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03
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98亩,已形成一定规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食用菌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今后使我县食用菌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整体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使农民生活实现小康,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了提高我县
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壮大食用菌产业,把食用菌产业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把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继中药材、洋芋、畜牧产业之后的又一富县富民的支柱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___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一)___县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
自1999年以来,全县紧扣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县内适宜食用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把食用菌产业开发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培育旱作高效优势特色产业重要举措的部署,以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为契机,积极扶持培育食用菌生产龙头,发展建立以设施农业为目标的新技术生产基地,引导和带动农民扩大规模种植,逐步形成了相应的产业开发链条。全县食用菌产业已初具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年生产食用菌菌袋144万袋、菌种6万瓶。其中,生产白灵菇菌袋20万袋、菌种3万瓶。品种文章版权归xiexiebang.com作者所有!也由单一的以平菇为主的低档菇发展到白灵菇、鸡腿菇、双孢菇等十多个品种。全县城食用菌种植户己发展到300户,修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包括半地下室菌棚)115座,种植面积已达289亩,生产各类菌棒186万袋,生产各类鲜菇305吨,产值90万元,利润达30万元。
按照“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发展思路,扶持建成珍稀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二个,己全部起步运转。龙头企业均为民办民营,(其中:田宇生物占地面积100亩。投资1000多万元成立集生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生物企业。公司目前拥有固定资产2850万元,厂房占地面积700O㎡。己建成并投产的食用菌液态菌种无菌生产流水线为国内首创,两公司现年生产各类食用菌305吨,产值90多万元,利润30多万元)安排劳动力从业50人,与种植户签定购销合同264户、445亩。建成实验室500平方米,食用菌菌袋机械生产线1条,双拱组装式无立柱镀锌管日光温室50座。共引进和开发出白灵菇、双孢菇等10多个菌类。另外通过积极探索在种和等地建成反季节试验出菇基地1个。这些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建成运营,促进了产业的深层次延伸,为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示范推广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___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有适合食用菌生长的丰富资源和气候条件,符合___实际。全县地处甘肃中部,属温带半湿润和中温带半干旱区,气候冷凉,积温低,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适宜平菇、金针菇、双孢菇、白灵菇等各类食用菌的种植,为日光温室食用菌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高塄、种和、福星、马河等山区气温低,温差大,与南方大规模生产食用菌形成季节反差,反季节生产的潜力很大。
2、企业业主较多,龙头企业、农户技术力量骨干带动作用明显。多年来,通过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来___进行技术培训,经过反复的研究、试验,积累了一些种植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种植技术。有的业主从事食用菌种植己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示范带动基础。食用菌生产已由单一的平菇向双孢菇、金针菇、草菇、姬菇、白灵菇等多品种方向发展,生产技术已基本成熟,并与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兰州大学生物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食用菌种植技术提供了保证。
3、食用菌产业属无公害产业,也是一项扶贫开发支柱产业,已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
(三)___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是市场营销环节薄弱,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
当前我市食用菌开发仍处于以生产为主的初级状态,市场营销环节十分薄弱,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有机链尚未形成。全县70以上的产品只在本辖区销售,县内外、市内外、国内外市场营销渠道尚未打开,内外衔接不够紧密,普遍存在旺季供大于求、淡季求大于供的现象。加之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大部分菌品只能以初级鲜品销售为主。同时在生产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生产盲目性较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基地与种植户之间衔接不紧密,关系不稳固,基本处于分散生产经营状态,互相压价现象时有发生。龙头企业加工增值规模上不去,收购产品基本属于空白,订单生产能力差,数量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尚未形成食用菌开发的良好格局。
2、是资金投入力度不
够,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按目前生产白灵菇的普通温室(荫棚)计算,每座投资需要2万元,再加上菌袋流动费用,生产的一次性投入在5万元左右。在没有专项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多数农户难以解决投入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己经起步和形成的龙头企业筹资渠道不畅和自筹资金缺乏,银行信贷承贷能力低,造
成资金严重不足,无力投资销售和加工升值等环节,使食用菌的深层次开发进展缓慢,影响到该产业上规模、树品牌、占市场。
3、是食用菌产业区域布局还不尽合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
产业布局及产品结构在一些地方还不尽合理,适宜当地发展的品种没有推开,个别企业只注重发展高档菇,而忽视了收入比较稳定的中低档菇的开发。同时,食用菌开发的专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指导人员极度匮乏,还没有积累和总结出切合生产实际的规范性技术标准,缺乏技术指导,加上生产者经验不足,坏袋、烂菇现象比较严重,产品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4、是生产企业的市场介入度低
近年来,政府在食用菌产业扶持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搞了一些基地。但由于管理松散,任其发展,从而形成各自为阵、生产销售两张皮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壮大食用菌产业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继续改善食用菌生产条件、稳定提高食用菌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应产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食用菌产品品种和质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
壮大食用菌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渐进过程,必须按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壮大食用菌产业应坚持的原则是: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立足市场,既要适应食用菌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市场需求趋势,满足社会对食用菌产品的数量以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二)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要因地制宜,发挥我县资源、区位、交通、劳力、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优势品种,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食用菌主导产品。
(三)坚持提高食用菌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食用菌生产的基本条件和提高食用菌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林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要坚持科技进步,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先进实用型技术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应用,走资源高效率利用和深度开发农业再生资源的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比重,提高食用菌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用科技的强大动力把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上新台阶。
(五)坚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要正确处理政府行政引导和发挥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关系,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和发布信息等手段,适时进行客观调整,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六)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切实尊重、依法保护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壮大食用菌产业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各镇党委和政府要加强信息引导和示范指导,严禁行政干预、强迫命令和搞“一刀切”。
