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

时间:2019-05-14 13:4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

第一篇: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

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

[摘要]自从人类创造文字的那一刻起,写作也就随之诞生了,可以说整个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写作,写作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写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很多人的视野。为什么这种行为能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于世并长期发展?这种司空见惯的行为究竟能为人类自身带来怎样的益处?能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怎样的帮助?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予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写作治疗;心理宣泄;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86-02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之快,社会竞争之大,生存压力之重,导致人们心理负荷沉重。于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时下比较热门的行业,而通过写作来进行心理治疗与辅导,也已在西方社会、发达国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这就是写作疗法。写作疗法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一些日常的写作,如写日记、诗歌、散文、小说等来帮助患者。同样,写作更是人们日常心理治疗与保健的一剂良方,通过写作治疗心理创伤,令生命机体获得一个健康、健全的心灵。那么这种治疗方法的心理依据究竟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又是如何探究这其中的奥妙呢?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就已经对文艺创作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文艺升华与转移”理论,把文艺创作本身看作“力比多”的释放、一种“性”的迁移。艺术家把压抑的能量转移到文化领域中较高的目标,这种行为是他们自身“力比多”的一种强烈宣泄与冲动,是一种情感的发泄,是一种“性”的升华。如果我们借鉴它,并把它用于解释写作的心理功能,那么创作主体就是运用写作去自我释放、宣泄,使自己自由,在表达中实现,去解放被压抑的“潜意识”,从而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平衡„„而这些则可被我们称为“文学治疗”。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写作可发挥的心理宣泄功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宣泄“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功能

弗洛伊德曾在《梦的解析》中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它们的关系如同水中漂浮的冰山,意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潜意识是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它常常被我们日常意识所限制与压抑,是平日我们不愿轻易表现的部分。可以用“对立统一”来形容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过度分裂,潜意识被过度压抑,那么它们就容易产生矛盾,而我们也就存在所谓的心理危机。

众所周知,写作特别是写日记,是一种效果非常显著的宣泄和减压方式,它也是现行美国心理协会特别推崇的写作治疗方法之一。就我们个人而言,也曾运用写作去解决潜意识的心理危机,这道理并不高深。文学无疑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完美的“乌托邦”,也为我们创造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在创作过程中,不用顾及自我日常的角色、身份、地位,不用理会所谓的“意识”、“理性”等,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任游笔头在纸上跳舞,去宣泄我们被压抑的潜意识,调节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同样,很多作家也把写作看作是他们的生命,由衷地热爱它。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就是一位视文学为第一生命的自我拯救者。幼年一次又一次的悲惨遭遇让他对人生充满了恐惧、悲伤、无奈和绝望,是文学创作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文学这座精神“乌托邦”成为他生活的寄托。对于一颗多次受到重创的幼小心灵来说,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是巨大的,是写作让他一次又一次地释放、宣泄了积淀在内心的“死亡自杀”潜意识,化解了他内心的苦痛情绪。写作就如同一条“疏导渠”,帮助他疏通了人生的苦闷,让他不断成长、成熟。

二、宣泄“灵”与“肉”不协调的功能

对于那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来说,“灵”与“肉”之间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冲突。由于自身身体的残缺,病者总是会对自己的残体部分产生不满,他们的“灵”与“肉”就产生了强烈不协调,自我总是试图把身体分离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当事人从身心分裂与冲突中解脱,成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他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潜能,甚至发出耀眼的光芒。而文学创作无疑为残疾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心灵帮助,使他们的心灵不致残疾。

我国当代作家史铁生,20岁时不幸瘫痪,他一下子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我与地坛》一文就是作家对当时自己那种彷徨、失落状况的描写。后来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于1983、1984年作品连获全国优秀小说奖。从此,他不再为自己的瘫痪而失意,文学创作为他的人生揭开了精彩的序幕。有人问史铁生从事写作的原因,他回答说:“去除种种表面上的原因看,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到一个到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所以,人是为了不致自杀而写作。这道理简单,简单到容易被忘记。”

同样的例子还有海伦•凯勒、司马迁等。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以后,执著意志,含恨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写成今天备受人们推崇的《史记》。可以说写作也成为他身体残缺后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为他开辟了人生另一番更加宽广的天地,从而造就了一部不朽的传世史学、文学名作。

三、宣泄自身与客观世界疏离的功能

在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家荣格、阿萨鸠里曾提出过心理综合、瑜伽等方法,它们是通过弥合有机生命整体与外界客观环境的疏离,以达到“集体性”的意识。说通俗一点,就是人类总是试图融合到他人或自然中,寻求一种集体归属感,被荣格称为“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会让个体不再感到他人或自然的疏离,而有一种融合的倾向。当然,通过写作来治疗和融合这种疏离与孤独感也是常见的事。

互联网缩小了我们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网络中的QQ聊天,各大网站的论坛、博客等就是这种治疗方式非常好的证明。我们通过在网络上与他人聊天,发表意见,进行文学创作,不断和其他人进行互动,这种方式很容易让我们得到一种“集体归属感”,让我们自身感到不是孤立的,是有所依靠的,从而真正融入到他人的圈子中。个人不再只是天地中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群”。

同样,作为那些拥有很多读者的畅销书籍作家,他们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整合与调试。他的读者就是他的“集体”,读者喜欢他的作品,这种喜欢便成就了他的归属感,这就证明是有人接纳他的,不会出现个体与他人的断层,他的内心获得了一份宁静、包容,甚至愉悦,不自觉地就整合了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疏离。

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组织成立的一些诗社、书友会等,也是通过文学这条纽带,把自己与其他爱好者联系起来。他们一起进行文学创作,一起阅读欣赏。不论成员的水平高低,大家能从这组织中获得愉悦。我们可以尽情地把自己的诗歌、散文等朗诵给他人,可以和他人一起交流某一文学作品的看法。这种形式上的自由与开放,本身就是在缓解越来越大的人际压力。

四、宣泄“我”与“无我”之间界限的功能

当代心理学家维尔伯在他的“意识谱”理论中提出,处于意识最底层的是心灵层,又称为心灵水平或宇宙意识层,是一种无界限境界,是人的最高本体层。在这一层面上,个人体会到自己与宇宙是一体的,自我不只是个单独有机体,而是整个宇宙的造化。我与非我的界限被打破,达到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心理治疗方面,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则能使个人有机体与宇宙融合,获得一体意识,达到与宇宙万物合一。

