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论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On the basketball culture fun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篮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演变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从1891年篮球在美国学校诞生起,就与学校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篮球运动是大学生们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在高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
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篮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一定功能作用的交叉学科文化。它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而且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崭新载体和重要保证。论文试图系统深入地从篮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篮球文化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论并做了详实论述。同时,分析当前篮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篮球文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措施,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加以阐述。
第一部分,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概括性的论述了从篮球文化 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独特作用。还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状况和篮球
文化内涵的研究现状以及体育文化与篮球文化对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研究状况,为论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阐述了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和研究意义,从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系入手,系统的分析了篮球文化的内 涵。
第三部分,阐述了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内容。从五大方面全
面论述了篮球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四部分,概括的分析了篮球文化的特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持久的渗透
性、交融的异同性、独特的实效性、教育的全面性、稳定和持久性。
第五部分,阐述了发挥篮球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的必须面对的问题,主要分
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的问题和球场暴力的问题。
第六部分,提出了篮球文化思想政治功能实现和措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
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作为文化范畴的篮球文化,这四者之间相
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影响力。关键词:篮球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大学生
Abstract Basketball culture in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human life and the course of school education have evolved out of a cultural phenomenon,from basketball in 1891 the school was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starting with the school closely linked to education.College basketball is the most popular sport,one in basketball in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daily life.The 21st century,the count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playing a party's fine tradition and political advantage.Over the year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cause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did a lot of work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accumulated a lot of effective experience.Basketball cultur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asketball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school activities to provide a new carrier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epth from the system of basketbal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nctional approach,by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studies,the first time in the“basketball culture functions of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has done a detailed theoretical exposition.At the same time,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basketball culture and the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culture of basketball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s.Closely around the theme of the article, to be described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que role of the function.Also analyz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situ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asketball and the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with the basketball culture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research for the thesis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The second part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unctions of the meaning of meaning,from the basketbal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rting point,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The third part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main content.From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five major aspects of basketball culture,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ketball culture.Times with a sharp and lasting permeability,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gr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unique,comprehensive education,stability andsustainability.The fifth part to play basketball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must face,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sustainability.The fifth part to play basketball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must face,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soccer violence.The sixth part of a basketball cul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and measures,including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behavioral and cultural,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ulture.As a basketball culture to culture,this among the four cultures,the mutual penetration,constitutes a campus cul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pecial influence.Key words:Basketball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Students
