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县位于吉林省东部风景如画的长白山东麓,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县幅员面积9,016平方公里,是吉林省区域面积第二大县,辖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国营森工企业。全县总人口26万,居住着汉、朝、满、回等10多个民族,属多民族聚居的县份。全县境内大多是山区林地,森林资原极其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9.2%。气候
属中温带湿润温凉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3.9℃,年平均10℃以上活动积温为2473℃,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35 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1979年曾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县”的称号。90年代末,根据“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做出了“建设食用菌大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决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县黑木耳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我县于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黑木耳之乡”;2001年我县成功的举办了“中国首届黑木耳节”,极大地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05年和2008年,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分别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县”、“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天桥岭镇被评为“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镇”。截止到2008年末,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2亿袋,产量达8000吨,实现产值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和64%,从业户数5,198户,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3%,已建设规模在50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黑木耳示范园区8个,食用菌协会发展到12个,食用菌专业合作文秘杂烩网社发展到6个,经纪人150多人,黑木耳产业已真正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效益最高、时速最快的支柱产业。
二、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情况
多年的产业生产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实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关键,重点是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如果基地建设跟不上,产品质量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或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必将影响产业发展。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 “招商引资,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提高”的原则,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了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五年共投入上亿元,先后对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长白山绿野森健食品有限公司和天桥岭绿岭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激发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能力,生产的丹华牌、山里友牌等系列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地区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我县丹华公司生产的“丹华”牌食用菌系列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国内41个城市。该公司在2005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2005年11月被全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2006年5月被吉林省绿色食品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先进绿色食品企业”;2008年1月公司管理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了美国fda食品认证,出口企业食品卫生登记证。2008年,我县又引进俄罗斯北龙集团和吉林省洪德堂济邦制药有限公司,分别投资2000多万,注资建厂,生产黑木耳保健食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六家,带户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确保了产品畅销,全面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我县为了更好的发展黑木耳产业,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有特产、供销、林业、金融、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黑木耳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黑木耳产业发展办公室,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专人管理,抓全县食用菌生产,使产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