三、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思路: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精神,按照“扶龙头、搞加工、建工地、联农户、促销售、抓效益”的基本思路,以高中低档菇合理布局发展、反季节生产为突破口,加大整村规模推进力度,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一是要通过组建产业协会、农民协会,切实提高农民和业主的组织化生产经营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高科技含量,优化菌品结构,提高菌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要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食用菌产业开发的档次和水平;四是要大力开拓市场,打造名牌产品,发展具有区域特点优势的无公害绿色产品,逐步向外向型产业过渡。要坚持与生态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为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全市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通过实施食用菌产业“十强百村万户”工程,到2010年,实现年鲜菇生产量达到1200吨,实现产值1200万元。
——创建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在巩昌镇蹇农门村建立占地100亩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科技化,把食用菌科技园建成引进、开发食用菌高产、稳产新技术基地;研究、开发适宜我县土壤、气候条件的食用菌品种基地;引进、试验、示范市场行情好的新品种和珍稀品种基地;培育、生产母种基地;进行周年化生产试验基地;大专院校学生实践、实验基地。
——努力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使食用菌加工向深、精、细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扶持建成1-2家食用菌龙头企业。
——建立完善的食用菌推广示范经营服务体系。推广适用技术,健全农村服务网络,形成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和销售经纪人队伍。
——建立多元化社会化投融资体系。以项目经费为引导,企业、农户投入为主体,银行融资为支持的多渠道经费投入体系,特别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经济,农业,财政,林业,环保,科技等部门要加大有关食用菌项目申报力度,力争有几个超千万的项目落户我县。
2003年,在巩固提高现有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促进达产达标的基础上,组建食用菌产业行业协会,合理调整菌种结构,适地布局高、中、低档菌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行订单生产,开拓区内外销售市场。依托2户龙头企业,建立3个示范基地,食用菌种植户达到300户,300亩,年投放菌袋300万袋,年产鲜菇60吨,实现产值600万元。
2004年,在继续抓好菌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同时,加快食用菌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步伐。依托2户龙头企业,建立3个示范点(文峰三十铺、巩昌蹇家门、南安五一),食用菌种植户达到400户,400亩,投放菌袋400万袋,年产鲜菇70吨,实现产值700万元。
2005年,依托龙头企业和食用菌产业协会,组建___菌业集团公司。建立和完善示范点3个,食用菌种植户达到500户、500亩,投放菌袋500万袋,年产鲜菇80吨,实现产值800万元。
2006年——2010年,主要是规范集团公司运作机制,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良好格局;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十强百村万户”的整体目标。龙头企业4个,年菌袋生产能力达到800万袋,示范村累计达到8个(文峰三十铺、安家门、巩昌红星、西街、东关;南安五
一、河那坡、园艺),种植专业户累计达到1000户,年鲜菇生产量达到1200万吨,实现产值1500万元。
根据引洮工程在我县北部山区过境的优势,2008年在我县北山(云田、通安、马河)三乡镇建立100亩食用生产基地,通过配套节水措施,发展100亩的平菇生产基地。
三、产业布局
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把重点应放在市场占有率高、农民易接受、成本低的食用菌产业开发上,以中低档菇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真正起到示范辐射带动效应。高档菇要打好时间差,抓好反季节生产。要以白灵菇、双孢菇、香菇等菇类为重点发展品种,同时进行茶树菇、木耳等各类品种的推广。我县重点发展杏孢菇、双孢菇、姬菇、金针菇、鸡腿菇、茶树菇;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在生产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加速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四、重点项目。
为了解决食用菌产业中存在的菌种供需矛盾和鲜品存储、加工薄弱,销售渠道不畅,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完善食用菌产业链条,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步伐,按照“超前规划、立足实际、分步实施”的原则,着重抓好以下重点项目建设:
(一)食用菌冻干保鲜生产线建设
在巩昌依托威远生物和田宇生物食用菌龙头企业和红星食用菌产业协会,新上食用菌产品的分等定级、保鲜、加工于一体的冻干保鲜生产线,建设各类生产用房屋500平方米,并配置相应的生产及辅助设备,计划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加工储藏食用菌100吨,生产期内正常年实现利税40万元。
(二)食用菌恒温库配套建设
在园艺蔬菜批发市场用3年时间建成一处食用菌蔬菜恒温库,投资100万元,建成面积1000平方米,储藏能力在500吨以上的食用菌恒温库1座,生产期内正常年实现利税10万
(三)食用菌产业服务站建设
在县农技中心成立食用菌产业服务站,重点是开发引进适应本市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研究和探索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加以推广应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安排生产品种,通过生产示范、技术培训、推广应用等措施带动全区发展。
(四)食用菌罐头生产线建设
在威远生物有限公司用2年时间,投资500万元,建设面积5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在2000吨以上的食用菌罐头生产线1条,生产期内正常年实现利税50万元。
(五)反季节性生产示范建设上下大功夫
在各建立反季节性生产示范点(种和、马河),投资100万元,建成示范温室100座、面积36000平方米,年产各类鲜菇260吨,年实现效益30万元。
(六)液体食用菌新技术生产线建设
在田宇生物有限公司用3年时间,投资880万元,建成年菌袋生产能力1000万袋的液体食用菌新技术生产线1条,年实现利税100万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规划的全面实施后,到2010午,种植专业户累计达到1000户,年产鲜菇达到1200吨,实现产值1200万元,种植户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200元。
(二)社会效益
规划的全面实施,将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使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增强生态建设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长期稳定。
(三)生态效益
规划的实施,不增加新的有害物质。食用菌生产虽有药剂的参入,但只是为消毒灭菌,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环境条件,不会残留,也不会带入环境中,属绿色食品生产。生产中消耗的主要原料是作物秸杆、棉籽壳、少量的木屑等,可减少燃烧量,减少烟量排放。同时食用菌生产后的菌袋为优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净化了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七、保证措施
(一)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开发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食用菌产业开发作为加快当地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要把食用菌产业开发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纳入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严格兑现奖罚。全县上下要大力弘扬“领导苦抓、群众苦千、干部苦帮”的“三苦”精神,继续发扬“群策群力、改革创新、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改进领导方法,为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增收办实事、办好事。要稳定和加强各级食用菌产业开发工作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强对食用菌产业开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能力。
(二)建设食用菌产业开发支持体系
政策支持。认真落实中央、省上有关产业政策,立足全县实际,制定和完善更加有利于搞好食用菌产业开发的优惠政策。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的重点开发产业,在每年的产业发展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和信贷支农资金中专门拿出了部分加以扶持。对龙头企业发展要优先提供资金、场地,并按政策规定减免有关税费。要从扶贫、计划、财政等多渠道争取食用菌产业项目资金,保证企业正常生产。
资金支持。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资金投向、使用范围;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资金支持真正成为启动食用菌产业良性发展的内力。各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修建食用菌温室补贴,菌种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和新建项目配套等重点项目建设。扶贫贴息贷款主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特别是着力解决精深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的资金不足困难。专项资金要按食用菌产业开发需求,重点统筹,专款专用。要继续加大食用菌产业帮扶力度,在条件具备的村,重点协调解决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参与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技术支持。产业服务站在技术管理方面,要根据国家有关工程技术规程,制定项目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细则,制定培训计划和咨询服务计划,每年冬春以食用菌种植户为重点,通过技术讲座、发放技术书籍、举办展览、现场观摩操作等形式,使种植户户均有1名发展产业的技术能手。要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承包参与食用菌产业开发。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每年邀请专家、教授搞培训,使食用菌科技人员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
