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飞越疯人院 读后感
教原一班 110602007张小丹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疯人院-----一个我们大家都知道,但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词眼。如南京的随家仓医院,在南京上学几年,经常会从身边的南京人嘴里听到这个词,无一例外的,都是作为开玩笑的一个辅助词。我们很少有人能,或有兴趣知道一家精神病院里的情形到底是怎样,无非就是医生护士加一群精神不正常者。《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所精神病院的治疗、管理机制,当这些画面出现在面前时,我们感触还是很大的。
看完电影,对一些情节有点不太理解,比如酋长最后为什么要掐死麦克等,于是去翻了遍它的原著。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媒介,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还是有区别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跳跃的太强比如说从关于哈丁的会议到改变时间表,麦克墨菲争取到酋长那一票 和麦克墨菲组织钓鱼,这些地方我们在电影中看的似乎很自然就发生了,但是读过原著后会发觉,这一切都是无比艰难和坎坷的。麦克用近乎疯狂的表现争取到的一切,只有读过原著才能体会那种令人震撼的勇气。而酋长,影片的描述也不够多,似乎真的把他当作了又聋又哑甚至忽略他而去更大篇幅的给契斯维克,哈丁,比利等以出场机会,这使得酋长后来那句“thank you”显得突兀,酋长之前的所做一切并不亚于麦克,只不过那是种无声的抗击,在麦克对他说:原来你一直在耍他们,耍的团团转。护士,无疑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尽
管影片中也把她刻画成高贵的魔鬼,无人可撼动她地位,我们可以从她参加医生们的会议时说的话不难发现,让麦克墨菲留在医院,无疑是对他最沉痛的打击,俗话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大护士正是想以这种方式去折磨甚至毁灭她的病人们,这种病态的心理似乎早应该让自己也成为精神病人的一员。原著的大护士那种险恶在内心,借以无数次的行动表现出来那种权威以及势力,片中可能由于片长的关系,似乎把她直接刻画成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恶魔。以上是对原著和电影的一些比较。麦克墨菲---电影的中心人物,他不算一个优秀公民,犯下种种过错,被送到教养院,又为逃避苦役,假装精神有问题,被送到这家精神病院。这样一个人,单独来看,身上并不具备为我们所赞赏或同情的因素。但就这样一个人,身处精神病院这个环境下时,他身上的那种向往自由的因子,让我们开始喜欢他这个“不循规蹈矩,总是制造混乱的”麦克。而麦克的这种向往自由的个性是统治者所厌恶和憎恨的。我们会喜欢,是因为我们是人民,人民缺乏正是缺乏奔向自由的勇气,但在心底有无比幻想着自由。电影中,麦克对疯人院的管理治疗方式一开始是感到很稀奇的,从第一次参加护士组织的谈话时,他那种诡异的坏笑可以看出。但我们知道,他的个性,在外面的世界都无法正常生存下去,更何况是在疯人院这样一个充满束缚与压制的空间里,很快麦克的到来就打破了原本这里一切按部就班,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的生活。对疯人院的秩序和规定他无法忍受,作为一个正常人,他开始思考这些规则的合理性。但疯人院的统治者只希望病人
能执行和遵守这些规则,至于规则的合理与否,病人无需操心。就算病人意识到了规则本身的荒谬,医院统治者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规劝或干脆用暴力让病人重新遵守规则。电影中的谈话,对麦克的电击以及最后的脑蛋白切除术,都是规劝和暴力统治的表现。酋长结束了,心已死麦克的生命,表面看不可理解,其实是对这种规训的最后抵抗。
整部电影,中间不乏幽默搞笑之处,但到最后我们都会感到那么一丝压抑。它通过疯人院这一场所,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现代社会的规训惩罚制度。它的威力是巨大的,大得无法想象,大得让我们已经把它当做一种习惯,就像疯人院里的那些病人们,把每天的吃药,谈话,睡觉,治疗看做理所当然。因为它虽然威力无穷,却是悄无声息不带任何表面的血腥而进行的。这让我想到福柯写的《规训与惩罚》,该书一开始就向我们描述了达米安因谋刺国王而被判以重刑,残忍地被处死的场景。描述的文字让我胆颤,甚至无法去想象那个无比血腥的场景,印象非常深刻,觉得统治者们怎么能够那么残忍。随后作者引述了,在此惩罚发生后的80年,巴黎少年犯监管所的规章的第17至28条,一种与此前血腥的惩罚完全不同的惩罚方式,其实就是残酷的肉刑开始消失了,但恐怖的规训却兴起了。就我自己而言,在看后者时,内心的触动没有前者大。这也许就正说明了这种现代规训制度的隐匿性与内潜性。它的威力不在于肉体的痛苦与残暴,而是对人的内心的控制与束缚。福柯在书中也表明,这种惩罚方式愈益成为刑事程序中最隐蔽的部分,它产生了几个后果:
1、脱离了人们日常感受的领域,进入抽象意识的领域。
2、它的效力被视为源于它的必然
性,而不是源于它可见的强烈程度。
3、受惩罚的确定性,而不是公开惩罚的可怕场面,应该能够阻止犯罪。
