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差距 强化措施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寻找差距 强化措施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宝鸡市农业局
一、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业由小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强化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完善产业链条,使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全市确定了畜、粮、果、菜、药五大主导产业。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北部山区和川塬县区建立20万头奶牛、50万头肉牛、100万只肉羊、120万头生猪和1500万只家禽等畜牧业生产基地;在东五县建立2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优质玉米,30万亩优质杂粮生产基地,优质粮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在渭北建立1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在南北二山建立60万亩核桃生产基地;在太白、凤翔、岐山和金渭陈三区及千河川道建立8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在凤县和西部山区建立50万亩花椒生产基地;在太白、凤县、麟游建立2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93亿元。经过几年努力,目前畜牧产业带上,奶牛存栏12.96万头,肉牛28.2万头,肉羊50.8万只,生猪94.4万头,家禽966.6万只,分别占全市存栏总数的100%、69.5%、63.2%、84.4%和81.9%;优质粮产业带上,建立生产基地204.5万亩,总产量113万吨,分别占36%和57%;果业产业带上,聚集果品面积67万亩,总产量5O万吨,分别占88%和92%,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蔬菜产业带上,发展蔬菜60.6万亩,占73%;中药材产业带上,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占比60%。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共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6个,农业科技园区4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75个,其中获得省级认定28个。绿色食品认证13个,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省级名优产品36个。
——龙头企业有所增加。目前全市涉农企业1126户,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0户,过亿元的2户。重点龙头企业27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龙头企业5户,市级龙头企业19户。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3.9亿元,实现利税6262.4万元,上交税金2528万元。年粮食加工转化率69%,乳品99%,果品40%,蔬菜10%。
——农村合作组织有所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42个,其中行业协会36个,农民专业协会162个,专业合作社144个,拥有会员5.6万人,带动农户25.9万户。
——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按照“公司+科技+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36万亩。在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上初步形成了老牛、红果、大红袍和大成“四大模式”,促进了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化发展。
二、差距
尽管我市农业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特别是相邻的咸阳市各县区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导产业不壮。礼泉县是全国苹果大县,全县耕地面积85万亩,发展果业达到70万亩,是我市果业大县眉县12万亩的6倍;泾阳县耕地面积68万亩,蔬菜达到32万亩,奶牛存栏5.5万头,均居全省之首。相对而言,我市一些乡镇和县区一搞就是“好几条龙,七八个产业带”,样样都有一点,样样都不惊人。结构雷同、盲目多元、规模太小、产业链短、竞争优势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
2、竞争主体不强。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大龙头、强龙头;知名品牌不多,市场占有率低。现有龙头企业大多数层次低,以初加工为主,缺乏大型现代化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拉动能力不强。礼泉县围绕果业,先后引进了汇源、通达、富安果汁等龙头企业,年加工果汁15.4万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果汁加工基地。我市三个县果品加工企业4户,年加工能力为8.7万吨,实际加工量只有2万吨,不及礼泉一个县年加工量的1/7。泾阳县先后引进光明乳业、张裕酿酒、银桥乳业等全国知名龙头企业,目前全县乳品企业13户,年加工鲜奶20万吨,而我市14户乳品企业,年加工能力仅14万吨,相当于泾阳一个县年加工量的70%。
3、利益联结不紧。从龙头企业看,普遍没有把基地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追求自身利益多,兼顾农民利益少。市场紧俏或生产旺季时,竞相抬价争地盘夺原料;市场疲软或生产淡季时,共同压级压价或拒收,将自身风险转嫁给农户,形成企业与基地两张皮。从合作组织看,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服务水平低,自律意识差,维权作用不强,没有将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统一闯市场,打品牌,无法与龙头企业、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
4、手段措施不力。不论是西安市的高陵,还是咸阳市的礼泉、三原、泾阳,他们都敢于围绕西北乃至全国领先的目标,确定发展思路,壮大主导产业,建设工业园区,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发展办公室推进产业化发展。而我市在这方面有明显的差距,有些县区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仅限于农业部门的个别股室一两名工作人员,没有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在具体工作落实上,上传下达安排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少,特别是对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不够,解决不力。譬如至今未建立起长效稳定的信贷支农机制,投资规模不大,贷款额度较小。咸阳市2004年用于农业方面的信贷规模为48亿元,而我市只有36亿元,贷款设置条件过多,制约了企业快速扩张。
5、经济贡献不大。咸阳市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有一批龙头企业已成为地方骨干财源。而我市五大主导产业提供的收入只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27个重点龙头企业年上缴税金平均不足百万元93.6万元,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明显偏小。
三、措施
