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年4月安徽省经信委来矿检查发言材料
对标找差上水平夯实基础再创优
努力创建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
----2010年度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汇报
新光集团淮北刘东煤矿
各位领导:
2010年,我矿坚持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为主线,坚持对照标准找差距,努力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全年共组织60次安全质量检查,采掘工程质量优良品率达95.5%,机电、运输、通防、地质防治水等专业达一级。顺利地通过新光集团组织的四次季度安全质量标准化验收和淮北市煤炭局组织的年度安全质量标准化验收,均被评定为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目前矿井安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三大接续”正常,各系统稳定可靠,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齐全。
回顾一年来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我矿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定方案,建体系,始终把安全质量标准化摆在重要的位置
1、制定《2010年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规划》、《安全、质量责任奖励考核办法》、《二0一0年“三违”治理方案》、《二0一0年刘东煤矿隐患治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构建了全年安全质量管理的框架。各单位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和讨论,签订了《安全保证书》和《联保书》;制定了单位年度安全规划和质量标准化规划,层层进行目标责任分解,保证了矿部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2、成立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采煤、掘进、一通三防、机电、运输、地质防治水等各个专业小组,完善各项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以创建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为目标,量化、细化、优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
二、抓样板,建亮点,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
一年来,我矿进一步深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执行《安徽省煤 1 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稳步推进质量标准化工作,制定月度和旬度达标计划,达标工作常抓常新。每月召开达标工作会议,对月度达标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制定下月达标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
2、建立完备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严格地执行《样板工作面标准》、《标准化峒室标准》、《机电设备完好标准》、《文明生产标准》、《材料码放标准》等,严格按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管理。建立掘进工程施工档案,架设的每一道钢棚、施工的每一组锚梁网都用标注上施工班组长的姓名,对所施工的工程进行定人管理,此举有效地增强了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3、采煤工作面全部使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采用走向长壁式一次采全高、“二采一准”工艺,二道全部采用锚梁网或工字钢梯形棚支护,采煤工作面端头采用双楔铰接顶梁支护,软底板地段,单体支柱全部进行穿鞋,保证支柱初撑力符合要求,年均支护材料投入达500万元左右。
4、大力开展创树样板工程、样板运输线、样板机电峒室活动。全年确定20多项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项目,创建西二水平水仓、南巷装车站,南巷主下山、大巷车场、西四下山、井底候罐室、干部井下值班室等标准化工程;采煤工作面二道、掘进永久巷道迎头向后100米,全部进行亮化等。
5、加大质量标准化的考核力度,发挥经济杠杆在安全质量标准 2 化创建中的作用,实施安全质量结构工资制,安全质量工资占总工资额的35%。
三、抓重点,抓达标,提高作业现场的安全度
一年来,我们突出重点,抓住顶板、防炮、防治水、一通三防、提升运输达标工作,全面提升矿井达标工作。
1、进一步规范各工种操作标准,制作《各工种标准化操作规范》,正常开展职工规范化操作考核,增强职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意识。
2、正常召开顶板分析会,超前做好预测预报。在井下遇到特殊问题时,分管安全、生产、技术等矿领导,带领有关管理部门到现场办公,落实解决问题。在采煤工作面进行搬家调整、采一大倾角开采、采二工作面过断层、北七回撤、头面贯通等重点工程作业过程中,生、安、技管理人员分三班次到现场跟班监控,直至隐患消除。
3、层层落实一通三防管理责任。所有掘进头面全部实行“三专两闭锁”、双风机双电源,且每班进行切换试验,坚持湿式打眼和采煤面注水降尘工艺。
4、严格执行《防治水管理规定》,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探放水原则。对西二10下、北
七、西
三、南大巷等防治水特殊区域,采取物探、钻探、超声波检查等多种手段,编制针对性防治水措施,严格执行防治水原则,确保安全生产。
5、加强机电设备管理,制定好设备的检查、维修,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减少设备的故障率,杜绝失爆。在提升运输上,严格执行集团公司提升运输管理规定,严格执行“走钩不走人、走人不走钩”制度,整治所有的安全设施,特别是南巷、西
四、北七行车人管理。
6、加强火工品使用和管理。完善火工品的购买、运输、贮存、领退、使用等,建立废旧雷管回收、清退制度。
7、多次组织人员到其他矿井学习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经验。先后去扬州矿务局王庄煤矿、淮南李一煤矿学习吸取大倾角开采经验; 去河北、山东等矿井学习充填开采、悬移式支架使用等,开阔视野。
四、高起点,大投入,增强矿井抵御灾变的能力
一年来,我矿根据矿井安全现状和实际需要,编制了《2010年安全费用计划表》,共投入1407万元,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设备,增强矿井抵御灾变的能力。
