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的叛徒(写写帮整理)
语文教学的叛徒
中国青年报「冰点·新闻」 4月22日
“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期末考试结束了,别的班的同学都在家焦急地等分数,或为寒假补课找老师,上海复旦附中高二年级3班的学生,却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学古人风度,察今人民情”的’99寒假浙东文化学旅„„
这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游玩。出发前,老师从《史记》、《文苑精华》、《中国六朝山水诗选》等古籍和现代作家作品中,挑选了两万多字的诗文,印发给同学,要求大家仔细研读。
为期8天的旅程中,从绍兴沈园的“东风恶,欢情薄”,宁波天一阁的风雨,到张岱、郁达夫笔下西湖的不同风致,从三味书屋、兰亭到王国维故居,同学们循着名士大家的文字和足迹,在以山水自然为师的天地大课堂中,心驰神醉。
说,这也是他上的“语文课”。
两年前,刚刚收到复旦附中的录取通知书不久,3班的同学又收到了一封短信:
“祝贺你进入附中修炼。愿我们为改变语文教学落后,人文素质低下的现状而共同努力。”署名是“你的朋友”。
信是用毛笔写的,漂亮的行书写在古色古香的宣纸信笺上。
同学们收到信后非常激动,都说没收到过老师写给自己的信,没想到还有用毛笔写信的人。
让他们更没想到的,上了快10年的语文课,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两年来,除了统一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语文课没有考试,也从来不做各种模拟试卷;
教材里的某些课文,老师不讲,只要大家看懂即可。却在课本之外,补充了古今中外的数百篇文章;
几十位沪上知名的学者专家到班上开设讲座,讲述他们读书、治学的心得以及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发现;
每周有固定的时间练习书法,学国画和篆刻;
每星期有一节语文课到图书馆看书„„
在他们那本印制精美的班刊《读书做人》创刊词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句子:“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其实,这真正的“叛徒”是他们的语文老师。
“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复旦附中高级教师。一位教了30年语文课的老师。他说自己越来越不知道中学语文课该怎么教了。
“上课听分析对答案,下课做习题,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而这些分析和练习,无非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好端端的文章碎尸万段。‘读书人’不读书,全成了‘习题人’。”
黄老师参加上海高考阅卷已有10年,前几年还担任阅卷中心的主任。他说,这么多年,每次阅卷都会因为试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问题,和阅卷的人吵,和出卷的人吵。
按规定,阅卷中心的人要在批改前先把卷子做一遍。这里面有大学教授,有比较好的中学教师。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5个人中,3个人和2个人答案不一样,或1个和4个不一致。还有几次5个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结果一看标准答案,他们全错。“连老师都摸不准的题目,让学生怎么答?”
“当前语文教学面临困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高考现状不能很快改变的情况下,如何扎扎实实在实践中寻找出路呢?”黄老师说,“我有一个想法,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了,他们对付考试的能力也不会差。”
于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1997年的高一年级3班成了复旦附中首届文科加强试点班,学生由随机分班组成。说:“我们不是文科班,也不是重点班,只是在语文教学上,我用了点特殊的教法而已。”
“我主要让学生有一种体验”
高一年级开学第一课,黄老师提了3个问题:
“过去9年语文学习存在着什么问题?”
“学习语文是为什么?”
“怎样学好语文?”
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很多人都说“对语文没兴趣”、“怕语文,尤其怕作文”。
说:“这都是蹩脚的语文教学留下的弊端。”
为了适应考试,小学语文从二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背孤立的词语解释,挖空心思地造句,机械地抄写。到了五六年级,又要做所谓的“阅读分析”,学生既没有积累足够的语言信息,形成语感,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只能死背教参和习题集中的标准答案。
到了初中,仍然是整天被泡在莫名其妙的“分析”中,阅读量少而又少。“如果高中3年那么好的年龄,再全部投入到做一些无聊的习题里,听凭一些蹩脚的老师把已经嚼得毫无滋味的东西喂给他们,真是迫害他们!”
