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港澳舆论:五中全会为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港澳舆论:五中全会为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日出版的香港和澳门各报以大量显著篇幅刊登了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消息及公报内容,并纷纷配发社评或时评解读全会议题。舆论认为,全会为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汇报》的社评指出,五中全会为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基调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方向是沿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十二五”时期将冲破中国发展的瓶颈,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社评还指出,“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考虑了香港与内地的紧密经济联系,特别是与珠三角地区的联系,并充分征求了香港各界的意见。这充分说明了中央对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视。香港搭上“十二五”的快车,对香港的经济转型,以及强化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地位,意义重大。
《大公报》社评说,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当前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观察和分析,既回顾、总结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工作,更指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富强和全国人民福祉的重要会议。全会为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都带来了喜讯。未来“十二五”规划将会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香港商报》的时评指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经综合考量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后,提出今后5年发展的九大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时评说,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将在新起点上揭开新的一页,这无疑也是香港的一个巨大机遇,将带来新的广阔发展空间。香港要配合国家新飞跃,重中之重是要贯彻好“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既是“国内”又是“境外”的独特地位。其一,应加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强化“走出去”、“引进来”的中介功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地位;亦须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六优产业,以配合内地发展。其二,应加强区域合作,特别是通过大型跨境基础建设、前海项目的合作等,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的融合。其三,港商应积极配合“十二五”规划,调整投资方向和方式,抓紧新商机。
澳门《新华澳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新华社香港10月19日电)
第二篇:习近平:报告为上海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10月15日下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上海代表对胡锦涛同志的报告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习近平代表在讨论时说,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论述严谨,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继往开来、承前启后、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政治宣言,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团结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反映全党意志,体现人民意愿的好报告。
习近平指出,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习近平指出,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部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对于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继续奋斗,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报告强调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指出,报告全面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蓝图,也为上海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要力争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是中央对我们的期望,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海一定要贯彻落实中央和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埋头苦干,加强团结,顾全大局,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加强党的建设,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贡献。(缪毅容孟知行简工博)
第三篇:学习习总书记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为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习习总书记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为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总书记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但长期以来,一些国有施工企业由于削弱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不重视党建工作开展,以至于有的党组织书记根本发挥不了自身作用,这些现象在有些基层单位暴露得尤为突出,导致党建工作越来越边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的单位认为,施工生产是硬指标,党建工作是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极为突出,于是党组织书记整天忙于征地拆迁、内外协调,把整个党建业务工作推给业务部门打理。
二是有的单位把党组织书记岗位当作安置型、照顾型,任命一些文化浅、能力差、水平低、表达难、年龄大、身体弱的“老弱病残”担任党组织书记。党的会议不会主持,党建工作不会开展,党内监督不敢直击,职工教育不会入手,核心作用不能发挥,重大决策不主动参与,党建业务工作形同虚设。有的党组织书记自我定位不准、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方法不新、作用发挥不好,对自己主业范围内的党建工作,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该做成什么样,往往沦为“只能挂帅、不会出征”。
三是有的单位行政领导片面地把党建工作简化为开开会议、学学文件、收收党费、搞搞活动,创造不了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党的组织可有可无。这些认识直接导致党组织机构不健全,党组织活动成空白,党组织资料不完善,“三会一课”不开展,“三重一大”不落实。
对于这些现象,我的一位同事讲了这一样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20多年前,陪同上级领导去一个基层项目检查指导工作,年轻的项目经理指着身边的一位老同志给我们介绍说:‘这是我的书记……’。听了这位年轻项目经理的介绍,由于当时我的身份所限,虽不便多言,但心里却很不是个滋味。心想,‘项目党委书记怎么就是你的书记呢?你他妈的是谁呀?’当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地、狠狠地骂道:‘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同事继续讲到:“长期以来,有的国企党委相对处在一种想作为但又难作为的尴尬境地,在管财管物上没有签字权,在管人管事上,行政领导看心情,心情好了给书记打声招呼,算是尊重,大多数的行政领导都是我行我素,一些重大决策书记根本不知道,‘三重一大’成了许多单位行政主管拿来应付上级检查追责的一块‘遮羞布’。久而久之,这些企业的党委便成了一个摆设,在有的企业职工中曾流传这样一句极为形象的顺口溜:‘宁为经理跑断腿,不为书记倒杯水’。这些企业不是党委书记不作为,而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让他们如何作为?也许我的这些观点有点以偏概全,那也许是因为个别与党委书记搭班子的行政主管政治素质高,懂得自己有几斤几两的明智原故吧……。”
听了同事的讲述,可想有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
近日来,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了习总书记在10月10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领会,使我深深地感觉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犹如秋天成熟季节里,那挂满枝头的累累硕果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馨香让我如此地陶醉。
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总的要求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企业党组织“三会一课”要突出党性锻炼。要让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要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修养,从思想深处拧紧螺丝。要突出监督重点,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严格日常管理,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针对性,是加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国企发展的规律所在,深入回答了国企党建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国企党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为党组织做强做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增强了无穷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篇:从五中全会公报看未来五年发展的“不变之变”
从五中全会公报看未来五年发展的“不变之变” 作者: 胡军 发布时间: 2010-10-19 15:22:0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总结“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从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不变之变”值得关注。
科学发展的主题不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要加快转变。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科学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治国方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为此,十七届五中全会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强调了“四个更加注重”,表明我们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定不移坚持科学发展的决心。而在未来五年中如何坚持科学发展的问题上,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了“五个坚持”的具体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总结我国“十一五”实践基础上得出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战略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向。
