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鹦哥岭观后感(写写帮推荐)
鹦哥岭篇公益广告观后感
27名大学生响应党国号召,2006年来到海南偏远山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工作,奉献自己宝贵的青春,远离城市喧嚣,扎根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为事业为社会为当地老百姓奉献青春。在大山里,他们不怕艰辛万苦,不惧陌生的动植物,在陌生的大山里硬是把路走出来,把动植物分辨仔细。平日他们守护着大山,刮风下雨的时候大山守护着他们。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鹦哥岭5万公顷的热带雨林,几乎无人涉足于此。当地的百姓为了生计在深山里端枪盗猎破坏生态,这群大学生在最初的时候遇到的困难不仅是气候和雨林环境的挑战,还有阻止百姓盗猎时的危险的冲突。他们都冷静的化解了重重困难。利用农业技术帮助百姓致富,让百姓充分信任他们所做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生活,反而会帮助提高生活状况。他们与当地百姓建立起来的信任感也让当地人在很多方面能帮助他们完成他们巡山和考察等项目。
这些大学生用自己无悔的青春美丽了中国,用自己的行动点亮地球。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鹦哥岭热带雨林,认识并保护鹦哥岭丰富多样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感受自然和生态文明和当地黎族苗族群众的脱贫致富,他们守护着鹦哥岭,放弃了许多,扎根基层,坚守理想,奉献青春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
第二篇:鹦哥岭材料
简介
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56号文),位于海南省中南部,南北宽约33km,东西长约39km,跨白沙县、五指山市、乐东县、琼中县等4市县,即:东经109°11′29″—109°34′15″,北纬 18°49′13″—19°08′37″,总面积50464公顷。地势中高周低,海拔范围为200—1812m。保护区周边有6个乡镇19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18,337人,其中黎族有16,443人,占总人口的89.7%,其余的是苗族,有1,894人。世代以农耕为主,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耕作和生活方式。
鹦哥岭地区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的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天然林分布区,鹦哥岭保护区的任务是保护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
鹦哥岭地区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的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天然林分布区,鹦哥岭保护区的任务是保护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
热带山地雨林类型保护区
鹦哥岭
(1)是我国一处非常重要的热带山地雨林类型保护区 从保护类型来看,在我国仅有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相似。但是由于地域隔离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海南鹦哥岭又有别于云南的西双版纳,主要表现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海拔高、垂直带谱完整、生态类型丰富、原始性强等特点,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
(2)是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护区 考察我国热带雨林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尖峰岭、坝王岭均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建立了森林开发利用机构,进行过采伐、破坏,而鹦哥岭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绝大部分从未有过正规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原始特征,有许多地方还从未有过人类足迹,是我国非常少有的一块热带雨林处女地。
生物物种宝库
鹦哥岭
(3)鹦哥岭是我国生物物种宝库,已有大量新发现。据调查,鹦哥岭有维管束植物2000种以上,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Ⅱ级17种,海南特有种植物132种,陆栖脊椎动物27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36种,有31种列入CITES公约,51种列入中国濒危
动物红皮书,有15种动物为海南岛特有种(占海南岛的65.2%),有64种是海南岛的特有亚种(占海南岛的68.8%),昆虫有15目99科456种。专家所记录到的动植物种数量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首次发现伯乐树等种海南新记录,鹦哥岭树蛙等十多种新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蕨类专家非常乐观地估计鹦哥岭地区的蕨类物种数绝不少于200种,在鹦哥岭很可能还存在着大量未认识的物种。鹦哥岭的动植物资源不乏原始类群或物种代表。在调查中,不断增加新的物种记录、海南新记录,这些原始类群的存在和新增记录等都充分显示了鹦哥岭地区生物多样性是极其丰富的。根据吴世捷博士对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鹦哥岭森林具有比海南其它林区更高的物种丰富度,说明其森林原生性较强。
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4)有中国整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据调查研究,专家发现鹦哥岭保存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其面积有250多平方公里,而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的尖峰岭其连片的热带雨林也仅为150平方公里,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五指山则更低。
发源地