1、与中国矿大、安徽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长期合作,对井下所有的防治水重点区域、重点头面都进行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在科学认证的基础上,确保安全掘进和回采。与中国矿大联合开展《二水平通风系统优化设计》,采用计算机模拟解算矿井风网计算方法,通过降阻法,对我矿二水平进行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增加矿井的总风量,降低矿井的风压,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要的目的。与中国矿大进行采空区充填技术洽谈工作,今年将正式投入现场可行性试验。
2、投入200多万元,新架设凤凰山10千伏供电线路,新线路采用灌桩式基础,增大杆塔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杆塔抗弯曲、抗下沉能力;全部采用避雷线,增强线路避雷效果;采用35KV绝缘等级进行设计、施工,提高线路防雷击、爬电性能;线路的参数按矿井发展生产负荷最大值进行设计、选型、施工,可满足矿井综采、综掘等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保证矿井安全供电。运输交叉口、弯道安装了语音报警装置,先后投入皮带16台套,实现采区运输皮带化。
3、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先后建成人员定位系统、瓦斯监控系统、考勤系统以及数字化液晶显示系统,这些系统能准确地反映现场人员作业情况、现场瓦斯涌出情况、车辆运转情况等等,矿井调度指 4 挥中心能随时掌握井下情况,有利于科学调度指挥生产、劳动纪律管理和车辆调度运输。
五、以人为本,强化培训,全面提升职工安全素质
1、我矿进一步加大安全培训教育力度,制定了年度《职工安全培训计划》,全年举办安全培训班22期,培训2709人次,其中参加淮北市场外培485人次,投入费用36.51万元。
2、每季度组织了 “三违”人员培训班,对150多名“三违”人员进行重点教育,并进行了考试,对未参加和不及格人员从严考核。
3、举行了首届职工技术比武活动。进行采煤支护工、采煤回料工、掘进喷浆工、电工、焊工、瓦斯检查工、通风工和电机车工等8个工种比武,有300多职工参加。对首届职工技术比武活动涌现出来的11名技术比武状元,20名技术能手、26名优秀选手进行表彰和奖励,并给予500-3000元的重奖,对所有参赛人员给予鼓励奖,有2名比武状元被提拔为中层管理人员,激励全体职工树立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理念,迅速掀起“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争当标兵”的热潮。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矿过去一年安全质量化工作情况汇报,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新的一年我矿将一如继往地抓好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不断提升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确保矿井安全工作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安全年、实现“十二五”规划开门红而努力奋斗。
2011年4月9日
第二篇:经信委主任供职发言
经信委主任供职发言
本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对我拟任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职务的议案进行审议。如果通过任命,我将珍惜信任,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努力开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新局面。
一、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党性修养和驾驭能力
我将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要求,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党性修养。更加系统地学习和钻研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理论,认真学习新兴产业、科学技术、互联网+等专业知识,提高依法行政和驾驭工作能力。虚心向经济战线老同志、向先进地区、向基层企业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经济规律,使自己成为勇开拓、善管理、懂业务、能干事的领导干部。
二、传承经信精神,真抓实干创一流业绩
我将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要求,在市人大及各位委员监督指导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谋实事、创实业、抓实效。围绕推进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大
力实施信息产业与技术改造“双擎驱动”,着力打造智慧城市、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三大支撑”,全力抓好经济运行、对上争取、排忧解难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四大保障”,努力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各方监督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管好事务、办好政务、抓好服务,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化解问题。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认真负责地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
四、坚持廉洁自律,加强班子队伍建设
带头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及省市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领导干部的德行操守。坚持民主集中制、领导分工负责制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全力支持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履职尽责。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遵规守纪大教育、干部作风大提升”活动,努力实现经信干部队伍思想境界新提升、纪律规矩意识新增强、实干担当精神新强化、群众满意度新提高,树立和维护经信部门“企业之家”良好形象!
