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教案

时间:2019-05-14 05:5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教案》。

第一篇: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教案

15.*枣儿

1.知识与能力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2.过程与方法

先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体会故事情节。再读,通过熟读来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培养学生热爱、尊重劳动人民,同情弱小的感情。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揣摩情节、语言。

一、介绍时代背景

1.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但《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呼唤着人们原始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二、讲述“枣儿”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剧本,文中生字词。蓦然(mò)掸去(dǎn)囫囵(hú lún)....踌躇(chóu chú)咀嚼(jǔ jué)竹匾(biǎn).....威严: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翘首:抬起头来(望)。

2.学生再次朗读剧本,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3.“枣儿”是全剧的情节主线,请说说围绕“枣儿”说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 “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 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三、陈述“枣儿”情结

1.提问:“牵挂”是全剧的情感主线,请说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老人对儿子的牵挂,男孩对父亲的牵挂,都化为道德、伦理、亲情的牵挂。

2.提问“社会问题”是全剧反映的主题,请说说剧本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

明确:老人的儿子、男孩的父亲,不再终身不离乡土,而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甚至另成新家,这是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怎样看待应留给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

3.提问“童谣”是全剧的桥梁,说说它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明确: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 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阐释“枣儿”内涵

1.请说说“枣儿”象征着什么。

明确: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小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2.表达训练:

枣儿是________,它让我们认识到________。

3.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或是你应当怎样面对这种生活方式?

明确: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的问题,也有一些家庭的破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老人和小孩,请你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如果你的家庭并不完整,请你学会勇敢地面对家庭中的一些矛盾与苦恼,学会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1.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第二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一、字词扫描 1.会读会写

恻隐(câ)豁免(huî)告禀 庖代(páo)遍稽(jī)越俎(zǔ)代庖(páo)

癖性(pǐ)簌(sù)诉讼(sîng)契约(qì)袒护(tǎn)刽子手(guì)

中流砥柱(dǐ)

糍粑(cí bā)阴霾(mái)打鼾(hān)(同音误写:憨、酣)

鹭鸶(sī)盘缠 睡眼惺忪(xīng sōng)

蓦然(mî)

囫囵吞枣(hú lún)

峥嵘(zhēng rïng)嬷嬷(mï)涟漪(lián yī)弥撒(mísa)鳞次栉比(zhì)

伫立(zhù)山麓(lù)远眺(tiào)

2.会译会用

第十三课《威尼斯商人》(节选)

1.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殿下: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4.怨毒:仇恨。怨:怨恨;毒:痛恨 5.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6.残暴:残忍凶恶

7.仁慈:仁爱慈善 8.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9.出人意料:事情出乎人们的意料之中

10.心如铁石: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定 11.万恶不赦:形容罪大恶极,不可宽恕 12.遍稽群籍:指翻阅查找很多书籍。第十四课《变脸》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浑浊。

糍粑:用糯米捣碎后做成的一种食品,黏而软。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睡眼惺忪: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蹑手蹑脚:形容走起路时脚步放得很轻。第十五课《枣儿》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兴冲冲:指遇到开心的事情兴致非常的高涨,兴是指兴致,冲是指提起来了、提高了,冲之所以用了重缀的方式是加重语气,表示非常高兴,非常的有兴致。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第十六课《音乐之声》

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中性。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人跪下,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贬义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峥嵘:高峻,突出。

涟漪:细小的波纹。伫立:长时间站立。

三、文学资讯

第十三课《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也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课文节选的一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这场戏所描写的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所塑造的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内涵;剧中有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的圆熟运用,有仁慈与残忍、友谊和仇恨、复仇和报应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情节发展的波澜起伏,紧张曲折,出人意料,充满着极强的张力;其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精练优美,富有诗意。我们可以从这一堪称艺术典范的剧作中,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高度的戏剧才能。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四课《变脸》

作者魏明伦,选自《魏明伦剧作精品集》。《变脸》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自第二场。川剧。