1引言
1.1选题依据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的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围绕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就包含了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建设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校园,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与校园的和谐,必须先造就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健康的心理,能合理的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校园、融入社会。英国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曾提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中所得到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文化的含义丰富多彩,众说纷纭,但是也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化、宗教、传统习俗、制度的一种复合体。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着人,文化的重要产物就是人本身。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受到它的熏陶,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意向、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生活心态和生存意识。文化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两个方面。
篮球运动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是现代科技与人体活动的结合体,其对抗拼斗形式已进入技艺化、立体化、综合化、智谋化的阶段。在高校里,篮球运动是大学生们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CUBA联赛、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NBA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以及姚明在大学生当中人气的迅速提升,使篮球文化在高校里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篮球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充实闲暇时间,调节单调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体验到篮球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同心协力、遵守规则等优良品质。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正是在“努力拼搏,不断创新,战胜对手,成为强者”的信念中潜移默化,这种文化特质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篮球运动本身有着很多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能够改善人体生理、心理、意志、性格、气质的特点。首先,篮球运动是一种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项目之一,长期参与篮球运动能够让人体适应并能够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从而达到将强身健体、改善人体的活动能力和协调力的功能,同时也使人体的各项内循环指数都有明显改善,如心率、肺活量、血压、心血管能力等等。第二,篮球运动能够优化人的心理,特别是面对挫折和压力的适应能力有着明显提高。第三,篮球运动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如坚韧、守纪、吃苦耐劳、不服输、团队合作等体育精神。最后,篮球运动还能够改变人的性格和气质,受篮球文化的影响是主要因素,其次篮球运动的人际交往是非常频繁的,与各种各样的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群交往的时间长了,就是使自身的性格和气质有所改变,这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篮球运动体现出来的教育功能,不断的提高和丰富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不断推进校园文化,为学生以后报效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着校园的和谐发展。1.2研究现状
1.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状况
一直以来,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新的现实环境的研究比较活跃。通过论述新的时代背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临的新问题,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都在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中。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实施以来,学者们做了很多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己经敏锐地注意到,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著颇多,很多都具有价值性和可行性。
如西南师范大学教授黄蓉生教授在《21世纪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书中认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以青年大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理念,把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冀生研究员在《以人为本与教育创新》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而教育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延续和发展是通过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赵敏博士在《终极关怀:当代大学德育的最高目标》一文中论及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时提出:“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德育目标系统,从学生身心的特点和其发展成长的规律出发,根据其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适应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具体的培养目标。”程幼鑫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人,将以和谐个性为目标的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有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德育人,更加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价值。”邹元元在《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到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高校肩负着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必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刘锋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沈晓华在《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认为作为能够发挥学生自主性异军突起的学生社团,无疑将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陈肖东在《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为音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孙海燕在《论我国新闻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指出新闻传媒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大作用,新闻传媒的即时性特点,对同一内容或观念反复传播,利用新闻传媒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全民性;另外,利用新闻传媒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通过渗透、感染、熏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1.2.2篮球文化内涵的研究现状
