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 高等教育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神、法、医四科,其中神、法、医是高级学科。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大学所具有的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及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
从1810年起,德国建立新的大学,有洪堡和费希特等创建并领导的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理尔法案”,所有这些学院在美国历史上统称为“赠地学院”。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效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教学服务;科学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
结合实际分析高教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为社会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
高教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能够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有助于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情况,以便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和确定科研方向;有助于促进高校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向产品、商品转化,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途径。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含义: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主要表现为: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1)高等学校培养目的(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3)专业培养目标(4)课程目标(5)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定要处理的几种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1)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愿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2)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用外国语言阅读专业书刊;(4)具有健全的体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像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劳动)。(1)教学工作: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2)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3)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图尔干。个人本位论:强调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斯宾塞。
如何评价两种论说:基于历史背景;两种观点并存;抉择和整合。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通才教育的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的特征:(1)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4)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后期发展受影响。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3)是现有国情的选择。所谓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他们是由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国高教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
第四章 高等学校学制
学制的含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学生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弹性学制的特征: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
弹性学制的教育理念:(1)培养目标的多样性(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3)管理工作的灵活性(4)刚性与弹性的兼顾性
第五章 高等学校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的突出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现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利和责任分离的状态有所改善(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方向:(1)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2)进一步精简机构(3)人事制度的改革(4)后勤的社会化问题。
第六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阁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是指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关系密切,是关高等教育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管理体制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这个结构的特点:独立性,层次性,中介性。
世界教育改革的两种基本模式: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的因素;利益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1)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含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校教师的任务:(1)教书育人(基本任务)(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及要求:(1)复杂性,要求: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创造性,要求:具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成就感)(3)群体性,要求:具有高度协作意识。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的途径:(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2)高校师生心里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制约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1)师生角色特点(2)师生相互期待作用(3)师生个性因素(4)教师领导作风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有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应注意:(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如何让看待学生:有理智有情感,具有积极的能动性,独立个性独立人格)(2)加强理解和沟通(3)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职业道德;知识素养(才);能力素养;教师风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的知识素养:(1)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2)精神的专业基础知识(3)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1)教学能力(基本素养)(2)组织管理能力(3)自我反思和调控能力(4)研究创新能力(教育的研究创新)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素养之核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体态语言,口头语言,板书(书面语言)。(1)体态语言能力要自然逼真,恰到好处。(2)书面语言能力要准确,清晰,规范,工整,提纲挈领。(3)口头语言能力:语速适当,洪亮清晰,语句精炼,通俗流畅;逻辑严谨,主题明确,抑扬顿挫,节奏明快;感情真挚,不温不火,词汇丰富,语法多变;叙述事实,详略得法,论证原理,严密精当;描述情景,生动有趣,转换分明,机制灵活。2信息收集处理能力;3组织教学能力;4教学评价能力;5心理辅导能力。教师的风范应具有:(1)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宽严相济的工作方式(3)优雅大方的举止言谈(4)恰当得体的外表修饰(5)特色鲜明的个人风格。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高校教学的含义:就其静态结构分析,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校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2)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填空,选择)
教学过程含义: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学过程特征:具有双边性;目的性;间接性。
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引导性;间接性;发展性。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有间接经验想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
性的规律。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知识积累(2)促进学生的能力(3)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立性增强;自主性增强(重视科学的管理自己的时间;重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探索性增强;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含义: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实践经验。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如:言传身教原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循序渐进原则(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朱熹)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相长原则。高校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形象统一的原则,要求:a.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b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c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a 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一切教育的前提,了解伴随着教育的始终)b 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c 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要求:a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发挥各自的特长b 教学中,不随意迁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不任意增加课程的深度和难度c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他们特点的智力结构d 充分利用选修课程e 不歧视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狭义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目的所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课程分类:(1)从课程的侧重点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从分科性或综合性的观点来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3)从课程的性质及其目的分类,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4)按课程的修习类型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5)根据课程课时数多少可分大中小微型课程。(6)根据课程内容分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7)根据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2)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开放性特征(2)灵活性特征(3)整体性特征(4)可测性特征
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整个课程体系有: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板块构成。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理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关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是单个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策略:(1)按照科学体系结构,完善课程内容(2)把握科学机制,加强大学课程与生产技术的联系(3)确立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举,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课程模式。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适应所处时代发展的需要(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2)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3)课程性质的职业化(4)课程方向的人文化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含义:简称教学形式,就是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的形式。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
个别教学含义: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我国古代的私塾、书院采用这种形式。
班级授课制含义: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我国是在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的,1905年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班级授课制的优势:(1)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2)有利于全体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3)能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效率较高
班级授课制的不足:(1)学生动手机会少,容易使理论与实践脱节(2)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难以处理
高校的教学活动环节: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备课的意义:(1)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2)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3)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备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三备一写,一备内容,二备学生,三备教法,一写拟定计划。(1)一备研究内容: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钻研:细读把握,脉络和体系,精读吃透,作用意图;教材参考。
(2)二备学生:了解学生先决条件和预备状态;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有所涉猎;了解学生对新目标的情感;了解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3)三备教法:内容:组织教材,确定课的结构,精选教学方法,注重学法及作业方法指导,学校提供的设备条件。要求:科学,灵活,艺术,创新。
(4)一写拟定计划:学期(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难重点,教学进程,板书设计,习题及答案,教学后记。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紧凑(5)积极性高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1)巩固和加
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2)使