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创作,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王维少年得志,多才多艺,但踏入仕途却屡遭打击,让他产生隐退的念头。后来又加上亡妻之痛,增添了人生的孤寂与悲愁。幸得王维生活在佛教影响深远的年代,他得益于对佛教的信仰和充满禅理的诗歌创作,它们不仅使他痛苦、不安、孤寂的灵魂有所依靠,而且让后期的他心胸豁达,超脱潇洒,创作出不少山水田园诗歌的佳作。我们参看他的作品《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写出了对宇宙恒静状态的通然了悟,在动静中捕捉生命的律动,从中深深感到“见心”、“见性”的佛理妙谛,展现出诗人的心境达到无界限的心灵水平,让心灵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极地境界。

五、结语

弗洛伊德说过:“每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是一位诗人,只要有人,就有诗人。”可以说写作是我们人类心灵深处那一渊幽静、美妙的池水。事实证明,写作是一种心理需要,是一种宣泄与升华,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方式,是自我对话的互动过程,是一次次的养生。写作治疗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它不仅帮助我们拂去心灵上的尘埃,缓解平日里的压力,更引领我们心灵达到一个澄静、明朗、和谐的地方,让我们拥有健康、充实的人生。

第二篇:写作语境功能论

语境(context),即“语言环境”的简称。尽管多学科都对语境有不同的定义——例如语言学、心理学、文艺学等等,但写作学坚持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它:语境指的是现实社会提供给写作者思想言论表达的条件,又称表达空间。

一方面,具体的写作行为总是在具体的生活事件的基础上发生的,写作的主题思想总是在写作者对客观生活及各种事件的认识基

础上提炼而来;另一方面,现存的社会生活环境又成为制约写作的条件,它是否接纳或容许写作者的思想,还要看它是否触及语境中的种种禁忌。简言之,在发生的意义上,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在生长的意义上,语境是写作的条件。

语境由或隐或显、或“硬”或“软”的多元因素所构成,它以话语禁忌的形式构筑“边界”、显示存在。

这些因素,我们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

其一是时代精神。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精神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如果写作者的思想超越了它所提供的实现条件,其思想就不会得到承认,语境不会为它而存在,它也就失去了表达空间。例如,在科学史上,在某一个时期内的一定阶段,不承认新发现或新见解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美国心理学史家杜·舒尔茨在谈到时势造英雄的史观时说到:“甚至是伟大的思想(或者特别伟大的思想)往往受到所谓zeitgeist——时代精神或文化气氛——的约束。所以,对一种发现的接受和使用,受到一定文化、地域或时期的主要思想模式的限制。这样,在某一文明时期中,一种太新或太荒谬而不能得到承认的思想,可能在一代或一百年以后会很快、很容易地被接受。”他说,“除非时代精神为伟人的主张作了准备,他的话是不会被人们听从的(或者他可能受到嘲笑,或者把他烧死——这也可能决定于时代精神①,……不管人物怎样伟大,如果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气氛相去太远,那么他与他的见解将会默默无闻。”②

但时代精神的要求只能通过代言人来表达。这些代言人,他们是历史必然性的最先认知或感知者,可叫做先知。他们是时代的精英,他们超越了阶级、国家或民族的立场,因此往往被指责为贰臣逆子,然而却是阶级、国家、民族的良心!

其二是主流意识,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的,在一定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它是最为显著、最有刚性、最具强势的语境规范因素。它现实地要求着、事实上也占据着最为广大的表达空间。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论述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正是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构成最为复杂的语境背景因素。它既是隐性的,又是强势的。它是主流意识的形成基础。例如,没有儒家道统,不会有专制政治,因之,主流意识也得服从其规范。文化传统的禁则,是通过统治者的法规来体现,通过主流意识来控制的。例如,2003年6月号的《读者》发行了又收回,原因是它刊登了《人性寓言》,文章大谈穆斯林所忌讳的猪,而兰州则是穆斯林的聚居地。此事惊动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对此,加拿人艾伯塔学院的文学教授梁丽芳说,穆斯林的感情应当受到尊重。她说,种族问题,即使在西方民主国家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言论一定要慎之又慎,容不得丝毫的“感觉迟钝”。与此相类的更为著名的是印裔英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他因写了《撒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被伊斯兰世界认为亵渎了《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因而作出了一项教法判决,于1989年2月13日由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判处作者死刑,10多年来一直追杀不止。

其三是民间话语。即广大民众“活法”的一种世俗化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要求。有一本当代民谣选集,书名叫《老百姓的天空》,正通俗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民间话语的内涵。这是一方表达广大平民百姓愿望、欲求、意志的园地。阿q的世界是这个空间的一部分。“流行”是它的通用包装。在这个世界中,他们可以发泄,可以抗辩,可以逃

避,可以麻醉。它既与主流意识并行不悖,义顽强地抗拒着被主流意识所同化和吞并,所以它总给人一种对抗的意味,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三者关系,不管是在历时或共时的意义上,都有统一、兼容、不相容的情况。

三者统一,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其最大限度地代表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民众的愿

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分析的:

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阶级这一点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惟一的统治阶级。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来不及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因此,这一阶级的胜利对于其他未能争得统治的阶级中的许多个人说来也是有利的,但这只是就这种胜利使这些个人有可能上升到统治阶级行列这一点讲的。……由此可见,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建立自己统治的基础,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④另一种情况:即使是统治阶级处于衰退阶段,也存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区间,所以也存在统一问题。三者统一的情况,写作的表达空间最大。

有两者交*兼容的区间。只要存在兼容,语境空间就相对比较大。

但当互不相容时,就产生了三对主要的矛盾:

“时代精神”与“主流意识”的矛盾。因为主流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意识,这就有了阶级的局限,利益的考虑。特别是当这个阶级不处于上升阶段时,其意识往往是保守的乃至反动的。矛盾于是呈现出来并愈趋尖锐化。

“主流思想”与“民间话语”的矛盾。由于阶级利益以及各自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不同,这对矛盾是“天然的”和普遍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显与隐和强与弱的表现。在我们国家,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得两者有可能在最人程度上统一。但有时也有相当尖锐的表现。例如,有一个资深报人就说,“新闻工作特难搞:上面要所好的,下面要听差的,为难了我们动笔的。”