国家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在《打造篮球文化构建和谐篮球》的演讲中指出:关于什么是篮球文化,目前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关于篮球文化的构成,我们认为,篮球文化既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也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行为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的软文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文化。就篮球运动自身的特点而言,篮球文化至少包括篮球竞赛文化、篮球娱乐文化、篮球观赏文化、篮球历史文化、篮球用品文化五个方面。就当前的工作而言,我们急需打造的篮球文化包括以团结、协作、拚搏、奋进为主要内涵的国家队文化、以培育品牌为核心的联赛文化、以促进轻松和谐、文明观赛为主要内容的球迷文化、以传承篮球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博物文化,以及以提高篮球运动从业者素质的篮球人文化。谭朕斌的《浅论篮球运动的文化特征》一文中指出篮球运动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是现代科技与人体活动的结合体,其对抗拼斗形式已进入技艺化、立体化、综合化、智谋化的阶段。现代篮球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和人体发展相融合的一种特殊方式。金赛英在《论篮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将篮球运动作为文化现象来考察,它外在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不仅与舞蹈等其它身体符号有所不同,且有别于同类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及自我实现与发展的关怀。李颖川,孙民治在《新视角下的篮球文化内涵、现状与趋势的再研究》认为篮球文化也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篮球活动过程,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总称。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反映时代演进水平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而这种文化的内容、内涵丰富多彩,它包含人的思维方法,行为形象、社会制度特点、竞赛形式手段方法,及其它综合保障因素,核心是物质与精神的价值现象。北京体育大学博士郭永波在《篮球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研究中定义篮球文化为:从广义来说,隶属于体育文化的范畴,以篮球运动为表现形式,体现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的社会意识,围绕篮球运动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来说,指通过篮球活动进而获得人的感受性、人的价值观,从而体现出篮球运动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使参与者的身、心和谐发展,以精神为核心的社会现象。
1.2.3体育文化与篮球文化对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研究状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阐明:“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一个人体魄,他同心理学的关系与其它生理关系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悟心、性格和良心,因而,它是一副社会、道德的改良剂。”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就精辟阐述了体育特征:“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也,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段朝盈《谈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功能》提到校园体育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如勇敢、顽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困难的忍受能力等;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等。张勇在《对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探讨》中提到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满足人的某些心理欲望和精神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精神生活磨练,起到陶冶人、美育人、塑造人的作用。甄凯《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影响》中提出通过篮球运动绝大多数学生都树立了扎实、正确的人生观念;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基本上能体现出自己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协作精神等体育精神;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能体现出自己的集体主义品质、公平竞争原则、责任感、组织纪律性等道德。马策《CUBA校园文化意义初探》中提到CUBA成功地将体育精神、道德风尚、科学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刘石在《传媒视野下篮球运动文化特征及其教育功能研究》指出传媒与篮球运动的广泛结合,使中国现代的篮球运动文化逐渐具有促进篮球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改变人民生活方式提供政治见解、提升外来文化心理积淀、培养审美情趣和完善道德意识等多元文化价值。胡俊在《普通高校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程度与人格特质研究》的结论中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人格因素总体上要好于全国大学生人格常模,人格健康程度要好于常模。日本学者前川峰雄在《体育理论》一书中写道:“运动目的是培养他们恰当地进行生活应有态度和能力,求得人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民主的个性、个人独立性,对自己行为责任感,对别人的协作性,以及在生活中有良好心情、公正、信任感、承认规则和规定。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了解,篮球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发现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有着同一个目标——塑造人的思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充分体现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很多,也都能达到不同的效果,就目前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书籍,把篮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尚不多见,所以本研究抓住两个学科的交叉点,对篮球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功能进行研究,从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篮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高校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思想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如何利用好篮球文化这一载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的亮点,本研究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2.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和研究意义
2.1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基础,也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有目的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具有主观的能动性,具有多种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无生命的存在,而是具有思考能力的人,是生活在特定文化时空中的独立实体。大学时期,是人体各个方面机能都很活跃的一个时期,而且日渐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人说大学里面就是个大熔炉,进去的人都要经过精神洗礼,才能走向社会,同时大学生也像是一块海绵,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面努力的吸取水分,他们年轻、赋有激情、敢打敢拼,很容易接收新的思想,乐于趋赶潮流,高校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以理论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实事政策教育等等,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可以说大部分大学生对这个处于一个抵触的心理,只是被动的被灌输式的去接收,缺乏了主观的能动性,离开了学生的主观的实际需要,传统的教育模式就会显得惨白无力。
当今的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式,就业政策,价值取向,还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都在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思想形成,单纯的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走向社会的需求了,面对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需有新的方式,新的措施,篮球文化是新世纪以来是越来越活跃,很多大学生对篮球是乐此不疲,不仅仅是自身的参与,它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不能涉及到每一个学生,但是它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载体。