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的含义: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法。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也必然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1)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加强学习方法研究(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4)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学模式含义: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教学模式的特点:完整性;操作性;个性;简约性;发展性。
启发式教学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采用多种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分类:(1)第一类是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2)第二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3)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讲授法定义:是教师节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等方式,也称课堂讲授法。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是传授的只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合理使用。
讨论法定义: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明辨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围绕一定的问题,激发思维,各抒己见已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为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讨论题目,制定一定的规则(2)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3)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的时间(4)及时的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调查法定义:是调查者有目的有意识的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搜集有关事实资料,并由此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一种方法。调查的要求:(1)调查准备工作:拟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象及范围(2)调查的实施:按照调查方案的设计,做好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外部协调工作和材料的整理工作(3)调查总结: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学评价含义: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类型:(1)定位性评价(判定学生的前期准备)(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3)诊断性评价(4)个体内差异评价。教学评价的意义:(1)有助于定位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2)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出恰当教学对策(3)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4)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改善学习(5)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代教学评价的特征:(1)评价范围的广泛性(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4)评价功能的多重性。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6)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6)增强高校科研活力的民族性和动态性的原则 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科研指导(2)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选择)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教学内容(2)研究教学方法(选择)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选择)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1)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2)高等教育规律(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的原则
教职员工的“三育人”所谓三育人就是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1)了解国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3)锻炼能力,增长才干(4)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坚固的原则(2)系统规划、分层进行的原则(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5)讲求实效的原则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问题与对策:(1)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2)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3)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影响(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综合运用题)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性思考:(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2)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3)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化(4)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规律:
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 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从一般性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从特殊性来说,其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5 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
1)按办学主体、所有权和经费来源:公立高等院校、民办高等院校和公立民办二元制的高等院校;
2)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省级政府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心城市所属高校。
形式结构:按学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层次结构:专科、本科、研究生。6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
1)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 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7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促进政治的民族化。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2)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 3)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的根本制约;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客观影响。高等学校的只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11 教育目的: 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13 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 1)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2)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14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具有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4)激励作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使人的发展片面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必要条件。1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
1)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 2)第二层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该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孔子、柏拉图等)
个人本位论: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该观点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老子、蔡元培、梁启超、卢梭、斯宾塞、罗伯特·赫钦斯等)通才教育: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又称为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是以培养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
特征:1)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区别在于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特征;联系在于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尤其在学科发展既要高度分化又要高度综合的今天更是如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制约因素及现实选择: 因素:
1)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
4)社会人才选拔制度、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程度和制度选择等。现实选择: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由现有国情决定的。英才教育:受教育人数小于15%,在于培养治国的精英。
大众教育:人数在15%-50%,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普及高等教育:大于50%。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是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发展速度要适当;要以内涵为主来提高规模效益;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发展终身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
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应是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是当今世界各国高教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是符合我国实际的选择。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活动构成了高等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工作的基本的实施途径。24 高校教师的作用:
1)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2)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 3)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4)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25 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1)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
2)特殊性:劳动的专业性、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劳动的时空延续性。26 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1)教书育人; 2)科学研究; 3)服务社会。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3)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 4)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 2)高校教师成长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
3)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29 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
1)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2)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的原则; 3)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的原则。30 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 1)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的原则; 2)规范控制与搞活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3)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31 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
1)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 2)完善教师培训机构;
3)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 4)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 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32 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敏锐的时代精神感受能力;
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强烈;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3)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4)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5)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34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高校师生在教育关系层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2)高校师生人格和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 3)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具有互动性。35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不良方面: 1)师生关系工作化;
2)师生相互信任程度降低; 3)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36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单位。38 专业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
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41 专业划分所要遵循的原则: 1)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 2)职业适应性原则; 3)独特性原则; 4)层次性原则; 42 专业设置的原则:
1)宏观上,必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专业点的设置必须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和人才需求。
2)微观上,符合专业划分的原则;有比较可靠的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有比较稳定的去向;具有比较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或潜在的社会效应;具有必要的师资力量和基本的办学设施、办学环境。43 专业内涵建设包括: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45 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比例关系:
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2)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46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 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 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49 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50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 2)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 3)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个性发展。51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 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5)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依据:
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 2)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 3)高等学校的特点; 4)先进的教学经验。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增强;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教学效果测评。
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
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 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 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56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 1)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
2)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3)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 4)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构成要素:评价目的、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的标准、评价方式方法。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基本素质、教学状态、科学研究、工作业绩、特色项目或特殊贡献。
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的考查与考试、毕业设计的审查和毕业论文的答辩。
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科学、统一。61 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
1)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3)是发展学科的坚实基础;
4)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62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1)承担国家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2)承担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的研究重任; 3)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有机结合; 4)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63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1)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以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的条件; 2)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
3)高校科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4)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使高校能快速掌握和集中各类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中科技需求方面的信息;
5)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64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的原则;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研究教学内容和研究教学方法。66 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理论联系实际;
2)注重理论研究的层次性; 3)加强综合研究。
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 1)结合专业课的教学进行科研指导; 2)师生合作进行科研指导; 3)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
4)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5)建立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制度。
教育改革:是一种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实现的过程,教育主体通过对传统和现实教育不同层面和程度的反思、改组、扬弃和超越,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的需要,促进教育向着合理和进步的方向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变革的过程。
教育发展: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民主化的过程中,在总体上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过程。70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
1)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动因:1经济发展状况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与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的多元化为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才规格提出了要求;经济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示范。
2)政治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直接原因:1政治体制对高等教育改与发展的决定作用——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政治体制决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式(政治体制影响高等教育的投资方式;立法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政策引导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3)文化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催化动因:1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2文化差异导致教育政策的差异;3外来文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71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高等教育国际化;
2)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3)高等教育多样化(体制多样化;类型多样化;标准多样化);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高等教育终身化。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上传
高等教育学
一论述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 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了50%。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5.学生成份的多样化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现已被广泛地接受,并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运作:
1、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
2、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
3、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
4、进一步推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析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质量管和质量标准;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却有发达的大学教育。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目的上凸现人伦教化2.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3.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4.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5.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
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阶段。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国立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是实行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学、五育并举、倚重研究。
壬戌学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明确地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所谓大学理念,乃指人们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思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
从其内涵构成上看,大学理念包括大学思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份。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大学精神既是大学校园文化深层结构的内核,又是大学优良传统的浓缩或象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
一般认为,最早系统而专门探讨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纽曼的《大学理念》是专门论述大学理念的第一本系统学术著作。
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宣告创立,这是美国第一所研究性大学。
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1.学术自由理念 学术自由理念是最古老的大学理念。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靡。要建构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应当使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当使大学形成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尚;应当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
西方世界,最早的学术自由理念源于苏格拉底。
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权利、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利、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方面。要建构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
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教授治校理念是依靠教师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的任用、教师的聘任、人事的任免、学术的规划、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发展战略等,都应充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当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应当改革目前学术权利削弱、行政权力增长的陈旧习俗;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
最早确立教授治校理念的是1150年正式成立的巴黎大学。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便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研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建构并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理念,应当引导教师把科学研究有机的引入教学过程之;应当去除教学与研究相互割裂的习惯;应当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进行科研活动;应当循序渐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伦理规范与人性要求的教学与科研评价机制;应当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应当立足于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活,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应当坚持制度规范与自由发展的统一。
我国首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之现代大学理念的是蔡元培先生。高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 最基本的层次。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
总体上说,20世纪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精英诉求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1.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2.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3.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4.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向诱发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观念
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时面临两项使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当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所谓教育目的,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核心问题。
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具体培养目标的总的规定。
所谓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高等教育目的的实践价值:1.高等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所谓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公允地说,我国高等教育目的观仍然是以社会本位论为主导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辩证综合观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既都有自身的理论价值,又都有各自的理论局限。
用个人本位论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
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一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理论基础预制了其核心观点,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核心官邸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由科学主义的这些理论基础出发,我们可以把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1.重视教育目的社会适应性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3.重视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 所谓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具有其自身的基本精神或核心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基础2.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