(5)海南岛两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的发源地 鹦哥岭地处海南岛中部山区,具有海南岛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是海南年降雨量较大地区。保护区内河溪众多,汇聚一处,主宰着海南岛的水系形态。鹦哥岭是海南岛第一、第二大河流——南渡江和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林,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空示岭,鹦哥岭同样是其发源地之一,全长231.6km,集水面积5150.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90亿立方米。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2.88万公顷。南渡江被视为海南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鹦哥岭,主流南开河,向东流经白沙、屯昌等5市县。全长156.6km,集水面积7176.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95亿立方米。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3.63万公顷。每年向松涛水库提供占其入库总量约70%的水源,再往东流至海口港入海。鹦哥岭地区森林就这样孕育了海南岛两大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数百万海南人民。因此,保护好鹦哥岭的森林植被,改善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增加这两条河流的水量,改善其水质,对松涛水库水源涵养以及两江流域沿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海南岛气候的影响
(6)对海南岛气候的影响 鹦哥岭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呈东北-西南走向,鹦哥岭山体为黎母岭山脉的主体,主峰海拔1812m,是海南第二高峰,与第一高峰五指山隔江(昌化江)相望,对海南气候的影响极大,每年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强台风雨,遭遇黎母岭山脉的第二次阻挡、抬升作用后,为本岛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使得东南坡雨水丰富,西北坡的降水量减少,导致降水量在本岛的分布不均,是本岛东西部降水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每年的东北、西北寒流侵入岛内,受黎母岭山脉等阻挡作用后,沿本岛东西两个方向南下,削弱了寒流对海南岛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灾害性影响。鹦哥岭地区森林与鹦哥岭的地形地貌一到影响海南全岛气候,一旦鹦哥岭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将从根本上影响海南岛整体气候,使得本岛西南部北、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果堪忧。
中心枢纽
(7)鹦哥岭保护区是海南岛陆地保护区的中心枢纽。鹦哥岭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其东面为五指山保护区,东南面为吊罗山保护区,西南面为尖峰岭、佳西、猴猕岭三大保护区,西面为霸王岭保护区,北面为黎母山保护区。鹦哥岭保护区在其中起到纽带连接的作用,使目前海南的单体面积小,岛屿破碎化的保护区得到连成一个整体成为现实,因此,它是海南岛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枢纽。
大事记
鹦哥岭
(1)1981年,海南黎苗族自治州林业局划南开林区、鹦哥岭、斧头岭为重点保护林区,总面积为28万亩,划黄猄角岭为一般保护区。(2)1992年海南省林业局保护站计划筹建南开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门派调查组进入到南开乡进行资源调查,并编制拟建南开省级自然保护区报告书上报了省政府有关部门,因多种原因未获批准。
(3)1997-1998海南全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将白沙县南开乡作为重点调查地区之一。这次南开的调查主要包括高峰村委会、道银村委会等南开乡所属范围。在历时10天的调查中,发现在鹦哥岭地区还存有一定面积的天然林,听闻原始林的存在(但是调查人员没能进入原始林区域),野生动物资源也相对丰富。
(4)2001年2月,符儒定等政协委员在海南省政协第三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立南渡江水源林保护区的建议”,提出了非常有必要在南渡江上游南开林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水资源林。
(5)2002年11月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再次进入鹦哥岭地区进行调查,并专门派调查分队进入了道白岭、道银村等区域,第一次确定了有成片原始林的存在。(6)2003年3月,为了深入了解鹦哥岭地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队联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以及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学院等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众多新闻媒体等共同对该地区进行资源调查。这次调查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第一次科学地记录鹦哥岭地区原始热带雨林;初步把握了鹦哥岭山地以及其中的原始林对海南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初步认识了鹦哥岭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7)2003年5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了《海南发现罕见原始森林》的内参,在强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同时,提出了打破常规紧急建立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8)2004年5月国内外50多名专家和学者联名向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府递交了“关于建立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建议书”,呼吁有关部门采取:
1、打破常规尽快建立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2、筹建和申报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加强该地区热带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9)2004年7月海南省政府以琼府办[2004]56号文专门批准成立了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50464公顷,为海南森林类型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10)2005年3月至12月,为了深入了解鹦哥岭地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状况,申报建立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省林业局和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联合组织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动物所、海南师范学院等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60多人先后三次深入自然保护区,历时6个多月,开展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综合资源考察,获得了丰富的考察数据、资料和显著的。
(11)2006年12月21日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正式在白沙县牙叉镇办公。
(12)2007年1月鹦哥岭保护区完成了所辖范围内195名护林员的招聘工作,并上岗。2007年2月邀请中外专家完成所有管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热带雨林中的青春之歌——记海南省鹦哥岭保护区大学生群体
阳光、海岸、沙滩、椰树,这是去过海南的人脑海中留下的最深刻印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海南岛的中部有着连绵的山脉,这里就是鹦哥岭。源于鹦哥岭原始森林深处的牙重河在海南第二高峰鹦咀峰背后形成一条壮观的瀑布,从高山垂落坡谷,之后蜿蜒平川,自西汇入什隆河哺育了昌化江源头,使得鹦哥岭有“琼岛水塔”的赞誉。这里有美丽而神秘的原始森林,还有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黎、苗族村落。
2007年,2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汇聚到这里,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有着共同的目标,饱含着对这片原始森林的热爱和珍惜,他们扎根在鹦哥岭,一起来守护这片净土。
原始森林的召唤
2007年,网上一封来自鹦哥岭的“英雄帖”吸引了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王合升的注意。鹦哥岭保护区第一任站长周亚东在其中对鹦哥岭的实际情况进行SWOT(优势与劣势)分析,希望能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一起来保护这片原始森林。
“保护区的工作和自己想象的生活挺接近的”,专业对口的王合升曾经深入云南多个自然保护区采集动植物标本。“我师弟去过鹦哥岭,他回来告诉我鹦哥岭的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于是,王合升主动联系周亚东,报了名。
等到了鹦哥岭,才发现英雄不只他一个。
来自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王云鹏是海南土生土的黎族小伙子,毕业后原本在外面工作的他,听说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需要一批专业人才,他辞去工作,来到鹦哥岭。
“小时候我家附近的大山也是繁茂的森林,但因为保护不利,大树都被砍伐,环境遭到了破坏。”回忆起家乡,王云鹏很痛惜,他将这份感情全部倾注在鹦哥岭。
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琼海妹子许碧果,是第一个来到鹦哥岭的女孩子。“当时对自己的未来还很懵懂”,她说,虽然知道鹦哥岭的条件艰苦,还是带着一腔热情坚定地告别了家人。
河南小伙儿王伟锋也是一毕业来到鹦哥岭,还有刘磊„„
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从抉择的那一刻起便与这片神秘的雨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积达5万多公顷的鹦哥岭是海南生态多样性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之一,绿色群山以绵延不绝之势向更远的世界蔓延,直到蔚蓝的海边,一路上,鹦哥岭仿佛在挑战大学生们的视觉极限。
景色壮观,可真等这些大学生到了保护区驻地,一切就不是那么美好了。保护区成立之初,没有办公楼,没有办公设备,只有租来的一套房子,吃、住、办公都在一起。宿舍不够,就两个人甚至三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全保护区只有一台电脑,是做财务用的。所有的工作都要靠手工完成。这些,对习惯了网络生活的大学生们来说简直无法忍受。
然而,更加艰难的是,保护区虽然是事业单位,但是经费需要自筹,所有经费来源就是靠每亩5块钱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资金十分紧张,有时甚至都无法按时发放工资。
眼前的一切让这些大学生们心里犯了嘀咕,“这哪里是事业单位,根本就不像一个单位嘛。”
但是下一刻,他们就再也无法注意眼前的艰苦条件了,因为周亚东拿出了一份资料,是以前一些专家在鹦哥岭地区做考察时留下的。资料上说鹦哥岭地区有华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原始雨林,这里有2000多种植物,还有很多是国家保护级别的野生动物。
“由于人为的破坏和保护不利,鹦哥岭的珍贵自然资源正处于危险的境地,连最常见的猕猴也很难见到了。”周亚东的话彻底唤醒了大学生们。“我们来这里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保护这里的环境嘛,”“对,如果条件那么完善也就不需要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保护这片森林的责任心,对资源被破坏的痛惜,还有创业的热情,使这些热血青年忘记了困难和艰苦,以青春的豪情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鹦哥岭地处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昌江五市县交界处,周边有6个乡镇,19个自然村,有18000多人,是海南最偏僻和贫困落后的地区。散落在其中的黎、苗族村落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村民们的传统观念里,大山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柴做饭了就上山砍树,农闲了就上山打猎,还有村民到河里毒鱼炸鱼。