为鼓励更多人从事黑木耳产业生产,××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几年来,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对黑木耳产业实行政策扶持,2008年,县里集中了财政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实行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政策,全县投入400万元,新增木耳锅120多个,解决了部分村屯群众生产木耳所需的部分设备,为木耳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为种植户协调生产资金200多万元,解决了部分群众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为龙头企业丹华公司再投入资金280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维修了厂房,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能力
第二篇:市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01年以来,XX市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热潮。2007年生产规模更由2003年的2500万棒猛增到4000万棒。食用菌究竟为何物?食用菌生产形势究竟怎么样?效益如何?有没有发展前景?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实习期间,对遵化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食用菌的发展史以及在X市的发展情况
菌类食用在我国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自商周时期,菌菜就作为山珍,成为奴隶主的奢侈品。直至晚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菌菜以其山珍的地位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征服了数代帝王。但他们一直是食用野生菌。自20世纪初法国在双孢菇纯菌种的分离培养方面首告成功,日本在20世纪20年代末首先制成了香菇的纯菌种,人工种植的食用菌开始风靡世界餐桌,并形成产业。荷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用菌生产趋于工业化和集约化。目前,全世界的食用菌年产量约1600多万吨。
在我国,从白山黑水到青海湖畔,从天山南北到日月潭边,除海南未见报道外,食用菌在其余各地均有种植。人工种植品种有320多个,形成大规模商业性种植的有香菇、双孢菇、平菇、木耳、灵芝、鸡腿菇等15个。而其中的两大主要菌类则是东北黑木耳(辽宁最多)和华北(河北)、华中(河南)、华东(浙江)、华南(福建)的香菇。目前,全国有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市)近200个,大中型加工企业2000多家。年产食用菌103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5%.其中,出口43.3万吨,其余均为内销。
在河北,食用菌产量前三名的为灵寿县、平泉县、遵化市。其中,灵寿县主要生产金针菇,年产7.5万吨,产值近6亿元。平泉县主要产品是滑子菇,年产4万吨,产值4.4亿元。国家农业部批准的唯一的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设在该县。遵化市主要生产香菇,年产2.5万吨,产值约7500万元。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两次高潮。1994年,该市西留村乡筹建了第一家规模食用菌生产企业,当时的技术不完善,产量也不高,但市场价格较高,每市斤达到3-5元,效益较好,2分地挣3万,亩纯挣10万,食用菌种植开始向遵化市其他乡镇扩散,形成了种植食用菌的第一次高潮。但是,由于当时的大部分群众对这一新鲜事物持观望态度,以及技术不成熟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没有形成大气候。沉寂了几年后,从2001年开始,因平安城镇平一村种植食用菌获得较好收益,从而带动了平安城镇、东新庄镇农民种植食用菌,并迅速扩散到全市。2003年,遵化市种植食用菌的乡镇达到18个,规模达2500万棒。其中,平安城镇1200万棒、东新庄镇600万棒、刘备寨乡200万棒,其余为石门镇80万棒、苏家洼镇80万棒。2004年,增速更为迅猛,全市新建大棚1220个,其中平安城镇、东新庄镇、刘备寨乡新建1167个。仅平安城镇就增加834个,增加产能1300多万棒。预计今年全市可突破4000万棒,产量4万吨,产值1.2亿元。种植食用菌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二、食用菌的主要功用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具有高蛋白质、低盐、低糖、低脂、低热,富含药用物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特点,被称为“素中之荤”.如蘑菇、猴头菇、银耳等,早就被称为“山珍之王”、“庖厨珍品”.研究发现,食用菌子食体的蛋白质含量约为鲜重的3%-4%,干重的20%-40%,介于肉类和蔬菜之间,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所以,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蛋白质和组合营养来源”.据调查,大众餐馆的菜食原料中,有近25%的原料来自食用菌,并且呈上升趋势。到2003年,北京食用菌餐馆已经达到200多家,有80%的大中型餐馆、宾馆有食用菌菜谱和配菜。
在作为美味营养食品的同时,食用菌又是食疗保健食品。食用菌含有较多的核酸和维生素B1(硫磺酸)、维生素B2(核黄酸)维生素pp(烟酸)、维生素C(抗坏血酸)和维生素D(麦角淄酸)等,还有具有抗癌功能的多糖物质干扰素诱发剂-双链核糖核酸,可降低血压的酪氨酸酶、牛黄酸,可降低血脂的香菇素,可降低胆固醇的胆碱和核香酸,可降血凝块的腺苷,可预防肝炎和肠胃溃疡的原黄素等。矿物质的含量亦极丰富,尤其含磷较多,有利于调节生理机能。长期实用,具有滋阴补阳、益气活血、补脑强心、养颜美容、延年益寿等功效。现在许多企业已经利用食用菌开发出多种中成药和保健食品。对于当今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人们来说,食用菌受到青睐是自然而然的。
