被拒绝,不会主动的去要求什么,但是我们会为自己喜欢的事务偷偷努力,如果被人赞赏,则会更专心的去学习,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有能力会做到最好。他和人的相处都是平等的,包括马修老师,并不会因为他是改变自己的伯乐而过多接触,他永远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因为他的清高,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的敏感多疑,他认为“他人即地狱”,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不是完全信任,影片中当坏孩子孟丹造谣侮辱他的母亲时,他毫不畏惧的迎上去和比他高大许多的孟丹厮打起来,但是,接着他就跑出了学校,在母亲工作的餐馆外冒雨凝视,为什么他不走进去呢?因为他想做一个观察者来偷偷确认他母亲没有做那些伤风败俗的事情,他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是值得原谅的,毕竟他是一个私生子,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各种风言恶语,造谣中伤一定没有停止过,这是他一生都没有解开的结,甚至功成名就之后,因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他选择了独身(参加母亲葬礼时孤单一人)。当他发现马修老师爱慕他的母亲时,他从楼下扔出了墨水瓶,警告马修老师不要再接近。是的,他不希望任何人接近他的母亲,这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影片结束时,马修孤单的走出校门,皮埃尔只是和其他孩子们一起扔下纸飞机,并没有更多的表示,因为他是皮埃尔,因为他是我们。
佩皮诺,他代表了我们的童年印象,傻乎乎的小孩子,但是还喜欢耍点小聪明,考试的时候,故作老套的跟邻桌套近乎,却得到一个5+3=53的答案。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童年,被人欺负不知道如何解决,只有等待长辈的救助,自己认定的希望就会永远等待。在照片里,他位于第一排的正中间,正好在皮埃尔的下方,暗示着那是一个过去的皮埃尔。让过去的皮埃尔跟随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正好能满足我们亏欠马修老师的地方,毕竟有一个孩子跟你走了,把你当作父亲,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其实我们也需要一个父亲,但是我们不敢或者不愿承认,只有懵懵懂懂,不通世故时,我们才会安享最朴实无华也是最真的世间大爱。
影片充满天籁童声,充满温情,让你静静流泪的电影。但是又让我们在眼泪落下后,变的羞愧,因为整部片子,其实都是一个自私孩子的美梦。同时影片俨然又是一个追寻爱与给予爱的过程。池塘之底的老师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爱的闪光。宽容无私的马修大叔、严厉却心地善良的沙贝先生、怪僻而喜爱音乐的朗古卢瓦教授,甚至刻薄自私如哈珊校长这般的亦会郑重其事地折叠纸飞机并在踢足球时像个孩子似的耍赖。马修与孩子们彼此之间所维系的爱均自然真实而流自内心,平凡而又不平凡。
第二篇:放牛班的春天感后感
怎样的生命,鲜活动人抑或面目黯淡,都将以轻飘飘的姿态最终定格,欢喜悲愁与泪水飞逝,成为铭记或淡忘的过去,这世界——星空之下大地之上,有什么可以永驻?
好电影所带来的震撼的力量可以在内心激荡许久,当世界变得越来越现实,这激荡变得弥足珍贵。《放牛班的春天》是我喜欢的法国片之一,我喜欢法国片这种含蓄而美好的表达,戏不是做出来的,也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彼时彼刻,你就身处其中,成为那人,并与之共度一生。
(一)马修仿佛就是这么我们身边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光头佬”,在不停的失业后他来到了一所寄宿学校,这所学样的名字叫做“水池底部”(也有译成池塘底),他满腔热情,却被这个烂摊子重重打击。但他是一个仁爱,友善,亲切,正直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以自己的方式渐渐走近这些几乎被人遗忘的少年。
他可以在开始时恐吓他们,要把他们“送到校长室”,但当老麦病重转院,孩子真的害怕了,似乎死亡一下子来到了身边,他怯怯地问“他会死吗?”,马修做的是,揽过孩子的头靠在自己的胸膛上,告诉他说“不会,医生会救活他。”
物质世界随时丰富,可人们的心却总是那么冷酷。这世界变得越来越现实,心灵的交流已经成为最早被人们舍弃的东西,但是在《放牛班的春天》里,在那个严酷环境下依然用爱走进孩子心里的那个人,他这一生是无愧的。因为心灵从来就不是用来征服而是用来走近并温暖的。
曾有爱情的光照亮他的心房,那个苍白的女人靠在墙上,眼望向窗外,眉间紧蹙的是一团忧郁,她以如此的姿态站在马修的心里。爱情让他言语结巴撒起小小的谎言,当第二次再见到莫朗妈妈的时候,他用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换衣擦鞋飞奔而去,第三次是他看她靠在墙上,紧闭双眼,尽享夏日的阳光,眼角的皱纹亦是动人。第四次见面,看着眼前花衣的美貌女子,满心的欢喜,但哪知却会错了意,听完从她嘴里说出的话后,马修的眼神一下子黯然了,微笑还僵持在他的脸上,但你却可以感觉到他的不能呼吸。
(二)记得莫朗因上课时写校长坏话被罚禁闭的那个镜头吗?关门,画面一下子暗下来,再关上窗,画面暗得更多了,只能从小小的洞里看见莫朗的满是敌意的眼睛,到后来女伯爵参观时,马修停止对他的惩罚,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机会,他的眼神从怀疑到惊喜,满是“获宽恕后的喜悦及无法言语的感激”,小男主角台词不多,却一直在用眼神演戏。
这个身材瘦削面容清俊的男孩,在他的“天使面孔”底下却藏着一座狂野的火山,却又那么渴望温情,而他的声音清亮,纯净,他的声音是真正的天籁之音,比希望更美。他是片中最大的亮色,没有他的声音,这部片子就会平庸许多。
(三)你不必懂法语,音乐是共通的语言,一曲一词中,马修渐渐的被孩子们接受了。敌意渐渐从孩子们的眼中化去,当合唱团居然受到恶校长的支持时,日子变得充实美好起来,画面也变得更加明亮,白云下,长桥上,奔跑的少年,还有老麦也回来了,而马修,孩子们口中传唱的乐曲就是他最大的动力。
一定要注意那段歌词,当合唱团终于成立并受到欢迎时,那歌词却那样的沉重灰暗,却美,美得惊心,仿似在无边的黑暗中,却又边下沉却又绝望地舞着,期待着黎明的光亮。
黑暗中遇上
迷途的羔羊
伸出你的援手
带领他们开创新天地
令他们从彷徨的深渊里
看到希望的涌现 生命的炽热
(四)小小的细节,让我们忍俊不禁。在决定组成合唱团的选拔赛区时,男孩们一段一段的试唱让人忍俊不禁,有个大大熊猫眼,像是画着烟熏妆的男孩在考试中,不停地唱“布谷咕咕布谷咕咕”,还有考试时皮利诺小声问:“乐利,我们是好朋友吧?”,“当然,为什么问?”,“五乘三等于多少?”,“五十三”,“你确定吗?”,“当然”,“谢谢”。
