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位肿瘤院士总结了10条不得癌的建议
三位肿瘤院士总结了10条不得癌的建议
练磊医生2015-12-16 08:31:42癌症 检查 日本阅读(86576)评论(6)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
老百姓怕得病,更不愿吃药,都希望吃吃喝喝就能保健康。
虽然不像张悟本宣称的吃茄子、绿豆就能防病治病那样邪乎,但饮食与疾病,尤其是癌症、心血管等慢性病之间的关系已是医学界公认的。
那么,到底怎么吃,我们才能远离癌症呢?小编请肿瘤界的三位知名院士,专门教大家如何通过健康饮食来远离癌症。
1坚决反对用营养品防癌
“我坚决反对用营养品防癌。”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提及营养品能否防癌的时,态度坚决地表示。
“不光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品宣称有这样那样的防癌作用,但这些都可能只是在细胞培养时或动物身上有一定作用。据我所知,至今还没有一个营养品、保健品真正地通过循证医学的对照研究证明,在人身上确实能够防癌。”郝希山说。
郝希山认为,只有合理膳食才能有效地预防癌症发生,此外就是多吃蔬菜和水果,但不包括泡菜、腌菜;霉变食物不吃,加工食物少吃,腌制食物、烤焦食物不吃,多吃植物性食物,每天要吃400克非淀粉类蔬菜水果。
2坚持回家吃晚饭
“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非要在宴会桌上谈问题?”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孙燕院士说,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事的陋习导致了很多人长期饮食无规律,越是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越是难得回家好好地吃一顿饭。
饮食不规律,饭局上的烟、酒以及不知不觉过度饮食,使我们的肠胃始终处在受损状态,再加上体重超标,长期下去就可能诱发癌变。
孙燕号召大家,“可怜可怜自己的胃,珍惜自己的身体,远离癌症,从回家吃晚饭做起。”
3不吃油炸食品
“防癌一定要避免吃过多的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比如国外传过来的炸薯条就是这类食物的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说,油炸作为一种极不健康的烹调方式,受到了多位肿瘤专家的抨击。
说起油炸食品,孙燕回想起了他年轻时在美国工作时一位教授的做法。这位美国的教授极其反对吃油炸食品,自己是一口都不吃,看见别人吃也会马上去阻止。
在一次在学校开的Party上,孙燕看见一盘自己爱吃的炸面包圈,抓起来就往嘴里塞。结果这位教授正好站在他身边,一把抓住他的手,已经到了嘴边的美食被这样拽了下来。“以前我还是非常喜欢吃这些美味的炸鸡腿和西式炸鱼的,从那以后就很少吃了。”孙燕笑着说。
因为长期吃油炸食品会诱发肠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
4对剩菜剩饭不要大包大揽
中国人有个习惯,男人爱大包大揽,这不仅体现在干活上,连吃饭也是,常常是家里的剩菜剩饭全是当家的给包了,过去条件不好时是这样,现在生活好了,一些家庭还是这样。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不良习惯可能诱发胃癌。
“胃癌原来是日本人发病率第一的癌症。但后来逐渐降下来了,与胃癌下降对应的是家庭冰箱持有率的上升。”孙燕说。日本人喜爱吃生食,但在过去冰箱没有普及的时候,食品在常温下存放容易变质。
为了对抗胃癌,日本已经在职工体检中普及了胃肠造影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马上加做胃镜。现在,日本不仅胃癌的发病率下降了,早期诊出率也达到了50%,治愈率也上升了不少。
孙燕建议,偶尔胃疼一次没关系,如果长期有胃部不适,最好去医院做一次检查。如果查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再加上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话,就基本是癌前病变了,必须马上治疗。
5瘦一点患癌机会小
越瘦的人得上癌症的机会越小,这是全球21位科学家基于对患癌人群和健康人群历经5年研究后提出的十大防癌建议中的第一条内容。
在孙院士看来,饿着要比撑着强、瘦的要比胖的好。因为肥胖可能为多种癌症埋下隐患,特别是平时摄入较多动物脂肪、红肉以及喜欢吃煎炸食物的人更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胃口来减少患癌风险,比如肠癌、胰腺癌、肾癌、乳腺癌等都与肥胖有关。
孙院士的“减肥方法”相当有意思:“我每天只吃七分饱,但又受不了美食的诱惑,于是感觉吃的差不多了,就马上离开饭桌,绝不久待,更不会与家人在饭桌旁聊天,生怕管不住自己的嘴又多吃两口饭菜,偶尔还会把晚饭省下一两顿。”
孙院士说,“我从60岁就开始在各种场合宣讲‘防癌经验’了,一讲就是20多年……我最不希望患者非得到了中晚期才想到来找我,早采取措施,早从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预防,不好吗?”因此除了健康饮食,他还推荐了一些防癌心得:
6每年坚持两次体检
早期发现肿瘤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一年体检一次,但与大家不同的是,孙院士却额外给自己增加了一次体检——每年全身查体两次。
“我这样做,原因是有的肿瘤隐蔽性比较高,偶然一次体检未必能发现。比如,早期肺癌可能只有一半患者是通过胸片、X线、痰液能被发现的,增加体检次数可提高早期发现肿瘤的机会。”
另外,一次体检正常,并不意味着在这一年中身体都不会出现其他问题。“我的有些病人就向我诉苦:检查时医生也没有摸出乳房有肿块,可最后还是确诊为乳腺癌。在此我们必须强调,体检一定要坚持年年做,不要觉得偶然一次查体正常就间隔3到5年才再做。肿瘤是很复杂的,而且受多种诱发因素影响,别说三五年,就是一年中也可能突然发生异常。”
孙院士感慨道:“我是个临床肿瘤学方面的专家,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身体内什么时候会发生癌变。举个例子: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精良的汽车,每个脏器24小时都在辛苦工作,当然需要定期保养和检修,只有年检合格了才能避免出现意外。特别是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器官老化,体检的项目应尽可能全面、频率增加,特别是肛门等一些比较隐私的地方也要检查。”
7坚决不吸烟
吸烟与肺癌有关,同样也是鼻咽癌发病的主要因素,目前的研究显示,长期吸烟的人更容易患鼻咽癌,因为烟焦油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和促癌物质,当烟雾被吸入时,这些致癌物就可能附着在鼻咽部,经长期慢性刺激会诱发癌变。
鼻咽癌的另一大诱发因素是感染EB病毒,该病毒可经唾液传播。在中国成年人中大约有90%以上都感染了EB病毒,但大部分是不会致病的,大家也不要过于紧张。
值得关注的是小孩子身上EB病毒感染率非常高,究其原因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比如父母把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小宝宝就可能被感染。
曾益新院士提醒说,鼻咽癌的发病往往有家族遗传背景,如果家族中曾有人患过鼻咽癌,其他的家庭成员应早到医院进行血液EB病毒抗体检查、鼻咽纤维镜等检查。
生活在广东、广西等鼻咽癌高发区的人也应该早到医院筛查鼻咽癌,只要早期发现其治愈率非常高。
8别让不良生活诱发癌症
在孙院士看来,不少肿瘤,可以说是被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出来的。比如过多食用高脂饮食、喜欢吃肉、不吃蔬菜就容易诱发出越来越多的肠癌患者;吸烟人增多则会导致很多无辜的“二手烟”肺癌患者;性生活混乱、感染HPV(人乳头状病毒)则使得宫颈癌发病上升——然而这些不良因素完全是可以控制的。
另外,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宫颈糜烂等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癌前病变”,别以为它们不像肿瘤那样可怕就放松治疗,其实如果不及时处理,在这些病变的基础上非常容易发展为癌症。因此,如果已查出上述癌前病变,一定要早治疗。
还有就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该睡觉时睡觉、该吃饭时进食,每天有一定时间锻炼,不要抽烟喝酒。孙院士自己就一点烟酒都不沾,他的这个良好习惯也影响着周围的朋友。“总之,不要人为给自己制造很多不利因素,不利于防癌控癌。”
9随时锻炼
孙院士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平日很少用车,尽量“以步代车”。
孙院士说,锻炼的方式可因人而异,有人喜欢走路、有人喜欢游泳,只要动就比不动强。而且,锻炼也没必要非找特定场合、特定时间进行,工作间隙、闲暇时间都可适当进行点小运动。
孙院士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一次会议上,他突然发现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失踪了”,找了半天才知道,他是利用会议间隙爬楼梯锻炼去了,“可见只要想锻炼,什么时候都可以。
10“没心没肺”,学会满足
在丰富的诊治经验后,孙燕院士也了解到一个个不同的患癌故事,但癌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一个诱因——压力大、长期抑郁、过分忧虑、勾心斗角。