篮球文化与许多运动项目都有着许多相同的特性,具有竞技性、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社会性、集体性、教育性、商业性等,任何体育项目都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的结晶。因此流行时间长和传播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体育项目都包含着不同区域和时代中人们的体育情感取向和体育审美观念等浓厚的体育文化意味。研究者都可以围绕项目本身挖掘出许多有关该项目的体育文化规范,反映出项目与社会文化的较为有规律的发展模式。全球盛行的足球、激烈搏斗的拳击、令人迷惑的斗牛、令人神往的中华武术和气功、美国的四大国球-----篮球、棒球、橄榄球、冰球等等,无不可以围绕项目本身挖掘出一系列体育文化的内容。”作为现代体育项目——篮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特别是在高校里面,篮球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越来越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逐渐成为了高校里面参与人数最多,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它的存在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心理。2.2篮球文化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篮球文化,目前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关于篮球文化的构成,我们认为,篮球文化既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也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行为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的软文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文化。就篮球运动自身的特点而言,篮球文化至少包括篮球竞赛文化、篮球娱乐文化、篮球观赏文化、篮球历史文化、篮球用品文化五个方面。
竞赛文化,篮球竞赛文化包括竞技篮球的竞赛组织文化和竞赛制度文化。我国篮球竞赛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理念层面的文化,它反映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那些能够持续成功的组织,尽管它们的经营战略和实践活动总是在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外部世界,但都保持着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观赏文化,体育比赛是社会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即人参与和感受外部文化世界价值和意义的心理机制需要的产物。篮球运动最直接的魅力就在于它自身通过比赛所表现出来的观赏性。娱乐文化,竞技篮球比赛中球迷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正是有了中国深厚的篮球群众基础,才使我国竞技篮球的进一步发展蕴涵了巨大的潜力。篮球比赛前的宣传、鼓动和造势现场气氛所设计的各种节目,都吸引着场内外球迷的目光。比赛间隙的各种文艺表演,如篮球宝贝的劲舞,篮球吉祥物的憨态可掬等,都让观众觉得其乐无穷,享受篮球文化所带来的视觉盛宴。产业文化篮球运动的迅速发展最终直接体现在它本身的经济产业上,小到普通的篮球用品:一个篮球,一双篮球鞋,大到为篮球竞赛服务的配套设施,篮球场馆的布局与规划、篮球竞赛的转播、广告宣传等,从中折射出的文化信息直接影响着这个世界上热衷于篮球运动的体育爱好者们。依附于具有巨大影响力的NBA篮球品牌的许多企业从中获得的巨大的利润,他们把篮球文化很好的融合进了各种篮球运动用品之中。使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运动装备蕴含了迷人的魔力。历史文化,篮球自1891年发明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篮球运动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繁荣,产生了众多的篮球明星和篮球故事。从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如火如荼的篮球运动,到解放后篮球运动在我国各地的普及推广,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再次腾飞,1995年至今的中国男子甲A篮球联赛„„,从NBA、奥运会、世界竞标赛等世界最高篮球竞技水平的转播,到离高校最近的CUBA、大学生超级联赛,省市级篮球赛,各大高校的篮球赛,这些都是篮球历史文化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2.3研究意义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是由它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所决定的。因此,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是一个常新不衰的课题。然而篮球文化却有着潜在的实效性,篮球文化对于人们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本文着重分析篮球文化在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篮球运动中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对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生活,活跃高校校园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是文化教育发展的摇篮,又是篮球运动开展和发展的主要场所,通过篮球运动去面对新世纪高校全面育人的目标是我们对高校篮球运动思想教育研究的意义所在。
3篮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内容
3.1培养优良的情操,塑造优秀品质
篮球文化在高校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它缓解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焦虑,营造了轻松舒畅、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通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NBA、CBA、CUBA联赛的电视转播和媒体的宣传,不断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内容,如:高校篮球文化节、篮球文化沙龙、宿舍篮球赛、三人篮球赛、篮球啦啦队表演、篮球艺术摄影、篮球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不仅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观赏和享受篮球文化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也使大学生体会到高校篮球文化的艺术美、音乐美、口号美等。篮球文化是陶冶大学生情操和审美观。
篮球运动的参与,在塑造优良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大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时候,自身的许多情感等到了迸发,塑造着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守纪、信任、勇气、拼搏等等。篮球运动具有多变性特点,体现在进攻与防守的变幻莫测,每一次进攻传球、突破投篮和防守抢断等,都需要运动员根据场上的形势进行观察、判断,果断地选择最佳时机,机会稍瞬即失,这对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把握时机和果断处理问题能力具有启迪作用。篮球运动受地域性文化影响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竞技特征,美国NBA运动员表现为勇于进取、开拓创新、顽强拚搏的个性,为了赢得一场比赛、取得一个控球权都会全力以赴、积极争取,这与运动员良好的职业性格分不开。高校大学生对NBA比赛尤为喜爱,大学生可以从观赏NBA比赛中吸取乔丹、艾弗森等明星的勇敢、机智和果断等性格,也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篮球运动得到意志品质和思想作风的锻炼,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个性。
第二篇:论中慧的文化思想
论大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慧理念
十分荣幸的能有机会加入到中慧班学习,在短暂而难忘的一节课里我们队中慧文化做了一浅显的了解。
在市场经济的当下,畜牧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如雨后春笋般显示着其蓬勃生机,中慧作为一家新公司在短短的几年中,地位得以迅速崛起,不失为神奇。从理念与文化建设上来看,中慧的成功是机遇与实力的必然。
每一家成功的企业必有一直优秀的团队,中慧也不例外。而对于一支团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这支团队的灵魂塑造精神建设,而这二者都来源于文化的引导,一家企业可以没有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必须有最优秀的文化,由此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的中慧文化用四个词做了一高度概括——“仁爱 创值 共赢 和谐”其中的涵义再明白不过了,作为中慧的新人就不做详细介绍了。我想谈的是我对中慧文化的理解,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若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敬请谅解。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想得到别人的爱戴的前提是爱别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你只有尊重我我才会尊重你。仁爱是博爱是灌溉是大爱的诠释,我想中慧人都是爱人和仁爱的代表,是真情女神的化身。有爱的地方才有温暖的土地,我爱着土地。
价值是大多数人所热衷和不舍的追求,我们不是贪钱的人,金钱是我们改变当下生活,达到理想国度的手段而非目的。但是作为企业的员工我们必须为赏识自己的公司创造价值,这是证明自己和体现自己的方式,你给我一个平台,我便要跳出巡礼的舞姿,你给我一片土地,我便要绽放美丽的花朵。在中会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不会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共赢是我们能过活着的基础,没有哪个企业不在员工为自己带来价值的同时不予以赏识,除非这是一个愚蠢和失败的企业,诚然至今中慧还没有给我这种不好的感觉。
