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

时间:2019-05-14 04:5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

第一篇:湖南省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

湖南省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A)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

1.首先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而发展了大学科研职能的是:()

A.法国巴黎大学;B.英国剑桥大学;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D.德国柏林大学。

2.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培养目标

3、()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导式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

4从高等教育的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6、(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智力的发展。

7、在美国学生在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完成约近两年的学习计划,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8、(科层制模式)是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稳中有降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科层制模式

9、校园文化中的校训、校风等属于()

精神文化层、物质文化层、观念文化层、方式文化层

10、衡量高等学校质量高低取决于()

办学水平、科研水平、在校规模、硬件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 10分。

1、1862年由林肯总统签署的(莫里尔法案)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2、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尺度是(社会需求)

4、(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

5、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职能主要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 20分。

1、简述科研选题的主要方法

2、简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 30分。

1、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2、结合实际,谈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题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古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发源于古希腊雅典,发展于“亚历山大大学”,终结于“罗马大学”,总体上可视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

3、欧洲开始出现一批最早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萨勒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4、近代高等教育显著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5、汉代,公元124年,汉武帝设立太学。

东汉灵帝于公元178年,在洛阳设立了一所艺术学校,史称鸿都门学

6、近代高等教育 “教授治校”。

7、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1)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2)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4)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6)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8、多样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1)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

(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

(3)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9、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体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一)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使个人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长足的增长。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

10、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

总之高等教育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即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高等教育重组的过程,它既应该反映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应该能反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否则会产生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

11、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

(一)培养专门人才

(二)发展科学

(三)社会服务

12、教育方针的含义

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13、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活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15、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目的由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成。

1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17、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18、学术性作为高等学校组织的基本特征

19、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

(一)欧洲大陆模式

(二)美国模式

(三)英国模式

20、我国政府基本确定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2.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第二,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责。

第三,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21、行政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

(1)直线型组织结构:这是一种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它要求学校的指挥权利和职能管理权利基本由校长亲自执行,不另设职能机构,有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助理协助校长,比较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和各高等教育的分支机构。

(2)职能型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型组织机构

(4)矩阵型组织结构22、1951年国务院明确了高等教育作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我国高等教育学制至此基本确定。

23、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高校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招生的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的总称,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受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大体可归纳为证书制和高考制。

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目前,我国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以文化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为补充的入学体系。

24、我国的学位分成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25、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

1.无私性;2.示范性;3.迟效性和长效性

26、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27、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

第二,完善教师培训机构

第三,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

第四,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

第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29、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征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的认识、态度及控制,它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也是社会的产物。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里的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不同于以前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出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高度的自觉性

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深刻

4.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又有新的发展

30、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归纳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本节将高校师生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里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五种形式。

(一)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指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二)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三)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方面。高校师生间建立起友好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种道德关系的维系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五)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当今的法制社会里,学校要依法制校,处理师生之间关系不仅要有法可依,也要有法必依。

31、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二)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2、专业构成要素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33、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所办专业的忧长之处,特殊之点。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

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

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

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

第一,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

第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和社会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因素和条件;

第三,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

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积淀性。

34、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35、课程发展模式(1)自然课程模式(2)虚拟课程模式(3)通才教育课程模式

36、教学计划的构成(1)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结构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安排和学时分配

(5)学年编制

37、教学大纲及其组成(1)教学大纲概念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2)教学大纲的组成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39、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40、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

(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4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1.主旨

自2003年开始,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忧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内容

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3.特点

2003国家精品课程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1)强调教授主讲课程

(2)强调使用信息技术

(3)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42、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来实现,4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

(二)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三)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

(四)养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

44、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45、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46、高等学较教学方法的类型

(1)课堂教学方法

(2)自学指导方法

(3)现场教学方法

(4)科研训练方法

47、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水平、质量、过程、方法等意义、作用、目的的判断和推论。

48、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主要任务和要求

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重点

教学评估以考察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软件建设为重点。

4.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

49、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

知识资本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强烈。因此,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四)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五)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50、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高等学校科研原则就是根据高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三)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五)自定课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51、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

对于一名高校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学内容,二是研究教学方法。

5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将日趋明显。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

第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

第二,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的需要

第三,最主要的是将我们的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方法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多样化