销售支持。一是在引导和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开拓销售市场、扩大产品流通量的同时,重点做好各种中低档菇菌种的研究培育,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为菇农搞好菌产品的订单服务,逐步形成食用菌培育、技术培训、科技推广、种植、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二是建立一支稳定的营销队伍,在周边地区及南方大都市建立直销窗口,全力拓展国内及国际市场。
(三)积极探索和研究组建食用菌开发协会,大力提高食用菌产业开发水平。组建食用菌产业开发行业协会,以建基地、促销售、联农户、创品牌为目标,统筹指导县内企业、基地和专业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开展技术咨询、推广和服务,协调进行合作经营,开展技术交流和协作;协助业主筛选、论证开发项目,帮助争取和筹集资金,组织业主开辟区内外流通渠道,建立信息和销售网络。要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集中农村食用菌生产大户、经纪人、技术骨干,按照“自愿、自主”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根据食用菌开发示范村建设进度,组建农村食用菌生产专业协会,2005年全县农村食用菌专业协会发展到4个。同时要加强与全国食用菌协会的联系,建立___食用菌互联网网页,定期发布供求信息,做好新菌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加大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一是要加快建设食用菌品种引进、试验、整村推进、加温带反季节菇生产示范点,充分发挥好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要按照“扩大基地、联合经营、改造设施、提高品质、带动农户”的思路,依托“田宇”、“威远”等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在完善配套现有实验、灭菌、冷藏、包装等设施装备的同时,扩大双孢菇、杏孢菇、姬菇等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三是要采取技术人员与基地签定技术承包合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办法,抓好基地,再由其辐射带动农户。四是要支持引导帮扶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参与开发珍稀食用菌品种,培植食用菌专业乡村和专业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商品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功
(五)积极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 协会 基地 农户”的发展路子。要大力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强强联合,组建___菌业集团公司。到2010年,建成1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市场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要积极抓好各类市场建设,发展2个专业市场。积极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区位特色等优势,从重点解决产品品质入手,创建___食用菌名牌产品。要尽快生产一批新特菌品投放市场。同时,要大力发展食用菌产品的分等定级、包装、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和半成品加工,新上脱水冻干保鲜生产线,发展精深加工,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把初级农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附加值高的终极产品。并使产品尽快转化为高档商品或绿色食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第二篇: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安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食用菌是安康的一项传统特色产业,具有高效、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绿色环保的特点,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食用菌产业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按照做特、做精、做高、做强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背景
(一)国家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定位高。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农业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食用菌协会,于2006年12月专门成立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先后深入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广东等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调研,于2007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课题调研新闻发布会暨产业发展高层论谈,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评价为“小产品、大产业”一颗产业新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省农业厅于2011年6月21日在汉中略阳召开了全省食用菌现场会,在全省实施《百村万棚食用菌工程》,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力争在2015年,实现全省(重点是陕南)食用菌总产量1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二)经济效益好。
据调查,种植香菇,每亩1万袋,一年春秋两季,每袋毛收入10元,减去每袋的原料、菌种和人工费约3.0-3.5元,纯收入6.5-7.0元,每亩可收6.5万-7.0万元;地栽木耳,每亩栽种1-1.2万袋,每袋两季可收入干木耳0.15公斤,每公斤价60元,每袋毛收入9元,每亩可收入10.8万元,减去各种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6-7.8万元。如开发夏菇生产,一年出菇三料,一亩地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种植猪芩,每平方米一窝,每窝三年产量8斤,每斤市场场价80元,每窝产值640元,按每亩栽种400窝计算,三年可收25.6万元,平均每年亩产值8.53万元,因此,发展食用菌是目前整个农业效益最好的项目。而且种植食用菌不需要好田好地,坡地、沟坎、林下均可栽种,不与粮油争地,农民积极性高。
(三)食药兼用,营养保健。
食用菌是蔬菜里的重要种类,而且是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极高的食品,有些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等,富含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游离氨基酸、海藻糖、甘露醇糖等养分,其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和降低胆固醇等作用,如猴头菌、灵芝多糖在保健品、药品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医学研究证明,猴头菌、灵芝具有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细胞衰老、抗癌、改善血脂、血糖等功效,灵芝还有美容养颜的功能。因此,在我省陕南县区,要把食用菌作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增加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
(四)市场需求量大。
1990-2008年,世界食用菌年产量(鲜菇)由125万吨增加到1928万吨,增长15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鲜菇)则由5万吨增加到1350万吨,增长270倍,由世界食用菌产量的4%上升到70%,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超级大国。2005年以来,全世界食用菌贸易额稳定在20亿美元,我国出口贸易额约8亿美元,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40%。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食用菌还是一方“净土”,因此社会传流,吃四条腿(动物),不如吃两条腿(禽),吃两条腿不如吃一条腿(食用菌)的说法不断被人们所接纳。食用菌即是素菜又是晕菜,即可食用,又可药用,即有营养,又能保健,市场需求很大。目前我市食用菌人均占有量不足6公斤,按需要量相差甚远。
二、产业发展现状
食用菌产业是个短、平、快项目,具有投入小、产出高,不与农业争地、不与农林争时等独特优势。因而,食用菌产业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增收的首选项目,其发展势头强劲、可续发展潜力巨大。
(一)产业初具规模。
目前我市食用菌生产以代料栽培为主,主要产品为香菇、黑木耳、平菇三大类,近几年引进开发了一批珍稀名优食用菌(如:秦巴硒菇、白灵菇、杏鲍菇、双鲍菇、鸡腿菇、姬菇等);药用菌主导产品为猪苓、天麻二大类,野生食用菌我市资源较丰富,每年外地客商来安康收购的品种仅牛肝菌、鸡油菌、红菇就达数百吨。到2010年底人工栽培的种类已发展到20余个。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食用菌生产14580万袋,总产干鲜混合总产量19219.5吨,总产值8.69亿元,菇农纯收入5.93亿元。其中:香菇6500万袋,干品总产量11000吨,产值6.6亿元,黑木耳2880万袋,干品总产量2872.5吨,产值1.72亿元,磨菇5200万袋,鲜品总产量5347吨,产值3743万元。全市现有三级菌种厂家6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龙头企业5个,其中宁陕2个、石泉1个、紫阳一个、汉滨区一个。
(二)区域布局合理。
(1)月河川道区:区域内食用菌发展较快,部分已形成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占全市40%左右,产品以鲜销为主,代料栽培,以香菇、平菇为主,重点分布在汉滨区恒口、大同、五里、关庙、城郊和汉阴月河、平梁、石泉池河等乡镇。(2)浅丘和低山区:主要分布在汉阴汉阳、双坪、上