“以前,医学界还质疑精神因素怎么会跟癌症有关呢?后来一个研究发现,长期不良情绪会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强的应激反应就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癌细胞有可乘之机。”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每个人背负的压力都不小,建议大家不生气、不折腾、不钻牛角尖,凡事都想开点,做个‘没心没肺’的人,因为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确实能给你一个好的身体。”
TIPS:八个征兆预警癌症
点评专家:北京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赵文硕
《英国全科医疗学刊》曾刊登英国基尔大学对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家25项癌症研究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癌症8大关键信号”,希望大家引起警示。
①直肠出血
预示:老年性肠癌
点评:直肠出血表现是大便带血,出现便血先要和痔疮区分,痔疮是便后带血,而肿瘤是大便上混和血。其实,直肠肿瘤较明显的症状是大便很细,因为肿瘤堵着了。
②缺铁性贫血
预示:结肠癌
点评:如果是年轻女孩,来例假或节食减肥等也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结肠癌的可能性小。如果出现在中老年人身上,最好做大便潜血检查。
③乳房肿块
预示:乳腺癌
点评:过了青春期的女孩子,平时可以进行乳房自检,有硬的肿块,及时去医院排除乳腺增生的可能。如果出现乳头溢液或皮肤呈现橘皮样,就要小心乳腺癌了。
④直肠检查可能有癌
预示:前列腺癌
点评:直肠检查有癌症了,就晚了。建议50岁以上男性在体检时加一项PSA的检查。
⑤尿中带血
预示:尿路有关癌症
点评:尿路癌症主要指膀胱肿瘤,若尿中带血,也不痛,就要小心。
⑥咳血
预示:肺癌
点评:年轻人咳血多半是肺结核,年纪大的人在排除支气管扩张后,要是痰中带血或干咳带血,要拍片检查。咳血可能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建议40岁以上,平时每日抽一包烟,烟龄超过20年的人,要定期拍片检查。
⑦绝经后出血
预示:妇科相关癌症
点评:绝经后出血,先要看看是否在服用含有女性激素,如孕酮、雌激素等药物及保健品,特别是一些号称能重返青春的保健品。及时做妇科检查,不要耽误。
⑧吞咽困难
预示:食管癌
点评:食道相关的肿瘤吞咽困难多半表现为吃干的东西,咽不下去,一定要喝水解决,同时部分人在吃东西时会出现胸骨后疼痛。
第二篇:三位肿瘤院士总结 10条不得癌的建议, 都是你能做到的!
郝希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
▲孙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曾益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医院院长
01坚决反对用营养品抗癌
“我坚决反对用营养品防癌。”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提及营养品能否防癌的时,态度坚决地表示。他认为:
只有合理膳食才能有效地预防癌症发生,此外就是多吃蔬菜和水果,但不包括泡菜、腌菜;
霉变食物不吃,加工食物少吃,腌制食物、烤焦食物不吃,多吃植物性食物,每天要吃400克非淀粉类蔬菜水果。
2不吃油炸食物
据《新安晚报》介绍:油炸食品在高温条件下可产生致癌物质,要尽量少吃。
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多了,会成为我们俗称的“千滚油”。
千滚油中包含大量的反式脂肪酸,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如脂肪肝、高血压、胆囊炎、胃病、糖尿病、肥胖,甚至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病和多种癌症的危险。
3坚持回家吃晚饭
“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非要在宴会桌上谈问题?”8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孙燕院士说,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事的陋习导致了很多人长期饮食无规律,越是社会上所谓的成功人士,越是难得回家好好地吃一顿饭。
饮食不规律,饭局上的烟、酒以及不知不觉过度饮食,使我们的肠胃始终处在受损状态,再加上体重超标,长期下去就可能诱发癌变。
孙燕号召大家,“可怜可怜自己的胃,珍惜自己的身体,远离癌症,从回家吃晚饭做起。”
4对剩菜剩饭不要大包大揽
中国人有个习惯,男人爱大包大揽,这不仅体现在干活上,连吃饭也是,常常是家里的剩菜剩饭全是当家的给包了,过去条件不好时是这样,现在生活好了,一些家庭还是这样。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一不良习惯可能诱发胃癌。
“胃癌原来是日本人发病率第一的癌症。但后来逐渐降下来了,与胃癌下降对应的是家庭冰箱持有率的上升。”孙燕说。日本人喜爱吃生食,但在过去冰箱没有普及的时候,食品在常温下存放容易变质。
为了对抗胃癌,日本已经在职工体检中普及了胃肠造影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马上加做胃镜。现在,日本不仅胃癌的发病率下降了,早期诊出率也达到了50%,治愈率也上升了不少。
5瘦一点患癌机会小
越瘦的人得上癌症的机会越小,这是全球21位科学家基于对患癌人群和健康人群历经5年研究后提出的十大防癌建议中的第一条内容。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指出:有足够证据显示,体重超标与结肠癌、食道癌、肾癌、乳腺癌和子宫癌5类癌症相关。
在孙院士看来,饿着要比撑着强、瘦的要比胖的好。
孙院士的“减肥方法”:
“我每天只吃七分饱,但又受不了美食的诱惑,于是感觉吃的差不多了,就马上离开饭桌,绝不久待,更不会与家人在饭桌旁聊天,生怕管不住自己的嘴又多吃两口饭菜,偶尔还会把晚饭省下一两顿。”
6每年坚持两次体检
早期发现肿瘤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一年体检一次,但与大家不同的是,孙院士却额外给自己增加了一次体检——每年全身查体两次。
“我这样做,原因是有的肿瘤隐蔽性比较高,偶然一次体检未必能发现。比如,早期肺癌可能只有一半患者是通过胸片、X线、痰液能被发现的,增加体检次数可提高早期发现肿瘤的机会。”
7别让不良生活诱发癌症
在孙院士看来,不少肿瘤,可以说是被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诱发”出来的。
✦比如过多食用高脂饮食、喜欢吃肉、不吃蔬菜就容易诱发出越来越多的肠癌患者;
✦吸烟人增多则会导致很多无辜的“二手烟”肺癌患者;然而这些不良因素完全是可以控制的。
应该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该睡觉时睡觉、该吃饭时进食,每天有一定时间锻炼,不要抽烟喝酒。8随时随地锻炼
孙院士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平日很少用车,尽量“以步代车”。
孙院士说,锻炼的方式可因人而异,有人喜欢走路、有人喜欢游泳,只要动就比不动强。而且,锻炼也没必要非找特定场合、特定时间进行,工作间隙、闲暇时间都可适当进行点小运动。
9甘草是国老,泡水喝是最好的抗癌药
甘草有个别名叫“国老”,作用是调和所有药物的作用,能调和解百毒,是名符其实的温阳抗癌的药物。
早在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将甘草列为药之上乘,称其具有坚筋骨、长肌肉、增气力和解百毒之功。
每天10克甘草,煮水、熬水作代茶饮即可。
10“没心没肺”,学会满足
在丰富的诊治经验后,孙燕院士也了解到一个个不同的患癌故事,但癌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一个诱因——压力大、长期抑郁、过分忧虑、勾心斗角。
“以前,医学界还质疑精神因素怎么会跟癌症有关呢?后来一个研究发现,长期不良情绪会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强的应激反应就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癌细胞有可乘之机。”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每个人背负的压力都不小,建议大家不生气、不折腾、不钻牛角尖,凡事都想开点,做个‘没心没肺’的人,因为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确实能给你一个好的身体。”
因为年轻人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癌症,不仅仅是知识和策略问题,更加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啊。几个关键点:
癌症预防和传染病的预防是不一样的。
除了潜伏期超级长之外,癌症还具有如下5多的特性:多个疾病类型;多因素、多效应、多阶段、多基因致病。
我们的先天遗传基因是癌症致病因素之一,这意味着每个人在癌症预防和发现上是生而不平等的,需要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样。
基于癌症多因素、多阶段等致病原因,癌症的三级预防各有其不同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已经在多个试验中证明了预防的有效性:降低癌症发病数目/风险和死亡数目/风险。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有些症状,并尽早就医,尽管大部分情况下这些症状是有非癌症原因引起的。不管我们多么努力预防,癌症有可能还是会不可避免。但是努力预防和早期发现(尤其是一级预防)还是有其非常积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延长生存时间,提升生存质量。