(一)体制多样化

(二)类型多样化

(三)标准多样化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是世界各国的首要目标。

五、高等教育终身化

高等教育终身化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第三篇: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培训-高等教育学(2013年整理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之高等教育学知识点集锦

(一)第一章

1、“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中心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以下基本特征:(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2)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3)高等教育是学术性和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

2、高教萌芽时期(古希腊12世纪)。在古希腊境内由智者派兴办的游学性质的修辞学校、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创办的“吕克昂”以及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创办的哲学学校(后人统称为雅典大学)可视为西方高等教育之滥觞。

高教初创时期(12世纪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2世纪,欧洲便开始出现一批最早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伯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自治性、宗教性、国际性、随意性。

高教成熟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二战前)。柏林大学,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统一”、“教学与科研自由”两条原则。美国1876年仿效柏林大学模式,建立了约翰·霍普金大学,第一所大学。法国的大学重科技、重应用。高教改革时期(二战至今)大发展时期,各国一般采取下列措施:(1)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各国的一般做法是内部拓展的道路,即通过增加教师工作量、提高师生比例、缩短培养时间等方式来扩大原来办学、招生规模,而不过多增设新校。(2)发展专科、非正规高等教育。(3)扶持公、私立大学的发展。

3、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除了商周时期的高等教育情形较为特殊外,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从办学主体看,是官私并存。(2)从受教育权看,是机会不均。(3)从管理者素质看,是名师掌权。(4)从课程内容看,是儒学为尊。(5)从教学方法看,是崇尚自学讨论。

4、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问世、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1912-1913年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5、现代大学理念问题

大学理念也可称为大学的理想或大学的观念,它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大学办学中的灵魂性问题。

专门讨论大学理念的人则是19世纪英国学者纽曼,他在《大学的理念》中将大学定位为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

对于如何建构现代大学理念,有种观点认为:建构现代大学理念,既要恪守象牙塔精神,又要有务实的入世求存策略。6、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问题

(1)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达到15%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通常被理解为同一含义。

(2)中国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区别,明显特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不同于马丁特罗归纳的“量变带动质变”,而具有“质变促进量变”的显著特征。区别:第一,西方国家的大众化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大众化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的民主化思潮、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以及教育公平理论,而我国的大众化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府的行为。第二,西方大众化的完成是在“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的理念下进行的,而我国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范畴,国家不可能也没有条件提供全部的教育投入。以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精英教育的程度远远不够。第二章 目的与功能

1、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这一目的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成为培养目标。

3、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论。这一流派认为个人价值是首位的,因而个人的教育目的高于社会的教育目的,教育首先要为个人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

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论。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观长期以来是社会本位之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内涵包括一下三层涵义:一是指人的心智的和谐全面发展;二是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三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

4、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

从其产生之日起,培养人始终是它的最基本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三方面:

一、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二、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三、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支持;

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

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5、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到19世纪,大学一直沿着培养人才这一办学方向缓慢发展。直到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它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作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并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第三章 取向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一般来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为通才教育:反之,则为专才教育。

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成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呈钟摆现象。

2、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在古希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美国的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15%时,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高等教育均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4、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由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是符合我国实际的选择。

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做事”的教育,是解决“方法论”的教育,是追求“真”的教育。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在中世纪以及其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西方的高等教育主要表现为人文教育。未来的选择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6、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

7、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而柏拉图则提出“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是人类教育平等思想的发端。

8、教育平等表现有四点:就学权力平等;教育条件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

9、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经历了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到“学业成功机会平等”、“教育后就业及接受再教育机会平等”的过程。

10、教育的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量;而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

11、高等教育发展应当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方针。

第四章 课程

1、课程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而改革课程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课程是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课程,指被列入高等教育高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广义光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全部环境,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等都应包括在内。

2、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的内容,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学科课程是把重点放在认识客体方面,关注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系统、客观知识传授的课程;经验课程是强调认识主体,注重学习者的经验和自发需要的课程。

(2)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3)以课程对某一专业的适应性和相关性为依据,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4)根据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

3、当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基础化、综合化、职业化、国际化、多样化、终身化。

4、教学大纲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走向:突出科学技术;重视人文科学;强化数学课程;重视道德教育。