鹦哥岭保护区的大学生们任务艰巨。虽然成立了保护区,但周边老百姓都不知道保护区的边界在哪里,这给保护区开展工作增加了很多麻烦。
2008年5月份,保护区决定要在220公里的边界线上埋设界桩和界碑。界桩、界碑的埋设点都是先用GPS导航确定后再到实地去找。
“鹦哥岭保护区边界线太长,而且很多地方都是没有道路进去。”王伟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重达三四百斤的标桩,全靠大学生和220多名护林员一起,肩扛、手抬、背负,艰难地运进深山。
火热的太阳晒烤着他们的皮肤,只有趁夜幕降临,这些大学生们才能感受到一丝清爽的凉意。
为了加快工作进度,这群大学生们跟护林员一起同吃同住,有时候夜晚也要睡在山上。能回到村子的夜晚,他们就给村民做保护森林和防火的宣传。有时找不到地方睡觉,他们就在村民家的走廊上、厨房里、房顶上搭帐篷。200多公里边界上,他们埋了12个界碑、120个标桩,这么大的工作量,仅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虽然很辛苦,但却过得很充实。
然而付出并不一定会有回报,相反还招来了“恶果”。村民们认为保护区埋了界桩以后,他们不能再去保护区砍树、打猎、采蜜、挖灵芝,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怨恨和误解在村民和大学生之间滋生。辛辛苦苦埋下去的界桩被村民们打断,宣传牌被村民们涂掉,27名大学生中甚至还有人受到村民的威胁。
这样的误解,仿佛在数九寒天被人当头浇了一瓢冷水,他们觉得委屈,感到迷茫,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工作,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但是困难没有吓退他们,挫折阻止不了他们。痛定思痛,他们开始反思,一起讨论,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这个时候,香港嘉道理农场为他们请来了专家,帮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专家们为他们带来国外一些保护区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将“社区共建”引进了保护区。大学生们听后茅塞顿开。
原来,之前的工作一直都把村民当作“敌人”,在社区工作中只有“不准”和“要求”,缺少引导和沟通,而事实上村民既可以是破坏森林的主体,同时也可以成为保护森林的最直接力量。
明白了这一点,下面的工作就有了方向。但是与村民的关系并不会马上改善,工作还是要一步步地做。经过大家讨论,决定先找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定在了位于保护区范围内的道银村。
道银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穷困的小山村,全村只有几十个人,村民们思想闭塞,还保持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与外界沟通的只有一条宽不足半米的蜿蜒崎岖的山路。进了道银村,就等于与世隔绝了。“我想去道银村做社区工作”,王云鹏,27名大学生中唯一一个黎族人,这样表示。
于是他和同是海南人的廖高峰一起去了道银村,一住就是半年多。
“我们进去的时候,道银村连公厕都没有,村民们养的猪也是四处乱跑,卫生条件很不好。”王云鹏说,在专家的帮助下,他们为道银村搭建起了环保的堆肥旱厕,还建起了软床猪舍--在猪圈里面铺上一层稻草,稻草吸收了猪的粪便后变成很好的有机肥。他们还引进了稻鸭共育技术,划出禁渔区,彻底改变了道银村原始的生活方式。村民说:“现在我们自己养猪养鸭,不用上山打猎就有肉吃了。”
道银村社区工作的成功给这些大学生们带来了强大的信心和更饱满的热情。他们迅速将道银社区的经验推广到保护区周边其他社区。
“不积溪流无以至江海,不积寸土无以至高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在,道银村的乡亲们和鹦哥岭的大学生亲如一家,和谐地相处。
把毁林人变成了护林人
“保护森林,人人有责”、“保护鹦哥岭,保护水源林”,每年12月份,鹦哥岭的200多名护林员都会穿着统一的服装,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这样的口号,在白沙县城内宣传游行。有谁会想到这样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护林队伍完全是由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们组成的呢?
鹦哥岭的大学生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怎样改变村民贫穷的现状,如何让村民支持他们的工作。随着对当地情况逐渐了解,他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森林光靠这27个人不行,还得靠世代生活在鹦哥岭上的村民们。
为了能和村民们交上朋友,大学生们经常往村庄跑,和村民聊天、谈心。黎族同胞好客爱酒,他们学着和他们一起喝酒。王伟锋刚来时滴酒不沾,现在来2斤米酒他也不惧了。
时间久了,村民逐渐有了环境保护的概念。这样还不够,一定要把他们变成精干的护林队伍。
2008年,鹦哥岭的大学生们设计了第一套护林员制服。在此之前,海南的护林员都穿迷彩服,而打猎、盗伐林木的违法人员也穿着迷彩服,护林员执法非常尴尬。当鹦哥岭的护林员穿上这套制服的时候,鹦哥岭的护林队伍正式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同时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进公众的视野。
为了能够更好地执行护林任务,鹦哥岭的大学生开始对护林员开展各种培训,包括护林技能培训、野外生存培训、社区宣传培训、森林防火培训、教他们使用GPS,看地形图,认植物、认动物、认昆虫,将一支兼职的护林队伍逐渐培养成了一支专职的护林队伍。
“我们给每个护林员都发了一个小册子,上面有我们保护区重要的动植物、昆虫的图片介绍,护林员上山巡护就带着它和笔记本,一发现有册子上的物种,就马上用GPS定位,记录下来,这样我们不仅有了一支护林队伍,还有了一支庞大的科研队伍。”鹦哥岭的副站长刘磊自豪地说。
在大学生们的精心培养下,鹦哥岭的护林队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鹦哥岭的护林员被公认为最好的护林员。
如今保护区内盗木、打猎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村民由原来威胁抵制护林员转变为主动要求加入护林队伍。经过这些大学生的努力,终于将保护区周边的村民由破坏森林的对象转变为保护森林的力量,把毁林人变成了护林人。
一个本一支笔搞科研