根据我们目前对癌症的了解,无论结果如何,努力预防和早期发现是我们能做到最好的理性的选择。
大家从小开始接种疫苗,估计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是怎么回事,可能是有点印象的。拿乙肝疫苗为例。预防的因果关系很直接明了(乙肝病毒引起乙肝),预防的过程很简单(保护易感人群:打疫苗),预防的结果确切(86%-99%)。
如果抱着预防传染病的思路来考虑癌症的预防,估计是要失望的。差别太大了,传染病主要致病原因是外因,但是癌症主要致病原因是内因—癌症是基因功能异常导致的一大类疾病的统称,正常细胞的叛变(癌变)导致了癌症。在谈癌症预防之前,让我们先看看癌症到底怎么回事。关于癌症和基因和关系可以阅读文章读懂基因,更好的了解癌症。
癌症在整个人群中的高发年龄是50岁左右,潜伏期那是相当的长。除了潜伏期超级长之外,癌症还具有如下5多的特性:多个疾病类型;多因素、多效应、多阶段、多基因致病。
癌症是多种不同疾病的统称:癌症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疾病。已知癌症类型超过300个,各自的发展过程和生物学特性都不一样。就像一个超过300多人的大家族一样,家庭成员性格和脾气都是不一样的。大家了解的都是以癌症原发部位来命名的。根据生长的身体部位不同,男女常见癌症类型如下,其实还有更详细的分类,例如肺癌还能分很多种,治疗方式,存活时间等都各不相同。
这些疾病差异是很大的,例如即使是晚期乳腺癌或者前列腺癌,有可能活得比早期胰腺癌还要活的长。多因素致癌:先天因素+我们的行为因素(饮食、运动、抽烟、喝酒、作息、性行为等)+我们周围的环境因素(空气质量、水的质量、放射性元素、二手烟污染、传染病情况等)。最终影响了我们患癌症的情况。这些因素覆盖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无所不包。现如今的环境下,现代生活的荼毒下,可以说各种因素几乎是无孔不入,时时刻刻勾引/折磨/荼毒正常细胞叛变啊。
正常细胞受到一系列叛变的诱惑/折磨和荼毒,正常细胞背叛成为癌细胞,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目前的理论,有基因两次突变致癌或多次突变致癌的说法,但基本上认为基因的单次突变不会致癌。所以正常细胞叛变成癌细胞是有节奏的,一些过程在癌变之前是可逆的,即正常细胞的叛变是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的。它们的一些,在和你割袍断义彻底恩断义绝之前,你总是有机会说服/挽留他们不要叛变的或者把叛变分子清除出去的。例如导致宫颈癌的HPV病毒感染,有很多是可以自行消退的。当然了,能避免或降低这些细胞叛变的概率的最好,例如注射宫颈癌疫苗。也有一些细胞,性子是隐忍的,默默的突变不发出任何信号,日常体检和检查也观察不到,例如多个器官包裹的胰腺,大多数胰腺癌都是晚期才发现。
例子1:肺部的癌变过程,在没有发展成浸润性癌症之前,戒烟减少肺部刺激,这个癌变的过程有可能是可逆的或者维持这个状态不进展。
例子2:正常宫颈如何从HPV病毒感染发展到浸润性癌症(真正的癌症)的过程。
例子3:胃癌细胞如何一层一层浸润从T1发展到T4的
根据多因素致癌学说,我们的先天遗传基因是癌症致病因素之一,这意味着每个人在癌症预防和发现上是生而不平等的,需要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样。目前认为大约5%至10%的癌症是会遗传的(备注:遗传的是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不是直接遗传的癌症本身),这意味着导致癌症的特定基因的突变会在血亲之间遗传。其中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症相比,和遗传基因相关度更高一些。了解癌症的遗传可阅读文章癌症会遗传吗?
有遗传基因突变的高危人群需要更早的、更为频繁的开始癌症的筛查,和/或遗传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甚至是预防性治疗,如结直肠息肉切除,预防性乳腺切除等。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戒烟戒酒,尽可能维持正常体重,体育锻炼……
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癌症协会的建议,这世界上很多事情真的没有公平可言啊:
如何评估自己是否是高危人群?具体可参考文章,如有必要可咨询医生: 结直肠癌的家族遗传、患病风险、预防和筛查 更好的预防乳腺癌,从了解相关风险因素开始
基于癌症多因素、多阶段等致病原因,癌症的三级预防各有其不同的目的和意义 传染病预防的结果是直截了当的,癌症并非如此,个体患癌的因果关系并没有100%的明确。预防癌症的目标并非100%预先防止,而是降低个体患癌的风险。
癌症的潜伏期长达几十年,又是多因素、多效应、多阶段、多基因致病,目前还不能完全搞清楚肿瘤的病因。这为癌症的预防提供了很好的科学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采取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预防大部分癌症的发生。根据WHO的数据,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利用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每年至少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弄清楚发病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发病原因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防止或减少癌症的发生。例如明确的知道吸烟是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吸烟也是其他癌症的风险因素;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风险因素。
一级预防建议所有人群:戒烟/不吸烟;获得并维持健康的体重;适当的运动;饮食健康均衡;限制酒精的摄入等。
第二级预防即筛查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病例。对于某些有可能逆转、停止或延缓发展的疾病,早期检查和预防性检查更为重要。目前乳腺癌、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皆有较好的早期筛查的手段(见上面筛查部分内容)。并且得到了各种验证。例如低剂量CT筛查肺癌可以降低20%的肺癌死亡风险。
但是不幸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癌症并没有有效的筛查手段。一些公众号和商家为了赚黑心钱,利用大众对癌症的恐惧心理,推出各种神奇的一滴血/一滴尿/一坨大便筛查癌症的乱七八糟的检测项目,既没有有效性,也没有相关部门批文或者各种虚假广告。大家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随意缴纳这种智商税。我们一直强调癌症筛查是一项医疗行为,是有风险的,风险包括假阴性,假阳性等问题造成延迟就医,或接受后续不必要的检查和/或治疗等。癌症筛查不是随意的消费行为。
第三级预防指的是对已经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
癌症尤其要强调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尤其是对一些病因明确且人为导致的癌症,如吸烟所致的肺癌、乙肝所致的肝癌,采用一级预防较易见效。有些癌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的,且通过筛查及早诊断和早治疗后预后较好,如宫颈癌、乳腺癌等,除致力于一级预防外,还应兼顾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而对于病因和危险因素不明确,有难以觉察预料的癌症,只能实施三级预防。这确实是令人无可奈何。
原因引起的。
了解更多关于癌症的症状和体征,可阅读文章了解癌症的狰狞面目:症状和体征。
不管我们多么努力预防,癌症有可能还是会不可避免。但是努力预防和早期发现还是有其非常积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延长生存时间,提升生存质量。
虽然很多癌症防不胜防,但不管最后预防和筛查的结果如何(是否患上癌症,患上的是哪一类的癌症,什么期别等),一级预防(不吸烟、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包括生存时间延长,生活质量提升,以及治疗费用的节省。癌症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遵循规范化的治疗,即这一癌症类型对应分期的标准治疗方案。尽管标准治疗虽然是最好的治疗,但是很多标准治疗要求患者具备良好的体力评分和总体健康状况。如果一级预防不积极,有可能的结果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各种合并症。很多根治性的手术,不适合对这类患者实施。糖尿病的患者接受放疗也很麻烦。甚至是化疗,体力评分高于2分也是不建议化疗的。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存活时间,生存质量,有钱都没法花出去。
此外,积极的一级预防能保证我们整体健康状况的良好,也能极大的降低其他疾病的发生率。
根据我们目前对癌症的了解,努力预防和早期发现是我们能做到最好的理性的选择。看完前面的致癌原因部分,可能很多时候感觉对于为什么会患癌简直是一言难尽、无法描述……鬼才知道到底致癌的这个过程中,各个因素到底是如何相互作用导致我们的某些基因发生变化的。也许我们做了我们能做的一切,癌症还是发生了,我们该如何面对和解释这一现实呢?