第五章 教学过程与环节

1、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的教育活动。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具体包括四种形式:课堂教学、自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

4、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1)从教学转向自学,体现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立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2)从认识已知转向探索未知,体现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3)从理论转向实践,体现为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4)从基础转向专业,体现为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5、孔子关于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学、思、行;荀子主张“闻、见、知、行”;思孟学派在《中庸》中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过程五大环节。

6、古罗马的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模仿、接受理解、联系;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必须通过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首倡“四段教学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究竟在何处,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困难,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7、现代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六个基本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原则、组织和方法

1、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其基本形式有四种:自学指导、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科研训练等。

2、班级授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这一形式从理论上加以整理和论证,后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发展而基本定型。1862年,我国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1903年癸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在全国范围推广这一形式。

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活动规模的小型化、教学活动时间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的多样化。

4、高等学校教学形式基本有四种:课堂教学、自学指导、现场教学和科研训练。

5、课堂讲授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总结。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是: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严密。

6、高校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即主要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7、讲授法又称课堂讲授法,是我国高校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

8、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两种方式。CAI系统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和各种问题,给学生以直接帮助。CMI系统主要用于帮助教师管理和指导教学过程,并为教师提供做出教学决定所需要的有关信息。

第七章 教学评价

1、教育评价的实质是对教育活动中事物或人物的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核心。

2、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活动发生后进行的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形成性评价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3、学生评价又称为学业成绩考核,是运用测量手段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做出价值判断。考核包括检查、分析和评定等方面。

4、绝对评分法是以学生对考核的全部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依据的评分方法。相对评分法又称常态(正态)分配记分法,它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在全班学生中的相对位置为依据的评分方法,常用等级制表示。

我国现行的评分制度,大多为绝对评分。

第八章 结构与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2、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一般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3、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4、形式结构,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又称为类型结构。

5、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6、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在学制上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7、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为典型)、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又称分权制(以美国为典型)、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简称结合型管理体制(以德、日、英为典型)。

8、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德重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9、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西方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美国高等学校的权力结构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在学院和系层次上,也保留了较大的学术管理权。英国模式是把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

10、我国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

第九章 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大学和专门学院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主要层次。独立的专业学院相当于大学本科。研究生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后层次。

3、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学位一般包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种,博士是学位的最高一级。

4、意大利的波隆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都是世界上最早授予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大学。5、1935年4月,中国政府曾效仿英美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6、国外的招生制度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第十章 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

1、教务处是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下的有关教学管理的主管机构,并在业务上接受教学委员会的指导。

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行政管理等。

3、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支持重点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十一章 教师

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教师劳动成果评价的特殊性。

3、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第四篇:2011湖南省高等教育学复习纲要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2)特点: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此时的高等教育是相对知识水平而非相对普通教育。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

大约12世纪初,意大利、法国、英国有了由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大学,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即中世纪大学〉

特点: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学领域。

3、成型阶段(培养专门人才)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

高等教育在内部纵横关系的平衡上以及与其社会其他活动的平衡上都取得了最大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特有的“赠地学院” 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创办柏林大学,突破传统大学模式,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目标建立一所德国式大学,确定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地位。引发社会服务职能(威斯康星)

1、规模化

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

生化7、多元化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1)多学科研究法: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2)文献研究法: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还有如实证实验法、定性定量法、经验总结法、病理诊断法等。第二章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1、社会化(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2、社会选择(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任务,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流动(高等教育是促进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的因素之一)

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1)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

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第三章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我国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1)马克斯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从人类物质生产发展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出发点(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与分工齐头并进,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们自身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3)人的全面法师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b.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c.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素质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识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

全程培养学生:1)时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处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最终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几个层次(与教师的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相结合)

两个大层次:本专科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层次

四个小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

我国目前已本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主 专科层次主要有师范专科和高职、高专两类

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中小学培养教师,因而注重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第四章 国内外教育结构

(一)外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P114)美、日法等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特点是:

(1)第二级教育(主要是大学本科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毕业生人数一般占总数的50%以上(2)第一级高等教育规模超过第三级高等教育规模(3)各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表现出明显差异,俄罗斯、日本第三级高等教育最少,美、法、英最大,德国居中

(二)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P116)