七、漩窝,紫阳汉城、双安、焕古、城关,汉滨区吉河、瀛湖、茨沟、县河、迎丰、旬阳棕溪、小河、城关,平利魏汝、老县、三阳等乡镇。发展规模占全市20%左右,主要品种为黑木耳、秦巴硒菇,其次为平菇和香菇。秦巴硒菇重点分布在紫阳和汉阴漩窝镇,产品以干销为主。
(3)中高山区:包括宁陕大部分乡镇和石泉、汉滨、平利、镇坪、岚皋的部分乡镇,以宁陕发展规模最大,其次为石泉迎丰、两河、兴坪、饶丰和汉滨区沈坝、大河、叶坪及平利、镇坪少数乡镇。该区域总量占全市40%以上,主导品种为香菇,黑木耳次之,另有少量珍稀食用菌如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栽培。药用菌主要为猪苓、天麻,重点在宁陕,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猪芩之乡的美誉。
(三)产品供销两旺。
近年来,食用菌市场不断拓宽,价格一路攀升(每公斤60元以上),宁陕、石泉县从90年代起,就具西北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地之美誉,因此,福建古田、浙江庆元等地客商,纷纷来安康驻扎收购食用菌产品、同时地带动了我市一支食用菌营销队伍,特别是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凡来安康旅游者大都带回我市的香菇、木耳和天麻等土特产品,为该产品的销售和宣传起到积极作用。
(四)管理不断规范。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食用菌生产已建立起了以控制菌种、菌材两个阀门为主的管理机制,户均生产控制在6000袋以内,由食用菌办公室制定生产计划,乡(镇)、村按资源状况分配到生产农户,林业部门按户办理菌材指标,再按菌种生产单位与生产农户签定的《袋料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合同》,分配菌种、菌材生产计划,使其规范化生产,基本形成了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格局。
(五)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目前在全市注册的有“紫阳秦巴硒菇有限公司”、“安康市运坤菌业有限公司”、“宁陕县松夏菌业有限公司”、“宁陕县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每个公司投资均在200-500万元以上,并注册了“松夏”、“天华山”、“秦巴硒菇”等食用菌品牌,形成了从制种到接菌、管护、生产、销售服务的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效益的提高。
(六)菌种供应有序。
我市有三级种菌种厂60多家,年生产菌种在100万袋左右,主要生产香菇、黑木耳、密环菌,其品种有河南省泌阳、浙江省龙泉、庆元、福建省古田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的241–
1、241–
2、241–3号
(七)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人民群众的参与下,食用菌产业呈现出市场引领农户、农户自发生产、自主销售的格局,形成了“龙头企业(公司)+技术服务+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已成立食用菌专业协会20个,会员3000余人,为广大菇农提供了较好的生产、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
(八)销售网络健全。
在正确引导农户实施产业发展的同时,为规范食用菌产业销售市场,有效增加菇农收入,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通过外引内联,积极与市场对接,大力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经多方努力,紫阳秦巴硒菇公司在北京建立了销售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宁陕秦南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西安设立了销售窗口,在胡家庙和朱雀等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销售网络,进一步解除了菇农的后顾之忧,有效增加了菇农收入,促进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九)开展了地理保护建设。
200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核准了“宁陕香菇”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紫阳秦巴硒菇通过了有机食品认定和认证,宁陕猪芩标准综合体2010年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为陕西省地方标准,为打造安康地方品牌奠定了基础。
(十)富硒菇开发初见成效。
从各县送样的食用菌产品含硒量检测结果看,宁陕出产的野生牛肝菌干品含硒量达8.38ppm,出产的香菇3个点送样检测,含硒量分别达到0.25ppm、0.65ppm、0.45ppm,紫阳出产的秦巴硒菇含硒含硒量达到1.99ppm,石泉出产的桑枝食用菌(香菇)含硒量达到0.59ppm。目前,宁陕、紫阳、石泉已完成香菇富硒含量的检测工作,并顺利通过QS认证,为“安康富硒菇”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
我市除宁陕、石泉外,其它各县区将食用菌还未真正纳入当地农业发展中的重点产业,全市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与国内其它地区比较,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
(二)体制不顺,归属不明确,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历史上我市食用菌生产虽有市、县政府组织协调管理机构,但随机构改革,食用菌生产先后由多个部门管理过,地改市后,安康市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由市农发办移交给市林特局,县级有的在农办、农业局、林特局、科技局、供销社等部门,因许多业务不对口,又无具体人员抓,基本未开展工作。
(三)资金投入不足。
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市场和效益的驱动下,激发了许多企业和农民对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产业发展基本条件现在已经具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缺乏资金投入,农民生产发展、基地建设、组建龙头企业、科研与示范推广、创立品种等都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致使全市食用菌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始终不能进入到规模化、产业化运营的良性发展轨道,产业优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菌种管理不严格,市场不规范,品牌效应不显著。我市目前对食用菌菌种尚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只有部分县区农业局将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经营纳入了管理范畴,但发证后缺少监督检查,菌种生产“小、杂、乱”的现象较为严重,菌种市场竞争无序,菌种质量难以保证。我市现有几家食用菌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不高,富硒、绿色品牌不响亮,没有做到优质优价,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
(一)地域优越、交通方便。
安康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巴山北坡,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差异大,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各类食用菌生长,野生和人工栽培的种类繁多,且品质优,为生产优质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我市境内有三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涵盖全市,直通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重庆、成都和西安大都市,机场正在扩建,水路直达武汉、上海,交通十分便利。
(二)栽培原料丰富,蕴藏量大。
我市具有丰富的作物秸杆、桑果树枝、森林间伐材料等农林废弃物,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据初步估算,我市每年有作物秸杆90万吨,桑枝、果树枝、森林间伐树枝等约60万吨,按30%资源利用率和80%生物转化率计,可生产食用菌鲜品50万吨,若在品种结构上进一步优化,突出珍稀名优食用菌品种,按富硒食品质量标准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产品精、深加工后,以富硒品牌销售,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以上。结合我市养殖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发展以粪、草为原料的草腐型食用菌,不但可获得高附加值食用菌产品,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还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基础条件好。
我市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当地农民就有段木栽培银耳、黑木耳的习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革,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多品种规模性袋料栽培,形成了安康的一项区域特色产业,许多农户靠发展食用菌脱了贫,步入了小康,食用菌成为农户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农民对发展食用菌有较高的积极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生产经验。
(四)技术力量雄厚。
全市现有较为规范的菌种厂家60多个,受省农业厅培训发证的菌种生产技术员、检验员30多人,有一批食用菌专业协会和民办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主产县有一批示范大户和农民技术员,其中部分人员持有食用菌技术等级证书。农业部2006年重新颁布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对规范我市菌种生产经营已有法可依,对促进我市食用菌生产持续稳健发展,从菌种这个源头上对菌种质量的要求有了法律保障。市农科所设有食用菌开发研究中心,配备中高级研究人员6人,多年来专业从事食用菌研究与开发,获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奖,培训了一大批农村技术骨干。这些基础的奠定,为推进我市富硒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可发挥一定的技术支撑作用。
(五)野生菌种资源丰富。
由于安康地处秦巴山区,气候和地理环境独特,生物物种繁多,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安康地区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初步调查,我市大型真菌已发现的达170多种,目前只有少数种类开发利用外,还有大量的野生资源丞待开发,其中如茭白、桑黄、虫草菌、牛肝菌、羊肚菌、松乳菇、鸡油菌、灰树花、珊瑚菌、正红菇等种类属于珍稀名贵食、药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经济价值,为我市富硒高档食用菌开发,提供了天然宝库。
