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时间:2019-05-14 05:2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一篇:论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摘要: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在军队中建立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开端,为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借鉴黄埔军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通过坚持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群众、拓展社会实践等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推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关键词: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

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自军校创办以来,就表现出与以往军校不同的特点。在校初创时期,就设立了政治部,掌管全校的政治教育、党务和宣传工作。①黄埔军校在政治军事上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对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进行研究,为今后我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创建军校政治工作制度,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原则

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孙中山指出:“中国革命13年,只得到一个空名,是完全失败了,就是到今天也还是失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②由此,黄埔军校效仿苏联红军的组织原则,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实行军事和政治并重原则,以培养深明革命道理、具有革命精神的革命军为己任,在军事训练的同时,还进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民革命的宗旨教育和革命军人的素质教育。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中共党员来担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将理论灌输和革命实际联系起来,以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教育为内容,开展政治讨论会和政治演讲会等具体实践活动,来深化军队的理论素养和革命精神。特别是在周恩来、熊雄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得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建立革命组织,加强政治宣传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的规定,广东区委于1924年秋在黄埔军校建立了秘密的中共①

② 李明.黄埔军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1.李明.黄埔军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8.黄埔特别支部,作为中央在军校的领导机构。①黄埔军校成立时,中国共产党曾派一部分党团员参加学校领导和学习,但人数较少,难以开展学校中党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党的主张难以灌输到群众中去。为此,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成立了一个名为“火星社”的群众组织,作为党加强政治宣传党的政策,团结广大同学共同革命的纽带。“火星社”是黄埔军校内唯一的革命组织,通过一段时期的政治工作,对拥护广州革命政府的湘、粤、桂、滇各军进行宣传教育,使这些部队接受“火星社”的思想。之后,又联合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该会的宗旨是:“团结军人保障自身利益,联合军队中的革命分子,建立各军之间、军民之间的密切关系,拥护革命政府,实行三民主义,把中国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双重压迫下解放出来。”该组织把传播革命思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揭露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剥削工农群众的罪恶,用以激发士兵的政治觉悟。在宣传过程中,提出了“团结就是力量”、“联合就是幸福”的口号,用以号召他们同革命军人联合起来,共同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

(三)开展学校政治教育,进行革命思想灌输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还提到:“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作根本,为建立革命军做准备,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开办这所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③进入军校的学生承载着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而学生均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革命的动机相差甚远,因此,要统一军校全体学生的革命思想,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纯洁革命动机,学校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黄埔军校最大的特点在于把政治教育提高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革命思想的灌输是黄埔军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方法。军校早期的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三民主义、帝国主义解剖、中华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等。通过对军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与革命的新三民主义理论教育,让军校学生逐步掌握革命理论,丰富革命斗争经验。同时,黄埔军校还开展政治演讲会,邀请校内外著名的革命人士,以政治演讲的方式向学生灌输革命理论,提高学生研究政治问题的兴趣和观察力。

(四)推进社会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其指导思想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就决定了军校在主观上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军校在军阀的虎视眈眈下①

②② 韩振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33.李明.黄埔军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8.③ 李明.黄埔军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8.创立的,必然遭到军阀以及帝国主义的敌视和排挤,客观上使得军校必须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作坚决斗争。因此,黄埔军校政治部不但在校内注重多种形式的政治教育,还组织学生积极支援工农运动,参与社会革命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军校通过选派军官和学生走出校门,将革命思想传播到工农中去,在实际工作中训练和组织工农武装。如:1925年9月14日,将15名第二期毕业生派去省港罢工委员会,分别担任纠察队教官、支部队长指导员等职位,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示了兵民的亲密关系和革命情谊。军校学员深入到周边各县,开展党务工作,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教育,并协助农会培养干部,训练农民自卫军。之后在广州各界群众举行爱国反帝大游行中,军校学生与工农群众同心协力,用实际行动表明了矢志不渝的革命决心。

二、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党在黄埔军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对新时期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

有学者认为:“党在黄埔军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成果,最重要原因在于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大革命时期,我国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內受反动军阀的剥削,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军阀,成为当时民众共同的呼吁。在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顺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通过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的革命理论和革命思想,分析革命的历史使命,对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进行深度剖析,加强对理论知识进行正面引导和灌输,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不仅要注重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还应当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实际和个性发展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学生的自我价值观重塑相结合,探寻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丰富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它决定着思想政①① 罗春秋.论党在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J].求索,2013(1):227.治教育的性质,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通过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和思想的教育来培育学生的革命精神,还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来全方位的教育学生,培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想的革命化。如开展政治演讲会和讨论会的形式,邀请军校领导人物和政治教官到学校作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座谈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大家对研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在政治部的领导下,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成立“血花剧团”,来活跃军校师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革命精神。在现阶段,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联系群众

