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电影赏析》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
这学期上的《心理电影赏析》看了很多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美丽心灵》等,我觉得每部都很好看,都很有教育意义。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最触动心灵的,还是那部《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作为一部心理电影,是一部讲述本我、自我、超越的电影。
麦克墨菲是“本我”的阐释。
麦克默菲从农场送到精神病院的原因是:有暴力倾向,经常打架因斗殴;与未成年少女性交;上课时嚼口香糖等。这些行为可看作本我中的本能的表现。他对此的看法是:他不知道为什么会送到精神病院;对暴力倾向的指控他认为是诽谤;对与未成年少女性交的事,他完全承认,但并不认为不应该。当被拒绝播放全国棒球赛时,他坐在电视几千当解说员。简单说,在人们看来一些违反道德、悖于常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他一点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像他说的:“自己一点也不认为自己的脑子有问题。”这些对于麦克墨菲来说这就是本我!因为对本我来说,没有道德标准,没有对错与是非,只有即时性的满足。另外提到他逃避工作,对工作不满,很懒也可对应本我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快乐主义至上原则。本我有靠想象、幻想、幻觉体验及做梦来满足欲望的神奇威力。对本我而言,它能在想象中获取满足,获取快乐。这就是“本我”。
酋长则是可以理解为“自我”。
酋长是麦克默菲进入医院时遇到的第一个病人。当时的酋长是又聋又哑。后来才知道酋长其实并不聋也不哑。对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个体虽然在年龄上已长大了,但其自我部分是如此弱小,以至于既不能听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情况下的自我可以既割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又割断了与内心的交流。后来在麦克墨菲的带动下,酋长变得能听、能说、能想了。也就是说当自我通过某些方式满足了本我的要求时,它也从本我那里获得了力量。意味着作为自我的酋长已经从作为本我的麦克默菲那里获得了不少的力量,借助于获得的这些力量,它已经开始能够完成与内心的交流并可以与外界恢复联系了。这就是“自我”。
护士长拉齐德则是“超我”的象征。
影片中,护士长拉齐德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刻板、固执、对规矩不允许有一丝毫的破坏、喜欢操控一切!这就是超我的表征。心理治疗、吃药、墨菲看球赛、播放音乐等这些情节一直在表现出“超我”的行为:护士长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她严格的超我不允许任何的例外发生,她就是一切,她要求怎么做,其他人就应该怎么做。这就是“超我”。
整部影片也说明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真正关系。
比利的死意味着脆弱的自我可以被超我彻底摧毁。这也使麦克默菲与酋长充分认识到过分严厉的超我对于个体的残酷,这激发了他们克服超我的决心与勇气。这是本我与超我的搏斗。酋长杀死麦克默菲,意味着自我的成熟,自我的力量战胜了本我。但自我战胜了本我,并没有抛弃本我,这标志着建立在强大自我基础上的新人已经具有了与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进行联系的能力,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成熟,酋长终于能够成功地飞越了疯人院,挣脱了 内心枷锁,开始了新生活。
第二篇: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4篇
篇一: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昏睡了几乎一个下午的周日晚上,实在是没有心情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着电脑趴在瑜伽垫上开始看电影,之前在电脑里下载了很多经典电影,点开了一部想看去一直没看的经典之作《飞越疯人院》。
影片的开头是对着精神病院的一群患者,基本上给每个人一个特写。然后是麦克被警察带到精神病院。医生在讨论他是不是真的有病,还是只是借口逃脱劳动。麦克在院中带着其他患者打球,赌博,向瑞秋护士要求放电视看棒球比赛,但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绝,她以投票的方式决定,结果第一次只有几个人举手,第二次投票只有九个人,投票结束时,麦克去游说病友,但都没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直不说话的大块头酋长却举手了。
麦克欢呼着叫瑞秋护士看,她却说投票已经结束。麦克看着电视里反射出的自己的样子,开始自己解说球赛,把病人全部吸引,并随着他的解说词一起跳跃激动。麦克带着一群疯子打球赛,让酋长守着篮筐不让对方进球,酋长充分发挥身高的优势,拦截进球,轻松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长最后带着微笑在球场上奔跑起来。