(六)劳动力资源充足。
近年来,由于南方食用菌主产区的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全国食用菌生产大有南菇北移之势,而我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仍有剩余,可从事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较充足。
七、产业区域布局
(一)月河川道区。
利用作物秸杆与牲畜类肥及沼肥配制成培养料,经发酵后栽培双孢菇、鸡腿菇,重点在汉滨区、汉阴、石泉水稻产区的乡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面积5000亩。
利用桑枝、果树和其它阔叶树枝丫、木材加工厂下脚料等袋料栽培香菇、平菇、黑木耳及珍稀食用菌,重点培育专业村和专业大户的带动能力,形成生产基地,年生产规模6000万袋。
筹资建设10个年加工营销能力万吨以上的食用菌专业化加工厂,建设产品和原材料交易集散地一处,建设食用菌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示范厂或示范园区。
(二)中高山区。
利用阔叶树废弃枝丫和桑枝,袋料栽培黑木耳、香菇及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等珍稀食用菌,以香菇、黑木耳为主。重点在宁陕县和石泉迎丰、两河、兴坪、铙丰一带,镇坪、岚皋、平利部分乡镇,汉滨区大河、叶坪、沈坝、双溪一带,发展袋料栽培5000万袋。发展药用菌(猪苓、天麻)300万平方米。扶持壮大宁陕现有二个龙头企业,增强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在宁陕和石泉再发展二个公司十农户式龙头企业。
(三)浅丘和低山区。
发展袋料栽培,紫阳汉城、双安、焕古和汉阴漩窝一带,重点发展秦巴硒菇,年规模40万平方米(600亩);汉阴县汉江以南的乡镇和汉滨区瀛湖、吉河、县河、平利三阳、魏汝、老县等乡镇,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袋料栽培4000万袋。继续扶持壮大紫阳秦巴硒菇、安康运坤菌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自主品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发展壮大汉滨区黑木耳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开拓江、浙、鄂、粤市场,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
八、工作重点
(一)优化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在今后食用菌发展上,以菇类为主,木耳类次之,药菌类补充。菇类以代料香菇、金针菇、平菇、双孢菇、草菇为主,辅之以珍稀菇;木耳类以地栽黑木耳为主,辅之以白银耳栽培;药菌以宁陕猪芩为主、天麻、灵芝为辅。在产品销售上以鲜菇为主,干鲜搭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二)建立菌种繁殖体系,确保菌种质量和有效供给。按照4个1的要求,即成立一个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一个一级菌种场,10个二级菌种场,100个三级菌种场,确保菌种就近供应,有效供应。
(三)推行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设2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其中月河川道区10个,低山区4个,中高山区6个。开展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完善和建立种源储备及市县乡供种、技术推广、培训体系。
(四)加强菌种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落实《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为载体,加大菌种管理执法力度,整顿菌种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菌种,无证生产经营,乱引滥繁等违法行为,净化菌种市场,维护菇农的合法权益,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五)延长产业链条,建立香菇市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针,发挥我市的生态、区位、交通优势,石泉、宁陕两个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为安康食用菌搭建销售平台。
(六)实行品牌化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树立品牌就是特色、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要高起点、高标准,全力打造“秦巴硒菇”、“宁陕富硒菇”,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好富硒区的普查和开发工作,企业精心策划“安康富硒菇”的质量认证,包装和促销工作,打好“富硒牌”。
安康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是人民日常生活消费必需品,它不仅是市长负责制“菜篮子”工程,也是农村经济增长点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强蔬菜产业建设既是丰富市民“菜篮子”,稳定市场菜价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1蔬菜生产现状 1.1种植面积扩大
截止2010年,全市蔬菜总产95.89万吨。商品蔬菜面积11.27万亩,专业菜田5.9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80.03万亩,商品菜种植15.43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15.58%,出售蔬菜30.18万吨,商品率31.47%,蔬菜总产值143835万元。
1.2设施蔬菜发展较快
全市已建成大、中、小棚88140栋,面积36650亩,对“春提早”和“秋延迟”蔬菜市场供给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日光温室120栋,面积133亩;轻质拱棚7188栋,面积21558亩,竹骨架棚64000栋,面积14961亩。利用中高山区立体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反季节蔬菜基地15086亩。
1.3蔬菜品种以大路菜为主
2010年全市蔬菜种植总面积80.03万亩,总产量95.89万吨。其中叶菜类占13%,瓜菜类占6.1%,根茎类事57.2%,茄果类占8.7%,菜豆类占6.4%,水生蔬菜占3.2%,其他蔬菜占14%。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菜、萝卜、茄子、辣椒、四季豆、黄瓜、豇豆、甘蓝、莲菜、番茄、芹菜和胡萝卜等13余个品种。而辣椒、韭黄、黄瓜、莲菜、番茄、菜花、芹菜等精细菜品种18.56余万亩,总产27.84万吨,仅占全市蔬菜总面积、总产量的29.03%和23.19%。
1.4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加快
到2010年全市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6万亩,其中汉滨区建民、汉阴涧池、宁陕旬阳坝等19个乡镇,通过国家认证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万亩,辣椒、黄瓜、马铃薯等18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5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初见成效
彩色甜椒、彩色马铃薯、樱桃番茄、水果黄瓜、木耳菜、佛手瓜等下批新品种引种成功;无土栽培技术、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和“三沼”综合利用试验见效;无滴膜、遮阳网、频振杀虫灯、黄板纸诱杀等技术被菜农广泛应用。
2存在主要问题 2.1重视不够近年来,由于政策不配套,机构不健全,城郊菜地逐年被征占,菜农陆续转产,蔬菜生产仅靠群众自发盲目进行,蔬菜供求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全市除汉滨区设有蔬菜技术中心外,其他各县没有设立专门的蔬菜技术推广机构,既是设有专人负责,也是挂靠在农技站,既无人员编制,又无项目经费和工作经费,指导蔬菜生产的人员不足,普遍缺乏务菜专业技术,农民务菜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
2.2专业菜田少
由于城镇建设严重挤占城郊传统菜地,只占不补,只征不建,专业菜田面积锐减。近年来,安康城区周围菜地被征地占了3000多亩,仅新城办东西两坝近年专业菜田面积就减少了2700余亩。依照省政府规定的人均占有菜地面积不少于0.05亩计,我市常住290余万人口,需要标准化专业菜田14.5万亩,2010年全市专业菜田仅有5.97万亩,直接导致城镇蔬菜供给严重不足,影响蔬菜产业发展。
2.3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中、省未给安康下达“菜篮子”建设扶持项目;全市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一直未征收;市、县区发展蔬菜产业处在初级阶段,没有项目支撑,缺乏资金投入;市、县区蔬菜技术推广单位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等,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专业菜田开发建设。
2.4基础设施落后
我市蔬菜产业建设缺乏整体发展规划,蔬菜基础布局不甚合理,标准化专业菜田少,基础设施差,水、电、路、井等不配套,抗灾能力弱,整体生产水平低。
2.5产业化水平低 设施大棚菜、“反季节”菜和无公害蔬菜起步迟、起点低、发展慢;钢管骨架大棚和水泥骨架大棚少,竹骨架中小棚多,结构简陋,生产水平低,抗风、抗雪和承载力小,抗灾能力差;生产大路菜多,特色菜、精细菜少,自食的多,商品菜少;加工、保鲜跟不上,难以实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蔬菜的种植、包装、运销、储藏、加工,没有形成产、加、销为一体产业体系。
2.6标准化建设滞后
本市没有蔬菜生产、加工、贮藏、包装地方标准,种植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产品加工处于空白,上市产品无分级和标准包装,包装、运销、储藏、加工没有规范规格和标识,未使用无公害产品贴标上市,全市没有菜篮子产品监督检测管理机构和设施,无法展开蔬菜检验、监测和市场准入工作。
2.7流通渠道不畅
城区的农产品交易处于有市没场和有场没市并存状态,缺乏科学布局,规模小、点分散、交易设施简陋,没有形成批发、零售分布合理,层次分明的梯级交易体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渠道不畅,菜价浮高浮低,严重影响菜农务菜积极性。
3安康发展蔬菜产业前景分析 3.1发展优势强
(1)气候条件优越。安康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适中,无霜期长。年均温13.9-15.7℃,≥10℃的年积温为4643.7-4951.4℃。年日照时数为1581.7-1870.9小时。年太阳辐射在103.4-109.3千卡/平方厘米,光全热辐射为51-5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270天左右,积雪4天左右。年降水量779.6-1101.4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77%。月河川道及浅丘蔬菜生产区平均气温15.7℃,≥10℃有效积温4980℃,分别比西安和汉中多660℃和483℃;无霜期253天,比西安、汉中多46天和15天,年降雨量800mm左右,年日照1800多小时,这种优越的气候资源,有利于南北多种蔬菜种植,是发展蔬菜产业的天然禀赋。