(1)各国的科类结构差异极大,不同国家的某些科类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可以相差10倍(如印度、俄罗斯的工科)

(2)多数国家占前二位的是社会科学、工科和教育等科类,农科和医科处于倒数第一、第二的位置

(三)国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

(1)高扥国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私立主导型、双轨型、公立主导型

(2)高等学校的授学形式

a、以面授教学方式为主的,b、全日制的正规高等教育;c、在正规,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之外兴办起的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等机构,通过函授、广播、电视教学,自学等非面授为主的方式展开的非正规高等教育

(四)国外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P119)国内高等教育结构

1、层次结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

2、科类和专业结构

3、形式结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4、地区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1、层次结构调整:建立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

教育

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

资结构

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第五章

认识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的意义

教学是一项相依相存的活动中,教师主动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时两个同样重要的方面,不能有所偏废,否则,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总之,“双主体”说整合了教育活动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关注教育的“主-主”关系结构,把“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转化为师生主体二者的统一体,使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能体现出稳定、和谐与协调的特征,调动双主体的德积极性,能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的最优化互动中,确保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双向激发过程,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直接目的和内在价值,既促进学生主体性高度发展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一)以教师为主导的中心

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

1、应试教育体制的毒害;

2、师道尊严这种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3、某些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素质,不能正确对待教师职业,也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而是滥用手中的权利(二)师生关系比较淡薄

二、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民主与平等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同作为教学过程的主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主体间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在平等基础上的交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要抛弃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如此不仅学生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自由与宽容

作为教师,不仅要以宽容的胸怀鼓励学生,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还要积极创设一个心灵自由,信息饱满,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渗透力、感染力的教学人文环境,是大学生时时处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发展氛围之中第六章

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内容 课程的定义:

狭义的理解:课程即是教学科目,这是一学科的出现为前提的中义的理解:课程即把各学科总和起来

广义的理解: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习得的一切文化的总和 本书以教育管理实践的角度把课程界定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方案,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一级课程教学时数、课程教学先后顺序或课程教学进度安排等要素构成 基本要素:

首先,课程是有目的的,不是自然发生的;其次他是一个有组织的体系。有固定的结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最后,它有学科体系的意义,也有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系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

(1)高等学校课程能更深刻更及时的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

(2)高等学校一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探求高深学问为主要任务,尽管“高深学问”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经常在发生着变化,但追求新知识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永恒的职能

(3)高等教育是在青年人接受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在心理、身体发展趋向成熟时期所能接受的更高级的专业教育,是促使青年人走向更完善之境地的最有效的途径 高等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遵循的原则:

(1)适时原则;(2)完整原则;(3)发展学生个性原则;(4)宽口径原则;(5)调动教师积极性原则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类:1.课堂教学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2.自习与自学指导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复习法,辅导等。3.现场教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习

法等。4.科研训练的方法,包括平时科研训练、论文与设计等。

随着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国内外一些专家又创造了一些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学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教学手段:1.建立了现代化的数字化校园2.建立了适应新教学手段的教材体系3.建立了教育网路系统 第七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原则: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用统一的原则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科研的一般流程:科研准备—科研实施—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推广应用阶段

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1.科研规划和计划2.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3.科研资源管理4.科研成果管理

第八章 第一节 国外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事实性的做法)

高等学校的服务社会职能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以1862年林肯总统简述的《莫雷尔法案》为标志,并最终孕育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新模式典型的有都是大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国外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内容:

(一)教学服务: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中最简单的一种

按照提供教学服务的主体与形式的不同,教学服务可分为:1.高校为了满足特定单位的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供的正规教学服务2.高校为当地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岗位培训3.高校直接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

(二)科研服务:科研构成了高校的第二大职能,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教学和服务社会的源泉1.科技开发2.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3.科技咨询4.科学人才的直接输入

(三)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1.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2.高校图书馆、。体育馆、场馆和设施对外开放,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的普及做出贡献 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一)社会政府对高校服务社会的管理(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约束、资金鼓励)

(二)高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1.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2.统筹安排服务活动3.加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4.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九章 第三节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和管理内容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的层次性:(1)一般管理的原则:系

统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反馈原则、能级原则、封闭原则、动态原则、激励原则、弹出原则(2)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效应性原则