麦克似乎就是进来打破疯人院的一切规则和秩序的。他对抗冷酷教条的瑞秋,翻墙出去开着疗养车带着他们一起出海捕鱼,通过女友凯蒂在院里狂欢办派对。本来狂欢派对那次他可以出逃,但是酋长不愿意跟着他走。酋长说,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们利用麦克一样。酋长沉默的生活在疯人院里,让别人一直以为他又傻又笨,就像麦克说的,原来他才是最聪明的人,一直在耍他们。比利在出海捕鱼那次爱上了凯蒂,狂欢夜麦克让凯蒂去跟比利一起度过,最后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来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愤怒,她的规则被打破,权威被挑战。她威胁比利说要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他妈妈,让他说出是谁干的事情。比利最后屈服了,但瑞秋没有遵守她的约定,还是要把比利带走。比利最后用玻璃碎片割断自己的颈动脉自杀了。瑞秋出来说,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所有的要尽快回到原来的位置。麦克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他冲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杀死她。最后被疯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后一切回到了原样,瑞秋依然同志着这里。两个保安带着麦克回来了,酋长在他们走开的时候去看麦克,说现在他愿意跟他走了,他知道麦克不会抛下他,但是麦克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对他眨眼睛,却装傻骗过所有人。这次麦克是真的变傻了,额头的两侧做手术摘除了什么东西。酋长抱着麦克,说他也不会抛弃他,会带上他一起走。麦克艰难的回答了“ok”。酋长拿起枕头捂死了麦克,搬起了压力水箱。当初麦克打赌时,也曾搬过水箱,但以失败告终。麦克说至少我试过了不是吗?用它砸碎了医院的铁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疯子都为他欢呼,但是自己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
故事的结尾出乎我的意料,麦克本是疯人院里最正常最健康的一个人,在最开始的总是做些疯狂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有病,到最后想尽办法要逃离。在狂欢夜的时候我以为他会带着酋长一起离开,跟着凯蒂一起走。但是却都醉死了。最后被医院做了手术活生生地变傻,变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离的,最后还是无法逃离。反而是一直冷静沉默的酋长最后带着麦克默菲的自由的灵魂一起飞越出疯人院了。
那个朝着瑞秋大叫,说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烟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饼干一样,在你高兴地时候才会给一点的巴提尼最后还是接受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后还是呆在疯人院里。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为有人带领,一旦没有了别人的指引,自己就会失去改变的勇气,让一切龟缩到原状。百度上说这部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每个经典的电影看完之后都会让你久久不能平静,带给你思想的冲击,让你开始反思自己。
篇二: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观看《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触和思考,许多隐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对部分内容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谈论一下酋长的人物形象还有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酋长在麦克墨菲来到这个疯人院前,甚至在麦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装作聋哑人,其他人也都认为他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个人在那儿默默的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规规矩矩做一个疯人,按时间安排表做事,没事时拖地、发呆等。其实,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他很没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认为,在疯人院装聋装哑却很好地保护自己,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也不会受惩罚,如果他还比较正常的话,这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
当麦克墨菲来了之后,他试图改变这里的一切,相信酋长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帮助他,也以为他俩可以一起逃脱出去。所以,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对方都是疯人院里特别的人,特别的朋友。对于酋长,麦克墨菲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他不服输于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带篮球,酋长有一丝感动,也在尽力帮助麦克,生活瞬间充满光明,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这是前后的巨大改变。
当比利受侮辱自杀后,麦克和护士长厮打被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当麦克终于回到普通病房时,酋长已像一座大山,充满力量,准备好逃出去,但当他看到麦克已变成这样,非常痛苦,大家还有我可能都以为他会带着麦克一起逃出去,却没想到他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用之前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带着他”砸破窗户,逃离了疯人院。是麦克带给这个印第安人突破束缚的勇气和力量,最后他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这是麦克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实际做到的,酋长完成了他的梦想,确是以死这种方式。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也许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算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酋长原本是疯人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一个,在最后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摆脱墨菲的自己。