“鹦哥岭,名字里有鹦,这里应该会有鹦鹉”,老站长周亚东说。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猜想,愣是让保护区的大学生们证实了。为了寻找鹦鹉,负责科研工作的王合升、廖常乐等人带着护林员进山,一去就是一个多月。“背着大米、蔬菜、调料和锅,早晚能吃上热乎的饭菜,中午就是压缩饼干和火腿肠。”廖常乐说。
天道酬勤,在海南消失了20年的鹦鹉竟然又重现世间。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太多的经费,一双解放鞋、一个水壶、一个本子和一只铅笔,大学生们靠着近乎疯狂的敬业精神弥补了硬件上的不足,鹦哥岭的科研工作就靠着这些大学生带着简单的设备在山里日复一日地调查,一点点地积累起来。
有一次,有护林员报告说在乐东县万冲镇有人抓到圆鼻巨蜥幼仔。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有被人发现的记录后,在随后近半个多世纪里,在野外似乎销声匿迹了。得知巨蜥再现的消息后,大学生们特别兴奋。当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他们不顾白天工作的疲惫和开夜行车的危险,立刻坐车走了100多公里蹒跚险峻的山路,赶到万冲镇。达到时,已经快夜里12点了。经确认,村民们抓获的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圆鼻巨蜥。大学生们自己出钱从村民手里买了回来,带回保护区救护、研究。
正是有了这种疯狂的敬业精神,鹦哥岭这个巨大的物种库才逐渐被世人发现。5年来,鹦哥岭的大学生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发现维管素植物2209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的有坡垒、海南苏铁、台湾苏铁、伯乐树4种,国家Ⅱ级25种;脊椎动物431种,其中有云豹、蟒蛇、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鴙、圆鼻巨蜥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记录到了树蛙等19种动植物科学新种,记录到了轮叶三棱栎等26个中国新记录种,记录到了伯乐树等178种海南新记录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
有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好好管理和保存这些宝贵的材料才行。然后,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如今,在鹦哥岭保护站的档案柜里珍藏着一张1:5万的地图,这张图是用4张地图拼起来的,很粗糙,也不清晰。然而,在鹦哥岭保护区成立之初,这却是有关鹦哥岭的最详实也是唯一的一份资料。
2007年,鹦哥岭保护区刚刚建立的时候,由于缺少相关资料,各项工作都难以开展。周亚东对大学生们说:“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档案库。”
于是王伟锋、姜祖杨就到华南师范大学学习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准备建立自己的保护区数字化平台。在华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他们每天早6点起床去实验室,晚10点才离开,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GIS软件的应用。
回到保护区后,他们利用各种渠道收集鹦哥岭的资料,进行数字化。他们在山里奔波了一个月,把鹦哥岭的土地资源状况调查清楚,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鹦哥岭保护区数字化平台搭建了起来。
2009年,他们又开展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详细性,他们风餐露宿,在山里奔波了半年多,足迹遍布鹦哥岭的每一寸土地。
终于,鹦哥岭有了最详细、最丰富、最准确的森林资源档案资料。鹦哥岭的数字化平台最终完善,在海南省的数字化工作中被树为榜样。
“工作要做好,爱情也要维护好”
“工作要做好,爱情也需要维护好”,采访过程中,琼海姑娘许碧果跟中国青年网记者念叨着这句话。
在办公室做文职工作的许碧果,今年2月刚结婚,没有度蜜月。大概一个月,老公会来鹦哥岭看望她一次。许碧果有机会也会回琼海的家。到她家的直达车每天只有一班,由于时间过早,她经常赶不上车。买不到直达车票,就只好坐车到海口,再从海口坐车到琼海。“回一次家需要6个小时,要是错过了车,就需要8、9个小时,尽量少回家。”许碧果笑着对记者说,语气轻松。
可是,与丈夫感情深厚的她怎么可能不想回家呢?“我们两个谈恋爱8年,8年抗战胜利我们也结婚了”,谈起自己的小家庭,许碧果一脸的幸福。为了自己的这份事业,许碧果和她的家人都付出了很多。当记者问到将来有了小孩子会不会离开时,许碧果笑着说:“我妈妈说了会帮我带小孩儿。”
“苦中作乐,越苦越能坚持下去”,许碧果说。
在廖常乐的妻子王慧颖看来,“幸福就是两人可以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2010年4月底,鹦哥岭保护区管理站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招聘大学毕业生。廖长乐硕士快毕业了,正在找工作。同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女朋友王慧颖本科毕业后在杭州一家银行工作。看到男朋友对鹦哥岭动了心,她也毫不犹豫地和廖长乐一起报了名。
“她来鹦哥岭,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我,但是到了这里之后,她也深深地爱上了鹦哥岭。”提到妻子,廖常乐的声音中透着幸福。平日廖常乐经常外出调研,一走就是4、5天,家里都靠妻子王慧颖。
“慧颖很不容易,保护区的工作要做好,还要照顾家里。还有2个月,我们的宝宝就要出生了。孩子的小名儿里面一定要有个‘鹦’字。”廖常乐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
5年如一日,鹦哥岭的大学生们见证和参与了鹦哥岭4个管理分站、3个护林站、1个科研监测站的建设;他们引导社区村民转变为“护山人”;他们用一年的时间独立完成75.6万亩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他们为社区建环保旱厕改善社区环境卫生,建软床猪圈提高生猪出栏率,推广稻鸭共育、养蜂技术和林下立体种植提高农民收入;他们帮助群众建立禁渔区,组建保护协调委员会,订立村规民约,开展学校环境教育,引导社区提高环保意识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他们跑遍鹦哥岭周边的每一个村庄,保障了鹦哥岭森林资源的安全,连续四年被海南省林业部门评为优秀。