高校管理的原则:1.入学机会均等于择优培养原则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高校管理的内容:1.教学管理2.科研管理3.人力资源管理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第十章 第二节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的一些改革:1.在招生手段中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我国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历程

改革方向:1.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的用人环境2.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3.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4.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十一章 第二节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意义:1.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2.学科建设对人次培养模式变革有着直接的影响3.培养人才的质量取决于高等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方略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a.重点建设主干学科b.扶持建设基础学科c.积极建设新兴交叉学科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

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重视课程管理高校课程建设的评价

第四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等教育机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一)共创校园精神1.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2.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3.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4.共建文明校风,优化校园文化个性5.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二)发展智能结构1.扩大知识面2.发展多种能力.3.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业余爱好

(三)培养健全人格

(四)丰富业余生活

第五篇: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培训资料教育学试题

2009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高校教学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和()。

A.实践性 B.综合性 C.多样性 D.人文性

2.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A.山西大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河南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4.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四科来组织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A.神哲理法 B.文理法农 C.法商工农 D.文法医神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时,属精英教育阶段。

A.<15% B.>15% C.15%-50% D.>50 5.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法律

6.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A.高级人才 B.高级专门人才 C.专门人才 D.中级专门人才

7.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8.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一般有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A.分层模式 B.自治模式 C.综合模式 D.并重模式 9.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方法和()的研究。A.教师劳动 B.教学组织 C.教学设备 D.教学内容 10.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发现法 B.演示法 C.讲授法 D.参观法

1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A.利益追求 B.主要环节 C.发展重点 D.发展方向

12.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传承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和()。A.综合文化 B.构成文化 C.改造文化 D.深化文化

13、“身教重于言教”说明了教师劳动特点的()

A.复杂性

B.简单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14.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

A.核心 B.规范 C.概括 D.归宿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A.1993年 B.1995年 C.1997年 D.1998年 16.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始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17.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这一结论的提出者是()。A.贝克尔 B.范海斯 C.丹尼森 D.舒尔茨 18.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场所多样化和()。A.高关联化 B.综合化 C.短学程化 D.融合化

19.“教学相长”出自于()。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0.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2.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23%应归因于教育。()

3.在教学中,直观性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4.《学记》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6.“威斯康辛思想”即为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7.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都属于教材。()8.“文以载道”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10.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 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缺点。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1.试述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作用。2.请联系实际,阐述高校教师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有人说“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对课堂教学不需要提出具体要求,也没必要那么讲究。”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007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行会性、自治性和()。A.开放性 B.专业性 C.社会性 D.国际性

3.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时,属精英教育阶段。A.<15% B.>15% C.15%~50% D.>50% 4.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一般有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A.分层模式 B.自治模式 C.综合模式 D.并重模式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A.1993年 B.1995年 C.1997年 D.1998年 6.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是指教育性和()。A.社会性 B.政治性 C.文化性 D.学术性 7.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A.复杂性 B.层次性 C.具体性 D.独立性

8.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传承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和()。A.综合文化 B.构成文化 C.改造文化 D.深化文化 9.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

A.扩大教学规模 B.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C.教师因材施教 D.培养学生集体观念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于()。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备课就是指钻研教材和写教案。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教学要循序渐进。()3.高等教育在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4.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5.人的智力的核心是想象力。()6.发现教学法的提出者是赞科夫。()7.稷下学宫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官立社会大学制度的确定。()8.高等教育对社会公平具有促进作用。()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10.进修培训是我国教师现阶段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怎样理解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简述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3.为什么说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4.简述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内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述教学原则的基本内容。2.试述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有人说,开展素质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而言的,对大学生就没有必要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说说理由。

2006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专业性、独立性、实践性和()。A.文化性 B.多样性 C.创造性 D.发展性 2.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

A.利益追求 B.主要环节 C.发展重点 D.发展方向

3.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时,属大众教育阶段。A.<15% B.>15% C.15%~50% D.>50% 4.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A.核心 B.规范 C.概括 D.归宿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A.1993年 B.1995年 C.1997年 D.1998年 6.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始于()。

A.18世纪末 B.19世纪初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7.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这一结论的提出者是()。