如果说科学教育旨在使人学会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就旨在使人学会做人。全面发展趋向的教育目的观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完整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和谐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多方面的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自由的发展
任何统一化、模式化的所谓“全面发展”只能导致全面平庸。
不能把高等教育等同于职业训练,因为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孕育一个完整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目得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教育,而非培养“人力”或某种工具的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高等教育应培养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文化素质,既具有个人涵养又具有公民素养、既具有职业品质又具有道德品质的新型创造型人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
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隘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从而使高等教育有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若不祛除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其办学效益和吸引力就不会得以实质性改善。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总而言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高等教育的功能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而高等学校的职能则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目前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今天常说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就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印证后的高等学校最有生命力的职能。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可学的职能。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等学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开展。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事发展变化的。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1.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不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2.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3.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建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
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按照美国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15%~50%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要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
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人文教育也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教育基本是人文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所谓整合,通俗的说,就是通过交融性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的关系。因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1.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2.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而这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3.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4.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其一,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其二,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其三,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他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三个阶段。它的表现主要是:1.就学权力平等2.教育条件平等3.教育过程平等4.教育结果平等 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学制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在于:1.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社会的政治制度3.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高等学校系统一般是指由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子系统构成。
综观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三个基本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或专门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美国大学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建立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
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1.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2.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渐建立更加灵活的为考生、家长和社会普遍接受的招生考试制度。3.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环。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2.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解决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阻碍4.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5.规范就业市场秩序,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进一步加强6.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是指按学习形式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不同类型和样式结构,一般情况下包括全日制高等教育与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两类。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有两种基本模式,一体化模式与多样化模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1.中央集权性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又称分权制。美国是该模式的典型。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简称“结合型管理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以法国为代表。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以美国为代表。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以英国为代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今后,随着地方权力的扩大,地方将被允许在中央大的政策框架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在目前阶段,扩大地方政府权力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淡化高校的单一隶属关系,改革条块分割的现行办学体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属地高校的统筹作用。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社会的广泛参与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参与不仅是高等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而且也是调动社会力量办学,减轻政府财政困难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其次,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的下放,最终必须具体落实为办学者的权力,实现办学者权力和责任的统一。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利。
在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西方一些学者通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与行政权力相比,美国高校内由教授执掌的学术权力要显得脆弱的多。
高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政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它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1989年至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
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
1.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学术管理是指对高等教育中学术事物与活动的管理,它通过组织和协调全体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行为,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学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学术水平,以实现高校的功能。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3.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 4.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
5.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6.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是一种旨在通过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筹划和安排以实现教学总目标的管理,也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学领域中全部工作进行设计、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学制规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周数分配,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识安排等。
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任务: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2.高校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3.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高校科研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等。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1.公平合理原则2.形成特色原则3.协调性原则4.以人为本原则5.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
教育评价按平价基准分类:1.相对评价2.绝对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 教育评价按平价功能分类: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高等教育评价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高等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效绩,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校内评价体系包括受教育者基于接受教育后的感受所作的评价,受教育者家长的评价和高等教育提供者进行的自我评价。
社会评价体系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
高等学校的综合评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合格评估;二是水平评估。
课程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二填空选择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用“高”与“专”两个字来概括。相对于中等教育而言,它在层次上高,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三个原则:价值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 按照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庆日为标志计算,它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学生几乎完全控制了博洛尼亚大学的管理。
与博洛尼亚大学不同,巴黎大学则是典型的教师型大学。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
从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来看,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的特征。
从17世纪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可分为两大类型: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包括:1.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学术自由2.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
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社区学院充分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社区学院的地区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实用性特征。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四、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
三个类型: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
三个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评价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社会需要、个体内在需要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
(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
(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
(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
(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
(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
(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任务: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
(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
(1)坚定的政治方向
(2)高尚的道德情操
(3)合理的知识结构
(4)优秀的教学能力
(5)出色的科研能力
三、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生理特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其他系统
心理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认识活动的发展、情感特征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
学校方面:
(1)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
(2)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
(3)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4)完善扶贫帮困制度
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3)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4)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方面:
(1)尊重教师
(2)以学为本
(3)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五章高等学校管理
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
外部体制: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内部体制:
(1)高等学校内部决策层的构成校长、决策机构(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2)高等学校的决策模式
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
三、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区别
管理目标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的一种管理目的或结果。通过科学地、合理地、适宜地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的相关原则和理念对各组织进行管理,进而实现组织管理目标。
四、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1)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定的建立健全。
(2)科研管理: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教职工聘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级、离休退休、退职,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管理、日常管理等
(4)财力和物力管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学校土地房屋、校园环境、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物资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第六章高等学校制度
一、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2年、课程比中学稍深稍广、毕业后能适应本地区就业或转入本科高年级学习,美国称社区学院,日本称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大学一般4-5年,也有3、6年,独立专门学院相当于大学本科教育)
(3)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后层次)
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全日制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职业高等学校
(2)成人高等学校
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夜大学
四、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
一、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
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1)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学科的发展潜力)
(2)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3)社会因素
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
(2)专业设置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特点:专业性、前沿性、探究性
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综合化、多样化、职业化、国际化、人文化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5)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五、高等学校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
教学测量——考试——试卷编制、施测、评分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考察考试、毕业论文的审查答辩)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1)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
(2)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
(3)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
(4)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搜集、获取事实资料,分析处理事实结果)
(3)总结阶段(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成果推广)
三、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
途径:
(1)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
(2)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
(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
(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第九章高等教育全球化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
(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
(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
(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
(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
(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三、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
(1)留学生培养
(2)合作办学
(3)远程教育
第十章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
(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
(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二、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
(1)教学方法的改进
(2)师生关系的改善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
(4)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
(5)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6)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发展规模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特点(教育观念提升、课程设置改进、办学形式多样)
(3)应注意的问题(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与教师流动
人事管理原则(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柔性开放、科学激励)
流动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第五篇:汇总_高等教育学
96
Ch01 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
为什么要学习高教理论
1.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a.高等教育的理论是教育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真理性,对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和实用价值;b.高等教育实践只有合乎教育规律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c.高等教育改革更离不开高等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改革
1)改革是破旧创新:破什么旧、创什么新,必须以教育规律为依据2)传承与创新3)提出改革方案:小步走、循序渐进4)实施方案5)总结:实现教学改革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有机统一
2.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a.大学教师的角色具有学术性和技艺性双重特点 ;b.大学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的学习其实在其教师生涯开始之前就有潜在地、无意思的感知;c.大学教师学习与研究高教理论是从根本上保证教学效果的需要。注意: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水平,包括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具有必须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学生满意原则,对社会风气是迎合还是保持合适的批判。
Ch02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教育现象:是人们可以感知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教育事务的外部联系。
教育本质:教育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集合,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据。
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高级性、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主体性
高校服务社会的形式: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
高校服务社会的途径或方法: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
专门人才的类型:学术型、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 教育的本质特点
1)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然生命的成长;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促进人的自我属性的发展;2)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
1.高级性:第一,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教育;第二,高等教育的对象是青年,身心发展相对比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三,教师和学生更加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2、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
3、学术性: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基本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4、公益性:
5、主体性:大学不仅是使人类掌握科学知识、追求客观真理的摇篮,更是教人如何守望心灵、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大学必须引领社会,给社会所必需(needs)而非社会需要(wants),清流,相对独立性,统治阶级及其统治工具的附庸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最早、最基本的社会职能;2.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德国洪堡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3.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
Ch03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末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它还研究和传授世俗科学知识,重视人们的理解能力,启迪辩论的风气。
赠地学院:美国南北战争为高等教育的扩展提出了要求。为了克服经费等物质条件困难,1862年国会通过《莫雷尔法案》,即《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入来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这些学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社区学院: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创举。其前身为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它以转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等多种功能服务社会,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院系调整:文革前1952年按照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院系调整”,即改造文理工医农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为文理综合大学,设置其他学科类的单科和多科学院,且以单科学院为主。
高教60条:为解决1958-1960年我国高等教育超常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全盘学习苏联带来的不良后果。1961年9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即高教60条,保证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恢复。欧洲中世纪大学特点
行会性:大学起初为学生和教师结合的“行会”,后来成为学习与研究的组织。
自治性:这种行会性组织在与宗教和世俗政权的周旋中,为自己取得许多特权,都拥有自我管理、不受或少受外来干预的权利。
国际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均以拉丁语为共同语言,部分国籍种族招收学生和聘请教师。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宗教性:很多学校在寺院基础上建立,多受教会的控制,神学在中世纪大学中地位最高。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1.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多样化需要。
2.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生自治的关系。
3.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①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公元前),萌芽阶段的高等教育是不定型的学术组织;
②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纪元前后至文艺复兴时期),雏型阶段的高等教育是较定型和固定的学术组织,有教学和研究,但与基础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
③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叶),成型阶段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④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19世纪初叶到20世纪上半叶),完善阶段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是职能的完善(三大职能),正规的精英教育;
⑤高等教育的大变革时期(20世纪中叶以后),大变革时期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教育层次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等。二战以后: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马丁.特罗的分类)。
Ch04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学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
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另一层含义体现在实现高校内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民主化。
终身化:职业教育,为生存和发展服务。高校培养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受用的素质培养及其构成。
国际化: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涵义是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主体地位: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
开放大学:开放大学不需要正式学历,积累一定学分即可获得学位,授课方式广播、电视、函授并举,坚持既定的学术标准。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受教育对象的大众化2)产学研一体化3)培养目标的综合化4)行政管理自主化5)合作交流国际化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或内涵 1.是观念的现代化。一是继承和发扬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一、教授治校等传统大学理念。二是认真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的高等教育理论和思潮,如大众化、多样化、终身化、私营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等。