4、惩罚的示范力学改变了惩罚机制。相应的,刽子手这种痛苦的直接制造者被一个技术人员大军所取代,这技术大军包括监狱看守,医生,牧师,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对于教育学家在这儿的出现,有些人或许会有些诧异,但凡是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只要稍加回忆与思考,就会有所感触。现在好多学校都是全监控式的,就拿我自己的中学生活来说,它的作息表就是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非常紧密的安排下来的。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晚上的熄灯规定,一旦熄灯,就会有老师检查,熄灯后不允许有任何声音,必须上床睡觉。凡事巡查老师听到有声音的,就会扣分,导致的后果就是第二天班主任找你谈话。这就很滑稽地导致上厕所这一最基本的需求,都要偷偷进行。学校的学习生活也是严格规定好的,基本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最为学生,你所要做的就是遵守班规校规。在这儿并不是控诉把我们送进大学的中学生活,没有它的这种高强度,在城乡不平等的大背景下,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也许就没有机会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以它为例,来说明学校里我们所熟悉,习惯,并遵从的规训制度。
这种规训现象其实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但因为它的隐匿性,或是它的不可抗拒性,我们很多时候只能选择服从。
第二篇:《飞越疯人院》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飞越疯人院》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看完的书只有一个《飞越疯人院》,怪诞而不输逻辑,是这个书给我唯一的感受。有点可惜的是并没有拿到全本,貌似只是书的一小段,却也足够向我展现此书的奇妙。
很久以前,就被被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被抓进精神病院,你要如何去证明你是一个正常的人?
想来想去没有任何的办法,似乎只有服从医生的管理,逐渐让他相信我是一个正常的人。
在他管理的过程中,不会反抗,不会吵闹,不会拒绝,有的只是配合,就仿佛生活在一片雾中,生活不是我们自己的,只是别人安排下的成果。
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被当做精神病关进来的正常人。他所做的,是挑战这里的权威,挑战这里的制度,为了去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最终却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人。
他的渴望,就是推翻大护士的统治,不让一切压迫。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从来没有认为谁有病,大家都是相同的,他认为的,大家只是软弱,就像是兔子一样。
他以为自己会是狼,最终,却也是兔子中比较凶猛的那一个。
有时候又会觉得,可能他们之中根本就不存在狼,只不过是相同的个体的自相残杀,就像是千百年历史的轮演。
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偶尔也会觉得有点恍惚。我感觉到的是,他们都像是一群正常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为,有自己的意识,有自己的趋利避害。他们也会为相互检举下的生活感到不齿,他们也会自觉地维护同伴的行为。
他们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他们会去想每一个行为的后果。哪一个有害,哪一个有利。
他们也曾经抗争过,只是抵不过这茫茫岁月的捱过。他们放弃,他们堕落,直到一束光的出现。
他们看到的是希望,比以往都要灿烂的希望的.火光,只是被扑灭时的失望也更加多。
毫无意外,他们日后的生活终将恢复平静,就像没有过一个石子掉入波澜。
抗争无果,由于制度,由于天性。
恢复了原本生活的他们,只能够任人摆布,只能够被人认为精神失常,度过一生。
没有对这方面有过太多的了解,却是真心的希望,所有的误解都是一种欺骗。真的有人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行为,灵魂的另一半是一头野兽。
我们负责安抚他,照顾他。
如果说,他们中有的人注定是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天使,那么我们做的,就应该是保护好这个天使。不曾经受外界思想的强压,不曾经过世人的指责。
如果,只是一生都生活在梦中。
现实中的我们或许也是一群呆在医院里的精神病。固执地抗争,换来的是社会的打磨。别人的告诫,外人的指责,强行的灌输,最终造成的是服从于命令的棋子,一个制度下的傻子。
少了一份多样,少了一份天真,少了一份自我,少了一份疯癫。
我不曾希望自己就像这样,最终没落,沉寂。打破黑暗的光只是一瞬间,却会给看到它的人,留下亘古不变的印象。
那么,这也就是我们抗争的意义。
不盲从,不丢失自我,保留一份疯。
【《飞越疯人院》读后感】相关文章:
1.飞越疯人院影评
2.飞越疯人院观后感500字