第三篇:经信委新年贺词
铜陵经济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第1期
2011年1月1日
[新年贺词]
在新起点上推动铜陵工业经济大发展大转型
确保“十二五”实现“开门红”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王世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来临之际,我谨代表经信委向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向给予我委工作极大支持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铜陵工业按照在扩大总量中优化结构的基调,锁定预期目标,突出工作重点,狠抓措施落实,在保主保重,科学调度,确保全面完成节能节电目标的同时,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目标。从规模工业主要指标看:主营业务收入累计12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70%,是2005年的3.1倍,“十一五”年均增长25.5%。增加值累计29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4%,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0.4%。
效益综合指数累计300点左右,同比增长81点左右,较2005年提高120点。工业投入累计突破175亿元,同比增长52%;“十一五”累计工业投资近500亿元,年均增长28.8%。规模企业数达319家,较2005年净增160家。全面完成“十一五”万元GDP能耗下降20%、本下降5%的节能和节电调控目标。非公经济增加值230亿元,占GDP比重达54%;上交税收3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达44%。新增个体工商户5000户;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1500户。这成绩的取得,特别是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总量实现里程碑式跨越,不仅为“十一五”工业收官划上圆满句号,实现“十一五”再造“工业铜陵”目标,更为“十二五”工业在更高平台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全市共同努力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工业战线上的全体同志,抢抓机遇,负重拼搏的结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新规划,新目标,既鼓舞人心,又责任重大。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实现工业经济“开门红”,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务实、赶超跨越、奋勇争先”要求,围绕“2011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20%,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3%,工业投入增幅20%以上,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全省领先,万元GDP综合能耗确保完成省下达指标”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确保“十二五”工业实现开局“开门红”。
1、强化项目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抓好金威铜业、黄铜棒、超远、华纳国际等已投产项目达产达标。抓好海亮10万吨铜管、电厂六期等在建项目协调服务,力争早竣工早投产。抓好签约项目跟踪,做好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对接等项目的服务,力争早开工。
二是加快铜加工、光电、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纺织服装、PCB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以特色园区为载体,采取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的配套招商、补链招商,实现产业链上的空白填补和上接下延。
三是依托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和工业合作协会,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集聚,锁定发达地区和知名大企业,顺着产业链、企业链、人脉链,搞好专题招商。
四是加大投资工作力度,根据产业、资源、技术关联性,指导重点企业做好工业投资规划,谋划一批牵动力强的大项目。
2、实施千百亿工程,放大特色产业优势。
一是围绕铜产业双千亿工程,推进铜拆解加工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铜加工研发中心、废七类集装箱转关等平台建设工作。力争市开源金属再生产业园列入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示范园区。落实市领导联系国内铜加工龙头企业制度,加强与国内铜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国际铜加工协会企业联系,及时了解国内龙头铜加工企业投资动向,力争宁波金田铜业和博威铜业落户铜陵。
二是坚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落实工信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意见,推进有色、铜化等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旋力特钢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三是坚持大项目带动,主攻龙头型、旗舰型、配套型、补缺型产业项目;通过技术和产品升级,促进产品链向高端化发展。
四是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重点推动铜都阀门、铜冠机械、上峰水泥等企业上市。
3、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围绕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提升新型电池电极、新型电工薄膜、冶金粉末、陶瓷、磁性、精细化工等产业规模。重点支持电子铜箔、电子铜带、PCB专用阳极磷铜材料、微米级电子信息材料等项目建设。
二是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重点支持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太阳能光伏电站、染料敏化太阳电池、LED照明、纯蓝纯绿LED芯片、蓝宝石衬底片制备等项目建设。
三是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围绕延伸产业链,培育能上下延伸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产品,加快发展大型矿冶环保专用设备、环境监测设备。