在革命运动与工农群众的关系问题上,有学者指出:“革命运动是起于农工群众的物质要求,革命的胜利,亦必须靠农工群众的努力参加始能有所保障。”①而在国民革命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主要分布在团以上的岗位,以下均未设置党团组织,基本上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士兵。政治工作人员也将主要精力用于联络军官,做上层的决策指挥工作,而对士兵的教育大多采取演讲的方式,没有认真关切到士兵的价值和利益。这些都是在大革命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不足,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对这些进行了深刻的总结,意识到脱离基层士兵、脱离群众的危害性,并在之后的武装斗争中不断完善,更加注重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经验教训同样适用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的很多工作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下放到基层的力度不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仅停留于口头,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这都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重新审视基层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重视并搞好群众工作,才能稳定群众基础,才能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了稳固的群众基础,我们党才能长治久安。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拓展社会实践

在黄埔军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学科与术科相结合。术科教育除了在操场上进行基本教练之外,尤其注重实践演习。演习分野外演习、战术演习和野营演习三大类。军校学生经过多次真枪实弹的演习,能够熟练掌握专业作战技能,提高自身的军事素质。实践,不光是在军事作战中必不可少,在当今的思想政治① 何一成,杨湘川.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59.教育中同样不可或缺。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授的通常是一些理论性、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不易于受教育者所认同和接受。教育者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教育,结合实践活动,使理论性的知识具体化为社会生活的实践,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将枯躁的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到:“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决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不能离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因此,受教育者也应当自觉接受并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同样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群众,拓展社会实践,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李明.黄埔军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韩振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33.[3]何一成,杨湘川.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59.[4]罗春秋.论党在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J].求索,2013(1):227.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读书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读书笔记

作者:李辉

主要内容: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理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开发几个方面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 环境是环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

即然这章主要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环境?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关系?思政教育是指一定阶、政党、社会群众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都是影响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外部条件。

区别:A思政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面作用;环境在一定程度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的影响。B 环境主要渗透式的影响;思政教育主要是直接影响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注意的几点: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些,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各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发展变化的。

从上面,我们知道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那我们进一步来看一下,什

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环境,并没有影响思政教育的,不属于。例:相对人们生存的地球来说,宇宙中的其他星际虽然也能引起了人们的遐想,成为影响人的外部条件,但是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明显,也不算。

2、例: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都是思政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

共同点都是教育者可以把握和控制这些因素,使其发挥教育的力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决定了思环的变化。在农业社会为代

表的社会里,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相对稳定,社会环境变化不明显。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迅速,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得到提高;加快环境的变化速度。

4、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理、自然景观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

品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把自然环境的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内容之一。精神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环境随时记录着每个人的言行,储存着每个人的信息,将人们的精神活动凝结为社会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社会风气等。但相以于社会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而言,自然环境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 思想政治教育特点:1多维性2复杂性3开放性

弄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现在我们要看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多重性、多样化

1多维性:环境多维化的客观原因:社会存在的多样化。主观原因:人的主

观选择的多样化。社会发展越复杂,环境分化就越细。在农业社会为代表的社会里,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相对稳定,社会环境变化不明显。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迅速,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得到提高;加快环境的变化速度。

主观:传统封建社会,人的自主选择空间也受到了限制。现在,人们需求呈现

出多样性。多样化的过程导致了人们对同一环境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分类视角。

2、凡是与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交往有关的因素都可以影响。良性和恶性,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混杂在一起。

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广泛影响等等

3、空间(现实与虚拟)时间(人的思想观念与现实社会发展不同步性)动态

变化(思政对象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对象的年龄的变化)

4、主要是从人的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来说的,积极过滤环境因素

空间、时间没有固定界限

动态变化发展

5、我认为除以上几点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还具有可创性。

对于社会环境,思政教育可以采取措施强化积极影响,抑制或消除消极影

响;营造小环境(家庭、单位),对影响人的思想教育环境,具有可创性。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1强化功能2导向功能3感染导向

