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德育论文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尝试
雅敏
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些有利因素,有效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总览全册教材,确定渗透规划。语文学科中每篇课文、每幅插图都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我们在每个新学期开始,都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览教材内容,针对各类型课文中的德育内容作出合理的统筹规划,进而确定出本期的德育重点,制定出教学计划。如我们教小学语文第二册时,对德育内容作出如下规划:第4课《祖国多么广大》讲的是我们祖国的地域辽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第7课《小猴子下山》,培养学生做事专一。第29课《吃水不忘挖井人》,赞美毛主席关心劳动人民的好品质等等。
挖掘教材内容,实施渗透计划。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德育计划,设计出适宜的施教方法。(1)把握中心,提高道德认识。要提高学生某一道德素质,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和道德认识。如第13课《两只小狮子》,用对比的手法讲了一只勤奋的小狮子刻苦锻炼掌握本领,另一只小狮子怕吃“苦头”,想依赖父母、依仗父母的权势生活。联系实际:现在独生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小朋友应当自己做的事,如: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都还要父母代办。在讲课时,引导学生向勤奋的小狮子学习,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地锻炼自己,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重点理解狮子妈妈说的话: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狮子”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才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创设情境,培养道德情感。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支柱。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情感体验中去兴致勃勃地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如:教第24课《王二蟹,先放录音儿童歌曲《王二蟹,情深意切的歌曲把学生的情感带入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之中。同时出示《王二蟹多幅彩 色挂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图文讲解,学生更加痛恨凶残毒辣的侵略者,敬佩小英雄王二小的思想感情就被激发出来了。(3)借助教材,训练道德行为。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与发展,如果光局限于理解好课文内容还是不够的。如第1
5课《小白兔和小灰兔》,讲的是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小白兔收下老山羊一包菜籽回家自己种白菜。小灰兔收下老山羊的白菜回家不干活,饿了吃送的白菜。小白兔对小灰兔说:“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含意深刻,意思是说:“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无穷无尽的财富”。让学生学完课文后明白:只有热爱劳动,靠自己才能生活得好。一年级的小学生,依赖性较强,劳动能力也较差,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现存的问题,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具体劳动实践要求。如在校做好值日生、大扫除,在家利用双休日自己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等,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应针对学生真实思想进行适时教育。好像细雨润物一样,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觉地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第二篇:小学语文德育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五星小学
穆建梅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农村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
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所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形式灵活且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入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们已经完全侵入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孔繁森援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受到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生日》、《开国大典》这是一组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爱国色彩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而且在学法色彩比较浓内涵很深,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要求。教《开国大典》一文时我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对新中国的热爱。
总之,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感情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授道的目的。并在学习生字、词、阅读文章、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同时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五星小学
穆建梅
第三篇:语文德育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俗话说:“百年树木,十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和课堂教学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人格目标,领悟人生意义。
“现代社会注重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实质上是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即人格。非理性因素是人的发展的催化剂和激素。”
教会学生做人,就是对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情操等方面引导,这也是人格教育的含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教育应当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完善德育和加强素质教育等角度来看,人格教育理应受到重视。
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语文教师的影响和课堂教学的渗透结合在一起,德育教育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语文教师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力军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古老的师训直到现在仍被世人所认同。语文教师是学生活生生的人格教科书,凭借师生交流和交往中所外化出来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会对学生产生特殊的人格感召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1.全新的教育理念
(1)培养现代人的观念
我们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由现代人来完成。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所以,语文教师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升学率上,而是要对学生的前途负责,这也是对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负责。
(2)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并使自己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3)知识扩展的教育观念
课堂上,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有限的语文知识,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不应该把目光只停留在课堂上,还应该向课外延伸乃至社会生活。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成功之路。
2.渊博的知识内涵
(1)扎实的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汉语言基本知识,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高,课讲得好,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些规律性知识,还会给他们以思想方面的启迪,学生会从艺术形象中获得思想的陶冶,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情操、意志、性格等受到熏陶感染。具有精湛专业知识的教师,将会给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带来深远的影响。
(2)广博的社会知识
现代社会注重个人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现代人才需要博学多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含量,如环保、交通、人口、人权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授课语文的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单一学科的传授,还应该把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接近生活,从而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信心。
(3)熟练的计算机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驾御这些科技手段,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兴趣。
3.有魅力的教师人格
自由的思想,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接受现成的说法和做法,要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说该说的话,敢于做该做的事。不流俗,不唯书,这样才能把语文课本自身所蕴涵的道德情操、人文思想、生命形态等转化成个人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也能在学生的精神、人格塑造形成过程中给他们以深远的影响。