可以说,是麦克给大家带来乐趣和生机,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力,他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变得想要离开疯人院,即使要受到惩罚,即使明知这个不可为却愿意为之,这是麦克的勇气和执着,并感染到疯人院里的每一个人。但正如酋长其中某天晚上说的那样,他的父亲很粗壮,随心所欲,所以每个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变得谁都不认识他;酋长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父亲的经历影响到他,不想和他父亲一样,因此尽管高大粗壮却装聋作哑,以防别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后,大家除了比利自杀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只有麦克变成白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麦克在一开始表现的很不同,会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无比,不得不说大家对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过他,获得趣味、开怀甚至逃脱疯人院。
疯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来的而不是受逼迫,他们没有精神失常,只是厌倦了现实生活,来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压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内心。在疯人院里,每天重复着无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们没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无法改变疯人院的时间表,没有像麦克一样反抗,只是逆来顺受。比利在割腕收到护士长刺激之前,他很开心,可以说在麦克的鼓励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却因为护士长的侮辱割腕自杀。
其实,每个人都有阴霾的一面,有些人明显,而有些人不明显,当环境改变逼迫时,有可能会显现出来,形成反常的行为,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比如,之前出现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经事先预谋,在3月31日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最终致黄某死亡,4月1日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仅仅因如此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错误。他家境平寒,平时好强,其实很优秀,没有必要因为嫉妒黄某读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杀念。任何一个在其他人看来不正常的行为,因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发起情绪时,容易引起一个人的行为偏激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篇三: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两小时前,决定要看《飞越疯人院》,两小时后,我的头很痛,是“我”在非常强烈的想表达自己的观后感。首先想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真的。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对着这一群疯子,从内心发问的。你们疯了吗?
在影片最后那个叫做比利的男孩自杀了,看到这一幕,我得到了答案。比利,他是一个说话结巴的young man,感觉他不是真正的疯,他只是被恐惧吞噬了,他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医院里的护士对他的死应该承担直接责任,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总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的治疗。”再用麦克墨菲对她评价的一句话“她总是在撒谎。”他真的是在帮助病人治疗吗?在她的管理下,医院非常的安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人眼中的正常。但是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揭伤疤,就在比利死前,我印象非常深刻。
比利忙手忙脚穿上裤子,站在护士面前,护士问他知不知道羞耻。比利告诉她自己不以为然,觉得很自豪。此刻比利和正常人一样,他直视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也不再结巴了。但是下一秒,护士却以“告诉他妈妈”来威胁他。比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严重,他开始慌乱不安,他一直乞求不要“告诉她妈妈”,护士依旧冷漠,我们都知道她不会告诉他妈妈,但比利不会,他一直在呐喊着NO…NO…NO…NO… NO…NO… 直到玻璃划过自己的喉咙,眼神依旧是恐惧。
麦克墨菲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愧疚,他认为是自己的错,悲伤着,无法原谅的错误。对比麦克墨菲,护士却表现的是“正常”,她依旧如往常,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仿佛死去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生命。麦克墨菲看到护士的冷漠,充满愤怒,他认为是她杀死了比利,他用双手扼住对方的喉咙,用尽全力的直到死去。