A.贝克尔 B.范海斯 C.丹尼森 D.舒尔茨

8.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场所多样化和()。A.高关联化 B.综合化 C.短学程化 D.融合化 9.“教学相长”出自于()。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10.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是()。A.讲授法 B.讨论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是指大学专业课课教师应该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2.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3.班级授课制最初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4.基础教育质量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5.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双向活动的过程。()6.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7.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问题。()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指教学要循序渐进。()10.综合化是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2.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高等学校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简述高校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述高校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2.试结合所任学科或所学专业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先提出了“教师发展学校”这个概念,但它并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赋予学校以教师教育的新功能。

“像蜡烛”“是春蚕”,是人们称颂教师奉献精神的比喻说法。实际上,教师在燃烧自身、奉献自己的同时,还应该是发展的主体。教育既要关注学生发展,也要关注教师发展,学校应当成为“教师发展学校”

2005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高校教学教程的主要特点是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和()。A.实践性 B.综合性 C.多样性 D.人文性

2.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A.山西大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河南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时,属精英教育阶段。A.<15% B.>15% C.15%-50% D.>50 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循序渐进 B.教学相长 C.因村施教 D.防微杜渐

5.欧洲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四科来组织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A.神哲理法 B.文理法农 C.法商工农 D.文法医神 6.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法律

7.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A.高级人才 B.高级专门人才 C.专门人才 D.中级专门人才 8.作为教育政策总概括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学计划 D.培养目标 9.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方法和()的研究。A.教师劳动 B.教学组织 C.教学设备 D.教学内容 10.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A.发现法 B.演示法 C.讲授法 D.参观法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2.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23%应归因于教育。()3.在教学中,直观性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4.《学记》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6.“威斯康辛思想”即为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7.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都属于教材。()8.“文以载道”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10.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高等教育目标的作用。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 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缺点。

4.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述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作用。2.请联系实际,阐述高校教师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有人说“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对课堂教学不需要提出具体要求,也没必要那么讲究。”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2004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身教重于言教”说明了教师劳动特点的()

A.复杂性

B.简单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2、早期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围绕()四科来组织教学活动。A.神哲理法 B.文理法农 C.法商工农 D.文法医神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时,属精英教育阶段。A.<15% B.>15% C.15%.~50% D.>50%

4、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A.布鲁纳 B.杜威 C. 范海斯 D.洪堡

5、《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A.1993年 B.1995年 C.1997年 D.1998年

6、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A.北洋水师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三江师范学堂 D.京师大学堂

7、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归因于教育。A.10% B.15% C.23%.D.33%

8、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专业理论性、创造性、独立性和()。A.间接性 B.回归性 C.实践性 D.相对性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的教育思想。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10、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接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发现法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定„„„„„„()

2、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3、教学是学生独立发现的一种活动。„„„„„„„„„„„„„„„()

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5、学生知识掌握多了,能力便自然得到发展。„„„„„„„„„„„„()

6、在教学中,直观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7、教学方法仅仅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

8、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9、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0、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备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

3、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4、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请联系实际,试述高校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

2、结合所任教学科或所学专业,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评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 题,共18分)某大学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赛课活动,他教态自然,普通话也很标准。上课开始,他先在黑板上认真写下了五个字的课题名称,然后用准备好的电脑课件,代替他那并不好的黑板字„„。课后,听课的老师议论说,这堂课上得很好,假如这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该青年教师无可奈何地说:“没办法,因为评课标准中,就有一条‘板书’!”。

请你谈谈,老师教师是应该逐条对照评课标准来上课,还是根据教学目标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003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 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教师劳动特点的()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协作意识。A.复杂性 B.简单性c.群体性 D.创造性 2.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

A.沃尔什 B.斯特鲁米林 C.舒尔茨 D.丹尼森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A.<15% B.>15% C.15%-50% D.>50% 4.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校本课程

5.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A.中级人才 B.中级专门人才 C.高级人才 D.高级专门人才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5年

7.学分制是在选修课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A.美国 B.日太 c.英国 D.中圈

8.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A.北洋水师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三江师范学堂 D。京师同文馆 9.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

A.层次结构 B.科类结构 c.形式结构 D.能级结构 10.高等学校管理以()为特征。

A.教学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学术管理 D.物理资源管理

1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循序渐进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防微杜渐

l2.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A.文法医神 B.文理法农 c.法商工农 D.神哲理法 13.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法律