(五)善与恶从来都纠缠在一起。学校发生意外,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许和孩子们告别。马修无奈地走在离开的路上,但却终于没有失望,不断有纸飞机从那个高墙的窗口飞出,如天降一般。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一群手在挥。
不求闻达,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追求,终于实现了理想,莫朗成了音乐家,马修终其一生教授音乐,而皮利诺的愿望也实现了,跟着马修走的那天正好是周六,正是爸爸要来接他的日子。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头,成功的莫朗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50年后的那天,一样满头白头的皮利诺来找他,并拿出马修当年的日记,回忆才涌上他的心头,50年从青涩少年到年岁渐老,上帝赐他好天赋,莫朗却不知有一双手在一直地向前推着他,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他,一个人,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候,用自己并不高大的身躯,将他向上托起。
这是一部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也是关于心灵与爱的电影。电影的情节或平淡或
曲折,在我看来,世界上的故事却只有两种,有爱的和无爱的。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那么请你,一定要看一下它。很意外的得到这个片源,有朋友推荐过,只是当时都没有听他们的,后来偶然间在音像店找到了,就顺手买了。回家后也堆着许久才找了个时间看,看完了才感幸当时幸好买了,否则就错过这样的好片了。
法国电影不同于美国电影,他们使用的煽情总是在平淡中积蓄,在最未处让一切升华,在落幕后尚能令人气息不平,令你久久回味影片的意义。而《放牛班的春天》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看到电影,相信你一定有一股温暖久久绕于心间,我们都是那个时代过来的,我们都明白身边学生的感受,能让人感动的便是好电影,好电影让人感觉那是你人生的一种诠释,偶然间你发现那部分似乎曾经就在你的生活中擦肩而过,比如说我们也差点遇上像电影这样一个可以改变你一生的老师。
雅克贝汉,这个在导演和演员界都有强大影响力的名字,《梦与鸟飞行》《喜玛拉雅》《微观世界》这些大牌影片都紧紧的与他联系在一起,也佩服他在制作方面的才华。在本片中他饰演一名回忆着,同时也担任本片的制片人,如同《天堂电影院》一样,他也扮演着一个回忆的角色,在这里,你也同样可以看到他表演的才华。
看完电影,窝在沙发上,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很喜欢这种感觉,像暖暖的春意。师生情的电影似乎不多,但质量都很好,像《死亡诗社》《心灵捕手》这样的电影永远只有一部,而《放牛班的春天》在我眼中,又是另一个这类题材的奇迹。初初看来,整个剧情似乎煸情过头,却细细品来,却段段都
合理完美。
故事讲述一位秃头的马修老师被调往一个称为死亡池塘的学校,那是一个汇集了所有不安分学生的学校,或者说是一个病态的学校。马修老师如同其他老师一样服从制度,但却也能够实实在在的为自己的学生做点事。他相信学生的纯真,他以温和的作风感化他们,用音乐的魅力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在能力。而马修老师最后的成功也是值得庆幸的,他的忍受和温和努力没有白费,即使他因此招来的结局被校长赶走,但他已经真正的改变了他的学生,尤其是莫杭治,这个有着天使的面孔和天籁租嗓音的男孩。
马修老师的特别在于他不用体罚,用心去和他们勾通,很感动他让学生重唱那段骂他的歌词。有几个老师能做到,能够如此坦然接受一位学生在众学生面前这样唱自己的短处,这背后藏着怎样一颗宽容的心?孩子们并不是病态,病态的是社会,是社会的不理解,是社会和教育的不理解造成他们心里上的病态,比如放火烧学校的学生完全出于学校对他的不信任,他确实没有偷钱,被逼急了才做的恶行,能完全怪学生吗?又如同校长,每说一句话做一个动作就在暴露他丑陋的灵魂。而马修老师,这样一个个子不高,甚至秃头的失败音乐家,有点不同凡响的耐心和理智,一个偶然的带点自私的理由,让他开启了孩子们一片音乐的天空。且不说他最初的理由,只说他到底成功了。
当伯爵夫人来听合唱时,那段黑夜》的歌声从孩子们的嗓间流出,真的如他们所形容天簌之声。尤其是小男主角的独唱传来的时候,那种沁入心田的美妙,怎用一个好字了得。如果马修老师是一位心灵天使,那么莫杭治便是音乐天使,尤其是他的独唱,在其他孩子美妙和声的衬托下,他那纯净清亮的声音好象湛蓝天空下的飞鸟,自由轻灵,穿透人心,让人感觉自己的心好象也被插上了翅膀,跟着他的歌声一起飞翔。
马修老师离开时,孩子们的歌声从窗口飞来,一片一片纸飞机上签满了名字,那种温暖我们几时有过,那是来自心灵的尊敬与感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你的尊敬,还需要什么,即使千言万语也无法胜过这种赞美。而片中最后那个小不点,每个周六都在等候家人来接,影片很顺其自然的完成他的心愿,马修老师就在周六那天带走了他,故事带着点点遗憾圆满结束?
第三篇:观《放牛班的春天》后感
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以日记的手法讲述了一位代课老师马修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有人这样评价这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片子。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是法国人的心灵鸡汤。的确,看完后,我也受益匪浅。
故事讲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同学给了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回忆一幕幕地上映。
1948年,马修——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池塘畔底哺育院找到了一份代课工作。“池塘畔底”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从进入这所学校的第一天,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教师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教师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管制的冲动。他为孩子们谱写了乐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教师们冰冷已久的心,抚平了孩子们受伤的心,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在这部影片中表漏了两种教育理念、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控制性教育,程序教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外在的。而人本主义则认为应注重重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人性本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