第十五课《枣儿》

作者:孙鸿,选自《剧本》1999年第一期 第十六课《音乐之声》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朝花夕拾教案 苏教版

《朝花夕拾》导读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 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 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猫?狗?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三、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猫?狗?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 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朝花夕拾》练习

一、填空

1、《朝花夕拾》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朝花夕拾的题材是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于1927 年出版。共收入10 篇作品。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民、父亲。

有关朝花夕拾的对联:独酌花酒释胸竹,寒衣不胜暑,朝花夕拾谁归属,甜酸咸辣苦。朝花夕拾的思想: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

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三)件重大的事。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9、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11 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的(弃医从文)一生中重要的经历。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妨害白话者”的愤怒之情。

20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2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22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2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25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26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鞠挞的文章是《无常》

27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28“他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既可爱又恐怖。”这是作者笔下的无常。29有一位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黑暗中一步步走向了末路,他是范爱农。30鲁迅先生说起他的儿时生活时,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文章有《无常》和《五猖会》。

31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拯救国民的精神。

32《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阿长与《山海经》;猫·狗·鼠;范爱农;琐记;父亲的病_》。(江苏省泰州市2005年中考题)33《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34下面这副挽联是国际友人斯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请将上联补充完整。泽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35《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

二、选择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D)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C)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琐记》一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对衍太太的不满(C)A.一件 B.两件 C.三件 D.四件

4《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C)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5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B)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C.一包苦菜D.都不是 6《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有没有散布流言(A)A.有 B.没有 7选择一个正确答案(D)

A、鲁迅写《范》只为了回忆过去,记住以及想念范爱农。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C、鲁迅记忆中的范爱农很坏。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的是(A)A、《风筝》 B、《无常》 C、《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9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B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10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A)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11范爱农和鲁迅初次相识的地点是:(C)A、东京 B、北平C、横滨 D、绍兴

12《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是哪篇文章?(B)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1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D)A猫·狗·鼠B五猖会C二十四孝图D琐记

14“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B)

A孔乙己B范爱农C藤野先生D寿镜吾老先生 15鲁迅先生的籍贯是(C)

A、浙江杭州B、浙江温州C、浙江绍兴D浙江嘉兴 1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A)

A、“我家的”后面B、“我家的”前面C、“我家的”左面D、“我家的”右面 1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作者何时求学的地方(A)A、少年B、青年C、壮年D老年

1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D)A、学堂名B、书房名C、书院名D、私塾名 19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A)

A、本城书塾B、南京水师学堂C、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D、仙台医专 20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D)

A、本城书塾B、南京水师学堂C、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D、仙台医专 21藤野先生的全称是(D)

A、藤野B藤野严C藤野严久D藤野严久郎

22《藤野先生》回忆作者早年学医时的生活经历,地点不是在(C)A、日本B、仙台C、北京D、仙台医专

23《朝花夕拾》结集出版前,曾在何处连载(A)A、《莽原》B、《申报》C、《奔流》D《晨报副刊》 24《朝花夕拾》在报上连载时的栏目叫(A)

A、《朝花夕拾》B、《花边文学》C、《旧事重提》D、《伪自由谈》

25除“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正文共有多少篇(B)A、12 B、10C、14 D、8 26《朝花夕拾》正文前的“小引”讲的是《朝花夕拾》的(B)

A、写作过程B、编纂过程C、修改过程D、构思过程 27《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讲的是(D)

A、本书的写作过程B、本书的编纂过程C、本书的修改过程D、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 28《猫·狗·鼠》是一篇(B)

A叙事散文B议论散文C抒情散文D杂文 29《猫·狗·鼠》写到了作者何种生活经历(C)A、养狗B、养猫C、养隐鼠D、都不是

30《猫·狗·鼠》开头提到的“名人”“教授”“大脚色”“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是(A)A、一种人B、两种人C三种人D四种人

