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朝花夕拾读后感
童年
——《朝花夕拾》读后感
初读《朝花夕拾》时,我十分喜爱鲁迅笔下的那个丰富多姿的儿童世界。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朝花夕拾》,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让我佩服不已!
想起我们的童年,还历历在目,我曾经就做过一件傻事——
那是一个五岁的秋天,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在草地边玩耍,我们决定玩过家家。我负责煮饭。我去拔杂草当佳肴,一下子把草连根拔起。我看到草根,突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很离谱的念头——这是人参吗?好像是的,电视上的人参就是这样的。哈哈!我发现人参了,哈哈!结果我的好朋友告诉我说这不是人参,我十分生气:“你胡说,这明明就是人参,你胡说!”我的妈妈告诉我,这的确不是人参,你看,说着给我看了真人参的图片。我终于相信了。
这件事我至今还铭记在心,这件留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傻事。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看《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第二篇:《童年》《朝花夕拾》《昆虫记》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高尔基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在外祖父家,外祖母是他唯一最亲近的人。之后,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磨难。他只上过三年学,11岁就走向社会,过早的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16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低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生活的艰辛,从而不断地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而且当时受封建沙皇主义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加之耶稣教条盛行,人们都信奉圣母与上帝,每天都要在胸前划“十字”作祈祷,但高尔基不为所动,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信念。
我的感受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世界里,这里没有高尔基生活的世界那样充满仇恨。高尔基不论是在苦痛的受辱日子,还是欢乐的时刻,我们都要坚强的生活下去,因为有很多人对我们很好。自己的亲人都在身边,而且都十分幸福的在一起。我们的童年十分快乐,父母都在我们身边,和同学一起上学,玩耍。高尔基和我们的童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大家活在繁荣富强的国家。有老师教育着我们,父母爱着我们,爷爷奶奶呵护着我们。我们得到了无限的爱,可是高尔基他是没有这些的。但他十分努力,敢于面对一切的困难!通过了努力成了伟大的作家。我们要向他学习。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读《昆虫记》有感
《昆虫记》这本书是着名作家法布尔穷尽大半生而写出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奇特的昆虫世界,讲述了各种昆虫的习性,样子和繁殖。
读完这本书后,我联想到了自己,有一次,老师让我观察一件物品,我只观察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可想想法布尔为了观察一种昆虫,可能要用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细致的描写出来,我跟他比起来,真是太不应该了。
还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收集岩石,我心里想:真是太简单了,石头谁不会收集呀。但是,老师说还必须要不一样的,我一听,立马就泄气了,收集不到,怎么办呢?于是,第二天,我便对老师说我忘带了,蒙了过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非常后悔,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法布尔那样坚持,坚持、再坚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好学生!
第三篇:《朝花夕拾》读后感:我的童年,我的乐园
《朝花夕拾》读后感:我的童年,我的乐园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这十篇作品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家后面有百草园,向阳小区时有个小学,大门的旁边有块铁皮做的牌子:濮阳市油田第十四小学。那时是我的小学母校,我的乐园。
不必说漂亮的花坛,绿油油的三叶草坪,高大的杨树,遮光蔽日的柳树林;也不必说蚂蚁搬家,蝉蜕勾在树干上,鸽子见到人“扑棱棱”地飞上树。单是长着杂草的小树林,就有无限趣味。蝉和鸟一起进行“大合唱”,不时有野猪叫着走出来。还有一种不知道名字的植物,我经常找它的种子吃,吃起来有点很淡的甜味。
学校的国旗台后面有堵红色的高大的影壁墙。我一般不到后面去。奶奶说它后面有蛇。她还打死过一条。我偶尔去墙后面,通常只会看到植物,不过还是少去为好。
冬天的十四小学校园同样有趣,尤其是下了雪。有一次,几个同学在雪地里发现了几滴像雪似的鲜红的东西。有人问:“谁敢摸?”大家都不敢,只有我逞能:“我敢。”同学们退开让我过去。我只好弯腰用手去碰了碰。虽然同学们夸我厉害,但是我决定:以后还是别逞能了。
但是,我比鲁迅更幸运。他到了三味书屋后,只有读看不懂的文言文。我却可以学习易懂的白话文,就算有文言文,下面也标着注释。
如今,我已经是初中生了,回想起小学的生活还是很甜蜜。别了,我的童年;别了,我的乐园。
第四篇:《童年》《朝花夕拾》《鲁宾孙漂流记》读后感
读《童年》有感