“至少我试过了”,这一幕是他打得一个赌,他打赌说自己能搬起一个笨重的饮水机,砸开铁窗从这里逃走,但他和我预料的一样,搬不动,失败了。他们嘲笑他,于是他说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至少我试过了”
他们没有试过,他们在这里一直没有尝试,我认为他们是被囚禁的,他们却说自己是自愿的。他们接受命运,选择做一个疯子,住在用铁丝包围的高墙下。麦克墨菲却不一样,因为他本身就不属于这里,他一直在打破规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教父,关于自由。
我把影片的人物进行分类,一种是正常人眼中疯子中的“正常”和“疯子”,一种是疯子眼中的“正常”和“疯子”。正常人是我们,疯子是病人。
前一种我们认为的疯子是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那种。“正常"是我们认为的疯子,”疯子“却是加了一些独立思考的一面,让他们显得疯子中的非正常+神智清晰+不受制约的危险。
后一种应该是从非正常+神智不清+痴呆的的疯子。疯子看到的正常包括正常人+自己。”疯子“是第三类,也是独立思考的人,他们不同于疯子与正常人。他们是有自我的人,有独立的价值观,他们思考着质疑着,他们为自己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所以我认为”疯子“才是真正的人类,可以升级的新人类。
影片到最后,麦克墨菲死了,在掐住护士的喉咙那一刻起,他死了,他自己选择的死,他不再理智,他没有像以前巧妙的避开规则,而是直接杀死规则,以牺牲自己的方式。
他被做了前额叶摘除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疯子,他变得在正常不过了,不论是我们眼中,还是疯子眼中,他非常的普通。眼神痴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再交流,不能行走。这时他应该死了,精神虽然未死,但载体已经无法工作,没有了价值。不过值得庆幸的他还是飞越了疯人院。
影片最后,酋长帮他逃离了疯人院,和他一起。酋长这个人是一个壮汉,他身材魁梧,却不愿讲话,被所有人认为是聋哑人,为什么聋哑人也被送进疯人院,这个我不清楚。但是他认同了麦克墨菲,和他坦诚相待,他告诉麦克墨菲,自己父亲经常被人利用,而且还落到凄惨的死去,因为父亲比自己还要强大。所以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也不再去说一句话。是麦克墨菲帮助了他,他不再静止,他开始奔跑在篮球场上,僵硬的表情露出内心的笑——直到影评最后,酋长因为有了感情,他看到麦克墨菲的痛苦,决定要帮助他。
“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一次对麦克墨菲说的话,我相信麦克墨菲一定听见了。虽然这种逃跑却是死亡。酋长用尽全力将枕头压住他,将他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但是他却用了麦克墨菲第一个方法,搬起饮水机,砸开铁窗,消失在黑暗中。
篇四: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第三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怎么样我都忘不了影片开头麦克走进医院时爽朗的笑声,怎么样我都无法接受影片最后麦克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医院里住着全是“疯子”吗?不是的!医院里住着为爱所伤、为情所困、暂时丧失思维、失去生活方向的人们。他们是一群迫切希望得到灵魂救赎,回归正常人生活轨道的弱势群体。疯人院是他们的聚居地。男主角麦克默菲进入疯人院之前,这里秩序井然,医生和看护们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偶尔还组织出门游玩。病房里经常播放着悠扬的轻音乐,护士长瑞秋虽然并不友善,但足够专业。从表面上看,这里是精神病人的庇护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脉脉有一个严酷的基础:所有病人都必须严格遵照既定的规则生活,不得反抗或怀疑医护人员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电击甚至切除额叶的“治疗”(惩罚)。号称行业最优秀的护士一付冷若冰霜的嘴脸,机械冷酷的行为举止令人发指。时不时的撕扯着患者昔日的伤口,津津乐道地让他们一遍遍重复心灵受伤的经历,无端地挑起他们之间的影射与争斗。
麦克默菲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他是启蒙者的化身。他开朗热情,天性无拘无束,对生活和人群有一种本能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周围的人当作真正的疯子,而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对他们有种兄弟般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当和他一样享受人生。“你们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不同”——这就是麦克默菲对同伴的态度。因此,他和缄默耳聋的酋长说话,教他打篮球,教大家玩牌赌钱,甚至略施小计,把他们带领出去进行了一次海上钓鱼。于是我们看到,“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为了看棒球大赛而进行的两次投票已经体现了这种苏醒:第一次,麦克只得到了犹犹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却是全票——民众的民主素质是在民主实践中提高的。
显然,麦克的行为惹怒了医院。在冷酷无情的医生眼里,麦克就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异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在医生的逻辑字典里,难道会被一个“疯子”左右其中吗?不可能。想方设法置他于死地,可惜麦克没有警觉。