“有些文章,不是内容不好,但是不适合放在语文教材中。”他说。对那样的文章,让学生自己看,意思明白就行了,没必要多讲。“省下的时间,让学生多看点好东西。古今中外,好文章太多了,教材中都没有。”
黄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中外许多作家、学者关于学习语文的观点,印发了叔本华、朱熹、胡适、朱自清等人论学习的文章。师生达成共识:学语文的主要途径是靠自己读书,靠自己作文,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
说:“没有一个老师能够天天让学生有收获。我自己讲课,1课、10课可能很生动,但我讲一学期,未必就课课生动。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不懂的来问我,我知道的告诉你,我也不懂的,和你一起探讨,或者给你介绍更有研究的老师,这种学风才是最重要的。”在教材之外,两年来补充给学生印发的文章超过100万字。从《论语》、《大学》、《庄子》、《诗经》、《楚辞》中的经典篇目、西汉鸿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到国外蒙田、茨威格等人的文章。开的书目就更广泛了,从《红楼梦》到《射雕英雄传》,从《简爱》到《共产党宣言》无所不读。黄老师还为班上每个同学都办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阅览证,并和学校周围的书店联系,给学生买书优惠。“我的学生已经不再只会买教学参考书了。”在3班教室,我看到同学的课桌上除了教材、习题集,还有《万历十五年》、《朱元璋传》、《国学概论》。
“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觉得,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他说,“老师教的东西,最多就是一杯水、一桶水,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到大江大海里去游泳呢?”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积累到一定的量,自然会产生表达的冲动。说,读与写,读是根本,写是读以后自然达到的阶段。为写而写,就像让没有吃足桑叶的蚕宝宝吐丝,实在是强人所难。
看看那本由同学自己写作、编辑的班刊《读书做人》,除了有感而发的散文、随笔、读后感之外,还有不少研究性的论文:《试探李商隐诗风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周作人人文主义思想讨论》、《狂与逸--李白人格浅谈》、《从〈复活〉看批判现实主义意义》、《试述希伯来民族不灭的信仰原因》,实在不能让人相信,这都是出自十几岁的中学生之手。
黄老师说:“也许在真正的研究者看来,他们的东西还很幼稚,没关系。我主要让学生有一种体验,一种创新的体验、一种研究学问的体验和成就感,这就够了。”
在这次寒假的浙东学旅中,有一站是上虞的春晖中学。20年代,在中国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言,当时许多的知名学者文人都曾来在此代课任教。“蔡元培、郁达夫,叶圣陶、夏丐尊到那儿讲课。”黄老师激动地和我说,“这些学者肯去那么一个偏僻地方,可见当时人对教育的重视。弘一法师、丰子恺在那里教音乐美术。看看现在,美术音乐课都是什么人在教?”
在留字时写道:舌耕杏坛半生心,我在春晖愧为师。“和这些人比,我们有什么资格做老师?”
“其实,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到中学任教办讲座,在原来是有传统的。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接触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1993年开始,就外请作家、学者、科学家来给学生开讲座。这两年,更是有计划地邀请了几十位学者专家来3班。讲座的内容除读书治学,还有不少专业性很强的题目,如: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关系、文化地理学简介、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黄老师特意和专家说,要讲你自己的研究,最有心得的,不要泛泛而谈。“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同学们就算不能完全领会也没关系,时间长了,他们的眼界和判断力就会不同。”
“语文要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
我问3班的同学:“黄老师的语文课,和你们以前上的语文课,最大的不同在哪儿?”