3.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4.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5.观《飞越疯人院》有感范文
6.读后感:卢勤文集读后感
7.《活着》读后感700字读后感
8.读后感:几米的书读后感
9.读后感:我の读后感
第三篇:飞越疯人院读后感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看完书又看了电影,觉得好震撼。
我想我是一个独立的、追寻自己所想的人。我从来不觉得我生于一个很坏的时代,相反我一直很感恩我出生并不算差,只不过这个时代或者说我所处的环境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惊喜。
科技的发展,换了多少代手机,都I5s了,都用电纸书看书了;互联网的创造,隔空传话,网购的盛行,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惊喜。
因为前所未有所以惊喜,前所未有是最好的理由。
我想,应该有些人会如我一样,偶尔会幻想一下从前那个未僵化的世界,即使你从未存在过那个世界。我以为人越大就越不用守规矩,而事实恰恰相反。人变得无害,却很单调。每天迈着同样的步伐,经过同样的路,遇同样的人,如此机械重复。没有人在控制,所有人在控制。
我在被同化、控制,与此同时,我明白,只要我追求最本质的快乐就能摆脱,去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博学的人,保持觉醒,保持独立的判断力,为自己创造惊喜就如读这本书。
社会的现实很容易把不守秩序的人改造成温顺的、没有情感的machine,不守秩序的人许多时候等同疯子,因为他们都是反抗大多数的人。如果真是这样的,如果大多数错的,那么我想我会做一个伪常人,混于大多数的正常人,等如那个McMurphy一样的伪疯子给我觉醒的力量去思考规则正确与否。
我会如酋长一样不负他望,给予女护长最后一击。
第四篇: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905班 池亚微 U200911502
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某丛林旁一所国家精神病院中的故事。
男主角麦克默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劳动改造,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当麦克墨菲刚进来时我们看到的精神病院的生活貌似很和谐,背景是轻柔的音乐,病人们按时排队吃药,他们有着充分的自由在医院里活动,可以打牌可以抽烟,甚至可以出游。但是这和谐下面遮蔽的是一种人性的压制。只是因为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或许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质疑要反抗。但是只有麦克默菲可以轻易地击中看似完美的疯人静谧世界中的脆弱,一开始,他就拒绝吃药,并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乖乖地在音乐下吞咽无名的药丸,对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麦克默菲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而麦克默菲也并非刻意地去反叛,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出于天性,他的无拘无束的个性必然与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的撞击下,众“疯人”,原来规矩,安分守己的病号开始流露正常人的天性:他们欢乐地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以及争取自我的反抗。这是在一种反常规的活力的冲击下体验到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疯”到底有没有个具体的标准或定义?难道某些人的行为跟其他大多数人不一样就叫作“疯”?像那个讲话结结巴巴还害羞的比利,或是那个一发言就特别紧张的契士威客。还让我想到了后来有个人问道:“你是说„„单独就是病吗?”,统治者们用他们自己的标准定义“疯”。并用自己的方法给予他们治疗。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受不了社会的歧视把疯人院当做避难所,但事实上疯人院的压抑一点不亚于外界。疯人院的统治者只希望病人能执行和遵守这些规则,至于规则的合理与否是病人根本不必考虑的问题。如果病人意识到了规则本身的荒谬,院方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规劝或者干脆使用暴力让病人重新遵守规则。他们所谓的治疗就是用多数人的标准来扼杀少数人的个性,让疯子更疯,傻子更傻,有个性的人必须听他们的话,没有一点自主权,一旦有人挑战他们这种权威的时候,他们就感觉到有威胁,就会毫不犹豫的给予打压扼杀,麦克墨菲的后果正是这一阶层统治的“成果”。