31《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阿长”是作者家的(A)A、长工B、短工C日工D钟点工 32《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阿长”是作者家的(D)A、打工仔B、打工妹C、小保姆D、老妈子 33《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称“阿长”为(A)A、长妈妈B、阿长C、阿妈D、长妈

34《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的祖母”称“阿长”为(B)A、长妈妈B、阿长C、阿妈D、长妈

35《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一般情况下称“阿长”为(C)A、长妈妈B、阿长C、阿妈D、长妈

36《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我憎恶她的时候”称“阿长”为(B)A、长妈妈B、阿长C、阿妈D、长妈

37《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阿长”这个称呼体现其人的特点是(D)A、她的姓氏B、她的身材C、她的名字D、沿用其前对一个女工的称呼

三、判断

1《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2《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3《父亲的病》中为父亲看病的第二个医生是叶天士。(×)陈莲河先生4 鲁迅不喜欢《天演论》(×)5藤野先生是一个有偏见的人(×)6藤野先生为人诚恳公正;(√)7藤野先生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8藤野先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9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10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11范爱农常常从乡下搭船进城,是因为他向往城市生活;(×)12范爱农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13范爱农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14《琐记》中有“肚子疼”绰号的是衍太太。(×)沈四太太15陈莲河是《琐记》中的人物。(×)《父亲的病》16《无常》是对保姆阿长的回忆。(×)17鲁迅是借《猫·狗·鼠》一文来表明他为什么那么讨厌猫的。(×)

四、简答题:

1你怎么评价范爱农?爱憎分明,为人正直

2作者憎恨猫的哪些特性?猫偷鱼肉,深夜在树上大叫 3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

4你眼中的范爱农是怎样的一个人?(先提出看法,接着以文中情节为例说说认为的理由)5文章写了鲁迅的两次摇头,分别是因为什么?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等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6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描绣像

7、《父亲的病》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是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

9、鲁迅写《无常》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

讽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不得恶报,所谓的“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

10、在《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一书后,才可去玩。11你认为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12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答: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13鲁迅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答:“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4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他生性孤傲耿直,落落寡欢,最后穷困潦倒,溺水而死。

15鲁迅为什么对范爱农是失足落水还是投水自杀表示怀疑?鲁迅对范爱农之死的怀疑实质上是鲁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控诉,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16《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62年所作的回忆性(叙事)散文(体裁)集,书中着墨较多的人物是谁?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

17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子路贡米、黄香扇枕、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

18在鲁迅《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是写“宠物”的,你知道是哪一篇吗?《猫?狗?鼠》 19鲁迅《朝花夕拾》中,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还能举出我们曾经学过的文章吗?《阿长与<山海经>》

20写出《朝花夕拾》中你最喜欢的篇目名称(两个)《藤野先生》、《猫·狗·鼠》

21写出你们读过的《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一篇篇名(课文除外)(1)《猫·狗·鼠》(2)《阿长 与山海经》(3)二十四孝图(4)五猖会(5)无常(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7)父亲的病(8)琐记(9)藤野先生(10)范爱农

22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来历是:一位长辈的赠品。23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高兴的是: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

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4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25《父亲的病》中屡次提及庸医误人的种种荒诞行为,试举一例:如陈莲河用药中要求“蟋蟀一对”,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26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阿长 衍太太。

27《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28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黄香扇枕、子路贡米。29《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即指绍兴城。30《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

答: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31《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32《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33概括写出《二十四孝图》作品的内容提要。

答:《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34《狗猫鼠》中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的“尽 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幅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35简析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答: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36、《朝花夕拾》中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是哪一句?答:《琐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37、《朝花夕拾》中提到《二十四孝图》中哪几个故事?

答:子路负米、黄香扇枕(可以勉力仿效的)、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哭竹生笋(就可疑)、卧冰求鲤(有性命之虞)、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七篇。(《后记》中还包括李娥投炉、曹娥投江觅父尸、尝粪心忧)

38、《猫?狗?鼠》中有关猫的故事有?