和谐是社会的主旋律,在这激流勇进的时代,一个大企业喊出这样的口号并为之付出行动,可谓上应天时下顺民心的睿智举措。我看过许多的企业文化,和谐并不是中慧所特有的,这是社会的旋律是时代的歌曲,我们可以唱也要唱而且还要把它唱好。
第三篇:论人民调解的功能(范文)
论人民调解的功能
系别:劳教管理系 专业:矫正教育学 班级:10级试点
[摘要]:
我国的调解制度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民间调解。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既有联系与又有区别。吴爱英部长在2008年4月9日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说,今年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预防矛盾纠纷、化解矛盾纠纷和法制宣传教育三项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由此可见,人民调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好人民调解相关知识,对于我们这些将来的基层政法干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在于阐述人民调解的三项基础功能,当然,作者水平有限,在借鉴了他人经验的基础之上,也仅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足之处请各位指出,相互学习。
[关键词]:人民调解功能
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运用自己的力量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自治活动。具体来说,它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人民调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特征:
一、人民性
人民调解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调解员是经人民群众选举,由有政策法律知识的人担任;调解的民间纠纷是人民内部矛盾;
调解的依据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调解的目的是平息人民群众之间的纷争,增强人民内部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二、民主性
人民调解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不强行调解;调解运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协商的方法。
三、群众司法性
人民调解是在法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司法活动,不是群众自发的活动,它是依法调解。人民调解还接受司法行政部门和人民法院的指导与监督。
人民调解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有三项功能:
一、预防矛盾纠纷功能
人民调解工作处于矛盾纠纷调解的第一线。人民调解员深入基层,及时捕捉有关信息,能尽快了解事情动态,准确把握民间纠纷的成因和特点,积极有效地开展预防矛盾纠纷激化,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发动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做好信息通报工作,拓宽了人民调解的信息来源,第一时间获得纠纷信息,从而及时调解。深入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及时归类汇总,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的优势,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上,科学地把握民间纠纷产生发展的规律,积极主动探索预防、调解、处理这些矛盾纠纷的新方法,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解、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防止纠纷的激化和转化,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消除当事人之间的矛盾隔阂。
起到预防矛盾纠纷的功能。
二、化解矛盾纠纷功能
矛盾纠纷很多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突发性,纠纷双方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往往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只要能够及时调解,矛盾很容易化解,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处,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纠纷升级,小纠纷演变成严重的刑事案件,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人民调解的力量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对民间纠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进行调解,及时达成调解协议,快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由于调解及时,方法灵活多样,所以调解成功率比较高,具有及时性。而且靠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来解决纠纷,需要走诉讼渠道必须履行法律程序,需要较长时间,还涉及到当事人的精力、财力,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不是所有的矛盾纠纷都适合 “打官司”,“打官司”并不是解决纠纷的最佳方式,它往往是当事人在无其他解决方式可寻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人民调解不仅能降低了诉讼成本,还节约了司法资源,具有便捷性。因为基层群众的法律知识、法律水平有限,对法院依法作出的判决并不是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因此往往会影响判决的执行效果。多数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的纠纷,当事人并不是心服口服,诉讼反而会使当事人双方隔阂加深,容易引发新的矛盾。人民调解具有疏导化怨作用。因此,人民调解在正对矛盾纠纷化解上,具有针对性的优势,发挥好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功能,能有效化解矛盾,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法制宣传教育功能
群众的法律素质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基层群众居住较为分散、生活忙碌,几乎成了普法教育常规方式的盲点,人民调解却能很好地担负起对基层群众的法制宣传重
任。人民调解本身就来自基层,和当地的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基层人民调解员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亲情、友情、乡情的优势,把个案调解与法制宣传紧紧结合起来,运用具体案例在基层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在人民调解工作开展的同时,就能教育基层群众,对基层群众进行普法宣传,就是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功能的直接体现。
在社会矛盾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的变革时期,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只有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人民调解工作必须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期,迎难而上,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民调解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为社会和谐稳定筑起一道坚强的屏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第四篇:写作语境功能论
语境(context),即“语言环境”的简称。尽管多学科都对语境有不同的定义——例如语言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等,但写作学坚持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它:语境指的是现实社会提供给写作者思想言论表达的条件,又称表达空间。
一方面,具体的写作行为总是在具体的生活事件的基础上发生的,写作的主题思想总是在写作者对客观生活及各种事件的认识基
础上提炼而来;另一方面,现存的社会生活环境又成为制约写作的条件,它是否接纳或容许写作者的思想,还要看它是否触及语境中的种种禁忌。简言之,在发生的意义上,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在生长的意义上,语境是写作的条件。
语境由或隐或显、或“硬”或“软”的多元因素所构成,它以话语禁忌的形式构筑“边界”、显示存在。
这些因素,我们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
其一是时代精神。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精神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如果写作者的思想超越了它所提供的实现条件,其思想就不会得到承认,语境不会为它而存在,它也就失去了表达空间。例如,在科学史上,在某一个时期内的一定阶段,不承认新发现或新见解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美国心理学史家杜·舒尔茨在谈到时势造英雄的史观时说到:“甚至是伟大的思想(或者特别伟大的思想)往往受到所谓zeitgeist——时代精神或文化气氛——的约束。所以,对一种发现的接受和使用,受到一定文化、地域或时期的主要思想模式的限制。这样,在某一文明时期中,一种太新或太荒谬而不能得到承认的思想,可能在一代或一百年以后会很快、很容易地被接受。”他说,“除非时代精神为伟人的主张作了准备,他的话是不会被人们听从的(或者他可能受到嘲笑,或者把他烧死——这也可能决定于时代精神①,……不管人物怎样伟大,如果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气氛相去太远,那么他与他的见解将会默默无闻。”②
但时代精神的要求只能通过代言人来表达。这些代言人,他们是历史必然性的最先认知或感知者,可叫做先知。他们是时代的精英,他们超越了阶级、国家或民族的立场,因此往往被指责为贰臣逆子,然而却是阶级、国家、民族的良心!