童年,在我们的漫漫人生路上是弥足珍贵的,童真、童趣、童心,则是一道道隽永的风景线。以此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不在少数,而其中最令人百读不厌的则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
高尔基〃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他出生于俄国一个木匠之家,四岁丧父,十岁丧母,寄居在外祖父家,整个童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他的代表作除了三部曲还有《母亲》《海燕之歌》《小市民》《在底层》等等。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童年》全书以阿廖沙为第一人称描写,阿廖沙可以说是童年的高尔基。通过这个孩子的生活,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同情心、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和他在成长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所经受的种种考验。同时也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不朽的作品一定有其独特之处,在艺术和思想方面,《童年》都有很多长处。首先是多视角的描写方法,它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使作品更加生动,充满童趣,同时又使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其次是它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栩栩如生。再三是他的选材也很独特,《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他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他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作品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读《朝花夕拾》有感
“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是他。“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亦是他。
他,就是鲁迅!我们伟大的导师!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中国曾经一度被乌烟瘴气所笼罩,外忧内患、民不聊生,而他,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这位新文化运动主将一生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著述!弃医从文,他用一根笔杆子敲开了多少中国人民的心扉,又使多少混沌迷茫的人拨开云雾重见天日!我们还可以改变一下林语堂对一代文豪苏东坡的评价,“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鲁迅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鲁迅,在中国总会引起亲近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
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二十一世纪的步伐越走越快,许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竟已经淡忘了他,也淡忘了那段岁月。人们说,一个时代的文章就是这个时代的秘史。那么,文章所呈现的种种病态、痛楚,以及表面上的兴盛繁荣,不就是那个时代解不开的结,越不过的坎,愈不合的伤吗!而不读鲁迅之辈,怎敢妄谈中国文学史?
《朝花夕拾》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一共收入了十篇散文。“朝花夕拾”,可以顾名思义,用小引中的话来解释,“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可知这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年少时的往事。它原来叫做“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它太过直白,才改了这个名字。
前七篇文章,也就是《猫〃狗〃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都是有关鲁迅儿童时期生活经历的,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而后三篇文章,即《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则是有关鲁迅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这些记叙苦乐参半,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但是应该说,让一个初中生来品读这样一本寓意极深的散文集,是根本无法看透的,甚至是无法把字字句句都看进去的。在我阅读时,尽管导读和注释都很详尽丰富,插图也比较精美,但还是看了三五遍才大
致读懂大意和含义。所以在这里就挑学习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再谈谈心得:
“百草园”无疑是孩子们的乐园。当我们随着文字缓缓步入时,也不近会被吸引住,又感到一阵似曾相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仅仅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用朴实的文笔与细腻的情感,将百草园内的“玩伴们”娓娓道来,动静结合而色彩丰富。而整段描述更是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寥寥数语把画面勾勒得诗情画意。神秘的草丛,美女蛇的故事,冬日里的雪地捕鸟……在孩子的眼中,这胜似天堂,怎能不令人万分留恋呢?