当麦克墨菲提议要将时间表改动一下,以便让他们有机会看到世界世界赛时,当时从很多人眼里看到了惊奇和期待,惊奇在这样的疯人院里竟然有人主动提意见挑战疯人院的“规矩”,期待是因为大家都想看世界赛。但是第一次投票举手的人却不多,这让我联想到疯人院的制度,就是因为这些死板压抑的制度让每个“疯子”都缺乏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甚至不敢提出一个合理的要求。后来瑞秋有道貌岸然的给了他第二次拉票的机会,即使最后酋长举手了,但麦克的努力却被瑞秋以“会议结束时投票结果是10:8”的理由给否决了。麦克墨菲只好自己假扮球赛解说员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或许只是一种自娱自乐或是一种发泄,但着实让人看到了他在疯人院里做的“挣扎”和挑衅。
而且瑞秋护士长总是用一些很“犀利”的问题问病人并且让大家一起发表意见,让气氛感觉特别压抑,并且美其名曰“治疗”。我看不是,就像契士威客说的“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
他们被压迫惯了,安于现状,当麦克墨菲问他他们为什么会进入疯人院,很多人的回答是自愿的,而且他们都是可以随时回家的。是什么迫使他们“自愿”来到精神病院,毫无疑问,是外面的生活压力,外面的人的歧视让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以至于他们选择疯人院来逃避。麦克墨菲也正是因为逃避他要受的劳动改造才会选择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底层人民的安于现状。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觉悟的比较早,他做了一系列上的事来反抗这种现状,但是由于孤立无助,他最终还是遭到了迫害,成了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但这也算一种飞跃吧,最后酋长带着他的灵魂完成了飞跃,让人着实为之一震。
麦克墨菲借助酋长的帮助私逃出来独自带一群病人偷船去海上钓鱼时,他们是多么开心,脱离了精神病院,可以看到他们都是有个性有思想的人。其实他们和常人没太多的不同,一样的可以吸烟、喝酒、聚会、打球、航海、钓鱼等,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对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不被疯人院或社会所准许的,被强烈的打压着,于是他们成了一群疯子,确切的说是“愚者”,不敢有任何奢求、麻木的愚者。而迈克帮助他们寻找到他们的个性。他带着他们疯耍,带着他们解放被禁锢的思想。他那一句“我是说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没有勇气做出这里,你们以为你们是疯子吗”。自从麦克墨菲的带动后,“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比利不想谈论的问题,为什么要逼他回答?”“为什么宿舍在白天和周末要锁起来?”“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我的香烟?” 引起香烟争端的第三次会议达到了一个高潮:“你们有什么权利把我们的香烟扣留在你们桌上,只当你们心情好的时候才发一包?”要注意契士威客歇斯底里时的一句台词:“我不要他的香烟!我也不要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他的„„香烟!我甚至不要你(指麦克)的香烟!我要我的香烟!我的、我的、我的!”这里强调“我的”,其实在强调一种天然的合法性,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也即“天赋人权”的觉醒。但是最后瑞秋还是用她的权威,她的规矩扼杀了他们的合理要求。并且还用电击疗法给他们警告。就像被电击前契士威客喊到的:“我没有做错事”。明明电击疗法就是用来治疗濒危的的病人,不是用来惩罚人的,那用在正常人身上就更加残忍的。这让我们看到这些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用的手段有多恶劣。
但同样在这一次香烟争端之后,影片也出现了转折一直沉默的酋长开口说话了。作为疯人院里一个真正健康的正常人,酋长代表的是社会中真正的清醒者和理性者,对环境具有理性的洞察,因而选择了装聋卖傻,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他不认为自己具有反抗或逃走的能力,当麦克墨菲要带她一起逃离疯人院的时候,他说:“我不够强壮”。但他的沉默并非出于麻木,而是代表拒绝:拒绝与权力或体制发生关系。而麦克也看出了这种洞察,所以他力邀酋长一起逃跑,“只有我们两个”。
影片最后一段麦克墨菲已经下定决心准备逃走了,但逃走钱还不忘跟这群难兄难弟告个别,带着他们不顾后果的疯狂了一回。最后也不知是麦克有意的还是不小心睡着了当天晚上没有逃出去。第二天当瑞秋进来后派人找到比利时,比利仓皇的跑到瑞秋面前急于解释,但是在众人的掌声下他又找回了勇气,在那一瞬间,他不结巴了,而且说话也开始理直气壮了,当瑞秋问道:“你不觉得丢脸吗?”他很果断了回答了不,但是瑞秋竟然甩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被逼的背叛了朋友放弃了尊严更放弃了生命,这就是精神病院应该给病人们带来的治疗吗?当时麦克有足够的时间逃走,但当他发觉同伴出事时,他反而赶回来想掐死瑞秋。以至于最后受到严重的惩罚,被做手术变成了白痴。
第二天,纷纷传言麦克逃走了,但酋长不相信他会跑下自己独自逃走,果然麦克晚上被搀扶回来了,但这时的麦克已经变成该阴暗制度下的牺牲品了。这时,酋长身上的力量复苏了,他说“我感觉自己像山一样强壮”。他一边对迈克说“我会带你一起走的”一边用枕头闷死了被“改造”过的麦克,独自一人,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当他搬起水缸那一刻,我还想到了一开始麦克和大家打的那个赌,虽然他没成功,但是他丢下了一句:“至少我试过了。”