其实,大家可能发现了,年轻人预防和早期发现癌症这件事情,和年轻人的奋斗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例如: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知道结果如何。
结果是不确定的,也是非常多样的。取决于个人的定义,结果有可能是成功或不成功。每个人对于成功和不成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和期望。就像即使患上癌症,不同类型不同期别差异也很大一样。
都是生而不平等。有人一出生就是王思聪,也有人一出生就在偏远贫穷的山村。就从父母那里遗传了突变的基因属于高危人群,而其他人属于平均风险人群。
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预防和发现和是否患癌以及患哪种癌症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样,同样的努力也不一定取得同样的成就。
先天因素(智力、健康、家庭出身等)对我们奋斗能否成功或多成功的影响很大。当然每个人对奋斗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就算是同样的定义,每个人奋斗成功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其间更有很多我们无法改变的后天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运气。
但对整个群体来讲,古今中外,我们都有广泛认同的成功因素,我们始终相信一些可以改变的后天因素例如更加勤奋、接受更好的教育等能让我们更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对个体来讲,勤奋和教育等并不能保证你一定会获得成功。但对个体而言,勤奋和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我们能做的最理性的决策和行为。对年轻人预防癌症和发现癌症问题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即使做了能做的一切预防措施,也不一定能保证最好的结果。但是积极预防和早期发现仍然是我们能做出的最理性的决策和行为。所到底,从结果来看,这事概率问题,积极预防和早期发现能降低患癌/晚期癌症的概率,但是不能避免。同样多的财富,奋斗过和没奋斗过的人生是不一样的;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人生也是不一样的。就算同一癌症类型的同样期别,总体健康良好的,治愈的几率和生活质量也是要比健康状况不佳的好很多;而且不会有任何内心的内疚和自责—毕竟我在知道所有信息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没什么好自责的了。
第三篇:三位院士谈-煤炭技术革命-2016剖析
三位院士谈-煤炭技术革命
2016.7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煤化工技术是作为储备技术而存在,大量推广应用很难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俊武
烧煤会产生很多问题,现在全国各地出现雾霾天气,很多人归结于烧煤,当然还有汽车尾气排放。如何解决烧煤产生的问题?
陈俊武:烧煤的确会产生很多问题,但富煤、少油的自然禀赋又注定我国不能不让人烧煤。事实上煤发电是可行的,但是需要脱硫、脱销、回收排放的二氧化碳、处理污染。煤的清洁燃烧在国外是一个很早的课题。
煤化工就是煤清洁化的重要手段?
陈俊武:我国煤的用量很大,其中直接燃烧占到十分之九;煤化工用量很少,只有十分之一。煤化工又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煤化工是煤制成化肥、煤焦化后做成电石、乙炔;新型煤化工则是煤制成甲醇(一碳化工),然后以甲醇为中心和起点,做成二碳化工乙烯、三碳化工丙烯,然后制成更多产品。传统煤化工国内已经有很多项目,产品质量不佳、效益不好、环保也有问题。传统煤化工正在向新型煤化工过渡。新型煤化工目前投资很大、规模很小、有的工艺还不成熟,工艺成熟的也就有MTO、MTP。可以说,新型煤化工还在起步阶段,虽然方案很多,但都处在实验阶段,大量推广的不多。
我国的煤化工技术在国际上居于什么水平?
陈俊武:我们近十几年来才开始重点开发新型煤化工,以前都是传统煤化工,或者引进一些国外技术,没有自己的东西。但是新型煤化工这些年在中国搞得不错。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建设了很多装置,有的装置规模还比较大。中国这方面发展很好,国外并没有这些,因为他们多是用天然气。天然气很简单,甲烷很容易就可以变成很多东西。新型煤化工则很复杂,人家不需要过多研究,我们则因为自然禀赋的问题必须研究。
既然煤化工是我国能源替代的一个重要方向,为什么国家现在严格限制煤化工项目上马?
陈俊武:中国人习惯于盲目竞争。现在煤多了,国家要限制发展、减产能。一些煤炭老板、煤炭企业把煤矿关了可惜,想为煤炭找一条出路。一听说有煤化工,觉得把煤炭变成煤化工原料,需要削减的产能就可以不用削减,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煤炭老板因为只是要处理自己的煤炭资源,对化工市场不了解,所以往往随便找个煤化工项目,但市场不是这么简单。刚开始中国市场比较粗放,煤化工产品甚至石油产品没有那么多,只要生产出来就可以用,品种、牌号都不需要太讲究。现在市场过剩,煤化工产品需要提高档次,企业需要建设一系列工艺装置和环保设施,还得考虑产品怎么升级,不能是初级的聚烯烃。煤炭老板就无能为力了,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现在煤化工产品大多是大路货、市场竞争又比较无序,那么应该怎么推动煤化工发展?
陈俊武:现在我们先要把技术搞起来,做战略性的技术储备,不是马上就用。现在很多人认为,搞了煤化工技术就能卖出去、就能建厂,就可大量推广。这不是我们的初衷。如煤制油技术,虽然现在成本很高,但必须得储备有这个技术。万一打仗,我国石油资源只能解决自己需求的30%,需要煤制油作为国家战略性能源替代。
煤化工技术如煤制油虽然目前是作为储备技术而存在,但有没有可能在某一天取得突破,变得比较经济,从而大量推广应用?
陈俊武:这个不是太容易。虽然我们的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国际上以煤炭为原料开展煤化工利用的国家很有限,已经不大搞煤化工研究。只有中国一家为了我们的禀赋资源在研究,所以竞争的程度不够,成本很高。
是不是说,因为没有竞争也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国际同行,所以我们的煤化工技术提高难度很大?
陈俊武:不完全是这个原因,还有一个怎么算账的问题。煤化工一般是把固体变成气体然后变成液体,固体不能直接变成液体。煤直接制油虽然很时髦,但难度很大。国外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多大成果。我国现在煤制油直接液化做的比较好的代表是神华集团。
2008年12月31日,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第一条百万吨级生产线,打通全部生产流程,顺利实现产出合格的柴油和石脑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
神华集团原计划一开始建设3条生产线,规模达到300万吨/年,评估后上的第1条生产线(年产100万吨油品)投资就超过了100亿元,远大于炼油厂的投资。当时我国的炼油厂也就是几百万吨/年。我当时审批神华煤制油项目时就提出来,‘那么大规模是浪费国家资源,因为风险很大’。以石油催化裂化来说,我们也是从60万、120万到200万、300万开始的,再缩小也可以到十几万、几万吨。这个放大就是一个过程。现在他们建了一条生产线,形成1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掌握了技术,运行还可以。当然,成本还是高,还不可能大量推广。
二、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2020-2030年:少人、接近天然气排放的煤炭工业3.0时代;2030-2040年:无人、接近清洁能源排放的煤炭工业4.0时代;2040-2050年:地上无煤、纯清洁能源的煤炭工业5.0时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和平
煤炭行业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转型升级?
谢和平:转型转什么?要在本行业优势特色发展基础上,转向能源、资源、环境、材料、高科技技术等相关有潜力、有前景的新兴产业。转型需要创新引领,包括发展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如果转型仍停留在低端领域,即便转型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升级更要高端起步,树立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观念。其实,煤炭也可以成为清洁能源,煤炭应该朝着清洁利用方向努力升级,这也正是煤炭工业“十三五”规划所强调的。
怎样才能实现转型升级?
谢和平:转型首先应将矿区资源环境条件全面开发。相对城市的寸土寸金,矿区一般都有足够大的地盘,完全可以将矿区打造成新的现代农业产区、科技创新中心、双创科技城等。其次,应考虑怎样将本省资源环境条件充分利用,不仅是煤炭,页岩气等资源都可以争取“收入囊中”进行开发利用。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全国、全球资源条件,这样才能走出去。此外,要从过去我们“只能干什么”转变到“能干什么”,积极谋划高科技前沿领域。
升级也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实现技术水平高端化,机械化、智能化、尽量减少人员作业是必然趋势,开采应做到低生态损坏,利用要实现洁净、低碳、低排放,争取有利地位。目前,很多煤企的矿井水平相当,都有采掘队、通风组等,但没有特别精尖的队伍,如果进行专业作业体系改革,实现技术管理专业队化,就可以如同农村承包制一样,插秧、收割等各尽其职,哪个矿需要去哪里,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同时,煤炭行业的很多技术装备是可以拓展的,通过技术装备功能化,可将煤炭装备扩展到其它领域使用。另外,煤矿不仅拥有煤田,整个矿区的所有条件都可供开发利用,如果将所有资源很好利用,可以实现洁净能源基地多元化,形成风、光、水、电、热、气一体化洁净能源体系。
为什么煤炭革命是必然的?