但是鲁迅终究还是要离开它,去三味书屋学习,去背诵深奥难懂的《论语》《周易》《尚书》。这里枯燥无味,孩子们只能去后面的院子玩耍,“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在这里,他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又有了一片自由的广阔天地。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者之间的对比让我们分明地感受到,鲁迅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同时也揭示了,儿童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就让我们也来在夕阳的余晖下,采一朵清晨开放的鲜花,她那似有似无的清香或许更能让人回味无穷。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
你有想象过吗?一个人,少得可怜的粮食与装备,只身待在一座小岛上。而且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十天半个月,而是三年五载。偏偏在十八世纪,一个名叫亚历山大〃赛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创造了这个奇迹。他在一座荒岛上与世隔绝,独自生活了四年多,才被航海家带回英国。
这件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应,英国的丹尼尔〃笛福受到启发,创作了《鲁宾孙漂流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这部小说刻画描写的人物并不多,最主要的只有鲁宾孙〃克罗索,而小说的主要价值也在于鲁宾孙这个典型性格。
首先,鲁宾孙是个精力旺盛的行动者,他肯于劳动并善于劳动。其次,他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济人”,从来不会忘了经济利益。总之,鲁宾孙是以“占有”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的拓荒人,是早期西方殖民者的缩影。这使得鲁宾孙成为了现代文学中影响最深远的原型或神话人物之一。
在塑造人物的同时,小说中出现了一种新语言——中产阶级在日常生活和经营交易中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平实朴素、富于逻辑性并贯穿着账簿精神。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鲁宾孙用记账式的方法列表分析自己的处境:
枯燥无味的生活显然很容易让人万分绝望,但是鲁宾孙却不曾这样想: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坏处,鲁宾孙总能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好处。我们不去说这种精神显示了他的理性主义、商业主义思想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所有事物一分为二,既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这种生活态度时鲁宾孙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化悲愤为力量,一直坚持到有人来营救。
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坎坷与艰辛,在这时我们就应该学习鲁宾孙。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时,应该要想到失败同样也是经验,是教训,同样也是一种财富,那么这样,我们就能调整心态,从而通过努力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佳绩。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这张表格,也就是先看好处再看坏处。当我们的一切都顺顺利利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避免乐极生悲。还是举一个差不多的例子,当我们考试成绩比较理想时,我们总会很高兴甚至骄傲,这时候我们就应当看都自己还有前进的余地,还能做到更好、最好,这样我们就能继续前进,获得更大的成功。
虽然说《鲁宾孙漂流记》这本著作也有瑕疵,在艺术上并不是很精练刻画人物比较粗糙,结构比较简单,只是平铺直叙。但是它仍生动地显示给读者,一个人的劳动究竟可以做出什么来,表达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第五篇:《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一本主要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本书。朝花——早上的花;夕拾——傍晚时分时捡起;这么一来就变成了在自己暮年的时候回忆童年时代的事情。
朝花夕拾,像是真正的回忆录,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像长妈妈,私塾书屋、小院儿、藤野先生等等,无一不勾勒出了一个大时代中小人儿顽皮地度过童年的背景。读完第一编,说是纯粹的回忆录也不对,倒也是带了一点儿抨击的意味。我看着看着也不禁想着:鲁迅先生的童年和当时的处境真的是不一般的糟啊。被长妈妈限制着做这做那的礼节,倒也不见抱怨,我们现在却是摆脱了许许多多的麻烦,何必唠唠叨叨着自己的苦难呢?曾经的管束倒是比现在严,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却嚷嚷着不自在呢?鲁迅先生小时候,从百草园被拉到私塾,比我们要苦得多,大家又何必埋怨呢?但是好在他都能接受。
如此一想,倒也像鲁迅先生在埋怨自己童年的太多不幸和管教了——抨击自己当时的处境。他或许认为人们是要有自由的,不能行动被拘束,更不能思想被拘束。一切能在《藤野先生》中证明。这么一想,当自己也受到拘束设身处地地想,仿佛也能理解为何鲁迅在平实的语调中也能写出不满的情绪了。像是窗外下着大雪,兴冲冲地跑出去却被家长拦住时的样子。此时,我们也能为鲁迅感叹一下幼小时的拘束,同样为当时那个比幼小时还要小心翼翼无法舒展的时代。
尽管是苦,但童年永远是最烂漫的时代,其中描绘的斑斓也让我神往。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也不免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从现在起,不如抓住时间,同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和自由。
六(4)班贠婕 2019C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