三、食用菌的经营及成本利润
目前,遵化市食用菌种植所用的大棚大小不同,但目前所建的基本接近长70米、宽9米、高3.4米的标准。下面以该规格的大棚为例进行成本分析。
建一个长70米、宽9米、高3.4米的大棚,需要在大棚前预留同样面积的空地,以保证光照和通风需求,所以,所需土地为大棚面积的2倍。
(一)建筑及设施成本
1、红砖27000块,水泥4吨,约需3400元;
2、镀锌管,用管粗细不同,拱梁用80根,需7500元,横梁用50根,需2500元,后壁支撑用100根,需2000元,中间立柱60根,需2000元,小计约14000元;
3、塑料840平方米,需1000元。草帘70块,需2500元。压塑料膜及卷草帘用的绳子280米,需1200元。拢塑料膜用铁丝140米,需100元;
4、打井及购置潜水泵、上水管需1000元。
5、接种箱1至2个(每个500元左右)、装袋机1台(500元左右)、锅炉1座(1300元左右)、蒸笼1个(600元-700元),小计3000-3500元;
6、建一个大棚约需人工80个,按目前大工50 元/天计算,约需2500元。
综上所述,建一个大棚合计需2.9-3万元左右。
(二)经营成本
一是菌棒。每棒需木渣2.5斤,约0.7元左右。菌袋每个0.1元。每支菌种需6元,接种2000棒,每棒用菌种折合0.003元。在制棒、接种及菌棒入棚季节,每个棚每天需人工8-10个,合计约15天左右,每个工20元,约需支付3000元左右,每棒人工费折0.15元。所以,每棒总体成本在0.95-1.0元左右。每个大棚可摆放菌棒2万棒,需资金2万元左右。
二是易损、易耗及水电费。每个棚草帘每年更换一半,需1300元左右,塑料膜每年更换一次,需1000元左右。接种箱、锅炉、蒸笼、绳子等总计4000-4500元,按5年折旧期,每年提取折旧费用800-900元。水电费中,用水没有收费,电费每月120余千瓦时,每年用8个月,农业用电每千瓦时0.41元,需400元左右。总计约3400-3600元。此项开支每棒平均约0.18元。
三是固定资产折旧。大棚固定资产(红砖及镀锌管、水井、潜水泵)合计约1.9万元,按15年折旧期,每年提取折旧费用1300元。此项开支每棒平均约0.06元。
综上所述,每年每个大棚经营成本需2.5万元左右。单棒成本为1.25元左右。日常经营需要2个家庭自有劳动力。如果家庭劳动力按每人每日15元计算,家庭劳动力的成本为7500元左右,总成本为3.25-3.4万元。单棒综合成本为1.7元左右。
(三)经营利润
每棒食用菌可采2斤鲜菇。去年遵化市香菇最高产地批发价格为每斤2.2元,最低为1元,平均价格为1.5元左右。每棚放2万棒,销售收入约为2×1.5×20000=60000元。单棒销售收入为1.5×2=3元。单棒纯利润约为3-1.25=1.75元。
如果不计算家庭劳动力成本,每年每个大棚毛利润为:销售收入(6万元)-经营成本(2.5万元)=3.5万元。
新建大棚当年可以收回成本,建筑成本、管理成本低则可获部分利润。从第二年开始,不计算家庭劳动力费用,年毛利润可达3.5万元。如果大棚建筑采用的是较低成本的钢筋而不是镀锌管,收益会更高,但是,因为使用年限短,折旧费用也高。
(四)相关经济效益
种植食用菌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效益。仅以平安城镇为例。一是流通领域。每年需要100多万元的更换用塑料膜。今年为发展食用菌,建筑用钢材需求折算为2000多万元,潜水泵也需要近900台,价值36万元。塑料绳、铁丝等也有大量需求。二是交通运输业。每年仅制棒就需要37500吨木渣,大部分要到外地采购木料自己加工,或是直接从外地采购木渣。即使是采购木料,按每车载重10吨计算,需要出动3700多辆车次,另外每年需要从江苏等地调运草帘5300吨,也需要近1000辆车次。三是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据估算,在制菌棒期间,就需要20万个劳动日,因平安城镇内的劳动力不足,需要到堡子店、石门甚至玉田、蓟县等地招收3000到4000名劳动力。建筑大棚,制造蒸笼、锅炉、接种箱,打井等也安排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和收购食用菌人员,也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
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
遵化市目前的食用菌种植品种中,香菇占90%,其余为白灵菇、双孢菇、茶树菇等。香菇在遵化市种植历史已经有10余年,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价格比较稳定的菌种。产量位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产量的30%以上。但是,如果放在全国看,遵化市的食用菌产量只占0.24%.2003年,全市食用菌总产2500万棒,到2004年7月,生产能力猛增至4000多万棒。大量增长的食用菌生产能力是否会造成供大于求,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该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从市场价格分析
一是国际价格。我国食用菌出口,1995年为30万吨,2000年为47.6万吨,2002年为38万吨,创汇却分别为9亿、6亿和4.6亿美元,平均吨价为3000美元、1255美元和1213美元,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外相关质量指标很多,而我国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甚至落后。资料显示,目前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上,国际食品法典有2572项,欧盟有22289项,美国有8669项,日本有9052项,而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只有484项。所以,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的出口价格。如果我们加大食用菌生产标准化推行力度,产品符合了国际市场标准要求,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的。二是国内价格。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价格之窗的数据库,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国内大中城市农贸批发市场香菇价格一直呈上扬态势,今年2月后开始下滑,但价格仍高于去年。南方菇品市场今年以来最低价格为6月下旬的5元/斤,远高于去年最低价格6月的2.5元/斤。而今年最高价格6元/斤也高于去年的最高价格5.5元/斤。香菇作为常规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小,价格是相对稳定的。今年上半年,北京香菇价格同比上涨30%.(二)从市场需求分析