“自由、大胆!”他们脱口而出。
老师讲得大胆,不受教材、教参的拘束;学生想得大胆,什么观点都可以讨论,老师绝对不会说你错了,应该是什么。
比如怎么讲鲁迅。
鲁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文章在教材中也选得很多。但是,很多中学生都不喜欢鲁迅。
“因为教材中的鲁迅并不是完整的鲁迅。而且,学生心中的鲁迅,大都是经过教参解释过的鲁迅。”
说,教材中选鲁迅文章,大都是锋芒毕露的政论文,像《文学与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好像没有宽容精神,不可亲近。
“再加上教参中的误读。”黄老师转述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钱理群的一段话:“中学语文教参对鲁迅作品,很多分析十分烦琐,观点也大多是五六十年
代的“鲁迅观”,包含着许多对鲁迅的神化、曲解和简单、机械、庸俗化的理解。实际上,近十多年来,研究鲁迅的学术界,已经对这些做过科学的清理,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而中学语文教学却仍然停留在五六十年代的观点„„”
为了让学生接近一个完整的鲁迅,并理解他对中华民族的大爱与大恨,黄老师向同学介绍了不少教材之外的鲁迅文章。
《文化偏至论》是鲁迅5篇文言文之一,当时写作此文时作者不过20多岁。但他对世界各国宗教、文学、政治、经济的熟悉与把握,文中那些现在看来还闪着很多火花的观点,让同学们看了非常吃惊,他们感到真正接近了一个伟人。讲《祝福》,黄老师也不是按照教参所说的“四条绳索”去分析归类,而是在同学看过文章后问了一个问题:“看到什么地方最打动你?”然后根据学生所说,一共列出了祥林嫂的14悲,再看看这些现象在现在社会中是不是还有?
黄老师说,“我希望学生能带着感情学习。语文不仅是教识字,还要培养一个人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而我们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完全失落了。”
还有的课,基本是由学生主讲,大家一起讨论。黄老师说:“我是辅导员,不是说书人,应该把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那么这种“自由大胆”的语文课给予学生的是什么呢?
“我开始喜爱读书了,那些装订成册的纸张有无穷的魅力。”
“我坚持每星期背诗。”
“语文应该是大语文。我变得更关心社会、关心人了。”
“以前我以为语文就是字词、语法,而现在我领悟到了语文的真谛,那就是读书和做人。一个人懂得越多,就越会感到无知。”
“我渐渐浅浅地摸索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我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
“也许这个班并不能把我们的文学、书画、篆刻水平提高到专业程度,但它培养了我们一样最宝贵的东西--兴趣。”
对老师来说,最让他高兴的,是“同学们普遍反映自己长大了,感情更丰富了,有了更强烈的爱憎、更强烈的责任感。独立的思考、自由的精神强烈了。”
这正是黄老师心中语文教育的目标,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做真的人。“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教学改革上的尝试,稍微迈出了一小步,会有这样大的收获。一年半的时间,学生的飞跃让我惊讶,而且逼得我自己要不断学习。”
“他们现在很厉害的,常常向我发难,把我问倒。”黄老师乐滋滋地说。“有没有被学生问得很尴尬的时候?”我问。
“我不大会尴尬,我不懂就说不懂。”黄老师一笑,“我觉得在学生面前要老实。”他觉得,现在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要超过老师,像对电脑的熟悉,接触的信息量之大,学新东西之快。
“现在很多老师还能吃饭,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压制着学生,让他们不能自由充分地发展。”
曾经送给3班同学每人一本《爱的教育》。他觉得目前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一种淘汰的教育,不断淘汰,淘汰大多数,大多数人都是灰溜溜的“被淘汰者”。而不能让学生接纳自己,欣赏自己。
在黄老师心里,有这样一种境界:暮春三月,像孔子与他的学生那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是老师高明点,有时候可能是学生高明。
“你担心不担心,这些学生适应了你的这套思路,将来却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
推推眼镜,信心十足地一笑,“对分数我一点儿也不担心。”
“教了30多年的书,对付高考我不是不会。”曾应邀在《文汇报》开专栏,专写高考之前的复习。他说,到高三之后,教学方法上肯定也会有所改变。而且学生们很聪明,他们也知道什么不适合表现在高考考卷上。“这都是技术性的操作,很方便。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能应付考试,还能超越考试。”实际上,3班这两年来的考试成绩,也一直在年级前列。语文、外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校生物竞赛,3班同学入选最多;10名被特批提前参加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考试的同学,有3人达到录取分数线;学校艺术节,他们拿了三分之二的奖状;计划中的第六期《读书做人》,将是数理化与外语专刊„„“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眼前,或是明年的高考,还可能发生在10年、20年后。随着这些学生的成长,他们如何对待世界,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问题,都会变得不一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说。(本报记者 冯玥)
第二篇:《小叛徒》演讲稿
小叛徒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小叛徒”》。小虎子今年7岁,圆脸大耳,长得可机灵了,大家都夸他既聪明又懂事。村里的王伯伯是八路军,小虎子最喜欢他了,因为王伯伯常常对小虎子说儿童团的故事。每次听到儿童团员为前线送干粮,阻止敌人扫荡的事迹,小虎子都羡慕极了。他常央求王伯伯:“王伯伯,你就让我加入儿童团吧!我一定能像海哥哥一样打日本鬼子。” 可是王伯伯总说等小虎子长大了才行。小虎子苦恼极了,怎样才能向王伯伯证明自己不小了,也可以参加儿童团了呢?