答:德国童话猫狗成仇、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日本“猫婆”的故事、中国古代“猫鬼”的故事(出自《北史?杜孤信传》)、猫教老虎本领的故事。

39、《猫?狗?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

答、《八戒招赘》、《老鼠成亲》

40、作者是如何认识隐鼠的?

答:有一回作者听到一间空屋里有“老鼠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看见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隐鼠竟醒过来了,渐渐的复了原,但不逃走。于是隐鼠就成了作者的玩伴。

41、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

答: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死了。

42、作者仇猫的原因是什么?

答: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总是尽情折磨猎物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到处嗷叫,闹得别人心烦;以为它吃了自己饲养的可爱的隐鼠;伤害了兔的儿女们。

43、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中,“长毛”指的是? 答:洪秀全军和后来一切土匪强盗。

44、对长妈妈的“特别的敬意”是因何而生?又是何时消失? 答:因为她经常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某种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在知道是长妈妈谋害了自己的隐鼠之后,这种敬意就完全消失了。

45、《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指的是什么故事?答:刑天舞干戚。

46、《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三脚的鸟”指的是什么? 答:三足金乌,即太阳。

47、长妈妈所说的“三哼经”指的是什么? 答:《山海经》。

48、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同情与怀念? 答:“仁厚黑暗的地母呵,原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49、长妈妈教给我的“元旦的古怪仪式”是什么?

答: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要说:“阿妈,恭喜恭喜!”说过之后,还要吃一点福橘(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50、《无常》中写无常的用意是什么?

答:是说明人间没有公证,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打着“公平”“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之流辛辣的嘲讽。

51、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 答: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52、三味书屋的游戏有哪些?

答:爬上花坛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用“荆川纸”描绣像。)

53、“名医”陈莲河所用的药方文中提到了哪些药引? 答: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

54、书中提到衍太太的几件事是什么?

答: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鼓励小孩子吃冰;鼓励小孩子打旋;怂恿孩子看下流书籍;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

55、作者在东京与范爱农发生的最大冲突是什么?

答: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杀后,范爱农因为对鲁迅有偏见,故意反对鲁迅提议的“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在众人的压力下屈服后,又故意针对鲁迅要求主张发电的人拟电稿。鲁迅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来作”,要求范爱农写,两人因此而发生冲突。

56、鲁迅本人说《范爱农》一篇写法较差,是不是较差?差在哪里? 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范爱农》一篇写法比较差,这是有道理的。这一篇虚构过多,结构有点松散,因此他本人不大满意。

57、“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出自《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8、“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

“我”平时叫保姆长妈妈“阿妈”。叫她“阿长”是在“憎恶她的时候”,这个称呼不大客气,平时只有年辈最大的祖母才这样叫她。

“实在不大佩服她”的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协;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

“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后来因为她给“我”弄到了绘图的《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第四篇:【典中点】2016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枣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枣 儿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二.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 3 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书设计】

第五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3--16

13、《故乡》

教学目标: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了解对比手法

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导语: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基础知识:

1.阴晦(huì):阴沉昏暗。.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苍黄:灰暗的黄色。本文形容天色不好。4.悲凉:悲哀凄凉。

5.瓦楞(lãng):指称那种格子状的狭长凹凸的东西。.6.嗤.(ch

ī)

笑。

7.素:向来。

8.如许:这么些。

9.易主:改换主人。易:改变。10.凄凉: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11.神异:神奇,不同一般。12.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13.祭祀(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14.无端:无缘无故。端:头,引申为缘由。15.伶俐:动作灵活。

16.景况:光景,情况。本文指生活状况。17.秕(bǐ)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18.伶仃:瘦弱。19.惶恐:惊慌害怕。