当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在深化细化上下功夫,在重点环节求突破,再添措施,狠抓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四个结合”上求突破。一是要把农业产业化与加快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农业资源转化成工业资源,走出一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二是要把农业产业化与加快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工业向园区集中。三要把农业产业化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结合起来,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园区三大市场主体,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为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促使农业由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四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农业资源加快产加销一体化,促进一、二、三产业整合互动,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在规模效益上求突破。按照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产业做精做专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集中布局,扩张规模,加快实现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一县一品”,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狠抓畜牧产业发展,按照“一个主体,三大品牌,两个稳定,主攻川塬”畜牧业发展总体思路,突出抓好良种建设、龙头企业、规模养殖、饲草饲料。防疫体系和技术服务六项重点工作,全力推动畜牧大市建设。对现有规模较大的主导产业,如苹果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进行创新和改造,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扩大优质产品的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对具有明显开发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产业,如猕猴桃、设施蔬菜、太白山中药材等商品生产基地,集中人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按照产业化运作模式,建立农业产业工作新机制,组建一批大型专业协会,建设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做到在每个主导产业发展上,既要抓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又要抓与其配套的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以及专业批发市场和健全销售网络,构筑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形成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在抓好陈仓区渭河南三镇畜牧产业化示范区的基础上,依托专家大院和龙头企业,在优势主导产区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区域产业代表性的产业园区,集中进行高效农业示范推广,从品种引进、标准化生产到市场开拓,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扩大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强化内部管理,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创办、领办产
业园区,推动产业园区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辐射带动基地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建好五大主导产业带,建立10个以上大规模的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我市主导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在带动能力上求突破。一是围绕产业强龙头。按照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1—2个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条产业链的原则,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促其快速发展,力争每个产业都有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大龙头。二是突出招商引龙头。精心筛选和编制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眼光锁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有实力的财团,“定向、定位、定点、定人”招商,促进对外开放,提档升级。在乳业上要下决心引进蒙牛、伊利等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利用强势企业的品牌效应和长远拉动作用,全面提升乳业市场竞争力。肉制品在引进秦宝、鼎鑫的基础上,力争引进双汇、得利斯、南京雨润等强势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三是技术创新壮龙头。支持企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新产品,做到生产、开发、研制、储备同步运行。在大红袍、老牛面粉等重点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拓新领域。
四 完善中介组织,在提高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大力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规范和完善协会职能,进行工商注册,使协会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主体。创建“协会+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新型产业化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全市重点抓好十个大型专业协会,争取成为全省行业龙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鼓励产销联合,大力推广大红袍、老牛、红果和大成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力争使全市4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订单生产。教育和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诚信意识,让利于农,通过契约关系、系列服务、价格保护、利润分成、股份合作等形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由松散联合向紧密联合发展。
五 实施品牌战略,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求突破。一是打造名牌。加快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培育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培植名品、名企、名牌,做大做强宝鸡秦川牛、宝鸡布尔羊和莎能奶山羊、太白山无公害蔬菜等品牌。加大龙头企业名牌创新力度,积极争取国际质量认证和安全认证,力争短时期内打造1—2个全国驰名商标。二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五法”并举,交叉覆盖,把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组织有关专家对畜、果、粮、菜、药五大主导产业主要农产品制定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建立一批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一批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示范区。加快无公害基地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步伐,力争使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全部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三是全方位开展农产品促销工作。加强对国内外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研究,在上海、重庆、广东等地组织推介会、专项交易会、展览会;办好奶牛节、秦川牛节、布尔羊节、辣椒节和花椒节,不断扩大宝鸡农产品影响力;积极扶持农产品出口,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境外设立营销窗口和贸易中心。四是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组建宝鸡市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设立展示商务中心,配套建立加工、储藏和物流配送中心,在市区建立100个连锁店,在各县区建立20个大型生产基地。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交通枢纽重点建设6个大型批发市场,在产业基地县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乡镇建设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开放式农产品市场网络,加大销售量,提升农产品品牌。