反复强化:信息储存,不断重复,增加与人们接触频率。

综合:声音、图象、动作等。反复强化;综合强化;累积强化 途径:舆论强

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

规范导向;舆论导向;利益导向途径: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

例子:校园的校规校纪、企业的公司章程、军队的规定、雷锋、时代先锋:

任长霞 许振超 丁晓兵、长江大学救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间接感染,是通过暗示、模仿、从众、集群、舆论等群众心理的影响和作用约

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情绪感染;形象感染;社会环境。例子:汶川地震激发的爱国热情。

奥运火炬传递在国外过程,华人、留学生的行为。

 宏观环境对思想想政治教育影响

宏观环境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

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件活动,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或国家环境。

1经济环境:A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从

总体上促使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不断提高;B 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载体,推动思政教育不断现代化。C 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也为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政治环境:A 政治制度B 现实的政治状况。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党风状况、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政

3文化环境 对人思想品德和发展的影响有以下特征:A 属人性B 社会性

C 创造性D 时代性E 复杂性

4媒介环境

其中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

经济、政治、文化、媒介环境共同组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宏观环境。

思政教育如何适应竞争环境的发展,利用相应的竞争机制形成合理的社会评价

赏罚体系,引导教育者自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很重要。

竞争环境: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激发的人的动机和期望,调动积极性。

期望过高,容易诱发人的挫折感 和其他心理问题。

一个说算,权力高度集中等;在金钱面前,显的刚性不足,以权谋私,政治腐

败斥着一些地方起。文强,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是他藏在水池里的3800万元钱、价值数千万元的豪华别墅和收藏的文物古董,以及他与被他玩弄过的女明星们。文强坐拥亿万身家,文强的弟媳谢才萍“连锁式”开办了22家赌场。

这些问题对思政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加快民主和法制建设,才能为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A 文化是人创造的,随着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就形成了文化环境。

B地摊文化、网络文化

 微观环境对思想想政治教育影响

微观环境是指影响具体个人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阶段与其重要背

景,包括人们必然经历的家庭社区、学校、企业等和对人的思想产生广泛影响的大众传媒、互联网等因素

1家庭环境特点:A家庭影响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B家庭影响具有渗

透性C家庭影响具有针对性

2学校环境特点:A 全面性、B 阶级性、C 渗透性、D 导向性

3虚拟环境特点:模拟性、交互性、形象性

例:网络成瘾、网上犯罪社区环境

指聚在一定的地域中,在生活中互相关联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影响的方面:A社区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程度、B社区风气、C道德规范、D人际交往同辈群体环境

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

特点:A自由性、B渗透性、C独特性

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

极因素转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手段,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

优化的原则:

1整体性2互利性3自主性(自主选择、自主把握、自主分辩、自主取舍)

教育优化方法

1环境选择实验法2环境选择隔离法(围墙隔离法、信息隔离法)

社会环境优化的措施

1优化传媒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2优化单位环境和相关的社区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社会综合治理的效果,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

一种文化的、精神的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创设的基本思路:

1集体学习情境的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三个方面: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境、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情境、大众传媒中的认知情境

3人文感化的创设

第三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陈老师我的论文是《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下面是我文章的结构,麻烦你看下。谢谢您了!!

第一部分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关系

一、发挥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二、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四、理论、教育与实践的关系

五、专职与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关系

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七、学生思想政治级育与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八、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九、主导作用与能动作用的关系

第二部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发挥社会发展功能

二、发挥个体改造功能

三、发挥社会再生性功能

第四篇: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其提升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作为一种文化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之间相互吸引、相互靠近的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研究,当前主要有“教育过程”“课程要素”“亲和力要素”三种视角。跳出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角度探讨亲和力的研究范式,探究“如何提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既要体现理论研究的现实观照性,又要提升教育活动的理论抽象性。既需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现实”等基本理论问题,又需要深入探讨“语言表达”“幽默感”“游戏化”等具体对策。这样才能够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亲和力”作为一个化学用语,原是指物质之间结合时的相互作用力。被引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后,学者们就试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问题进行探讨。早在 2004 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提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①这里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都是“亲和力”的具体表达。2016 年 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②()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③以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呈现出“井喷”状态。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和“如何提升”这两大问题上。尽管它们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但是由于切入点不同,或众说纷纭,甚至截然相向。因此,迫切需要跳出经验的总结,从理论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其提升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的文化力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是理论探讨的基本前提,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④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⑤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⑥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的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表现为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亲近感、趋同感和接受度。⑦五是让教育对象对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亲近感和悦纳感的力量。⑧