一天晚上,王伯伯急匆匆来到小虎子家,二话没说就和虎子爸爸钻进了里屋,关紧大门。小虎子心想一定有什么大事了。于是他悄悄地把耳朵贴在了门上。只听见王叔叔说:“让战士去容易被暴露,用儿童团最好。可是这里的儿童团员几乎都执行过任务,敌人恐怕能认出。”又听见爸爸说:“摸不清敌人军火,就没把握打伏击战,到底能让谁去打探消息呢?”小虎子听到这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冲进屋里大声说:“我去!”爸爸一听马上唬起脸呵斥:“小虎子别胡闹。我和王伯伯在商量事情。”小虎子委屈极了,小声嘀咕道:“我才没胡闹,我就是能行嘛。”王伯伯笑了,摸着小虎子的头说:“那小虎子,你有什么办法能摸清敌人的军火?”什么办法?小虎子歪着脑袋想了想,“有了!我要当叛徒!”小虎子说,然后凑到王伯伯耳朵叽叽咕咕说了一阵,王伯伯听完哈哈大笑,拍着小虎子的小脑袋说:“好办法!要是小虎子能完成任务,王伯伯就让你加入儿童团。”小虎子一听高兴得蹦了起来。
第二天,小虎子赶着一群羊靠近了敌人的据点。一看,约有四五十个日军,每个人都坐在一个箱子上,手里都拿着枪。日军看见小虎子,端起枪就冲着小虎子喊:“你的,小孩,干什么的。”小虎子装作害怕的样子说:“我„我要报告。我看到八路军了。”日军一听到“八路军”这三个字,全都慌了神。一个个端起枪从箱子上蹦起来四处奔走张望,乱成一团。一个像是日军长官的鬼子走了过来:“小孩,八路军的在哪里?”小虎子说:“我刚才看到一个八路军为了过关卡,把枪埋在了那边的山坡上,我还知道他们的部队在哪里呢。”日军眼珠咕碌一转,举起枪就顶住了小虎子吼道:“你的,是不是儿童团,骗我对不对?”小虎子假装吓得哆嗦:“不„不是。不信,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
日军想了想,于是就让小虎子带路,去了埋枪的小山坡。一挖,真的挖出了一把手枪来。日军乐坏了,竖起大拇指夸小虎子:“你的,大大的好孩子。快带我们去找八路军。”小虎子一听急得直摇头:“不行不行,八路军有好多枪,我带你们去,我会被打死的。”日军听了冷笑着,对着一个小鬼子叽叽哇哇说了一阵。
不一会儿,小虎子看见原来留守的小鬼子都扛着原来他们当凳子坐的箱子来了。日军打开箱子,小虎子一看,原来每个箱子装的都是军火。小虎子悄悄数了数记在了心里。日军说:“我们的更多,小孩不怕,快带我们去。”“好!”小虎子假装带路,领着日军在崎岖的山路上左转右拐,日军扛着军火走得气喘吁吁,放松了对小虎子的看守。小虎子看准时机,马上溜走,跑回了村子向王伯伯汇报。后来王伯伯根据小虎子的情报,及时调整了作战计划,一举消灭日军,缴获了所有军火,打了个大胜仗。那小虎子呢?小虎子后来当然加入了儿童团,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机灵的小叛徒”。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爱国主义小故事——《“小叛徒”》
“小叛徒”的故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xx小学四年级1班的小学生xxx,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小叛徒”》。