鲜明的个性。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精品无数。有经典的个性人物,有人间的悲欢离合,也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这些内容都需要语文教师在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些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确立良好的目标。
执着的追求。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等特点,所以,语文教师的行为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具有感染力。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在生活、事业的每一个侧面都要具备执着这个人生追求,尤其是在面对困境时,要擦干眼泪,敢于面对阻力,敢于拼搏到底,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志向、气节等给学生上好人生这一课。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所以,语文教育中,应该更多地将人文精神灌注其中,这也是社会的要求。”
1.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领袖人物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像屈原行吟江畔,虽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不改的高尚情操;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来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救死扶伤,最后献身殉职的伟大的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这些内容是课文的重点,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入阐述,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的人格目标。
2、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他们,使他们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关照自我,认识社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1)自主学习,展示个性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就必须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和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潜质。
(2)畅所欲言,不拘一格
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解释;概括同一课文的段意、中心,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围绕同一问题说话,可以发表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教师就不应该只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的既定答案,只要学生的答案有一定合理性,就不应该轻易否定,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深入思考,积极创新
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文章世界的美妙过程,对文学作品而言,更是一个以“文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文学欣赏恰恰是以个性解放生命意识的张扬为其追求价值的。一方面,文学欣赏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体悟与反思;另一方面,文学欣赏也改善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构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及时肯定学生的一些独辟蹊径但又合乎情理的见解。
21世纪的人们接受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身适应社会发展而使个人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所以,这就需要出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之同步,从而使学生在增张知识的同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作者]
[内容]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每篇课文都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然而,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既讲文又传道,“文”、“道”有机渗透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一、确定每篇课文的重点渗透内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台教育、思想教育、遭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如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的课文有《彩色的翅膀》、《八角楼上》、《祟米》等等。思想渗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立尝观点、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渗透的有《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等,道德渗透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渗透的有“饲养员赵大叔》、《穷人》等等,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教材中,侧重这方面渗透的有《养花》、《鲁班学艺》等等。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 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二、追求有机渗透,避免牵强附会。
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品德教材,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为祖国而学习》《要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等。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马》这篇课文,全文记叙了小兄弟二人雨夜赶马车送货的事情。文中作者着力地写了“马”,并以“马”为标题,开头从“马”写起,结尾以“马”收常因此,不少教学参考资料的提示均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写了马的勤劳,表现了马的忠实、有感情”。
但是,深钻教材,潜入文章的深层去挖掘,就会得出另外的结论:两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弟弟仅十一岁,哥哥也只有十四岁,若不是生活重压,他们一定会在父母的抚爱下过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生活,何以在雨夜赶马车,到五十里以外的镇子送鱼呢?马当然是勤劳的,但同马一样跋涉五十余里,既要关心爱护弟弟和马,又要照管车辆、货物的“我”,不是更加勤劳朴实、纯洁善良、顽强不屈吗?所以表现马意在表现人、表现人的精神,同时也从另一侧面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摧残,这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三、常用的几种渗透方法。
1.“设身处地”的方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文部可用这种方式。
2.“身临其境”的方法。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如《桂林山水》、《草原》、《林海》等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3.“直观演示”的方法。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收、理解。
这就需要准备充足的挂图、教具,使教材内容变为直观的东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印象。只有学懂课文,德育渗透才有效果。如《詹天佑》、《记金华双龙洞》等文章,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可用这一方法。
第五篇:小学语文德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由于其具有的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到,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认识形成了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受到震撼心灵的效果。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 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
二、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读写的结合中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而我们教师在作文讲评时,不能光找优秀作文,还须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发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三、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优化学生心理,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遵照国家教委新课程计划的规定,设置了中学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通过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使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对培养健康心理有 裨益,比如我在五年级第二学期中开办了“故事会”主题活动,学生踊跃发言,连班里平时语文最差的一位同学手也举得老高,而她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从此,这位同学大大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不健康心理也摒弃了,现在这位同学的成绩已居班级中游。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施展提供了大舞台,它既可以 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又可以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优化学生心理。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不正是语文科进行德育渗透的写照吗?
时庆芳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