谢和平:国际能源大趋势要求煤炭必须革命,整个能源格局在变化,当前全球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无碳”能源平分天下的新格局。由于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和污染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逐步下降,全球煤炭也从主要能源变成重要部分。对国内而言也是如此,我国开始进入化石能源比重下降、“无碳”能源比重上升的结构清洁化的能源调整期。雾霾加大了政府压力,煤炭如果不变革,不变成清洁能源,不解决排放问题,即使价格便宜也不能被社会普遍接受。
不可否认,目前煤矿开发利用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技术和水平,相当程度上是因为粗放已成为习惯,全行业没有提高认识和提高标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煤炭保持适度增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将保持以煤为主的格局,只不过比例会下降。另外,能源革命和“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也倒逼煤炭行业必须主动革命。
总之,煤炭革命已具备现实可行性——煤炭是最经济最可靠的主体能源这个国情没有变;煤炭绿色开发和超低排放已具备技术基础,煤炭可以实现绿色开发、洁净利用,且技术经济可行。
在您看来,煤炭革命应该达到什么目标?
谢和平:应该实现两个目标:煤炭本身变成清洁能源,开发是绿色的、利用是清洁的,实现高效智能和可持续开发;以煤为基础,矿区本身变成集光、风、电、热、气多元协同的清洁能源基地,不只是煤炭这一单一的能源品种。我们希望30年后的煤炭工业可以实现近零生态损坏的绿色开采、近零排放的低碳利用,并形成多元协同的清洁能源基地,真正实现采掘智能化、井下无人化、地下电气化。
为实现该目标应如何谋划?
谢和平:目前,煤炭行业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但煤炭消费量的减少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有直接关系。其实不仅是煤炭,其它所有能源品种均出现需求弹性减少的趋势,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同样出现了限电现象,煤炭处于困境不是孤立的。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档调速期,但调速不等于降速,去产能不等于不要产能,困境不等于绝境。这就需要我们清晰认识到:去产能是指去落后产能,最关键的是发展科学产能,要制定标准来倒逼科学产能;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是挑战,更是机遇,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其实煤炭是个宝,关键是要谋划好,因此,我认为煤炭人应该有煤炭梦,绘制一个煤炭革命的蓝图。我初步划分了三个阶段,2020-2030年进入少人、接近天然气排放的煤炭工业3.0时代,2030-2040年进入无人、接近清洁能源排放的煤炭工业4.0时代,2040-2050年进入地上无煤、纯清洁能源的煤炭工业5.0时代。实现这个蓝图需要绿色生态开发、清洁低碳利用、多元协同发展等发展战略来支撑,也需要政府能给予政策支持,提供环境保障。
进行煤炭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谢和平:最关键的是构建全产业链的煤炭革命倒逼机制,来实现煤炭革命的目的和要求。这需要依靠政府、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的自我约束,来加快并实现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使煤炭行业从挖煤、供煤的初级阶段发展为供应清洁优质能源全产业链的高级阶段。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科学产能倒逼煤炭科学开采的技术革命,通过超低排放和低碳循环发展倒逼煤炭清洁利用的技术革命,以多元开放协同清洁能源倒逼煤基多元清洁能源基地的技术革命,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倒逼煤炭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技术革命。
您提到了全产业链,进行全产业链煤炭革命技术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谢和平:煤炭行业必须有观念、理念的变革,技术保障也很重要。根据我们的研究规划,煤炭工业3.0时代,将发展深部煤矿基于“应力场-裂隙场-渗流场-湿度场”融合的地质保障技术等8项煤炭开发技术,以及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等6项煤炭利用技术,形成超低生态损害与超低排放的机械化、信息化煤炭开发利用体系。煤炭工业4.0时代,进行“深部”与“采动力学”基础科学原理与理论探索等9项煤炭开发研究,以及高参数燃煤发电、新型煤炭气化、新型燃烧脱碳3项煤炭利用技术,形成近零生态损害与近零排放的智能化、多元煤炭开发利用体系。进入煤炭工业5.0时代,发展深部复杂矿井可视化智能探测技术等6项煤炭开发理论与技术,在煤炭利用方面,发展煤炭地下气化与煤制油联产、煤炭与瓦斯喷燃爆炸发电、低碳及近零排放新理论与技术等3项研究,形成煤基多元、开放、协同、绿色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基地。
我国的煤矿资源并未利用充分,煤炭行业应如何出新?
谢和平:煤炭行业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地下空间永远保持着,只是一直没有利用而已。如果从开始采煤时就把巷道设计成永久性的,那么在采完煤后煤矿甚至能变成一座地下城市。
不妨大胆想象,将这种永久性巷道用来开发地下房地产,如果做好模拟阳光、生态植被、地热转换与空气循环系统、地下清洁能源抽水储能及水电系统、地下水库、地下瀑布生态景观等,为何不能成为经济适用房积聚处?此外,参照德国鲁尔,建设地下疗养院、地下空间站等也未尝不可。
目前我国不少煤矿开采完煤后,巨大的巷道空间都空着,没有利用起来。水电站选址首先考虑要有很大的水位落差,不具备条件的还要创造条件。而煤矿千米深井不在少数,煤炭开采出来,落差就在那里,如果把地下水从负1000米提升至负200米,那已经是800米的落差,理想状态下完全可以用地下水来发电。如果还能建成小型蓄电站,就既可以形成地下水循环,又能进行储能了。
虽然这些想法看来是“异想天开”,可行性还有待考证和研究,但不失为煤炭行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参照。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煤炭开采向深部进军不能老用增加人的手段来实现高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满潮
煤炭开采:从110工法、N00工法到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
110工法、N00工法是我国矿业技术变革的第三次探索。110工法把采煤与掘进两套工序初步统一起来,使每个采煤工作面少掘进一条回采巷道,实现了无煤柱开采。N00工法在110工法的基础上,把采煤与掘进两套工序彻底统一起来,由掘进一条回采巷道变为不需要掘进回采巷道。
“煤炭开采向深部进军,不能老用增加人的手段来实现高产。”何满潮说,N00工法已实现采、掘、运、切、支、护一体化,未来可朝着煤炭开采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方向迈进。
N00工法对应的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成套装备与传统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煤机装备有很大不同。目前,N00工法配套的工作面整套装备的专利都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这为我国煤矿大面积推广N00工法提供了可能,也为未来出口N00工法的配套技术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国所有煤矿都装备了N00工法配套的工作面整套装备,煤炭行业就有可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煤炭燃烧:由热化学过程变为热物理过程
煤炭污染主要是由直接烧煤造成的,而挖煤造成的污染只是一小部分。未来煤炭洁净利用的关键在于,将煤炭燃烧过程由热化学过程变为热物理过程。
目前,煤炭燃烧的热化学过程还没有办法把煤炭中的大部分有毒、有害元素提取出来。如果将煤炭燃烧过程变为热物理过程,那么就可以通过沉淀等其他方法将煤中的硫、砷等有毒、有害元素彻底提取出来。
未来,人类可以将深部煤矿地热资源与煤炭燃烧的热物理过程结合起来,实现治理深部煤矿热害、开发地热资源、煤炭洁净燃烧的统一。这将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采煤造成的地下空间:储存油气资源、CO2、核废料等,帮助风电调峰
粗略估计,我国开采煤炭造成的地下空间有数十亿立方米。这数十亿立方米的地下空间有多少可供利用,目前还不太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未来,这数十亿立方米中的可供利用空间加以相应的专业化改选后,可作为储存油气资源、CO?、核废料等的场所。这对保障石油供给、减轻温室效应和减少核废料污染至关重要。通过利用废弃煤矿的地下空间,可能使废弃矿井焕发生机。
目前,我国风电开工率不足60%。未来,人类可以通过利用开采煤炭造成的地下空间帮助风电调峰。
“人类通过在条件合适的煤矿建设风电调峰电站,利用煤矿第一水平与其他水平之间的数百米高差,在电力充足时,将低水平的水抽到第一水平,以备缺电时发电;在电力短缺时,将抽到第一水平的水流向低水平,推动水力发电机运转,实现发电。”何满潮说。
煤系共伴生资源:将选矿与煤炭燃烧发电过程结合,开发煤系共伴生资源
未来将选矿与煤炭燃烧发电过程结合,开发煤系共伴生资源,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煤系共伴生资源有相当一部分被白白烧掉或废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未来,可考虑将选矿与煤炭燃烧发电过程结合,利用煤炭燃烧的热物理过程与选矿的统一,在电厂实现高效开发煤系共伴生资源。
(来源:56选煤服务中心)
第四篇:周光召建议取消院士制度
科学界元老检讨院士制度 周光召建议取消(图)
周光召院士
各大学基本上都有专门申请院士的公关费,产生一个院士所带来的好处也远远超过了这笔费用。
11月17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一则让他激动的新闻。
他马上把这则报道复印了好多份,给朋友们看。报道说,以周光召、汪品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批评了过度炒作院士权威现象,提出需要改革。
11月15日,在13名两院院士、100多名企业家与科技人士参加的院士圆桌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汪品先,在发言中提出,中国现行的院士制度不利于科技创新。
汪原定宣读一篇学术论文,但是后来他转而谈论科技创新问题。这与大会主题一致,而且我的学术论文在这样的场合也过于专业。汪品先解释道。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捣乱,现在社会把院士捧得如此之高是站不住的,总要掉下去。院士是人选出来的,少一票落选就回家抱孙子去,多一票就什么都有了,什么评审会都少不了,都要发言,人家都洗耳恭听。有这样的人吗?你什么都会?