5年的艰苦拼搏、困难磨练、挫折打击、委屈和喜悦,已经把这些大学生的意志锻炼得坚如磐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功、荣耀、光环没有迷失他们的心智,反而更加努力学习。他们说:“保护好了鹦哥岭,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地球是一个整体,我们要联系全世界的有志之士,共同保护它。”现在,这群大学生们将自己的工作心得、工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其他兄弟单位,希望能够联合更多的力量,去保护海南这片福地。
记者手记:采访结束了,记者的心仍久久难以平静。这是一群和我们同龄的大学生,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舍弃了都市的繁华,在雨林中奉献着火红的青春。我们相信,有这些森林卫士的守护,海南一定会拥有更加通透的天空、更加清亮的河水、更加茂密的森林。我们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海岸边陲,谱写出一曲曲慷慨壮美的青春之歌!(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岑予编写)
海南鹦哥岭:美妙灵动的雨林王国
鹦哥岭粉蝶 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尖喙蛇 新华社记者 姜恩宇 摄
三大雨林枢纽
鹦哥岭,是林的枢纽。
海南是全国热带天然森林保存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全国热带雨林原生地之一。
五指山保护区内,热带雨林分布了21万多亩,而从2004年拍摄的卫星图片上看,分布在鹦哥岭区域的成熟林,是五指山区域的数倍。
打开一张海南地图,只见热带雨林的深绿色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包括以吊罗山为中心的东南部山岭;以五指山、黎母山为中心的中部山岭;以霸王岭、尖峰岭保护区为中心的西南部山岭。
而鹦哥岭的位置,正好位于这三大热带雨林区域的中间。黄国昌说,鹦哥岭所在位置,对海南保护区网络建立起到枢纽连接作用,形成巨大的生物通道,解决了海南保护区面积小、分散这一长期存在的关键问题。
鹦哥岭,是山的台地。
鹦哥岭与五指山、尖峰岭等独立陡峭山岭迥异的高山台地地貌,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谓高山台地,只有亲身攀爬鹦哥岭才会有更真切的体会。从山下看,鹦哥岭的山峰都很高。一旦爬上来后,就会看到相连的几个山峰,相对高度差别不大,形成高耸的台地。
鹦哥岭有海拔在1800米的主峰台地,海拔1600米的马或岭、南乐山台地,以及海拔1400米的青介台地等3个高海拔台地。
正因为这些台地的存在,当气流爬升到高海拔区域形成降雨后,才能形成比单立的山峰更大程度的积蓄水分。同时,鹦哥岭还拥有丰富的褶皱,纵横的沟壑,这样的地形地貌,使鹦哥岭储水能力更强,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更好。由于这些台地的连片原始森林植被保存非常完整,使高山动植物有了相对集中的栖息活动区域。
二千余种植物完美呈现
鹦哥岭主峰附近,有一片珍贵的华南五针松林。高大的树干、挺拔的身姿、翠绿的华冠,踩在树下一尺多厚的绵软苔藓上,仿佛置身童话梦境。
华南五针松虽然瑰丽,也不过是鹦哥岭众多植物中的一种。鹦哥岭,是植物的王国。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鹦哥岭完整的植被类型和极其丰富的植物种类。区内分布有从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热带山顶矮林的完整垂直谱带。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2197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5种。
桫椤是原始森林的代表种类。这个身高20多米,枝繁叶茂的高个子是遥远冰河时代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在鹦哥岭的大部分地区,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的桫椤都能很好的生存,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群落。同样高大雄壮的陆均松、鸡毛松、乐东拟单性木兰等山地雨林乔木树种,不仅数量繁多,且长势良好,胸径多在一米以上。
“两地的植被物种很相似,但鹦哥岭有五指山没有的物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首席研究员邢福武将两个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简单比较。他说,譬如鹦哥岭有较大范围的海南鹅耳枥群落,这需要潮湿、水沟多的环境;山地雨林中的优势物种陆均松,在鹦哥岭也分布更广、面积更大。
以往仅在霸王岭发现的海南油杉,也于2003年的调查后在鹦哥岭惊艳亮相,与仅在五指山以东有分布的皱皮油丹在此相遇。而新纪录种轮叶三棱栎和伯乐树也在鹦哥岭喜相逢。这表明,鹦哥岭是亚热带植物种类与典型热带植物种类、干热性植物种类与湿热型植物种类相互渗透的交汇地带,为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寄生植物则是森林里头号里的“破坏分子”,喜欢抢夺他人的劳动果实。曾沿南盆溪一路上溯到海拔200多米的地方,科考队曾发现一棵突兀立在水边,浑身长满“羽毛”的树。这原本是一棵大重阳木,却被高山榕无情地绞杀。但螳螂扑蝉,黄雀在后,高山榕暴露在空气中外面部分,则重重叠叠长了一身的斛蕨,再蹈重阳木的覆辙。
在鹦哥岭的原始林,这等绞杀、附生的现象比比皆是,严酷的达尔文法则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雨林精灵的快乐天堂
鹦哥岭,还是动物的乐园。
鹦哥岭已记录到脊椎动物431种,其中有淡水鱼类75种(海南特有种16个),两栖爬行类90种(海南特有种15个),鸟类217种,哺乳动物49种;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5种。
2005年5月30日,调查队找到了曾发现却无发表的新种树蛙。这是一只浑身碧绿、后肢内侧反红的小树蛙。调查队发现时,大腹便便的雌蛙正用前肢抓住几片竹叶的柄,它的背上趴着雄蛙,体型不到雌蛙的三分之一,前肢圈围着雌蛙,后肢时不时像是打滑一样在雌蛙身上蹬动,那是雄蛙在抚摸雌蛙,以帮助它产卵。
一种打着“长臂” 名号的长臂蟾蜍,也笃定在这里被发现。大部分蟾蜍四肢非常短,前肢不到躯干的三分之一,而长臂蟾蜍的前肢却有躯干长度的三分之二长,一举刷新海南纪录。
既有长臂蟾蜍,也有无脚蜥蜴。这种以不长脚来区别于普通蜥蜴的海南脆蛇蜥,是海南特有种。
而在海南兽类中,处于生物链顶端的大型兽类,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和水鹿等的痕迹被发现,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豹猫的痕迹。
鸟类也有不少新发现。海南的3个特有鸟种,包括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和海南柳莺在鹦哥岭都有记录。而在海拔1700多米发现的稀有鸟种胸蓝姬鹟和金头缝叶莺则是当地植被生态良好的证明。