这些观点尽管众说纷纭,但大致都遵循了把“亲和力”作为一种“力”的范畴思路去探讨。“力”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之所以能够存在,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不同质”的两个事物,一方为施力方,另一方为受力方;二是这两个事物须具有一定的关联,相互吸引或排斥,形成“相互作用”的状态。以此为思路的研究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关于“施力方”的分析。一是“教育活动”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现出来的;()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通过具体教学方式体现的;三是“教育者”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通过“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等人的因素体现出来的。其二,关于“受力方”的表述。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受教育者”,或者“教育对象”“大学生”等“人”的形式存在,另一类是“人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品德”“思想政治素质”等“观念”的形式。抛开各种观点的具体研究背景,从“亲和力”的本质看,它表达的是一种亲近和认同,形式上的“亲近”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容上“认同”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其三,亲和力“相互作用”的研究。认为既是施力方对受力方所施加“力”的过程,也是受力方在力的作用下向施力方的靠拢和亲近。但是,关于“力”的内容却存在差异。一方面,是从施力方对受力方产生的力的角度看,有研究认为,施力方是因为具有“功能”才产生了“力”的作用,如“亲近、吸引功能”。⑨有

些研究直接表述为“力”,如“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⑩、“感染力、吸引力、渗透力”(11)。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吸引”“亲近”;“感染”“感召”;“影响”“渗透”“融合”。另一方面,从受力方对施力方所形成“感”的方面看,主要表述为“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12)、“亲近感、趋同感”(13)、“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14)、“亲近感、趋同感和接受度”(15)、“亲近感、悦纳感”(16)。因此,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本质,需要对“施力方”“受力方”和“作用方式”进行系统分析。

第一,亲和力中的“施力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双重主体要素”,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亲其师”,即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吸引,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亲近;从内容上看,表现为“信其道”,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说服,教育对象从观念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前者是“亲和力”的外在形式,后者是“亲和力”的实质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真理”,自身具有真理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7)但是,理论的彻底,只是“说服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真理”自身具有权威性,而权威使人产生敬畏之心。但是,这种“敬畏”表达的是一种“距离的远”,感受到的是“冰冷”,“敬而远之”体现的则是“亲和力”的对立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强烈的政治性,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很强的理论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距离。”

(18)因此,要把“敬畏”转化为“亲近”,则需要通过教育者来完成。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真理的力量往往附着在教育者身上。()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亲和力产生的基本前提。只有形成了“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19)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通过相应的教育技巧,把“严肃”的教育内容和“系统”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化的教学场景和教学设计,才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和力。

第二,亲和力中的“受力方”。受力方是教育对象及其自身的思想水平。教育对象自身的精神需要,是他们能够主动向真理靠近的内在动因。正如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所以美味的食物会对他们产生亲和力。同样,思想的成长也需要营养。只是身体的饥饿感是生理的直接反应,而精神的“饥饿感”则需要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20)因此,需要探究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和文化这四个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其主动靠近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亲和力中“力”的作用方式。“亲”和“和”都需要通过“力”来完成,这个力不是物理化学状态的“自然力”,而是一种“文化力”,通过人文的力量,把不同的人群聚拢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实践活动,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心灵距离,使其情感达到交融状态。一方面,是施力方对受力方的吸引、感染和融合。“吸引”是通过“吸”的方式得以空间靠近;“感染”是以情感的方式得以心灵熏陶;“融合”是交织的方式得以思想影响。因此,“吸引”是前提,“感染”是过程,“融合”是目的,这三个力正相关而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是受力方对施力方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在施力方对受力方作用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施力方对受力方的“吸引”,引起空间距离的缩短,使受力方对施力方产生的“亲近”的感觉。这里的“亲”是一种情感,“近”是空间距离。用距离的“近”来表达情感的“亲”。施力方对受力方的“感染”,使受力方对施力方在情感方面能够更好地“悦纳”。施力方对受力方的“融合”,必然引起受力方对施力方产生的“认同”。因此,“悦纳”和“认同”体现的“和”,是情感交融而达到的共鸣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学术 视角及其反思