汪品先认为,现行的院士制度不可持续,必须进行改革。其后,会议议程正常进行。院士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对大会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支持了汪品先的看法。周批评了当前过分炒作院士权威的现象,以及科学界中的官本位现象。
周对与会的13名院士建议,如果大家都同意,可以在适当时候共同提一个议案。
几天后,当汪品先从外地出差回到上海时,他惊讶地发现,关于建议院士制度改革的消息,已经在业内传开了。
裘法祖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汪品先表示支持。我对周光召和汪品先的发言深有共鸣,对中国现行院士制度改革的建议坚决支持。
我相信,中国有良知有正义感的科学家都会支持这件事情。裘法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八名两院院士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对现行院士制度提出了不同层面的批评,并对院士制度改革的说法表示支持。
所有信息显示,在中国最有学问的科学家群体中,潜规则也很盛行,而一场深刻的反思也在进行。
我现在关心改革什么时候能提上议程,具体的议案如何讨论。中国科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表示。
推荐院士的潜规则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王研究员两次被推荐参加院士评选,每次都是进入第一轮后被刷下去。现在老王的年龄过了,单位不能再继续推荐他,而如果自己申请,需要找同学科的六名院士推荐,老王不想去找人,只好算了。
他说,他认识很多在本学科水平很高的前辈都是因为年龄过线,又不想找人推荐,而与院士无缘。旧知识分子比较清高,实在拉不下脸去活动托人。
院士应该是种荣誉,是别人授予的。而不是到处活动去要的。汪品先说。
一位刚刚参加完院士增选投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评审过程中,他很看不惯到处送材料,送东西的风气,院士们也很怕人找。
我对在评审中上门活动的人说,你来了肯定就减分了。汪品先说。不过也有挡不住的时候,有好几次,不请自来的活动者已经在家门口了。复杂的评审制度与增选前四处出击的公关活动,已经成了中国院士增选的一大特色。
根据现行的院士增选制度,候选人除了由院士推荐外,还可由单位推荐,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科协均有权推荐。被推荐人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
部门越多,层级越复杂,活动的余地就越大。汪品先说,比如你所在的大学推荐之后,还要上报到教育部。这其中就有很多关节要疏通。而且有的环节未必能够对候选人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
不知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能是我们把院士制度复杂化了。中科院地质所朱日祥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我所理解的院士制度,是对过去工作的认可,是别人给予的荣誉。而不是跟学科以外的东西联系起来,跟经济利益挂钩。中国的院士制度走到今天变形了。朱日祥说。
裘法祖还是香港外科医师学院的院士,这里完全没有复杂的东西,学院内部选好之后通知我,事先都不知情。
南海古海洋研究第一人: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院士
院士含金量
关于院士的含金量,是个冗长而复杂的话题。院士这么热门,同他背后所联系的利益与整个社会评价体系有关。汪品先说。
在汪品先当选院士的1991年,院士福利还比较少,国家每月提供200多元的补贴。
后来花样就渐渐多了起来,而且与行政级别挂上了钩。现在很多学校通行的做法是一名院士,一年给10万元的津贴,有些地方还分房子,配车,配私人医生。而与此同时,汪品先工资单上的收入却一直是2000多元。
这当然不能反映我的收入水平。但有的地方,你评上了院士就什么都有了,评不上可能就只有这点死工资。汪品先说。
对于老王而言,他申请院士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家庭比较困难。基础研究没什么油水,去年刚刚买了房子,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他儿子在外地工作,到了结婚年龄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他觉得自己没有给儿子提供更好的条件。
如果能够当选院士的话,不仅可以分房子,在某些城市,比如上海、广州,每个月还有一万元的津贴,这可以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善。
当然,这些利益还远远不是全部。如今,院士人数成为大学排名的标准之一,而学校排名又与招生质量直接相连。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名次,到处挖院士。湖南某大 学开出的条件是,一次性支付100万元人才使用费,100万元科研启动费,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并安排配偶工作。而院士可以只担任荣誉头衔,甚至 都不需要到当地工作。
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头衔,名目繁多的项目评审需要院士参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对什么都 懂,但好像没有院士,就不能提升会议规格。而且规格越低的会议,出场费越高,像一些地方性的会议,红包很多。汪品先说。有些人当上了院士之后,就到处开 会,成了专职的会议院士。
在重大课题与博士点评审方面,也少不了院士的身影。某大学在博士点评审之前找汪品先说情,如果不能通过此次的评审他们就会失去很多项目经费,影响很多的人饭碗。这样的事情,让我很为难。汪品先说。
正因为这样重大的利益关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各大学基本上都有专门申请院士的公关费,每当评审要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早早四处活动。
当然产生一个院士所带来的好处也远远超过了当初的这笔公关费用。
院士制度和部门利益牵扯到了一起,某个部门、某个省市、某个学校就用尽各种办法增加本单位的院士人数,一旦本单位多了一个院士,申请项目有院士牵头就比 较有分量,容易过。两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81岁高龄的中科院力学所的郑哲敏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因为科研经费可以提成,这让很多人想方设法申请大项目,到最后搞不出什么成果也不用负责任。而国家给的钱是搞科研的,不是拿来分的。郑老说起这些现象痛心疾首,灰色的东西太多,把风气都弄坏了。
西部某省在省会举行隆重的给院士配车仪式,给12位在该省工作的两院院士配备了国产的别克专用小汽车,配车仪式锣鼓喧天,鼓号齐鸣,少先队献花,记者云集。在更多的地方,为院士塑像,造院士馆也成了时髦行为。
汪品先的母校曾经对他发出邀请,提议为他塑像。我吓了一跳,赶忙写信给母校。院士也不过是做科学研究工作,把院士抬这么高是要不得的。我说,要是有一天我出问题了,你们把我的塑像怎么办呢,他们说,这个塑像是可以活动的。汪品先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
院士评的是过去,不是未来。不能因为是院士就可以占有更多资源。中科院地质所朱日祥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权力左右科研
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当了官还要当院士,而评了院士能当更大的官。官员与院士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裘法祖反问。
裘法祖的一位好友是国内非常著名的医学专家,但他没有参加院士评选。他觉得现在中国的院士头衔并不光荣,甚至引人误会,有些丢脸。他说,这种局面必须改,不然再过几年中国的科学界真要坏掉了。
中国科技协会主席周光召在今年八月与新疆老科技工作者座谈时,批评了科学界存在的官本位现象。一些老科技工作者提出:一线科技工作者实际待遇无法落实, 往往是担任了行政职务后才能真正享受到相关待遇。因此,大量科研工作者千方百计要混个官当当,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也乐于给那些有成就的科技人员委以大大 小小的官衔,似乎只有封官才能体现对科技工作者成绩和学识的肯定。
周光召说:目前有许多人既做官又搞科研,严重影响了科研事业发展。
在11月15日的院士圆桌会议上,周光召认为,现在把所有东西都分成等级,学术界也是如此。如院长、所长,以长来决定权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官本位的复制,是阻碍学术创新的因素。
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科学界是个最要不得权威的领域。现在把院士抬这么高,塑造成权威,对研究不利,对年轻人不利。裘法祖说。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在国内的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有很多潜规则,大家常常要去揣测领导的意图,而不是完全根据科研规律来 办事。越小的项目就有越多的民主,而大的项目则常常不透明。评上了院士当然对申报课题有好处,因为你也进入这样一个评审的圈子。
中国社会曾长期处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禁锢之下,官本位及排座次的思想仍然在各领域存在,包括学术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顾海兵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评述。
他在2003年至2004年曾带领课题组对中国的院士制度做了专题研究,在对比研究了美、英、俄、法、日的院士制度之后,顾的结论是中国现行院士制度必须改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位院士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们看一个院士怎么看,要看他选上院士之后是在第一线兢兢业业地工作,还是当官了,出名了,下海了。
裘法祖院士
改革还是废除
200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此项准则被外界称为中国科学院十诫,准则要求院士抵制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
自律准则有些作用,但总是治标不治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说。