在对动物的观察中,收获最大的当属昆虫组。一座热带雨林的良好运转还需要昆虫的配合。它们是绝大多数动物的食物来源,也是雨林生物链得以延续的保证。
2005年12月,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敏分别在海拔1240米和海拔340米的驻点,捕获10多只硕大的蛾类。这种蛾的翅膀完全展开,超过成年人手掌,再加上其翅膀上那四个大眼睛似的闪着翡翠的光泽的光纹,就如同鹦哥脖子上那圈绿纹。这是大蚕蛾科目大蚕蛾属的中国新记录种,为表示纪念,王敏将此蛾命名为鹦哥王蛾。
“这种蛾在全世界有1000多个种,因为漂亮,其研究进行得非常充分。而鹦哥岭还能发现中国新记录,实属难得。”王敏说。
在此前的当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博士生陈南生捕获一只巨大的蚁蛉。此蚁蛉翅膀展开后有15厘米以上,是全亚洲最大的蚁蛉。目前全中国只有3枚蚁蛉的标本,鹦哥岭发现的这只,还填补了蚁蛉标本没有雄性的空白。
“鹦哥岭存在体形如此巨大的昆虫,说明鹦哥岭昆虫食物丰富,昆虫生物链完整,这与森林资源良好有莫大的关系。”王敏说。
“鹦哥岭保护区的热带雨林是国内绝无仅有的大面积连片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还有很多物种等待我们去发现。”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江海声说。(记者 单憬岗 实习生 范奇燕)
第三篇:鹦哥岭上另一道风景
鹦哥岭上另一道风景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哥哥用最朴素而感人的话语教会我们奉献意识,与此同时,鹦哥岭上也有另一道风景向我们诠释着奉献和梦想的真实意义。
鹦哥岭位于海南省中部,是华南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雨林,全球生物多样性热带地区……自2007年以来,这里陆续吸引了27名来自各地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走进大山,开展研究,帮助村名发展生产,在辛勤耕耘中实现美好梦想和人生价值,成为了这片绿地家园的开拓者、建设者和守望者。
他们以崇高的理想、踏实的作风向我们诠释着真正的鹦哥岭精神“志存高远、胸怀广大、心无旁骛、学以致用”,以此鼓励我们坚持奋斗,不懈付出。
同时,我佩服他们身上所有的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佩服他们能一直默默坚守在梦想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佩服他们能抵住外界的诱惑,在平凡且艰苦的岗位上为社会、民族、国家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值得我们深思。记得,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是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决心过他所过的生活,他就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成功。”
泰戈尔曾说过:“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困扰着人的小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地面对位置的前途。”不管前方会有多少苦难,只要有理想就可以前进。
所以,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就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像鹦哥岭的小伙子刘磊一样。因为理想,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自己的梦想的道路前行;因为理想,不顾前方险阻,奔向鹦哥岭。即使前方布满荆棘,他也不退缩止步;即使前方艰难险阻,他也丝毫没有退却之意。而实践证明,刘磊的选择是正确的,是明智的,是令人钦佩的。他基于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选择了一条光明大道,选择了一份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他就是我们青年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就是我们青年大学生心中的一座理想的丰碑。自此,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明白拥有坚定地理想信念是有为青年最宝贵的品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终身奋斗。
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价青年大学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点滴做起,带动身边的同学,大力发扬鹦哥岭精神“志存高远、胸怀广大、心无旁骛、学以致用”,像那些自愿奔赴边疆、西部或深入一线、基层,或扎根农村、厂矿或投身军旅、远途的有为青年大学生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奔赴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终身。
第四篇:鹦哥岭大学生群体)
鹦哥岭大学生群体:理想坚守的样本
中国商报海南频道 添加日期:12-08-27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追逐物质上的享受,还是仅仅为了让生命得以延续,亦或是其他?人类无数次为此而困惑。在这个物欲横流、日趋功利化的时代,一些人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安于享受和追求物质上的丰足,缺乏必要的价值信仰,但也有一群人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鹦哥岭保护区大学生群体,他们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精神,诠释了生命的真谛,即坚守保护鹦哥岭生态这样朴素而高尚的理想信念。
事实上,他们的事迹极其平凡,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得到。但要跨出这一步,却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睿智,因为,这不仅需要割舍掉物质利益带来的牵绊,也需要有忍受寂寞、孤苦的心理能力,更需要有将奉献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聪慧。无疑,鹦哥岭大学生群体做到了这些,他们选择了一种真挚的爱情观,选择了对理想的坚守,选择了一种寂寞却奉献的人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了鹦哥岭的环境保护上,同时见证了自己发挥的价值。