四是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裂变发展,鼓励支持有色等有条件企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4、加大政策支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一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做法,研究我市“两化融合”政策,编制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是大力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推动在装备制造业、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保障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两化融合。
三是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
四是实施信息化创新工程,发挥信息技术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深度应用上的推动和倍增作用。
5、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计划、重点产业技术攻关和省级企业技术创新等重大项目实施,力争早日实现产业化。
二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铜化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铜冠机械、江威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认定工作。
三是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重点支持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光伏等产业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开发。
四是开展行业性、专题性产学研对接,推动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申报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
五是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区域品牌。
六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标、行标的制订修订,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6、利用倒逼机制,推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围绕高碳经济低碳化,完善节能源头控制和存量调整机制。一是强化目标管理,按重点调控的要求和需要调控多少就调控多少思路,做好节能预警调控预案。
二是把好新项目能耗审核关,制定能源使用效率强制指标。三是加强铜、硫、石灰石三大产业循环链补链项目建设,完善有色、化工、建材、冶金、纺织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是狠抓节能技术改造,加强工业“三废”特别是固体废弃
物和废旧产品回收与综合利用,发展资源再生产业。
五是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开展用能单位“对标挖潜”。推进工业节水、节材及电力需求侧管理。
六是有序推进小煤矿、小选厂等落后产能退出转型。
7、抓全民创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内在活力。以贯彻落实我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大会精神为契机,围绕我市“十二五”中小企业振兴规划,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加大创业扶持。根据市促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十条政策意见,出台配套措施;强化创业辅导培训,发挥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对初创型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进行贴息、补助和奖励。
二是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实施细则,培育非公企业群体,发展产业集群专业镇。2011年组织认定30户左右中小企业,进入省“专精特新”企业行列。
三是抓好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和22家扶优扶强民营企业发展,推动我市94家省级重点调度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完善金融超市功能,健全创业者融资担保制度,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开展中小企业集合信托、动产质押、股权融资等服务。推动市担保协会成立,支持担保机构联合重组或增资扩股做大做强。
五是推动非公企业产学研对接,实施中小企业“1155”培训工程,继续开展中小企业职称评审和信用评价工作,推动非公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8、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是完善经济运行协调联动机制,落实企业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工业经济目标管理,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加强运行监控,确保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需平衡。拓展经信委、中小企业局门户网站信息服务功能。做好矿山、民爆行业和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
三是开好经济分析例会,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如重要生产资源价格改革,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对工业影响,提出积极应对措施,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是完善工业强市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与省和国家项目汇报、衔接力度,帮助企业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扶持。
五是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如鼓励企业分设、总部经济等政策,与工业强市等政策配套,形成“组合拳”效应。
报:省经委、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
送: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工商联、市工投公司、有关企业、委领导及有关科室
第四篇:经信委
经信委审批范围:
1、技术改造项目核准
2、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含电厂)认定审批