六 强化组织领导,在完善支撑体系上求突破。一要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宏观组织和领导。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方案”和“全程、实用、高效”的要求,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从服(转33页)(接9页)务上着手,在服务中领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二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将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用于产业化基地建设、产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发展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要争取项目扶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包装项目,组织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四要加大信贷资金投入规模。做好信贷“两难”调研,抓紧研究解决信贷支农途径,加大农行和信用社等各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信贷力度,增加贷款规模,简化信贷手续,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五要抓好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宝鸡市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以市县农业信息站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市、县、乡、村、大户的信息网络,解决信息“最后一公
里”问题,准确、及时地向企业和农户发布市场需求信息,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六要抓点示范。建立市、县级领导班子领导联系企业、相关部门帮扶企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蹲点企业抓点示范责任机制,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人,实行量化考核、目标管理。鼓励一部分有经营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机关工作人员保留原职待遇领办企业,并通过人事部门积极引进各类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帮助企业发展,带动全市产业化快速推进,进而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篇:以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以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同心县农业机械化坚持不断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探索农机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大力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机服务组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
一、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已组建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23个。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有3个,50-100万元有10个,拥有正式会员462人。各类农机具2800余台(件),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86台;小型拖拉机478台;玉米收获机64台;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36台(套)。采用“订单协议服务”、“预约经营”、“全程托管服务”、“统种分管”、“土地流转”、“跨区作业”等有效经营服务方式。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托管”面积15万亩,“统种分管”作业面积20.8万亩,以“土地流转”形式集中连片租赁土地种植马铃薯1.1万亩,“订单协议”、“预约经营”作业面积50万亩,“跨区作业”面积4万亩,农机服务组织作业覆盖面达68%以上。今年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参与项目实施、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实现农机经营作业服务总收入达3100多万元,占全县农机作业经营服务收入的40%以上。
二、大力提升农机服务能力
按照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多予少取或只予不取的原则,以“育大户、拓市场、促增收”为目标,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发展,重点扶持发展起点高,辐射功能强的新型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建设。
(一)重视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在自治区农牧厅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依托县委、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意见》,同心县农业机械化推广中心把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纳入全年工作重点,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六化的标准”,即场库棚建设规范化,机械装备现代化,组织制度建设科学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农机作业标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把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纳入对各乡镇农机站的考核主要内容,以此推动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强化宣传和培训。紧紧抓住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机遇,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机械化促进条列》,举办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农机专业大户和农机经纪人培训班,邀请自治区农牧厅农机局领导和专家授课,讲解政策法规,交流传授致富经验。先后带领乡镇农机站长、服务组织负责人,深入到甘肃、陕西、四川等地考察农机作业市场,组织合作社成员赴异地考察学习,为农机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积累了经验,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部门提供便捷服务。一是对注册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中心安排专人负责联系工商局办理注册;二是建立了农机服务组织及大户帮扶联系点制度;三是运用同心县党政信息网、同心农牧信息网发布农机作业跨区作业和维修供求信息;四是农机推广中心定期召开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和农机大户季度座谈会;五是农机化项目实施优先考虑农机服务组织,保护性耕作、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玉米和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等项目均由农机服务组织全程参与实施;六是帮助农机服务组织开拓跨区作业市场,优先发放跨区作业证。
(四)培育先进典型。农机购机补贴资金重点引导扶持新建了两家起点高、在全县服务带动能力强的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
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及开展土地流转等新型服务的不多;存放大型农机具的场、库、棚建设资金短缺;集公益性、服务性、经营性于一体的农机维修场地建设滞后,发展缓慢。
(二)扶持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亟待提高。农机服务组织购买农机具资金短缺,需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因油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农田作业价格同比并未增加,直接影响合作社的经济收益。
