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流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成效重点讲义资料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 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双流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双流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成都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2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连续8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并成为2008年四川唯一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的县,在全国的排名由2007年的37位上升至35位,跃居中西部第一;在同时公布的中国西部百强县排名中,双流蝉联冠军,继续位居第一。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三个集中”原则,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发展规划
按照“全域双流”的理念和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要求,把城乡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策划和规划。面向国际国内借脑借智,邀请澳大利亚PDI国际设计咨询公司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并建立城乡群众参与规划的激励机制,对双流进行高水平规划,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风貌设计、产业布局及各类专业规划等6大类30余项覆盖城乡、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基本实现了双流1067km2城乡规划满 覆盖,为双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严格按规划推进双流建设和发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落,不按规划发展的事情坚决不做”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按规划发展、依法发展、科学发展。
(二)全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建好载体促集中。2005年以来,倾力打造了21km2的西航港开发区“一区两园”(已完成13.1km2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在对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进行高水平规划的基础上,全面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新型工业发展平台。目前,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共引进项目113个、协议投资159亿元,亩平投资强度约160万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870亿元、亩平税收约20万元、年税收约30亿元。同时,运用市场化手段,两年建成4km2的蛟龙工业港,聚集企业440家,成为成都市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区。
二是完善政策促集中。按照集中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项目会审管理办法,禁止镇、村与企业擅自签订招商引资协议,从源头上确保了工业集中发展;实施项目会审制度、“六不”调控措施(即规划不审批、立项不审批、报建不审批、土地不提供、电力不保证、资金不支持),并出台招商引资“全分一奖”政策(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税收、工业增加值全部计入引荐镇,并对达到投资强度的项目按占地实行5000元/亩奖励),鼓励镇(街道)向工业集中发展区引荐项目,强力推动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同时,对整合后工业集中发展区之外的老工业企业,按照“承认现状、控制规模、限制发展、逐步调整”的思路,制定出台规划区外工业企业搬迁办法,通过规划调整、政策激励,推动了规划区外的工业企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三是优化结构促集中。按照成都市“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布局,依托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及蛟龙工业港,加快培育光电光伏、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先后引进天威新能源、碧晶科技等总投资近百亿元的光伏光电项目,光伏光电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同时,深入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已有国栋、川开两家企业销售收入过20亿元,嘉里粮油销售收入过10亿元。
四是提升服务促集中。积极开展创建全国一流投资软环境活动,在全县上下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在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及蛟龙工业港设立政务服务分中心以及公安、国税、地税等工作服务点,对企业和项目实行贴身服务;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重大产业化项目人盯人负责制和项目代办制,坚持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业集中发展区现场办公会,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达 效。
(三)分层次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是加快城镇建设,吸引农民集中。立足城乡统筹,着力构建以东升、华阳“两城”为龙头,以市级重点镇(区域中心镇)、一般场镇为支撑,以中心村、聚居点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完善城乡交通、电力、供水、供气、光纤、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了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为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加快建设城镇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全县已完成新居工程46个、面积263.8万m2,安置农民1.45万户、4.04万人;农村新型社区15个、面积121万m2,聚居农民5437户、1.99万人。
二是完善政策配套,鼓励农民集中。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意见,采取农村宅基地置换统建安置房、对购买城市商品房予以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在全县范围内有序向城市、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三是加强培训就业,促进农民集中。设立农民增收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农民转岗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向市民转化。目前累计培训24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近20亿元。
(四)加快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启动实施“3+20”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计划,在重点抓好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新兴特色蔬菜基地园区和蛟龙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大县级农业园区的基础上,2008年启动20个5000亩以上镇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同时,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兴标准,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已建成全世界最大的优质枇杷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冬草莓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最大的杨梅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小家禽生产基地;全县获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38个、28个、23个,“双流枇杷”、“双流冬草莓”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1家,其中市级35家、省级2家、国家级1家。