一是国外市场。香菇市场主要是日本、北美和欧洲。日本对我国香菇输入底线为鲜菇2.5万吨,干菇为8000吨左右。美国和加拿大销售呈上升趋势。欧洲人喜欢吃蘑菇,但是,在华人饮食文化影响下,尤其是欧盟国家多达8000家的中国餐馆,对香菇、木耳的消费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上国家的香菇消费以华人为主,比较稳定,随着华人的不断增加,消费量也会上升。二是国内市场。饮食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在战后经济增长时期,香菇消费就表现了高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均消费香菇不到12克,分别是日本人的1/5,香港人的1/1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善,全国范围内的消费量正在以10%的速度增加。以上海市场为例,上海市场鲜菇消费量每年上升15%,2003年冬季,干菇消费量同比增长25%,单价上升12%.(三)从遵化市的产量分析
如前所述,遵化市的香菇产量只占全国的0.24%,所以,遵化市增加的香菇产量根本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此外,因为各地有各地的水土特点和种植习惯。比如,灵寿县就因为当地气候的原因,没有发展香菇种植。唐山境内,迁西县就以种植栗蘑为主,滦县以种植杏孢菇为主,滦南县以种植白灵菇为主。即使全国的香菇产量均有增加,但是消费量也在增加,两者相抵,价格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遵化市的香菇生产成本较低。况且,香菇是一种可以加工的产品,如果鲜销不畅,还可以烘干,也可以腌渍,不至于造成较大损失。
五、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就国际市场看,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这既为我们发展出口创汇提供了机遇,也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盟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对农产品的有机物残留方面,标准近于苛刻。就国内来看,实施标准化生产也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如北京等大城市,农产品检验的项目也在逐渐增加。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如果不尽早推行标准化生产,我们已经形成气候的食用菌产业迟早会被淘汰出局。所以,应设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办公室,靠挂在农村经济局或科学技术局,由专人负责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早动手,早受益。
(二)及早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场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销售主要处于小规模、散销售阶段,基本上“送出地头”,还没有真正“走进市场”,生产者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应该把建立食用菌交易市场提到议事日程。如平泉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每年春、秋、冬三季,商贾云集。除能节省销售费用,还可以带动本地菌种、原料的销售,延伸产业链条。河南一省就建立了10余个市场,西峡、郑州两个市场年交易额达20亿元。而泌阳县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遵化市菇农用的锛渣机、装袋机,甚至是小小的菌袋,都要从那里购买。如该县生产的锛渣机,原理与矿山粉碎机没有太大区别,但最高价格为一台20万元左右。从遵化市的工业基础看,完全可以自己制造。但因为市场有限,没有厂家愿意生产。如果建立了食用菌交易市场,不仅可以提高销售价格,还可以极大地带动需求,拉动市场,延伸产业链条。
(三)尽快对食用菌进行加工利用
目前,遵化市的食用菌只是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例如,一斤鲜菇市场价格为2元左右,到饭店餐桌上一盘可卖15-20元,一斤可做两盘,增值达10-20倍;保鲜出口,大约增值10倍;加工成罐头,可增值50%-200%;如提取多糖可以增值上百倍。所以,遵化市应尽快走出“出棚进篮、出篮进车、出车进市”,由“农田工厂”进“农贸市场”的原始销售阶段。建议抓紧扶持建立1-2家较大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提高附加值的同时,降低市场风险。
(四)大力提倡专业化生产和分工
遵化市的食用菌生产,尚处于“小而全”的分散状态,家家建大棚,家家支炉灶,家家有支出,家家没规模。造成资源浪费,劳动力浪费,综合效益较低。所以,应该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分工,把菌种销售、原材料制造、种植等环节剥离开,使菇农不必再自己造原料,搭灭菌锅,制接种室,建培养室,也不必拌料、灭菌、接种全做,只要买回菌棒直接出菇,可以专心抓管护,减少投入,腾出精力,最终提高生产效益。
第三篇:大阿镇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大阿镇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大阿镇食用菌目前的发展现状
食用菌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是集保健、营养为一身的特色蔬菜,随着人们对其健康价值的深入认识,已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量日益增多,已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类农产品。
大阿镇从1994年开始摸索种植食用菌,当时种植的品种只有草菇,后来慢慢发展有草菇和金针菇两个品种,从当初的一户种植带动身边农户的种植,鼎盛时期达到100多户种植,占据本县的绝大部分市场,少数还出口外县、外市、外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012年大阿镇共有种植食用菌大户20户,西江村15户,东风村3户,谷山村2户,主要以西江村为主。种植的食用菌品种有草菇和金针菇。
2012年大阿镇共种植草菇50万袋,产值为0.175公斤/袋,批发价为20元/公斤,最高可达30元/公斤,种植成本为1.2元/袋,种植总产值为175万元,纯利润为115万元;共种植金针菇50万袋,产值为0.4公斤/袋,批发价为12元/公斤,种植成本为2.2元/袋,种植总产值为240万元,纯利润为130万元。