面对热带雨林的酸甜苦辣,面对当地村民尤其是黎族群众的生活习俗,面对鹦哥岭自然区保护工作的艰难和繁杂,这群大学生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任何怨言,他们一步步艰难地迈步前行,用他们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一个个挑战,比如接受和热爱当地村民的生活习俗,以真挚的感情赢得尊重和信任,再如,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为了让村民致富,想尽一切办法,他们的努力不仅感动了当地村民,更感动了千千万万海南人民。
鹦哥岭大学生群体所做的选择,也应该是当代青年要做的选择: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要始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面对国家的发展,要有乐于奉献的勇气;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能够忍受内心的寂寞和孤独。只有经历过这样一番艰苦的锤炼,人才能拥有坚强的价值信念,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让自己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更多人前进的路,也只有这样的选择,人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才会无怨无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国家的前途系于青年,青年才是国家的脊梁和未来,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有着漫长的人生路。青年能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拥有能否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能否坚持自己的信念,在人生航向上是否可以找准自己的定位,都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和未来。因此,我们热切的期盼,在鹦哥岭保护区大学生群体的指引下,更多的当代热血青年能够加入到乐于奉献的队伍中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海南正在掀起一股股向鹦哥岭团队学习的热潮,追寻先进的足迹,其中,激情洋溢的鹦哥岭大学生群体先进事迹报告让更多人深受感染和触动,而“我们也上鹦哥岭”这样的口号也在热传,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鹦哥岭大学生群体的感染和召唤下,重新定位自己人生的路径,坚守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
第五篇:青春鹦哥岭学习交流感想
《青春鹦哥岭》精神学习交流感想
2013年7月18日下午,海南大学食品学院在团委书记的组织下,我们开始了对《青春鹦哥岭》的深入学习,并互相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虽然对他们的事迹已经很熟悉,但这次看完纪录片和相关报道后,还是很感动,他们获得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
在纪录片中,鹦哥岭青年团队的成员被山蚂蝗叮咬得鲜血直流,但他们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在前进,讴歌他们的青春。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但是鹦哥岭青年团队的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青春的价值所在,他们不怕跋山涉水,不怕起早贪黑,更不怕风餐露宿,吃在野外睡在野外。我们当代大学很少有机会去体验真正的生活,更不用说去克服种种困难,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耐住寂寞,走进深山区与大山为伍,还要每天都面对各种未知的困难,连县城都只能一个月才去一次,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生活,绝非是我们普通大学生所能够想象的。
纪录片中记录了很多鹦哥岭青年团队的成员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在野外食宿维持生活,他们更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一点一点地发掘这片热带雨林里的各种的神奇,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有了自己不小的成果。这样的镜头会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增加动手实践能力的紧迫性,因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为九零后,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那就必须得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像鹦哥岭大学生实践基地这样的机会应该好好利用,去学习体会,不要怕吃苦,要有奉献自己为社会服务的决心,最好能做出自己的成果。
鹦哥岭青年团队没有被艰苦的生活环境所吓倒,更没有惧怕山上的吸血蚂蟥,日复一日地行走于山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5年,他们这个青年团队27名大学生一直坚守在鹦哥岭,在深山密林生活和劳作,与青山为友,与绿水为伴,建立了鹦哥岭“档案馆”、鹦哥岭农业示范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青年团队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海南的森林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们当之无愧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要多学习他们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就要像他们那样,做到淡泊名利不攀比,严于律己不谋私,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就要像他们那样,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不怕吃亏,勤奋敬业,尽职尽责。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保持创新进取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