其二是主流意识,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的,在一定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它是最为显著、最有刚性、最具强势的语境规范因素。它现实地要求着、事实上也占据着最为广大的表达空间。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论述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构成最为复杂的语境背景因素。它既是隐性的,又是强势的。它是主流意识的形成基础。例如,没有儒家道统,不会有专制政治,因之,主流意识也得服从其规范。文化传统的禁则,是通过统治者的法规来体现,通过主流意识来控制的。例如,2003年6月号的《读者》发行了又收回,原因是它刊登了《人性寓言》,文章大谈穆斯林所忌讳的猪,而兰州则是穆斯林的聚居地。此事惊动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此,加拿人艾伯塔学院的文学教授梁丽芳说,穆斯林的感情应当受到尊重。她说,种族问题,即使在西方民主国家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一定要慎之又慎,容不得丝毫的“感觉迟钝”。与此相类的更为著名的是印裔英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他因写了《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被伊斯兰世界认为亵渎了《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因而作出了一项教法判决,于1989年2月13日由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判处作者死刑,10多年来一直追杀不止。
其三是民间话语。即广大民众“活法”的一种世俗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要求。有一本当代民谣选集,书名叫《老百姓的天空》,正通俗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民间话语的内涵。这是一方表达广大平民百姓愿望、欲求、意志的园地。阿q的世界是这个空间的一部分。“流行”是它的通用包装。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可以发泄,可以抗辩,可以逃
避,可以麻醉。它既与主流意识并行不悖,义顽强地抗拒着被主流意识所同化和吞并,所以它总给人一种对抗的意味,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三者关系,不管是在历时或共时的意义上,都有统一、兼容、不相容的情况。
三者统一,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其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民众的愿
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分析的:
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阶级这一点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惟一的统治阶级。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因此,这一阶级的胜利对于其他未能争得统治的阶级中的许多个人说来也是有利的,但这只是就这种胜利使这些个人有可能上升到统治阶级行列这一点讲的。……由此可见,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建立自己统治的基础,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④另一种情况:即使是统治阶级处于衰退阶段,也存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区间,所以也存在统一问题。三者统一的情况,写作的表达空间最大。
有两者交*兼容的区间。只要存在兼容,语境空间就相对比较大。
但当互不相容时,就产生了三对主要的矛盾:
“时代精神”与“主流意识”的矛盾。因为主流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意识,这就有了阶级的局限,利益的考虑。特别是当这个阶级不处于上升阶段时,其意识往往是保守的乃至反动的。矛盾于是呈现出来并愈趋尖锐化。
“主流思想”与“民间话语”的矛盾。由于阶级利益以及各自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不同,这对矛盾是“天然的”和普遍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显与隐和强与弱的表现。在我们国家,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得两者有可能在最人程度上统一。但有时也有相当尖锐的表现。例如,有一个资深报人就说,“新闻工作特难搞:上面要所好的,下面要听差的,为难了我们动笔的。”
“前卫思想”或曰“先知思想”与“世俗观念”的矛盾。大众意识往往是钝化了的、习惯化了的意识,一般比较保守。大众的思想要进步、观念要更新、思想要解放,往往要*能敏锐感知时代精神,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的思想者的引导。这些人只是少数,也只可能是少数,在这个意义上可叫他们为“前卫”人物或“先知者”。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在一开始时并没有“市场”,其思想不被人理解。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性悲哀。这种悲哀鲁迅在小说《药》里已有深刻揭示。
写作语境的特征,如上所述,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其次,具有空间性。此空间有时表现为地理性的区域空间。例如,有的作品在此地区(国家)轰动一时,大为畅销,却在彼一地区(国家)遭到禁止。有时则主要表现为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意义上的时空背景。再次,具有弹塑性。由于语境是多元的,各元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矛盾的运动便使它具有了扩张或挤压的消长互让的弹性空间,这为写作者驾驭语境,扩大表达空间提供了基础。最后,它还具有变化性。为什么同是一个作家或同一部作品,昨日还盂毁无誉,今日却大紫大红;或曾经煊赫一时,转瞬之间却湮灭无闻?语境在变化也。
语境的功能,可以借用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它决定写什么和左右怎么写。例如“滥竿充数”这个成语故事,经常被用来作为写作的材料,不同的时期取材的角度明显不同。当社会要倡导青年读书的时候,南郭先生便成为一个反面教员:不学无术,最终会落个可悲的下场;当要实行岗位责任制时,齐宣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训:南郭先生之所以能滥竽充数,是由于齐宣王对吹竽者不加考核,引出了当前要建立严格考核人才制度的主题;当社会呼吁机构改革时,又说,是齐宣王每听“必三百人”的“大锅饭”体制害了南郭先生,使得他身无长技,所以必须改革“大锅饭”体制。再如伯乐这个人物,一会儿他是选拔人才的圣者,一会儿又变成“个人说了算”的典型,是什么使得我们对一个历史人物如此评价?当时的社会需要也。自居易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⑤刘熙载认为:“文之道,时为大。……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 ⑥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所谓“与时为消息”,就体现了现实语境对写作的客观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渗透到写作的技术层面,使得“怎样写”摆脱了传统的技巧色彩而具有了智慧的价值,使得写作者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把玩”,而必抱着极端负责任的态度来认认真真地作别无选择的选择和创造性的操作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个例子中体味到这一点。
大概是1992年,我国的改革进程进入了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这时便面临一个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有大批大批的人员“下岗”。各种宣传机器自然要为这一改革大造舆论,各路写作者也自觉地投入到“鼓与呼”的阵线上。有的媒体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以‘三铁’破‘三铁’”(甩“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破“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等口号,很激昂、很响亮、很有气势、很有来头。但是,这种宣传却引起了相反的心理效果,因为这些提法太硬、太无情、太伤感情、也太叫人难以接受。对于下岗者来说,下岗还要背着一个“庸人”或“多余人”、“懒汉”之类的“头衔”,心里怪不是滋味。这样容易引起对改革的抵触情绪,所以这种宣传客观上反而起到了延缓改革进程的作用。
