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自传习题
鲁迅自传
一.基础知识:
1、传记是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
大体可分为两类:传记、传记。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和。
2.鲁迅原名__________,“鲁迅”是_________。《鲁迅自传》中提到鲁迅已印成书的两本
短篇小说集 是《》和《》。一本回忆录《》,一本散文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3.本文以_______________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______到________的情况,语
言俭省,感情含蓄。
二.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筹办衰落学籍彷徨
三.解释下列词语。
决意:
筹办:
彷徨:
光复:
四.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文中所说的“新文艺”指的是:
2.本段有一个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3.鲁迅改学医学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
4.从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中,你发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
第二篇:鲁迅自传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筹办__________ 衰落__________ 学籍__________ 彷徨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变化)〃〃
(2)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居住)
〃〃
3细读下面这句话,简答后面的问题。
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二、整体理解
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将主要著作也并入该表。
三、课内语段阅读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将本段文字划分为三层,用双竖线“‖”在文中标出。
2我决意要学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导致我放弃学医的原因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课外拓展演练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祥子》、《火车头》,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1“幼读三百千”中的“三百千”指什么?
2这篇自传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与《鲁迅自传》比起来,这篇自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五、读后研习
学习《鲁迅自传》的写法,以“少年小传”为题写一篇自传,课外与同学进行交流。参考答案
《鲁迅自传》
一、1.Chóu shuāi jípánghuáng 2.(1)不能。“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用在这里不符合文意;“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用在这里非常确切。它写出了“我”家的遭遇。(2)不能。“居住”指较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而文中的“我”只是暂时借住在亲戚家里,这与后文的“乞食者”不合。3(1)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这表明鲁迅既不愿做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也不愿意做惟利是图的商人,他所要选择和追求的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生存道路,而是要寻找一条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破折号后面的句子指出做幕友或商人是绍兴一带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对比了鲁迅和他们的精神境界的不同,说明鲁迅思想意志的独立与坚定。
二、(略)
三、1第一层:从“其时……”到“派往日本留学”;第二层:从“但待到……”到“也失败了”;第三层:从“终于……”到“这时我二十九岁”。2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3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鲁迅是一个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祖国、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着赤诚爱国之心的青年。
四、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写了家庭状况、求学过程、工作简历、工作生活习惯、主要著作等。3《老舍自传》文言味较浓,《鲁迅自传》系流畅的白话文;《老舍自传》大量运用了骈偶句,《鲁迅自传》则用的是错落有致的散文句;《老舍自传》语言诙谐,《鲁迅自传》语言庄重。
五、(略)
第三篇: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德育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知识点:了解“小传”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学写“小传”。
能力点: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教学难点】
解读鲁迅精神;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重读适讲;讨论总结,学练结合。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最杰出的文坛巨匠,同学们肯定知道他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也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大家想更好地了解他吗?那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感知课文
1、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1881-1930年鲁迅主要活动一览表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
1881年出生
13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18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
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电影上看见中国人被斩,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29岁回**亲和几个别的人希望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和生理学
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成立后做部员、兼做北大师大女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926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4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191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三、理清思路。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2、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四、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要饭。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1881-1930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温习巩固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1881-1930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探讨分析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20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1)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2)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参考: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理解人物
1、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要求:①以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练习三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2、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3、师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誓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关于传记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也简称“传”。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就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即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揣味语言
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要求:阅读课后练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
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置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4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例,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四、学以致用
仿写一篇自传,不少于400字。
五、布置作业
《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试代写一篇交流。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文章体裁: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教学后记】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传,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的形象。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教师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不必详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不然就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比较恰当的办法是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第四篇: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经典习题 下面这两句话分别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②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狂人日记》,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朝花夕拾》。(4分)
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在文中分别用摘出。(4分)学医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弃医从文的原因: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这句话说明了他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振兴祖国。“决意”一词表明作者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
选文写了鲁迅的哪几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是什么?(4分)
一共是三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了文艺救国道路。
文中提到的“小计划”是(B)(3分)
A、准备成立一个共产主义小组。B、开始提倡文艺运动,计划创办一个文艺杂志。
C、准备发起针对清朝的起义。D、准备开设一所专治中国人病的医院。
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第五篇: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练习题
1.鲁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本文以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到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3.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5.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
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6.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7.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一点:
8.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9.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10.《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
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和。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古诗而来,这两句古诗是。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
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⑴⑵⑶
1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3.“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是什么事件?作者为什么辞职?
参考答案:
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
2.时间;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3.新文化运动
4.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
5.⑴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⑵表现鲁迅不畏强暴与邪恶,“不好”二字语气中含有蔑视的意味,体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
6.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7.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8.⑴介绍了“我”的出身和家境。⑵写了“我”离开家乡后在外求学的经历。⑶写“我”回国以后的工作简历。⑷介绍了“我”的主要著述。
9.《狂人日记》
10.⑴比喻;夸张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⑶略
11.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12.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1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
阅读理解
(一)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一)1.„„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