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研究层面看,只有对其内在要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才能研究其功能的发挥。而功能的发挥过程,也就是亲和力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这个实现过程,则离不开具体的条件。因此,当前学术视角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环节的角度,研究其如何提升亲和力。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人格、教育话语、教育目标、教学形式等方面的亲和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要提升教育目标亲和性、教育主体亲和性、教育介体亲和性、教育对象亲和性、教育环节亲和性,(21)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情境、教育者等要素来完成。(22)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不是单个要素能够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整体的方式才能完成,要处理好教育要素与整体、过程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等多重关系。(23)这种亲和力的研究,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环节角度进行的。尽管具体的表述有所差异,但是,大致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境。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主体”被表述为“教育者”“教师”“教师人格”等,“客体”的表述为“教育对象”“受教育者”“学生”等,“介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目标”等,“环境”表现为“情境”等。

第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要素的角度,探讨其亲和力的提升。有学者认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要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全方位入手;(24)要聚焦教材、教学、评价。(25)要从教学内容(前提)、教学针对性(关键)、教学话语(基础)、教师言行(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升其理论魅力、实践魅

力、话语魅力和人格魅力。(26)教学目标要有“高度”、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过程要有“温度”、教学方法要有“效度”;理论讲授要有“底气”、教学话语要接“地气”、教学形式要有“生气”、考核方式要有“灵气”。(2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化。当前,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研究主要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进行的,比如,“教学内容”亲和力的研究主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亲和力依据的是“教育方法”等。

第三,从亲和力构成要素的角度,探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包括感性亲和力和理性亲和力,两者是由浅入深的转化关系。(28)从层次上看,把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分为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从要素结构的角度,分为静态与动态。静态亲和力包括人的要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和“物”的要素(内容、方法与手段、情境),动态亲和力是这些要素互动所形成的“合力”。(29)这种从“力”的层次和结构对“亲和力”的研究,是试图对“过程要素”研究思路进行超越的一个全新尝试。但是,不管是理性亲和力和感性亲和力,还是静态亲和力和动态亲和力,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去寻找。

这些提升的对策和路径研究,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则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其一,对“教育要素”亲和力研究范式的批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能不能讲“这些要素分别具有亲和力”,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而产生的“合力”,各个教育要素都只是产生“合力”的内在因子,它们的作用只是存在内部相互之间的,而不是直接外在指向它事物的。如同一个拳头的力量,固然离不开各个肌肉群的相互作用,但不能单独衡量每一块肌肉对外力量的大小。因此,教育要素只有作用方向性质相同、运行结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吸引、感染和融合的共同作用“合力”。

其二,“提升亲和力”研究的理论前提性思考。当前的诸多研究,其思路和方法相似或雷同,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观点争鸣”或“理论批判”,出现了“自说自话”的“研究窘境”。“争鸣”和“批判”是一个理论走向深入的必要过程。批判就是要“澄清前提,划定界限”。明确“亲和力”研究的边界,在自己划定的边界内,依据发展的历史过程,探讨其逻辑结构。当前,不管是“三条对策”还是“四条路径”,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边界确定,才可能有“照着讲”的继承发展,或者“反着讲”的批判争鸣。

其三,亲和力提升研究的实证性问题。当前的研究缺乏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策或路径的现实可操作性相对较弱。“对策”或“路径”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们是过河的“船”和“桥”,是必须要具有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的。有些对策的研究,是从理论出发,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现实的观照。()有些对策的研究,是从“经历”出发,从经历到经历,多讲述的教学活动自身,缺乏必要的提炼和总结。当然,“经历”不等于“经验”。“经历”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只有对这个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并佐之于相应的理论,才能够形成“经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研究,必须把“实践”“经历”“经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处理好其“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升亲和力”本是一个现实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来,又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但是,它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去研究,就需要超越教育教学现象自身,不能只是对教学活动的简单总结,须经过思维加工,上升到学术高度。“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30)因此,作为一个学术探讨的“亲和力提升”研究,是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现实”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系统的具有创造意义的理论形态。“现实”寄予“现象”之中,但它不是“现象”。“现实”不是“现存”,而是思想政

治教育活动之所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有些研究只描述思想政治教育事实,而不生产理论,其本质就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同一。如果只是对现象的阐释,而把握不住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本质,这也只是一个从现象到现象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对策的研究,需要用理论来观照现实,即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此岸性”,(31)体现的是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大路径对其进行探讨。理论维度的研究,可以更加抽象的方式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现实维度的探讨,是一种定量的从具体可操作性的角度进行研究。