大阿镇的草菇目前采取的种植方法是传统的小作坊种植模式,菇农自主生产,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使用简单的菌袋熟料立体式棚栽,根据外界自然条件生产,由于受温度 1的限制,草菇从清明时节开始种植,立冬时节结束,种植期约为半年,草菇的生长期约为1个月,一年可种植5-6批,培养料主要为稻草、营养料、菌种,由于是传统的简单种植模式,产量不是很高。
大阿镇的金针菇目前采取的种植方法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厂化生产就是通过对食用菌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进行人工智能控制,按照工业产品的标准进行全年生产,从而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把食用菌产业逐渐变为工厂化、机械化生产。金针菇的生长期约为3个月,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培养料主要为棉籽壳、木屑、石灰水、菌种、营养料等,金针菇的种植流程为浸料—拌料—装袋—消毒—接种—出菇—采收—烤干,共8道工序。经过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废包少,质量高,但目前的规模还很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二、大阿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气候环境条件优势
大阿镇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20℃,为大阿镇发展食用菌生产创造了有力的气候条件。
(二)资源优势,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大阿镇是个农业大镇,以水稻种植为主,稻草资源丰富,稻草的再次利用为食用菌的种植提供了丰富的培养料;同时大阿镇的林区多,木屑资源丰富;为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提
供了很好的资源供应。同时,种植食用菌所产生的菌糠,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还田肥田,可促进土壤营养成分的腐殖质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颗粒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使水稻、水半夏等农作物增产15~20%,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这充分地说明了食用菌产业在废物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三)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方面,食用菌富含多种维生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端上人民的餐桌上。信丰县现有人口73.6万,食用菌市场基本由大阿镇菇农供应,且远远供不应求。大阿镇离县城只有12公里,离周边的县城、市区及外省也有便利的交通,县城大型蔬菜副食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及周边外县、外市甚至外省等诸多市场,为食用菌产品提供了畅通的销售渠道和空间,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四)种植技术力量成熟
大阿镇从1994年开始种植食用菌,发展时间较长,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西江月食用菌合作社又在该镇成立,加上技术人员在当地作技术指导,以及通过发放技术资料、种植户之间相互学习等,很多农民已经熟练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甚至有很多农民自己已经成了技术员,为大阿镇的食用菌种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经过近20年的摸索,大阿镇的金针菇已形成基本的工厂化生产种植,由传统的小作坊种植模式转变成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有了一个本质上的飞跃。
(四)政府的大力支持
信丰县的草菇产业发展已列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
展规划中,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规划中草菇重点扶持的16个县(市、区)之一,而且随着赣南苏区的振兴和《若干意见》的出台,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辐射到大阿镇,促进大阿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镇党委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给予极大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给本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大阿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不足
(一)食用菌种植工艺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管理组织。大阿镇食用菌的种植设备比较简陋,大多为菇农们自己搭棚种植,工艺相对落后,没有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种植设备;在食用菌的种植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组织,大多为自发性的,种植相对分散,没有稳定的专业团队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种植模式,规模较小,产量不高,经济效益比较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阿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不明显。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不能完全履行其职能,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起不到协调、指导的作用。
(三)农民掌握前沿信息的滞后性。
大阿镇菇农多数是在自家种植,很少跟外界沟通了解食用
菌产业发展的有关信息,对市场信息掌握不灵,新品种推广速度较慢,不能够及时更新品种,种植存在跟风现象,产品品种只有草菇和金针菇,品种比较单一。