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对接融合。2005年以来,先后修建了对接成都主城区的13条城市干道,完成了连接丘区10个镇的东山快速通道等道路建设,启动实施镇村道路畅通工程,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大交通格局。实施镇镇通岷江自来水工程,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镇镇通天 然气工程、农村沼气化工程,解决了13个镇(街道)、近13万户城乡居民的用气问题,近10万农村群众用上了清洁能源。加快建设城乡供电网络,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城乡道路联网、电力供应同网、供水供气并网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2005年以来,双流县采取自上而下的层层宣传发动、政策导向和自下而上的自愿申报、层层竞争淘汰,镇党委会和县委常委会优选确定的方式,先后确定并启动45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是否参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怎么建设新农村、如何管理新农村让农民做到“三个作主”。同时,注重将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拆院并院相结合,统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用地问题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民转移转化。通过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双流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永安镇白果村被确定为国家建设部及四川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三星镇南新村被列为农业部在川联系点,金桥镇昆山村、彭镇羊坪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双流县新农村建设经验先后6次在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上作交流。
(五)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 提供条件
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2006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扶农惠民“三大工程”、十大惠民行动和九大民生工程,让广大群众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一是在学有所教方面。在中央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提前免除了全县中小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信息技术费,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实施帮困助学工程,让5万名家庭困难学生走进学堂,确保了无一名双流籍学子因贫失学。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在劳有所得方面。积极推行“两免四制”(即双流籍劳动力终身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登记实名制、就业责任制、服务全程制、效果公示制),开通就业援助热线,对符合就业条件的劳动力,承诺48小时内解决就业岗位。三是在病有所医方面。在成都市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在全国率先设立500万元重大疾病救助专项基金、100万元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助基金,切实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众看不起病、看大病难的问题。四是在老有所养方面。积极探索开展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对全县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星级服务;建立80岁以上老人长寿生活补贴制度,让双流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是在住有所居方面。实施了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城市廉租房建设工程,让8万名城乡低收入群众住进了新居。此外,双流县还对农业水费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启动实施城乡公交“一元通”,加快推进城乡文体设施建设,让城乡群众共同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
(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动力
在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进程中,十分注重系统思维,着力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增添动力和提供保障。
一是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为抓手,致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发展软环境。建立了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以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为依托的便民服务体系,并率先在成都市完成行政部门的决策、执行、监督“小三分”改革,精简了审批程序,提高了服务效率,连续四年投资软环境名列成都市郊县第一。建立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实行每月一次的常委工作交流会和每周一次的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工作交流会,优化县领导公文处理流转程序,加快了工作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重点工作县领导负责制,把全县工作分为一二三类重点,将县四大班子领导科学合理分工,成立重点工作指挥部和领导小组,科学分解目标,层层传递压力、落实责任,形成了县级 领导围绕重点抓突破、部门竞相服务、镇镇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同时,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撤镇组建了西航港等4个街道,着力理顺农业、发改、规划等部门职能,进一步优化了统筹城乡发展管理机制。
二是以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为重点,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先后组建了西航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15家国有投融资公司,运用市场化手段融资28亿元,带动社会资金上百亿元投入全县建设与发展。积极探索城市经营新模式,通过精心策划和规划,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区域价值。建立市场化建设和投入机制,引入民间资金建设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如双流县蛟龙工业港采取市场化建设、管理、经营方式,吸引民间资金28亿元,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已引进企业440家,形成一座常住人口达5万人的新兴工业小城镇。
三是以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为核心,着力解决“地从哪里要”。认真开展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综合试点工作,制定了12项节约集约用地机制,采取出台投资强度标准、限制建设花园式工厂、鼓励修建多层厂房、建设农民电梯公寓等措施,促进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实现了政府监管与农民主动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了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将拆院并院(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土地整理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综合解决了城市化、工业化的用地难题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
四是以健全创业促就业机制为关键,着力解决“人往哪里去”。2005年8月,在双流县委十届五次全会上作出了启动全民创业计划的决议,出台了鼓励自主创业的配套政策,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倡导“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截至目前,全县新增创业户2500余户,有526户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中小企业,发展回乡创新业典型示范户788户,许许多多的劳动者成为了创业者,带动了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同时,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商引资、坝丘联动、集中居住区建设、社会化培训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县内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共吸纳本县25万余名劳动力就业。
二、取得的成效