总结起来,影片表面上演示的事发生在精神病院的一个悲剧故事,实际上却展现了一个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斗的英雄,从影片的最后酋长逃了出去,病人们纷纷狂呼,喝彩可以看出英雄的死并没有换来解放,而是唤醒了一群人的觉醒,我想这比一个人的解放更有价值。
第五篇:飞越疯人院感想
心理学师范班
2220***
朱春英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说实话,这部电影刚开始我是没有看懂的,看到后面我才慢慢明白的,后来经过老师对这部剧背景和内容的讲解,感想还是挺多的。这部剧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主人公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精神病院远非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权力。拉契特处处针k对麦克·墨菲。她用大音量音乐折磨病人,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的支持,凑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但回来后,麦克默菲受到了惩罚。但不久,他就又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闻迅赶来的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脉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
心理学师范班
2220***
朱春英
看完这部剧,主人公麦克默菲最后的结局让我为之惋惜的同时,也对护士长拉契特的一系列嘲讽行为以及精神病院不公平的待遇觉得残忍。下面我想就这部剧,用弗洛伊德的本我理论来分析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弗洛伊德的本我理论中,将人格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在我看来,麦克墨菲是人格中自我的隐喻,“酋长”是自我的隐喻,护士长是超我的隐喻。单靠本我的力量是不可能逃脱超我的控制,但是本我可以给予自我力量,促进自我成熟,帮助自我战胜本我和超我。只有自我才能保证更大的成功。
这部剧的男主人公麦克默菲可看作人格中本我的隐喻。对此,剧中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麦克默菲从农场送到精神病院的原因是:有暴力倾向,经常打架,因斗殴至少被关押过五次;滥交,与未成年少女性交;上课时嚼口香糖等。这些行为可看作本我中的本能的表现。更有趣的是他对此的看法。他自己说不知道为什么会送到精神病院。对暴力倾向的指控他认为是诽谤。对与未成年少女性交的事,他完全承认,但并不认为不应该。“当你看到那样的小骚货„„就那样在你眼前。我一点都不认为那有什么不对。”“没有一个男人能抵挡住那种诱惑。而他们却要因为这样的原因把我关进监狱。告诉我我是个疯子。我实在搞不懂。”“如果那样是疯了的话„„真不知道在街上走路算不算疯。”简单说,在人们看来一些违反道德、悖于常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他一
心理学师范班
2220***
朱春英
点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自己一点也不认为自己的脑子有问题。”
如果用本我的假设来解释麦克默菲就变得很自然。因为对本我来说,没有道德标准,没有对错与是非,只有即时性的满足。另外提到他逃避工作,对工作不满,很懒也可对应本我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快乐主义至上原则。
我们还可通过影片中看球赛的情节设置找到一个有趣的证据。这一情节是:麦克默菲向拉齐德护士提出看全国垒球赛的要求遭遇拒绝后,独自一人恼怒坐在电视机前,突然麦克默菲对着电视机像个体育主持人栏目开始为球赛点评起来,原本已经散退的人群陆续重新聚在一起,大家对着电视机一齐为球赛欢呼呐喊,而当镜头转向电视机时,观众看到的仍是一个未接通电源的屏幕。也就是说,麦克默菲扮球赛解说员向病人们解说一场并不存在的球赛。如果从本我角度我们就可做出如下理 解:本我有靠想象、幻想、幻觉体验及做梦来满足欲望的神奇威力。对本我而言,它能在想象中获取满足,获取快乐。
转到酋长身上。在我的理解中,酋长代表的是自我。从酋长与麦克默菲的关系入手可以来说明这一点。影片中展现出酋长与麦克默菲具有最为亲近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非常富有意味。麦克默菲进入医院时遇到的第一个病人是酋长。当时的酋长是又聋又哑。后来,酋长帮麦克默菲打架后,影片忽然告诉观众说:酋长其实并不聋也不哑。对此,可以解释为:一个个体虽然在年龄上已长大了,但其自我部分是如此弱小,以至于既不能听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情况下的
心理学师范班
2220***
朱春英