14.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A.学衔 B.学位 c.学历 D.学识

15.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A.《论语》》 B.《学i己》 c.《大学》 D.《中庸》

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A.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B.硕士、博士、博士后三级 c.协士、学士、硕士三级 D.协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 17.作为教育政策总概括的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任务 D.培养目标 18.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辅导答疑 C.上课 D.课后总结 19.师生之间的}人知与情感关系属于()。‘

A.心理关系 B.组织关系 c.人际关系 D.工作关系

20.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哪一位教育家的成功经验()? A.凯洛夫 B.陶行知 c.马卡连柯 D.杜威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15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 年前就已出现。2 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3.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 929—1 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 应归因于教育。4.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

5.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6.1917年蔡元培首先在中国北京大学实行。7.科学研究是衡量 的重要标志。

8.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德国人。10.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可以分为、、11.高等学校享有 和。12.“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拓展到。

13.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 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而具体的体现。14.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

15.高等学校课程的横向结构是以课程对于 来划分的。

三、简答题(共5题)1.备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3.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4.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有哪些? 5.简述高校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

四、论述题(2题、第题10分)

1、请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2、请联系实际阐述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简答题(32分,4小题)

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有哪些?(P48)

①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②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③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④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2、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P129)

优点:①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短处:①难以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②主体能动作用发挥不好,限制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 ③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共性、个性难以协调)

3、试述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作用(P137-139 在6条的基础上适当多说两句或某一要求多说两句)①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③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措施;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⑥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4、高校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主持和管理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 心理素质:愉快的心境、幽默的情趣、顽强的毅力)

5、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高等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或学校的职能)(P150-151 简答或论述)

①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②的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③通过知识技术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6、简述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 p150(有问题)①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知识;②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其能力;③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所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7、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133 ①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和结构,以及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②要注意广泛阅读,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③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

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p124(简答或论述)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条件,扬长避短; 依据教学方法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教学达到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效果。

9、试述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 p94~ p96 答:分为四类: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小题:(1)从课程本质而言有六种不同的叫法:学科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2)世界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跨学科)、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选修课程、研究课程的出现)、课程性质的职业化、课程方向的人文化。10课堂上运用讲授法的具体要求有哪些?P117-118 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又分为讲解、讲述、讲读、讲演等形式。

要求:(1)课堂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课堂讲授要保证科学性;(3)要理论联系实际。

11、试述高校教育的个人价值 p69、70(简答或选择)

答:高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活动。其个人价值主要表现在:提高个人知识与智能水平;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12、启发式教学为什么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p115(判断或简答)

答: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但它不具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环节,因此,不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13、请解释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P73 答: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部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由社会领域及一定职业层次所决定。

三者的关系是:教育目标最大,其次是教育目的,最后是培养目标。目标是教育政策的部概括,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培养全面和谐的人,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或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有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作用。

14、请阐述高等教育教育过程的规律——回归律。P162 人类个体从出生那天起,处在非学校教育环境中学习,为独立教育 中小学(不独立教育)高校(再独立教育),实现了人类认识的回归。在高校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作用递增,教师教的作用递减;教学的发现性递增,传习性递减;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

1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p162。

答:正常的认识能力;优良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行为。

16、简述高等学校师生关系及主要表现形式 p162(简答或选择)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其表现形式为: 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认识关系和情感关系)伦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道德义务关系)

17、建立师生关系的途径有哪些?p162(论述或简答)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进行交往和联系而结成的关系。2)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志是:

① 仁道性:师生共同享有尊重信任的权利。② 民主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人格是平等的。③ 合作性:师生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④ 教育性:师生关系服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途径:认识和理解学生、树立威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多种渠道

18、简述课的结构

课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就一堂课而言是新授,其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攻固、布景课外作业。一般都比较注意时限,最佳听课时间上课后的第6分种至第20分钟。

四、论述题(2小题,30分)

1. 对教学原则的要求进行评述 P106-P113 八条

1)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2)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①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②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③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④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⑤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⑥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⑦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⑧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3)选取2~3条原则,结合所任教的学科或专业进行发挥。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2. 试述大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参论述题4)