小虎子今年7岁,圆脸大耳,长得可机灵了,大家都夸他既聪明又懂事。他是儿童团里的年龄最小的一位新成员。村里的王伯伯是八路军,一天晚上,王伯伯急匆匆来到小虎子家,二话没说就和虎子爸爸钻进了里屋,关紧大门。小虎子心想一定有什么大事了。于是他悄悄地把耳朵贴在了门上。只听见王叔叔说:“让战士去/容易被暴露,用儿童团最好。可是这里的儿童团员年龄大/几乎都执行过任务,敌人恐怕能认出。年龄小的儿童团员又怕完不成任务,又听见爸爸说:“摸不清敌人军火,就没把握/打伏击战,到底能让谁去打探消息呢?”小虎子听到这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冲进屋里大声说:“我去!”王伯伯笑了,摸着小虎子的头说:“那小虎子,你有什么办法能摸清敌人的军火?”什么办法?小虎子歪着脑袋想了想,“有了!我要当叛徒!”小虎子说,然后凑到王伯伯耳朵叽叽咕咕说了一阵,王伯伯听完哈哈大笑,拍着小虎子的小脑袋说:“好办法!
第二天,小虎子赶着一群羊靠近了敌人的据点。一看,大约有四五十个日军,每个人都坐在一个箱子上,手里都拿着枪。日军看见小虎子,端起枪就冲着小虎子喊:“你的,小孩,干什么的。”小虎子装作害怕的样子说:“我„我要报告。我看到八路军了。”日军一听到“八路军”这三个字,全都慌了神,乱成一团。一个像是日军长官的鬼子走了过来:“小孩,八路军的在哪里?”小虎子说:“我刚才看到一个八路军为了过关卡,把枪埋在了那边的山坡上,我还知道他们的部队在哪里呢。”日军眼珠咕碌一转,举起枪就顶住了小虎子吼道:“你的,是不是儿童团,骗我对不对?”小虎子假装吓得哆嗦:“不„不是。不信,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日军想了想,于是就让小虎子带路,去了埋枪的小山坡。一挖,真的挖出了一把手枪来。日军乐坏了,竖起大拇指夸小虎子:“你的,大大的好孩子。快带我们去找八路军。”小虎子一听急得直摇头:“不行不行,八路军有好多枪,我带你们去,我会被打死的。”日军听了冷笑着,对着一个小鬼子叽叽哇哇说了一阵。不一会,小虎子看见原来留守的小鬼子都扛着原来他们当凳子坐的箱子来了。日军打开箱子,小虎子一看,原来每个箱子装的都是军火。小虎子悄悄数了数记在了心里。日军说:“我们的更多,小孩不怕,快带我们去。”“好!”小虎子假装带路,领着日军在崎岖的山路上左转右拐,日军扛着军火走得累的气喘吁吁,放松了对小虎子的看守。小虎子看准时机,马上溜走,跑回了村子向王伯伯汇报。后来王伯伯根据小虎子的情报,及时调整了作战计划,一举消灭日军,缴获了所有军火,打了个大胜仗。
第一次立功以后,小虎子被大家都亲切地叫做“机灵的小叛徒”。我的故事讲完了
谢谢大家。
第四篇:谈“叛徒”与“英雄”
谈“叛徒”与“英雄”
所谓“叛徒”和“英雄”的界定是属于不同立场的。假设某甲背叛了某组织A,则对于组织A而言,显而易见是叛徒,而对于他所投奔的组织B来说,可能就成为了英雄。从《潜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余则成。余则成作为一名国民党情报处的官员,背叛了国民党而转投共产党,最后几经周折,为共产党付出了极大地帮助。从历史的角度,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说,无论余则成所做的算是背叛也好,或是英雄的举动也好,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了共产党的许多后续作为。而余则成背叛时所处的环境是共产党特使劝降他,若余则成不加入共产党,可能面临死亡的选择,这个是在敌对特务斗争中非常常见也十分合理的。所幸的是他无意中发现戴笠等人为私利而向日军泄露新四军的情报,种种原因下,最终他选择背叛国民党转投共产党。然而在当时国共相斗、内斗的情况下,他并不知道以后的人生会怎样,不知道哪个党派会赢,不知道未来。但凭着自己对正义的认识,自己人性的诉求,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历史也见证了他正确的选择。