一、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条件:
1、生产工艺、技术或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
2、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能独立计算盈亏;
3、所用原(燃)料来源稳定、可靠,数量及品质满足相关要求,以及水、电等配套条件的落实;
4、符合环保要求,不产生二次污染。
二、申报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企业条件:
1、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准。
2、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发电的,其使用量不低于60%。
3、独立洗煤企业煤炭经营资格审批
4、焦炭经营许可证审批
5、供电营业许可
6、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水泥厂项目核准
第五篇:经信委工作总结
经信委工作总结
201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经济环境,全市经信系统紧紧围绕工业强市主题和转型升级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开展“四推进、五倍增”行动作为主要载体和抓手,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40.9亿元,完成总产值926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2%和8.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0.7和1.0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29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99.8亿元,同比增长13.4%,投资实绩位居全省前茅;完成自营出口279.2亿美元,同比增长9.2%;实现利润总额484.7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转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着重体现在“八个抓”:
(一)重抓工业强市。制定出台《深入开展“四推进、五倍增”行动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绍兴工业强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并将“四推进、五倍增”相关指标纳入对各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落实各区、县(市)、市直各开发区围绕“四推进”、“五倍增”分别开展试点,先后召开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装备制造业发展暨“个转企”“下升上”等系列现场会,进行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整合产业扶持政策,制订下发《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切实加大对“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十大重点产品及产业链培育等的奖励扶持力度。深化开展工业经济“比学赶超”主题活动,制订出台“工业强镇”竞赛办法,充分调动各地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重抓转型升级。调整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推进落实“5年100亿元”专项资金;积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三百推进计划”,调研制定《养生保健品开发计划》,加快培育发展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2013年,全市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563.3亿元,同比增长9%,占比从年初的25.6%提高到27.7%。制订《关于培育十大重点产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梳理明确智能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环保装备、纺织新材料、高端数控机床等十大产品领域及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分别与各地政府、相关企业签订创新发展责任书,组织参加中国义乌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举办浙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论坛,着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标志性产品和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积极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绍兴纺织印染、嵊州纺织(真丝)、新昌装备制造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绍兴纺织、嵊州领带(真丝)成为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优秀示范区。
(三)重抓工业投资。围绕实施产业升级投资“1456”工程,先后编制下达“新三年建设计划”重大工业项目469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149只、“双百技改”项目计划124只及“机器换人”项目计划68只;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67只,完成投资512.8亿元;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94.3亿元,同比增长27.7%,占到工业投资的39.4%,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33.8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到工业投资的73.4%,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围绕推进“机器换人”,先后制定出台提升企业装备自动化工作考核办法和鼓励“机器换人”的专项扶持政策,会同银监部门落实通威机械等5只“机器换人”项目签订32.5亿元银团贷款协议,推荐申报27只项目获得2.88亿元中央资金扶持,15只项目获得3780万元省级贴息补助。成立重大工业项目服务办公室,通过强化考核督查、问题协调,以及举行市县联动重大项目开工仪式,营造良好投资氛围。