(四)缺乏大型、综合型、附加值高的食用菌深加工企业。由于大阿镇一直以来都是农户种植为主,自产自销,采用的仍是最传统的工艺做法,大多数仍处于最初级的鲜菇直接销售,缺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没有产品出口权,产品附加值低,缺乏产业链。
(五)食用菌种植资金短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与引导。很多菇农由于资金短缺,大多散户种植,没有形成规模,限制了产业的升级,也限制了其产业的发展速度,被动性较大,未能形成产、供、销有序协调的发展。
四、大阿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对食用菌生产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现代化菌种生产基地,确保优质菌种的供应。由传统的小作坊种植模式向现代化产业模式升级,做好大阿镇金针菇工厂化示范基地的建设,扩大规模,形成影响力,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草菇的发展,使大阿镇的食用菌产业形成“农户+工厂”的现代食用菌生产模式。
(二)进一步完善和发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职能。通过专业合作社建立研究单位、制种单位、种植专业户、加工企业、销售商和政府之间沟通的平台,真正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职能,确保我镇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市场、技术及产品的信息畅通和
对称。
(三)制定和完善食用菌无公害标准种植技术,加强对菇农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做好质量、安全检查工作,以确保食用菌产品安全。
(四)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政府可以在土地、水、电等使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协调,为菇农提供贴息、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解除了他们建造菇棚和相关设备缺乏资金的困难;完善管理部门职能,对食用菌产业进行协调、监督、指导,制定可行有效的激励政策,扶持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五)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我镇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进行宣传和报道,通过手机报、电视台、报社等有关媒体对我镇食用菌发展的优势、交通区位及产品优势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招商信息,吸引外商对我镇食用菌产业的投资。
第四篇:关于夏邑县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夏邑县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做法
2000年之前,食用菌在我县还是空白,近几年之所以发展这么迅速,主要做法概括有五点,也就是走好“五条路”:
(一)选准产业,走循环发展的路子。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做法是:一个主导产业集群经过科学论证确立之后,能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我县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花、优质苹果基地县,每年可产作物节杆100余万吨,剪掉果树枝条1.5亿斤,以前都是作为柴火白白烧掉。为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县委、县政府按照“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结合夏邑实际,把发展食用菌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提高到重要日程,制订了关于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多个文件和优惠政策,将食用菌生产列入“三农”工作的“一号工程”,有县长亲自抓,很快在全县形成了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高潮。近年来,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虽经历过低谷,出现过失败,造成过损失,但广大干群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经受住了挫折考验,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
(二)树立典型,走示范引导的路子。我县食用菌发展之初就遭到失败,由于当时有失误,农户无经验,加上行情滑坡,第一年大部分菇农赔钱,致使部分菇农编出“要想哭,种香菇;要想哭的痛,明年接着种”的顺口溜。为了使群众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树立食用菌发展的信心,2001年,县委、县政府除采取组织菇农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指导等措施以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上来,从而在全县选择了2个示范乡、6个示范村、200个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由于指导到位,操作规范,管理严格,我县食用菌生产一举获得成功。当年秋季,双孢菇每平方米产菇30公斤左右,又赶上菇价回升,每斤有2000年的每斤1.3元,上升到每斤4-5元,菇农1个棚收入1万元以上,最高的达3万元。于是,当时全县又流传了新的顺口溜——“要想富种蘑菇,一年成为万用户”。2002年以来,食用菌种植形成高潮,年新增菇棚1500余座。目前,全县双孢菇、草菇种植在100棚、5万平方米以上的专业村达50个,2000平方米以上的专业大户达80个,形成车站、杨集、王集、刘店、李集、郭庄等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带。