“前卫思想”或曰“先知思想”与“世俗观念”的矛盾。大众意识往往是钝化了的、习惯化了的意识,一般比较保守。大众的思想要进步、观念要更新、思想要解放,往往要*能敏锐感知时代精神,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的思想者的引导。这些人只是少数,也只可能是少数,在这个意义上可叫他们为“前卫”人物或“先知者”。但是,他们的思想往往在一开始时并没有“市场”,其思想不被人理解。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性悲哀。这种悲哀鲁迅在小说《药》里已有深刻揭示。

写作语境的特征,如上所述,首先是它的多元性。其次,具有空间性。此空间有时表现为地理性的区域空间。例如,有的作品在此地区(国家)轰动一时,大为畅销,却在彼一地区(国家)遭到禁止。有时则主要表现为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意义上的时空背景。再次,具有弹塑性。由于语境是多元的,各元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矛盾的运动便使它具有了扩张或挤压的消长互让的弹性空间,这为写作者驾驭语境,扩大表达空间提供了基础。最后,它还具有变化性。为什么同是一个作家或同一部作品,昨日还盂毁无誉,今日却大紫大红;或曾经煊赫一时,转瞬之间却湮灭无闻?语境在变化也。

语境的功能,可以借用经济学“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它决定写什么和左右怎么写。例如“滥竿充数”这个成语故事,经常被用来作为写作的材料,不同的时期取材的角度明显不同。当社会要倡导青年读书的时候,南郭先生便成为一个反面教员:不学无术,最终会落个可悲的下场;当要实行岗位责任制时,齐宣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训:南郭先生之所以能滥竽充数,是由于齐宣王对吹竽者不加考核,引出了当前要建立严格考核人才制度的主题;当社会呼吁机构改革时,又说,是齐宣王每听“必三百人”的“大锅饭”体制害了南郭先生,使得他身无长技,所以必须改革“大锅饭”体制。再如伯乐这个人物,一会儿他是选拔人才的圣者,一会儿又变成“个人说了算”的典型,是什么使得我们对一个历史人物如此评价?当时的社会需要也。自居易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⑤刘熙载认为:“文之道,时为大。……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同也。” ⑥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所谓“与时为消息”,就体现了现实语境对写作的客观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渗透到写作的技术层面,使得“怎样写”摆脱了传统的技巧色彩而具有了智慧的价值,使得写作者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把玩”,而必抱着极端负责任的态度来认认真真地作别无选择的选择和创造性的操作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个例子中体味到这一点。

大概是1992年,我国的改革进程进入了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阶段。这时便面临一个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有大批大批的人员“下岗”。各种宣传机器自然要为这一改革大造舆论,各路写作者也自觉地投入到“鼓与呼”的阵线上。有的媒体提出了“能者上,庸者下”,“以‘三铁’破‘三铁’”(甩“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破“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等口号,很激昂、很响亮、很有气势、很有来头。但是,这种宣传却引起了相反的心理效果,因为这些提法太硬、太无情、太伤感情、也太叫人难以接受。对于下岗者来说,下岗还要背着一个“庸人”或“多余人”、“懒汉”之类的“头衔”,心里怪不是滋味。这样容易引起对改革的抵触情绪,所以这种宣传客观上反而起到了延缓改革进程的作用。

当写作者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调整自己的宣传战略。于是,报端上出现了另外“提法”的文章,例如:

富余人员之所以富余,是因为劳动力配置不合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浮于事的现象。对企业来说这是坏事,对劳动者来说也一样是坏事。它抑制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本来可以成为“龙”的,在“大锅饭”中也只能做一条“虫”。有一些下岗人员虽不能适应原岗位的工作,但不能“登山”未必就不能“下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力不从心的岗位上下来,换个地方或许就能在新的天地里大显身手。

富余就是机遇,这对于那些因懒、散和技术水平低而下岗的人来说也一样适用。他们的毛病,是“大锅饭”养出来的。如今“大锅饭”没了,要吃饭就得*自己的努力去“找米下锅”,这不正是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吗?……⑦

……现在有种错觉,好像改革一深入,就会改出一大批厚脸皮吃救济的无用之辈。其实世上没几个庸才,多的是放错地方的人才。许多下岗人员,绝对不笨,主要是不适应原有岗位,有些人培训到退休也未必完全适应,而换个岗位,不用培训也能很快适应。这种岗位本厂没有,本厂外肯定有。别以为企业一门心思想把包袱甩给社会,也许人家多的,正是我要的。这叫人才结构调整,是为了适应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让富余人员长期在企业内待业,不光束缚企业手脚,也会耽误待业者才能的更好发挥。的确,由于人才流动渠道多年不畅,许多人不清楚自己应在什么岗位上较为合理。如果真正形成机会均等的就业竞争机制,宁肯一辈子吃救济的人总是个别的。通过不断的比较和选择,绝大多数人会各得其所的……⑧

请假设你就是一名即将“—卜岗”的人,你读了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会觉得气顺一些,没有了那种被抛弃的感觉,甚至对自己更充满信心?

这就是写作的策略调整。一开始,出发点不可谓不好,也代表了改革的要求,但为具体语境所不容,效果适得其反。改变了的提法和写法,只不过是相同目的的另外一套话语表达方式罢了,然而,有了这种改变,初衷与效果才比较好地统一起来了,写作的目的才能达到,它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推动改革进程的作用,才算是有益于世之作文。表面看,这纯粹是表达方式写作技巧层面的操作,但这种操作又并不是写作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是语境真正操控了表达方式与技巧的运用。

从这一观点看,任何有生命的写作技巧,都是特定语境要求的产物。没有那种语境,也就不会产生那种技法。技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没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就不会选择那特定的技法。而既然选择了某一特定的技法,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那是产生这种技法的历史语境再一次重现罢了。例如“春秋笔法”这种技法的生命力,在于产生“春秋笔法”的语境千百年来一直在滋润着它。所以,写作的操作并不是纯技巧的运用。写作技巧只是人们对有关写作的感性经验知识的归纳,它们基本上是静止的、孤立的、甚至是机械的。我们懂得有些什么技巧和这些技巧会产生什么效果是一回事,懂得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和怎样运用又是另外一回事。表层是对技巧的操作及对技巧操作的操作(驾驭技巧操作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深层是写作者利用写作这一工具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一种操作。这一切都统一于文本的处理过程中。表层的操作是一种工艺,深层的操作则是一种智慧的释放。想一想鲁迅杂文中的“曲笔”和王蒙作品中的“幽默”等技巧的运用,我们就不难认识这一点。