当写作者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调整自己的宣传战略。于是,报端上出现了另外“提法”的文章,例如:
富余人员之所以富余,是因为劳动力配置不合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浮于事的现象。对企业来说这是坏事,对劳动者来说也一样是坏事。它抑制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本来可以成为“龙”的,在“大锅饭”中也只能做一条“虫”。有一些下岗人员虽不能适应原岗位的工作,但不能“登山”未必就不能“下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力不从心的岗位上下来,换个地方或许就能在新的天地里大显身手。
富余就是机遇,这对于那些因懒、散和技术水平低而下岗的人来说也一样适用。他们的毛病,是“大锅饭”养出来的。如今“大锅饭”没了,要吃饭就得*自己的努力去“找米下锅”,这不正是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吗?……⑦
……现在有种错觉,好像改革一深入,就会改出一大批厚脸皮吃救济的无用之辈。其实世上没几个庸才,多的是放错地方的人才。许多下岗人员,绝对不笨,主要是不适应原有岗位,有些人培训到退休也未必完全适应,而换个岗位,不用培训也能很快适应。这种岗位本厂没有,本厂外肯定有。别以为企业一门心思想把包袱甩给社会,也许人家多的,正是我要的。这叫人才结构调整,是为了适应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让富余人员长期在企业内待业,不光束缚企业手脚,也会耽误待业者才能的更好发挥。的确,由于人才流动渠道多年不畅,许多人不清楚自己应在什么岗位上较为合理。如果真正形成机会均等的就业竞争机制,宁肯一辈子吃救济的人总是个别的。通过不断的比较和选择,绝大多数人会各得其所的……⑧
请假设你就是一名即将“—卜岗”的人,你读了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会觉得气顺一些,没有了那种被抛弃的感觉,甚至对自己更充满信心?
这就是写作的策略调整。一开始,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也代表了改革的要求,但为具体语境所不容,效果适得其反。改变了的提法和写法,只不过是相同目的的另外一套话语表达方式罢了,然而,有了这种改变,初衷与效果才比较好地统一起来了,写作的目的才能达到,它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推动改革进程的作用,才算是有益于世之作文。表面看,这纯粹是表达方式写作技巧层面的操作,但这种操作又并不是写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是语境真正操控了表达方式与技巧的运用。
从这一观点看,任何有生命的写作技巧,都是特定语境要求的产物。没有那种语境,也就不会产生那种技法。技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没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就不会选择那特定的技法。而既然选择了某一特定的技法,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那是产生这种技法的历史语境再一次重现罢了。例如“春秋笔法”这种技法的生命力,在于产生“春秋笔法”的语境千百年来一直在滋润着它。所以,写作的操作并不是纯技巧的运用。写作技巧只是人们对有关写作的感性经验知识的归纳,它们基本上是静止的、孤立的、甚至是机械的。我们懂得有些什么技巧和这些技巧会产生什么效果是一回事,懂得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和怎样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表层是对技巧的操作及对技巧操作的操作(驾驭技巧操作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深层是写作者利用写作这一工具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一种操作。这一切都统一于文本的处理过程中。表层的操作是一种工艺,深层的操作则是一种智慧的释放。想一想鲁迅杂文中的“曲笔”和王蒙作品中的“幽默”等技巧的运用,我们就不难认识这一点。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读书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读书笔记
作者:李辉
主要内容: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本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理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和开发几个方面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环境是环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
即然这章主要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环境?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关系?思政教育是指一定阶、政党、社会群众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段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都是影响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外部条件。
区别:A思政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面作用;环境在一定程度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的影响。B 环境主要渗透式的影响;思政教育主要是直接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注意的几点: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些,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各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发展变化的。
从上面,我们知道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那我们进一步来看一下,什
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环境,并没有影响思政教育的,不属于。例:相对人们生存的地球来说,宇宙中的其他星际虽然也能引起了人们的遐想,成为影响人的外部条件,但是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明显,也不算。
2、例: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都是思政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
共同点都是教育者可以把握和控制这些因素,使其发挥教育的力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决定了思环的变化。在农业社会为代
表的社会里,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相对稳定,社会环境变化不明显。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迅速,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得到提高;加快环境的变化速度。
4、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地理、自然景观等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