(三)强化服务,走服务为民的路子。食用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搞好综合服务最为关键。我县食用菌之所以发展较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前、产中、产后得系列化服务。一是在技术上保障。县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和技术协会,各乡镇专业村成立了分会,定期聘请省食用菌协会专家,食用菌办公室和农播校开办食用菌班,开展实地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实现科技培训、技术承包、科技推广于一体,把良种引进病虫防治、配料生产、菇体采集等贯穿于食用菌生产得全过程;同时,在每个食用菌种植乡镇配备1名技术组长,食用菌生产在30户以上得村配备1名技术员,与菇农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全方位提供技术服务,使双孢菇生产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双孢菇产量由发展之初的每平方米15-20公斤提高到25-40公斤,草菇产量由每平方米8-10斤提高到12-15斤,香菇产品的生物转换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85%以上。
二是在资金上倾斜。在小额贷款、项目资金上重点倾斜,对发展5万袋以上的农户优先协调贷款,对发展10万袋以上的村无偿配置生产设备1套。近年来,累计发放食用菌生产专项贷款4000余万元,无偿提供粉碎机、装袋机等生产设备60余台(套)。三是在信息上支持。利用各种媒体,及时搜集发布食用菌产销售信息,并积极与外地经销商和加工厂联系,吸引他们到夏邑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先后整理发布食用菌市场信息9000余条,网上交易产品150万吨。四是在销售上帮助。为扩大销售,我县发展食用菌经纪人1000余人,组建28个食用菌销售公司,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与菇农签订收购合同,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在食用菌生产旺季,我县就成立了浙江、福建、山东、天津、郑州等外地客商的云集之地。
(四)农企互动,走加工增值的路子。我县为推进食用菌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合同化生产,找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和利益共同点,走企业盈利、农户增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路子,先后培育了河南金之荣食品有限公司、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大鹏食品有限公司、金土地食用菌公司等65个购销加工和龙头企业,40个食用菌生产联合体。河南金之荣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位于夏邑县李集镇郭庄工业园区,是本地经济能人程丕七与台湾投资商合资兴建。该项目占地80亩,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拥有现代化蔬菜、果品深加工生产线8条,具有日加工100吨生产能力,主要生产蔬菜、水果罐头、调味品系列产品等,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创利税1000万元,安排就业工人800人。夏邑县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被省列为全省56家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夏邑县生产的食用菌系列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带动周边4省(河南、安徽、山东、江苏)、16个县(市)、27个乡镇100余个村3800多农户发展立体大棚3000座,每棚纯收入3万余元,发展食用菌生产种植大户人均增收6000余元。
(五)严格标准,走品牌兴企的路子。品质和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是产品开拓市场,参与竞争的关键。我县在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同时,严格按照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不断提高食用菌生产质量和档次,积极培育食用菌品牌,向品牌要效益,努力实现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依托双孢菇生产,注册了“成洋”牌商标,在生产上,按照高产优质的原则,统一制定技术操作标准,推行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在外销上统一标识和包装。目前,全县食用菌年出口10000余吨,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比利时、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市场活菌”战略,把培育市场、活跃流通作为菌业发展和财政增效的重头戏。一是依托食用菌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高标准的集贸易、洽谈、加工、储运、产品展示、餐饮、服务、培训、信息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招全国各地客商,集全国各地产品,巩固平泉在中国北方的食用菌产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功能。二是改善食用菌辅材料交易市场硬件建设条件,创新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建成中国北方食用菌物资供应中心。三是广泛开展物流配送,直销经营等新型服务业务,健全食用菌销售网络系统,拓宽食用菌销售范围。不断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随时了解国内外食用菌市场信息,实现销售网络化。
三、发展重点和基本思路
夏邑县的食用菌生产虽然发展较快,有了一定规模和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菇农标准意识不强,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等等。下步,我们将借鉴先进经验,找准自身差距,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准确定位,使我县的食用菌