比利遭胁迫自杀的悲剧发生以后,护士长说了一句话:“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于是,疯人院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病人们照常打牌、赌钱、吃药,偶尔谈起麦克。**过后,英雄对于民众,已经成为过去式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酋长,还在苦苦等待麦克的归来。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被施加脑部额叶手术的、没有灵魂的麦克。麦克的精神被杀死了,麦克也就随之死亡了。
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当两位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不过,应该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知道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
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影片最后大个子酋长望着被电击伤坏了脑子、奄奄一息的麦克心酸不已,带着他一起远走高飞已没有可能。酋长果断用枕头闷死了麦克,再不想让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
疯人院依然存在,而且还将存在漫长的时光。然而酋长毕竟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实现理想的希望,尽管模糊,尽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沧海一粟。
2008124237会计二班卢娟
第四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看完《飞越疯人院》,内心感慨良多,为剧中人物不平,内心里一种愤怒油然而生。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总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又不会很突兀。剧中人物追求自由、渴望逃出束缚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剧中人物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该片讲述了美国某丛林旁坐落着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一天一位叫麦克默菲的中年男子来到这所国家精神病院。麦克默菲与比利等十个病人常在一起。那个象座铁塔似的酋长,别人(包括医生)都以为他是又聋又哑的,而麦克默菲似乎很喜欢他,经常找他玩。看管他们的护士长是个凶女人,她常以提问、责问方式“治疗”病人,这引起了麦克默菲的愤怒,他以冷冷的目光盯视着她,使她惶恐不安。精神病院单调、枯燥、折磨人的生活,使健康无病的麦克默菲难以忍受麦克墨菲忍无可忍,采取了一些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对医院的极度不满。圣诞节之夜,他们举行了一次迪斯科舞会,将医院闹了个天翻地覆。接着麦克默菲就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治疗”,医院将他做了额叶切除手术,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酋长抱起麦克默菲的头十分哀伤地望着他,他本以为可以在今晚就和麦克默菲逃跑,因为他已经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酋长最后一次紧紧地抱着自己的朋友,然后说,我会带你一起走的,之后用枕头把麦克默菲闷死了。酋长来到浴室,双手抱起沉重的饮水池,砸坏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迎着朝阳,向着远处跑……
这部剧中给人最深印象的无疑是麦克墨菲,他活的无拘无束、自
由自在。他在搬饮水池时所说的一句话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至少我尝试过了”,虽然他的某些行为会让人们无法接受,但他却不受世俗的约束为着自由勇敢奋斗着。但我却更喜欢那个像大山般强壮的酋长,他也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却因为各种阻力不得不压抑着自己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行为不正是我们在某些困境中所作的反应的真实写照吗?剧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比利的死,比利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在圣诞节那晚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却为此被逼死。精神病院所作的一切都让我心寒。
这所医院里的酋长、比利、哈定、契士等他们真的有精神病吗?在影片中麦克带着大家一起溜出医院出海去钓鱼,在途中听着他们那不受约束的轻松的笑声你会相信他们是精神病人吗?不,在我眼中他们并非有精神病而是被生活、现实、周围的人与环境所逼迫,被一些不可抗拒的东西压抑着找不到自我,他们是一群鲜活的个体,只是他们对现实的反抗不被接受。我反尔觉得意护士长瑞秋和医生为首的人他们才是疯子,他们用条条框框束缚着病人也束缚着自己,亲手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悲剧,创造一个又一个疯子,用野蛮的方法扼杀清醒的思想……现实生活中究竟谁是疯子,谁是正常人,这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只希望有些悲剧不要继续上演,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人,不管是精神病人、残疾人、犯人还是正常人等。保持平常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欢乐洒满每一个地方。
剧中的结尾压抑而沉闷却让人看到了前行的曙光,“至少我尝试过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境、多坎坷的命运,只要努力尝试过就会无
悔与自己。相信自己,保持自我。
