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怎么样我都忘不了影片开头麦克走进医院时爽朗的笑声,怎么样我都无法接受影片最后麦克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医院里住着全是“疯子”吗?不是的!医院里住着为爱所伤、为情所困、暂时丧失思维、失去生活方向的人们。他们是一群迫切希望得到灵魂救赎,回归正常人生活轨道的弱势群体。疯人院是他们的聚居地。男主角麦克默菲进入疯人院之前,这里秩序井然,医生和看护们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偶尔还组织出门游玩。病房里经常播放着悠扬的轻音乐,护士长瑞秋虽然并不友善,但足够专业。从表面上看,这里是精神病人的庇护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脉脉有一个严酷的基础:所有病人都必须严格遵照既定的规则生活,不得反抗或怀疑医护人员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电击甚至切除额叶的“治疗”(惩罚)。号称行业最优秀的护士一付冷若冰霜的嘴脸,机械冷酷的行为举止令人发指。时不时的撕扯着患者昔日的伤口,津津乐道地让他们一遍遍重复心灵受伤的经历,无端地挑起他们之间的影射与争斗。
麦克默菲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他是启蒙者的化身。他开朗热情,天性无拘无束,对生活和人群有一种本能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周围的人当作真正的疯子,而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对他们有种兄弟般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当和他一样享受人生。“你们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不同”——这就是麦克默菲对同伴的态度。因此,他和缄默耳聋的酋长说话,教他打篮球,教大家玩牌赌钱,甚至略施小计,把他们带领出去进行了一次海上钓鱼。于是我们看到,“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为了看棒球大赛而进行的两次投票已经体现了这种苏醒:第一次,麦克只得到了犹犹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却是全票——民众的民主素质是在民主实践中提高的。
显然,麦克的行为惹怒了医院。在冷酷无情的医生眼里,麦克就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异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在医生的逻辑字典里,难道会被一个“疯子”左右其中吗?不可能。想方设法置他于死地,可惜麦克没有警觉。
比利遭胁迫自杀的悲剧发生以后,护士长说了一句话:“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于是,疯人院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病人们照常打牌、赌钱、吃药,偶尔谈起麦克。**过后,英雄对于民众,已经成为过去式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酋长,还在苦苦等待麦克的归来。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被施加脑部额叶手术的、没有灵魂的麦克。麦克的精神被杀死了,麦克也就随之死亡了。
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当两位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不过,应该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知道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
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影片最后大个子酋长望着被电击伤坏了脑子、奄奄一息的麦克心酸不已,带着他一起远走高飞已没有可能。酋长果断用枕头闷死了麦克,再不想让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
疯人院依然存在,而且还将存在漫长的时光。然而酋长毕竟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实现理想的希望,尽管模糊,尽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沧海一粟。
2008124237会计二班卢娟
第二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范文)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第一节的心理电影鉴赏课我们看的是《飞越疯人院》,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一些人从疯人院逃走了而已,但是当看完之后,我发现我错了。电影的主人公麦克默菲是笑着走进了疯人院,但是最后的离开却是死着离开的。
其实很打的程度上来说医院里住着没几个是疯子。而是住着一些为爱所伤、为情所困、暂时失去生活方向的人而已。他们是一群迫切希望得到救赎,想要回归正常人的弱势群体。而这个疯人院的大部分病人是自愿进来的。我想,也许他们来到这里很大程度上市想得到这里的医生和护士的保护,希望找回对生活的信心,但是他们错了。他们走进了一个无视人道,压抑人性的医院,无论是号称最优秀的护士还是看护都是冰冷的嘴脸,冷酷的行为举止简直是令人发指。他们通过一次次的挖开患者的伤口来“治疗”患者,根本就没有为患者考虑过。医院里,没有自由、没有人权,患者们象一群畜生一样活着。但是麦克墨菲的到来,给医院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患者们麻木的神经被激活了,久违的笑脸重新回到了脸上,生活又重新有了乐趣。他给医院的体制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他通过挑战医院传统作息表、私自出海钓鱼。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干扰了医院的日常管理,但却是对医院缺乏人文化关怀的强烈抗议。但是他的行为惹怒了医院。在医生眼里,麦克默菲就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异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麦克默菲本来是有机会逃离医院的,但是为了同伴,他组织了一次集体舞会,最终错过了逃离的最佳时机。与自由失之交臂。影片最后一幕是大个子酋长望着奄奄一息的麦克默菲心酸不已,不想让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只好送他离开人世。
麦克默菲死了。但是他的死却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会被怀疑成精神病人,为什么一个精神病人得不到其他人的尊重,麦克默菲向往自由,但是他的性格太张扬了。影片一开始就预视着他注定要失败了。
可能在电影中麦克默菲是有点痞子的形象,但是他却是这部电影中唯一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对待精神病人用平等的态度去交流的人。而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却总是用有色的眼睛去担待一些病人。
第三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观电影《飞越疯人院》有感
有这么一个流行笑话里讲到:三个正常人被冤枉抓进疯人院。三人都想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各个采取办法。甲说:医生,我是很博学的,不是疯子。然后甲天天卖弄自己的知识,拒绝治疗。乙说:医生,我是很聪明的,不是疯子。然后乙天天做很难的数学题,拒绝治疗。丙什么都不说,天天听医生的话,乖乖吃药,不说一句话。半年后,甲乙都在疯人院里发疯了,丙出来了,一点也没事情。
是什么改变了三人的命运?甲、乙、丙又何尝不是《飞越疯人院》里那些“疯子们”的影射!