事实上,在历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一直不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沿用上世纪50年代的学部委员推选制度,而外界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汪品先说。
据介绍,在汪所在的地学部,每次开会,大家都对现行的制度问题有所讨论。有些都已达成了共识,方案也做了好几套了,但不知为什么,最后总是不了了之。
汪品先觉得,首先需要改革的是院士推荐办法,减少推荐层级,增加透明度,使院士与候选人之间有面对面的交流机会。
他的这一看法与郑哲敏不谋而合。郑曾是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他回忆道,有时别人问钱老,你们在美国怎么选教授,他说:就是大家坐下来,比一比大家都做了什么就行了。不像我们比那么多轮,看起来很公平,其实问题很多。
另一个在采访中几乎被所有人提及的话题,就是把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脱钩,让它成为一种纯粹的荣誉,而从工资的层面,厘清科技工作者的待遇。
相对而言,顾海兵在他的报告里所提出的结论比较极端,顾认为最优对策是从现在开始,不再增选院士,使院士逐步减少直至消失;将现有院士全部改称为中国科 学学会会员、中国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医学学会员;学会及其会员独立于中国科学院;学会除了内部的交流与活动之外,一是为政府与社会提供咨询,二是资助青年 研究人员、主持科研颁奖仪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老王觉得,院士制度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规则不甚明确,名重于实,人们的心态比较浮躁有关。另一方面,中国人固有的文化陋习,如拉帮结派,官本位等在这一制度里也有体现。所以,他对改革的前景不甚乐观。
随着社会逐渐成熟,到我们下一代也许会好一点,他们比我们聪明,会想出好办法来,毕竟不真实的东西总不会长久。郑哲敏说。
第五篇:孙燕院士解读2018年ASCO临床肿瘤学进展
孙燕院士解读2018年ASCO临床肿瘤学进展
一、美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下降
CA杂志这篇《2018癌症数据报告》无疑是我们最关心的内容,结果与往年相差不大。2018年美国将有170余万例发病;61万人死于癌症。男性发病率每年以2%的速度稳定下降;而女性则变化不大,其中女性乳腺癌、子宫癌、甲状腺癌和黑色素瘤发病率还有升高。尽管如此,美国癌症总体死亡率与1991年相比下降了26%,他们将这归功于控烟、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早期诊疗进步。男性一生中患癌的概率是39.7%,女性是37.6%。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仍然是四大杀手。他们的口号是:推动全民抗癌斗争,广泛应用现有的抗癌知识包括控烟、增加宫颈和大肠癌的筛查,加强HPV疫苗接种,对弱势人群加以扶持。
我们国家癌症中心最近发表了“加强癌症检测,助力癌症防控”的文章,其中报道了我国癌症的发病趋势和2000~2013死亡率趋于平稳的情况,并且指出防控的重点是控烟、饮食和感染[中华肿瘤杂志 2018;40(1):1-4.]。美国的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二、免疫治疗发展迅猛
通过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与基本斗争是临床医学的永恒课题。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重视扶正祛邪。而很多传染性疾病通过免疫治疗达到根治甚至绝迹,这无疑是临床医学最精彩的篇章。对于癌症,如何通过调动患者的免疫功能加以控制,也有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但由于肿瘤病因复杂,而以前的免疫治疗大多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所以一直进展不大。PNAS杂志(Proc Natl Acad Sci USA)最近发布200万例癌症患者的总结,总体来说癌症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根本原因是由于DNA缺损的积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的衰老。近年来,主要进展是认识到肿瘤细胞表达PD-L1和特异性过继免疫CAR-T的发展。1.CAR-T细胞免疫疗法
ASCO的评述将CAR-T细胞免疫疗法列为2017年最重要的临床进展。CAR-T,全称是 chimeric antigen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对CAR-T疗法已经有几十年的研究,通过训练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癌细胞治疗癌症,是一种细胞疗法,而不是一种药。制备的步骤是:(1)从癌症患者身上分离免疫T细胞。(2)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给T细胞加入一个能识别肿瘤并且同时激活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嵌合抗体,使普通T细胞变成具有强大作用的CAR-T细胞。它不再是一个普通的T细胞,它是一个带着GPS导航,随时准备找到癌细胞,并且发动自杀性袭击,与之同归于尽的“恐怖分子”T细胞。(3)体外培养,大量扩增CAR-T细胞,一般一个患者需要几十亿,乃至上百亿个CAR-T细胞,往往患者体形越大,需要的细胞越多。(4)把扩增好的CAR-T细胞输回患者体内。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0月这一年间,美国FDA共批准了两个过继免疫疗法(adoptive immune therapy)。2017年8月,FDA批准了第一个CAR-T细胞疗法Tidagenlecleucel(商品名:Kymriah)用于治疗复发的青少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结果80%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有的已经生存超过10年。2017年10月,第二个CAR-T细胞疗法Axicabtagene ciloleucel(商品名:Yescarta),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也已经上市。2.PD-L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L1/PD-1抑制剂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研究。FDA已经批准其中4种进入临床。2017年Pembrolizumab(商品名:Kaytruda)成为第一个获批准的广谱免疫制剂。不论肿瘤在何部位,只需有特定基因变异——高微卫星不稳定性或错配修复缺陷(MSI-H或dMMR)这两项特征,就可以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中医的“异病同治”。另一个很有希望的新药物,Larotrectinib,针对一个罕见的肿瘤基因变异(TRK基因融合),也可以用于各种肿瘤类型。这个药物现在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如果通过FDA批准,就有望成为第一个“与肿瘤无关”的广谱靶向疗法。
三、靶向药物发展迅速且趋向成熟
2017年,美国FDA批准了13种新的靶向治疗,用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乳腺癌、肺癌。截至2017年,美国NCI的数据库中靶向药物已经涵盖了27种肿瘤。其中最多的是肺癌和淋巴瘤都是16种,其次是白血病15种、乳腺癌13种、肾癌11种、皮肤癌12种、黑色素瘤9种,其他分别为头颈部癌8种、多发性骨髓瘤7种、妇科肿瘤5种、大肠癌6种、消化系统癌5种、胰腺癌3种、胃癌2种、甲状腺癌4种、膀胱癌5种、肉瘤3种。说明在临床上超过半数患者在一定时期应考虑是否可以采用靶向药物。NSCLC的靶向治疗第一代EGFR-TKI研究最多,临床应用的适应证也已经比较明确,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无论早期或晚期都可以从中获益;耐药患者有T790M突变的患者接受第二代TKI奥希替尼(Osimertinib,AZD9291)治疗疗效明显,而且认识到具有ALK-EML4融合基因的患者也可能从PD-L1/PD-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第三代的TKI Olmutinib(奥姆替尼)疗效也比较肯定。具有ALK-EML4融合基因的患者应用克唑替尼的疗效突出,第二代的药物也进入临床试验。在临床上应用已经比较成熟,有效率可达60%~80%,而且不良反应少,在一定程度上在敏感患者可以取代化疗。另外,特别令人鼓舞的是抗PD-L1/PD-1单抗与化疗联合应用。2017年5月Pembrolizumab(派姆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鳞NSCLC的结果,联合组有效率56.7%,而化疗组为31.7%;PFS分别是19.0个月和8.9个月。2017年12月,罗氏Atezolizumab 贝伐珠单抗 化疗治疗之前未接受过化疗的晚期非鳞NSCLC患者,有效率分别为65%和48%;PFS分别为8.3个月和6.8个月。2018年1月16日,默沙东宣布一项入组614例患者的Ⅲ期临床研究Keynote189研究,PD-1单抗联合化疗有效率和生存率较单用化疗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2018年2月21日在线发布,拜耳公司针对17种肿瘤的抗癌新药Larotrectinib(LOXO-101)的最新研究数据。Larotrectinib是第一个口服、针对存在NTRK1、NTRK2或NTRK3基因融合的乳腺癌、胆管癌、结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GIST)、婴儿纤维肉瘤、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阑尾癌、甲状腺癌等17种肿瘤的高选择性TRK抑制剂,可用于年龄4个月至76岁的儿童和成人病人,抗肿瘤客观有效率高达75%,而且安全性好。这无疑是新春过后肿瘤治疗进展最振奋人心的重磅好消息。
四、我国临床肿瘤学发展硕果累累