第三篇:心理宣泄室管理制度(用)

新河实验小学心理宣泄室管理制度

一、来访者应先向心理咨询人员说明自身情况,由心理咨询人员评估是否适合选择心理宣泄。

二、来访者进入心理宣泄室,请先登记。三、一次进入宣泄室的人数不能过多,控制在2-3人内。

四、来访者在心理宣泄的过程中,请注意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活动之前,请清除身上的尖利物品、易损物品等,并做好适应性训练。进行宣泄时,请不要过分用力。

五、使用各项宣泄设备时,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六、保持室内卫生,请勿在室内吸烟、吃零食等,不乱涂乱画。

七、须遵守活动规则,爱护室内设备,不故意破坏,不无故损坏。否则将追究责任。

八、使用完宣泄设备后,物归原位,不随意丢弃。

九、宣泄时间一般为30分钟以内,防止导致过度疲劳或力竭。

新河实验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

1、心理咨询教师必须态度热情,工作细致和认真。

2、对师生咨询内容和有关的隐私严守秘密。

3、心理咨询员不得迟到、早退,要按时到岗接受咨询者来访。

4、保持室内环境整洁,优美、舒心,花卉盆景等装饰物要不断更新,营造温馨的空间。

5、做好有关材料的存档工作,及时整理、装订成册。

6、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做好学生个别辅导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工作

7、未经同意,有关资料不得外借。

8、爱护室内各项设备,保持正常使用。

9、工作完毕,关好门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10、对非工作人员,非咨询人员要阻挡入室。

新河实验小学心理咨询室教师工作制度

1,值班教师在规定值班时间内必须到岗,耐心接受同学的咨询,并做好面谈预约登记和当日的值班记录。

2.当日值班人员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必须以电话或当面请假的方式,向心理咨询室负责人提出请假申请,批准后方可请假。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密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室相关所有工作内容。未经负责人同意,值班人员严禁随意翻阅心理咨询室存放的材料和文件。

4.心理咨询室除工作人员外,一般不允许无咨询要求的学生或其他人员进入。

5.如果在工作中泄密或者由于工作失误导致咨询室财物损失,将酌情给予相应的处分,并担负损失财物的赔偿责任。

新河实验小学心理咨询室档案管理制度

一、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的限度。

二、心理咨询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作为档案,及时送档案室进行保存。

三、除了心理咨询教师和档案管理员意外,学校任何其他人员包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等,都无权产看心理档案室档案材料。

四、心理咨询师只有来访者统一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引用和科研写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

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但应将有关信息的暴漏程度限制在最小范围。

六、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规定的询问时,不得做出虚伪的陈述或报告。

新河实验小学心理咨询活动制度

一、固定的面谈咨询时间:每双周四下午3:30——4:30

二、咨询室环境符合要求,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温馨、安静的环境氛围。

三、咨询时间辅导教师按时到岗,确保咨询工作正常进行。

四、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切实履行保密原则,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必要时可通知学校和家长,取得支持和配合。

五、对学生坚持正面引导,采取启发、诱导,杜绝强硬说教或强加于人,不带个人情绪和自己价值观。

新河实验小学亲情通话室管理制度

一、每学期开学都要重新登记留守儿童监护人和代理监护人的联系电话。

二、对留守儿童的家长的联系电话要保留电子文档和书面材料。

三、结对老师要掌握相关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的联系电话;

四、结对老师要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电话的变动情况,以防号码发生变化而联系不上,并将变动后的电话号码及时上报学校主管部门;

五、留守儿童之家设立、开通“亲情热线”,建立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电话联系制度,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同步教育好“留守儿童”。

六、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突发事件,必须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或在外务工家长,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七、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公布了班主任的联系电话和详细通讯地址。

第四篇:如何引导学生合适的心理宣泄

(德育长廊)(7页)

【通讯沙龙】

如何引导学生合适的心理宣泄

本期话题提供:丁锋

丁锋,新联中学语文教师,曾获通州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二等奖,曾被评为通州市“教学六认真”先进个人,所带班级曾获通州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在《少年文艺》《散文诗》《语文世界》《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诗文若干,在《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南通市班主任论文评比一等奖;辅导学生多次获省作文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数十篇次。

有这样一则报道:为让学生将心中的压力释放出来,邯郸市一所中学首次将心理宣泄室引进校园。倘若学生感觉心情压抑,或者对某位老师、校长“有气”,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向贴有对方图像的充气娃娃拳打脚踢,且老师、校长的图像是学校让美术老师专门绘制的。在房间四周墙壁上还贴满了写有“痛快”、“如果你愿意,砸吧、打吧”、“扔下愤怒,晴空万里”等极具刺激性词语的图画。据了解,心理宣泄室设立三个月来,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光顾。

引学生进行心理宣泄已经成为当下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上文所述正是近几年出现的尝试之一,不过具体做法值得商榷。用来进行心理宣泄的事物是否一定是贴有校长、老师图像?教育者的职业尊严是否因此受到损害?引导学生心理宣泄是否就是让其“暴力发泄”?这种方式真的可行吗?

究其根本,该如何运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合适地心理宣泄呢?