经济政策的思路不变,产业发展的体系要拓展。“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有的困难,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这是对以往在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的坚持和巩固,框定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政策。在坚持这一总的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局面”的具体方针,并从产业发展体系上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新思路、新策略,为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确立了“风向标”,设定了“路线图”。
社会建设的重点不变,收入分配的关系要调整。民生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多次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全会提出“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总结“十一五”经验、顺应社会关切提出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一项重大的调整,表明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强国”到“富民”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改革成果要让人民共享的制度。
文化前进的方向不变,文化产业的建设要提升。经济催生文化,文化拉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因素。把文化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全会在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同时,把推动文化产业视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对人们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等课题指明了方向,对未来五年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从而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把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变,整体推进的力度要加强。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就是要求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锲而不舍地拓展领域、加大力度。五中全会对“十二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突出强调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要重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这为今后五年改革指明了方向,作出了决断。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十七届五中全会针对国际经济出现的新形势,提出优化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要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不变,科学执政的能力要提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根本保证。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此,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把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摆在重要位置,牢牢抓住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不放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推进党的建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谋划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配班子、选干部、带队伍、聚人才、强组织,做到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实现两者同频共振、互动双赢。
治国方略的大政方针不变,社会发展的合力要增强。推进“十二五”规划的落实,离不开正确的方向,需要凝聚各方合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国内外环境。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就是坚持基本的政治制度不变,这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并对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坚持这些重大内政外交政策,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创造有利条件。
“世异则世异,事异则备变”。从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透射出的“变”与“不变”我们可以看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使“十二五”规划更加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美好期待,体现出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通过未来五年的发展,一个政治文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美好家园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篇:从十二五发展纲要看大学生未来五年的就业方向
从十二五发展纲要看大学生未来五年的就业方向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0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是100万,2003年,这个数字是170万,而2008年是610万,2010年是670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2007年高校毕业的500万大学生中,有近100万的人没有找到工作。据一项不完全的调查数据显示,到2008年,累计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是800到900万,那么两年之后的2010年这个数字可能已经超过900万了。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我国的大学生已不像90年代以前那样,是社会的“宠儿”,大学生已由过去的“两包”向“两自”转变。(注:“两包”是“包学费”、“包分配”,“两自”是“自付学费”、“自谋职位”)。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业就由保障性就业变成了非保障性就业。
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教育培养不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我们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创意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而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多只是会纸上谈兵,没有点实际操作技巧的人。所以供需不平衡。
三、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个原因就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现在大学生普遍往东部大城市赶,造成东部大城市大学生市场严重饱和,中西部地区大学生严重不足的情况,调查表明,西部地区的从事管理、医学、教育的大学生严重不足。
四、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大量向外型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股票市值减少了60%,更多的就业岗位就此蒸发,还有随着国外形势的恶化,大量的留学生纷纷回国,这也对国内大学生造成了冲击。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之年,面对如此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的政府也十分重视,想在“十二五”中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在“十二五”发展纲要中,中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目标是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中国区382个城市,283个地级市和1636个县在此后的“十二五”规划中会全面升级,这样势必会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央还提出,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加快进行产业升级。一定会创造出许多就业岗位,特别是一些适合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三、中央还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以后的五年,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和创业环境都将会大大改善,在促进内需的目标下,政府将会大大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这也为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多了一条选择。
四、中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缺口还很大,这一点,我们的政府比谁都清楚,我们国家要用将近十年的时间来发文化产业,相信到了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文化输出国之一,如果是有这样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就不需要政府担心、不需要父母担心了,因为这样一个庞大的创意产业会带来很多连锁的就业和经济效益。
以上四点就是我们政府要在十二五规划中对大学生就业要做出的努力,但我们政府能做的就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为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一、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做到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二、在大学阶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要多参加一些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尽量做到综合而全面地发展,做一个企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
三、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关注社会的需求,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发展。
我相信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下,我们国家在未来五年一定会变得更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一定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