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余则成的选择,显然是“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或许我们也可以说他在选择共产党并继续潜伏的这些过程也是他寻找自我价值的体现。这就如同春秋时期的管仲,他在主公被杀后,并未随其而去,反而帮助公子小白,辅佐其成为春秋第一霸国。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在公子纠派看来是赤裸裸的背叛,然而他在齐桓公的齐国却无愧于英雄的名分。他之所以不死,也可以认为他想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以自己的智慧为整个人类世界做贡献。所以说,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来讲,古今的各种背叛与背叛之后的英雄行为,都只是片面的站在不同立场所看到的现象,如若放到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上来观察,所有一切推动人类社会朝好的方向发展的行为都是值得人们赞扬的。
第五篇:爱国主义小故事——《“小叛徒”》
“小叛徒”的故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xx小学二年级1班的xxx,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是《“小叛徒”》。
小虎子今年7岁,圆脸大耳,长得可机灵了,大家都夸他既聪明又懂事。他是儿童团里的年龄最小的一位新成员。又一次八路军要去打探消息,小虎子抢着说:“我去!”王伯伯笑了,摸着小虎子的头说:“那小虎子,你有什么办法能摸清敌人的军火?”小虎子歪着脑袋想了想,“有了!我要当叛徒!”小虎子悄悄告诉王伯伯,王伯伯乐呵呵地说:“好办法!
第二天,小虎子赶着一群羊靠近了敌人的据点。一看,大约有四五十个日军,每个人都坐在一个箱子上,手里都拿着枪。日军看见小虎子,端起枪就冲着小虎子喊:“你的,小孩,干什么的。”小虎子装作害怕的样子说:“我„我要报告。我看到八路军了。”日军一听到“八路军”这三个字,全都慌了神,乱成一团。一个像是日军长官的鬼子走了过来:“小孩,八路军的在哪里?”小虎子说:“我刚才看到一个八路军为了过关卡,把枪埋在了那边的山坡上,我还知道他们的部队在哪里呢。”日军眼珠咕碌一转,举起枪就顶住了小虎子吼道:“你的,是不是儿童团,骗我对不对?”小虎子假装吓得哆嗦:“不„不是。不信,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日军想了想,于是就让小虎子带路,去了埋枪的小山坡。一挖,真的挖出了一把手枪来。日军乐坏了,竖起大拇指夸小虎子:“你,好孩子。快带我们去找八路军。”小虎子一听急得直摇头:“不行不行,八路军有好多枪,我带你们去,我会被打死的。”日军听了冷笑着。不一会,小虎子看见原来留守的小鬼子都扛着原来他们当凳子坐的箱子来了。日军打开箱子,小虎子一看,原来每个箱子装的都是军火。小虎子悄悄数了数记在了心里。日军说:“我们的更多,小孩不怕,快带我们去。”“好!”小虎子假装带路,领着日军在山路上左转右拐,日军扛着军火走得累的气喘吁吁,放松了对小虎子的看守。小虎子看准时机,马上溜走,跑回了村子向王伯伯汇报。后来王伯伯根据小虎子的情报,及时调整了作战计划,一举消灭日军,缴获了所有军火,打了个大胜仗。
第一次立功以后,小虎子被大家都亲切地叫做“机灵的小叛徒”。我的故事讲完了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