宣泄必须和引导并举

蔡志红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谈笑自若,虽然这种做法可以用来应付某些社交场合的要求,但却会把由挫折引起的痛苦累积起来,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所以,有什么委屈痛苦,不要深埋在心里自我折磨。选择合理的宣泄来疏导负性情绪,这是明智的选择。因此,“心理宣泄室”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丁锋给出的材料确是事实,只是该校在学生宣泄完毕后,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困惑。该校心理辅导老师发现:因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来发泄的居多;因为男生的发泄途径较少,不像女生有委屈,哭一哭就好了,所以,来发泄的学生中男生占六七成;高

一、高三的学生占多数,因为高一的学生因为要熟悉新的环境产生焦虑,高三学生则面临高考压力;有的则是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不适应。经过宣泄后,有20%至30%的学生的不良情绪可以自行化解。这样的学生大多是因单纯偶发性的事情引起不良情绪。有些学生宣泄过后,还需要由心理辅导老师对他们进行认知的引导和心理咨询。比如是学习压力引起的不良情绪,就需要老师对其学习方法等进行分析指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该校心理辅导老师还发现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有40%至50%来自父母。的确,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伴儿可以交流;很多问题又不好跟家长诉说,因为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在学校里,很多事情又不愿向老师表露,因为他们更希望向老师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这时,心理宣泄室便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关上门发泄一番。所以,学校设立心理宣泄室有可取之处,合理的宣泄法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后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而且,凡是设置心理宣泄室的学校都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老师们往往会在同学们宣泄之后进行相应的认知调节。一般说来,经过心理宣泄以后再接受心理咨询,学生比较理性,咨询效果比较好。学生不但得到了情绪调节,也知道了以后如何理性对待那些负性事件。

材料中所说的,学校让美术老师绘制了校长、老师的图像,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图像,贴在充气娃娃的脸上,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有人因此而质疑教育者的职业尊严是否会受到损害?引导学生心理宣泄是否就是让其“暴力发泄”?我觉得,教师大可不必因为学生的宣泄对象是自己而觉得尊严受到损害。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之下,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学生会觉得我们给予的学业负担过重,我们的管理过于教条死板,我们不够民主宽松,我们不能个性化地实施教育,我们有时对学生并不了解,我们可能会错怪冤枉学生。学生对我们有一些怨气是正常的。所以,要多多理解宽容学生,并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做受学生欢迎的“人师”,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山东历城一中的心理宣泄室沙袋上贴的是一位学校副校长和三位年级主任的卡通画像,需要发泄的学生可以对着这些画像任意踢打。这位副校长称,此举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场所。他说:“我们四个人在工作中对学生管得比较多,相信捶完我们之后,他们的心理压力会释放得更彻底。”至今,他和三个年级主任的画像已被学生们“揍”了近两年,学校也没有因为此举而生出什么暴力事端来。当然,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可以设置校长信箱、教师信箱,鼓励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合理化建议。学校心理老师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小报、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途径,宣传情绪调节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境。

(蔡志红 通州高级中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师生关系应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用解决敌对关系的方式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取的。当然,成立学生心理宣泄室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绝大多数学生是尊重老师的,绝大多数老师也用他的渊博知识和高尚人品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照理说,学生要感激老师才对,为何会出现学生如此恨校长恨老师的现象呢?

我想,学校领导应该反思,是否在制定校规校纪以及学校管理过程中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老师也应该反思,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视学生为己出呢?是否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爱放在教育的首位呢?

—— 项 兵(川港中学)

让心灵之溪欢快流淌

葛建华

心理宣泄伴随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只是在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创生出了心理宣泄这一研究专题。讨论学生合理的心理宣泄,首先当解析促成学生心灵压抑、精神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成因。而消除这些成因,则是先于心理宣泄的积极预防,或者说是心理宣泄的前期工程。一般说来,其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过度的忙碌,催生了学生的心理恐慌。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人生最轻松和自由的,应该拥有充沛自我嬉戏游乐的时光。然而,我们的学生太忙碌了。上代人生活的压力不知不觉地转嫁和传递给了他们,上代人未实现得了的梦想不由分说地移植到他们的身上。于是,他们被家长和老师硬生生地推上了人生的高速公路,全力以赴地应对扑面而至的课堂、作业、校外辅导活动等,无心无法欣赏路旁的风景,甚至连喘息片刻都成了奢望。本该只能蹒跚信步的他们,却被动地风驰电掣着,就有了心灵的恐慌和害怕。二是成人的误导,暗增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学生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一些心理现象,应该是正常的。但我们有时的确有些杞人忧天,过度担心这些在限度内的心理现象会引发种种不良后果。加之舆论媒体的热炒,将一些小问题无限度地放大,从而将辨别力不强的学生误导到不是问题的问题中。另一方面,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可以影响学生发展的成人,总希望孩子们“提前成熟”,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生存的艰难。而且成人往往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担忧甚至恐惧,把人际关系中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无形中暴露在孩子面前,极易使孩子们沾染悲观痛苦的人生情绪。于是,孩子们承担了不该有的生理、心理重负。

面对假象的、真实的心理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引领孩子们走出心理低谷,走进心灵的阳光之城。

一、慢慢走,一路风景入帘来。人生之趣在于且行且停,且停且思,方才能够品尝到行的乐趣,方可领略人生道路上的绮丽风景。对于处于儿童、少年期的学生而言,拥有余裕的时光,持有从容的情态,慢慢行走,悄悄成长,实在是他们应然的幸福状态。教育是慢的艺术,成长是慢的结晶。慢下来儿童少年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心理空间,用美丽的自然风景,用快乐的同伴游戏,用轻松的自由阅读,用肤浅的自我观照,甚至简单到用酣畅的深度睡眠,婉转的时代音乐,活泼的心爱宠物,去消融成长中的一些困惑和焦虑。由此,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更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境况,将与学生对话的语速、课堂的节奏、新授知识的进程、活动安排的频率、作业练习的总量等调试到适切的程度,留足学生休息、游戏、阅读、思考的时空。与此同时,自己也放慢前行的脚步,陪孩子们一同慢慢走,仔细品赏路边的风景。把风景移植到心灵中,让内心充满绿意,构筑起坚固的生命防护林、防洪坡。

二、轻轻敲,欢乐之门次第开。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但我们至今仍没有做到,甚至离得很远。仅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例,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于是,就无限度地将生活中的情境、事件移植到学科教学之中。事实上,所移植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过此类体验的。所以,当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问题时,就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行为道德教育,我们要紧贴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去规划和建构知识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阶梯,绝不可以成人的统一标准去评价、规约他们。尤其是在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方面,就某一方面而言,还应该根据幼儿、童年、少年、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内容、评价标准、实施途径和手段等。要通过我们的精心规划,引领孩子们拾级而上,自然成长,近乎天然地打开人生各阶段的快乐之门。