五、分析案例(1题,18分)

1. 有人说: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对课堂教学不应该那么讲究,对此你怎么看?如果不同意,你认为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大学同中小学,都要讲究。大学教学环境让老师管学生少了,但是对课堂教学一样必须要讲究。好课标准:1)目标明确。清楚给学生什么,让学生掌握什么技能、品格、行为态度等,只有这些明确了,教学实践才能围绕此目标,能突出重点,主次分明。2)内容正确。一方面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教师的教学技能或行为是符合规范的,应是起示范作用的。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也是正确的,如不正确,教师应及时纠正。3)方法得当。尽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教师应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力求最佳效果。4)表述清晰。大方面指教师的整堂课安排有条不紊、秩序分明、一环套一环,小方面指教师语音响亮、语速适当,版书规范,教态大方。5)气氛活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动脑、动手)2.某大学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赛课活动,他教态自然,普通话也很标准,上课开始他先在黑板上认真定下了5个字的课题名称,然后用准备好的电脑课件代替他那并不好的黑板字,课后听课的教师们议论说:这堂课上得很好,假若这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该教师无可奈何地说:“没办法,因评课标准中就有版书”,教师是应按评课标准来上课,还是根据教学目标来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答:应按教学目标来考虑。

1)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范着课堂教学的一切。一方面是为了全体学生,要使这些学生都有所发展(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课堂会充满活力)。2)考虑一堂课的艺术性。教师的版书就是一门艺术,黑白分明,反差明显,更突出了版书的重要。版书分提纲式版书、,要点式版书、提示性版书、辨析性版书、总结性版书,这些都是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成功版书的要求是:书写流畅、整洁对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启发人们深思。这二者应是辨证的统一。作为一名教师,版书写不好要多练,不能因版书不好就拿其它方式代替,因为版书有它突出的优点,能按照课堂发生的事情及时调整,过程清晰明确,效果好,是其它方式无法代替。如一味的忽视教师的专业智慧也不好,应一切围绕教学目标来教学,这样一堂课才是成功的课。

3.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应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此两种观点作适当评述。

答:这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称为社会本位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主要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设计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应以个人本身生活需要来分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高等教育的目的,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但又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要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但其根本弊端在于把社会看成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使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教育中间的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认为教育的价值应是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其片面性、局限性也明显:(1)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势行力,没有突出教育对社会的长远贡献;(2)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3)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所以要寻求两种价值观的协调和整合,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特定的背景条件作出动态调整。不能作单一项选择,不能一边倒(历史上也有相应的教训)。高等教育首先应通过个人的价值的体现,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4.美国有学者预测20世纪90年代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一辈子平均要转换5次职业,这就意味着“大学学四年,管用一辈子”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素质教育的背景:)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和全球化使得职业变动与岗位转换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与可培训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可以增强人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固本以强枝、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措施,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实践探索。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地发展,强调的是知识类化和潜能的发展,人的素养和品质全面提高,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畸形的发展(应试教育),要突出的是素质教育。2)(素质教育的定位:)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3)(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科学和人文,科学和人文是素质教育的两翼,发展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难点。

在大学里确实应该进行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下载湖南省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2011年高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学试题综合

    教育学问题及答案: 1、高等学校具备那三项职能,请结合实际谈谈高校职能的价值,如何正确处理高校只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1,"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是高校主要的三大职......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闭卷部分 一、 填空题 (10选7,每题1分) 1. 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 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 社会(政治制度)决......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武汉张 2013-12-2 21:01:00 1. 高等教育管理(独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教育经济学(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民办高等学校定位、特色与发展研究(第一作者、主编),......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 第1部分:单选((30分)) 第 1 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1895年创办的( )。 A、京师同文馆 B、天津西学学堂 C、京师大学堂 D、清华大学  正确答案:B 第 2 题:......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1. 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 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4. 教育方针以(......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试题汇总(最终版)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试题汇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试题汇总2006一概念比较题1、教育与自我教育2、导生制与导师制 3、学历与学力 4、毛入学率与净入学率 5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二......

    高等教育学模拟试题(九)

    《高等教育学》模拟试卷9 一,单项选择题(30) 1,1632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杜威 B、夸美钮斯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2,到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1 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 2 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