(四)重抓创新驱动。深入开展柯桥区、新昌县智能纺织印染装备产业和诸暨市现代环保装备产业综合技术创新省级试点,重点推进15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结合开展十大重点产品及产业链培育,确定一批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进行重点培育;菲达环保的燃煤烟气治理装备等5家产业技术联盟成为省级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入选数量占到全省的近1/5。市本级设立1000万元的工业设计专项扶持资金,出台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工业设计示范机构、优秀企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举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培训班、推进会和成果展,与香港贸发局合作开展工业设计及品牌策划对接活动,重点推进柯桥省级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建设,目前该基地已集聚创意设计机构131家,各类创意设计及研发人才1500多名,今年以来已获得专利授权410个,成果转化产值47.6亿元。
(五)重抓集约发展。全面深化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工作,完成市区1434家工业企业和96家商贸服务企业的核算排序工作并在《绍兴日报》公布,全市累计11263家工业企业进行了综合效益排序,开展了有序用电、印染企业排污指标“二档四类”管理、袍江经济开发区土地使用税征收改革试点等排序应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行能源总量和用能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出台考核评价方案和任务分解方案,健全完善监测预警、用能核准、节能量交易等制度,完成全省首个用能项目的节能量交易;组织开展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之星”创建活动,编制实施103只重点节能项目计划,推进落实20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全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6%,单位gdp能耗下降4.5%左右,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5%左右。全面强化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端产业转移,制定出台《关于加快“腾笼换鸟”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全市累计淘汰267家企业的落后产能,节约标准煤55.64万吨,盘活存量土地10195亩,9家列入国家和省级淘汰计划的印染、化纤、织造、蓄电池等企业生产设备全部拆除,23座落后粘土砖瓦窑全面关停,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六)重抓两化融合。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调研制定“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组织召开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按期完成诸暨枫桥“智慧安居”试点建设,诸暨市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航天长峰智慧城市大型软件研究院落户袍江并被列为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创建,编制完成《绍兴市“两化融合”评价体系》,新柴股份等7家企业列入全省第一批工业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绍兴纺织等3个产业集群列入省级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轻纺城网络公司成为国家工业企业信息化试点。结合开展“两化融合”服务年活动,举办系列辅导和培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驻地网共建共享并实现突破,全市完成光纤入户能力覆盖达到91万户。
(七)重抓优化服务。深入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全市经信系统行政审批及相关服务事项缩减到22项,审批权限基本做到“应放尽放”;全面推行模拟审批和审批代理制,牵头开展技改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扎实“百企百强”企业培育工程,制定出台企业综合优胜考评办法和范蠡奖考评办法,着力打造“五型”企业;制定出台小微企业规范升级的政策意见和行动方案,全年完成“小升规”616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和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建市区工业企业风险监控平台,出台减轻企业负担的实施意见,开展机关干部“一对一”联系走访工业企业活动,切实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进镇入企”和“中小企业服务日”活动,健全小微企业互助资金池,探索年审制转贷试点,全年发放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34.6亿元,惠及企业1512家。先后在新闻媒体开辟深化“双服务”助推“开门红”、打造绍兴经济“升级版”、“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系列报道专栏,广泛宣传各地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经验做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先进典型,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经济运行情况
1—12月份实现总经营收入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农资销售535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财务经营收入915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实现利润138万元,同比增加98万元,社会贡献总额1849万元,同比增长18%。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创新载体,呈现亮点,树立“大佛龙井”茶文化新品牌。
1、举办“大佛龙井”茶文化活动。抓住第七届大佛龙井茶文化节这一契机,通过举办“大佛龙井”文化推介系列活动,树立“大佛龙井”茶文化品牌,将农特产品博览中心打造成文化示范点。一是举办茶文化主题笔会。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题“清敬和美”开笔,邀请省、县内外书画名家围绕唐朝新昌茶诗创作了一批书画精品。二是全国首创“禅心茶语”艺术休闲茶道表演。在茶博馆、杭州同香茶楼等地多次开展茶道之源文艺表演和曲艺表演。三是举办历代精品茶具展。在农特产品博览中心展出,结合休闲茶道发展理念,挖掘新昌茶文化历史发展内涵。