(2)区位优势明显。我市南抵重庆,东接襄沔,西连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自古就是陕南重镇,也是川、陕、鄂、渝毗邻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有襄渝、阳安和西康三条铁路枢纽;飞机可直达西安、武汉、重庆、成都;
316、210国道过境全市6县区,西康、十天、川陕高速公路于安康交汇,全市已形成三纵六横、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乡、村公路全面得到水泥硬化,便利的交通,为蔬菜快捷运输提供了保障。
(3)生态环境良好。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3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6%。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354天,广大农村空气质量更佳。汉江安康段及其主要支流8个监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工业布点少,水土污染程度低,森林覆盖率达55.4%,生产无公害蔬菜,尤其生产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自然环境条件独厚。
(4)菜农务菜技术水平较高。特别是安康城区东、西两坝菜农,务菜历史悠久,生产实验丰富,探索和积累了一整套轮作倒茬技术,并及时吸纳全国先进的种菜技术,黄瓜、番茄、辣椒等精细蔬菜一季亩产均达到万斤以上,产值万元以上,汉阴蒲溪的芹菜,石泉城关的莲藕,汉滨区张滩王湾的韭黄、苦瓜、豇豆等,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质量优,且远销外地,为当地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富硒蔬菜、高山菜、野生菜地方品牌,具有潜在的开发发展优势。3.2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对蔬菜的需求量日趋增加,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发展蔬菜市场前景广阔。
(1)市内需量大。安康未来按中等城市发展,城市面积1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达到100万人,若按此计算,年需求量在36 万吨,广大农村逢年过节,尤其月河川道农民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城镇化,购菜生活,因此内销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蔬菜产业既可有效满足本市菜市需求,又能提升本市蔬菜档次,还能平抑淡季菜价。
(2)外销优势强。本市生产的蔬菜,具有绿色、无公害、优质和“反季节”特点,倍受西安、十堰等地市场青睐,开发外部市场潜力大,前景广阔。尤其安康川道生产的地膜马铃薯上市期间,正处关中淡季,菜用品质高于甘肃、陕北等地,深受本市和关中市民喜爱。
(3)农民增收快。蔬菜产业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高,蔬菜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在同等条件下种植一亩蔬菜可收入3500-12000元,最高可达2万元以上,是种植其它作物的5-10倍,农民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就充分说明种菜效益十分显著。
4发展思路与目标 4.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城市蔬菜周年均衡供给为基本方向,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基础,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专业菜田、设施栽培、高山基地、销售网络和检测设施等建设内容,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规范化水平,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商品总量,提高蔬菜质量,逐步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市场多元化、经营产业化,努力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4.2目标任务
从现在开始,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城镇蔬菜周年均衡供给,价格适宜,自给有余,适量外销的总体目标。争取到2015年:
(1)新开发建设保城市供应的专业菜田10万亩,使专业菜田总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蔬菜60万吨,发展设施蔬菜10万亩,露地菜60万亩,年产蔬菜总量100万吨。
(2)组建完善1个市级检测中心,10个县区级检测中心和若干个农贸市场检测站、基地检测点,完善四级蔬菜有毒有害检测体系。
(3)在安康中心城市,建设占地100亩以上,装备先进、服务功能齐全的蔬菜批发交易中心1处和若干布局合理的蔬菜交易市场;各县城建设功能齐全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主要产菜集镇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和网点。
5保障措施
“菜篮子”建设既是各级党委政策社会责任,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国家实行市长负责制。各级各部门要齐心协力,按照现代农业理念指导生产、加工、销售,坚持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加强蔬菜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推进产业化发展,保障蔬菜稳定供给,平衡供应。
5.1技术保障
(1)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一要推广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以钢管、水泥和新型复合材料骨架大棚为重点,积极示范双膜种植和无土栽培技术,不断提升栽培技术水平。二要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选用抗病虫品种,清洁菜园,种子消毒,轮作倒茬,灯光诱杀等综合技术,预防病虫害发生,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控制农药残留,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2)狠抓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要按照市场要求,着眼长远,面向当前,积极引进适合我市种植的名、特、优、稀新菜种,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加快蔬菜品种更新换代。要办好优质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园,引导农民应用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积极探索工厂集中育苗,为农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
(3)推广平衡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施农家肥、沼液肥,推广生物肥,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实行平衡施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菜田污染。
(4)加强技术培训。按照实用、有效、及时的原则,认真做好菜农技术培训,按每亩配备一名技术员,每户至少一人经过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5)开展质量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加强蔬菜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特别是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实行产地和产品双重认证,规范标识,贴标上市,检后上市,确保上市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
(6)开拓无公害销售市场,搞好蔬菜绿色品牌的申报认证,打造安康绿色蔬菜、富硒菜、高山菜有机蔬菜品牌,扩大外销。
5.2政策保障
(1)扶持专业菜田建设。要把原有菜田设施完善、新菜田开发、一村一品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有利产业发展,有利农民增收的原则,建立流转顺畅、公平、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协调土地向种菜产业大户合理流转,扩大种植规模,增加规模效益。(2)健全菜地占用补偿机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关于占用菜地一亩开垦1.5亩或占一亩交纳5000元新菜地开发基金的规定。按照财政部《关于发布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的通知》(财综[2004]6号)和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发布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的通知》(陕财办综[2004]13号)有关规定,恢复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反哺于专业菜田建设。“基金”由市县财政征收,帐户单列,专款专用。
(3)加大资金投入。要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业主和农民自筹为主、信贷支撑、社会参与和引进外部资金为主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开放式的资金投入机制。要将各级政府蔬菜产业建设奖补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加大项目支撑的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捆绑、配套使用、各尽其力”的原则,全力服务蔬菜产业建设。
(4)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国土、城建、工商、交通、计划、财政、税务、农业等部门,要通力配合,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全力支持蔬菜营销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扶持组建营销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城乡居民多种形式参与蔬菜营销活动,促进产业发展。
5.3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市县区要成立蔬菜产业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责任组长,计划局、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水利局、建设局、国土局、信用联社为成员单位,负责解决蔬菜产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下设蔬菜产业建设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事务,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各有关乡镇办事处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搞好本辖区的产业建设工作。