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合作社注册登记和农机库房和场地建设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
(二)规范管理,完善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机服务组织章程、运转规则、作业质量标准、价格承诺等规章制度,逐步实现农机服务组织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和农机合作社与入社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摊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
(四)强化服务,拓宽市场。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合作社作业能力和专项作业能力建设,延长作业时间,提高经营效益,努力实现农机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产品加工产运销“一条龙”作业服务。
(五)抓好典型示范。注重借鉴吸收其它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挖掘本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亮点,大力宣传农机服务组织的成功经验,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
第三篇:以大物流促进罗平经济大发展
以大物流促进罗平经济大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格局的逐步形成,商品流通规模日益扩大,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物流被人们誉为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后可供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物流已成专家研究探讨和业界投资开发的热点。
一、罗平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罗平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截至目前,据工商注册统计,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14182户,私营企业632户,注册从事物流业的个体工商户有58户,企业11家,其中1家铁路运输、1家水上运输、2家快递公司,其余均为普通货运。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185个农家店(其中有1个日用品配送中心、一个农资配送中心);在册客运企业2户,个体客运382户,个体货运4876户,无货运企业。年内全县社会客运量253.8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0308.8万人公里,货物流量达到321.37万吨,周转货运量44187.55万吨公里。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物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交通系统、商业储运系统、邮政系统上,公路运输行业和商贸系统企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业在罗平县基本还未起步。
二、加快罗平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云南省东大门的罗平,区位独特,是东西部物流进出的咽喉要道,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物流业,对罗平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能够加速把罗平打造成为三省区结合部的物资聚散中心,从而扩大罗平城市辐射功能,放大区位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城市化步伐,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罗平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按照“12234”的思路全力推进。(一)提升一个认识
发达国家把物流业看成是城市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持保障系统,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物流技术也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完整体系,形成了成熟的系统理论。但在我国的物流业发展上,却依然存在物流环节发展滞后,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要素供给不足,物流业增长方式粗放,整体规划不足,企业竞争无序等问题。罗平物流业更是未形成整体产业,基本属自办物流,存在普遍的“小而全”,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商业企业采购和销售物流的执行主体是企业本身,物流社会化程度低,形成了物流落后于商流的局面,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为此,从各级党委政府这一层面,应充分认识加快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扮演好在加快物流业发展工作中的主导者、引导者角色;各有关部门应增强发展 2 物流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扮演好在加快物流业发展工作中的服务者、支持者、协调者的角色;社会各界,尤其是投资者、实业家要积极看好发展现代物流的商机,瞄准市场,选准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发挥两个优势
罗平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优越的区位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为罗平敞开大门,背靠省内,面向省外、国外,全方位发展多元化的商贸物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利基础;丰富的煤、硫铁、大理石等矿产资源,水能资源,门类较为齐全的生物资源,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为加快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基础。发挥和利用好这两个优势,依托南昆铁路、汕昆高速等大通道,促进商品大流通;依托云南省东大门和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等区位优势,促进商品的大汇聚、大发散;依托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资源,促进原材料由产品到商品,由仓储到流通到出口。
(三)利用两个市场
现代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市场、大融合、大交汇。发展罗平现代物流业,必须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罗平现代物流业大发展。利用国际市场,就是要放眼国外,扩大“罗平牌”产品,比如“罗平小黄姜”、“罗平菜油”、“罗平罗非鱼”、“罗平△△工业产品”......的出口规模,把罗平的知名产品推向国际。同时要按照人们的消费需求,3 引进国际知名品牌,提升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利用国内市场,就是要积极把握好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东部资本西进等机遇,主动承接好东部产业转移,加快罗平“五地一城”(云南省重要的新兴能源基地、云南省重要的铅锌生产基地、云南省重要的特色生物资源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三省区结合部商贸物流基地)建设步伐,壮大罗平工业经济群、商业经济群、城市经济群,为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奠定丰厚的物流基础。
(四)打造三个平台
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阵地和平台基础。改变罗平物流业存在的散、弱、小的现状特征,必须从发展罗平区域经济的大局出发,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夯实县城、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物流阵地和平台,形成面向世界、连接国内、服务周边的物流网络,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以乡镇为节点,以行政村、自然村为棋点的物流格局。为达到这一物流发展建设目标,县委政府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全县物流业,指导组织制定全县物流业发展规划,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矛盾和问题,加大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力度。制定出台罗平县现代物流产业规划和体系规划,打破部门和行业的局限,全面统筹、整体布局、规划设计出既符合现代物流要求,又能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存量物流资源,也可优化增量配置的全县物流产 4 业发展规划,合理构建运输通道,规划发展物流基础产业、第三方物流产业、物流信息系统产业以及物流装备制造业等。