2.是制度的现代化。
3.是实体的现代化。具体说就是能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使大学成为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任务 大众化:量和质
民主化: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高等教育管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终身化:职业教育,为生存和发展服务
国际化: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国际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涵义是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怎样体现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①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首先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把学生培养成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②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高等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劳动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
简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①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其一,两者互为存在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条件;其三,两者在互动中发展;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②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1.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
2.经过1999年以来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度上升。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扩大规模,而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
3.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想协调。
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分类指导、在各自层面上办出一流。
科学发展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发展依据: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学校发展
立足点:提升教育功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着力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突破点: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落脚点: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 3.教师发展
Ch05教育的目的与高等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规定。
中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时间与状态上的具体化。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定任务,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
教育功能:功能是指事物的作用
教育价值:价值则是客体的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教育适应性:教育的适应性是一种主动的适应,是顺应环境与改造环境的统一,是继承与创造的统一。
社会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
个人本位: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个人价值为取向。
教育目标系统的规定性:具体身份(职业资格)的规定、质量规定、时间规定、层次类型规定
教育目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全面性、适应性、可行性、可测性、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品德目标、体质目标
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整体框架:普通素质、专业素质、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寓于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之中的创造性
人具有多重属性:自然、社会、心理
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时间与状态上的具体化1.共同点都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
2.不同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定任务,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紧密相联的,但不能相互取代。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两者互为发展的条件、两者是在互动中发展的,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2.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发展机会和发展取向上的矛盾;主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社会制度的制约、传统观念的束缚。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的关系
功能是指事物的作用,而价值则是客体的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只有当教育的功能作用于主体并能满足主体需要时,才会产生教育的价值。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教育功能与价值、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社会发展:1)两种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二者互补。2)三代生产力与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以手工劳动为标志的农业社会生产力、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生产力、以计算机等高科技为标志的信息知识社会生产力 3)现代发展观: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人的发展:1)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属性使实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目标由知识、能力、品德、体质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并以此划分分类目标。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关键是能力目标);③思想品德目标;④体质目标
ch06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1.宏观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
2.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3.层次结构:高职高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
4.科类结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5.形式结构:A)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公立和私立;B)授课时间:全日制、半日制、业余制;C)授课方式:普通高等教育、网络学院、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业大学、夜大学、自考、管理干部学院
6.能级结构: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为主、应用性与技艺性的专科
7.地区结构:西、中、东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功能取决于它与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程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首先表现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模相适应。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然联系紧密,但并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在高等教育结构的诸多制约因素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等。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对教育结构影响更为直接。
2.文化传统因素:主要包括全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表现在人们对择业的态度、消费观念,对各类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身的文化需求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期待等。
3.科学技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与结构等。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复合型人才培养
4.教育因素: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双重跨越,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剧增相伴,从各方面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求。
5.区域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区域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水平,影响到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影响到区域创新的能力,就成为区域经济实现梯度转移的关键。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反映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主要问题
1)专科层次独立性不强。首先,要改变人们对专科层次教育的认识;其次,要突出专科层次教育办学特色;第三,要调整专科内部的科类比例。
2)研究生层次较为薄弱。一是规模与质量的矛盾;二是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要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办出特色:
1.研究性大学要突出理论性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2.本科院校重点突出本科教育质量,围绕教学开展科研; 3.专科院校大力培养使用技术人才,以教学为主。
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与专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何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与专业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和层次结构不同,它是一种横向结构,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分工状态决定的。
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主要问题
1)适应新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契合的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不足。
2)出现了学科专业新的失调,进而造成人才结构性过剩。优化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5)重视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6)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改造。
Cha7 现代大学职能与院校发展
大学职能:指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依据和价值。换言之,大学是干什么的,能为社会作哪些事情。
三职能观:产生于美国,以“威斯康星思想”为标志。大学教学职能、科研职能与为社会服务职能相辅相成。
高等学校定位:1.我国高校定位中的问题:办学类型趋同;办学层次攀升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辨证分析:积极面是有利于竞争和高校发展;消极面是人才机构失衡。
院校研究:指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实践领域。
现代大学三项职能:教学职能、科研职能(1809年柏林洪堡大学)、为社会服务职能(1904年范·海斯“威斯康星计划”)
现代大学职能发展:改造社会职能、国际化职能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
本科专业分: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 隶属关系分:中央部委属大学、地方大学 按所有制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
教学科研分:科研型、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 发展阶段分:精英型、精英—大众型、大众型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教学职能:从中世纪后半期直到18世纪末,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
2)科学研究职能:1809年德国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使科学研究与教学成为大学的基本职能。
3)社会服务职能:赠地学院、威斯康星思想,使直接为社会服务和为国家服务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现代大学职能的发展 1)改造社会职能 2)国际化职能
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1)大学职能观的演变:单一职能观--两职能观--三职能观。2)正确处理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职能的延伸。
如何理解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①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也是大学所特有,而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把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②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科研具有三个方面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新的知识;二是培训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保证;三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③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职能的延伸(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于提高高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大学改造社会的职能出发,认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大学处在社会的中心位置,大学是人类的思想库。因此,大学就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职能,即批判社会和改造社会,引领社会发展。大学不仅有维护传统、维持现状的属性,更具有改造现状、创造未来的属性。大学应该变革、建立社会规范、参与社会决策。
为什么说大学教学是在改革中发展的?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片面的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全面知识,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职能,由限于学习到创造性的培养等;②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容出线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使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③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这就不仅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仪器设备的应用等。④教育与教学理论上的发展突破,必然推动教学的发展。
如何认识高校的分类和定位
面对高等教育系统,我们首先就是要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我国高等学校分类
本科专业分: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单科性大学隶属关系分:中央部委属大学、地方大学 按所有制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