品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把自然环境的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内容之一。精神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环境随时记录着每个人的言行,储存着每个人的信息,将人们的精神活动凝结为社会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社会风气等。但相以于社会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而言,自然环境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特点:1多维性2复杂性3开放性
弄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现在我们要看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影响因素的广泛性、多重性、多样化
1多维性:环境多维化的客观原因:社会存在的多样化。主观原因:人的主
观选择的多样化。社会发展越复杂,环境分化就越细。在农业社会为代表的社会里,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相对稳定,社会环境变化不明显。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迅速,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得到提高;加快环境的变化速度。
主观:传统封建社会,人的自主选择空间也受到了限制。现在,人们需求呈现
出多样性。多样化的过程导致了人们对同一环境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分类视角。
2、凡是与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交往有关的因素都可以影响。良性和恶性,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混杂在一起。
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广泛影响等等
3、空间(现实与虚拟)时间(人的思想观念与现实社会发展不同步性)动态
变化(思政对象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对象的年龄的变化)
4、主要是从人的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来说的,积极过滤环境因素
空间、时间没有固定界限
动态变化发展
5、我认为除以上几点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还具有可创性。
对于社会环境,思政教育可以采取措施强化积极影响,抑制或消除消极影
响;营造小环境(家庭、单位),对影响人的思想教育环境,具有可创性。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1强化功能2导向功能3感染导向
反复强化:信息储存,不断重复,增加与人们接触频率。
综合:声音、图象、动作等。反复强化;综合强化;累积强化 途径:舆论强
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
规范导向;舆论导向;利益导向途径: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
例子:校园的校规校纪、企业的公司章程、军队的规定、雷锋、时代先锋:
任长霞 许振超 丁晓兵、长江大学救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间接感染,是通过暗示、模仿、从众、集群、舆论等群众心理的影响和作用约
束和规范人的行为。情绪感染;形象感染;社会环境。例子:汶川地震激发的爱国热情。
奥运火炬传递在国外过程,华人、留学生的行为。
宏观环境对思想想政治教育影响
宏观环境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
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件活动,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或国家环境。
1经济环境:A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从
总体上促使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不断提高;B 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手段和载体,推动思政教育不断现代化。C 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也为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政治环境:A 政治制度B 现实的政治状况。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党风状况、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政
3文化环境 对人思想品德和发展的影响有以下特征:A 属人性B 社会性
C 创造性D 时代性E 复杂性
4媒介环境
其中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
经济、政治、文化、媒介环境共同组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宏观环境。
思政教育如何适应竞争环境的发展,利用相应的竞争机制形成合理的社会评价
赏罚体系,引导教育者自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很重要。
竞争环境: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激发的人的动机和期望,调动积极性。
期望过高,容易诱发人的挫折感 和其他心理问题。
一个说算,权力高度集中等;在金钱面前,显的刚性不足,以权谋私,政治腐
败斥着一些地方起。文强,人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是他藏在水池里的3800万元钱、价值数千万元的豪华别墅和收藏的文物古董,以及他与被他玩弄过的女明星们。文强坐拥亿万身家,文强的弟媳谢才萍“连锁式”开办了22家赌场。
这些问题对思政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加快民主和法制建设,才能为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A 文化是人创造的,随着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就形成了文化环境。
B地摊文化、网络文化
微观环境对思想想政治教育影响
微观环境是指影响具体个人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阶段与其重要背
景,包括人们必然经历的家庭社区、学校、企业等和对人的思想产生广泛影响的大众传媒、互联网等因素
1家庭环境特点:A家庭影响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B家庭影响具有渗
透性C家庭影响具有针对性
2学校环境特点:A 全面性、B 阶级性、C 渗透性、D 导向性
3虚拟环境特点:模拟性、交互性、形象性
例:网络成瘾、网上犯罪社区环境
指聚在一定的地域中,在生活中互相关联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
影响的方面:A社区生活秩序和经济发展程度、B社区风气、C道德规范、D人际交往同辈群体环境
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
特点:A自由性、B渗透性、C独特性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
极因素转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手段,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
优化的原则:
1整体性2互利性3自主性(自主选择、自主把握、自主分辩、自主取舍)
教育优化方法
1环境选择实验法2环境选择隔离法(围墙隔离法、信息隔离法)
社会环境优化的措施
1优化传媒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2优化单位环境和相关的社区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社会综合治理的效果,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
一种文化的、精神的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创设的基本思路:
1集体学习情境的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三个方面: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境、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情境、大众传媒中的认知情境
3人文感化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