(一)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县工业集中度达50.1%,比2004年提高27.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9个百分点; 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7.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1.26%,比2004年增加24.71万亩,年均增加8.24万亩;城市化率达43.6%,比2004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2008年1—6 月,全县工业集中度达63.9%,比2007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达41.99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9.66%,比2007年增加8.4个百分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质量不断提高、后劲持续增强。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19亿元,比2004年增长62.69%,年均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69亿元,比2004年增长107%,年均增长29.2%。全口径财政收入77.77亿元,比2004年增长475%,年均增长7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6%,比2004年提高19.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6.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61.98亿元,比2004年增长790%,年均增长107.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0%,比2004年提高1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6个百分点。全口径税收收入32.29亿元,比2004年增长179%,年均增长4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1亿元,比2004年增长183%,年均增长41.4%。2005年—2007年引进和实施项目1141个,引资到位526.2亿元,其中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56个、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2007年成功引进了总投资达54亿元的天威光伏新能源项目,有效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与活力。2008年1—6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6.55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59亿元,增长34.5%;全口径财政收入70.29亿元,同比增长188.3%;地方财政收入59.61亿元,同比 增长248.9%;全口径税收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9.5%。
(三)城乡群众得到更多实惠。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79元,比2004年净增1786元,年均增加5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3元,比2004年增长41.6%,年均增长12.28%。2008年1—6月,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57元,同比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28元,同比增长18.3%;城镇登记失业率2.02%,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8.1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2.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13万人。
(四)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入1.15亿元,在全县建成34所标准化学校,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广泛开展学习型双流创建活动,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顺利通过市级文明县城检查验收,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称号。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已建成4所二甲医院的基础上,新建和改造24个镇级标准化卫生院、建成234个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基本形成覆盖全县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四川省首批全国农村环保试点县。
(五)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 治理,成功创建省级平安示范县,成为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城乡群众对科学发展更加认同,幸福感不断增强,满意度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各种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各种刑事犯罪得到遏制,上访等现象明显减少。2007年,全县刑事发案同比下降5%,信访总量同比下降5.3%,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5%以上。2008年1—6月,全县刑事发案同比下降10.7%,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3.2%。
第二篇: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秦代红
成都从2003年开始统筹城乡发展。这项工作涉及到各个领域,涉及到思想观念、领导方式、领导方法、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不是一个简单的变革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市场的经济化,二是城乡社会的公平,三是城乡居民个人权利的保护和管理。最终目标在城乡发展中体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关键是要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实质上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个人的关系的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保护好、尊重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权利,包括农民的财产权、农民接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对过去的体制进行改革,这就需要有政府的力量,才能打破原来二元体制下形成的一些条条框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成都七年来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关于经济市场化的问题
从2008年开始,成都市进行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改革的核心只有四个字:还权赋能。党和政府各项规定、法律法规规定了各项权利,该给农民的还给农民,包括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民权等等,方式是从2008年开始对这些权利实行政府买单,建立登记系统,在法律层面保障权利的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又搭建了成都产权交易所实施平台,如果需要,农民手中的权利就可以在交易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政府只是搭建平台,不强迫农民必须做这件事。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怎样保护好耕地呢?对于耕地保护问题,我们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保护耕地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应单单由农民来承担。因此,在继续进行改革的同时,从2008年开始成都市每年从财政中拿出28亿元来保护耕地。成都市有600多万亩耕地,一般耕地是400元,其中360元给农民,只要你有承包地,不管流转不流转,耕地保护在你头上,你就永远拿着这个钱。这个钱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已经参加了养老保险的,或者男的达到60岁,女的55岁以上,可以直接取钱;第二,我们希望农民能用这个来作为参加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根据我们的测算,成都市如果买城乡居民社保,最低档是每年700—800元,家中有一人有两百亩地就可以不出钱就有养老保险。
我们还完成了对农业的瓜分问题,完善了风险问题,对重庆的主要农产品建立了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建立了流转担保体系。考虑到农产品流转之后,一旦经营失败,存在该由谁来买单的问题,所以建立了产权流转的担保体系。如果你要留住土地,农民给业主,业主要交一部分担保金,在过渡期之后利息全都给业主,一旦你亏损,就由产
权担保公司对农民承担损失。对于市场风险,相当于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农户出一点,分摊风险。