第五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曾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本片是根据Ken Kesey 1962年的小说改编而成。描写精神病的病人反抗精神病院中不合理制度,是捷克导演米罗斯视曼充满现代风格且感人的作品。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聪明活波的麦克墨菲,沉静刻板的瑞秋小姐,说话结巴的比利,整天拖地不语而被人误以为又聋又哑的酋长。影片首先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疯人院里,音乐响起,吃药时间到了,听到这个声音,大家都神情呆滞的在窗前排好队,好像是机器一样听从操作者的命令,出奇一致的动作——接过药,拿起水,冲到嘴里,完事后各干各的事。强壮如山的酋长在认真地拖地,比利、马提尼还有几个人在打牌,其他的人呢,有的在自言自语,有的在乱跳,但就整体而言,医院秩序良好,病人生活的好幸福,倒像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小区生活。麦克墨菲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的安静,医院里开始乱了。
聪明活泼的麦克墨菲来到医院,在与医生的对话中就显示了其思想的后现代主义性,他话语中透露出的那种反传统、反权威的意识形态,和以多元主义为中心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觉都表明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在疯人院的生活中,无论是麦克墨菲首次向瑞秋小姐问起药品的事,还是后来为了马提尼打破护士值班室的玻璃,这都是其向瑞秋小姐的权威提起挑战的表现,可惜的是,毫无例外每一次都受到瑞秋小姐的强硬回击,但是这种挑战权威的品质感染了在场的人,以至于先前像羔羊一样温顺的病人开始反抗,马提尼争夺他的香烟,酋长僵硬的脸上展现了灿烂的笑容,一起驾船钓鱼归来时的那种幸福,谁能想到他们是一群精神病人,麦克墨菲的到来无疑为医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之充满活力,同时整个医院也乱了起来。
影片的尾声,比利满足欲望后惧怕瑞秋小姐的权威而自杀,麦克墨菲被强制切除脑叶,变成了真正的白痴,为保住性命而进入疯人院的酋长在痛苦万分的状况下捂死了麦克墨菲,即使生前没有得到自由,也让他的灵魂得到,不再受世俗枷锁的压制,酋长抱起压水箱砸开医院的铁窗逃走了。麦克墨菲就像是照进疯人院的一束光,在暂时的光明下,人们感受到了自由,酋长更是获得了永久的自由。
其实,无论是影片中的瑞秋护士,还是麦克墨菲,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以瑞秋护士为代表的疯人院是专制制度下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以麦克墨菲为代表的疯人院则是另一种不同的场景。
在以瑞秋护士为代表的专制管理之下:瑞秋护士的权威不容挑战;医院成员要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人们的行为受到限制;欲望被予以禁止。医院秩序井然,一切日常事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是人们目光呆滞,生活痛苦。
麦克墨菲对自由的追求深深的影响了疯人院的病人,大多数人都活跃起来,医院不再是死水一般的沉寂,荡漾起了欢声笑语,最重要的是,酋长获得了追求自由的勇气。麦克墨菲为追求自由而死,酋长在他的影响下最终走出了迈向光明的那一步。
民主与专制,究竟那一个更好呢?
谈起专制,就想起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中国是在经历专制的时代,多次的改朝换代也没有改变这一传统,直到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巅峰时期,才走向了灭亡。但就目前的历史资料显示,古代中国在当时曾是领先世界的,尤其是唐代,中国长安就是国际性的大都市。那为什么会给国家带来发展的一种制度最终会由胜及衰而走向覆灭呢,究其原因,还是有历史决定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经历兴起,发展,衰落之后就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又走向灭亡。
民主带给人民平等与自由,但与此同时又带来混乱与争吵。民主是好的,但是过度的民主却是对社会生活有害的。民主需要给予一定的限制,就大众民主与精英民主而言,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它对民主做了一个限制,而它恰好是必要的,有助于选择理性、优秀的人掌握国家权力。
平等容易导致人们对行政机关执行者的蔑视,这不利于国家意志的贯彻执行,那么这一点是需要防止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种有限的权威,以使人民服从行政机关的相关行为,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这种权威的使用必须是有界限的,即它可以在公共领域内使用,不可以入侵私人领域。
自由使人们忘乎所以,易导致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国家是按公意
以一定的目标建立的,自建立之初,为确保其目标(使人们过一种比自然状态下更好的生活)的实现,就设立了一套社会秩序。按公意设立的社会秩序必然是有益于人民的,那么对这种有益的社会秩序的破坏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进而发展为社会**,影响人们的幸福生活,甚至是对它的毁灭。那么,如何防止这一**的发生呢,那就是在秩序之下强调自由。
专制太过于强调控制,虽然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但是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一旦发生社会**便是政权的颠覆。民主太过于强调自由的话也会走向极端,带来社会的大**。德国的法西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强调绝对理性、强调集权,不仅给德国,更是给世界带来了慎重的灾难。
民主制下,受社会秩序限制的自由,在服从公意下的平等必然是有益于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