(五)抓好四个结合
发展现代物流业,关系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需要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以基础设施改善作为支撑,以开放型、外向型、包容型的经济特征作为前提。发展现代物流业,第一要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将其纳入全县整体经济发展规划中,对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广告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商贸流通、房地产、社区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消费性服务业,进行统一专业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匹配、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第二要与城乡建设相结合。在制定县城总体规划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留足物流业发展空间,满足物流发展需要,促进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实现县有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超市、村社有便民店的建设目标。第三要以产业发展相结合。要立足于罗平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趋向,围绕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形势,发展黄姜产品、油菜籽产品、蜂产品、木材产品、肉产品、中药材产品、酒产品等农特产品物流业;围绕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形势,发展煤业储运,铅锌矿业储运,磷化工、硫化工产品储运等物流业;围绕建材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形势,发展建材产品仓储、配送服务业;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形势,发展特色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围绕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形势,发展药业配送物流; 5 围绕产业发展的融资需要,发展小额信贷、融资担保等服务业。第四要以招商引资相结合。要制定鼓励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以及吸引外资等政策,加大对物流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的投资力度,加快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和发展的力度,扶优扶强。要引进国内、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物流企业,提升物流发展水平,促进物流上规模、上档次。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罗平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当前应积极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政府促进物流发展的主导作用,结合全县经济发展特色,积极推进不同类型的物流中心和物流企业建设,把罗平建成区域性的物流节点城市,推动罗平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篇:钳屯乡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促进乡域经济大发展
落实创先争优活动,服务钳屯发展
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以来,钳屯乡紧紧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省市县委的安排部署,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全面铺开、扎实推进。
精心组织,扩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乡党委于4月29日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为副组长,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为成员的党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紧紧围绕县委“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科学发展,加速香河崛起”活动主题,不断提高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通过印发《关于在全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发放宣传资料和编发简报等形式,对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氛围。为使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更有针对性,重新修订了《钳屯乡“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考核细则》,下发了“五个模范”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标准,为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提高活动实效。在机关,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太行之子优秀组工干部王彦生同志的先进事迹,用真情温暖人心,为人民呕心沥血,奉献一生。加强党员干部修养,推动机关党员干部立足本职、争创一流,切实解决机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形象;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作用,着力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在非公经济组织,认真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设立“党员先锋岗”,树立一批“创先争优”典型,带头抓生产,立足岗位做贡献。在学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教书育人、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强化措施办法,健全工作机制,为活动提供有力保障。一是靠实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明确乡机关、村、非公经济组织、教育、卫生党组织加强对各自领域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指导,注重发挥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和大学生“村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作用。二是强化督查,形成跟踪落实的工作推力。乡党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各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指导,统筹安排各阶段活动,适时采取召开工作汇报会、座谈会和后进推进会、经常性督查、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样检查等方式,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认真解决问题,确保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创新方式,丰富载体,促进乡域经济发展。为使全乡“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序开展,确保“强村、富民、惠民”取得实效,乡党委在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党性教育”、“岗位奉献”、“助民创业”、“服务群众”、“亮牌示岗”等八项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双育双树”和“双培双带”活动,全面推行“三定三评”党员管理机制。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践活动,比发展,比奉献,比服务。窝头村在活动中自足于调整产业结构这个重点,理清发展思路,充分认识到现在的农民群众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支部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针对村内土地分散,不适宜规模经营的问题,党支部划分一定范围的机动地,采取投标方式在调整基础的现象,引导群众走向市场,更新观念,把自己的产品向新、精、尖发展。这一系列的努力,使群众开拓了眼界,启发了致富新思路,也鼓足了干劲。现村里已发展蔬菜种植30多户,占地100多亩。