三、微微启,心灵溪水欢快流。我坚定地认为,本话题的案例中提及的心理宣泄实质就是“暴力宣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学校因服务对象特殊而不同于大社会。无论怎样,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应该始终是正面的,积极的,善意的,健康的,应该远离暴力,摒弃以暴制暴,摒弃以斜压斜。面对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像消防队员扑灭煤气罐之火那样,首先集中水力冷却煤气罐,然后小心翼翼地微启心理闸门,而不是增大阀门排气量让它尽快排气减压,那样只能是增加爆炸的几率和能量。更重要的是,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心理危机天然地存在于学生中间,就应该每时每刻予以关注,及时清理阻碍心灵之溪流淌的枯枝败叶,让心灵的溪水经年累月地欢快流淌。此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更要巧妙地灌输理智、自律、文明、克制等行为准则,告诉学生,人人都会出现心理危机,要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置。如果学生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境界,那么,至少学校不必设立暴力宣泄室。

心理危机真实存在,情感导流需要谨慎。倍加关注,细心呵护,及时疏导,指点出路,陪护一程,是当下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基本功。

(葛建华 石港小学)我不赞成邯郸某学校的做法。首先,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如果一受到挫折和委屈,就以发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长此以往,则很容易养成任性、霸道的不良性格。其次,中学生出现压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心理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对什么样的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什么样的压力,都应考虑进去,而不是到心理宣泄室发泄一通就完事了。第三,心理宣泄室终究是个充斥着暴力和愤怒的地方,有着诱导“暴力”倾向的一面。学生到宣泄室里找橡胶人“施暴”,固然泄了一时压力,但这种诉诸暴力的发泄,会使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旦学生形成了暴力倾向,假如身边又没有“宣泄工具”,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 徐宜秋(刘桥中学)

用邯郸某中学的办法解决学生心头之恨弊端诸多。如果那些怨气冲天的学生误解了他们的愤懑对象,他们眼里那些“面目可憎”之人其实是爱之深、责之切,抑或故意使用激将之法责成其成才的可爱之人呢?如果个别学生确属品行恶劣,好滋事生非,却又不肯接受师长教育,反将苦口婆心者视为大敌呢?但凡此类,亦将拳头相向于“恩师”,一拳一舒坦便认为可以一笑泯千仇,试问怎不让所有为师者为之心寒?最遭殃的其实还是学生本人。毕竟年少轻狂,一旦把这样的泄愤之举视为快乐,或在无意中形成暴力倾向,有的甚至拳打脚踢成瘾,不满足虚拟的人物,便到真实场景中去“真枪实战”,诸如此类等等,真是让人心惊!那出自一片好心的“新颖时髦”的宣泄方式真令人感到后怕!再如果,果真是某些师者品德低劣,教育方式落后简单,伤害了祖国花朵,触怒了未来主人,那么,校方仅以提供“师者挨揍”方式草草了结学生心中不满,对没做到为人师表者不加惩治约束,岂又不是敷淤塞责、避重就轻?

—— 郁 伟(北兴桥小学)

为了弄清楚孩子对于心理宣泄的真实想法,我特意和一个13岁男孩展开关于心理宣泄话题的对话:

T:如果有时候心里感到不开心了,你会怎么处理? S:不做什么处理呀?可能第二天就忘记了呀!

T:假如这个不开心第二天还记着,忘不掉,那可怎么办?

S:这种情况很少,让我想一想啊,(孩子真的想了一会)我觉得如果是很大的不开心,就要和朋友说,我会和爸爸说,假如他不知道我的不开心的话,一定会听我讲,然后帮我一起分析,怎样才能消除。

T:找个朋友倾诉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你能找爸爸谈说明你们的关系如朋友一样好。(孩子点点头,很开心地笑了。)那么如果学校里安排一间教室,让你进去消除内心的不开心,你觉得你会去么?

S:不会。(孩子的回答很快,斩钉截铁)T:为什么这么坚决?

S:我觉得这个教室在校园里面本身就不太安全,每个进去的人都会被别人认为不开心,即使你是好奇进去的,出来的时候,大家肯定也会认为你有深仇大恨呢。

T:如果我的理解不错,你觉得是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假如这一点可以保证的话,你对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建议呢?包括环境之类。

S:应该是一个温馨的地方,因为心里不开心的人内心的颜色是灰暗的,那么这个地方应该涂满蓝色,蓝色会给人一个开阔的心情,像大海一样颜色。空间不一定很小,可以是一个活动的场所,提供一些操作的东西,如魔方、魔尺之类。

T:你觉得需要老师在里面么?

S:可以有,但不希望那些刻板的老师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出现眼前,希望一些和善、懂得微笑的老师和不开心的孩子一起在里面操作玩具,聊聊天。

T:如果给你一些沙袋,或者其他物品,写上让你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人物,让你击打发泄,你会选择吗?

S:(孩子露出极为惊讶的神情,不过随即大笑起来,他理解了这个场所的含义)这个不好吧,让人学会暴力么?我知道有的地方开设这样的场所,但好像学生被禁止入内的。

T:你还是希望这个地方温暖一些,不开心的时候有一个暖意的地方供你消解不开心。那么会不会有人喜欢通过另一种方式发泄内心的不开心呢? S:这个我不知道,但感觉很冷啊,怎么会开心起来呢?再说你通过击打了沙袋上的人,内心肯定会产生新的负罪感,又怎么开心得起来呢,循环下去,岂不是永远不开心了么!(孩子的话很有思辨性)

T:谢谢你的观点,看得出你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孩子,祝你天天充实开心!S:谢谢老师。

或许,和男孩的对话让我明白心理宣泄也是需要“分级”的(电影上有一个分级制),有其与年龄阶段对应的方式。如果把属于成人级别的暴力击打宣泄、辱骂宣泄等方式放到青春期的中学生,或者更小一点的小学生,其正面意义微乎其微,负面影响则不可小觑。反过来,把一些对孩子有效的心理宣泄方式推广到成人阶段,也会被认为幼稚且不合时宜。

—— 陈

春(南兴小学)

走出“宣泄”一片天

张秀平

在细读丁锋老师提供的关于学生心理宣泄的案例时,我在想,是否学生心里有了一些压力,有了一些不满情绪就非得让他们“宣泄”出来,甚至让他们以这种近似极端的方式“打”出来、“骂”出来呢?是否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让他们在遇到压力,抑或受到委屈,甚至面临人生的种种不幸时,能够冷静隐忍,积极应对,顽强抗争呢?