最近十余年,我国临床肿瘤学发展迅速,不但队伍不断扩大,而且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如前所述,我国肿瘤登记已经覆盖近10%的人口,基本摸清了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趋势和主要致癌因素。在治疗药物的研究上,尤其是靶向药物的研究已经追赶欧美国家,在亚洲领先。十五期间,我们上市的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2018年1月2日于《Oncol Ther》杂志上在线发表的长篇综述《恩度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介绍了恩度在肺癌、癌性胸腹水、黑色素瘤、骨及软组织肉瘤、胃癌、肾癌、乳腺癌、鼻咽癌、脑胶质瘤等肿瘤治疗结果,专著《重组血管内皮抑素》也于去年出版。十一五期间上市的埃克替尼(凯美纳)在NSCLC治疗领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结果,不良反应低于其他两个第一代EGFR-TKI,已经完成与化疗联合持续给药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治疗晚期食管癌等研究。十二五期间上市的阿法替尼和西达本胺在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疗效突出。十三五期间几个重大专项进展顺利,其中安罗替尼、普那布林和阿可拉定及两个PD-L1/PD-1抑制剂的研究结果将于今年的学术会议上发布。目前,国内已有5家企业的CAR-T细胞治疗临床申请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并开始评审。中国在肿瘤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领域的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及政府新药审批加速都十分令人鼓舞。除抗癌治疗技术进展外,以肿瘤病人为中心的诊断与治疗,还需要关注肿瘤病人的心理情感需求,改善生活质量,提供费效比更好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更好地辅助应用网络系统管理病人。2018年ASCO临床肿瘤进展美国2017年约170万新诊断肿瘤病例,超过1500万人相当于每20人就有1人是肿瘤生存者,曾患肿瘤或带瘤生存。肿瘤生存者数目在稳步攀升,预计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600万,65岁以上人群中73%的人都将是肿瘤生存者。肿瘤死亡率在下降,肿瘤患者生存期在延长,2005年约有64%的诊断肿瘤患者生存10年以上,1975年时仅有35%。(J Clin Oncol.2018年1月30日在线版.doi:10.1200/JCO.2017.77.0446)2017年是肿瘤领域成果丰硕的一年,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0月,美国FDA批准了31种新药用于治疗16种以上的肿瘤,最引人注目的是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以及针对有特定基因异常的多种肿瘤的治疗。
第一种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获批2017年8月,FDA批准了第一种CAR-T疗法和第一种肿瘤基因疗法Tisagenlecleucel,几十年来人们训练机体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这一疗法的应用价值也是巨大的,Tisagenlecleucel是第一种真正治愈复发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法,ALL是最常见的儿童肿瘤之一。
2017年10月,FDA批准了第二种CAR-T疗法Axicabtagene ciloleucel,治疗特定类型成人淋巴瘤患者。还有其他CAR-T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试验中显示不错的疗效。CAR-T疗法是有望改善肿瘤治疗的疗法,伴随而来的费用问题也需要引起注意。肿瘤的“异病同治”2017年肿瘤治疗领域另一项重大突破是首次根据肿瘤遗传学特征而不是发病部位治疗患者。Pembrolizumab(派姆单抗,Keytruda)于2017年获FDA批准治疗错配修复缺陷或高微卫星不稳定性(dMMR或MSI-H)的实体瘤患者。另一种在研药物Larotrectinib 是靶向TRK融合蛋白的选择性抑制剂,许多不同类型肿瘤包括成人和儿童肿瘤都有TRK融合基因,Larotrectinib有望成为可治疗多种类型肿瘤的首个广谱靶向药物。肺癌治疗进展 2017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队伍再添两种新的治疗方法。Alectinib(艾乐替尼,罗氏)一线治疗ALK突变肺癌患者。Pembrolizumab(派姆单抗,默沙东)单用或联合化疗用于NSCLC一线治疗。Durvalumab(Imfinzi,阿斯利康)成为近年来首个证实在Ⅲ期局部晚期NSCLC有效的免疫治疗药物,被证实较目前标准治疗方案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改观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模式,目前已经有三种免疫检查点药物被批准,包括Nivolumab, Pembrolizumab和Atezolizumab。无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如果PD-L1表达>50%,可考虑使用Pembrolizumab直接治疗;若PD-L1表达水平未知,且病理类型为非鳞,也可考虑使用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直接治疗。在临床试验中,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较标准化疗患者,可生存更长。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临床时间较短,长期生存效应还未知。ASCO报告预测,若所有NSCLC患者按适应证接受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每年可挽救25万例患者生命。膀胱癌治疗进展膀胱癌也是被免疫治疗改写治疗模式的瘤种。尿路上皮癌是晚期膀胱癌中最难治的一种,若仅接受标准化疗,只有5%的患者可以生存超过5年。近30年内,膀胱癌的治疗领域没什么进展。随着免疫治疗的出现,膀胱癌的治疗发生了新的变化,免疫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相比标准化疗可生存更长、活得更好的机会。Atezolizumab是第一个获FDA批准的膀胱癌免疫治疗药物,随后很快又有4种免疫治疗获批,包括Nivolumab, Avelumab, Pembrolizumab, Durvalumab。
脑胶质瘤进展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成人脑部肿瘤之一,在目前的治疗技术下,只有不到10%的患者可生存5年。在2017年进展中,专家组也提到了两种新的可延长患者生存的治疗策略。新技术TTF联合标准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TTF技术是一种肿瘤治疗电场,在标准的手术、放化疗后,携带TTF设备的患者生存时间可延长5个月,5年生存率大幅提升。TTF设备(Optune, Novocure Ltd)已于2015年被FDA批准。
将替莫唑胺添加至短疗程放疗,亦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9.3个月 vs.7.6个月),且生活质量相似。携带MGMT基因甲基化的患者,在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后,有更好的预后(13.5个月
vs.7.7个月)。乳腺癌治疗进展对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PARP抑制剂Olaparib(Lynparza, 阿斯利康)相比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FDA已批准Olaparib用于BRCA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对于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双靶向治疗可降低浸润性乳腺癌发生风险,尤其是那些淋巴结阳性、HER2阳性、HR阴性患者发生浸润性乳腺癌风险。在内分泌治疗方面,研究表明,对那些高风险乳腺癌患者延长内分泌治疗(10年 vs.5年)可降低乳腺癌复发风险及对侧乳腺癌风险。前列腺癌治疗进展报告指出,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PROTECT研究10年随访(N Engl JMed.2016;375:1415-1424)显示,接受手术、放疗或主动监测的患者10年生存无显著差异,尽管主动监测可能带来更多的肿瘤恶化和转移风险。另一项长期研究PIVOT研究显示,与主动监测相比,手术并未降低死亡风险,但手术患者在10年内发生更多的性功能障碍和尿失禁。几种情况“少即是多”化疗应考虑 “少即是多”的情况:一项纳入了12800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接受3个月辅助化疗和6个月辅助化疗的患者预后相似,且副作用少。专家组表示,对于低风险的Ⅲ期结肠癌患者,3个月的短期疗程将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标准;对于高风险患者,短期持续治疗的决策须权衡复发风险及患者的耐受化疗能力和患者的偏好。
手术应考虑“少即是多”的情况:在黑色素瘤中,MSLT-I研究显示,清扫额外的淋巴结并不能延长生存。虽然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但会导致更多的健康问题,尤其是淋巴水肿(N Engl J Med.2017;376:2211-2222)。在乳腺癌中,新的指南提出阴性切缘会降低乳房肿瘤切除术后二次手术的几率。一项大样本研究发现,2013~2015年间,接受一次乳房肿瘤切除术的比例稳定在67%,但接受二次手术比例降低了16%,即更少的女性接受了后续的乳房切除(JAMA Oncol.2017;3:1352-1357)。该研究彰显了临床实践指南在降低过度治疗中的重要角色。放疗应考虑“少即是多”的情况:在HPV相关的口咽癌患者治疗中,两项独立的临床试验发现,对有良好预后的患者,将标准放疗的剂量降低15%~20%,不影响生存期(J Clin Oncol.2017;35:490-497;Lancet Oncol.2017;18:803-811)。若在大样本临床试验中被证实,这些发现将改变低危HPV相关口咽癌(少吸烟史和小肿瘤)患者的标准临床治疗方案。展望未来报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1)靶向治疗,目前仍有很多已发现的靶点和通路,但尚无针对性的治疗,期待未来更多的新型药物研发成功。(2)精准医疗,期望未来精准医疗能在肿瘤预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人群健康差异,基于地域、种族、经济状况等差异,癌症发病和治疗也存在差异,希望未来能更好了解人群差异,以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编译 王楠)全球肿瘤快讯杂志:肿瘤学界的参考消息第一时间把脉最新肿瘤学进展 传递最专业肿瘤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