首先,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校长就是行为主义的代表,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我们看到了“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六小时的禁闭,轮流进行,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校长这种严厉的强化手段是非常及时而且很有力度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与背后表现得判若两人。在其面前,个个噤若寒蝉,规规矩矩,在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而且作为一种常理,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背后的报复行为也就会更加恣意妄为。行为主义者的做法的弊端在这一案例中暴露无遗。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这一做法是行不通的。当然,行为主义也强调对正确反应的重视,要求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即积极强化。而在这一方面,校长就更加没有做到了。他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
可见行为主义的教学是机械化的。目前在教育方面,我觉得中国仍是最为行为主义的国家。它与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地方。但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全盘否定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强化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在现实中,我们还是可以适当地加以运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相比之下,马修便是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我想主要还是在于他能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面对孩子们在黑板上丑化他,他很有技巧地画出了更好的漫画像,而下面的孩子哄然大笑。我想这就是善意改变的开始吧。对于打伤麦神父的葛贺克,马修要求他承担责任,可是当看到勒克贺被禁闭三天被打得声嘶力竭后,他
意识到以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处理葛贺克会更好。于是他叫葛贺克去医务室照看麦神父,直到其康复为止。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幼稚的心灵,遭到校长无情地践踏。对于弱小而无依无靠的贝比诺,他给与了无限的关爱,近乎于一个父亲。而对于皮埃尔,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可以说,完全是马修的慧眼识珠,发现了他这一匹千里马,为他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马修用音乐,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整一个班的孩子。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也慢慢呈现出来。最后,马修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当他离开“池塘畔底”时,从教室里传来了天使般的歌声,孩子们从窗口扔出一个个亲自签名的纸飞机为他送行。马修一步步回头,一双双小手在窗口挥舞。我想人性主义的教育效果在这时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了。
先撇开行为主义和人性主义的好与坏不说吧,其实,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要立足于使学生能从生命的视角来寻找自己的真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教育所蕴含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面对怎样的孩子,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为孩子们着想。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还蕴藏了马修失败的人生经历:事业惨遭挫折,爱情遭遇不幸。校长嘲笑他是教育的失败者。在学生眼里,他头发早秃,五短身材,像个冬瓜。在世俗的眼里,他没有爱情、事业,没有功名、财富,无疑也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平淡的叙事后面,却隐藏着少见的人性深度。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或许更能体察被教师漠视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的力量。马修是伟大的。他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固然很好,但仅仅有渊博的知识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教师匠”,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生命感”。教师要从良知的视角去尚待生命,点化生命,激励孩子,让孩子懂得感激与美善。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永不言弃。困难肯定是会有的。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愿意,只要肯努力,只要真心付出,不论道路多么曲折,相信到最后总是会收获成功的。
总之,看完此片后,我深深地震撼了,彻彻底底地被马修的行为所感动。音乐的力量是伟大的,但爱的力量却是最伟大的。或许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做到马修的伟大与执着,但是绝对不能像片中校长的残暴与顽固!
第四篇:观《放牛班的春天》后感