教学科研分:科研型、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发展阶段分:精英型、精英—大众型、大众型
高等学校定位
1)我国高校定位中的问题:即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教学: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与发展的过程2)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 教学条件构成因素:1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2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3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4教学时间、5教学环境、6教学的物质条件
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独立性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①将教学与智育划等号是不对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②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惟一的途径。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课外校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教育途径密切配合。
③对“教书育人”的提法应有正确理解。应该是通过教书来育人
如何理解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
一是教学目标决定需要创设的教学条件,二是实际的教学条件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论述大学教学的特点
1.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
2.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①将教学与智育划等号是不对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②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惟一的途径。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课外校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教育途径密切配合。
③对“教书育人”的提法应有正确理解。应该是通过教书来育人
3.教学是一种人为的可控系统。
①大学教学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它在性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程度上又高于中等专业教育,可用“高”、“专”二字概括。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过程特殊本质的重要表现。③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学生学习进入以自学为主的阶段。
大学教学过程有何规律性和特点? 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 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教学目标决定需要创设的教学条件,实际的教学条件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发展的过程,包含着学生德智体美诸因素状态的演变及教学时间的推进,也是时间和状态的序列。
Ch09 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研究
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
科学研究作为大学三项基本职能之一被广泛认同和接受是由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大学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知识的高深性,通过传播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高深知识。传播和发现高深知识离不开身为学者的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1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大学学术至上犹如企业利润至上。3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
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1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2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满足大科学创新和探索的需要。3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4大学研究以国家投入为主,适宜于原创性研究。5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青年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首先要站稳讲台;
2.做科研要以课题为导。
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科学研究作为大学三项基本职能之一被广泛认同和接受是由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大学不同于其他类型学校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知识的高深性,通过传播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高深知识。传播和发现高深知识离不开身为学者的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96的学术队伍的科研条件,争取足够多的研究经费,承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第一个层次的学术追求具有隐蔽性和普遍性。隐蔽性表现在学术追求寓于校园文化中,寓于教师的观念中,寓于教学过程之中。第二个层次的学术追求则具有外显性和条件性。尽管学术追求的外显性能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大学和大学教师都能够在第二个层次上追求学术。一般来说,只有承担精英教育和研究所教育的大学和教师才具备必要的条件,才可能在第二个层次上追求学术。
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应遵循什么原则?特点:1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2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满足大科学创新和探索的需要。3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4大学研究以国家投入为主,适宜于原创性研究。5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原则:1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2选题中心原则。3团队原则。
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1当前学术腐败与评价标准有直接关系。2不利于学术团队的形成。3轻教学的结果必然拖科研的后腿。“一个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快,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建设学术团队,把教学放在重点之重的地位,必须制定科学的大学及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标准。承认高等学校多元化,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对大多数的大学和大学教师的评价以教学质量为主,以科研为辅,从制度上回归教学为本。研究型大学和承担研究所教育的教师,其评价标准中应强调教育与科研并重,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科研也要出成果。总的来说,不能搞一刀切,要实事求是,评价标准要有利于科研提高水平,推出重大成果,同时要保证学校上下对教学的重视,保证科研能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至今100余年。中国办高等教育,学习德国,美国,苏联,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转向西方,但总体上还是模仿和借鉴。中国的国情十分复杂,高等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任何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学是我们每一个“大学人”的大学,大学管理干部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
Ch10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教学的整体改革
教学: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论述大学教学的特点
1.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
2.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①将教学与智育划等号是不对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②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惟一的途径。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课外校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教育途径密切配合。
③对“教书育人”的提法应有正确理解。应该是通过教书来育人
3.教学是一种人为的可控系统。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
大学教学改革的推动因素: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大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目标:
1.在教学思想上处理好传承和创新;
2.在教育目标上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3.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确定与不确定知识的关系; 4.在教学方法上处理好教与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 5.在教学管理上处理好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大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策略:1)整体改革与单项改革相结合教学整体结构的改革,即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教学整体结构的优化;教学的单项改革,即各种教学要素的改革,如教育目标、专业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其目标是实现教学要素的优化。2)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实验
首先必须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与设想,确定改革的目标与措施,也就是设计出改革实验方案,然后创设必要的条件,采取一定的方法步骤来实施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修正与完善,最后推广。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Ch11 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192
靠他的自我作用。学生必须作为主体去活动,才能在活动中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这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监控包括:
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课堂的反馈与评价 课堂的控制与调节课后的反省
师生关系类型:传承、导学、合作、相长
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建构体现在五方面:学习动机、认知学习策略、学习自我监控、学习时间管理、学业求助。
大学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自主性: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界限逐渐明确,自我力量逐渐增强,自我成了决定其认知发展过程、速度、质量的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日益成熟、完善的自我,引导个体不断学习、提高、超越自我。可以说,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能力。表现在五个方面:学习动机、认知学习策略、学习自我监控、学习时间管理、学业求助。
探究性: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由于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大学生当然具有参加科研、探索新知的责任。在知识观和学习文化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知识探究的主体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简要分析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需要引导,教师具备一定思想道德素养)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需要一定的权威作为基础和保证)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反思即: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教学监控包括: 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课堂的反馈与评价;课堂的控制与调节课后的反省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界限逐渐明确,自我力量逐渐增强,自我成了决定其认知发展过程、速度、质量的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日益成熟、完善的自我,引导个体不断学习、提高、超越自我。可以说,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能力。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1)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从经验来看,大学生参加教学过程,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就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转变知识观的要求。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 3.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
大学里,学生的学习独立自主性表现在时间分配、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等很多方面。大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大学教学的性质,大学生还应该是具有探究性的学者。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由于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大学生当然具有参加科研、探索新知的责任。在知识观和学习文化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知识探究的主体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大学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P183-185)自主性:
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界限逐渐明确,自我力量逐渐增强,自我成了决定其认知发展过程、速度、质量的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日益成熟、完善的自我,引导个体不断学习、提高、超越自我。可以说,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主体能力。表现在五个方面:学习动机、认知学习策略、学习自我监控、学习时间管理、学业求助。探究性:
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由于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大学生当然具有参加科研、探索新知的责任。在知识观和学习文化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知识探究的主体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大学师生关系分类以及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类型:传承关系、导学关系、合作关系、相长关系(教学过程为学习已知和探求未知的统一;大学生具备文化科学知识基础,抽象逻辑思维成熟,有时候为教师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解决思路)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全面了解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显性课程:即计划课程。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课程,目前在教学计划中所安排的课程。隐性课程:即非计划课程。学生在计划的教学内容之外,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
高等教育课程制定的依据
课程的制定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层次的课程设置及其整体结构,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二是专业层次课程结构中各门课程的内容及其结构,主要体现于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