那么,究竟是逃避还是接受?是融于环境还是反抗制度?想要极力证明自己不疯是这么的难,更何况在一个混乱、制度压抑的环境中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的奔放在这二者之间,印第安人酋长是明智的,他与麦克默菲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麦克默菲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的管理制度;麦克默菲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疼不已;在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有时候,改变是无声的。环境犹如一名恶棍,不时地扰乱我们的生活,造成一系列的不顺心,改变抑或是接受。是的,寻求希望是一剂良药。但绝不是随性地、“有声”地追求自由就是可取的,配对好方法才是上上策。好比酋长种在心底里的希望,慢慢等待她的生长,径自去探索到一片阳光。
另外,在剧中,麦克默菲有个镜头描述到:他押了十美金,搓了搓手,使劲抱住那个水台子,没搬起来,再一次用力,还是搬不动。他只好退下。突然,他大声叫起来,说到:“去他妈的,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何尝不是一座疯人院,被教条制度制约着手脚思想,面对想做的事情踌躇不前,羞于袒露真爱。慢慢的开始习惯、安定下来,觉得一切还过得去。偶尔遇到一个“麦克默菲”,甚至还嘲笑他的弱小,但至少他试过了,可我们呢?没准下一个麦克默菲就能砸破窗户奔向生活的远方呢!
自由,本意就是没有束缚。看到这部电影,不禁让人想起了《肖甚克的救赎》,想起老布从监狱释放获得自由后自杀的种种思考。老布追求自由,但他只流离于叶公好龙式的追求,同样地,麦克默菲的自由感染了起初选择逃避现实的酋长,在他挪动洗手台柱,逃出疯人院时,在麦克默菲的灵魂和酋长的肉体上更高层面的解放。
我们正是囚笼里的鸟,敢于突破囚笼的麦克默菲,以思想战胜逆境的酋长,才能飞向梦想的天空。
第四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篇一: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一部有名的片子,据说击败“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奥斯卡奖。西早闻大名。
不是疯子的男主角,因为误会被抓进劳改农场,又因为不好管理被送到疯人院,请医生鉴定是否疯,是否是逃避劳动的借口。
于是,一个不疯的人进了疯人院。
他可真的有热情啊。他的洋溢着快乐生机的笑脸,给疯人院单调麻木的病人们带来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篮球。耐心而执着。他要求开电视看橄榄球比赛,艰难的争取,没有效果,就对着空白的屏幕有声有色地讲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疯子跟着他对着空屏幕激动的又喊又叫。他带着大家越狱,去游轮上海钓。他请女朋友带着酒来院里狂欢。即将逃离的时候,他怂恿女友,鼓励羞涩胆怯的男孩勇敢的表达爱,做自己想做的。因为帮助男孩找回勇气,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错失了夜里逃离的机会。护士回来了。他的机会没有了。
我问西,有何感想。西反问我。我一边思考,一边整理思绪:“我觉得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修道院和护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篱。守旧,压抑,枯燥,禁锢着我们的生机和活力。有时候,也像你周围弥漫的慵懒,得过且过,贪图享受等等习气,那样的习气已经让人习惯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护士出场的便装就是那套黑色的压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们内心的生机活力,我们要打破这个环境,做自己想做的,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这部电影像一个寓言,说我们每人怎样追随我们的内心,坚持自己本源的生命的热情,怎样不被环境同化……”西点点头“你看书看得多就是不一样。我只看到了疯人院的表象。”
最后主人公被做了手术,变成个真正的疯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结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发了酋长的希望和生机,酋长终于摆脱了之前的犹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疯人院,在晨光中大步迈向前方。
好的电影,总是会给人以希望和亮光的。就是这微弱的亮光和希望,激励着我们往前走。
篇二: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一部有名的片子,据说击败“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奥斯卡奖。西早闻大名。