(2)健全机构。市县区政府以及人事和财政部门要根据蔬菜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机构改革,理顺关系,整合资源,给编制、给人员、给经费保障,组建市县蔬菜中心(站)。建设重点乡镇蔬菜站(办),要切实负责履行本辖区蔬菜产业建设、技术指导、产品质量检测等职能,全力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3)明确职责。各级发改、财政、农办、水利、农业、农电等部门,在小水利工程、农田基建、农业综合开发、安全供水、旱作节水等项目安排上,要向蔬菜产业规划区倾斜;各级农业部门要包抓一批蔬菜产业建设项目,积极与发改、财政等部门衔接,将蔬菜产业纳入到安康突破发展项目的总盘子中去,用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搞好技术保障工作;建设、工商部门要负责做好农产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报批等工作;信用联社要放宽信贷政策,加大对蔬菜产业建设的扶持;各有关乡镇办事处要采取得力措施,夯实任务,强化落实,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4)严格考核。市县区要把蔬菜产业建设纳入对各部门考核内容,层层签订建设责任书,年终进行考评奖惩。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评优树模挂钩。对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失误者要追究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三篇:食用菌产业规划
丹麻镇锦州村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2010年—2015年)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深化,丹麻镇锦州村计划依据其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积极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为锦州村民致富奔小康探索一条新的途径,为加速发展锦州村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锦州村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目的意义
可充分利用锦州海拔比较高,气温相对低,小麦种植面积大,秸杆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畜禽粪便充足的自然优势,发挥食用菌生产用水少,生产条件要求低,技术简便易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持续、高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性意义。
二、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现状
锦州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历史,主要以平菇、香菇等品种零星种植为主,从2007年开始引进和试种双孢菇,取得了初步成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后来由于所种植品种产量低、病害严重、销售渠道不畅等多种因素,严重挫伤了菇农种植积极性,致使现在锦州无农户种植食用菌。
(二)发展条件
1、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锦州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8℃,极端最高气温为30.3℃,极端最低气温为-26.9℃;年相对湿度63%。而双孢菇发菌的温度为23℃左右,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16℃左右,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
2、技术简单易行,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双孢菇生产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原料充足、生产成本低、投入少、效益高,50米长度的大棚年收入达10000元左右,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同时,双孢菇生长期一般都在当年夏秋或秋末至第二年春,正值锦州农闲时间,种植双孢菇可以变农闲为农忙,实现周年生产,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3、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锦州是粮食主产区,小麦秸秆和牛粪资源丰富,小麦秸秆和牛粪等又为双孢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双孢菇生产后的废弃物可以用来作沼气填充料,沼渣、沼液又可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
4、科技服务体系健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村上成立了食用菌专
业合作社,合作社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有农科岗位工作人员3名,村有农民技术员,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为双孢菇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市场前景分析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无污染、具有良好保健与药用价值的微生物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食用菌将备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据中国食用菌行业规划测算,到2012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将达到650万吨,人均消费量达到3公斤,食用菌将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但是,目前国内生产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且国内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食用菌少,食用菌产品也因此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低。目前来看,锦州双孢菇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
2、生产规模小。近年来,锦州种植双孢菇生产总面积不到20亩,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3、无加工能力。锦州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村内尚未建起食用菌加工企业,制约了食用菌的规模化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食用菌生产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为突破口,狠抓菌种生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重点,在生产布局上以锦州滩为主,以示范基地为示范点,坚持生产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连片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稳步发展、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认真做好生产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带动锦州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特色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循环经济“3R”原则。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走绿色、生态、清洁的食用菌生产发展之路。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3、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按强化政府引导,突出开发主体,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抓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试
验和推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提高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水平。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计划建成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温室大棚100座,大棚占地面积达到50亩以上,按照一座大棚平均食用菌产量1000公斤计算,2015年总产量达到200吨,按照每斤食用菌按照2元计算,实现总产值40万元。示范基地总产值达到10万元。锦州村菇农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1200元。
(四)产业布局
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把重点应放在市场占有率高、农民易接受、成本低的食用菌产业开发项目上,以中低档菇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真正起到示范辐射带动效应。高档菇要打好时间差,抓好反季节生产。要以双孢菇、香菇等菇类为重点发展品种,同时进行金针菇、木耳等各类品种的推广。锦州村应重点发展双孢菇、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在生产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加速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五、建设重点
1、示范基地建设:本着优质高产原则,建成1—2个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分之一左右的农户户均建成一座双孢菇大棚。
2、菌种繁育体系建设:以示范基地为依托,进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重点建立以菌种选育、分离、培养、灭菌为核心的菌种试验,规范菌种生产市场,为菇农提供优质菌种。
3、流通体系建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保证食用菌销售渠道畅通,增加鲜菇外销量。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规划全面实施后,到2015年,预计种植专业户累计达到100户,年产鲜菇达到200吨,实现产值40万元,种植户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200元。
(二)社会效益
规划的全面实施,将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使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增强生态建设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长期稳定。