曾在电视中看过一则报道:一名沈阳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就职于某大型企业,工作一年,成绩优秀。企业老总在总结会上曾说到:有些大学生,自以为是本科毕业,就骄傲自满,本科毕业有什么了不起„„一个大型企业,本科毕业生肯定不少,老总在这里是从面上说的,是泛指,但这名大学生就接受不了了,以为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一怒之下就把这名企业老总残忍地杀害了,酿成了不该发生的血案,也给自己本该辉煌的人生早早画上了句号。扼腕叹息之余,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谈论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合理的方式来心理宣泄,尽管这也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我想说,在我们看到这名大学生的案例后,必须警觉地意识到:在引导学生合理的心理宣泄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心理耐挫能力的培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随时可能遭遇压力、挫折甚至不幸,这是不可回避的。在校学生遭遇的压力、挫折的程度还是比较轻的,几率也不是十分大的。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即便遭遇到这样的压力和挫折,有关心他们的老师,有友好相处的同学,有较为科学的心理宣泄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可能会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但是,孩子们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度过,他们总有走上社会的一天。如果,我们只是教会孩子一有压力就宣泄,甚至以近似暴力的方式来宣泄,岂不培养了一个个经不起碰撞的“玻璃娃娃”,更可怕的可能是一触即发的“定时炸弹”。果真如此,孩子们如何去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如何去面对风云多变的生活,如何去面对充满坎坷的人生?

心理问题几乎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释放自我,就会变得更健康,更美丽。只有释放,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才会得到缓解,由过重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才会相应减少。破解心理问题,使用心理宣泄室有一定的效果,但“解铃还需系铃人”、“佛度自度者”,真正有效的是自己救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运动、练书法、听音乐等方式自我调节,修炼和谐的内心世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造健康的心理基础。

压力过重固然不好,但没有压力也未必是好事,对于毫无学习压力的学生,教师还是要加强教育,给予一定的正压力。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喷泉是压力的花朵。适度的压力是进步与成就的原动力。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激发,是唤醒,是向每个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让学生拥有适度的压力,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充盈和生命的完美!

所以,我们还是多考虑,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而不是在学生稍有压力或不快时就匆忙地为他们寻找宣泄的途径和方法。当然,必要的科学的宣泄是不在其中的。

走出“宣泄”,也许就是阳春三月艳阳天!

(张秀平

赵甸小学)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从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成长需要困难的磨砺,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付出和回报之间的落差。在接受一个个矛盾冲突的考验时,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心智逐渐趋于成熟。教育者不能简单地用心理宣泄模式,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寻找心理平衡,因为这样会导致他们独自面对困境时如同迷途旅客不辩方向。

——丁剑锋(刘桥中学)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朱建

研究资料显示,“心理疾病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仅仅是有点心理问题,接着发展到轻微的心理障碍,如果此时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便会发展到严重的心理疾病。”话题中提到的心理宣泄室的建立和使用,就是在帮助那些心理压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将过度的心理压力及时释放出来。我以为,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学生心理压力的积累是不是可以在达到“非宣泄不可”的程度之前就得以缓解,是不是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压力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呢?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也许就可以避开关于邯郸某中学做法是否得当的争论了。我认为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要使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首先要找到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的压力已经前移至高考录取的学校和专业,而高考的压力又前移为高、初中,乃至小学的择校,以及这样、那样的特长、竞赛培训等。孩子柔弱的肩膀已经肩负起过度前移的生存压力。中小学校由于办学竞争的压力,必须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指标方面不断努力。这些指标的分解和达成经过教育管理者和老师们的传递,最后还是落到了孩子的身上。家长非常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越自己、光大家业,这就必然再次导致孩子压力的增大。这里,姑且把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称为外源性压力。许多好强的孩子往往把社会、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当成自我奋斗的目标,这就形成了孩子的内源性压力。

对于外源性压力,我们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和家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减轻我们给孩子的压力的。比如,有的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反复告诫学生“学习改变命运”。把学习目的指向“改变命运”,这确与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相吻合,但是,为改变命运而学习的告诫也过于沉重了,对心智发育尚不健全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徒增压力而已。相反,要是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因为我喜欢,所以我要学,那么,学习还会成为压弯了腰的那副重担吗?所以,我们除了信奉“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抽象一点说,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建构价值体系,让他们以自己认定的价值标准去规划自己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就可以既不增加压力,又能获得动力了。

至于内源性的压力,主要是由于学生本身的期望与达成、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举一个易于理解的例子,青春期的学生常会对异性产生好感,但这种好感往往是单方面的,对方不一定接受,甚至不一定知道。又由于学校是不许可这种情形的,这样可能导致陷入其中的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是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形,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另一方面是在发现之后,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这种暗恋中转移出来。这只是一个例子,源自学生本身的矛盾和压力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总之,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和剧变期,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抗挫折能力,势在必行。如果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达到“非宣泄不可”的程度之前就得以有效化解,无疑是可取的,所以,我以为“釜底抽薪”更有价值。

(朱 建 二甲中学)

引导学生在倾诉中消解不良情绪

陈钰枢

学生心里有不良情绪不能憋着、藏着,应该及时地促使其有效化解。化解的方法和途径应该是多样的,我觉得倾诉可能是一种适用范围更为广泛、作用效果更为持久的方法。

学生可以倾诉的对象最常见的莫过于老师、家长、朋友或同学。既然如此,引导学生在倾诉中化解不良情绪,就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让学生愿意向你倾诉。为此,需要我们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或是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专长,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对于他们暂时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真诚地予以提醒,并给予最大的帮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进步的快乐。这样会大大缩短师生对话的心理距离,会使学生产生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欲望,把心理的压力告诉老师,并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要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倾听意味着尊重。一个尊重学生的老师,才可能真正了解到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因此,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特别用心,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掌握其心理变化的情况,巧妙地改变自己与学生谈话的方式:或和颜悦色,语重心长;或字字千钧,击中要害;或婉转相陈,深入细谈;或譬喻暗示,引而不发。