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体现了提升亲和力研究的思维深度,可以高度抽象的方式观照现实。缺少基本理论的支撑,研究就会流于经验的总结。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讲明白作为文化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何以可能”“何以必要”“何以现实”三个基本问题。

其一,“何以可能”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现实可能性”,这是思维的逻辑起点。它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需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探究亲

和力的“要素—结构”“结构—功能”模式,跳出单一逐个要素探究的误区,从整体上研究其功能的发挥。还需要研究亲和力的“矢量”,既要关注亲和力的方向,更要研究亲和力的大小。“方向”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即使表现为“亲和状态”,也是无效的。比如,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的“娱乐化”倾向,通过迎合学生低层次的需要取悦学生,这种“亲和”的方向是相反的。“大小”是定量的分析,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亲和力;同样的教学课程,不同的教师授课,也会产生不同的亲和力。因此,需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亲和力的矢量变化。

其二,“何以必要”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具体条件性”,这是思维的逻辑中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能够超越单纯的经验总结,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角度进行探讨。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鉴不同学科的分析工具,实现更加具体量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是研究亲和力的基石,教育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特定活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提升亲和力就是要提升具体人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文理工艺”等不同学科大学生,思维差别需要从其学科背景中去寻找。还需要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等对于“提升亲和力”的具体方法,如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 Mhrebian)的《无声的信息》就提出了“亲和力原

则”,认为“亲和力”是通过“接近”或者“躲避”体现出来的,还分析了语言、称呼、应答等对于亲和力的影响等。(32)

其三,“何以现实”即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感性实践性”,它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如何提升”的问题,这是思维的逻辑终点。提升亲和力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矛盾,“化”即用理论去解释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深刻理论”化为“具体案例”,通过对教育对象关心的重大时事政治问题的引导和疏解,化解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因时而进”的“时”是事物存在的条件性,“进”即跟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宣传讲授也要依据不同的条件,进行跟进和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的“势”是事物发展的大的方向和趋势,宣传教育要根据社会的未来走向和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3)因此,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赢得课堂、赢得学生。比如,语言行为、幽默感、游戏化设计等都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具体措施。

其一,教学语言的亲和力表达。“教学语言”是完成教育活动最为主要的载体之一,教育者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进行教育,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对于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亲切感和情感态度。教育过程中具有亲和力的知识交流,应该具有“去权威性”“语境化”“多维动态”“教学主体的积极情感参与”等特征。(34)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真理的严肃性自身就带有不容置疑的权威,但在教育活动中也以权威的方式进行,则学生会敬而远之。语境化就是去权威的最好方式,把抽象的理论与社会语境或学生相关语境关联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可以完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多维动态”互动,这种解码编码的教学语言就营造了一种由学生参与的教学语境,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其二,“幽默感”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除了深厚的理论功底之外,教学过程中的“幽默感”也是重要的影响要素。很多人认为“幽默”会瓦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谨性。其实,“幽默”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娱乐节目可以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用。“幽默”就是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或者“行为”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意外感、优越感和宣泄感。“幽默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致表现集中两大方面,一是运用在“教学内容”教授之外,比如,导课、过渡、结语等,主要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二是运用在“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之中,不同课程之间使用的幽默技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当然,“幽默”作为一种诙谐的表达方式,也要防止演变成为对“真理的嘲讽”和对“伟人的调侃”。

其三,教育的“游戏化”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和堆砌,而且对人自身的培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35)当然,这里的“游戏”不是“娱乐”,“游戏化”就是采用游戏机制、运用游戏思维吸引和鼓励教育对象参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在“游戏化”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内容设计游戏目标、游戏规则和游戏关系。游戏目标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比如,知识型教育内容的竞猜积分、应用型教育内容的现场模拟等,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游戏规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游戏化的基本元素,学生只有按照规则参与竞争或合作,并得到公正的效果评判,才能保证游戏化教学的顺利开展。()这两个要素决定了游戏关系的选择,或“竞争”、或“冲突”、抑或“合作”,都需要根据具体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游戏化,可以使教育对象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中完成教

育。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游戏化或过度游戏化。游戏只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运行方式,不能为游戏而游戏。

当然,这只是几种比较典型的方式方法,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还需要发挥教育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6)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既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也需要针对现实问题。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什么,是其提升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澄清理论前提,划定理论边界,才能避免经验总结的尴尬处境。从现实角度研究可操作性的具体问题,这是“目的”和“归宿”。只有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具体对策,才能避免理论抽象的“学院困境”。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兼顾理论与现实,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五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倡廉建设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倡廉建设