不是疯子的男主角,因为误会被抓进劳改农场,又因为不好管理被送到疯人院,请医生鉴定是否疯,是否是逃避劳动的借口。
于是,一个不疯的人进了疯人院。
他可真的有热情啊。他的洋溢着快乐生机的笑脸,给疯人院单调麻木的病人们带来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篮球。耐心而执着。他要求开电视看橄榄球比赛,艰难的争取,没有效果,就对着空白的屏幕有声有色地讲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疯子跟着他对着空屏幕激动的又喊又叫。他带着大家越狱,去游轮上海钓。他请女朋友带着酒来院里狂欢。即将逃离的时候,他怂恿女友,鼓励 羞涩胆怯的男孩勇敢的表达爱,做自己想做的。因为帮助男孩找回勇气,他等啊等的睡着了,错失了夜里逃离的机会。护士回来了。他的机会没有了。
我问西,有何感想。西反问我。我一边思考,一边整理思绪:“我觉得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义。修道院和护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篱。守旧,压抑,枯燥,禁锢着我们的生机和活力。有时候,也像你周围弥漫的慵懒,得过且过,贪图享受等等习气,那样的习气已经让人习惯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护士出场的便装就是那套黑色的压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们内心的生机活力,我们要打破这个环境,做自己想做的,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这部电影像一个寓言,说我们每人怎样追随我们的内心,坚持 自己本源的生命 的热情,怎样不被环境同化。”西点点头“你看书看得多就是不一样。我只看到了疯人院的表象。”
最后主人公被做了手术,变成个真正的疯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结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发了酋长的希望和生机,酋长终于摆脱了之前的犹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疯人院,在晨光中大步迈向前方。
好的电影,总是会给人以希望和亮光的。就是这微弱的亮光和希望,激励着我们往前走。
篇三: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 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
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
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
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第五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仰望自由——从人物形象角度简谈《飞越疯人院》
看完《飞越疯人院》,不得不承认,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无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背景都不会影响电影所能传达给观众的思想,因为真理是永远都不变的。什么是好电影?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反复思考,找出它对我的价值,而不是告诉我,我应该明白怎样的道理。
疯人院显然是个隐喻,今天已经有不少人看过了《肖申克的救赎》和《楚门的世界》,道理相同,疯人院在哪?它就是桎梏了我们自由与天性的世界。
在《飞越疯人院》中,最为出彩的便是代表正恶的两大人物形象。麦克墨菲显然是个混混,而且有点小聪明,靠着装疯卖傻躲避了牢狱之灾——然而代价却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护士长拉契特显然应该是个好人,道德上完美无缺,是个完美的制度与即成世界的捍卫者。影片最后小混混墨菲成了英雄,而“该院最好的护士”拉契特却是个地道的恶魔。这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可是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黑色幽默呢?我们渴望逃脱曾经的牢笼即监狱,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比那里更糟糕,于是无所畏惧的走进了疯人院。
然而只有真正体会到疯人院的生活,才知道其中的恐怖。于是麦克墨菲是作为一个被艺术化、夸张了的形象出现在影片里的,从戏剧效果的角度考虑,麦克墨菲的流氓气与护士长拉契特的道貌岸然形成的强烈对比,很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我们应当可以看到的确是他的这股与众不同的流氓气,让他对制度——他才不管这制度是好是坏,只要这制度限制了他——无比憎恨和对自由极度渴求,让他对生活充满激情,让他尝试“飞越疯人院”,如此便够了。麦克墨菲代表的是我们不能不敢具备的那股无所畏惧的勇气,我们只能仰望自由,而麦克墨菲却无时无刻不在抗争,这种荡气回肠的精神便值得为之鼓掌了。我们的束缚和枷锁使我们只能安于现状做不得流氓,但只有流氓才能对付道貌岸然的卫道士,这似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所以麦克墨菲成为了正义的英雄。