观《放牛班的春天》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讲述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马修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说经历的一次教学生涯。进入这所学校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一进学校,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而后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在校长严重,孩子们是不守规矩、无可救药的,所以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也是残忍和冷酷的,但正因为孩子们的可怜无助,以至于让马修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管教像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的冲动。这些孩子们,在一位老师马修用不一般的爱心、信任、理解和真诚下改写了灰色的记忆,使他们脱胎换骨,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起到影响力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一位不负责任的老师,随时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负责有爱心的老师,往往通过细微的一句勉励的话或者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就注意让一个在别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前进的方向。马修,就是这样一位既负责、又有爱心的老师。他具备了教师所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点:耐心。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终有一天,学生们会蜕蛹成蝶,让老师们引以为豪。
马修,一个怀才不遇的作曲家,一个在世间不被重视的穷老师,在进入学校后成了孩子们的新班主任。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马修通过“音乐”这一新的“桥梁”和孩子们交流,触发孩子们心底那种渴望自由的那根心弦。他为孩子们普写的乐章,虽然不是什么名曲,但它同样可以震撼人心。曾经在我眼里那群让人厌恶、顽劣孩子,经过马修老师的精心调教之后,让我们感受到是别样的一幕,他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至少重燃起那些孩子们心中的希望:我们不是废物,我们心中有最宝贵的金矿,我们在神的眼中贵重无比。从他们的歌声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天籁之音,那是在爱的天空里呈现出最动人的乐章。
马修,他就像草原上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无微不至的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孩子们前进的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让孩子们从人们眼中的丑小鸭变成了团结在一起的白天鹅。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曾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马修在接受校长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要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也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小心灵人性的关怀。他是在用爱来感化这帮所谓“无法救药”的问题少年。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希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中国博大精深的五个字翻译后,一种隐喻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义。
这部法国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纯纯的感动,更有太多心灵上的触动。我们从孩子们的改变,踏上正途的那刻起,便对马修这位失意的音乐家感到了敬佩!他把改变学生看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让这些本来不可收拾的孩子改造成了一个个有爱好、有志气的人,让他们都为马修的付出而感动,直到最终,马修被辞退时,他们写下自己深深的祝福像叶子一样让风来传递祝福送到马修手中,他们在窗口挥舞自己的双手,与恩师做最后的道别。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校园,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此时,我深深的被感动了,顿时,我也明白: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乐观,多么灰暗,其实一些也只是伪装的,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体会别人对他们的仁慈与付出。
《放牛班的春天》,没有特别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特别叫人难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是一部从头至尾都让人保持微笑的教育片。看着孩子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某种“本真”的天性也瞧瞧被唤起。正因为有了这么一锅浓浓的、暖暖的心灵鸡汤,我们的心灵才得以升华。每看一次这部电影,相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第五篇:观《放牛班的春天》后感
观《放牛班的春天》后感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我第一次看,但是没想到看完之后让我好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却感动了我。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让我备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所有的成年人都需要回归的时刻。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浓的,温暖的心灵鸡汤。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