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的推进,经过七年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保险、教育、卫生等体制。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农村,这部分人怎么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个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9年,我们进行了村级公共体系改革,改革有五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建立分类供给机制,村级公共服务应该有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该由政府、事业主体还是个体承担,我们对每个村进行了分类。三是形成了一套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机制。所有钱的使用都要符合三条规定,首先不准拿来罚,不准拿来私分,不准拿来还债;其次这个钱怎么用,不准两委说了算,还要村民委员会也就是村民说了算;还有一条是人才队伍机制,有了钱之后,群众就通过这个机制购买服务。两年多来,成都市2000多个村的每个村,通过把有钱办事和民主意识有机结合,钱财的使用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关于管理民主问题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农村产权改革,催生了农民民主意识的产生。举例来说,成都有个县过去承包经营权没有规划,地也没有规划,现在地要固化了,没地的人怎么办?所以首先要找一个集点,哪些人可以参与分地。集点出来以后,有的老百姓说,我怀了娃娃怎么办?他们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形成一个方案,以2008年4月30号下午5点为界,经乡镇以上的医院证明你怀的小孩是七个月以上,就可以参加这次调节。对于土地承包,谁都不能随意动,但都是承包人,都是共同的群体的利益,对地的调整就有权利了。
这个办法怎么操作?直接靠农民来做。我们概括起来就是农村产权改革完全由农民做了主,村级公共服务改革、财政下乡由农民决策,用这种形式来调动农民的民主意识,调动了之后,通过资金项目的使用,把这种民主意识长期延续下来。农民要学会使用民主意识的权利,维护自己应得的利益,这是一个根本的东西。为此,我们构建这个体系时,形成了两会加一委,两会就是村民大会和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相当于执行机构。
第二个治理机制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组织或者经济组织的群体,村上没有村集体经济,就靠市场行为,靠合作社,根据群众自愿的要求,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群众自愿组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市场主体。
(作者为成都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第13期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的成效与做法(与清华大学座谈)
鄂尔多斯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
情况介绍
鄂尔多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元月)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决农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村问题从加快推进城镇化上找出路,解决农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找出路”,着力推进“三化”互动、城乡联动,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方面思路超前、措施有力、群众拥护。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内党发〔2009〕1号文件,批准我市为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10年,自治区批复了《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同时在“宅基地置换试点”、“农村牧区土地经营权和农牧民住房抵押”、“重组农村信用联社”方面同意给予我市政策支持。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全局,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全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也为我市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成为实验区以来,我市提出了“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新战略,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成效显著。
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
——发放一份补贴,对禁止开发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按人均不低于4000元/年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连续补贴五年,五年后仍没有就业的,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工矿区的转移农牧民,其承包土地全部流转且流转土地收益人均不足4000元/年的,不足部分由市旗两级补足,连续补贴5年。补贴期满后,稳定就业的,取消补贴;未能稳定就业的,纳入城镇低保体系。
(二)统筹城市与农牧区布局规划,开展新型村庄建设工程 根据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统筹城市规划与农牧区规划,以搞城市规划的力度做好农牧区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充分体现和满足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以及农牧民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避免村庄建设重复雷同、千篇一律。在空间布局上,以镇区、较大的村为中心,大力推进村庄整合,围绕“半小时经济圈”进行规划建设。2009年,我市启动了四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及达旗白泥井镇、达旗吉格斯太镇梁家圪堵、准旗十二连城乡五家尧子村及杭锦旗独贵特拉镇新农村建设试点。2010年,我市全面展开村镇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各旗区的产业、村庄、人口布局规划都已编制完成,均报市政府审批。
使禁牧休牧工作落实实处。
——大力发展林沙产业。2010年,全市新建生态自然恢复区7000平方公里,启动实施了“四个百万亩”和“企业碳汇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61万亩。
——初步完成“数字林业”工程。开展了无人机遥感航拍工作,采集全市五大地形、地貌、地类等基础数据,初步建起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基础地理信息、荒漠化动态监测、森林资源管理数据库,实现了生态管理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提高了生态建设决策科学化水平。
(五)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关系农牧民最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保等问题。我们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中,十分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教育建设。2004年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0年,全市全面推行了十二年免费教育。
——文化建设。落实自治区草原书屋工程建设要求,各旗区结合实际,为200个草原书屋具备30平米以上的村文化室配备了书架、VCD、电视等设备,全市200个草原书屋均已投入使用。
——农牧民社会保障建设。2010年,农村牧区居民养老金每
第四篇: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改善党群关系与社会管理创新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与社会规范、价值变迁在进一步催促社会管理加速,时空压缩使得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300年的发展,在正面发展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等负面效应。当单个或是局部是正确的要素合成后可能是错误的结果,合成腐败即是一类,当前各地贫乏的群体性事件即是集体无意识的多重叠加,因此需要加以重视研究,通过改善新时期党群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关键要看农业基础是否不断加强,国民收入分配是否真正向农村倾斜,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是否切实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否更多惠及农民。归根结底,要看立足点是否真正放在加强“三农”上。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
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信号不能变、支持不能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