20.絮絮(xù):形容说话连续不断。.21.定规:成规,一定的规矩。

22.潺潺(chán):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23.偶像: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24.切近:靠得很近。25.茫远:渺茫、遥远。26.大抵:本文是大都的意思。27.髀(bì):大腿。.28.鄙夷(yí):看不起。.29.瑟(sâ)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30.黛(dài)色:青黑色。.31.惘(wǎng)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32.愕(â)然:吃惊的样子。.33.隔膜(mó):彼此思想感情不相同。.34.恣睢(zì suī):放纵,放任。..35.展转:同“辗转”。36.打拱:作揖。

37.胯(kuà)下 38.獾(huān)猪 39.寒噤(jìn)...40.折(shã)本 41.蜷(quán)缩 42.五行(xíng)...43.应酬(chóu)43.恭(gōng)敬 44.颧(quán)骨 ...45.脚踝(huái)46.潮汛(xùn)47.弶(jiàng)...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新课讲解: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讨论: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

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第三课时 课文分析: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 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人物形象:

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小说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14、《小男孩》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的清节框架,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小说主题,做个知法、守法、会用法的好公民。

教学课时:

1课时

基字础

: 词

渍 zì 油~ 汗~

濡 rú ~湿

黏 nián ~性

吮 shǔn ~吸

幢 zhuàng 一~大楼

形似字辨析

濡湿

仿佛

黏糊

蠕动

沸腾

粘贴

懦弱

拂动

作者简介:

魏志远,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

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的父母呢? 课文讲解:

故事情节:

开端:在家中,妈妈逼。

发展:在车站,与小女孩母女相识,补充交代小男孩的父母离婚。

下车后,费尽周折找爸爸。

高潮:二幢四单元久号楼,父子不相认。结局:菜场,小男孩雨中流浪。

小说人物: 小男孩是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孤苦无依的孩子。小男孩的父母: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的不关爱孩子的离异夫妻。

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依无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揭示了我们在落实《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做个知法、守法、会用法的好公民。

15、《百合花》

教学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撂(liào)

讷讷(nènè)

忸怩(niŭní)

憨憨(hānhān)

执拗(niù)

髻(ji)

尴尬(gāngà)

讪讪(shànshàn)瞅(chôu)挟(xié)嬷嬷(mómó)砦(zhài)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

作者简介:

茹志娟,于1958年3月在《延安》上面发表。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她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中那个是反右斗争扩大化,她的家人也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让她无比悲凉的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这篇小说也就从另一方面批评了反右斗争。

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一部分、开端

带路

(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二部分、发展

借被

(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三部分、高潮

牺牲/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四部分、结局

盖被

(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 小通讯员

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的描写作用。

“张皇”的意思是恐慌、慌张,但在这里却非贬义,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那种腼腆、羞涩、局促,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

但他又十分关心同志,走走停停也好,给我两个馍馍也好,作者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的小战士形象。

“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

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牺牲/献被”的情节中,更看出小通讯员的崇高精神。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新媳妇:

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他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也像百合花一样。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百合花在文中寓意:

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我”在文中的作用:

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样写,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加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同时还更有利于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使结构严谨清晰,又张弛有度,富于节奏感。

百合花象征意义: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概括主题: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16、《奥伊达的理想》

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儿童小说构思的特点,培养鉴赏儿童小说的能力。

1、明白本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

2、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字声嘶力竭

(sī)

:(dĭng)煞(shì)有介事

狡黠(xiá)

挑衅(xìn)形似字:

煞白

挑衅

舷窗

煎熬

湖畔

眩目

褶皱

羁绊

琴弦

作者简介:

凯瑟林·奥尼尔,澳大利亚作家。

导语:什么是理想呢?(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自古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有他们自己崇高的理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人生理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的人生理想。那么奥伊达的理想是什么呢?通过对奥伊达的理想的叙述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请阅读课文。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

奥伊达,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但同时又不乏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天性的儿童形象。作者用轻喜剧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奥伊达的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问题探究;

1、本文写了奥伊达的哪几件事?并给每件事命个小标题。明确:起名——买电影票——探险——递账单

2、这几件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从中可看出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起名——小学前;买电影票——上小学时;探险——上小学时;递账单——上中学时。时间顺序(即奥伊达的成长顺序)。

3、本文通过写奥伊达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成长的几件趣事,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塑造了一个既天真、顽皮、聪明、勇敢、好奇又独立自主、有创新意识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儿童形象。

4、奥伊达的理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始终不变的追求是什么?