自我可以说既割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又割断了与内心的交流。后来在麦克默菲的带动下,酋长开始富有了活力也不聋不哑了。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自我的力量来自本我;当自我通过非直接方式满足了本我的要求时,它也从本我那里获得了能量。我们可以认为影片叙述至此,意味着作为自我的酋长已经从作为本我的麦克默菲那里获得了不少的能量,借助于获得的这些能量,它已经开始能够完成与内心的交流并以与外界恢复联系了。
我们还可注意一下在计划逃离疯人院时,麦克默菲与酋长的一段对话。酋长对麦克默菲说:„„你比我强多了。麦克默菲:为什么这样说。你像树干一样强。
酋长:我父亲才是真正强。他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他喜欢。„„所以大家都不放过他。自从有一天他喝醉酒跑进雪杉林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每次他一沾到酒,就停不下来了。直到喝得不成人形为止。当麦克默菲问:是否“他们把他杀了?”时,酋长回答说:他们只是不肯放过他,就像这里的人不肯放过你一样。
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由于自我由本我分化而来,所以我们把酋长的父亲看作是酋长原来的本我。酋长对他父亲特点的描述也符合我们的理解。后来,酋长的父亲或者说酋长的本我,因为过于放纵而受到了强有力的压制,虽然没有被杀死,但是被压抑了。上面我们已经提到酋长代表着弱小的自我,弱小的原因可以解释为:自我虽然处在个体稍后的时候,但却由于受到超我的压制与控制,因而变得弱小。来自于超我的强有力压制,导致了酋长或者说自我的弱小
心理学师范班
2220***
朱春英 无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影片中的护士长拉齐德。我们可以理解她所象征的是超我。最可以说明这一点的是她所表现出来的呆板、固执,喜欢操控一切。这样的情节在影片中多处可见。比如举手表决看球赛的例子。影片中麦克墨菲在世界杯开始后提议改变一下活动内容,看看球赛。护士长说医院的制度不允许这样做。“你所要求的……是改变我们精心安排的工作时间表。”麦克默菲问:“一点点变动没什么吧?”但对护士长来说一点点变动也不行:“这样的要求不能接受。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时间表。……现在改变了,会令他们不安的。……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的。”后来她提出用手表决的方式来决定。不少病人在麦克墨菲的鼓动下举起了手,酋长在举起手后使同意的人超过了半数,但护士长却仍拒不打开电视机,她的理由是我们的会议已经结束了,这一票无效。也就是说,护士长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正象严格的超我不允许例外发生一样。
从本影片的结局我们可以理解到:本我虽然具有力量,但它的力量却不足以使他使用各种方式逃出疯人院,即脱离超我的控制,这表明单靠本我是不行的,光靠本我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像主人公麦克墨菲一样被超我以及自我所泯灭,但是本我却可以帮助自我恢复其自身的力量,促进自我的成熟,从而使自我的力量战胜本我和超我,做回真正的自己,开始新的生活。因此只有自我才能保证更高程度的确定性和更大的成功。影片最后酋长的逃脱也恰恰证明了此点。
心理学师范班
2220***
朱春英
其实现实中的人格都会有这三方面:本我、自我、超我。在我看来,这三个方面一起构成了我们的人格,缺一不可,但是自我却是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主体,即是人格的主体。本我和超我是影响自我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三个方面一定要维持相对平衡,三方面相互制约但是自我一定是主体,这时,我们才会活出真正的自我,获得更大的成功。
最后,我联系实际去分析本我、自我、超我。我们人一出生都是被本我的力量主载的,随着我们的长大,本我的力量逐渐去促进自我的成熟,从而使我们实现自我。我们年轻的时候,都会随着自己的愿望行事不考虑后果,我们疯狂,我们叛逆,我们不顾一切去追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欲望,但是这些对我们来说始终都会是浮云,随着时间的冲蚀,我们最终都会真心的接受我们身边的人,接受这个社会,因为人生就是一个顺其自然成熟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逐渐战胜本我的过程。在我看来,这世界上就只有三种人:本我力量偏多的人;本我、自我、超我相对平衡的人;超我力量偏多的人。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只是第二种人,第一种人也就是不够成熟的人,做事轻狂,不稳重,随心所欲,往往这种人或是在磨练中发展为第二种人或是在磨练中被无情的抹杀;第二种人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成熟者,他们往往做事有激情,有动力,但他们往往也会控制自己,有责任心;第三种人也就是那种所谓的过于木讷的人,他们往往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没有激情,他们最终注定不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