夏绪仁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330022)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建设优良传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治本之策。从党的建设历史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从现实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客观要求,又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在推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党纪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权力意识教育。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反腐倡廉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建设优良传统。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优良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优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革命斗志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为实现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处于“生命线”地位,这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对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的科学定位。思想政治工作从其本身的属性上讲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其根本任务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教育武装人民群众,保证党和国家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形成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不动摇。毛泽东曾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2]。江泽民在回顾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强调,“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重要地位,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已被党的全部历史和全部经验所证明。” [3]他又指出,“抓党的建设,首先是要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因为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是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党的这个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4]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常抓不懈的工作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常抓不懈的工作理念要求在党的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常态化和制度化,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毛泽东曾经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 [5]。邓小平强调,“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

[6]认真做好,不能放松。” “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7]决不能削弱。”)江泽民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

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提高,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8]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党的中心工作的关系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中央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任务,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尽管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挫折,但是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的伟大胜利。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推进着我国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基于此,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不断发展创新,既坚持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治本之策

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反腐倡廉建设就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从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关系看,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下进行的。腐败现象的产生,首要原因是思想道德的腐败。思想道德是反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的根本之策。

早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斯大林继承和发扬列宁关于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他特别强调对党的干部以及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次指出,必须“把党的干部的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在国家和党的任何一个工作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觉悟程度愈高,工作本身的效率也愈高,工作也就愈有成效;反过来说,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低,就愈可能在工作中遭到挫折和失败,就愈可能使工作人员本身庸俗化和堕落成为鼠目寸光的事物主义者,就愈可能使他们蜕化变质,——这要算是一个定理。” [9]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10]

1983年10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 [11] 1989年,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12]他又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 [13]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江泽民反复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拒腐防变的根本性措施。他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首先要抓思想,从思想教育入手。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治党治军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条重要原则。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已证明,一切工作的进步都应以思想进步为基础,都应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 [14] “我们党历来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这是我们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拒腐放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15]他又指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无论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还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范腐败问题,都要坚持教育在先。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将反腐倡廉纳入党的整体建设范畴进行全面规划,把推进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首要任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17] 2009年1月,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

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18]

从党的建设历史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从现实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风险考验。这是我们党反腐倡廉建设的目标追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实践路径

当前,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党纪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权力意识教育,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真正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道德防线。

1、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反腐倡廉教育的首要任务。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而发挥重要作用的精神动力,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是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帮助他们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奋斗融入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之中,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2、党纪法规教育。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制度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的体现国家和人民意志、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要求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具有强制力行为规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名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用党的纪律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自觉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坚持依法办事,实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自身利益的和谐发展。

3、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的具体体现,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其心理意识、行为活动的总和。职业道德既有共性原则,又有个性要求。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作为担任国家公职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由于其职业具有公共服务性的特点,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恪守从政职业道德要求,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道德意识和能力,干干净净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4、权力意识教育。权力意识是人们对权力的来源、使用及其价值等的认识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权力的主体属性、权力的使用原则和权力的使用价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在党和国家机关担任公职的人员手中所拥有的公共权力都是由人民赋予的,应当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所规定的原则正确行使,保证公共权力不被滥用。因此,党和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权力意识,充分认识公共权力主体是人民,理应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9页.[2]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第449页.[3][4][16]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74、94-95、418页.[5]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第351页.[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42页.[7][11][12][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45、48、290、306

页.[8]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1页.[9] 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第461—462页.[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4页.[1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143页.[1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1188页.[1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55页.[18]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9-01-14(1).作者简介:夏绪仁,男,江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上饶师范学院社会科

学部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联系地址:上饶师范学院,邮编:334001,电话:***E-mail:xxren65@163.com

下载论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刘晓燕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1期 [摘要]伴随着高校扩招制度的施行,愈来愈多的学子在毕业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植物保护学院王 涛学号:***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感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就要结束了。这是我三年硕士研究生的第一个学......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

    思想政治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

    浅议工会参政议政的主观条件和途径工会参政议政,职工民主管理,这不仅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当......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以道德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原则。这种“道德中心论”自孔子以......

    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利用大众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是“用什么培养人”和把人“向什么方向培养人”的问题〔1〕。思想......

    论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论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On the basketball culture fun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篮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