制定课程的依据:
1.高等教育目标—高等教育总体目标和专业层次的教育目标(专业培养目标)
2.科学知识体系—广义的科学
①课程内容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主要内容,是对科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②学科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是以科学的分类结构为依据的;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课程内容与结构不断更新的动力。
3.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除应满足教育目标的共性要求外,还应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与要求,也就是将学生个性的需求作为重要依据,并为满足其要求提供选择的空间。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受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制约。
4.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课程的完整性、课程的条件性、课程的稳定性、课程的发展性
课程结构的优化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课程结构的优化,是指课程体系在整体联系上达到最适宜的有序状态,并能在整体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具体而言,它应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科学内容的先进性、课程组合方式的合理性。要处理好的关系:
1.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两类课程皆应重视而不可偏废、两类课程应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
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基础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忽视综合课程的开设 4.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应以理论学习为主,在坚持理论学习为主的同时,必须使学生不断积累与丰富实践经验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显性课程是课程的主体、两类课程互补、充分挖掘隐性课程资源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6.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
7.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学科跨度不宜太大
8.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先后顺序,各自的侧重点与后续课程内容的起点
更新大学教学内容的途径
教学内容的更新要克服三种认识上的误区:将教学内容更新的内涵及其层次简单化、将教学内容更新的途径单一化,将科学前沿的介绍神秘化
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层次:论证材料的更新、理论观点的更新、学科体系的更新
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途径:讲授内容的更新、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教材的更新
应将科学前沿的介绍纳入教学内容:科普讲座或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前沿问题研究
Ch13大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教师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
自学法: 自学是学习者的独立学习,是学习者通过独立学习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学校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方法,是学校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自学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我评价调节控制的能力。
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作用?基本结构?结构的特点?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①大学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②大学教学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③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于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大学教学方法的作用:
直接影响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和效率:①激励功能②认识功能③开智功能④评价、调节、控制功能
按照与学生认识独立性的程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传习性、独立性、研究性
备课的步骤:①在钻研教材、参考资料与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课时规定,进行讲授内容的选择、加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工和组织,并写出讲稿或提纲②根据确定的讲授内容进行教学法的准备,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与教具的准备③临上课前再重温一下教案或提纲,使上课时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备课注意的问题:讲稿与教材的关系、讲稿同临场发挥的关系
自学的教学条件:教师的指导、时间条件、图书资料条件、保证学习环境、开放的实验室
自学的基本方法:阅读、练习和复习等
阅读的基本方法包括:读、查、问、记、思 科研训练的形式与方法:经常性的科研活动、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大学教学方法的结构
1)与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与学生认识独立性程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传习性、独立性、研究性
3)教学认识活动中的智力方式和方法 大学教学方法结构的特点
1)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统一
2)教学方法与学科研究方法的统一
3)大学教学应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如何进行自学指导
1.课堂讲授。针对性讲解、寓科学方法于讲授之中、推荐有关科学及重要文献并进行必要评价。2.辅导与答疑。掌握学生自学状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习惯;辅导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水平;辅导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何运用讲授法? 讲授方法的运用要求:
1激发动机、同步思维;2结构严谨、说理深刻;3虚实结合、表述生动;4注意反馈、及时调整 可采用的方法:
1.运用问题法:善于设疑和释疑
2.运用逻辑方法: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 3.运用理论联系实践及直观的方法:案例法、现场法、演示法等
4.教学语言的运用:干净、准确、生动 5.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6.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善听、善思、善记 自学的教学条件以及自学指导的基本途径 自学的教学条件:教师的指导、时间条件、图书资料条件、保证学习环境、开放的实验室 自学指导的基本途径
1)课堂讲授对自学的指导作用 2)辅导、答疑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要注意哪些方面? 科研训练的组织与指导
1)加强教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结合,是实施科研指导的前提条件;2)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对科研训练进行统筹的合理安排;3)教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应实施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需要及可能的条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组合,则是为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克服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而对已经选定的教学方法的选用,其核心问题,则更是围绕有效性,努力提高运用的水平,以争取达到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1)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与知识形态、学生发展水平、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
2)教学方法的组合:组合的层次性(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包容性组合、互补性组合、量化性组合3)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法的基本修养(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能)、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
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则。
①评价机制: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②评议过程:与校园文化相兼容;③评价技术:空间、时间、知识上的一致性,评价信息的全面性,评估方法的简单性;④评价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Ch16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教育评价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体系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组织制度,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了一格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与此相对应,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集权和分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指学校决策机构的组成及权力配置方式。发达国家高校领导体制三个共同点:1集体决策2决策机构在人员组成上保证多方面的利益;3突出校长的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作用主题,作用对象,作用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某些方面甚至正好处在对立面。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授,其权力是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是大学本质特征的外化,主要依靠教授自身的权威对客体产生影响,运行方式是 自上而下,越是在基层其影响力越大。学术权力的核心是学术地位,力大权大。行政权力的主体是职能部门及行政管理人员,其客体是行政失误,主要通过法律,政策,指示,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指令等自上而下贯彻执行。行政权力的核心是行政地位,权大力大,表现为官僚机构的科层制,上级对下级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对高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
如何理解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货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管理体制。结合型管理体制体现了国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等教育管理权力,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不同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观管理特征,有利于调动多方的积极性。结合型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1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2建立健全各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聘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据多数,以确保教授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利。3民主选举产生院长,校长。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理顺三对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和高校的关系,管理者和举办者、办学者的关系
简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基本组成?教学质量决策、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实施、教学质量信息获取与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发布等5个子系统组成。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责权合一的质量管理系统,具有校,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职能。
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1调整中央政府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强地方统筹,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2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调动高校办学积极性。3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治教,规范政府与学校行为。4加快中介组织建设步伐,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试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1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学生学业质量管理)2教学进程各环节管理(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和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时间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3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管理(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教学资源管理)
什么是教育质量
(1)教育质量指的是教育条件下学生发展的优劣程度,也是教育结果的优劣程度,学生是教育质量唯一的载体与评价的对象;
(2)评价学生发展优劣的质量标准是教育目标;
(3)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评价主题与评价对象的统一;(4)教育质量的高低,是以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来判定的。
学生评教具有客观性吗? 优点:更全面,要求更迫切;
问题:角度、水平受自身利益限制;
教学评估的意义。
①实现国家对大学的质量监控;②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共同要求;③学校内部进行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④学校考核教师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试述教学评估的结构。
答:结构呈多维性、多层次性。①目标子系统(系统的导向部分);②指标子系统(应成为开放系统、逐步更新);③评估人员子系统(由学生、专家评估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构成);④评估对象子系统(教学系统及其子系统都应列为评估对象);⑤方法子系统(搜集和处理信息给出结论的方法,包括教育测量与心理测量的各种方法,传统及一切可被利用的现代科学方法)。
教师自评与同行评估的关系。
答:根据内部动力比外部压力更为用的假设,在教学评估中有必要引进自我控制与同行语言结合的机制。
自我控制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自我评价与自我诊断,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我调节的活动。经过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这一周而复始的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同行评议具有与自我控制一样的重要性,能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同行评议不仅在教师形成性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中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职业发展的气氛也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在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方面,同行处在最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