有没有这一种人,在你对某一种制度深恶痛绝之时,他们却是这种制度的创建者或保卫者,这种制度不是为他们所建,所以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但当有人试图做出反抗,他们便会做出残忍的回击,然而在这过程中他们是不会有任何罪恶感或者获得快感的——他们只会痛心疾首地感慨世风日下,同时觉得自己的行为无比正确。不合理的制度已经内化为心中的道德律,他们做出的行为便只能代表制度而不能代表他们自己了,因为已经被彻底制度化的他们已经成了制度的一部分。这种人便是通往自由的看守,因为畏惧抗争失败的结局,我们无力抗争,只能忍气吞声的在心中诅咒几句。护士长拉契特的形象便是这一化身,对她的评价,相对而言,似乎可以简单很多。很多人认为她是个恶魔,这大概是没错了。但试图通过举她大声播放音乐来“折磨”病人、在病情讨论会上揭病人伤口等例子来证明这个结论,则显得有点太过简单了。若她这个角色如此单薄,如何让她的扮演者路易丝•弗莱彻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实际上我们纵观整部电影,看不出拉契特有任何通过虐待病人而获得快感的迹象。
单纯地从动机而言,我们看到拉契特是处处为病人着想;哪怕结果并不尽人意,她也没有从病人的不悦、甚至痛苦中获得任何恶意的快感。也就是说,道德上她似乎无懈可击。但事实上,过大的音量的确影响了病人的正常交流;而大部分的病人其实不想暴露私、揭自己的伤疤;有不少病人是很想看棒球赛的。于是我们发现,拉契特之所以为恶魔,正在于她是个好人,是一个道德上完美无缺,对制度异常执着的人,正是这种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优越感,让她在“一切都是为了病人好”的道德掩护下丝毫不顾忌病人的感受,一意孤行地坚持不合理,她当然不这么觉得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伤害,她也当然认为是在帮助病人,她是理所当然的好心人。
《飞越疯人院》直接地通过“人”这一命题本身来表达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由的理解,这使得人物形象更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它其实是以麦克墨菲和拉契特的矛盾为引子,通过对其他病人,尤其是酋长、比利两人的刻画,表达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近乎哲学的命题,那便是:如何对待“自我”,从而不单对制度化进行批判,更多的是去试图探索、揭开这种“制度化”产生的根源。
其实,影片最让我觉得震惊的其实是,在《飞越疯人院》里,被真正制度化的其实只有一人,那便是制度的代表护士长拉契特;而反制度化的也只有一人,麦克墨菲。其他病人,他们都是自愿进入这个疯人院的,他们自己选择了进来,并且随时可以选择离开——当麦克墨菲知道这点时,感到无比震惊,因为在他看来这完全不可思议。其实真的是不可思议吗?我们深恶痛绝却依然遵守着某些制度,明知道会失去自由却依然进入一个又一个疯人院,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和麦克墨菲一样毫无牵绊毫无畏惧,疯人院实际上对于病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安全的所在,它却是很恐怖,但它也因被习惯而变得安全。很多人会从病人们并不愿意离开这所疯人院并对护士、看守们逆来顺受而得出他们已经被制度化的结论,姑且这么认为吧;但他们忽
视了一点,那便是病人们是自愿进来的。如果他们真的被制度化了,那制度化也只能是果,在他们进入疯人院之前便存在的、让他们接受制度化的因更加引人思索、让人毛骨悚然。
不知道为何,最让我产生共鸣的却是酋长这一形象。影片的结尾墨菲去世了。在比利因拉契特的刺激而自杀后,他袭击拉契特,从而被切除了脑白质成了真正的白痴。此时已经寻回了自我的酋长不忍心见到墨菲如此痛苦且荒谬地活着,便用枕头闷死了他,然后扛起水泥台,砸开了窗户,独自一人,在晨曦中向远方的树林跑去。而在他身后,是其他病人远眺他高大的背影时发出的阵阵欢呼。是的,酋长自由了,但与其说这是挑战制度、规则的胜利,不如说是因为他重新认识了自我,释放了自我。而其他病人,他们望着酋长的背影,望着洞开的窗户却没有行动,这显然不是制度和规则的原因,而仍是因为“内心不自由”,还“没有准备好”。但好歹他们欢呼了——他们对自由有了向往。其实,对于我们平凡人,麦克墨菲只是一个让人热血澎湃的英雄梦,最好的最实际的归宿却是做回自己的酋长,找寻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再仰望自由,只为别人的精彩而感叹。
也许你的世界真的是一个疯人院,束缚你的,不是拉契特,也不是疯人院自身,而是你自己。当仰望自由不再只是仰望,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飞跃和精神的升华。