产业走上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市场、市场促生产、生产创品牌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规模扩张增强吸引力。只有壮大规模才能吸引客商,扩大销售,开辟市场。今后一个时期,紧紧围绕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继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多渠道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巩固壮大已形成双孢菇产业基地,加大以北镇、孔庄为中心的香菇产业基地建设。同时,不断扩大杏孢菇、白灵菇等优质食用菌的种植面积,加快食用菌产业的更新换代步伐力争2010年双孢菇发展到1000万平方米,香菇及其它食用菌发展到2400万袋,把夏邑县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二)标准生产增强竞争力。加大标准化宣传、推广和实施力度,真正树立“标准决定质量,质量赢得市场”、“达到标准才能进入市场”得概念,按照国际农业环境标准,制定食用菌地方性标准,并应用到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完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构建县有检测中心、乡有检测站、基地有检测点得无公害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大力推广用沼液防治病虫害,对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全程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食用菌及其产品得优质率,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壮大龙头增强带动力。按照扶大、扶优、扶强得原则,大力扶持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内连千家万户、外连大小市场得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企业生产能力、深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筑牢企业和农户之间得利益风险关系,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企业“双赢”。
(四)打造品牌增强影响力。大力打造和培育食用菌品牌,鼓励和扶持企业创名牌,打品牌,护品牌,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大力宣传,实行统一标识、包装、销售,扩大夏邑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第五篇: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行业概述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
(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食用菌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目标,将向以下方面发展:
(一)特色菇业
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引进或开发1—2个适合当地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实施产业化开发,形成从菌种生产、商品菇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和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并组建科技、信息以及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远销组织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规模特色。
(二)生态菇业
无公害种植技术,把保护菇业资源与环境和菇产品的卫生安全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菇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发展生态菇业技术,只有实现无公害种植,才能生产出安全的菇产品,这样,我们的菇产品就更易打入国际市场。
(三)创汇菇业
瞄准国际菇菌产业市场,充分挖掘本地菇菌产品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种植一些创汇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真姬菇、杨树菇、茶薪菇、松毛菇、牛排菇、金福菇以及优质花菇、蘑菇、滑菇、木耳等。
(四)休闲菇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对菇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用,而且要满足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应将菇产业种植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观赏、盆景等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建立一批环境优美的休闲菇业基地,通过食用菌观光旅游,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了解一些菇业基本知识,欣赏购买新特菇菌,采摘鲜菇菌子实体,体会一下收获的喜悦。与之相关的设施菇业,盆景制作技术,珍稀品种栽培技术和配套相关产品开发技术将得到发展,成为菇产业中的一项新型产业。
(五)保健菇业
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菜肴,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誉称为“山珍”,如洁白肥嫩可口的草菇、味如鸡丝的鸡腿菇、黏滑多胶的木耳、清嫩可口的竹荪、香郁诱人的香菇、肉质细腻的口蘑、鲜美质脆的羊肚菌、水果清香的鸡油菌、鲍鱼海鲜风味的侧耳等,都是享誉古今中外的美味营养食品。但近几年来部分品种发展过快,出现供大于求,深精加工没有跟上的现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类的菇产品情有独钟,把食用菌所具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糖成分等渗透到各种糖果中,或把食用菌直接制成风味食品,使消费者在食用这些产品时,一方面获得美味享受,一方面又获得食用菌提供的营养和免疫保健功能。如木耳糖、灵芝糖、平菇花生糖、香菇软糖、猴头牛皮糖、奶耳蛋白糖及香菇松、香菇笋豆、金针菇干、油浸金针菇、蜜银耳、桔瓣银耳、冰糖樱桃银耳、银耳果冻、咸辣菇条、菇类豆酱等。另外,食用菌还有经过精加工的口服型和外用型的美容制品以及灵芝胶囊、菇菌片、密环菌片、云芝多糖片、健肝片、舒筋散、云芝肝肽等产品。
总之,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