2、重点推介新昌名特优农产品。一是赴杭州举办“大佛龙井·新昌名品品尝展示活动”。通过品茗大佛龙井,欣赏“禅心茶语”艺术休闲茶道表演、调腔折子戏、越剧清唱等活动,推介我县名特优农产品,为我县茶叶、小京生花生、有机米等名优农产品扩销5000斤左右,产值达50万元以上。二是积极组织群星茶业有限公司、林栖谷隐、雪溪茶场参加省社开展的中国茶业博览会和“浙茶杯”红茶评比活动。“新昌大佛龙井·天姥红”展位大放异彩,全国供销总社、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省有关领导纷纷前来参观,高度评价新昌茶叶品质。三是扶持我社省级供销龙头企业群星实业、天然食品等企业在萧山机场设立专柜,在10家5星级酒店开设销售渠道。四是开发推出了茶与丝绸、茶与小吃、茶与书法、茶与奇石、茶与宗教五大组合产品,提升大佛龙井附加值。
3、积极调研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为充分挖掘新昌历久弥新的历史名茶、自然纯朴的古老茶礼、丰富多彩的民间茶俗等文化要素,与茶业相关企业对接合作,以中国茶市为中心,重点围绕南瑞茶业有限公司270亩角寺岩休闲观光优质茶叶示范基地和十里潜溪大佛龙井村规划,整合周边茶叶生产加工中心、老茶园、稀有茶树种等现有资源优势,发挥十里潜溪拥有山水风景、溪谷野趣、天然氧吧等区位优势,积极规划建设茶文化产业园。
(二)规范运作,深化互助,巩固兔业资金互助老品牌。
1、规范兔业资金互助工作。截止2013年12月,兔业资金互助会拥有会员235人,其中基础会员16人,已交纳互助金715万元,向新昌县农村合作银行融资2600万元,发放互助资金余额2585万元,累计发放互助资金3.5亿元,受益农户221户,互助率达97.2%。针对审计局提出的几点意见进行积极整改,同时我社和县农办共同出台《新昌县兔业资金互助会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兔业资金互助会的监督管理,规范其组织和行为,保障资金互助会依法、稳健运行。
2、举办首届兔肉美食节。目前我县供销系统共有规模养殖户100多户,省级良种场3个,存栏量18.5万只,其中长毛兔9万只、獭兔9.5万只,年产值2965万。通过兔肉美食展示、免费品尝兔肉等系列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示兔文化与美食文化强烈的吸引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打造兔美食文化品牌、繁荣传统文化艺术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多措并举,深化服务,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1、培育壮大农资服务体系。开展送化肥下乡系列活动。入春以来,县供销社下属恒丰农资配送中心送农资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巧英香榧基地、种粮大户及花木种植大户达30车次,共计206吨。发放一百多份宣传资料,力保优质农资供应。
2、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年初和农转办一起在镜岭举办了96人参加的第十六期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90名通过考试获得了农产品经纪人证书。7月与市社联合举办了高级评茶员培训班,我县62名茶界人士通过接受理论和实践考试,获得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
3、成立10家庄稼医院。由县农资流通协会和恒丰农资有限公司开展的“庄稼医院”创建活动,通过为期6个月的摸底调研,严格按照庄稼医院创建标准,顺利成立官元庙、后岱山等10家庄稼医院,已累计创建30家。
4、完成烟叶收购。为减轻今年的高温干旱天气给种烟农户带来的损失,今年烟叶收购挂牌价比去年上涨10%,2013年全县香料烟种植面积6200亩,同比减少1.58%;共收购烟叶11620担(每担100斤),同比增加110担;实现收购额2280万元,同比增加30万元。
(四)规划项目,盘活资产,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1、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县社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为保证社有资产保值增值,4月我社对单位出租房租赁权公开拍租,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全部进入县公管办平台进行公开交易,最终实现租赁收入217万元,比2010同期增长了31%。完成我社在儒岙供销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工作。下属单位商贸总公司通过公寓房改造租赁形式,有效盘活资产。
2、调研再生资源市场建设选址。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意见指示,我社积极与国土、规划等部门沟通衔接,多次开展选址调研工作,实地踏勘葫芦岙、上下山泊、丽都花园后侧、岙元、拔茅砖瓦厂边等地块,并对其优劣进行商讨,积极落实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选址具体地块。
(五)多方调研,强化落实,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
1、基层社建设。新建1家基层社—新昌县南岩茶叶供销有限公司,开展农资、生活资料,农副展品购销,由县社和林栖谷隐茶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资金50万元,由县社控股51%。
2、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建设。新办鑫盛农产品、为农果品等7家专业合作社,涉及水果、苗木等诸多领域,累计创办专业合作社22家;成立东山村等6家以两店两室为基础的村级综合服务社。
3、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创建2家以基层社为主体,包含生产、生活资料经营及为农服务载体的东茗经营服务综合体和商贸经营综合服务体。
(六)团结创新、大气高效,牢固树立供销社新形象。
1、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作风建设。一是极力做好钦寸水库移民责任户工作,在钦寸水库工程第三、第四批移民安置集中、分散抽号择地期间,实行“白加黑,五加二”工作制度,切实做好移民责任户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开展联户帮扶活动,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巧英乡溪竹村和唐家村,了解帮扶对象家庭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深入联系企业开展项目进展困难帮扶。三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专题教育,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公务接待,厉行勤俭节约,发挥县社纪检监察小组作用,强化机关效能建设。
抓好安全生产,维护系统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综治、信访工作责任书,对下属基层单位、出租营业房、农批市场、农工商超市开展消防、安全生产检查,做好台账记录;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03人次,回复处理信访件13件,落实系统60年代精减职工困难补助,全部纳入社保;继续做好系统技术辅导员累人员的申报工作;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调处矛盾纠纷,确保了整个系统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