三要有耐心。每个学生对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学生谈心时,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不能简单轻率,不要期盼立竿见影。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固执己见的同学,更是如此。我们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急不躁,不嫌不烦,不怕挫折,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使谈心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能叩开学生的心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倾诉只是化解内心不良情绪的一种方法,学生把心中的不快倾吐出来,是能获得一时的轻松和愉悦的。但这还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对他们“对症下药”,做好后续的疏导工作。

(陈钰枢 英雄小学)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上策是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自救能力。哲人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在学生遭受挫折后,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学会自我减压,学会放松身心。我们还可以通过运动、练书法、听音乐、交友、上网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劳逸结合。这样,把外部干预和自我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拥有健康的身心。

—— 陈 玲(川港中学)

情绪转移是适合小学生情绪宣泄的有效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则能促使小学生的情绪转移。因此,学校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融合,学校家庭相结合,开展七彩活动,让儿童获得心理的愉悦。可以是学校组织和策划的各种集体性活动:科技节、戏剧节、体育节;踏青月、采摘月、传统游戏月;环保周、航模周、乒乓周;蛋糕制作日、包饺子日、环游日。也可以是教师指导和引领下的班队游戏:制作板鹞、放风筝、吹苇叶哨子、做蚕豆飞鸟、裹粽子、包饺子、推铁环、打陀螺、骑独轮车、溜旱冰滑板等等。还可以和家长一起进行的“躲猫藏”、放哨火、养小宠物、育花草新苗。

如此多彩的游戏活动自然能缓解儿童的精神“压力”,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 陈志祥(实验小学)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冷静地写出自己的内心时,他的整个心灵就会变得澄明和平静。“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减压的过程。在班上建立一本班级留言簿,让孩子们以匿名的方式写下心中的不快,其余学生读后可以“跟帖”,教师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跟孩子交流,进行疏导。建立班级留言簿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倾诉的方式,首先,采取匿名的方式会降低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更容易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其次,这种班级留言簿的形式也是一种集体教育的方式,当一个学生有困惑时,大家来帮他解决,但是又不是面对面的帮助与被帮助,教育与被教育,这样也可以减少被帮助者的心理压力。这也是马卡连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

——潘胜男(三余小学)

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应该选择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采用“虚拟暴力”的方式对性格外向的人作用可能大些,对性格内向的人来说却未必合适。学校心理宣泄室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宣泄方式以供选择。像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将心理宣泄室分成了五个具有不同功能和宣泄方式的房间:“释心室”“宁心室”“启心室”“畅心室”“历心室”。学生可以在这里通过击打沙袋、涂鸦、唱歌、听音乐、畅谈等方式消除心理压力,发泄不良情绪。目前,国内心理宣泄室可供选择的宣泄的物品也正趋于多样化,除了橡皮人之外,还有充气棒,放松椅,一捏就发出悲鸣的“发泄鸭”等等可供不同的学生自由选择。人们还发现,除了宣泄室之外,还有其它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比如深受学生喜爱的户外运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其实,学校开展心理疏导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心理“宣泄室”。

—— 姜文泉(李港小学)

本栏编校 徐冲

第五篇:心理自愈功能

心理自愈功能

导读:许多事实证明,健康充实的心理是战胜癌症的重要条件,而乐观爽快的人,其免疫力成倍提高,癌肿的生长就受到抑制。

有很多癌症病人一旦获悉自己身患绝症,便不思饮食,悲观失望。而事实上医生应该让病人明白,他的免疫系统仍然存在,并且仍在与癌症进行斗争,关键是需要病人适当地调节,配合治疗,充分发挥机体免疫功能。

某空军医院曾治疗了一位61岁的喉癌患者,这位病人在连唾液都难以咽下的情况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特别是在当他看了白细胞怎样攻击癌细胞,最终全部围歼癌细胞的实况以后,更坚定了战胜癌症的信心。两周以后,这位病人的肿块明显萎缩,体重逐渐恢复,最后竟然完全恢复了健康。

当然,在危及生命的癌症面前,建立足够的信心和保持异常的冷静是一种很难的事情。但有经验的肿瘤专家都认为,有些肿瘤本来是致命的,正是由于病人以健康的心理对待癌症,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病痛,才能使自己存活下来延长生命。

最近,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统计表明,癌症患者可能自愈的约占1/10。这种自愈的原因,并不在于直接将癌细胞杀死,主要由于病人体内环境的改变,免疫力增强。这种能力可能阻止癌细胞生长,逐渐由正常细胞取代,或者造成无法适应的状态,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

专家们认为,忧郁消沉的人,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其免疫力显著下降,从而促使癌症日趋恶化;而乐观爽快的人,其免疫力成倍提高,癌肿的生长就受到抑制。

华夏肿瘤康复会康复指导师提醒肿瘤患者及家属:心理因素对癌症的自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许多事实证明,健康充实的心理是战胜癌症的重要条件,一个决心战胜癌症的人,能够存活和延长生命的机会要多的多。

下载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写作的心理宣泄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宣泄室使用制度(共5篇)

    心理宣泄室使用制度 1、 来访者先向心理咨询人员说明自身情况,由心理咨询人员评估是否适合选择心理宣泄。 2、 来访者进入心理宣泄室请先登记。 3、 凡在心理宣泄室活动者,须......

    论人民调解的功能(范文)

    论人民调解的功能 系别:劳教管理系 专业:矫正教育学 班级:10级试点[摘要]: 我国的调解制度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民间调解。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

    论中学生写作活动中的心理空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中学生写作活动中的心理空白 作者:王荣铨 王国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4期......

    论大学生心理

    论大学生心理 曾经被称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所彰显出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正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的心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有......

    英语写作常用功能句式

    写作的结构功能句式:文章开头句式 1)When asked about…, the vast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most/many/ quite a few people say/ think/ believe/ answer that…, but…......

    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功能和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功能和特点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团体辅导被逐渐推广运用于学校、企业、军队、社区、医院等自然有团体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提......

    论通讯写作

    汪家驷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高度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的深入报道。可以说,典型报道就是对时代精神、发展潮流的集中反映、生动展示和有力弘扬。典型报道是党报......

    论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

    论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2年4月 地点:成都市武侯区临江东路社区 对象:社区的广大居民 目地:提高自己对社区劳动保障的了解、学习本社的治会的保社保会内、保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