第五篇: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
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
省委提出“一条主线、两大支撑”发展战略,将县域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中必须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近年来,我县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积极鼓励、大胆支持、正确引导、放手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到2005年末,民营企业达到421家,个体工商户11169户,从业人员达到7.2万人。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5%,上缴税金2.7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4%。
一、做强骨干,壮大群体,强化民营经济主体地位
民营经济的发展,既需要骨干的拉动,也需要群体的支撑。扶优促强,培植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贡献多的优势企业,是带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一方面注重质的提高,做强骨干企业,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举全县之力支持帝贤公司和乾隆醉酒业公司两大支柱企业加快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两张“名片”。帝贤公司在十几年间发展成为总资产27亿、拥有服装、纺纱和造纸三大主导产业、6家子公司、15000名职工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针织品出口基地,中国最大的针纺织品出口企业之一,-1-
国内第一家按市场规则运作B股上市的民营控股公司。乾隆醉酒业公司“板城”牌产品达到180多个品种,生产能力1.8万吨,“板城烧锅”系列酒连续多年热销省内外大中城市,综合效益连续五年居全省同行业之首,“板城”商标被依法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另一方面注重量的扩张,依托产业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确立了纺织服装、冶金、造纸、建材和食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资金帮、典型带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扶持金摩铁业、建龙矿业、畅达集团、亿财制衣、美华纺纱、创为光电等一批优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县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36家,五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81.1%,上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的72%。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大力推进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内在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通过产权转让、收购兼并、拍卖出售、破产等途径,实现企业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盘活闲置资产。目前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60%。通过改革改制,乾隆醉酒业公司、创为光电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乾隆醉酒业公司,其前身是一家县属国有企
业,2001 年在其发展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果断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迅速提升,经济效益连年大幅攀升,成为全县纳税第一大户。
不断扩大开放,引导民营企业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将企业推向开放第一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上项目、跑资金、求合作,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外向化水平。建立并完善了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考核奖惩机制,调动各个层面抓开放、跑项目的积极性,有效扩大了对内对外开放成果。几年来先后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00多个,投资总额400多亿元。全县外资企业达到23家,经济外向度居全市首位。近三年实际利用外资2.18亿美元,外贸出口创汇1.0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77%和39%。
三、创新载体,聚集要素,搭建民营经济发展平台
发展园区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推进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从1999年起,我县先后建立了下板城服装工业区、甲山石材工业区和头沟、高寺台矿冶工业区,并出台了一系优惠政策和鼓励扶持措施,有效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着力建设“三园一带”,不断提升园区水平,带动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帝贤工业园区,是省、市确定重点工业园区之一,重点是做强帝贤公司、乾隆醉酒业、亿财制衣、创为光电、天成PS版、美华纺纱、隆大制衣、盛华服装等重点民营企业,大力发展针纺服装、造纸、食品医药和高新技术产业。甲山石材水泥工业园区,是市“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推进的四个工业园区之一,重点是扶持高时石材、康达水泥两个企业加速达产达效,实施后续项目,带动产业升级,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岗岩石材生产、出口基地。上板城工业园区,立足全市工业整体发展规划,以畅达松花粉、立飞焦化、柱宇钒制品等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立飞综合化产、海绵铁加工等项目,加快发展与钒钛资源相配套的相关产品制造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北部冶金工业带,以高寺台、头沟、双峰寺、岔沟等乡镇为重点,支持金摩、建龙、天冶、双龙等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发展铁粉精加工、烧结、提钒、选钛、炼铁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四、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纳入各级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始终保留民营经济主管部门,且不断加强其职能。坚持“多服务少伸手、多扶持少干预”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解决难题。由财政出资,吸引民营企业参与,组建了承德畅远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解决资金难题。加强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帮助企业办理各种证照、进行企业策划、提供信息服务,为60多家企业培训员工1500多人次,帮助企业协调贷款700多万元。认真落实“九放宽七支持”的市场准入政策,对涉企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建立和完善涉及七大类环境方面的制度1000多条,完善执法服务措施近300条,修改、废止过时规定700多条,取消行政许可项目32项。制定出台了《承德县保护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暂行办法》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