(三)生态效益
规划的实施,不增加新的有害物质。食用菌生产虽有药剂的运用,但只是为消毒灭菌,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环境条件,不会残留,也不会带入环境中,属绿
色食品生产。生产中消耗的主要原料是作物秸杆、牛粪等,可减少燃烧量,减少烟量排放。同时食用菌生产后的菌袋为优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净化了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镇政府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加强领导,把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安排。镇上成立以镇政府镇长为组长,涉农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2、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锦州村群众收入水平低,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建设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技术培训,加强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菇农进行培训,建设一支懂技术的高素质菇农,帮助菇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材料,合理调整种植茬口,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作用是及时推广食用菌优良品种和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提供食用菌生产及市场信息,提高菇农的科技素质,促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一是建立食用菌培训中心。二是建立食用菌技术服务与信息中心。三是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四是培育食用菌消费市场,形成食用菌文化。
4、借鉴外省先进经验。要走出去,不能局限于本辖区内的生产水平,要到外省去考察学习,特别是关注整个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不仅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更要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要站在国际化、市场化、高科技化的思维高度来统领和谋划锦州村食用菌产业的宏伟蓝图。
5、完善标准和检测、监测体系建设。(1)建立食用菌菌种培育标准化规程,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程,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并实施全程监控。(2)建立食用菌产品检测监测体系,实现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要求。主要内容为建立质量监测中心,保证食用菌生产从环境、水源、种子、操作规程、加工、包装整个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
冯天英 2010-10-15
第四篇: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一园多点”产业布局,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食用菌发展“产、供、加、销”全产业链,通过以“聚合力、挖潜力、添动力、激活力”为主要内容的“四力”举措,切实走出食用菌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引进企业“聚合力”。
实施《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等,通过“优势互补、保底销售、资金共管、风险共担”利益联结发展机制,引进贵州丰源、聚控科技、金山里等企业合作开展示范种植,通过“一园”示范引领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种植大户+农户”等方式,辐射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2021年,食用菌产业集群建设获中央扶持资金800万元;全年兑现区级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1020.21万元。累计完成食用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个,签约资金42100万元,到位资金41100万元。已建成连体大棚25栋、单体大棚30栋、双联栋大棚21栋,总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7168平方米。二是打造基地“添动力”。
采用“企业+村委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本土大型标准化菌种生产高科技企业,配备菌种自动化生产线、万级洁净度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启动食用菌全产业链“智慧菌云”平台,利用PC管理端和移动手机端相结合方式,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菌种棒生产、种植、加工、供销、认证及检测6大环节,助推食用菌产业生产端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可视化、闭环生产。截至目前,打造牛场布依族乡阿所村食用菌基地100余亩,建成食用菌大棚60个共计14400平方米,种植羊肚菌50万棒;通过“智慧菌云”平台建立数据采集点31个,建设智能菇房50栋,每个菇房可减少40%以上的人力成本,降低50%以上的管理成本。三是创新工艺“挖潜力”。
按照“种植在全省、加工在**销售在全国”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食用菌初精深加工,主要涉及珍稀食用菌烘干、冻干、菌汤、菌粽;破壁灵芝孢子粉、孢子油、灵芝片加工,开发红托竹荪乳酸菌饮料等。同时,为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改用清洁能源锅炉灭菌,集中回收菌袋农膜,开展废弃菌棒综合循环利用及地栽培食用菌土壤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已建成中国一东盟青少年艺术交流活动中心、贵州菌菇博物馆、集种植加工、会议会展、科普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老养生、商业服务为一体的“蘑力小镇”等。在麦架镇麦架村建成菌渣处理线1条,年产8000吨有机肥,获省农业农村厅肥料正式登记。四是搭建平台“激活力”。
着眼“产销衔接”,聚力破解销售难题,以市场为导向,瞄准省内外市场,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加强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效应。同时,利用辖区内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发展以冬荪、红托竹荪、天麻为主林下经济,打造食用菌种植采摘基地,延伸发展农家乐,丰富白云旅游项目,拓宽食用菌的销售渠道。截至目前,依托蓬莱城乡发展有限公司已注册云尚菇、白云山珍、孔小菌、黔六珍、六芝园、黔贵新三宝、银伞菇等品牌。2021年,通过大型批发市场、超市、田园直购、电商平台、网络销售等渠道销售食用菌产品约2万余吨。第五篇: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行业概述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
(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食用菌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目标,将向以下方面发展:
(一)特色菇业
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引进或开发1—2个适合当地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实施产业化开发,形成从菌种生产、商品菇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和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并组建科技、信息以及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远销组织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规模特色。
(二)生态菇业
无公害种植技术,把保护菇业资源与环境和菇产品的卫生安全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菇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发展生态菇业技术,只有实现无公害种植,才能生产出安全的菇产品,这样,我们的菇产品就更易打入国际市场。
(三)创汇菇业
瞄准国际菇菌产业市场,充分挖掘本地菇菌产品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种植一些创汇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真姬菇、杨树菇、茶薪菇、松毛菇、牛排菇、金福菇以及优质花菇、蘑菇、滑菇、木耳等。
(四)休闲菇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对菇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用,而且要满足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应将菇产业种植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观赏、盆景等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建立一批环境优美的休闲菇业基地,通过食用菌观光旅游,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了解一些菇业基本知识,欣赏购买新特菇菌,采摘鲜菇菌子实体,体会一下收获的喜悦。与之相关的设施菇业,盆景制作技术,珍稀品种栽培技术和配套相关产品开发技术将得到发展,成为菇产业中的一项新型产业。
(五)保健菇业
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菜肴,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誉称为“山珍”,如洁白肥嫩可口的草菇、味如鸡丝的鸡腿菇、黏滑多胶的木耳、清嫩可口的竹荪、香郁诱人的香菇、肉质细腻的口蘑、鲜美质脆的羊肚菌、水果清香的鸡油菌、鲍鱼海鲜风味的侧耳等,都是享誉古今中外的美味营养食品。但近几年来部分品种发展过快,出现供大于求,深精加工没有跟上的现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类的菇产品情有独钟,把食用菌所具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糖成分等渗透到各种糖果中,或把食用菌直接制成风味食品,使消费者在食用这些产品时,一方面获得美味享受,一方面又获得食用菌提供的营养和免疫保健功能。如木耳糖、灵芝糖、平菇花生糖、香菇软糖、猴头牛皮糖、奶耳蛋白糖及香菇松、香菇笋豆、金针菇干、油浸金针菇、蜜银耳、桔瓣银耳、冰糖樱桃银耳、银耳果冻、咸辣菇条、菇类豆酱等。另外,食用菌还有经过精加工的口服型和外用型的美容制品以及灵芝胶囊、菇菌片、密环菌片、云芝多糖片、健肝片、舒筋散、云芝肝肽等产品。
总之,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