明确:小时候想拥有固定的名字;上小学时不要特权要公平;此后又想当大法官;后来又想成为未来的探险家;上中学时在父母的教育下要做有爱心的公民。他始终不变的追求是“独立、自主、创新”。

5、从奥伊达理想变化中,可看出儿童的理想有什么特点?给人们什么启示?

明确:儿童的理想可塑性大。提醒人们不要轻易把儿童的一个理想当成他们终生从事的事业。

6、奥伊达的账单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说明了他认为做家务不是他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只为自己考虑,没有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也说明了父母对奥伊达的爱的错位、教育的失败。

7、妈妈回账单的目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让奥伊达理解妈妈对他无私的爱,唤醒奥伊达的爱心。启示我们要理解周围人们对我们的爱,要培养自己的爱心。

8、怎样理解奥伊达父母的形象?

明确:开始他们对孩子寄予无限的希望,他们的爱是以成年人的方式所给予的爱,是脱离孩子需要的爱,甚至是错爱。后来他们从奥伊达递的账单上发现了爱的错位,于是借回账单这种巧妙的方式向奥伊达传递真诚的爱,成功的教育了奥伊达。是一对既重感情又理智的父母形象。

9、本文所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通过写奥伊达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成长的几件事,展示了当代儿童的内心世界,向父母及社会提出了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课后思考

1、学完本文,你认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2、著名诗人流沙河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理想非常重要,同学们,请为自己画一朵美丽的理想之花吧。

板书设计:

展示儿童心 理

奥伊达的理想

凯琵琳·奥尼尔

主要人物:奥伊达(天真、顽皮、好奇、聪明、独立、自主、创新)

次要人物:奥伊达的父母(重感情,有

理智,教子有方)

如何教育孩 子

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趣谈中学生活

活动目的

即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的中学生活,学生们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让学生

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在欢乐中告别过去,迎接美好的未来。

组织活动

1.要谈同学间发生的趣事,如联欢会、运动会、春游、军训等集体活动中发生的小故事。

2.语言要幽默诙谐,可穿插一些小花絮,可相互提醒、补充。

3.要创设良好的谈话氛围,在交谈过程中可播放大家喜爱的音乐或同学们演唱的歌曲。

4.要做到互相尊重,不揭短,不说低级、庸俗的话,不开过分的玩笑。

写 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我和亲人的故事

写作目的

不管生活在城镇,还是乡村,不管生活富裕,还是贫困,我们都生活在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之中。而社会的关爱、人间的真情不是亲情胜似亲情,“希望工程”“春蕾计划”让失学儿童回到了学校,身患重病的孩子得到社会的救助顺利康复„„亲情是阳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亲情似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引导学生用深情的笔触写出和亲人的故事,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指导写作

1.要写自己和亲人之间最感人、最难忘的事,情节要完整,叙述要清楚。

2.要通过叙事表现亲情,感情要真挚,要有感染力。

3.叙述中可以穿插抒情,但要自然、真切,不要空发感慨、矫揉造作。

下载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组: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是“战争与和平”为专题编写的,编写了四篇课文以及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四、智慧 田忌赛马 教学目的: 1、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理解“扫......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课题 云南的歌会 总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 重点 积累生字词,整体感......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生命 单元备课: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单元围绕“生命”这一话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诠释了生命的内涵;或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神奇力量;或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

    三年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这一主题编排,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和时间赛跑》能让人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七周 第四单元 13、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

    九年级语文枣儿教案2(共5则范文)

    教学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